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回复: 2

宜人姚氏墓志(淳熙十年正月) 南宋 · 林亦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人姚氏墓志(淳熙十年正月) 南宋 · 林亦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九、《网山集》卷四


    淳熙八年秋八月戊午,奉议郎致仕余君夫人卒。是日也,余偶肩舆过红泉市,见市之人尔汝杂杂,蹙眉相吁嗟,余因停辀问之,曰:「庐陵别驾之母死矣」!奚哉,之母之死,而能使一市人悲耶?夫人为姚姓,故左文林郎、知永春县讳安仁之女。初来归,不得姒氏欢,而夫人事之如事所尊。久之,姒氏知其贤,相好无间言。为家俭朴,有以饥寠来告,即然之,无不可之语。所出惟一子,年尚幼,听从师于空山阒然之庐,积月裁一归。其子亦卒能力学,擢进士第,所谓朝奉郎、庐陵别驾是也。族党女嫁,其父母送之,必属之曰:「若以夫人为法,则终而身为良妇、为良母」。岁在庚寅,以郊霈封孺人。自后建储闱及庆寿,封宜人,实千载一日也。别驾在庐陵时,奉议年八十,夫人七十有五。尝涓日合管弦,持觞酒为寿,老孺欢合,官寮叹慕,四海耆旧如端明胡公者且以隶笔作「仁者寿」三大字题其堂。既而别驾去而归,即没矣。没之逾时,奉议死;再岁,夫人亦亡焉。吁嗟乎,乐哀喜悲,其迭见互出,使人不得睹其倪,如是矣乎!以十年春正月十有六日壬午,合其柩于湖头山之原。速我铭,从吾学承重孙东卿也。女嫁朱。次孙南卿,曾孙宝志。铭之曰:
    有丘莫莫天一方,子隔莽眇孙来藏,写之终古幸勿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譯文


    宜人姚氏墓志(淳熙十年[1183年]正月) 南宋 · 林亦之


    淳熙八年(1181年)秋八月戊午日,已退休的奉议郎余君(的)夫人去世了。那天,我偶然乘轿经过红泉市,看见市集上的人们相互议论纷纷,皱着眉头叹息。我于是停下轿子询问原因,(人们)说:“庐陵别驾的母亲去世了!”奇怪啊,这位母亲的去世,竟能让整个市集的人都感到悲伤吗?


    夫人姓姚,是已故左文林郎、永春县知县姚安仁公的女儿。她刚嫁入(余家)时,未能得到妯娌(姒氏,指丈夫的嫂子)的欢心,但夫人侍奉她如同侍奉尊长。时间久了,妯娌了解到她的贤惠,两人关系变得融洽,再也没有嫌隙之言。她持家俭朴,有人因饥饿贫穷来求助,她立即应允,从未说过不行的话。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年纪还小,就让他跟随老师在空寂山野的屋舍中学习,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她的儿子也最终能努力向学,考中了进士,就是所说的朝奉郎、庐陵别驾(余某)。


    同族或乡党中有女儿出嫁,她们的父母送别时,必定叮嘱说:“你要以夫人为榜样,那么你终身就能成为好媳妇、好母亲。”庚寅年(1170年),因(皇帝)郊祀大典的恩泽,她被封为孺人。此后又因册立太子和(皇太后/皇帝)庆寿,被封为宜人,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恩典啊。别驾在庐陵任职时,奉议郎(余君)八十岁,夫人七十五岁。(别驾)曾选择吉日召集乐师,举杯为双亲祝寿,老夫妇欢聚一堂,官员僚属们赞叹羡慕,四海之内的名宿老臣如端明殿学士胡公(铨?),还用隶书写了“仁者寿”三个大字题写在他们家的厅堂上。


    不久,别驾离任归乡,(回来后)就去世了。他去世不久之后,奉议郎(余君)也去世了;又过了一年,夫人也去世了。唉呀!欢乐与悲哀、喜悦与悲伤,就这样接替出现、互相交错,让人无法看清其中的端倪,竟到了如此地步啊!


    (夫人)于(淳熙)十年(1183年)春正月十六日壬午,与丈夫合葬于湖头山的原野。催促我写墓志铭的,是跟随我学习的承重孙余东卿。(夫人有)女儿嫁给了朱姓人家。次孙名南卿,曾孙名宝志。


    铭文曰:
    坟丘寂寂,远在天一方。
    爱子(已逝)隔渺茫,幸有贤孙来安葬。
    刻此铭文传千古,祈愿逝者永安息,生者莫要太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墓志铭由南宋文人林亦之为“宜人”姚氏夫人所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和特点:


    突出德行与感召力:


    开篇即以市井百姓听闻姚氏去世后的普遍哀叹(“市之人尔汝杂杂,蹙眉相吁嗟”)来侧面烘托其品德高尚、受人爱戴。作者也发出感叹:“奚哉,之母之死,而能使一市人悲耶?”强调其人格力量的广泛影响力。


    具体描写其德行:


    孝悌和睦: 初嫁时不得妯娌(姒氏)欢心,但她“事之如事所尊”,最终以真诚和贤惠感化对方,达到“相好无间言”。


    仁慈乐施: 持家俭朴,但对求助的饥贫者“即然之,无不可之语”,体现了乐善好施的仁爱之心。


    教子有方: 对独子严格要求,使其在清苦环境中(“空山阒然之庐”)专心求学,“积月裁一归”,最终儿子(余某)考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庐陵别驾。这被视作她作为母亲的最大成功。


    乡里楷模: 成为族党中教育女儿的榜样(“若以夫人为法,则终而身为良妇、为良母”),其行为规范被社会广泛认可。


    彰显荣耀与福泽:


    清晰记录了姚氏因夫、子之贵及朝廷庆典(郊祀、建储、庆寿)而获得的封赠:由“孺人”晋升为“宜人”。作者评价“实千载一日也”,虽带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命妇封号的重视,这是家族和个人地位的象征。


    描写了儿子在庐陵任上为年迈父母(余君八十,姚氏七十五)举办盛大寿宴的场景(“涓日合管弦,持觞酒为寿”),气氛“老孺欢合,官寮叹慕”,连名臣胡公(疑为胡铨)也题赠“仁者寿”匾额。这既是家庭幸福的写照,也是社会名流对其德寿的肯定。


    哀叹家庭变故与人生无常:


    文章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叙述了接踵而至的家庭悲剧:儿子(庐陵别驾)离任归乡后即去世;不久丈夫(奉议郎余君)去世;一年后,姚氏夫人也去世。作者用“吁嗟乎,乐哀喜悲,其迭见互出,使人不得睹其倪,如是矣乎!”表达了对命运无常、悲喜难料的深切感慨。昔日寿宴的欢乐与晚年的丧子丧夫之痛形成强烈对比,更显悲凉。


    交代葬仪与后代:


    点明合葬时间(淳熙十年正月十六日)和地点(湖头山之原)。


    说明撰写墓志的缘由是其承重孙余东卿(作为长房长孙,承担主要丧礼责任)的请托。


    简要交代了女儿(嫁朱氏)、次孙(南卿)和曾孙(宝志)的情况。


    铭文特色:


    铭文简洁而富有感情。“有丘莫莫天一方”描绘了坟茔的孤寂与遥远。


    “子隔莽眇孙来藏”点出儿子已先逝(“隔莽眇”),由孙子(东卿)主持安葬(“孙来藏”)的哀伤现实。


    “写之终古幸勿伤”是作者对逝者的告慰和对生者的劝解,希望这篇铭文能永久记录其德行,并祈愿(生者)不要过度悲伤。


    总结:


    林亦之这篇墓志铭,通过具体事例(事姒、济贫、教子、封赠、寿宴)和强烈对比(市井同悲与家庭乐景、昔日寿庆与晚景凄凉),成功塑造了一位符合宋代士大夫阶层理想女性形象的姚氏夫人:她孝悌、仁慈、教子成功、德行高尚,赢得了家庭内外的普遍尊敬和朝廷的封赠荣光。同时,铭文也真实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晚境的悲凉,流露出深切的哀思。文章结构清晰,叙事与抒情结合,铭文凝练含蓄,是了解南宋社会家庭伦理、女性地位、丧葬文化及士大夫心态的一份有价值的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2 13:45 , Processed in 0.1293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