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2

题姚令威(姚寬)西溪集 [南宋] 叶适 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心先生文集[南宋] 叶适 撰 卷29


    题姚令威(姚寬)西溪集
    初,完颜亮来寇,举朝上下无不丧胆,直云:“虏百万,何可当?惟有退走尔。”独姚公令威抗论沮止,谓今八月岁入翼,明年七月入轸,又其行在己巳者,东南屏蔽也。又推筭太一、荧惑所次,皆贼必灭之兆。未几,亮果自毙,江淮复安。余尝叹国不可无智士,不智于,当智于天。方是时,姚公策我能必胜者,智于天也。公著书二百卷,古今同异,无不该括,岂独智于天哉!惜其盛壮,不预采录,晚始召对殿中,忽感风眩而死。悲夫!余不及识公,而与其子仅、从、偓同僚。从孙镕以公西溪集丛语遗余。其古乐府,流丽哀思,颇杂近体诗,长短皆绝去尖巧,乃全造古律,盖加于作者一等矣。至以易“肥遁”为“飞遁”,引注说文“不若是(〈介+心〉恝)”,以辩孟子“不若是恝”,尤非余寡见浅闻所能到也。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余既不学,又不得见如公者而师之,徒掩卷追想于百年之外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为姚令威《西溪集》题跋


    当初,金国皇帝完颜亮率军南侵,朝廷上下无不吓得胆战心惊,都直接说:“金兵有百万之众,怎么能抵挡?只有撤退逃跑一条路罢了。”唯独姚公(令威)挺身而出,发表反对意见,试图阻止这种退缩的论调。他预言说:今年八月岁星(木星)运行进入翼宿,明年七月将进入轸宿,而且金兵这次行动发生在己巳年(干支),这些天象都预示着东南方向(指南宋)有屏障保护。他又推演计算太一(神名,主兵革灾祥)和荧惑(火星)运行的方位,都显示出金贼必定灭亡的征兆。没过多久,完颜亮果然自己被杀(指采石之战后完颜亮被部下所杀),江淮地区重新获得安宁。我曾经感叹,国家不能没有有智慧的人士。如果人本身不够智慧,那就应当懂得借助上天的智慧。在那个时候,姚公预测我方必定能获胜,就是懂得借助上天智慧的体现啊。


    姚公(姚宽)著有书籍两百卷,对古今事物的异同,无不包容涵盖,他的智慧哪里仅仅体现在懂得天象呢!可惜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未能被朝廷选拔任用(未能充分参与国家大事),直到晚年才被召到宫中面见皇帝,却突然中风晕眩而去世。真是可悲啊!我没能有机会认识姚公本人,但和他的儿子姚仅、姚从、姚偓是同僚。他的侄孙姚镕将姚公的《西溪集》和《丛语》赠送给我。


    姚公集子中的古乐府诗,风格流利华美,蕴含哀婉情思,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近体诗(格律诗)。他的诗无论长短,都彻底摒弃了纤巧尖新的毛病,而是完全达到了古代诗歌法度(古律)的境界,可以说水平比一般的作者高出一筹。至于他在考据上,把《周易》中的“肥遁”解释为“飞遁”,引用《说文解字》的注解“不若是〈介+心〉(即‘恝’字,音jiá,无动于衷的样子)”,来辨析《孟子》中“不若是恝”一句的含义,这些见解尤其不是我这样见识寡陋、学识浅薄的人所能达到的。


    (我由此想到,)想要公正地评判天下的道理和义理(折衷天下之义理),必须详尽地考察研究天下的事物之后,才能避免错误。我既没有学问,又没能遇到像姚公这样的人拜他为师,只能合上书本,在百年之后徒然地追思遥想他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题跋是叶适为好友姚宽(字令威)的文集《西溪集》所写,表达了叶适对姚宽的深切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叶适的学术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追述功绩,赞颂智慧与胆识:


    开篇以完颜亮南侵(1161年采石之战前夕)的危急时刻为背景,突出姚宽的与众不同。当满朝文武惊慌失措、主张逃跑时,姚宽力排众议(“抗论沮止”)。


    姚宽的依据是天象占卜(“岁入翼”、“入轸”、“行在己巳”、“推筭太一、荧惑”)。他认为这些天象都预示着南宋有“东南屏蔽”保护,金兵必败。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亮果自毙”)。


    叶适由此发出感慨:“国不可无智士”,并特别指出姚宽之智在于“智于天”——懂得观察和借助天象规律(或天命)来指导人事。这反映了南宋时期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也突出了姚宽在当时被视为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物。


    推崇博学,惋惜际遇:


    叶适进一步指出,姚宽的智慧远超占卜天象(“岂独智于天哉”)。他著作宏富(“著书二百卷”),学识渊博(“古今同异,无不该括”),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然而,叶适对姚宽的遭遇深表惋惜(“惜其盛壮,不预采录”)。姚宽在年富力强时未能得到朝廷充分的重用,晚年刚被召见(“晚始召对殿中”),就不幸中风去世(“忽感风眩而死”)。叶适以“悲夫!”表达了对人才未尽其用的痛惜。


    评价文集,肯定文学成就:


    叶适通过姚宽后人得到其文集《西溪集》和笔记《丛语》。


    他对姚宽诗歌的评价很高:


    古乐府: “流丽哀思” - 风格流畅华美,情感哀婉动人。


    整体风格: “绝去尖巧” - 彻底摒弃了当时流行的纤巧、尖新、追求技巧的弊病(可能暗指江西诗派末流)。


    境界: “全造古律” - 完全达到了古代诗歌的法度与高古境界。


    水平: “加于作者一等矣” - 水平高出当时一般作者一等。这体现了叶适推崇自然高古、反对过分雕琢的文学观。


    钦佩考据,阐发治学理念:


    叶适特别提到姚宽在训诂考据上的两个例子:


    解释《周易》“肥遁”为“飞遁”(一种文字通假或异文解释)。


    引用《说文解字》对“恝”(jiá,淡然,无动于衷)字的解释来辨析《孟子》“不若是恝”一句的含义。


    叶适谦逊地表示这些精深的考据功夫“非余寡见浅闻所能到也”,表达了对姚宽学问的由衷敬佩。


    由此,叶适引发出自己最重要的治学观点:“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也是永嘉事功学派(叶适是其集大成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


    “折衷义理”: 对道理、学说做出公正的评判。


    前提与方法: 必须建立在“尽考详天下之事物”的基础上。即要详尽地考察、研究、验证具体的事物(包括历史、制度、现实、典籍等),才能避免错误。这体现了事功学派反对空谈性理、注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表达追思与遗憾:


    结尾叶适再次表达遗憾:自己生不逢时,未能亲聆姚宽教诲(“余不及识公”)。


    他感叹自己学识不足(“既不学”),又无缘师从姚宽这样的大家(“不得见如公者而师之”)。


    最终只能“徒掩卷追想于百年之外”,在姚宽去世百年后(此为虚指,表达时间久远),合上他的书卷,徒然追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博学多才、见识卓绝却命运不济的前辈的无限景仰和深切缅怀。


    总结:


    这篇《题姚令威西溪集》不仅是一篇对友人遗著的题跋,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纪念文章和一篇阐发学术思想的重要论述。叶适通过追述姚宽在国难当头时的胆识与预言、赞颂其渊博的学识与高妙的诗文、钦佩其精深的考据功夫,尤其是通过姚宽的实例,最终引出了永嘉事功学派的核心治学理念——“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这既是对姚宽学术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叶适本人学术立场的鲜明表达。同时,文中对姚宽“盛壮不预采录”的惋惜,也隐含了叶适对南宋朝廷不能充分任用人才的批评。全文情感真挚,评价精当,思想深刻,是了解叶适思想、南宋学术风气以及姚宽其人的重要文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06:04 , Processed in 0.1122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