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回复: 3

解读|黄庭坚(宋)《祭姚大夫文》《朝請大夫知吉州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宋本豫章先生文集 著者黄庭坚(宋) 宋刊本03 《祭姚大夫文》


    祭姚大夫文


    惟公敦大忠純,表裏披盡。孝友兄弟,家無間言。蔬食葛衣,同一緼袍。起佐州縣,亟聞能聲。或裨或専,民戴父母。飲冰食蘖,力難自脩。十年去思,由在嶺表。晚以譽命,牧民廬陵。維此廬陵,險而健訟,有政於此,牛羊治之。公來殊科,有鋤有植,鋤斸強梗,植培柔良。夙夜在公,問人苛痒。小心畏義,罔漏一毛。半罰十笞,匪躬不決。民信吏畏,公不處休。公力勞勤,以疾臥閤,公不朝食,人皆失聲。嗚呼哀哉!先子及公,同陞吏部。小人得邑,實佐下風。公不吏之,曰故人子。以官上府,館置燕私。恤其旨甘,乃訪民瘼。盛德往矣,誰庇誰師?哭公寢門,秋日陰雨。几筵如昨,公不升堂。祖車在塗,公不就馬。牲肥酒潔,公其來嘗。滄江東逝,有淚如此。嗚呼哀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原文句读


    宋本豫章先生文集 著者黄庭坚(宋) 宋刊本03
    《祭姚大夫文》


    惟公敦大忠純,表裏披盡。孝友兄弟,家無間言。蔬食葛衣,同一緼袍。起佐州縣,亟聞能聲。或裨或専,民戴父母。飲冰食蘖,力難自脩。十年去思,由在嶺表。晚以譽命,牧民廬陵。維此廬陵,險而健訟,有政於此,牛羊治之。公來殊科,有鋤有植,鋤斸強梗,植培柔良。夙夜在公,問人苛痒。小心畏義,罔漏一毛。半罰十笞,匪躬不決。民信吏畏,公不處休。公力勞勤,以疾臥閤,公不朝食,人皆失聲。嗚呼哀哉!
    先子及公,同陞吏部。小人得邑,實佐下風。公不吏之,曰故人子。以官上府,館置燕私。恤其旨甘,乃訪民瘼。盛德往矣,誰庇誰師?哭公寢門,秋日陰雨。几筵如昨,公不升堂。祖車在塗,公不就馬。牲肥酒潔,公其來嘗。滄江東逝,有淚如此。嗚呼哀哉!


    二、白话译文


    宋本豫章先生文集 著者黄庭坚(宋) 宋刊本03
    《祭姚大夫文》


    姚公啊,您忠诚敦厚、品德纯正,内心外表都光明磊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家中没有闲言碎语。吃粗蔬、穿葛衣,如同穿破旧棉袍一样安贫乐道。您从州县的辅佐官吏做起,很快就以才能闻名。无论是担任副职还是独当一面,百姓都像爱戴父母一样拥戴您。您为官清廉勤苦(饮冰食蘖),尽力却难以顾全自身修养。离任十年后仍被百姓思念,这名声来自您在岭南的政绩。晚年因声望卓著被任命,治理庐陵(吉州)百姓。这个庐陵啊,民风强悍好打官司,在此地施政,如同牧放牛羊般困难(需要简单直接)。您到来却与众不同,既铲除(锄斸)强横不法之徒,又培养(植培)善良柔顺之民。早晚都在处理公务(夙夜在公),关心百姓疾苦(苛痒:疾病痛痒)。处事谨慎敬畏道义,一丝一毫也不疏忽(罔漏一毛)。即使是半份罚金或十下鞭笞这样的小案,也必定亲自审断(匪躬不决)。百姓信任您,官吏敬畏您,您却从不休息(公不处休)。您操劳勤勉过度,终于因病卧于官署(卧閤),当您不再能上朝理事(不朝食,喻病重或去世),众人无不失声痛哭。呜呼哀哉!
    我的先父(黄庶)与您,曾一同在吏部任职。我(小人,谦称)得以在您治下的县邑为官,实在是在您(下风)的领导下辅佐您。您不以属吏待我,称我是故人之子。我因公务到州府拜见,您安排馆舍款待,私下宴请(燕私)。关怀我的饮食甘美(恤其旨甘),更向我询问民间疾苦(乃訪民瘼)。您如此盛大的德行已成过往,今后谁来庇护我、教导我?我在您内室的门前哭泣(寢門),正值秋日阴雨绵绵。祭奠的灵席(几筵)布置如您生前,您却不能再登堂理事。送葬的灵车(祖車)已在路上,您却不能再乘马相随。祭品牲口肥壮,美酒清醇洁净,请您来享用吧(公其來嘗)。沧茫的江水向东奔流不息,我的泪水也如同这江水般流淌(有淚如此)。呜呼哀哉!


    三、解读


    这篇祭文是黄庭坚为其上司、已故的吉州知州姚公(即墓志铭中的姚公)所写的悼念之文。与墓志铭侧重生平事迹不同,祭文更侧重于抒发哀思、颂扬品德和表达个人情感。


    1.  颂扬品德(开篇至“公不處休”):
        忠诚敦厚、表里如一(敦大忠純,表裏披盡): 强调姚公为人的根本品质。
        孝友齐家(孝友兄弟,家無間言): 赞其家庭和睦,品德始于家。
        清廉俭朴(蔬食葛衣,同一緼袍): 再次突出其安于清贫的生活作风。
        才能卓著、勤政爱民(起佐州縣...民戴父母): 简述其仕途起点和普遍政声,百姓视之如父母。
        清苦自持、劳瘁公事(飲冰食蘖,力難自脩): 用“饮冰食蘖”极言其为官清廉勤苦,以致顾不上修养自身。
        深得民心(十年去思,由在嶺表): 点明其在岭南(如广西、郁林)的政绩长久被百姓怀念。
        治理庐陵(吉州)有方(晚以譽命...公不處休): 这是重点描述部分:
            挑战巨大: 庐陵民风“险而健讼”,治理难度如同放牧牛羊(“牛羊治之”比喻需要简单直接甚至强硬的手段)。
            方法独特(殊科): 姚公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锄斸强梗”(铲除强横不法者)和“植培柔良”(扶植培养善良百姓)。
            勤勉尽责(夙夜在公,問人苛痒): 日夜操劳,关心民间疾苦。
            审慎公正(小心畏義,罔漏一毛): 敬畏道义,明察秋毫,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半罰十笞,匪躬不決): 即使小案也亲自裁决,体现其认真负责。
            威望崇高(民信吏畏): 赢得官民敬畏信任。
            鞠躬尽瘁(公不處休...人皆失聲): 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卧閤)直至去世(不朝食),令所有人悲痛不已(人皆失聲)。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位勤勉、智慧、公正、深得民心,最终积劳成疾的地方官形象。


    2.  表达个人哀思与追忆(“先子及公”至结尾):
        世交渊源(先子及公,同陞吏部): 点明黄庭坚父亲(黄庶)与姚公是吏部同僚,有世交之谊。
        个人受恩(小人得邑...乃訪民瘼): 黄庭坚回忆自己在姚公治下的吉州属县为官的经历:
            姚公的关照: 姚公不以普通下属待他,而是念及故人之子(“公不吏之,曰故人子”),给予特殊礼遇(“館置燕私”),关怀其生活(“恤其旨甘”)。
            姚公的教导: 更重要的是,姚公在私下关怀之余,不忘向他询问民间疾苦(“乃訪民瘼”),体现了姚公对后辈的提携、教导和务实作风。
        痛失依靠(盛德往矣,誰庇誰師?): 姚公去世,黄庭坚深感失去了庇护者和导师,表达了深切的依赖和失落感。
        哭祭场景(哭公寢門...公其來嘗): 描绘了在姚公灵前(寝门)哭祭的凄凉场景:秋雨绵绵,灵席依旧,逝者已无法登堂理事(公不升堂),灵车已在路上,逝者却不能再骑马相随(公不就马)。他备好祭品(牲肥酒洁),呼唤姚公前来享用(公其來嘗)。场景描写充满物是人非的悲凉。
        哀思如江(滄江東逝,有淚如此): 以滔滔东流的沧江之水,比喻自己无尽的泪水,将个人的哀伤融入宏大的自然景象中,感情达到高潮。最后再次以“呜呼哀哉!”作结,悲恸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


    黄庭坚的这篇《祭姚大夫文》:


    1.  深情赞颂: 全面而深情地赞颂了姚公忠诚、孝友、清廉、勤勉、公正、爱民、能吏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尤其是对其在治理难治之地庐陵(吉州)时刚柔并济、勤勉尽责、事必躬亲、深得民心,最终积劳成疾而逝的刻画,感人至深。
    2.  深切哀悼: 作为祭文的核心,表达了作者对姚公逝世的巨大悲痛。这种悲痛不仅源于对一位德高望重上司的敬仰(“人皆失聲”),更源于深厚的个人情感联系(世交、提携、教导之恩)。
    3.  个人视角: 文中穿插的姚公对黄庭坚“故人子”的关照和“访民瘼”的教导细节,是墓志铭所未载的,提供了更私人的视角,展现了姚公提携后进、不忘本职的一面,也加深了文章的感染力。
    4.  文学性: 文章感情真挚深沉,语言凝练有力,善用对比(如庐陵之难与姚公治之殊科)、比喻(如牛羊治之、沧江东逝)、细节描写(如蔬食葛衣、半罚十笞、卧阁不朝食、哭寝门、秋日阴雨等)来增强表达效果,结尾的“沧江东逝,有泪如此”更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余韵悠长。


    此文与《姚公墓志铭》互为表里,墓志铭详述生平事迹,祭文则倾注深情,共同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北宋循吏形象,也展现了黄庭坚作为属吏和后辈的深厚情谊与文学才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豫章黄先生文集 [北宋] 黃庭堅 撰 卷22

    朝請大夫知吉州姚公墓誌銘


    元豐辛酉八月己未,朝請大夫、知吉州事姚公以疾殁于州之正寢。屬吏豫章黃庭堅旣哭公于堂,弔問諸孤,退則論撰公之世出官次、躬行吏考遺諸孤,使求立言之君子銘之。其孤洸、沆曰:“實以某年月某甲子,奉窀穸於錢塘之某原,舉先夫人祔焉。維先人之治行,它人所不能言,銘先人宜莫如子。”不得辭,遂銘之。恭惟姚氏,其自出甚遠,其後乃占吴興武康。察及思廉父子以史顯,璹、元崇皆武后時宰相,而元崇汔相泰陵,名重天下。姚氏遂爲中州姓族,與唐俱盛衰。有仕江南李氏,以軍伐補東布洲鎮遏使者諱瓚,李氏納圖籍,遂歸田焉,是爲公之高大父。東布洲,今通州之淨海也,故公爲淨海人。曽大父諱某,大父諱某,皆有潛德在田里。及公起家,仕至中郎,累贈先府君刑部侍郎。公登慶曆初進士第,由縣尉至作州,所至各有吏能官,九遷爲職方郎中,會新格以階寄禄,故今爲列大夫。嘗以博士勾當廣西經略使公事。廣東西新去兵火,所向瘡痍者未起,公招慰拊納,人就耕食。使者視成,以書最。知鬱林州三歲,未嘗論決大辟。今天子即位,遣子弟修土貢,例當推恩。公六子皆未仕,遂不遣子而遣其弟,旁郡不能者多愧之。通判杭州,州東挾漕河,皆民田,白龍澤岸善決,毁民成功。公至,則爲捍水隄,於今以有年。其爲吉州,蓋以揉熟世故,左右文法,又其資長者。始至,承前守留事,訟訴盈庭,逮報受書,數吏不勝舉舞,文吏亦以嘗公。公色夷氣平,徐徐區别,皆盡人情,而後境中日以無事。出報謁賓客,一府皆驚。公忠信孝友,好學不倦,下士如不及,任職直前,不爲後日計。禄仕垂及四十年,奉身菲薄,而棄諸孤之日,衣才可以斂,帑才可以具喪,而諸孤無以歸。其砥礪廉節,不減古人。公諱某,字某,年六十有三。夫人某氏,有封邑於金華,先公七月卒。六男子:長則洸,虔州司理參軍;滂,蘄州蘄春縣尉;汲、滌、沅、滸。五女子:適某官應昭若,某官阮之武、某官劉敏脩。敏脩之配旣没,許以繼室歸之,而未行也。銘曰:
    諸姚有聲,望自吳興。唐遷江南,乃籍金陵。有以武功,執戈海浦。逮其曽孫,耕食不去。公舉進士,興于畝桑。勤官下邑,薦者交章。從軍桂嶺,别駕海碣。奉公恤民,如我飢渴。初不赫赫,去思則多。及爲廬陵,下車以歌。宜壽富貴,而不克享。勒于銘詩,封恨黃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1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原文句读(标点)


    豫章黄先生文集 [北宋] 黄庭坚 撰 卷二十二


    朝请大夫知吉州姚公墓志铭


    元丰辛酉八月己未,朝请大夫、知吉州事姚公以疾殁于州之正寝。属吏豫章黄庭坚既哭公于堂,吊问诸孤,退则论撰公之世出、官次、躬行、吏考,遗诸孤,使求立言之君子铭之。其孤洸、沆曰:“实以某年月某甲子,奉窀穸于钱塘之某原,举先夫人祔焉。维先人之治行,它人所不能言,铭先人宜莫如子。”不得辞,遂铭之。


    恭惟姚氏,其自出甚远,其后乃占吴兴武康。察及思廉父子以史显,璹、元崇皆武后时宰相,而元崇汔相泰陵,名重天下。姚氏遂为中州姓族,与唐俱盛衰。有仕江南李氏,以军伐补东布洲镇遏使者讳瓚,李氏纳图籍,遂归田焉,是为公之高大父。东布洲,今通州之净海也,故公为净海人。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皆有潜德在田里。及公起家,仕至中郎,累赠先府君刑部侍郎。


    公登庆历初进士第,由县尉至作州,所至各有吏能官,九迁为职方郎中,会新格以阶寄禄,故今为列大夫。尝以博士勾当广西经略使公事。广东西新去兵火,所向疮痍者未起,公招慰拊纳,人就耕食。使者视成,以书最。知郁林州三岁,未尝论决大辟。今天子即位,遣子弟修土贡,例当推恩。公六子皆未仕,遂不遣子而遣其弟,旁郡不能者多愧之。通判杭州,州东挟漕河,皆民田,白龙泽岸善决,毁民成功。公至,则为捍水堤,于今以有年。其为吉州,盖以揉熟世故,左右文法,又其资长者。始至,承前守留事,讼诉盈庭,逮报受书,数吏不胜举舞,文吏亦以尝公。公色夷气平,徐徐区别,皆尽人情,而后境中日以无事。出报谒宾客,一府皆惊。公忠信孝友,好学不倦,下士如不及,任职直前,不为后日计。禄仕垂及四十年,奉身菲薄,而弃诸孤之日,衣才可以敛,帑才可以具丧,而诸孤无以归。其砥砺廉节,不减古人。


    公讳某,字某,年六十有三。夫人某氏,有封邑于金华,先公七月卒。六男子:长则洸,虔州司理参军;滂,蕲州蕲春县尉;汲、涤、沅、浒。五女子:适某官应昭若,某官阮之武、某官刘敏修。敏修之配既没,许以继室归之,而未行也。


    铭曰:
    诸姚有声,望自吴兴。唐迁江南,乃籍金陵。
    有以武功,执戈海浦。逮其曾孙,耕食不去。
    公举进士,兴于亩桑。勤官下邑,荐者交章。
    从军桂岭,别驾海碣。奉公恤民,如我饥渴。
    初不赫赫,去思则多。及为庐陵,下车以歌。
    宜寿富贵,而不克享。勒于铭诗,封恨黄壤。


    二、译文


    豫章黄先生文集 [北宋] 黄庭坚 撰 卷二十二


    朝请大夫、知吉州姚公墓志铭


    元丰四年(辛酉)八月己未日,朝请大夫、知吉州事姚公因病在州府的正室去世。作为属吏的豫章人黄庭坚,已经在灵堂哭祭过姚公,慰问了他的孩子们。回家后,就整理撰述了姚公的家世出身、官职升迁、个人品行和为官政绩,交给他的孩子们,让他们去请擅长写文章的君子来撰写墓志铭。他的儿子姚洸、姚沆说:“我们确实将在某年某月某日(甲子日),在钱塘县的某处原野安葬父亲(奉窀穸),并将已故的母亲合葬(举先夫人祔焉)。但先父的治理功绩和品行,别人很难说清楚,为先父撰写墓志铭,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了。”我推辞不掉,于是写了这篇铭文。


    追思姚氏家族,其渊源非常久远,后来定居在吴兴武康。姚察和姚思廉父子因史学成就而显赫,姚璹、姚元崇(姚崇)都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而姚元崇最终还做了唐玄宗的宰相(相泰陵),名重天下。姚氏于是成为中原的世家大族,与唐朝同盛衰。有一位在江南南唐李氏政权做官的,因军功被任命为东布洲镇遏使的名讳叫姚瓚(讳瓚),当南唐归降献上地图户籍(李氏纳图籍)后,他就归隐田园了,这位是姚公的曾祖父(高大父)。东布洲,就是现在通州的静海镇,所以姚公是静海人。曾祖父(曾大父)名讳某,祖父(大父)名讳某,都在乡间有隐逸不显的美德(潜德)。直到姚公出仕,官至中郎将,朝廷多次追赠他的父亲为刑部侍郎。


    姚公在庆历初年考中进士,从县尉一直做到知州,所到之处都展现了他作为官吏的才能,经九次升迁做到职方郎中。恰逢新的官制(元丰改制)以官阶决定俸禄(以阶寄禄),所以现在的官衔是朝请大夫(列大夫)。他曾以博士身份代理(勾当)广西经略使的公务。当时两广地区刚刚经历战火,所到之处民生凋敝尚未恢复,姚公招抚流亡,安抚接纳百姓,使人们恢复耕作。经略使考察政绩(视成),他的考评为最优(书最)。担任郁林州知州三年,未曾判决过死刑(大辟)。当今天子(宋神宗)即位,地方官按惯例可以派遣子弟入京进献土产(修土贡),借此机会朝廷会施恩赏赐(推恩)。姚公的六个儿子都还未做官,但他没有派儿子去,而是派了自己的弟弟去,邻近州郡那些做不到这点的人都感到惭愧。他担任杭州通判时,州城东边靠着运河(漕河),都是民田,白龙泽的堤岸容易决口,毁坏百姓的田地和收成(成功)。姚公到任后,就主持修筑了防洪堤坝,至今还能发挥作用(有年)。他担任吉州知州时,因为已经精通世故人情(揉熟世故),熟悉法律条文(左右文法),加上他本身是位忠厚长者(资长者)。刚上任时,接手前任积压的事务,诉讼状堆满公堂,等待批复和受理的文书,几个小吏都忙不过来(不胜举舞),文吏们也想试探他的能力(尝公)。姚公面色平和,气息沉稳,有条不紊地逐一分辨处理(徐徐区别),都能合乎情理(尽人情),此后州境之内日渐太平无事。他出门回访拜谒宾客,整个州府的人都为之惊讶(佩服其效率)。姚公忠诚守信、孝顺友爱,好学不倦,礼贤下士唯恐做不好(下士如不及),履行职责勇往直前(任职直前),不为将来个人得失打算(不为后日计)。做官将近四十年,自身生活非常俭朴(奉身菲薄),到他去世留下孩子们的时候,衣服仅够装殓,积蓄仅够办丧事(帑才可以具丧),而孩子们却无力扶灵柩归乡(诸孤无以归)。他砥砺廉洁的节操,丝毫不逊色于古人。


    姚公名讳某,字某,享年六十三岁。夫人某氏,受封金华县君的封邑,在姚公去世前七个月去世。有六个儿子:长子是姚洸,任虔州司理参军;次子姚滂,任蕲州蕲春县尉;其他是姚汲、姚涤、姚沅、姚浒。有五个女儿:分别嫁给某官应昭若、某官阮之武、某官刘敏修。刘敏修的妻子已经去世,姚公生前答应将另一个女儿嫁给他做继室(许以继室归之),但还没来得及办婚事(未行也)。


    铭文说:
    姚氏家族声名显赫,名望起自吴兴武康。
    唐代迁居江南之地,户籍便落在金陵。
    有祖凭军功获官职,执戈守卫海边疆土。
    到了他的曾孙一辈,安心耕作不再离乡。
    姚公考中进士科第,从田间桑农中兴起。
    勤勉供职于小县城,举荐他的奏章交叠。
    从军效力于桂岭边,担任别驾于海隅地。
    奉公守法体恤民情,如同解除自己饥渴。
    起初政绩并不张扬,离任后却思念者众。
    等到他来治理庐陵(吉州),百姓欢歌迎他下车。
    本应长寿安享富贵,却未能如愿以享受。
    刻此铭文镌此诗句,长埋黄土抱恨绵绵。


    三、解读


    这篇墓志铭是黄庭坚为其上司、吉州知州姚公所撰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  体例完整: 严格遵循墓志铭的文体格式,有序文(散文体)和铭文(韵文)两部分。序文详述生平,铭文总结颂德。
    2.  内容详实:
        卒葬信息: 开篇点明逝者身份(朝请大夫、知吉州事姚公)、去世时间(元丰四年八月己未)、地点(州之正寝)、撰写缘由(应其子所请)。
        家族渊源: 追溯姚氏家族悠久显赫的历史(吴兴武康望族,唐代姚思廉、姚璹、姚崇等名人),交代其南迁(金陵)及近世(静海)定居过程,突出其“中州姓族”的地位。对其曾祖(姚瓚)、祖父、父亲的记载相对简略,体现了“五世则迁”的宗法观念。
        仕宦经历: 核心部分。详述姚公的入仕(庆历进士)、升迁(九迁至职方郎中/朝请大夫)及主要官职政绩:
            广西经略使公事: 战后招抚流亡,恢复生产,政绩考评为“最”。
            知郁林州: 仁政,三年未判死刑。
            推恩事件: 体现其谦让品德,将推恩机会让给弟弟而非自己未仕的儿子,为时人称道。
            通判杭州: 兴修水利(筑捍水堤),造福民生,成效持久(于今有年)。
            知吉州: 重点描述。突出其“揉熟世故,左右文法,资长者”的特点。面对前任积压的大量诉讼文书(讼诉盈庭),他能沉稳高效(色夷气平,徐徐区别)、公正合理地(皆尽人情)处理,迅速使州境安宁(日以无事),其能力令同僚惊讶(一府皆惊)。这部分的描写最为生动具体。
        个人品德: 概括其为人“忠信孝友,好学不倦,下士如不及,任职直前,不为后日计”。特别强调其清廉(奉身菲薄),去世时家无余财(衣才可敛,帑才具丧,诸孤无以归),其“砥砺廉节,不减古人”是黄庭坚尤为推崇之处。
        家庭成员: 详列妻子(先卒,有封邑)、六子(官职或未仕)、五女(婚配情况,包括一桩已承诺但未完成的继室婚约),是重要的家族史料。
        铭文总结: 四言韵文,精炼概括姚公家世、出身、仕历、政绩(特别是“奉公恤民”、“去思则多”、“下车以歌”)、品德,以及未能享尽天年的遗憾(宜寿富贵,而不克享),寄托哀思(封恨黄壤)。
    3.  黄庭坚的视角与情感:
        属吏身份: 开篇点明“属吏”,表明作者与墓主的上下级关系,其记述应包含亲身见闻。
        敬重之情: 文中充满了对姚公为官才能(吏能)、处理政务能力(尤其在吉州的描述)、品德(谦让、清廉、勤勉、孝友、好学、礼贤下士)的由衷敬重。
        强调清廉: 对姚公四十年官宦生涯却清贫至“诸孤无以归”的反复强调和高度评价(不减古人),体现了黄庭坚自身的价值观和对士大夫气节的看重。
        “不得辞”的责任感: 接受撰写铭文的请求,既是应允其子,也是出于对姚公的敬重和作为知情人(“它人所不能言”)的责任感。
    4.  历史价值:
        反映宋代官制: 如“庆历进士”、“九迁为职方郎中”、“新格以阶寄禄”(指元丰改制)、“朝请大夫”、“推恩”制度、地方官职(县尉、知州、通判、经略使公事、司理参军、县尉等)。
        反映地方治理: 记载了宋代地方官员在战后恢复(广西)、司法仁政(郁林)、水利建设(杭州)、处理积案(吉州)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理想官员形象(吏能、仁心、清廉、高效)。
        反映士大夫价值观: 推崇进士出身、勤政爱民、精通吏事、清廉自守、孝友谦让、好学礼贤等品质。
        家族史资料: 提供了姚氏家族(特别是静海一支)在北宋中期的部分谱系和成员信息。


    总结:
    黄庭坚这篇墓志铭,以详实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刻画了一位北宋中期典型的循吏、良吏——姚公的形象。他出身名门(姚氏),进士及第,勤于吏职,所至有政绩(招抚、水利、司法、理政),尤其以清廉、谦让、仁厚、干练著称。文章结构严谨,叙述清晰,评价中肯,铭文精炼,既是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高度颂扬,也为后世了解宋代地方政治、官场生态、士大夫精神以及姚氏家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文中对姚公在吉州任上高效处理积案、以及其至清至廉的描写,是全文最突出的亮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6 06:35 , Processed in 0.1209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