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回复: 3

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姚崇第三十八》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姚崇第三十八》


    姚崇 第三十八

    唐史官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斯言固二人之所長也,然應變者,要不失正而後可。孟子有言:“所惡於智者,爲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唐玄宗,豪俊之君也,而崇復以豪俊事之。方其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若無足爲者。雖然,以水濟水,後將有不可食者。开元四年,天下大蝗,民祭且拜之,坐視食苖而不敢捕。崇奏遣御史爲捕蝗使,分道殺蝗,群臣多不以爲然,帝亦疑之,而崇行之愈力,蝗亦爲息。捕蝗雖古之遺法,然遇災而懼,修德以答天變,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專以捕爲事,已可疑矣。旣而崇所親吏趙誨以財死,崇懼,還政。時帝將幸東都,而太廟屋壞,宰相宋璟、蘇頲皆言三年喪未終,不可巡幸,壞壓之變,天戒也。請罷東巡,修德以答至譴。帝以問崇。崇曰:“此符堅故殿也。山有朽壞而崩,木蠹而折,理無足怪。但壞與行會,非緣行而壞也。今關中無年,餽餉勞弊,出幸東都,所以爲人,非爲己也。百司已戒,供擬已具,請車駕即東,而遷神主太極殿,更作新廟,此大孝也。”帝用其言。崇由此復相。開元末,帝在東都,欲還長安。裴輝、卿等皆言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李林甫獨曰:“二都本東西官耳,車駕徃來,何用待時?假令妨農,獨赦所過相賦可也。”帝大悦,即駕而西。崇建東幸之訃,林甫獻西還之議,其意同耳,孰謂崇獨賢乎?從崇之議,使人君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廟,下不恤人言。三者皆忠臣之所諱,而崇居之不疑,何哉?其後崇、璟旣没,玄宗愈老,愈輕蔑群臣。方任張九齡而廢太子瑛,用牛仙客則聽李林甫,方嬖楊國忠而縱安禄山,則用輔璆琳,專以適己爲悦,類崇有以啓之也。故吾謂開元之治雖出於崇,而天寶之亂亦崇之所自致,此人臣之至戒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姚崇第三十八》


    核心解读:


    苏辙在这篇史论中,对唐代名相姚崇提出了深刻的批评。表面上看,文章开头承认了唐史官对姚崇(善应变)和宋璟(善守文)的评价,肯定了他们的长处。但苏辙的核心论点在于:应变固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坚守正道(“要不失正而后可”)的基础上。 他引用孟子关于大禹治水“行其所无事”(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来阐明,真正的智慧应变应不违背根本原则。


    苏辙认为姚崇的问题恰恰在于其“应变”之术过于权变机巧,有时甚至牺牲了正道。他通过几个关键事例进行论证:


    1.  捕蝗事件: 姚崇力排众议,强力推行捕杀蝗虫,虽然取得了实效(“蝗亦为息”),但苏辙批评他忽略了“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的古之正道,只专注于技术手段(“专以捕为事”),这已显可疑。
    2.  太庙塌陷事件: 当太庙(皇家宗庙)塌陷,宋璟、苏颋等宰相认为这是天戒,应暂停东巡、修德反省。姚崇却将塌陷原因归于建筑自然老化(“山有朽坏而崩,木蠹而折”),并强调东巡是为了百姓(“所以为人,非为己也”),说服玄宗按计划出行。苏辙尖锐指出,姚崇此举使皇帝“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庙,下不恤人言”,是忠臣所忌讳的“三不”(不畏天、不敬祖、不恤言)。姚崇对此“居之不疑”,毫无愧疚。

    3.  与李林甫对比: 苏辙将后来李林甫劝玄宗不顾农时回长安(“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的谄媚行为,与姚崇当年劝玄宗不顾太庙塌陷东巡相提并论,认为其本质相同(“其意同耳”),都是为了迎合皇帝心意。这就打破了“崇独贤”的固有印象。

    4.  历史后果: 苏辙将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废太子、用奸臣、纵安禄山)与姚崇的执政风格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姚崇那种“专以适己为悦”(只求迎合皇帝喜好)的作风开启了不良先例(“类崇有以启之也”)。因此,他得出一个震撼性的结论:开元盛世的功劳固然有姚崇一份,但导致天宝之乱的祸根,也正是姚崇自己种下的(“开元之治虽出于崇,而天宝之乱亦崇之所自致”)。 这警示后人臣者,权变之术若失正道,遗祸深远。


    文章主旨: 苏辙旨在强调,作为臣子,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仅仅善于权变、解决具体问题是不够的。必须时刻坚守敬畏天道、尊奉祖宗、体恤民意的根本正道(“正”)。 姚崇的才能成就了开元之治,但其权变失正、迎合君心、忽视“修德应天”等根本原则的作风,为玄宗后期的怠政、亲佞、失德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了天宝乱局。这是后世臣子应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此人臣之至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栾城集》 [北宋] 苏辙 撰 《栾城后集》卷十一


    姚崇 第三十八


    唐朝史官称赞姚崇善于随机应变,以成就天下的事务;宋璟则善于恪守成规,以维护天下的正道。这种说法固然指出了二人的长处。然而,善于应变的人,关键是不能背离正道才行。孟子说过:“我们厌恶聪明人,是因为他们(往往)穿凿附会。如果聪明人能像大禹治水那样行事,那就不会厌恶聪明了。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如同无所作为一样。如果聪明人也能行事如同无所作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强加妄为),那他的智慧就很高明了。”唐玄宗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姚崇又以其机敏才智侍奉他。当他们君臣遇合、志趣相投时,天下之事迎刃而解,好像没什么值得做的。虽然如此,(君臣都过于强势)如同用水来增加水(比喻过度迎合或同质化),以后必将产生无法下咽的后果。


    开元四年(716年),天下发生严重蝗灾。百姓祭祀跪拜蝗虫,坐视它们啃食禾苗而不敢捕捉。姚崇上奏请求派遣御史担任捕蝗使,分路灭杀蝗虫。群臣大多不以为然,皇帝也心存疑虑,但姚崇执行得更加坚决,蝗灾也因此平息。捕杀蝗虫虽然是古代传下来的方法,然而遇到灾祸时应心怀戒惧,修养德行以回应上天的警示,这才是古代的正道。姚崇对此避而不谈,只专心致力于捕杀,这已经值得怀疑了。


    不久,姚崇的亲信属吏赵诲因贪财罪被处死,姚崇感到恐惧,请求辞去相位。当时皇帝将要巡幸东都洛阳,恰逢太庙(供奉唐朝历代皇帝灵位的宗庙)的房屋坍塌。宰相宋璟、苏颋都说皇帝为睿宗服丧三年之期未满,不可巡幸;太庙坍塌的灾变,是上天的警告。请求停止东巡,修养德行以回应上天最严厉的谴责。皇帝以此询问姚崇。姚崇说:“这(太庙)本是前秦苻坚的旧宫殿。山体朽坏会崩塌,木头蛀蚀会折断,道理上不足为怪。只是坍塌与出行时间巧合,并非因为出行才坍塌。如今关中收成不好,转运粮食物资劳民伤财。陛下出行东都,是为了百姓(便于就食),不是为了自己。百官已经准备妥当,供应也已安排齐全,请求陛下车驾立即东行。(至于太庙)可将先帝神主牌位暂时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再重建新庙,这才是最大的孝道啊。”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姚崇因此重新担任宰相。


    开元末年(约740年),皇帝在东都洛阳,想返回长安。裴耀卿等人都说农民秋收打场还未完毕,需要等到冬天才能回去。唯独李林甫说:“长安洛阳两座都城,本就是陛下东西的行宫,车驾往来其间,何必等待特定时节?假使妨碍了农事,单独赦免沿途所过州县的租赋就可以了。”皇帝非常高兴,立即起驾西归长安。姚崇建议皇帝东巡洛阳,李林甫建议皇帝西返长安,他们的用意是相同的(都是迎合皇帝心意),谁说只有姚崇是贤相呢?


    听从姚崇的建议(指不顾太庙塌陷东巡),使得君主:对上不畏惧上天的警戒,对中不敬重皇家宗庙,对下不体恤臣民的谏言。这三者都是忠臣所忌讳(君王应避免)的行为,而姚崇却心安理得、毫不迟疑地促成,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姚崇、宋璟去世后,唐玄宗年纪越大,就越发轻慢蔑视群臣。他刚任用张九龄就废黜了太子李瑛;任用牛仙客是听从了李林甫;刚宠爱杨国忠就放纵安禄山,又听信宦官辅璆琳。专门以顺从自己心意取悦自己为准则,这类做法,就像是姚崇开启了先河(有以启之)。所以我认为,开元盛世的治理虽然源于姚崇(的功绩),但天宝年间的祸乱(安史之乱)也是姚崇自己种下的根源。这是为人臣子最深刻的鉴戒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说明:


    1.  忠实原文: 力求准确传达苏辙原文的意思和逻辑脉络。
    2.  关键概念:
    “应(变)” 译为“随机应变”。
    “守文” 译为“恪守成规”。
    “正” 译为“正道”。
    “行其所无事” 译为“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如同无所作为一样”并加括号解释,或意译为“行事如同无所作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强加妄为)”,以传达孟子和大禹智慧的精髓。
    “以水济水” 保留比喻,并加括号解释其含义“比喻过度迎合或同质化”。
    “符堅故殿” 明确指“前秦苻坚的旧宫殿”。
    “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庙,下不恤人言” 译为“对上不畏惧上天的警戒,对中不敬重皇家宗庙,对下不体恤臣民的谏言”,清晰指出姚崇建议导致的“三不”恶果。
    “居之不疑” 译为“心安理得、毫不迟疑”。
    “专以适己为悦” 译为“专门以顺从自己心意取悦自己为准则”。
    “类崇有以启之也” 译为“这类做法,就像是姚崇开启了先河(有以启之)”,点明苏辙认为姚崇是玄宗后期昏聩作风的始作俑者。
    “开元之治虽出于崇,而天宝之乱亦崇之所自致” 是全文核心结论,直译并保持其强烈对比和批判性。
    “此人臣之至戒也” 译为“这是为人臣子最深刻的鉴戒啊”,强调文章的警示目的。
    3.  句式流畅: 在忠实于文言句式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序,使现代汉语表达更通顺自然。例如处理长句时进行拆分。
    4.  保留史实: 对涉及的具体人物(如赵诲、宋璟、苏颋、裴耀卿、李林甫、张九龄、太子瑛、牛仙客、杨国忠、安禄山、辅璆琳)和事件(捕蝗、太庙塌、东巡、西归)均准确译出。
    5.  传达语气: 努力体现苏辙论述中的批判语气(如“已可疑矣”、“何哉?”、“孰谓崇独贤乎?”、“亦崇之所自致”、“至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8 23:19 , Processed in 0.1075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