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回复: 2

解读|清《留溪外传·卷十·苦节部上》·《姚節婦傳》《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留溪外傳[清] 盛宣懷 輯   ·   [清] 陳鼎 著 卷十 ·苦节部 上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一、姚節婦傳

    姚節婦吳氏,明浮梁令姚宗舜之妻也。宗舜字定水,嘉禾人,由明經爲令,有異政。性狷介端方,不肯諂事上官,殘害下姓。時饒郡守出權相門,擅作滅福,每出令多騷害閭閻。宗舜憂形于色。節婦勉慰曰:“君讀書之士,宜法先賢,以愛民爲心。慎毋容説津要,暴茲黎庶,遺穢去後也。若不見容,當解還印綬。吾夫婦疏食榮羹,亦可終老,何必富貴云?”宗舜益强項抗之。守怒,中以他事,左遷。遂挂冠歸,閉户著書,不問世事。家政悉節婦操,井井有法。

    崇禎中,流賊四起,海内陸沈。宗舜身雖處江湖,然心憂君國,竟成痼疾。臨卒,猶咄咄言:“賊何時得平?”節婦年甫二十六,遭變哀號悲慟,誓欲與夫俱去。復念遺孤年僅七齡,無人鞠育,而左右力勸,因以不死。然卒不御鉛華,長齋繡佛,屏絶人閒事矣。

    及孤出就外傅,節婦心雖篤愛,然教之甚嚴。每授卷機杼下,一鐙相對,丙夜遙遥。稍有怠色,卽加箠楚,泣謂曰:“爾當念先人早棄,勉勤學業以繼先志!今若此,是欲使爾母重負先人于地下耶?”至孤兒頓首流血然後已。

    甲申國變,崇禎殉宗社。傳言李賊竊號,節婦聞之,乃呼天號泣曰:“吾先人憂賊而亡,吾寧忍戴髮含齒于賊氏之朝耶?”遂毁齒截髮爲尼,結廬山中。經年枯坐,不越户限者數十年而卒,壽七十五。

    外史氏曰:余昔南游江右,舍浮梁者半載餘。邑父老多追道姚侯德政,言其夫人尤能佐之廉愛。又云:浮梁故産磁皿,比屋皆陶。郡守發錢三百貫,責造精品十萬事,餽權勢,計值十之一耳。姚侯苦之,夫人力沮止,令陶家供所值者。侯雖由此得罪去,然邑民受惠非淺矣。嗚呼!夫人寧獨節義云乎哉?至一聞李賊之篡,卽不忍戴髮含齒于其朝,而毁形爲尼,貞烈之氣充乎兩閒矣!



    二、《留溪外传·卷十·苦节部上·溧阳朱节妇传》  

    朱节妇姚氏者,同官里朱安妻也。安父邑庠生侍文,生安方数岁,即约昏于姚。六礼未及将,而侍文卒。母徐甘贫抚安。年及弱冠,而忽得恶疾,乃遣媒氏谓姚父母曰:“吾儿得疾矣,未可以为昏也。若女年已及笄,其他许乎?”父母诺之。女知,誓死不二。其母倩外媪婉语之曰:“若与朱家儿仅一诺耳,未通雁币,不成为婚姻也。且朱家儿得恶疾,何以偕老?又贫不能自给,乌能娶若哉?”女不听,曰:“儿之婚,媒妁言之,父母诺之,久为朱氏妇矣!何曰不成婚姻?夫婚姻之道,一出父母之命,生死以之,况恶疾乎?儿志已决,幸媪无复多言也。”  

    既而,姑又倩老妪说之,女又不听。乃出其纺织所积赀六金,托妪畀安,资昏礼,赘入其家。事夫甚恭,念姑孤苦,昼夜织纴,易金遗姑以资薪水。三年,安又卒。母氏劝之嫁,妇泣曰:“儿幸有身,傥得男,朱氏之脉未斩也。儿死不敢奉命!”未几,举男子,矢志抚之。母氏又逼之,乃别业一庐,迎其姑以居,奉养十余年而卒。竭力以葬,亲族无一人助者。今子能复已成立云。  

    外史氏曰:  
    妇人慕金夫者多矣,况贫而恶疾者乎?乃姚氏坚一盟不改之志,如山岳之不可移,非天资节义,乌能至此哉!且其事姑竭力,经十余年而不懈,诚可谓节且孝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留溪外傳[清] 盛宣懷 輯   ·   [清] 陳鼎 著 卷十
    苦節部上




    一、姚節婦傳


    译文:


    姚节妇吴氏,是明朝浮梁县令姚宗舜的妻子。宗舜字定水,嘉禾人,通过明经科考试被任命为县令,政绩卓著。他性格耿直方正,不肯谄媚巴结上司,也不残害百姓。当时饶州郡守是权相的门人,擅作威福(灭福),每次下达命令大多骚扰危害乡里。宗舜为此忧形于色。节妇勉励安慰他说:“夫君是读书人,应当效法先贤,以爱护百姓为本心。千万不要为了讨好权贵(津要),而残害这些百姓(黎庶),留下污名给后人。如果不被(上司)容纳,就应当解下印绶辞官。我们夫妇吃粗茶淡饭(疏食荣羹),也能终老一生,何必追求富贵呢?”宗舜因此更加强硬地对抗郡守。郡守恼怒,借其他事由中伤他,将他降职。宗舜于是辞官归乡,闭门著书,不问世事。家中事务都由节妇操持,井井有条。


    崇祯年间,流寇四起,天下动荡(陆沉)。宗舜虽然身居乡野,但心忧君王和国家,最终积忧成疾。临死时,还愤愤不平地说:“贼寇什么时候才能被平定啊?”节妇当时年仅二十六岁,遭遇此变故哀号悲恸,发誓要随丈夫同死。但想到留下的孤儿年仅七岁,无人抚养,加上身边的人极力劝阻,因此没有殉死。但她从此不再使用脂粉(铅华),长期吃斋念佛(长斋绣佛),断绝了人间俗事。


    等到儿子外出拜师求学,节妇内心虽然深爱,但教导他非常严格。常常在织布机旁(机杼下)监督儿子读书,一盏灯相对,直到深夜(丙夜)。儿子稍有懈怠的神色,就加以鞭打(箠楚),哭泣着对他说:“你应当念及父亲早逝,要勤奋学习以继承父亲的志向!现在这样懈怠,是想让你母亲死后愧对先人于地下吗?”直到儿子磕头认错到流血才停止。


    甲申年(1644年)国家剧变,崇祯皇帝殉国。传言李自成(李贼)窃取帝号,节妇听到后,仰天痛哭道:“我的先夫(先人)因忧愤贼寇而死,我怎能忍心活着(戴发含齿)于贼寇建立的朝廷之下呢?”于是自己敲掉牙齿,剪断头发,出家为尼,在山中搭建茅屋居住。成年累月枯坐参禅,几十年不出门槛,最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外史氏(作者自称)评论说:我过去南游江西,在浮梁县住了半年多。县里的父老乡亲大多追忆称颂姚县令(姚侯)的德政,并说他的夫人尤其能辅佐他保持清廉爱民。又听说:浮梁县盛产瓷器(磁皿),家家户户都烧陶。郡守曾下发三百贯钱,责令烧造十万件精品瓷器,用来馈赠权贵,实际价值只有郡守支付款项的十分之一(即严重剥削工匠)。姚县令对此很苦恼,夫人极力劝阻并制止,命令陶户只提供价值相当的瓷器(即不让百姓吃亏)。姚县令虽然因此得罪上司而离职,但县里的百姓受惠不浅啊。唉!夫人难道仅仅是以贞节道义著称吗?(她的德行远不止此)。至于一听说李贼篡位,就不忍心苟活于其朝廷之下,而毁掉容貌出家为尼,她的忠贞刚烈之气真是充塞于天地之间(两间)了!






    解读:


    这篇《姚节妇传》塑造了一位集贤德、智慧、坚韧与忠烈于一身的杰出女性形象——吴氏。其内涵丰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1.  贤内助与政治智慧:
    辅佐丈夫: 在丈夫姚宗舜因耿直得罪权贵上司而忧愤时,吴氏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智慧。她劝诫丈夫要坚持“爱民为本”的为官原则,不阿谀权贵(“毋容说津要,暴兹黎庶”),甚至提出宁愿辞官归隐、清贫度日(“疏食荣羹,亦可终老”)的退路。这体现了她深明大义,对官场黑暗有清醒认识,并给予丈夫坚定的精神支持。
    维护百姓利益: 外史氏的补充(关于瓷器事件)更凸显吴氏的品德。她不仅劝丈夫清廉,更在具体事件中(郡守低价强征精品瓷器)主动干预,力主公平交易(“令陶家供所值者”),保护了工匠的利益,展现了她的胆识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她的贤德超越了家庭,惠及一县百姓。


    2.  坚韧的母亲与严格的教育者:
    忍痛抚孤: 丈夫早逝,吴氏年仅26岁,悲痛欲绝欲殉夫。但为了年幼的孤儿(仅7岁),她强忍悲痛,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这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严苛教子: 她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爱之深,责之切。她采取极为严格的方式教育儿子:在织布机旁伴读至深夜,懈怠即严厉责打。她的核心目的是让儿子铭记父亲遗志(忧国忧民、勤学上进),不负先人。这种教育方式虽显严酷,但饱含了她对儿子成才、继承父志的殷切期望和深沉的爱,以及作为寡母独自承担家族希望的巨大压力。


    3.  忠贞节妇与刚烈遗民:
    守节: 丈夫死后,她终身不再梳妆打扮(“不御铅华”),长年吃斋念佛(“长斋绣佛”),断绝世俗事务(“屏绝人间事”),恪守了封建时代对寡妇“贞节”的要求。
    殉国(精神层面): 甲申国变,崇祯殉国,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吴氏的“节烈”达到了顶峰。她将丈夫忧愤而死的根源(流寇/李自成)与明朝灭亡直接联系起来。她认为苟活于“贼氏之朝”是极大的耻辱,愧对忧国而死的丈夫和殉国的君王。因此,她采取了比殉夫更决绝、更痛苦的方式表达忠诚:毁齿截发为尼,并长年枯坐山中,隔绝人世。这不仅是个人守节,更是对故国(明朝)的忠诚宣告,是一种精神上的殉国。其“贞烈之气充乎两间”的评价,正是对她这种与国同休、忠贞不二气节的最高褒扬。


    4.  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
    明末乱世: 姚宗舜的耿直遭贬、忧愤而亡,吴氏的遭遇(青年守寡、严苛教子、国变毁形),都与明末官场腐败、流寇横行、最终王朝倾覆的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被时代洪流深深裹挟。
    士人/士大夫家庭的价值观: 文本体现了强烈的儒家价值观:为官清正爱民(姚宗舜)、重视教育继承父志(吴氏教子)、忠君爱国(姚宗舜忧国、吴氏殉节)、贞节观念(吴氏守节)。吴氏的行为是这些价值观在女性身上的集中体现和极端化表达。


    5.  文本价值:
    女性视角的历史补充: 正史多记载男性事迹,此传记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生动的明代中下层官员家庭女性(贤妻、良母、节妇、遗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样本。
    社会风俗史资料: 记载了明末地方吏治腐败(郡守仗势欺人、强征盘剥)、民间生活(瓷器生产)、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明亡之际士人阶层的反应(遗民心态)。
    文学形象塑造: 作者通过典型事件(劝夫、拒贪、教子、国变毁形)和细节描写(“一灯相对,丙夜遥遥”、“毁齿截发”、“枯坐不越户限”),成功塑造了吴氏这一立体丰满、感人至深且极具时代烙印的女性形象。


    总结:


    《姚节妇传》不仅是一篇表彰贞节烈女的文章,更是一幅展现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士人家庭命运以及女性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坚韧与忠烈气节的深刻画卷。吴氏的形象超越了单纯的“节妇”,她是贤惠的妻子、坚强的母亲、有担当的家族守护者,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以最决绝的方式表达了对丈夫、对故国的忠诚,成为一个时代悲剧与精神气节的象征。外史氏的评论更是点明,她的德行(廉爱助夫)与气节(毁形殉国)同等伟大,共同构成了她完整的人格光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留溪外傳[清] 盛宣懷 輯   ·   [清] 陳鼎 著 卷十
    苦節部上


    溧阳朱节妇传  
    朱节妇姚氏,是同官里朱安的妻子。朱安之父朱侍文是县学生员,朱安幼时便与姚氏定亲。未及行聘礼(六礼),侍文去世。朱母徐氏甘守清贫抚养朱安。朱安成年时忽患恶疾,朱母托媒人告知姚家父母:“我儿患病,不宜完婚。令爱已到婚龄,可另许人家。”姚父母应允。姚氏得知后誓死不从。其母请老妇委婉劝道:“你与朱家儿仅口头婚约,未收聘礼(雁币),不算正式婚姻。且朱安身患恶疾,如何偕老?朱家贫不能自给,怎有能力娶你?”姚氏反驳:“此婚媒妁提亲,父母应允,我早是朱家妇!岂能说不成婚姻?婚姻之道既承父母之命,自当生死相随,何况区区恶疾?我意已决,不必再劝!”  


    其后朱母又遣老妪劝说,姚氏仍不允。姚氏取出纺织积蓄六两银,托老妪转交朱安,资助婚事,自己入赘朱家。她恭敬侍夫,怜姑孤苦,日夜纺织换钱奉养婆婆。三年后朱安病逝。姚母劝女改嫁,姚氏泣告:“儿幸有孕,若得男丁,朱家香火可续。宁死不改嫁!”不久生子,立志抚孤。姚母再逼改嫁,姚氏便另建茅屋,接婆婆同住,奉养十余年直至朱母离世。丧葬费用皆独力承担,亲族无一人相助。其子现已成人自立。  


    外史氏评:  
    妇人贪慕富贵者何其多,何况对方贫病交加?姚氏坚守婚约如山河不移,非天赋节义,焉能至此!更奉养婆婆十余年不辍,诚可谓节孝双全!  


    ---


    解读  
    一、婚约伦理的极致化  
    1. “一诺即姻”的礼法信仰  
    姚氏以“媒妁言之,父母诺之”认定婚约神圣性,驳斥“未通雁币不算婚姻”的世俗观。此观念源于《礼记》“聘则为妻”的礼制精神,在明清民间被升华为道德律令。  


    2. 疾病考验下的贞节观  
    朱安“恶疾”构成双重考验:生存威胁(贫病难养家)与伦理风险(无性嗣可能)。姚氏“生死以之”的抉择,实将礼法置于生物本能之上,彰显理学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二、性别空间的反转  
    1. 经济自主权  
    姚氏“出其纺织所积赀六金”反聘朱家,打破“男聘女嫁”传统。以劳动所得实现“赘入其家”,构建罕见的女性主导婚仪模式。  


    2. 生存策略创新  
    “别业一庐迎姑以居”是精妙布局:  
      物理层面:另筑茅屋避开母家逼嫁  
      伦理层面:携姑同居符合“事舅姑”的孝道要求  
      宗法层面:独立抚养遗腹子保全朱氏宗祧  


    三、“苦节”背后的结构性压迫  
    1. 亲族责任的缺失  
    “亲族无一人助”的记载,揭露宗族保障体系的虚伪。朱氏父子两代庠生(知识分子),死后却遭宗族抛弃,反衬姚氏“奉养葬姑”的孤勇。  


    2. 母权的矛盾性  
    姚母三次逼嫁体现市井理性,而朱母劝退婚约暗含生存焦虑。两位母亲的行为,实为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迫成为压迫共谋的缩影。  


    四、外史氏评的潜台词  
    1. “慕金夫”的批判矛头  
    开篇贬斥“妇人慕金夫”,表面颂扬姚氏,实则将其他女性工具化,强化“贞节=道德”的二元叙事。  


    2. “节孝”标签的消解  
    称姚氏“事姑十余年不懈”,却忽略其“昼夜织纴易金遗姑”的经济贡献。将生存挣扎美化为道德自觉,掩盖了底层妇女被剥削的劳动本质。  


    结语:此文远非简单节妇颂歌。姚氏以纺织女工之身,完成三重逆袭:打破婚财定律(自备聘礼)、重构家庭空间(别庐养姑)、延续寒门宗脉(抚孤成立)。然外史氏“节孝”的盖棺定论,恰遮蔽了这位女性在礼教夹缝中展现的惊人生命力。她的真实遗产,当是明清近千万无名劳动妇女在纺织机旁写就的生存史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0 07:33 , Processed in 0.1329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