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3

《祭西郭(姚顯)先生文》《西郭先生傳》少墟集[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西郭(姚顯)先生文》《西郭(姚顯)先生傳》少墟集[明] 馮從吾 撰 卷十七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一、 祭西郭先生文


    原文:
    少墟集[明] 馮從吾 撰
    祭西郭先生文
    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廿二日,長安馮從吾自孟村訪友歸,過興善寺前,見一塋内樹有二碑,其一將仆。余因下車省視之,乃故太僕寺丞西郭先生姚公墓也。其碑乃故督學虎谷王公題其碑陰,王公仍書西涯李公贈詩一律。余瞻其碑,讀其詩,低回留之不能去。越數日,物色其曾孫姚春、姚冬輩,因命工扶其碑而樹之。碑既樹,于是年六月初九日,偕友人王境、劉必逵、蕭燿,焚楮酹酒,告于先生之墓曰:惟公之没,百有餘年。跡公行事,一代豪賢。頃過蒿里,低思惘然。虎谷題墓,錦字如鮮。顧瞻豐碑,爲扶其顛。庶幾夙夜,永永不遷。假令公在,願爲執鞭。尚饗!




    二、 西郭先生傳


    原文:
    少墟集[明] 馮從吾 撰 卷十七
    西郭先生傳
    先生姓姚氏,諱顯,字微之,咸陽人。正統九年鄉舉。在太學三上封事,皆闢異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謀。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脩大興隆寺,車駕不時臨幸。佛本異端,信佛得禍,若梁武帝足鑒。」時上欲幸隆福寺,太學生濟寧楊浩與先生相繼言上遂罷行,名震天下。後寓居長安西郭,藩臬諸公造之,食以蔬糲,無弗飽者。令齊東、武城二縣祀名宦。循政詳山東通志中。當時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後有姚公。學道愛人,同一古風。」而先生自贊其像曰:「六尺長軀,尺五長鬚。學古入官,讀孔孟書。軀兮鬚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軀兮鬚兮,碌碌庸庸,不能作邦家之基。」官至太僕寺丞。馮從吾曰:師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長安也,以與李介菴先生講學故。介菴以理學鳴關中,而先生與之爲友,交砥互礪,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氣節,蓋從學問涵養中來也。彼虚憍恃氣者,視先生當赧然愧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祭西郭先生文

    原文:
    少墟集[明] 馮從吾 撰
    祭西郭先生文
    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廿二日,長安馮從吾自孟村訪友歸,過興善寺前,見一塋内樹有二碑,其一將仆。余因下車省視之,乃故太僕寺丞西郭先生姚公墓也。其碑乃故督學虎谷王公題其碑陰,王公仍書西涯李公贈詩一律。余瞻其碑,讀其詩,低回留之不能去。越數日,物色其曾孫姚春、姚冬輩,因命工扶其碑而樹之。碑既樹,于是年六月初九日,偕友人王境、劉必逵、蕭燿,焚楮酹酒,告于先生之墓曰:惟公之没,百有餘年。跡公行事,一代豪賢。頃過蒿里,低思惘然。虎谷題墓,錦字如鮮。顧瞻豐碑,爲扶其顛。庶幾夙夜,永永不遷。假令公在,願爲執鞭。尚饗!


    译文:
    《少墟集》 [明代] 冯从吾 撰
    祭西郭先生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五月二十二日,长安人冯从吾从孟村访友归来,经过兴善寺前,看见一座坟墓里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快要倾倒。我于是下车仔细查看,发现是已故的太仆寺丞西郭先生姚公的墓。那块碑是已故的督学虎谷王公(王云凤)题写在碑阴的文字,王公还书写了西涯李公(李东阳)赠给先生的一首律诗。我瞻仰石碑,诵读诗篇,徘徊流连不忍离去。过了几天,寻访到他的曾孙姚春、姚冬等人,于是雇工匠将倒下的石碑扶正立好。石碑立好后,就在当年六月初九日,与友人王境、刘必逵、萧燿一起,焚烧纸钱,洒酒祭奠,在先生墓前告祭道:
    先生您逝世,已过一百余年。追寻您的行事,堪称一代英豪贤士。不久前路过您的墓园,低头思念,心中怅惘。虎谷先生题写的墓文,字迹如同新写般鲜明。瞻望高大的石碑,为您扶正了倾颓。希望它能日夜矗立,永远不再迁移。倘若先生您还在世,我愿为您执鞭驾车(追随左右)!请享用祭品吧!


    解读:
    1.  缘起与行动: 文章记叙了冯从吾偶然发现明代先贤姚显(西郭先生)墓碑倾颓,心生敬意与感慨,主动寻访其后人并出资修复石碑的经过。这体现了冯从吾对先贤的敬仰和对保护历史遗迹的责任感。
    2.  对先贤的敬仰: 冯从吾看到碑文(王云凤题字、李东阳赠诗)后“低回留之不能去”,可见他被姚显的事迹和前辈名公的题咏所深深打动。这为下文祭奠铺垫了情感基础。
    3.  祭文内容:
        追思功业: “惟公之没...一代豪賢” 高度概括姚显的历史地位,称其为百年不遇的豪杰贤士。
        表达哀思: “頃過蒿里,低思惘然” 直接抒发了路过墓地的哀伤与惆怅。
        记录义举: “虎谷題墓...爲扶其顛” 点明碑文的珍贵和自己修复石碑的行为。
        祈愿永存: “庶幾夙夜,永永不遷” 表达希望先贤精神与遗迹长存的美好愿望。
        衷心敬仰: “假令公在,願爲執鞭” 是全篇情感高潮。冯从吾借用《论语》中“愿为执鞭”的典故(《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强烈表达了对姚显人格魅力和道德学问的无限景仰,甘愿追随其左右。
    4.  价值: 这篇祭文不仅是一篇悼念文字,更是冯从吾身体力行尊崇先贤、保护文化遗迹的见证。它生动展现了晚明士大夫尊师重道、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修复墓碑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其所尊崇的“西郭先生精神”的一种实践和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西郭先生傳


    原文:
    少墟集[明] 馮從吾 撰 卷十七
    西郭先生傳
    先生姓姚氏,諱顯,字微之,咸陽人。正統九年鄉舉。在太學三上封事,皆闢異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謀。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脩大興隆寺,車駕不時臨幸。佛本異端,信佛得禍,若梁武帝足鑒。」時上欲幸隆福寺,太學生濟寧楊浩與先生相繼言上遂罷行,名震天下。後寓居長安西郭,藩臬諸公造之,食以蔬糲,無弗飽者。令齊東、武城二縣祀名宦。循政詳山東通志中。當時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後有姚公。學道愛人,同一古風。」而先生自贊其像曰:「六尺長軀,尺五長鬚。學古入官,讀孔孟書。軀兮鬚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軀兮鬚兮,碌碌庸庸,不能作邦家之基。」官至太僕寺丞。馮從吾曰:師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長安也,以與李介菴先生講學故。介菴以理學鳴關中,而先生與之爲友,交砥互礪,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氣節,蓋從學問涵養中來也。彼虚憍恃氣者,視先生當赧然愧矣。

    译文:
    《少墟集》 [明代] 冯从吾 撰 卷十七
    西郭先生传
    先生姓姚,名显,字微之,咸阳人。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举人。在国子监(太学)求学期间,曾三次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封事),内容都是批驳异端邪说、尊崇儒家正统之道、安定国家社稷的谋划。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四月,上疏进言:“宦官王振修建大兴隆寺,皇帝车驾不时前去临幸。佛教本是异端,信奉佛教会招致灾祸,像梁武帝(崇佛亡国)的教训就足以引以为鉴。”当时皇帝(代宗)打算去隆福寺,太学生济宁人杨浩和先生相继进言劝阻,皇帝于是取消了行程。先生因此而名震天下。后来先生寓居在长安城西郊(西郭),布政使、按察使(藩臬)等地方大员去拜访他,他用粗茶淡饭招待,客人们没有吃不饱的。先生曾任官于山东齐东、武城二县,被当地列入名宦祠祭祀。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事迹详细记载在《山东通志》中。当时老百姓歌颂他说:“先有子游(孔子的学生,以文学和爱民著称),后有姚公。学习圣人之道,爱护百姓,秉承着同样的古风。”而先生为自己的画像题写的赞词是:“六尺高的身躯,一尺五长的胡须。学习古人之道,入朝为官,诵读孔孟之书。身躯啊胡须啊,活到五十三岁才知道五十二年都做得不对(有错误)。身躯啊胡须啊,碌碌无为,平庸无奇,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根基。”先生官至太仆寺丞(掌管车马的官员)。
    冯从吾(评论)说:老师朋友的益处太大了!先生之所以寓居长安,是因为与李介庵先生(李锦,字介菴)一起讲学的缘故。李介庵先生以理学在关中地区闻名,而先生与他结为朋友,相互切磋砥砺,都成为了著名的儒者。由此可见,先生的高尚气节,正是从深厚的学问和道德修养中得来的。那些虚浮骄傲、只凭一时意气用事的人,看到先生(的修养和成就),应当感到羞愧脸红吧!

    解读:
    1.  生平梗概: 传记简要介绍了姚显(西郭先生)的籍贯、科名(举人)和最高官职(太仆寺丞)。
    2.  核心事迹与品格:
        直言敢谏: 这是姚显最突出的特点。在太学期间“三上封事”,内容都关乎国家根本(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景泰五年上疏反对皇帝崇佛、幸临寺庙,尤其是指斥权阉王振修寺惑主,引梁武帝为戒,言辞激烈,切中时弊。与杨浩共同谏阻代宗幸寺成功,使其“名震天下”。这体现了其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
        淡泊自守: 寓居长安西郊后,即使地方高官(藩臬)来访,他只以“蔬糲”(粗劣的饭食)招待,而客人也能吃饱。这反映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华、保持本真的品格。
        吏治清明: 在齐东、武城做地方官时政绩卓著,被列入“名宦祠”,受到百姓爱戴。民歌将其与孔子弟子、以“学道爱人”著称的子游相比(“先有子游,後有姚公。學道愛人,同一古風”),高度赞扬了他的治理理念(遵循儒家之道)和爱民如子的情怀。
    3.  自我认知: 姚显的“自赞”非常独特且深刻:
        外貌描写: 用“六尺長軀,尺五長鬚”勾勒出自己的形象。
        人生信条: “學古入官,讀孔孟書”表明他一生以儒家经典为指南。
        深刻自省: “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化用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典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省精神,认识到过去岁月中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谦逊和进取。
        谦逊与遗憾: “碌碌庸庸,不能作邦家之基”则是一种自谦(甚至可能带有一些未能更大程度实现抱负的遗憾),认为自己未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与他的实际成就(直言敢谏、名震天下、名宦留芳)形成对比,更显其虚怀若谷。
    4.  冯从吾的评论(关键点):
        师友切磋的重要性: 冯从吾特别指出姚显寓居长安是为了与理学家李介庵(李锦)讲学论道。两人“交砥互礪”,互相促进,最终都成为“名儒”。这强调了学术交流、同道砥砺对于成就学问和人格的极端重要性。
        气节源于学问涵养: 冯从吾的核心观点是“先生之氣節,蓋從學問涵養中來也”。他认为姚显的铮铮铁骨、直言敢谏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仅仅依靠天生的血气,而是深厚的理学修养和长期的道德实践(涵养)所滋养、支撑的结果。
        批判虚骄之气: 他进一步指出,那些“虚憍恃气”(虚浮骄傲,仅凭一时意气用事)的人,在姚显这种由深厚学养支撑的真气节面前,应当感到惭愧。这是对当时(晚明)可能存在的空谈心性、不务实学或浮躁激进风气的间接批评,推崇的是一种扎实、深厚、由内而外的道德力量。
    5.  整体价值: 这篇传记塑造了一位集谏臣风骨、循吏德政、儒者修养和谦逊自省于一身的明代士大夫形象。冯从吾通过姚显的生平,特别是他与李介庵的交往,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气节需要深厚的学问和道德涵养作为根基,这对于理解明代士林风气和理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明代儒者姚显(西郭先生)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祭西郭先生文》 侧重于冯从吾作为后学对先贤的追思、敬仰和具体行动(修碑祭奠),情感真挚浓烈,尤其“愿为执鞭”一句,将尊崇之情推向极致,并体现了冯从吾自身对先贤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西郭先生传》 则客观记录了姚显的生平事迹(直言敢谏、淡泊自守、吏治清明)和其深刻的自我认知(自赞),并通过冯从吾精辟的评论,揭示了姚显气节的精神内核——源于深厚的理学学问和道德涵养,以及与同道师友的切磋砥砺(“交砥互礪”)。冯从吾借此强调了真学问、真涵养对于培养真气节的基础性作用,并对虚浮之气进行了批判。


    两文结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位明代正直儒者的风貌,也深刻体现了冯从吾作为关学重要人物的历史眼光和思想深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尊崇先贤、砥砺学问、涵养气节的士人精神画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0 07:40 , Processed in 0.1065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