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回复: 3

宋·西谿姚寬令威書《书葛蘩校 韋集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韋刺史詩集(韋蘇州集)[唐] 韋應物 撰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西谿姚寬令威書《书葛蘩校 韋集後》


    右葛蘩校蘇州韋刺史集十卷。刺史,洛陽人,姓韋氏,名應物。正元中,以左司郎中出爲蘇州刺史。書目姓名略見唐書藝文志,其詳不載於正史,不可得而考也。今觀其逢楊開府詩云:“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飮酒肆頑癡。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兩府始收跡,南宫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又温泉行云:“出身天寶今年㡬,頑鈍如鎚命如紙。作官不了却來歸,還是杜陵一男子。”又云:“身騎廐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列御前。”是嘗爲三衛而蹤跡不羈也。燕李録事詩云:“與君十五侍皇闈。”又京師叛亂寄諸弟云:“弱冠遭世難,二紀猶未平。”當天寶十五載六月,明皇避安禄山之難,是年應物年二十。至寶應元年建巳月,上皇崩,則武皇升仙去之時,應物年二十七。又示從子河南尉班詩序云:“永泰中,予任洛陽丞。”則應物年二十九。及其來吳,贈舊識云:“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蹉跎三十載,今日海隅行。”則少嘗遊太學,蓋武皇升仙後二年入太學,遂爲丞也。自洛陽丞爲京兆府功曹。大曆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歸善福精舍。建中二年,由前資除比部員外郎,出爲滁州,改刺江州,改左司郎中。
    貞元初,又歷蘇州,罷守,寓居永定精舍。以詩考之,歷官次序如此。廣德中洛陽作云:“蹇劣乏高步,緝遺守微官。”廣德二年,乃當永泰之元,時爲洛陽丞。自京師□□之後,至德、乾元、上元、寶應數年間,折節讀書,遂入仕,而因謂之微官也。善福精舍詩注:“建中二年除比部”,則應物年四十五。建中四年十月三日,京師兵亂,自滁州間道遣使。明年興元甲子歲五月九日,使還,寄諸弟作詩云:“歲暮兵戈亂京國,帛書間道訪存亡。”乃德宗幸奉天時,應物年四十八。自後守九江,至爲蘇州刺史,計其年五十餘矣。以集中事及時人所稱,考其仕宦如此,得非遂止於蘇耶?按白居易蘇州答劉禹錫詩云:“敢有文章替左司。”左司蓋爲應物也,官稱止如此。其集中詩寄大梁諸友云:“分竹守南譙,弭節過梁地。”則是嘗守亳社。篇末云:“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勞師。”似與興元甲子不遠也。又唐小説載與諸公唱和,稱韋十九。林寶姓纂云:周逍遥公夐之後,左僕射、扶陽公待價生司門郎中令儀,令儀生鑾,鑾生應物,應物生監察御史、河東節度掌書記慶復。李肇國史補云:“爲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其爲詩馳驟建安己還,各得風韻。”又云:“開元以後,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寧、李館陶、鄭廣文、元魯山、蕭功曹、張長史、獨孤常州、崔比部、梁補闕、韋蘇州。”其大略可見如此。
    紹興昭陽作噩仲春望日,西谿姚寬令威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姚宽为《韦应物集》所作的校勘后记(书后跋)。
    原文:
    书葛蘩校韋集後
    右葛蘩校蘇州韋刺史集十卷。刺史,洛陽人,姓韋氏,名應物。正元中,以左司郎中出爲蘇州刺史。書目姓名略見唐書藝文志,其詳不載於正史,不可得而考也。
    今觀其逢楊開府詩云:“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飮酒肆頑癡。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兩府始收跡,南宫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又温泉行云:“出身天寶今年㡬,頑鈍如鎚命如紙。作官不了却來歸,還是杜陵一男子。”又云:“身騎廐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列御前。”是嘗爲三衛而蹤跡不羈也。
    燕李録事詩云:“與君十五侍皇闈。”又京師叛亂寄諸弟云:“弱冠遭世難,二紀猶未平。”當天寶十五載六月,明皇避安禄山之難,是年應物年二十。至寶應元年建巳月,上皇崩,則武皇升仙去之時,應物年二十七。又示從子河南尉班詩序云:“永泰中,予任洛陽丞。”則應物年二十九。及其來吳,贈舊識云:“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蹉跎三十載,今日海隅行。”則少嘗遊太學,蓋武皇升仙後二年入太學,遂爲丞也。
    自洛陽丞爲京兆府功曹。大曆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歸善福精舍。建中二年,由前資除比部員外郎,出爲滁州,改刺江州,改左司郎中。貞元初,又歷蘇州,罷守,寓居永定精舍。以詩考之,歷官次序如此。
    廣德中洛陽作云:“蹇劣乏高步,緝遺守微官。”廣德二年,乃當永泰之元,時爲洛陽丞。自京師□□之後,至德、乾元、上元、寶應數年間,折節讀書,遂入仕,而因謂之微官也。
    善福精舍詩注:“建中二年除比部”,則應物年四十五。建中四年十月三日,京師兵亂,自滁州間道遣使。明年興元甲子歲五月九日,使還,寄諸弟作詩云:“歲暮兵戈亂京國,帛書間道訪存亡。”乃德宗幸奉天時,應物年四十八。自後守九江,至爲蘇州刺史,計其年五十餘矣。以集中事及時人所稱,考其仕宦如此,得非遂止於蘇耶?
    按白居易蘇州答劉禹錫詩云:“敢有文章替左司。”左司蓋爲應物也,官稱止如此。其集中詩寄大梁諸友云:“分竹守南譙,弭節過梁地。”則是嘗守亳社。篇末云:“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勞師。”似與興元甲子不遠也。
    又唐小説載與諸公唱和,稱韋十九。林寶姓纂云:周逍遥公夐之後,左僕射、扶陽公待價生司門郎中令儀,令儀生鑾,鑾生應物,應物生監察御史、河東節度掌書記慶復。
    李肇國史補云:“爲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其爲詩馳驟建安己還,各得風韻。”又云:“開元以後,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寧、李館陶、鄭廣文、元魯山、蕭功曹、張長史、獨孤常州、崔比部、梁補闕、韋蘇州。”其大略可見如此。
    紹興昭陽作噩仲春望日,西谿姚寬令威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写在葛蘩校勘的韦刺史集后面


    上面(这部书)是葛蘩校勘的苏州刺史韦应物的文集十卷。韦刺史,洛阳人,姓韦,名应物。贞元(唐德宗年号)年间,以左司郎中的身份出任苏州刺史。他的姓名在《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提及,但详细生平没有记载在正史里,无法详细考证。
    现在看他(韦应物)的《逢杨开府》诗说:“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坐客何由识,唯有故人知。”又有《温泉行》说:“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鎚命如纸。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又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这说明他(年轻时)曾担任过“三卫”(宫廷侍卫),行为放荡不羁。
    《燕李录事》诗说:“与君十五侍皇闱。”又有《京师叛乱寄诸弟》说:“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在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明皇(玄宗)避安禄山之乱(奔蜀),这年韦应物二十岁。到宝应元年(762年)建巳月(四月),太上皇(玄宗)驾崩,也就是诗中“武皇升仙去”的时候,韦应物二十七岁。又有《示从子河南尉班》诗序说:“永泰(唐代宗年号,765-766年)中,予任洛阳丞。”那么韦应物当时二十九岁。等到他来吴地(苏州一带),《赠旧识》诗说:“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说明他年少时曾游学太学,大约是在武皇(玄宗)升仙后两年(764年)进入太学,之后担任了洛阳丞。
    从洛阳丞升任京兆府功曹。大历十四年(779年),从鄠县令被任命为栎阳令,因病辞职回到善福精舍(寺院)。建中二年(781年),凭借以前的资历被任命为比部员外郎,之后出任滁州刺史,又改任江州刺史,再改任左司郎中。贞元(唐德宗年号)初年,又历任苏州刺史,罢官后,寓居在永定精舍。根据他的诗作来考证,他做官的次序就是这样。
    他在广德年间在洛阳作的诗说:“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广德二年(764年),也就是永泰元年(765年)的前一年(按:永泰元年始于765年正月,广德终于764年),此时他任洛阳丞。自“京师□□之后”(原文此处有阙文,应指安史之乱或玄宗奔蜀),在至德、乾元、上元、宝应数年间(756-762年),他改变志向(折节)发奋读书,于是进入仕途,因此自称为“微官”(小官)。
    《善福精舍》诗的自注说:“建中二年除比部(员外郎)”,那么韦应物当时四十五岁。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三日,京城发生兵乱(泾原兵变),他当时在滁州,从小路派人(回京打探消息)。第二年兴元元年(甲子年,784年)五月九日,使者返回,他写了《寄诸弟》诗说:“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这指的是唐德宗逃往奉天避难的时候,韦应物时年四十八岁。此后他担任江州(九江)刺史,再到苏州刺史,推算他的年纪应该是五十多岁了。根据他文集中的事迹以及当时人的评价,考证他的仕宦经历是这样,莫非他的官职最终就止于苏州刺史了吗?
    查考白居易《答刘禹锡(时任苏州刺史)苏州见寄》诗说:“敢有文章替左司。”这里的“左司”指的就是韦应物(因韦曾任左司郎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称呼也只是(苏州刺史)官名,没有更高职位。韦应物集中有《寄大梁诸友》诗说:“分竹守南谯,弭节过梁地。”(“分竹”指受命为刺史,“南谯”指亳州,“梁地”指汴州一带)这说明他曾担任亳州刺史(亳州古称亳社)。诗末说:“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勉励勤于政事,天下正在用兵)这似乎与兴元甲子年(784年)前后(战乱时期)相距不远。
    另外,唐代小说记载他与众人唱和,被称为“韦十九”。林宝《元和姓纂》说:(韦应物)是北周逍遥公韦夐的后代,左仆射、扶阳公韦待价生司门郎中韦令仪,韦令仪生韦銮,韦銮生韦应物,韦应物生监察御史、河东节度掌书记韦庆复。
    李肇《国史补》说:“(韦应物)为人性情高洁,饮食简单,欲望很少,居住的地方焚香扫地然后才坐。他的诗作气势奔放,追踪建安(汉末)以来的风格,各得其风韵。”又说:“开元(唐玄宗年号)以后,官职不高但名气很大的人有:李邕(北海太守)、王昌龄(江宁丞)、李华(馆陶县公?待考)、郑虔(广文馆博士)、元德秀(鲁山令)、萧颖士(功曹参军)、张旭(长史)、独孤及(常州刺史)、崔颢(比部员外郎?待考)、梁肃(补阙)、韦应物(苏州刺史)。”他的生平大概就是这样可见了。
    绍兴癸酉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二月十五日,西谿姚宽(字令威)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跋文是宋代学者姚宽(字令威)为葛蘩校勘的《韦应物集》所写的考证文章,主要目的在于梳理韦应物的生平仕履,因为正史记载简略。姚宽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 这是姚宽最主要的考证方法。他大量引用韦应物本人的诗歌及其诗序、自注来推断其生平:
        从《逢杨开府》、《温泉行》推断韦应物年轻时曾是唐玄宗的宫廷侍卫(“三卫”),行为放荡不羁。
        从《燕李录事》、《京师叛乱寄诸弟》结合历史事件(玄宗奔蜀在756年)推断其生于737年(二十岁)。
        从《示从子河南尉班》序、《赠旧识》推断其入太学、任洛阳丞的时间。
        从《广德中洛阳作》推断其任洛阳丞时的心态(自谦“微官”)。
        从《善福精舍》诗注、《寄诸弟》诗推断其任比部员外郎(781年,45岁)和在滁州经历泾原兵变(783年,48岁)的时间。
        从《寄大梁诸友》推断其曾任亳州刺史,并推测其任职时间(约在784年战乱前后)。


    2.  利用文集信息: 除了诗歌内容,还利用了诗题、诗序、自注等提供的官职、地点、时间线索。


    3.  参照其他文献:
        正史索引: 提到《新唐书·艺文志》仅列姓名。
        姓氏谱牒: 引用林宝《元和姓纂》考证韦应物的家族世系(周逍遥公韦夐 -> 韦待价 -> 韦令仪 -> 韦銮 -> 韦应物 -> 韦庆复)。
        笔记小说: 引用李肇《国史补》记载韦应物的性格特点(“性高洁,鲜食寡欲,焚香扫地而坐”)、诗歌风格(“驰骤建安已还,各得风韵”)及其在盛中唐文坛的地位(“位卑而著名者”之一,与李邕、王昌龄等并列)。也提到唐代小说称其为“韦十九”(行第)。
        他人诗作: 引用白居易诗“敢有文章替左司”,证明韦应物以“左司郎中”这一官职最为人称道,暗示其最终官职可能止于此或苏州刺史。


    4.  历史纪年对照: 将唐代年号(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与具体年份及干支(如“兴元甲子岁”)进行对应,并据此推算韦应物的年龄和任职时间线。


    姚宽考证出的韦应物生平概要:


    出身与早年(737-755?): 洛阳人。出身官宦世家(北周逍遥公韦夐之后)。
    任侠侍卫期(约15-20岁,752-756?): 少年时(15岁左右)入宫为玄宗侍卫(“三卫”),倚仗恩宠,行为豪纵不羁(“无赖”、“里中横”、“一字都不识”)。
    转折与求学期(756-764?): 安史之乱爆发(756年,20岁),玄宗失势(“武皇升仙去”指玄宗去世于762年,时27岁)。经历世变后,改变志向,折节读书(“读书事已晚”)。
    入仕初期(约29岁起):
        永泰(765-766)年间,任洛阳丞(29岁)。自感官职卑微(“守微官”)。
        曾游太学(可能在玄宗去世后两年,即764年左右)。
    官职迁转:
        洛阳丞 -> 京兆府功曹。
        大历十四年(779年,43岁):任鄠县令 -> 栎阳令(因病辞职,归善福精舍)。
        建中二年(781年,45岁):任比部员外郎。
        建中二年后:出任滁州刺史。
        建中四年(783年,48岁):在滁州任上,经历“泾原兵变”,德宗奔奉天,派人小道探听京师消息。
        兴元元年(784年):使者返回滁州,作诗寄弟。
        改任江州刺史。
        改任尚书省左司郎中(中央官职)。
    晚年(约50余岁):
        贞元(785年起)初年:出任苏州刺史(“出守抚惸嫠”)。
        罢苏州刺史任后:寓居苏州永定精舍。
        推测最终官职止于苏州刺史或左司郎中(白居易诗称其为“左司”)。
        可能还曾担任亳州刺史(《寄大梁诸友》诗暗示)。


    卒年: 姚宽未明确考证,但根据其推算,任苏州时已五十余岁。


    姚宽考证的意义与价值:


    1.  填补正史空白: 在《旧唐书》、《新唐书》未为韦应物立传的情况下,姚宽通过细致的文献爬梳,首次较为系统地勾勒出了韦应物的生平框架,特别是其早年经历和仕宦迁转过程。这为后世研究韦应物奠定了基础。
    2.  揭示性格转变: 通过《逢杨开府》等诗,生动揭示了韦应物从任侠无赖的少年侍卫到折节读书、勤政爱民(“抚惸嫠”)的地方官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与其经历安史之乱和玄宗去世等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这有助于理解其诗歌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3.  定位文学地位: 引用《国史补》,确认了韦应物在中唐诗坛的重要地位,其诗风上追建安,独具风韵,虽官职不高但名望卓著。
    4.  提供家族信息: 通过《元和姓纂》,提供了韦应物的世系信息。
    5.  体现宋代学术方法: 这篇跋文是宋代学者运用“诗史互证”等方法进行文学家个案研究的典范,展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和深厚的文献功底。


    结论:


    姚宽的这篇《书葛蘩校韦集后》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它利用韦应物本人的诗歌、文集信息,结合其他史料(谱牒、笔记、他人诗作)和历史纪年,首次较为完整地考证了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仕履、性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为后世研究韦应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其考证方法精审,结论大多为后世所接受或作为重要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0 07:35 , Processed in 0.1252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