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回复: 2

解读经典|《掩金寶》涌幢小品[明] 朱國楨 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7-30 1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涌幢小品[明] 朱國楨 撰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掩金寶
    榆林雙山堡之東有所謂柳樹會者舊柳州也土人于瑾耕地得金磚金甲諸物所值萬餘金鄰人訟之鎮督姚公鏌令僉憲姚文清鞫之問其所自瑾云其下隧道數曲有巨室三楹東西皆金銀堆積中則金甲胄數十又有金耳環如今製而長者數甕所積以千萬計蓋西夏金元故物也姚僉憲請公差官勘實聞于朝而發之以實庫藏則百萬之積可具鏌曰若是則人將謂我輩先有所獲何以自明且榆林鎮所少豈獨此哉于瑾一農夫耳而天賜之不可奪也乃斥訟者以金歸瑾仍厚封其地以絶後患後至者議卽故地發取旋思其言而止





    朱国祯《涌幢小品》中的“掩金宝”故事进行句读、翻译和解读。


    原文句读



    榆林雙山堡之東,有所謂柳樹會者,舊柳州也。土人于瑾耕地,得金磚、金甲諸物,所值萬餘金。鄰人訟之鎮督姚公鏌。令僉憲姚文清鞫之。問其所自,瑾云:「其下隧道數曲,有巨室三楹。東西皆金銀堆積;中則金甲胄數十;又有金耳環,如今製而長者,數甕。」所積以千萬計,蓋西夏、金、元故物也。姚僉憲請公差官勘實,聞于朝而發之,以實庫藏,則百萬之積可具。鏌曰:「若是,則人將謂我輩先有所獲,何以自明?且榆林鎮所少,豈獨此哉?于瑾一農夫耳,而天賜之,不可奪也。」乃斥訟者,以金歸瑾,仍厚封其地,以絶後患。後至者議卽故地發取,旋思其言而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在榆林双山堡的东边,有个叫柳树会的地方,是旧时的柳州。当地人于瑾在耕地时,挖到了金砖、金铠甲等物品,价值一万多两银子。邻居(眼红)向镇守总督姚镆(姚公镆)告发了此事。姚镆命令佥都御史姚文清审理此案。询问于瑾东西的来源,于瑾说:“那地底下有几道弯曲的隧道,里面有三间大屋子。东边西边都堆积着金银;中间则有几十副金铠甲;还有金耳环,样式和现在的一样但更长,有好几瓮。”所积累的财宝价值千万(两银子),大概是西夏、金朝、元朝遗留下来的古物。


    姚佥宪(姚文清)请求姚公(姚镆)派官员去勘察核实,报告朝廷然后发掘出来,用以充实国库,那么百万(两银子)的积蓄就能到手了。姚镆说:“如果这样做,那么人们将会认为我们这些人(官员)事先已经从中有所获取(贪污了),我们怎么说得清?况且榆林镇所缺少的,难道仅仅是这些钱财吗?于瑾不过是一个农夫罢了,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不可以强夺啊。”于是斥退了告状的人,把挖出的金子归还给于瑾,并且重重地封存了那块地,以杜绝后患(防止他人再去盗挖)。后来到任的官员(有人)提议就在原地发掘取宝,但随即想到姚镆当初说的话,也就停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4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则“掩金宝”的故事,出自明代朱国祯的笔记《涌幢小品》,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体现了明代士大夫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处事智慧。


    1.  事件起因与发现:


    地点在明代边防重镇榆林(今陕西榆林)的双山堡东边,一个叫柳树会的古柳州旧址。这暗示此地历史悠久,可能曾是古代政权活动区域。


    农民于瑾耕地时意外发现巨额地下宝藏(金砖、金甲、金耳环等),价值连城(“所值万馀金”、“以千万计”)。


    邻居因嫉妒而告官(“讼之”),这是事件的导火索。


    2.  官员的两种态度:


    姚文清(佥宪)的态度: 代表典型的官方处理思路。发现巨额前朝遗物(“西夏、金、元故物”),应上报朝廷(“闻于朝”),发掘出来充实国库(“以实库藏”)。这是遵循制度、为公家谋利的想法,符合常规程序。


    姚镆(镇督)的态度: 代表一种更注重实际、人情和长远考量的智慧。


    避嫌与公信力: 他首先担忧的是官府的声誉和官员自身的清白(“人将谓我辈先有所获,何以自明?”)。发掘如此巨宝,过程中极易引起猜疑,认为官员中饱私囊,反而损害官府威信。这体现了姚镆对官场生态的深刻理解和维护自身及同僚清誉的考虑。


    真正的匮乏: 他反问“榆林镇所少,岂独此哉?”。作为边防重镇的统帅,他深知榆林更需要的是军备、粮饷、民心等实实在在支持边防的东西,而非一笔可能引发混乱和猜忌的横财。这显示出他的大局观,钱并非解决边防问题的根本。
    天命与私权: 最关键的理由是“于瑾一农失耳,而天赐之,不可夺也”。他认为这是农夫于瑾的意外之福,是“天赐”,官府不应强取豪夺。这体现了姚镆:


    尊重个人(私有)财产权: 在当时社会,这种对平民意外之财的保护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朴素的“天命”观: 将偶然发现视为天意,顺应天意而非强行干预。


    仁政爱民思想: 作为地方官,不因利忘义,不扰民、不夺民之利。


    3.  姚镆的处置方式:


    主持公道: 斥退告状的邻居(“斥讼者”),化解了对于瑾的诬告或骚扰。


    物归原主: 将已挖出的金子归还于瑾(“以金归瑾”),保障了发现者的权益。


    封存保护: “厚封其地,以绝后患”。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步:
    防止他人(包括后来的官员、盗墓贼)觊觎挖掘,保护了于瑾的利益(未被挖出的部分)和当地秩序。


    也避免了因大规模发掘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对土地的破坏。


    从文物保护角度看,也算是一种原始的“就地保护”措施。


    4.  故事的深远影响:


    形成道德约束: 后来到任的官员想挖宝,但想到姚镆当初的话(“旋思其言而止”),说明姚镆的处理方式和理由,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标杆和舆论压力,有效地阻止了后人的贪念。这证明了姚镆决策的远见和其言行的道德力量。


    结局圆满: 故事以宝藏归于发现者、土地被封存、风波平息结束,符合传统叙事中对“善政”和“天理”的期待。


    总结与意义:


    “掩金宝”这个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了姚镆作为地方官员的卓越智慧:


    1. 超越常规的务实智慧: 他不拘泥于“发现宝藏必归公”的常规程序,而是综合考虑了官府公信力、边防实际需求、社会影响、个人权益等多重因素,做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的决定。


    2.  强烈的避嫌意识与对清誉的维护: 深知官场险恶,将维护官府和自身清廉形象置于金钱利益之上。


    3. 尊重平民权益的仁政思想: 敢于保护平民的“天赐”之财,体现了“民本”思想和对私有财产一定程度的尊重,这在古代官员中颇为难得。


    4. 深谋远虑的处置手段: “厚封其地”既解决了眼前问题,又杜绝了后患,其效果甚至能约束后来的官员。


    5.  对物质财富的清醒认识: 认识到金钱并非万能,尤其对于边防重镇,稳定、民心、军备等比一时横财更重要。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偶然的“挖宝”事件,塑造了一个有原则、有智慧、有担当、有仁心的官员形象(姚镆),也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中一种重视道德、声誉、民生,甚至带有一定“藏富于民”色彩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像一则寓言,警示后人面对意外之财时,贪念不如仁心,强取不如顺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12 01:04 , Processed in 0.103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