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2

解讀經典|《姚守(善)重士》《姚少師廣孝雅量 》蘇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6 08:06 编辑

    姚波收集錄出整理解讀,僅供參考!


    蘇談[明] 楊循吉 撰


    紀録彙編卷之二百
    蘇談
    楊循吉
    1.姚守重士
    單除年間,太守姚公最爲重干,嘗禮俞貞木於布衣之中,數數饋以薪米,因此遂復得錢繼中。二老儒皆徴出部下,自姚公折節顧好,悉爲貴客。郡中常開宴,彦士並集,一右列指使據坐上席,繼中駡之。貞木踐繼中足,勸使勿駡,繼中駡愈急。大守問故,繼中曰:公今日設會,當以尊士爲重,更無日子使一武臣坐諸賓上耶?右列慚謝,退避下座。是時四海初定,武公方盛,衛將赫赫,在姚公固不敢與之杭禮,置之上坐,蓋非其本心云。而繼中當筵叱駡,大守爲之彌縫周全,指使爲之從容避席,皆可謂難得者也。




    蘇談[明] 楊循吉 撰


    紀録彙編卷之二百
    蘇談
    楊循吉


    2.姚少師廣孝雅量
    少師在松下散飯,曳履獨步,不將餘人,一縣丞喝道。來少師行如故,丞怒,笞而訊之。少師受笞,不自道,丞使人絏置後,隨行人有識之者曰:此少師也。丞大驚,伏地請罪。少師徐云:且送郡獄。明日出之,謂大守曰:秀才官人不識事,一野僧行道,何足怒,而遽笞之?吾昨者乃以相戲耳,更不罪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蘇談 [明] 楊循吉 撰
    紀録彙編卷之二百
    蘇談
    楊循吉


    姚守重士
    單除年間,太守姚公最爲重士,嘗禮俞貞木於布衣之中,數數饋以薪米,因此遂復得錢繼中。二老儒皆徵出部下,自姚公折節顧好,悉爲貴客。郡中常開宴,彥士並集,一右列指使據坐上席,繼中駡之。貞木踐繼中足,勸使勿駡,繼中駡愈急。太守問故,繼中曰:公今日設會,當以尊士爲重,更無日子使一武臣坐諸賓上耶?右列慚謝,退避下座。是時四海初定,武功方盛,衛將赫赫,在姚公固不敢與之抗禮,置之上坐,蓋非其本心云。而繼中當筵叱駡,太守爲之彌縫周全,指使爲之從容避席,皆可謂難得者也。


    ---


    译文:


    苏谈 [明代] 杨循吉 撰
    纪录汇编卷之二百
    苏谈
    杨循吉


    姚太守尊重士人
    建文年间(注:“單除年間”指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年号建文,“單除”可能是“建文”的避讳写法或刊刻之误),苏州太守姚公(名善)最为尊重士人。他曾经礼遇布衣俞贞木(俞琰),多次赠送他柴米,因为姚公的重士名声,又因此得到了钱继中(钱芹)。这两位老儒生原本都是他治下的普通百姓(“徵出部下”)。自从姚太守屈尊降格(“折節”)去关心、交好他们,他们都成了太守府上的贵客。


    郡府中经常设宴,贤士们齐聚一堂。一次,一位担任“右列”(武职官员)的“指使”(低级武官)占据了上座(首席)。钱继中(当场)责骂他。俞贞木暗中踩钱继中的脚,劝他别骂了,钱继中反而骂得更凶了。太守询问原因,钱继中说:“大人您今天设宴,应当以尊重士人为重,难道还有日子(或场合)让一个武官坐在诸位宾客(指文士)的上首吗?”那位武官(“右列”)惭愧地道歉,退下来让出了上座,坐到下位去了。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指明初),正是武功盛行、军将显赫的时期。对于姚太守来说,固然不敢与这些(握有实权的)武官分庭抗礼(“抗礼”),安排他坐上座,大概并非姚公的本意。


    然而,钱继中敢于在宴席上当众呵斥(武官),太守(事后)为他弥补斡旋、周全处理(避免武官报复),那位指使(武官)能够(在责骂下)从容地退让离席(改变座位),这些都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啊。


    ---


    解读: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杨循吉的笔记《苏谈》,记载了建文年间苏州太守姚善(姚公)尊重士人、以及其幕僚钱继中维护文士尊严的一则轶事。它生动地反映了明初特定历史时期文武关系的一个侧面,以及士人风骨和官员智慧。


    1.  核心人物与背景:
    姚善(姚公): 苏州太守,核心品质是“重士”。他不以地位取人,主动礼遇、资助布衣名士俞贞木,因此吸引了另一位名士钱继中。他“折节顾好”,放下长官架子与老儒交往,使他们成为座上宾。这体现了他求贤若渴、尊重知识分子的态度。
    钱继中: 一位性格耿介、刚直不阿的老儒生。他视文士的尊严高于一切,无法容忍武官僭越坐上席。即使好友俞贞木暗中劝阻,他仍坚持当众斥责武官,言辞激烈(“骂愈急”),直接质问太守设宴的目的应是“尊士”,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官凌驾于文士之上。
    俞贞木: 另一位受姚善待重的名士。他性格相对谨慎,试图阻止钱继中过激的行为(“践继中足”),代表了一种更圆融的处世态度。
    “右列指使”: 一位地位不高的武官(“右列”指武职,“指使”是低级军职)。他最初可能依仗当时武将的普遍威势或不明规矩而坐了上座,但在被斥责后能“惭谢”并“从容避席”,显示了他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一面,并非蛮横无理之徒。
    时代背景:“是時四海初定,武功方盛,衛將赫赫”: 点明这是明初(建文朝,紧接着洪武开国),天下刚刚统一,军事行动和武将的功勋威望正处于鼎盛时期。文官系统相对式微,武将在社会地位和实际权力上往往更显赫。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士的地位和尊严面临着挑战。


    2.  核心事件与冲突:
    冲突焦点: 一场郡府宴会上的座次安排。武官(“右列指使”)坐了本应属于文士的上席(首席)。
    冲突性质: 表面是座次之争,实质是 文士尊严与武将权势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碰撞。钱继中将此上升到原则问题:“公今日設會,當以尊士爲重”,认为让武官坐上席是对文士群体的侮辱,也违背了太守设宴尊士的本意。
    冲突过程:
        武官无意或有意坐错位置。
        钱继中激烈反对,当众斥骂。
        俞贞木劝阻未果。
        钱继中向太守申明尊士原则。
        武官在理亏和众目睽睽下认错退让。


    3.  人物的“難得”:
    钱继中的“难得”: 在“武功方盛”的时代氛围下,面对权势正盛的武将集团(即使是一个低级武官),敢于挺身而出,为文士群体的尊严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当众叱骂,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耿直的风骨。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安危,是在维护一种他认为更重要的秩序和价值观(文尊于武)。
    姚太守的“难得”:
        首先,他本身“重士”的行为在当时就难能可贵。
        其次,在事件发生后,他面对的是自己不敢得罪的武将势力(“固不敢與之抗禮”)和自己尊重的、但行为过激的幕僚。他没有当场压制钱继中(可能内心认同其理),而是允许其申辩。事后他需要“彌縫周全”,即妥善处理后续,既要安抚可能不满的武官一方,又要保护钱继中不受报复。这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担当,以及对士人原则的暗中维护。
    武官(指使)的“难得”: 作为当时地位优越的武官群体一员,在被地位较低的文士当众斥骂后,没有恼羞成怒、仗势欺人,而是能认识到错误(“慚謝”),并“从容”地让出座位,避免了冲突升级。这种知耻而退、顾全大局的态度,在崇尚武力的明初也是少见的。


    4.  主旨与意义:
    表彰姚善重士之风: 这是故事的起点和背景,体现了地方官员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重视。
    颂扬士人风骨(以钱继中为代表): 突出在不利环境下,士人坚守尊严、不畏权势的精神。钱继中的言行是维护“士”这一群体社会地位和道德优越感的强烈表达。
    反映明初文武关系: 生动记录了明初“武功方盛”时期,文士地位受到武将势力挤压的现实(姚公不敢抗礼,武官初坐上席),以及文士对此的不满和抗争。
    强调“尊士”的价值观: 通过钱继中之口,明确表达了在文士(尤其是姚善这样的文官太守)心中,“尊士”是宴集等文化活动的核心原则。
    赞赏冲突的和平解决与各方气度: 作者杨循吉的落脚点在于“皆可謂難得者也”。他不仅赞赏钱继中的风骨,也赞赏姚太守的弥缝周全和武官的知错能改。这种相对圆满的结局,依赖于冲突各方(尤其是武官)的克制和理性,在充满张力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总结:


    “姚守重士”这则轶事,通过一场宴会座次风波,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明初建文年间苏州太守姚善尊重士人的品格,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名士钱继中不畏武权、捍卫文士尊严的刚烈风骨。它不仅记录了个别人物的言行,更深刻反映了明初“武功方盛”特殊历史时期文武关系的微妙与紧张,以及文士群体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坚守。文中姚太守的斡旋智慧和武官的知耻而退,也为这段冲突增添了一抹理性与人情的光彩,使得各方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都显得“难能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谈》中“姚少师广孝雅量”这段原文:
    蘇談 [明] 楊循吉 撰
    紀録彙編卷之二百
    蘇談
    楊循吉
    姚少師廣孝雅量
    少師在松下散飯,曳履獨步,不將餘人,一縣丞喝道。來少師行如故,丞怒,笞而訊之。少師受笞,不自道,丞使人絏置後,隨行人有識之者曰:此少師也。丞大驚,伏地請罪。少師徐云:且送郡獄。明日出之,謂大守曰:秀才官人不識事,一野僧行道,何足怒,而遽笞之?吾昨者乃以相戲耳,更不罪也。
    ---
    译文:
    苏谈 [明代] 杨循吉 撰
    纪录汇编卷之二百
    苏谈
    杨循吉
    姚少师广孝的雅量
    少师(姚广孝)在松树下施舍斋饭(或分发食物),趿拉着鞋子(“曳履”,形容悠闲自在),独自散步,没有带其他随从。一个县丞(县令的佐官)出行,有差役在前面吆喝开道(“喝道”)。(吆喝声)过来了,少师依然像原来一样走路(没有避让)。县丞大怒,命人用鞭子(或竹板)抽打他,并加以讯问。少师挨了打,也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县丞就叫人把他捆起来(“絏”),押在队伍后面跟着走。随行人员中有认识少师的人说:“这是少师大人啊!”县丞大惊失色,跪伏在地上请罪。
    少师(这时)慢慢地说道:“先把他送到州府监狱去。”第二天(少师)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对太守(知府)说:“这个秀才出身的官人(指县丞)不懂事。一个野和尚在路上行走,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就立刻打他?我昨天那样做(不表明身份,任你捆绑入狱),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罢了。”最终也没有加罪于他。
    ---
    解读:
    这段出自《苏谈》的轶事,生动地展现了明初著名政治和尚姚广孝(道衍和尚,官至太子少师)的一次遭遇,重点在于刻画他非凡的“雅量”,即宽容大度、不仗势欺人的品格。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1.  事件经过与冲突:
    起因: 姚广孝身着便服(或僧服),独自悠闲地在路边施饭、散步。一个县丞出行,依仗官威,让差役“喝道”清路。姚广孝没有避让,触怒了这位低级官员。
    冲突升级: 县丞在盛怒之下,做出了极其鲁莽的举动:不仅下令鞭笞(“笞”)了这位看似普通僧人的老者,还加以讯问。更甚者,在姚广孝不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竟将他捆绑(“絏”)起来押在队伍后面。这充分暴露了县丞的骄横、势利和执法粗暴。
    身份揭露与惊恐: 随行人员认出被打被绑的竟是当朝太子少师姚广孝,权势熏天的人物。县丞得知真相后,吓得“伏地請罪”,其惊恐万状与之前的嚣张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姚广孝的处理:
        第一步:威严震慑(“且送郡獄”): 姚广孝并没有立刻宽恕县丞,而是冷静地命令把他送到州府监狱关押。这体现了他作为上位者的威严,也是给县丞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体会一下被关押的滋味。
        第二步:宽恕与教导(次日释放并解释): 第二天,姚广孝释放了县丞。他对太守(知府)解释了自己的行为,核心有三点:
                1.  定性县丞过错: 指出县丞“不識事”(不懂事,缺乏见识和分寸),行为粗暴(“遽笞之”)。
                2.  降低事件严重性: 将自己描述为“一野僧行道”,强调自己当时的行为(不避让)微不足道(“何足怒”),试图淡化冲突本身。
                3.  将受辱行为解释为“戏”: 最关键的一句是“吾昨者乃以相戲耳”(我昨天那样做是跟你开玩笑罢了)。这并非事实(他确实被打被绑),而是姚广孝主动为县丞开脱,提供了一个台阶下。将自己遭受的侮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自己在“开玩笑”,这需要极大的胸襟。
        最终结果: “更不罪也” - 明确表示不再追究县丞的罪责。
    2.  突出姚广孝的“雅量”:
    隐忍不露: 被打被绑时,身为当朝重臣,他完全可以立刻亮明身份震慑对方,但他选择了“不自道”(不表明身份),默默承受。这既是一种考验(看对方会如何处置),更是一种非凡的忍耐力。
    不仗势欺人: 即使身份暴露,面对跪地求饶的县丞,他并没有利用权势进行报复(如将其罢官、治重罪),这是“雅量”最核心的表现。
    宽宏大量: 最终决定“更不罪也”,彻底原谅了县丞的冒犯和伤害。这种宽容远超常人。
    举重若轻,给人体面: 他将自己遭受的屈辱解释成“相戲”(开玩笑),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化解方式。既让县丞受到了深刻教训(被关押一夜),又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县丞的颜面(不公开严惩,定性为对方“不识事”而非故意冒犯权贵),也避免了自己显得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分寸感与智慧: 他并非无原则纵容。先关押一夜(“且送郡獄”)是必要的惩罚和警示,显示了威严。次日再宽恕并开导,显示了仁厚。整个过程张弛有度,处理得非常得体、智慧。
    3.  对比与衬托:
    县丞的浅薄骄横: 县丞的行为(因避让不及就笞打讯问路人,甚至捆绑)是典型的势利小人、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在他眼中是普通僧人)的写照。他的惊恐求罪,则暴露了对权势的畏惧。他的形象反衬出姚广孝的深沉与大气。
    随行人员的反应: “有識之者”的提醒,推动了情节转折,也侧面说明了姚广孝身份地位之显赫,更突显了县丞闯祸之大。
    4.  主旨与意义:
    核心在“雅量”: 故事标题即点明主旨,全文围绕姚广孝面对无端羞辱和冒犯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气度和宽容胸襟展开。
    为官做人之道: 这个故事被记录下来,意在宣扬一种理想的为官(尤其是身居高位者)和做人的品格:宽容、大度、不滥用权势、能容人之过,甚至能以德报怨,给人以改过的机会和体面。
    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姚广孝在历史上以智谋(助朱棣夺位)和争议(僧人参与政治)著称。这个故事则展现了他性格中宽厚、幽默、有雅量的一面,提供了认识其人的另一个视角。
    明代社会缩影: 县丞的做派反映了明代中下层官吏中存在的仗势欺人、执法粗暴的现象。姚广孝的处理方式则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冲突的范例。
    总结:
    “姚少师广孝雅量”这则轶事,通过一个县丞误打权臣的戏剧性事件,生动刻画了姚广孝宽容大度、不恃权凌弱的非凡品格。面对低级官员的无礼殴打和捆绑,他选择隐忍、考验,在身份暴露后,并未报复,而是通过适度的惩戒(关押)和极大的宽容(原谅并自嘲为“玩笑”),既教训了对方,又给予了改过的机会和体面。这种“雅量”体现了极高的个人修养和处世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美德典范。故事也通过县丞的行为,侧面反映了明代官场的一些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11 21:12 , Processed in 0.1076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