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谈》中“姚少师广孝雅量”这段原文: 蘇談 [明] 楊循吉 撰 紀録彙編卷之二百 蘇談 楊循吉 姚少師廣孝雅量 少師在松下散飯,曳履獨步,不將餘人,一縣丞喝道。來少師行如故,丞怒,笞而訊之。少師受笞,不自道,丞使人絏置後,隨行人有識之者曰:此少師也。丞大驚,伏地請罪。少師徐云:且送郡獄。明日出之,謂大守曰:秀才官人不識事,一野僧行道,何足怒,而遽笞之?吾昨者乃以相戲耳,更不罪也。 --- 译文: 苏谈 [明代] 杨循吉 撰 纪录汇编卷之二百 苏谈 杨循吉 姚少师广孝的雅量 少师(姚广孝)在松树下施舍斋饭(或分发食物),趿拉着鞋子(“曳履”,形容悠闲自在),独自散步,没有带其他随从。一个县丞(县令的佐官)出行,有差役在前面吆喝开道(“喝道”)。(吆喝声)过来了,少师依然像原来一样走路(没有避让)。县丞大怒,命人用鞭子(或竹板)抽打他,并加以讯问。少师挨了打,也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县丞就叫人把他捆起来(“絏”),押在队伍后面跟着走。随行人员中有认识少师的人说:“这是少师大人啊!”县丞大惊失色,跪伏在地上请罪。 少师(这时)慢慢地说道:“先把他送到州府监狱去。”第二天(少师)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对太守(知府)说:“这个秀才出身的官人(指县丞)不懂事。一个野和尚在路上行走,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就立刻打他?我昨天那样做(不表明身份,任你捆绑入狱),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罢了。”最终也没有加罪于他。 --- 解读: 这段出自《苏谈》的轶事,生动地展现了明初著名政治和尚姚广孝(道衍和尚,官至太子少师)的一次遭遇,重点在于刻画他非凡的“雅量”,即宽容大度、不仗势欺人的品格。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1. 事件经过与冲突: 起因: 姚广孝身着便服(或僧服),独自悠闲地在路边施饭、散步。一个县丞出行,依仗官威,让差役“喝道”清路。姚广孝没有避让,触怒了这位低级官员。 冲突升级: 县丞在盛怒之下,做出了极其鲁莽的举动:不仅下令鞭笞(“笞”)了这位看似普通僧人的老者,还加以讯问。更甚者,在姚广孝不表明身份的情况下,竟将他捆绑(“絏”)起来押在队伍后面。这充分暴露了县丞的骄横、势利和执法粗暴。 身份揭露与惊恐: 随行人员认出被打被绑的竟是当朝太子少师姚广孝,权势熏天的人物。县丞得知真相后,吓得“伏地請罪”,其惊恐万状与之前的嚣张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姚广孝的处理: 第一步:威严震慑(“且送郡獄”): 姚广孝并没有立刻宽恕县丞,而是冷静地命令把他送到州府监狱关押。这体现了他作为上位者的威严,也是给县丞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体会一下被关押的滋味。 第二步:宽恕与教导(次日释放并解释): 第二天,姚广孝释放了县丞。他对太守(知府)解释了自己的行为,核心有三点: 1. 定性县丞过错: 指出县丞“不識事”(不懂事,缺乏见识和分寸),行为粗暴(“遽笞之”)。 2. 降低事件严重性: 将自己描述为“一野僧行道”,强调自己当时的行为(不避让)微不足道(“何足怒”),试图淡化冲突本身。 3. 将受辱行为解释为“戏”: 最关键的一句是“吾昨者乃以相戲耳”(我昨天那样做是跟你开玩笑罢了)。这并非事实(他确实被打被绑),而是姚广孝主动为县丞开脱,提供了一个台阶下。将自己遭受的侮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自己在“开玩笑”,这需要极大的胸襟。 最终结果: “更不罪也” - 明确表示不再追究县丞的罪责。 2. 突出姚广孝的“雅量”: 隐忍不露: 被打被绑时,身为当朝重臣,他完全可以立刻亮明身份震慑对方,但他选择了“不自道”(不表明身份),默默承受。这既是一种考验(看对方会如何处置),更是一种非凡的忍耐力。 不仗势欺人: 即使身份暴露,面对跪地求饶的县丞,他并没有利用权势进行报复(如将其罢官、治重罪),这是“雅量”最核心的表现。 宽宏大量: 最终决定“更不罪也”,彻底原谅了县丞的冒犯和伤害。这种宽容远超常人。 举重若轻,给人体面: 他将自己遭受的屈辱解释成“相戲”(开玩笑),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化解方式。既让县丞受到了深刻教训(被关押一夜),又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县丞的颜面(不公开严惩,定性为对方“不识事”而非故意冒犯权贵),也避免了自己显得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分寸感与智慧: 他并非无原则纵容。先关押一夜(“且送郡獄”)是必要的惩罚和警示,显示了威严。次日再宽恕并开导,显示了仁厚。整个过程张弛有度,处理得非常得体、智慧。 3. 对比与衬托: 县丞的浅薄骄横: 县丞的行为(因避让不及就笞打讯问路人,甚至捆绑)是典型的势利小人、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在他眼中是普通僧人)的写照。他的惊恐求罪,则暴露了对权势的畏惧。他的形象反衬出姚广孝的深沉与大气。 随行人员的反应: “有識之者”的提醒,推动了情节转折,也侧面说明了姚广孝身份地位之显赫,更突显了县丞闯祸之大。 4. 主旨与意义: 核心在“雅量”: 故事标题即点明主旨,全文围绕姚广孝面对无端羞辱和冒犯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气度和宽容胸襟展开。 为官做人之道: 这个故事被记录下来,意在宣扬一种理想的为官(尤其是身居高位者)和做人的品格:宽容、大度、不滥用权势、能容人之过,甚至能以德报怨,给人以改过的机会和体面。 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姚广孝在历史上以智谋(助朱棣夺位)和争议(僧人参与政治)著称。这个故事则展现了他性格中宽厚、幽默、有雅量的一面,提供了认识其人的另一个视角。 明代社会缩影: 县丞的做派反映了明代中下层官吏中存在的仗势欺人、执法粗暴的现象。姚广孝的处理方式则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冲突的范例。 总结: “姚少师广孝雅量”这则轶事,通过一个县丞误打权臣的戏剧性事件,生动刻画了姚广孝宽容大度、不恃权凌弱的非凡品格。面对低级官员的无礼殴打和捆绑,他选择隐忍、考验,在身份暴露后,并未报复,而是通过适度的惩戒(关押)和极大的宽容(原谅并自嘲为“玩笑”),既教训了对方,又给予了改过的机会和体面。这种“雅量”体现了极高的个人修养和处世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美德典范。故事也通过县丞的行为,侧面反映了明代官场的一些弊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