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回复: 3

解读经典|《 姚野庵詩觧叙》《姚平山仲一字訓》黄仲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11 08:19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姚野庵詩觧叙



    姚野庵(姚隆,贈朝散大夫))詩觧叙
    心,活動物也;詩,亦活動物也。 豈可以言語求哉?惟不説者爲上。夫子絃歌而取三百十有一篇,斷之以“思無邪”一語,即詩論詩,它無文字。洙泗言詩,特子貢、子夏見於魯論耳。齊、魯、韓、毛四家出,魯申培公、齊袁固生、燕大傅韓嬰、趙博士毛公。傳興而經廢矣。序文不知果誰所作,毛萇。於序猶無所與,鄭康成。惟序是信。叔世講師又出入毛、鄭間,眇跛相迓,笑者孩之。雖然,語去聲。初學者不爲詁釋,彼豈知或大或小、或博或約、或顯或晦、或抑或揚之妙?此野庵詩觧所以作也。是觧也,參之李迂仲訂之,張敬夫序之,可者從之,否則正之。謂風、雅、頌皆始於文王;謂風關雎、鵲巢迺應其聲;謂二雅聲有大小,非政有大小;謂王風乃王城之聲;謂國風無變風,二雅無變雅。談詩只消如此平易。野庵姚姓,某名(隆),某字,玉融之韶溪人。





    黄仲元集(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南宋] 黃仲元 著


    姚平山仲一字訓
    夫子生知安行者也,猶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此語原從何來?蓋得於易之乾。乾徤故一,誠故一。夫子自志學至不踰矩,無一刻一時不下工夫,徤而誠,所以一。學乾自中庸始,庸者常也,惟常乃一。學夫子至於一,然後庶㡬夫子。彼曰:“唯者,何人哉?”誰謂華山名。高企其齊,而仲一進之,又進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并解读黄仲元《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中的《姚野庵詩觧叙》(结合提供的《韶溪姚君墓銘》信息进行补充解读),并附上《韶溪姚君墓銘》相关内容的翻译解读。


    一、姚野庵詩觧叙 (修订版译文与解读)


    原文:


    姚野庵詩觧叙
    心,活動物也;詩,亦活動物也。 豈可以言語求哉?惟不説者爲上。夫子絃歌而取三百十有一篇,斷之以“思無邪”一語,即詩論詩,它無文字。洙泗言詩,特子貢、子夏見於魯論耳。齊、魯、韓、毛四家出,魯申培公、齊袁固生、燕大傅韓嬰、趙博士毛公。傳興而經廢矣。序文不知果誰所作,毛萇。於序猶無所與,鄭康成。惟序是信。叔世講師又出入毛、鄭間,眇跛相迓,笑者孩之。雖然,語去聲。初學者不爲詁釋,彼豈知或大或小、或博或約、或顯或晦、或抑或揚之妙?此野庵詩觧所以作也。是觧也,參之李迂仲訂之,張敬夫序之,可者從之,否則正之。謂風、雅、頌皆始於文王;謂風關雎、鵲巢迺應其聲;謂二雅聲有大小,非政有大小;謂王風乃王城之聲;謂國風無變風,二雅無變雅。談詩只消如此平易。野庵姚姓,某名(隆),某字,玉融之韶溪人。


    现代汉语翻译:


    《姚野庵诗解》序


    心,是活生生的事物;诗,也是活生生的事物。怎么可以用固定的言语去探求(其真谛)呢?只有那(意境深远)难以言说的诗才是上乘的。孔夫子通过弦歌(音乐)的方式选取了三百一十一篇诗(编成《诗经》),并用“思无邪”这一句话来作评判标准,(他)是就诗本身来谈论诗,并没有附加其他的文字解说。在洙泗(孔子讲学之地)谈论《诗经》,特别见于《论语》记载的,只有子贡和子夏。等到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毛(毛亨、毛苌)四家《诗》学兴起,鲁地的申培公、齐地的辕固生、燕地的大傅韩婴、赵地的博士毛公(各自传授)。《诗》的传注兴盛了,而《诗》经本身的本义反而被废弃了。《毛诗序》不知道究竟是谁作的,(但归于)毛苌。毛苌对于《序》文(的态度)似乎并未参与(其创作),(而)郑康成(郑玄)则完全信奉《毛诗序》。衰世(指汉以后)的讲经师们又在毛(传)和郑(笺)之间(穿凿附会),(他们的学说)像瞎子跛子互相搀扶(一样残缺不全),让明眼人看了发笑,如同笑话小孩(幼稚)。虽然如此,(但若)对初学者不进行训诂解释,他们哪里能懂得(诗中蕴含的)或宏大或精微、或广博或简约、或显豁或幽深、或低沉或高昂的妙处呢?这就是野庵先生作《诗解》的原因啊。这部《诗解》,参考了李迂仲(李樗)的《毛诗集解》,由张敬夫(张栻)作序,(姚野庵)认为正确的就遵从,不正确的就加以订正。(他)主张《风》、《雅》、《颂》都始于周文王时期;认为《风》中的《关雎》、《鹊巢》乃是(文王教化)应和其声(而作);认为《大雅》、《小雅》的区别在于音乐声调有大小,并非反映的政事有大小;认为《王风》乃是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主张《国风》中没有所谓的“变风”,《大雅》、《小雅》中也没有所谓的“变雅”。谈论《诗经》只需如此平易通达(即可)。野庵先生姓姚,名隆(由墓志铭补充),字某(具体表字不详),是玉融(今福建省福清市)韶溪地方的人。


    解读 (结合墓志信息修订):


    1.  核心观点:诗为活物:重申“心”与“诗”皆为“活物”,反对僵化解读,推崇含蓄深远(“不说着为上”)。
    2.  孔子典范与早期诗学:强调孔子以音乐体验(弦歌)和核心标准(思无邪)解诗,直指本源,不依赖繁琐文字。早期仅子贡、子夏在《论语》中有零星讨论。
    3.  批判汉儒解经之弊:
    四家兴起,经义湮没:齐、鲁、韩、毛四家传注的兴盛导致《诗经》本义被忽视(“传兴而经废”)。
    《毛序》疑云与郑玄盲从:质疑《毛诗序》作者(虽归于毛苌,但指出毛苌本人似乎未参与),批判郑玄完全信奉《毛序》。
    后世经师穿凿可笑:后世经师在毛传、郑笺间附会,其说如同“眇跛相迓”,幼稚可笑。
    4.  姚野庵《诗解》的必要性与特点:
    必要性:初学者仍需注解引导才能体会诗中精妙。
    方法论:参考李樗(李迂仲),由张栻(张敬夫)作序,择善而从,有误则正(“可者從之,否則正之”)。
    核心诗学观点(体现“平易”):
    风雅颂始于文王(强调文王奠基作用)。
    《关雎》《鹊巢》是应和文王教化之声(赋予象征意义)。
    大小雅之别在音乐(声),不在政事(政):颠覆《毛序》以政事大小分大小雅的传统观点。
    王风是王城之音(地理来源界定)。
    否定“变风变雅”说:彻底摒弃《毛序》根据政治褒贬将部分国风、雅诗定为“变风”、“变雅”的分类法。
    总体风格:“谈诗只消如此平易”。姚隆解诗力求回归诗歌本源(心、声),避免过度政治化道德化附会,注重音乐性,主张直接通达的理解,接近孔子“即诗论诗”的精神,解说力求简明。
    5.  作者身份确认:根据《韶溪姚君墓銘》,“野庵先生隆,赠朝散大夫者,大父也。” 明确姚野庵即 姚隆,是墓主姚淇的祖父,获赠“朝散大夫”官衔。籍贯福建莆田(宋代莆田属兴化军,玉融即福清,与莆田相邻,韶溪当在莆田境内)。


    二、韶溪姚君墓銘 (节选译文与解读)


    原文节选 (与姚野庵相关部分):


    韶溪姚君墓銘
    ...先生諱淇,字景瞻,世居莆之韶溪,因號韶溪。曰朝嗣者,晦德不仕,曾大父也。曰野庵先生隆,贈朝散大夫者,大父也。曰龍川府君直夫,階至朝奉大夫者,父也。...勉也... 願書之以附繫名傳世之義。... 願書之以附論譔先美之義。... 願書之以附志卒葬月日之義。...勉以京學進士恩免受初階...景瞻亦㫖贈從事郎。...書而予之銘曰:...


    现代汉语翻译:


    《韶溪姚君墓志铭》
    ...先生(墓主)名淇,字景瞻,世代居住在莆田的韶溪,因此自号韶溪。(他的)曾祖父名朝嗣,德行深厚但隐居不仕。(他的)祖父是野庵先生姚隆,获赠朝散大夫官衔。(他的)父亲是龙川府君,名直夫,官阶至朝奉大夫。...(姚淇的儿子)姚勉...(姚勉请求铭文时说:)“希望(将先人名字世系)写下来,以符合(墓志)记录名姓传于后世的意义。”...“希望(将先人美德)写下来,以符合(墓志)论述撰写先人美德的意义。”...“希望(将卒葬日期)写下来,以符合(墓志)记载去世安葬年月日的意义。”...姚勉凭借京学进士的身份蒙恩受官(初阶)...(因此)姚景瞻(姚淇)也按旨意获赠“从事郎”官衔。...(黄仲元)于是写下铭文交给他,铭文写道:...


    解读:


    1.  明确姚野庵身份:墓志铭明确记载墓主姚淇的祖父是“野庵先生隆,贈朝散大夫者”。这完全确定了《姚野庵詩觧叙》的作者就是 姚隆。
    2.  姚隆的地位:姚隆获赠“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或正六品上的文散官),表明其子孙(姚直夫、姚淇、姚勉)取得了相当的功名或官职,使其得以追赠官衔。他是姚氏家族在莆田韶溪的重要先辈。
    3.  姚氏家族:姚隆(野庵)-> 姚直夫(龙川府君,朝奉大夫)-> 姚淇(景瞻,赠从事郎)-> 姚勉(进士,福清尉)。这是一个典型的莆田士大夫家族。
    4.  姚勉其人:姚淇之子姚勉,是“京学进士”,曾任“福清尉”。特别需要注意:根据用户提供的按语和史料,此莆田姚勉(姚隆曾孙)并非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状元、江西新昌(今宜丰)的姚勉(号雪坡,1216-1262)。两人是同名同姓但不同籍贯、不同时期的士人。莆田姚勉的生平需另考。
    5.  墓志铭的功能:姚勉请求铭文时强调了墓志铭的三个核心功能:记录名讳世系以传后世(繫名傳世)、记述先人美德(論譔先美)、记载卒葬日期(志卒葬月日)。这反映了宋代墓志铭的通行体例和写作目的。
    6.  姚淇生平点滴:墓志提到姚淇早年习文,曾随父(姚直夫)在任所参与御寇守城(“禦寇捍城,士之甚,武之甚”),晚年学佛(“晚學空竺”),性情孝顺友爱,为人忠厚善良(“爲子孝,爲弟弟,於僚友稱長者,於閭巷稱善人”)。卒于甲戌年(具体年份需结合上下文纪年推算)腊月十七日,葬于凤迹山癸酉日。


    总结:


    1.  《姚野庵詩觧叙》 是黄仲元为姚隆(号野庵)所著《诗解》所作的序。姚隆的诗学观点核心是“诗为活物”,反对汉儒繁琐附会的解经方式,尤其批判《毛诗序》及郑玄笺注,并彻底否定“变风变雅”说,主张大小雅之别在于音乐而非政事大小。其解诗风格追求“平易”,力图回归诗歌本源(心、声)和孔子“即诗论诗”的精神。姚隆是莆田韶溪姚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获赠朝散大夫。
    2.  《韶溪姚君墓銘》为姚隆的孙子姚淇所作。铭文明确证实了姚野庵即姚隆,并提供了姚氏家族(姚隆->姚直夫->姚淇->姚勉)的基本世系信息。墓主姚淇获赠从事郎,其子姚勉为进士、福清尉(需注意与江西状元姚勉区分)。墓志铭体现了记录世系、美德、葬期的核心功能。


    这两篇文献共同勾勒出南宋莆田一个士大夫家族(韶溪姚氏)的轮廓及其成员(姚隆、姚淇、姚勉)的学术、仕宦与生活片段,具有重要的地方史和学术史价值。黄仲元作为同乡文人,其记录尤为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单解)翻译并解读黄仲元《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中的《姚野庵詩觧叙》。


    原文:


    姚野庵詩觧叙


    心,活動物也;詩,亦活動物也。豈可以言語求哉?惟不説者爲上。夫子絃歌而取三百十有一篇,斷之以“思無邪”一語,即詩論詩,它無文字。洙泗言詩,特子貢、子夏見於魯論耳。齊、魯、韓、毛四家出,魯申培公、齊袁固生、燕大傅韓嬰、趙博士毛公。傳興而經廢矣。序文不知果誰所作,毛萇。於序猶無所與,鄭康成。惟序是信。叔世講師又出入毛、鄭間,眇跛相迓,笑者孩之。雖然,語去聲。初學者不爲詁釋,彼豈知或大或小、或博或約、或顯或晦、或抑或揚之妙?此野庵詩觧所以作也。是觧也,參之李迂仲訂之,張敬夫序之,可者從之,否則正之。謂風、雅、頌皆始於文王;謂風關雎、鵲巢迺應其聲;謂二雅聲有大小,非政有大小;謂王風乃王城之聲;謂國風無變風,二雅無變雅。談詩只消如此平易。野庵姚姓,某名,某字,玉融之韶溪人。


    现代汉语翻译:


    《姚野庵诗解》序


    心,是活生生的事物;诗,也是活生生的事物。怎么可以用固定的言语去探求(其真谛)呢?只有那(意境深远)难以言说的诗才是上乘的。孔夫子通过弦歌(音乐)的方式选取了三百一十一篇诗(编成《诗经》),并用“思无邪”这一句话来作评判标准,(他)是就诗本身来谈论诗,并没有附加其他的文字解说。在洙泗(孔子讲学之地)谈论《诗经》,特别见于《论语》记载的,只有子贡和子夏。等到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毛(毛亨、毛苌)四家《诗》学兴起,鲁地的申培公、齐地的辕固生、燕地的大傅韩婴、赵地的博士毛公(各自传授)。《诗》的传注兴盛了,而《诗》经本身的本义反而被废弃了。《毛诗序》不知道究竟是谁作的,(但归于)毛苌。毛苌对于《序》文(的态度)似乎并未参与(其创作),(而)郑康成(郑玄)则完全信奉《毛诗序》。衰世(指汉以后)的讲经师们又在毛(传)和郑(笺)之间(穿凿附会),(他们的学说)像瞎子跛子互相搀扶(一样残缺不全),让明眼人看了发笑,如同笑话小孩(幼稚)。虽然如此,(但若)对初学者不进行训诂解释,他们哪里能懂得(诗中蕴含的)或宏大或精微、或广博或简约、或显豁或幽深、或低沉或高昂的妙处呢?这就是野庵先生作《诗解》的原因啊。这部《诗解》,参考了李迂仲(李樗)的《毛诗集解》,由张敬夫(张栻)作序,(姚野庵)认为正确的就遵从,不正确的就加以订正。(他)主张《风》、《雅》、《颂》都始于周文王时期;认为《风》中的《关雎》、《鹊巢》乃是(文王教化)应和其声(而作);认为《大雅》、《小雅》的区别在于音乐声调有大小,并非反映的政事有大小;认为《王风》乃是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主张《国风》中没有所谓的“变风”,《大雅》、《小雅》中也没有所谓的“变雅”。谈论《诗经》只需如此平易通达(即可)。野庵先生姓姚,名某(具体名字不详)〈姚隆(野庵先生,贈朝散大夫)〉,字某(具体表字不详),是玉融(今福建省福清市)韶溪地方的人。


    解读与分析:


    这篇序文是黄仲元为姚野庵的《诗解》所作的序,主要阐述了以下核心观点和背景信息:


    1.  诗的本质:活物论
    开篇即点明核心观点:“心,活動物也;詩,亦活動物也。” 这是理解全篇的钥匙。黄仲元认为,人的心灵是鲜活、灵动、充满生机的;诗歌作为心灵的产物,同样具有鲜活、灵动、不可拘泥的特性。诗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固定的文字外壳。
    由此引出:“豈可以言語求哉?” 批评了用僵化、固定的语言(主要指后世繁琐的传注、训诂)去机械地探求诗歌本义的做法。这直接针对下文提到的汉儒解经之弊。


    2.  孔子的解诗方法:直指本源
    以孔子删定《诗经》为例:“夫子絃歌而取...斷之以‘思無邪’一語,即詩論詩,它無文字。”
    强调孔子解诗的三个特点:
        感性体悟: 通过“弦歌”(音乐)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核心标准: 用一个高度凝练、直指核心的“思无邪”(思想纯正无邪)作为根本标准。
        就诗论诗: 紧扣诗歌文本本身,不附加过多外在的、脱离文本的繁琐解释(“它无文字”)。
    这树立了理想解诗方式的典范:简约、直观、注重内在精神和情感。


    3.  汉儒解经之弊:传兴经废
    简述《诗经》学的流变:孔子后,子贡、子夏在《论语》中偶有提及,但系统解经始于齐、鲁、韩、毛四家。
    指出问题:“傳興而經廢矣。” 随着四家传注的兴起和兴盛,学者们沉溺于对《诗》的注解、引申、附会,反而忽略了《诗经》文本本身的含义和价值。经的本义被繁杂的传注所遮蔽甚至取代。
    特别批判《毛诗序》及其信奉者:
        序文作者不明: “序文不知果誰所作”。
        毛苌态度模糊: “於序猶無所與”(似乎并未参与创作)。
        郑玄盲从: “惟序是信”(郑玄完全信奉《毛序》)。
    批判后世经师:“叔世講師又出入毛、鄭間,眇跛相迓,笑者孩之。” 用“眇跛相迓”(瞎子跛子互相搀扶)的生动比喻,讽刺汉以后经师们在毛传、郑笺之间穿凿附会、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的解说,其浅陋幼稚让明白人笑话(“笑者孩之”)。


    4.  姚野庵《诗解》的必要性与特点
    必要性: 虽然汉儒解经弊端重重,但“初學者不爲詁釋,彼豈知或大或小、或博或約、或顯或晦、或抑或揚之妙?” 对于初学者来说,完全不做解释训诂也不行,因为他们难以自行体会诗中精妙复杂(大小、博约、显晦、抑扬)的意境和情感。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注解方式。
    姚著特点:
        继承与批判: “參之李迂仲訂之,張敬夫序之,可者從之,否則正之。” 参考前人(如李樗),有选择地吸收正确观点(“可者从之”),对错误则加以订正(“否则正之”),体现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核心观点(体现“平易”): 序中列举了姚野庵的几个重要诗学观点:
    风雅颂皆始于文王:强调文王在周代礼乐文化中的开创性地位。
    《关雎》《鹊巢》是应和文王教化之声:赋予开篇诗歌象征意义。
    大小雅之分在音乐(声),不在政事(政): 这是对《毛诗序》以政事大小区分大小雅观点的根本性颠覆。姚氏认为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规模、声调等音乐特性,而非诗歌内容反映的政事大小。这是其解诗“平易”的关键。
    《王风》是王城之音:对《王风》来源的界定。
    否定“变风变雅”: “國風無變風,二雅無變雅。” 这是对《毛诗序》“正变”说的彻底否定。《毛诗序》将反映周室衰败、政治昏暗时期的诗(如《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小雅》部分诗、《大雅》部分诗)称为“变风”、“变雅”。姚野庵认为这种基于政治褒贬的强行分类是不必要的,甚至歪曲了诗的本义。主张应更直接地从诗歌本身(特别是音乐性)来理解。
        总体风格: “談詩只消如此平易。” 黄仲元高度赞扬姚野庵解诗的“平易”风格。这种“平易”体现在:
    回归诗歌本源(心、声),避免过度政治化、道德化的附会(如否定变风变雅、大小雅以声不以政)。
    注重音乐性(如大小雅以声分)。
    主张直接、通达的理解方式,力求接近孔子“即诗论诗”的精神。
    解说不刻意求深求繁,力求简明扼要,使初学者也能把握关键。


    5.  作者简介
    最后交代作者:姚野庵,姓姚,具体名、字不详(“某名,某字”),籍贯是福建玉融(今福清)的韶溪。


    总结:


    黄仲元这篇序文,通过阐述“诗为活物”的核心观点,批判了汉儒以来繁琐附会、遮蔽经义的解《诗》弊端,特别是对《毛诗序》及郑玄笺注的盲从,以及“正变”说的穿凿。在此基础上,他高度评价了姚野庵《诗解》的价值,认为姚氏解诗回归了孔子“即诗论诗”、“思无邪”的简约精神,并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如大小雅以声不以政、否定变风变雅),使得解诗方式变得“平易”通达。姚氏的“平易”,实质是力图剥离后世强加的政治伦理外衣,更注重诗歌本身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回归诗作为“活物”的本真状态。这篇序文反映了南宋时期对汉唐经学传统的一种反思和试图回归原典的努力,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并解读黄仲元《莆陽黄仲如四如先生文稿》中的《姚平山仲一字訓》。


    原文:


    姚平山仲一字訓


    夫子生知安行者也,猶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此語原從何來?蓋得於易之乾。乾徤故一,誠故一。夫子自志學至不踰矩,無一刻一時不下工夫,徤而誠,所以一。學乾自中庸始,庸者常也,惟常乃一。學夫子至於一,然後庶㡬夫子。彼曰:“唯者,何人哉?”誰謂華山名。高企其齊,而仲一進之,又進之。


    现代汉语翻译:


    姚平山(字)仲一 字训


    孔夫子是生来就知晓道理、安然实行(圣人之道)的人(生知安行),尚且说:“平常道德的实行,平常言语的谨慎,(自己)有所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去弥补。”(引自《中庸》)这句话的根源来自哪里呢?原来是得自于《周易》的《乾》卦。《乾》卦(象征天)的特性是刚健不息,因此能专一不二(一);其本性至诚无妄,因此也能专一不二(一)。孔夫子从“志于学”(十五岁)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没有一刻、一时不在下功夫,(其精神)刚健不息而又至诚无妄,所以能达到专一不二(一)的境界。学习《乾》卦(的精神)要从《中庸》所说的“庸”开始。“庸”就是平常、恒常。只有恒常持久(地下功夫),才能达到专一不二(一)。学习孔夫子而能达到专一不二(一)的境界,然后才差不多(庶几)接近夫子了。有人(指曾子)回应孔子呼唤时说“唯”(表示恭敬专注的应答),那是怎样的人呢?(意指像曾子那样专注笃行的人)。谁说华山(仅仅)以高大闻名?(我们应)仰望那(圣人般)高耸齐天(的境界),而仲一(你)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断精进(进之),再精进(又进之)。


    解读与分析:


    这篇《姚平山仲一字訓》是黄仲元为一位字“仲一”的朋友姚平山所作的“字训”,旨在阐释“仲一”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并寄托对友人的期许。其核心思想围绕“一”这个儒家修身的重要概念展开:


    1.  “一”的根源与内涵:
    源自《周易·乾卦》: 黄仲元指出,“一”的哲学根源在《乾》卦。《乾》卦象征天,其德性核心是“健”(刚健不息、运行不止)和“诚”(真实无妄、纯粹专一)。因此,“一”在这里有两层紧密相关的含义:
        专一不二: 指精神意志的集中、专注,心无旁骛。
        恒常不息: 指行动上的坚持不懈,永不停息。刚健(健)与至诚(诚)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真正的“一”。


    2.  孔子的典范:
    生知安行犹须努力: 即使如孔子这般天赋异禀(生知安行)的圣人,也终生践行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的准则。这说明“一”的境界并非天生,而是靠后天不懈努力达到的。
    终身践履,无时懈怠: 孔子从十五岁“志于学”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漫长人生历程中,“无一刻一时不下工夫”。这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健”(刚健不息,终身学习)和“诚”(专注于道,心志纯一)。孔子的圣境正是“健而诚,所以一”的完美体现。


    3.  如何达到“一”:
    起点在“庸”: 黄仲元提出,学习《乾》卦精神,达到“一”的境界,要从“中庸”的“庸”入手。“庸者常也”。这里的“庸”不是平庸,而是指平常、日用常行、恒常持久。
    惟常乃一: “惟常乃一” 是全文的核心论点。它强调:
        工夫的日常性: 修身的功夫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落实在日常的道德实践(庸德)和言语谨慎(庸言)中。
        工夫的持续性: “一”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刻不停的恒常努力(常)才能达成。离开了“常”(恒常坚持),“一”(专一不二)就无从谈起。恒常的努力本身就是专一的表现,也是达到更高专一境界的途径。


    4.  对姚平山(仲一)的期许:
    目标:学夫子至于一: 黄仲元对友人的最高期许是“学夫子至于一”,即通过恒常的努力,达到像孔子那样专一不二、与道合一的境界。达到此境,则“庶几夫子”(差不多接近夫子了)。
    榜样:曾子之“唯”: 引用曾子应答孔子“唯”的典故(见于《论语·里仁》,孔子呼“参乎!”曾子答“唯!”)。这个“唯”字代表了一种极其恭敬、专注、心领神会、立即响应的状态。黄仲元以此设问“唯者,何人哉?”,实则是以曾子作为专注笃行、心志专一的典范,暗示姚平山应效法这种精神。
    华山喻高境,激励精进: “谁谓华山名。高企其齐” 化用或暗喻华山的高峻(可能也暗含“高山仰止”之意,象征圣人境界的高不可攀)。黄仲元说,华山岂止是徒有高大之名?(其高耸齐天,令人仰望)。这是以华山比喻圣贤高远的境界。他对姚平山(字仲一)的勉励是:要向着这个高远的目标(“高企其齐”)不断精进(“进之”)、持续精进(“又进之”)。这呼应了《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强调了达到“一”的境界需要永不停歇的“健”与“常”。


    总结:


    黄仲元这篇《姚平山仲一字訓》,以《周易·乾卦》的“健”与“诚”为哲学根基,以孔子终身不懈的实践为典范,深刻阐释了“一”作为儒家修身核心概念的双重含义:精神意志的专一不二与行为实践的恒常不息。他提出了“惟常乃一”的鲜明命题,强调真正的“一”必须建立在日常恒久的努力之上。文章最后以曾子的专注和华山的高远为喻,对友人姚平山(字仲一)寄予了“学夫子至于一”的厚望,并激励他向着圣贤境界不断精进、再精进。全文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将深刻的哲理与对友人的殷切勉励完美结合,是一篇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字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11 21:13 , Processed in 0.1399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