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回复: 3

解读经典|《跋姚宣伯所立許斯二孝子墓表 》攻媿集[南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攻媿集(樓鑰集)[南宋] 樓鑰 撰 卷74 题跋


    跋姚宣伯所立許斯二孝子墓表


    東陽在婺爲壯縣,號難治。近歲議者以東鄉尤曠遠,別置一尉以領之。余里人姚宣伯爲之數月,以書來曰:“税籍不明,賦役不平,非民之頑,驅之使頑也。”余報之曰:“固也,良心人所同,然或仁或鄙,顧爲之上者如何?子益勉之。”未幾,又以書來曰:“管內有許、斯二孝子墓。許見晉書孝友傳,墓在藍硎村,所居名孝順里,及其親家尚可識。鹿峰、虎峰俱以得名。斯蓋吳赤烏間人,墓在后侣村,地名孝義塘,事併見圖經。二人皆嘗表其門閭,今不復存。欲立巨石以表其墓,且各刻其事于碑陰,以詔邑之人,使慕焉。願爲書之。”余欣然曰:“尉以警捕爲職,而加意于風教,子之意遠矣,且必耿令君之所樂爲也。”自念得姓于東樓公,而望出東陽郡,上世遷于四明,而婺實吾宗之故里也。既書其碑,又且勸宣伯併刻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题跋姚宣伯所立许、斯二孝子墓表


    东阳(县)在婺州(路)算是个大县,素来号称难治理。近年有官员提议因为东乡尤其地广人稀,所以另设一位县尉来管辖那里。我的同乡姚宣伯担任此职几个月后,写信给我说:“(此地)赋税户籍混乱不明,徭役负担不公不均,这不是百姓本性顽劣,而是(官府)逼迫他们变得顽劣啊。”我回复他说:“确实如此。良心是人人共有的,(百姓)有的仁厚有的鄙陋,关键在于在上位者怎么做?你更要努力啊。”


    没过多久,他又写信来说:“(我)辖区内有两座孝子墓,分别是许姓和斯姓孝子的。许孝子的事迹记载在《晋书·孝友传》中,他的墓在蓝硎村,他住的地方叫孝顺里,连他亲家的遗迹还能辨识。鹿峰、虎峰都是因他而得名。斯孝子大概是三国吴国赤乌年间(238-251)的人,墓在后侣村,地名叫孝义塘,他的事迹也一并记载在地方志书(图经)中。两人都曾被(朝廷)在其里门立牌坊表彰过(表其门闾),如今这些牌坊已不复存在。(我)想竖立大石碑来标识他们的墓地,并且分别在石碑背面刻上他们的事迹,用以昭告本县百姓,使他们(对孝道)产生敬慕之心。希望您能为(这石碑)题写文字。”


    我高兴地说:“县尉的职责本是治安捕盗(警捕为职),而你却格外留意风俗教化(风教),你的用意真是深远啊!而且这必定也是县令耿大人(耿令君)乐意做的事。”我自己想到:我的姓氏源自东楼公(得姓于东楼公),而郡望出自东阳郡(望出东阳郡),祖上迁居到四明(今宁波),而婺州(东阳属婺州)实际上是我楼氏宗族的故里啊。我不仅为他的石碑题写了文字,还劝宣伯(把许、斯二孝子的事迹)一并刻在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1.  背景:地方治理的困境与契机:
    开篇点出东阳县的治理难度(“壮县”,“难治”),尤其是东乡的偏远(“旷远”),因此需要专设县尉(姚宣伯)。
    姚宣伯上任不久就发现了核心问题:吏治不清导致民风败坏。 他精辟地指出“税籍不明,赋役不平”是“驱民使顽”的根本原因。这反映了南宋地方治理中普遍存在的赋役不均、胥吏弄权等问题,迫使百姓不得不“顽抗”。
    楼钥对此深表赞同(“固也”),并强调为政者的责任(“顾为之上者如何”),鼓励姚宣伯努力改变现状(“子益勉之”)。


    2.  姚宣伯的教化举措:重修孝子墓表:
    姚宣伯并未停留在抱怨,而是积极寻求改善民风的途径。他发现了辖区内两位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晋代许孝子(见于正史)和三国吴时斯孝子(见于地方志)——的墓葬。
    他考证了他们的生平、墓葬地点、相关地名(孝顺里、孝义塘)和遗迹(如许孝子亲家遗迹、以孝子得名的山峰),了解到他们曾受过朝廷表彰(“表其门闾”),但这些表彰物已湮灭。
    姚宣伯的核心行动是: 为两位孝子重修墓表(立巨石标识墓地),并刻碑详述其孝行于碑阴。其目的是教化民众(“以诏邑之人,使慕焉”),即通过表彰历史上的孝道典范,引导百姓向善,重塑地方道德风尚。


    3.  楼钥的赞赏与深层动因:
    楼钥对姚宣伯此举极为赞赏。他敏锐地指出,作为主管治安的县尉,姚宣伯能主动关注风俗教化(“加意于风教”),其眼光和用心是深远的(“子之意远矣”)。他也推测县令(“耿令君”)也会支持。
    楼钥欣然同意题写碑文,并进一步劝姚宣伯将二孝子事迹一并刻碑。这不仅仅是帮忙,更是积极推动。
    楼钥的个人情感与宗族认同是重要动因:
        他追溯楼氏得姓于东楼公,郡望在东阳郡(即东阳县所在郡)。
        虽然祖上已迁居四明(宁波),但他明确指出婺州(东阳属婺州)是楼氏的“宗之故里”。
        这种深厚的宗族根源和郡望认同感,使他对东阳的地方事务怀有特殊感情。为家乡的孝子题碑、参与教化乡里的善举,对他而言既是责任,也是荣光。


    4.  主旨:吏治与教化的结合:
    这篇题跋通过姚宣伯在东阳东乡的作为,生动展示了南宋一位有识见的基层官员如何将解决现实吏治问题(税役不公)与推行道德教化(表彰孝道) 结合起来。
    姚宣伯认识到,单纯依靠“警捕”等强制手段无法根本治理“民顽”,必须从源头上改善吏治(公平赋役)并辅以道德引导(树立榜样)。重修孝子墓表正是他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的具体实践。
    楼钥不仅赞赏这种思路,更以同乡前辈和郡望宗亲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地方教化的重视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5.  史料价值:
    提供了南宋县级行政(特别是县尉职责、地方分治)和基层治理(赋役问题、民风)的具体实例。
    记录了东阳地区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许、斯二孝子)及其遗迹信息(蓝硎村、后侣村、孝顺里、孝义塘、鹿峰、虎峰等),对地方史志研究有重要价值。
    反映了南宋士大夫(楼钥)对郡望、宗族根源的强烈认同感及其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为政以德”、“教化优先”的理念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楼钥这篇《跋姚宣伯所立许斯二孝子墓表》,记述了其同乡、东阳县尉姚宣伯在治理偏远难治的东乡时,一方面洞察到“税籍不明,赋役不平”是“驱民使顽”的根源,另一方面则通过考证并重修辖区内晋代许孝子和三国吴时斯孝子的墓表、刻碑彰扬其孝行来推行教化、改善民风的事迹。楼钥对此深表赞赏并欣然题写碑文,这不仅出于对姚宣伯超越本职关注“风教”的远见的肯定,也源于他对楼氏郡望故里(东阳郡/婺州)的深厚宗族情感。此文生动展现了一位南宋基层官员将解决吏治问题与推行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治理智慧,以及士大夫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0 01:47 , Processed in 0.1033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