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回复: 3

解读|《代与姚簿》《次韵姚监丞斫鲙》秋崖集[宋] 方岳 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代与姚簿》秋崖集[宋] 方岳 撰 卷29





    方岳《秋崖集》中的这篇《代与姚簿》。这是一封代笔写给一位姚姓主簿的书信,措辞典雅,多用典故,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的交往礼仪和文风。

    【原文句读】

    某伏以麦之秋矣,风日清微。恭惟某官舆卫在行,启处嘉靖,台候动止万福。某敢不为前驱贺。

    某窃惟吾身在造化之囿,不息则悠久,自强则精明,此君子素学也。惟跋履劳贳,某犹觊于鼎饪留情。

    某闻之孙子严,其言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士安得独自高?」某意此公栖身枳棘间,而胸次之萧萧者,超然尘埃之外矣。伏惟执事以剑律之光寒,乃惠然辱临之,继自今英材馆增,九鼎重矣。某谨拜手延伫。

    某尝与有识共谈天下士,叹科目之陋,以为重厚典刑。如执事者,其落笔为文章,犹能掞国之华,乃独屈之南廊试耶?或者天将大其声名,如董体仁故事,则黄阁紫枢无不可者。某盖已诵言于甲椟矣。

    某思昔夜窗之诲,如信宿耳,栩栩清梦,笑谈琅琳,曾不自知其几何年矣。试邑青山之县,瓜熟而不得去,意者天之所以惠佳晤也。前辈老成人,必有苦语以相针砭,某肃襟俟之。

    某为邑长于斯,今殆五日京兆耳。不图谦下,洒翰相先,谨条其所以感且愧如书。然不能酬执讯者万分一,某其知罪。

    某寅想九霞玉辑,郁穆惟嘉,百尔委条,式颙栞晓。




    [宋] 方岳 撰卷3
    次韵姚监丞斫鲙
    冰盘飞缕落芳馨,雪色微红糁玉霙。唤起笭箵十年梦,诗肠平截鹭波清。
    旋捣金齑刴玉葱,半盂膏酒洗冬烘。吴中风物今犹尔,说与厨人宁舍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我谨以此信呈上:时值麦秋,风和日丽,天气清和。恭惟(敬语)大人您车驾随行在途,起居安吉,万望尊体安康,诸事顺遂。我岂敢不为此(您的到来)先行致贺。


    我私下思考,我辈身处天地造化之间,唯有不息不辍方能持久,自强不息方能精明强干,这是君子平素的修养。只是旅途跋涉,劳顿非常,(作为此地长官)我仍期盼能(略备薄宴)使您在饮食上能感到舒适。


    我曾听孙子严说过这样的话:“高洁之士不屑于担任主簿之职,但大夫君子若认为(此职)宝贵可行,士人又怎能独自清高呢?”我推想,这位先生虽栖身于(如枳棘般低矮艰难的)小官职上,但其胸襟之开阔超逸,却早已超然于世俗尘埃之外了。敬惟阁下您凭着(如宝剑出鞘、律吕铿锵般)非凡的才华与声望,竟肯屈尊光临此地。自此以后,本地英才馆阁必将增色,如九鼎般更加重要。我谨此拱手行礼,殷切期盼。


    我曾与有识之士一同品评天下人才,常感叹科举取士的浅陋(难以选拔真才),认为(朝廷需要)稳重敦厚、可为典范的人。像您这样的人,提笔写就文章,足以展现国家的文采光华,怎能独自屈就于南廊(指礼部试场,代指科举考试)的考试呢?或许这是上天将要让您声名显赫的先兆,如同昔日董体仁(可能指某位先贤)的故事一样,那么将来入主黄阁(中书省)、执掌紫枢(枢密院)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早已在书信中(向人)如此称颂您了。


    我回想起昔日灯窗下(聆听您)教诲的情景,仿佛只是前两日的事情,(回忆)宛如生动的清梦,那时的笑谈如美玉般清脆悦耳,竟不知已经过去多少年了。(我)试职于这青山之县,任期已满(“瓜熟”指任期届满)却未能离去,想来这是上天用来惠赐(我们)一次美好会面的缘由。您是前辈老成之人,必定有恳切的言语来对我进行规诫勉励,我必整肃衣襟,恭敬地等候您的教诲。


    我在此地担任邑长(县令),如今差不多已是“五日京兆”(指任职时间很短或即将离任)了。不曾想您如此谦逊,先赐予我书信。我谨此条陈我内心的感激与惭愧之情,如上所述。然而(我的回信)不足以回报您来信的万分之一,我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我恭敬地想象着您(驾着)九霞车、佩着玉辑(形容仪仗尊贵),雍容和美,一切安好。百事待您裁决,期盼着您的明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1.  文体与目的:这是一封典型的宋代士大夫之间的交际书信,代笔人方岳(或代他人)写给一位即将到访或刚刚到任的姚姓主簿。信中充满了敬语、谦辞和典故,主要目的在于表达对姚簿的欢迎、敬重和期望,同时也委婉地提及自己的处境,并希望得到对方的指教。


    2.  内容分析:
    客套与问候:开头和结尾是标准的书信格式,问候对方并祝愿安康。
    赞扬与推崇:这是信的核心部分。作者极力推崇姚簿的才华和品德:
        引用孙子严的话,说明主簿职位虽低,但贤者居之则意义非凡,以此抬高姚簿。
        赞美姚簿胸襟超逸,才华如“剑律之光寒”,他的到来能让本地增光添彩(“英材馆增,九鼎重”)。
        为其科举境遇鸣不平(“叹科目之陋”),认为其文章华美,不应屈就于科场,并预言其将来必成大器,位至宰执(“黄阁紫枢”)。
    追忆与期待:提及过去的交情(“昔夜窗之诲”),拉近关系。并表达对姚簿即将带来的教诲的期待(“必有苦语以相针砭”),姿态非常谦卑。
    自谦与处境:表明自己任期将满(“五日京兆”),感谢对方先来信(“洒翰相先”),并为自己的回信不够好而致歉。


    3.  艺术特色:
    用典精妙:如“枳棘”(喻低职或困境)、“五日京兆”(典出《汉书》,指任职短暂)、“黄阁紫枢”(指宰相枢密高位)等,增强了文章的内涵和雅致。
    骈散结合:句式上骈偶与散句交错,既有节奏感又不失流畅。
    语气谦恭:全文使用大量谦辞(“某”、“伏惟”、“窃惟”)和敬语(“恭惟”、“执事”、“伏惟执事”),极尽礼节。


    4.  情感基调:整体情感是恭敬、推崇、期待而又略带一丝文人式的感慨(对科场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总之,这封信展示了宋代文人官员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相互推许的风气以及典雅含蓄的文笔,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和书信文体的一份很好材料。信中对方岳(或代笔对象)自身境遇的轻微流露,也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某种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次韵姚监丞斫鲙
    冰盘飞缕落芳馨,雪色微红糁玉霙。唤起笭箵十年梦,诗肠平截鹭波清。
    旋捣金齑刴玉葱,半盂膏酒洗冬烘。吴中风物今犹尔,说与厨人宁舍熊。




    【译文】
    次韵姚监丞《斫鲙》之作


    宛如冰盘的盘中,飞落的鱼丝缕缕散发着芬芳,
    鱼肉如雪微带红晕,仿佛细碎的玉屑洒落其间。
    这景象唤起了我十年渔隐生涯的旧梦,
    诗人的心肠仿佛被鹭鸟掠过般清澈的波纹涤荡得平静无澜。


    随即捣好金色的齑料(姜蒜等),又将玉葱细细切剁,
    半盂醇厚的温酒,足以驱散冬日的沉闷愚暖。
    吴中之地(今苏州一带)的风物特色至今依然如此,
    (对此美味)若说与厨人听,他们只怕连珍贵的熊掌(比喻更珍贵的食材)都宁愿舍弃(而选择这鱼鲙)。


    【解读】
    1.  主题与内容:这是一首唱和诗(次韵),是方岳对一位姚姓监丞所作的《斫鲙》诗的和作。“斫鲙”即切生鱼片,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一道非常流行且颇具文人雅趣的菜肴。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制作和品尝鱼鲙的过程与场景。


    2.  艺术特色:
    意象精美,设喻清雅: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精巧优美的比喻来形容“斫鲙”。将餐盘比为“冰盘”,切出的鱼丝称为“飞缕”,鱼肉的色泽是“雪色微红”、如“玉霙”(玉的碎屑)。准备的佐料是“金齑”、“玉葱”。这些词汇共同构筑了一个晶莹剔透、色香味俱全的饮食世界,极富美感,体现了宋代文人生活的精致和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意境开阔:诗歌不仅停留在描写食物本身。由眼前的鱼鲙,诗人联想到自己或许曾有过的十年“笭箵”(渔具,代指渔隐)之梦,使得诗意从厨房餐桌瞬间扩展到江湖烟波,诗的意境变得清远开阔。最后又以“吴中风物”的地域文化特色作结,赋予了这道菜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典与夸张:尾联“说与厨人宁舍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暗含了“鱼与熊掌”的典故(《孟子·告子上》)。诗人说,吴地的厨师们深知鱼鲙之味美,如果让他们选择,宁愿舍弃熊掌也要选择做这道鱼鲙。这极大地强化了对“斫鲙”这一美味的称赞。


    3.  情感基调:全诗充满了对美食的欣赏与热爱,以及对往日闲适生活(或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的怀念与向往。整首诗格调清新,语言灵动,将普通的日常饮食活动升华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唱和之作,它既紧扣友人诗题,又自出机杼,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开阔的联想,把“斫鲙”这件小事写得风雅无比,情趣盎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9 23:38 , Processed in 0.1305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