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忠庵解先生是少参君解宋的父亲。原配陆夫人,继室为姚夫人。陆夫人比先生早四十六年去世,先生比姚夫人早二十三年去世。昔日少参君在京城官邸听闻父亲讣告,持同年好友丁少宰所作行状,匍匐前来拜谒我说:"了解家父者无人能及您,且承蒙世代联姻,愿请大君子惠赐墓志铭文,以求不朽。"当时我正忙于机要政务,无暇顾及。等到辞官归乡,姚夫人已享九十高寿,尚且健饭,忽一夜寿终正寝。少参君追述父母美德,边泣边请如初,我怎能再推辞? 先生姓解,名文,字德夫,忠庵是其别号。世代为苏州人。自始祖松岩道人避乱迁居兴化,遂入籍当地。传至曾祖宗信生思政,思政生珙,称一壑翁,即先生之父,皆隐居不仕,厚德载物,诞育先生。先生少时聪颖异常,一壑翁心奇之。当时海陵储柴墟公、徐北屏公素有人伦鉴识,与一壑翁交好,每次来访,先生侍立一旁,二公相顾赏识,谓非寻常之才,当直上青云。 先生虽聪慧天成,而性实好学,又得姚夫人代理家务,遂专心文墨,博闻强记,通晓经史百家,所作文章锋芒毕露,见者无不击节赞赏。早年补邑秀才,愈加砥砺,负笈从海陵佥宪储平野公游学,学问日进,声名日起。科试常列前茅,视功名如拾芥。然困于时运不第,念及双亲年迈,何必终日吟诵?遂专心侍奉一壑翁与母王氏,极尽孝道。而姚夫人尤能先意承志,亲侍汤药,朝夕不离左右,随所指使,无不得欢心。自此宗族乡里都推许解家有此贤子贤妇。 对待弟弟恕庵公,友爱至笃,凡财务出纳,悉听弟弟主张,从不过问余财,也不私取分文。自此宗族乡里又推许解家有此贤兄贤嫂。孝友声誉广传人口,乡中耆老硕德,往往推让先生。郡守豫章吴公素闻先生贤德,以儒官冠服礼敬先生。县令泰和会公、武陵胡公心服先生高义,每逢蜡祭宴宾,辄问:"谁能比得上解先生?"若先生未至,则虚席以待。其受推重如此。 而先生谦退自抑,与人相处,和蔼可亲。平日煮茶备蔬,与二三好友饮酒咏诗,笑傲风月,超脱尘世,即使田夫野老,亦时常共欢。因其本性坦荡平易,非勉强为之,下至仆役,也不轻易呵斥。而姚夫人慈惠温和,与先生相得益彰,待下更有恩德,乐善好施,实乃天性。及至理家,先生每日勤勉经营,不辞劳苦以助先生。家计始则充裕,中则俭省,能保不坠,多赖夫妇同心之力。岂非《诗经》所称"鸡鸣戒旦"的贤夫妇吗? 惟教子极严,先生亲授课业,夜晚燃藜督促读书,夫人织布相伴,必至夜半方休,寒暑不辍。稍不解意,鞭笞随之,毫不宽贷。乡里称善教者,皆言"解父解母"。次子解宋果于壬子年(1552年)乡试中举,己未年(1559年)成进士,授行人职,奉命出使晋藩,便道省亲,举杯祝寿,乡人啧啧称荣。而先生与夫人不以为荣,依然安之若素,宛若忘记儿子显贵。乡人又私下叹服。 待行人使命完成,欲迎二老就养,先生因倦游未果。一夜,忽染微疾逝世。遗命勉励儿子忠君报国,不及他语。及解宋升任给事中,姚夫人随任。既而参议楚藩,因步履艰难畏行,少参君勉强就道。到任后整饬法纪,监司荐章方起,却常思念母亲,暗自叹息:"报养母亲之日短矣,岂不想父亲若在更欲一日奉养?"遂上疏陈情,得诏准归。朝夕奉养,母子相依,怡怡然慕如幼童,不复知有官爵荣华。 夫人素尚淡泊,不衣锦绣,不食肥甘,每日闭户焚香诵经,安享荣养三十余年,实人生罕见。而少参君长兄本是襁褓遗孤,夫人抚养教育,终使成立,一如己出,即伯氏亦忘其为继母,岂非难上加难? 先生生于弘治庚戌年(1490年)九月二十六日,夫人生于弘治乙卯年(1495年)正月初二日。先生卒于嘉靖辛酉年(1561年)二月十八日,夫人卒于万历癸未年(1583年)四月二十日。先生寿七十二,夫人寿九十。有子二人:长解栗(陆夫人出),娶顾氏,继娶戚氏;次即少参君解宋,娶益府纪善丁公女。女三人:适某氏、某氏。孙男三人:汝霖(邑秀才,娶陆氏)、汝楫(国子生,娶我女)、汝成(邑秀才,娶襄阳府同知袁应祺女)。孙女一人:适某氏。曾孙男六人:学诗、学礼、学易、学曾、学夔、学龙。曾孙女四人:许聘某氏、某氏。葬于城西长安岗祖茔。 呜呼!事亲则孝,处弟则友,恤孤则慈,待下则惠,当求之于古人中方可匹配。近世风俗日衰,形骸相隔,尔我相分者比比皆是,岂能期望如先生夫妇般公财全义、抚幼全恩?故宜有少参君这般贤子,而少参君行将无忧内顾。明天子搜求岩穴之士而登庙堂,则显扬家训者更不可限量。宜为之铭。 铭曰:有耕耘必有收获,惟君子善养其德。遗泽子孙,众口推服。其德为何?内外一致。孝友美名,慈惠广被。不享其身,贤嗣固国。斯人斯墓,过者效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