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回复: 2

解读经典|姚文敏公神道碑《皇明文衡》[明]程敏政 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标点】
    《皇明文衡》[明]程敏政 辑 卷之七十九
    神道碑
    姚文敏公神道碑
    惟姚氏系出有虞,其先家汴梁,宋南渡,徙居桐庐。世传诗礼,多知名士,而未甚贵显,贵显自公始。公讳夔,字大章,损庵其别号也。生一岁而孤,性资颖异,克志于学。十三游邑庠,博通经史,为文雄健有奇气。正统戊午(正统三年,1438年),以《春秋》举浙江乡试第一,会试辞乙榜入太学。祭酒李公时勉、司业赵公琬一见器重之。少保杨公溥闻名,且遣子婿从学,而公不自满,复游镏忠愍公之门请益。士大夫莫不高其志。壬戌(正统七年,1442年),会试中第一,与从弟龙俱登进士,人荣耀焉。
    癸亥(正统八年,1443年),擢吏科给事中,首以修德、举贤、选风宪、立谥法等八事为言,多见采纳。甲子(正统九年,1444年)夏旱,奉命祀北镇,雨应期至。丙寅(正统十一年,1446年),持节册封开封、晋府、徐沟等王,未还而母夫人卒。公以不及奉汤药为恨,号恸几绝,葬祭一以礼。己巳(正统十四年,1449年),服阕,复旧任。
    是秋,英庙北狩(指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国势危疑,大臣劝进郕王,议未决,询诸六科。公曰:"社稷大计,为大臣者当任之,而询诸小官,何邪?"事乃定。十月,虏骑犯京城,禁兵出战,未大捷。公请遣敕召边将杨洪等领劲骑入援,虏闻,一夕遁去。
    景泰庚午(景泰元年,1450年),廷臣荐公才堪大任,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振举废坠,刑狱以清。壬申(景泰三年,1452年),改南京礼部,奉使云南,考察官吏。癸酉(景泰四年,1453年),还朝,留任礼部。丁丑(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不豫,尚书胡公濙在告,公强之出,率文武群臣问安,且请复立皇太子正位东宫。疏成未上,而英庙已从石亨等请,出复位矣(指"夺门之变")。亨因挟私弄权,轩轾大臣而进退之,调公南京刑部。已而有言公才者,英庙悟,驿召至京,转礼部左侍郎,赐二品服。戊寅(天顺二年,1458年),调吏部。时王公翱为冢宰,选用人才,资公为多。
    癸未(天顺七年,1463年),迁礼部尚书。先是,典礼者未惬人望,公任之,奏对从容,仪度闲雅。英庙喜曰:"礼官真得人矣。"甲申(天顺八年,1464年),今上(指明宪宗)嗣位,公赞襄大礼,中节合宜。首开经筵,命公侍列,有白金、文绮、宝楮之赐。乙酉(成化元年,1465年),成化纪元,上耕籍田,幸大学,悉从公请而行。礼成,宴赐有加。公尝云:"辅政当谨诸始。"丙戌(成化二年,1466年)秋,率群臣上封事,有思艰难,崇节俭,谨名爵,戒逸欲之言,上欣然嘉纳,勉谕甚至。丁亥(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赐金织麒麟文绮。
    戊子(成化四年,1468年),复率群臣上疏,言:"皇上春秋鼎盛,而震位尚虚,宜均爱六宫,以繁子嗣。服食言动,宜悉遵祖宗旧制。"言激切,有感动意。是秋,慈懿皇太后崩,卜异葬,内阁执不可。公率群臣覆奏,词严而义正,于是合葬祔庙之礼以成。公在礼部,所知贡举侥幸止息。凡遇灾异,必引咎辞职,疏上,辄蒙慰留。复乃乞祭先茔,上曰:"卿老成,当朝夕辅朕,未可言私。"于是众知朝廷倚重公者至矣。
    寻转吏部尚书,寔己丑(成化五年,1469年)六月也。公厘正铨法,务惬舆论,品藻人物,必得其情。至于方面转迁,亦必以序,有欲挠之者,卒不变。辛卯(成化七年,1471年)秋,通前秩满九载,加太子少保,遣中官赐年酒、宝楮,以示奖劳。是冬,彗出轩辕,公上疏反复讽谏,冀有感悟。壬辰(成化八年,1472年),南方大风雨,水溢。公疏言:"自前岁彗星示变以来,四方渐觉多故,自古祸乱常起于灾伤饥馑之余,毋谓天道姑息,有象无应,只图因循,便安于目前也。"因再上疏乞归田,不允。忧形于色,疾遂作。上命太医朝夕轸视,仍遣中官赐羊酒米蔬临问。比卒,上震悼,赐赙钞万缗,遣礼部尚书邹干谕祭,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敏,命工部造坟,兵部具舟归其丧,所以贲终之典厚矣。
    公丰神秀朗,气度宏伟,言论侃侃达大体。居官莅政,精敏逾人,拔擢人才,无间新故。有以嫌疑腾谤者,公不与辩,亦不为之变节,隐然如泰山乔岳,不可动摇。立朝三十余年,忧国悯民,恒存念虑,事有可为,必勇为之,惟恐己后人先。每廷议大政大事,正色昌言,人皆悦服。一时大臣词气慷慨,才识高迈,未有出公右者。识者谓公可属大事,如周勃,善应变成务,如姚崇,世以为知言。
    公所为文,豪宕富赡,似其为人。所存《损庵堆稿》一十卷,其四书本经义,学者式之。公生永乐甲午(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二月十七日,卒成化癸巳(成化九年,1473年)二月九日,享年六十。曾祖鼎,祖伯华,父惟善,有隐德,以公贵,始赠父征仕郎、吏科给事中,后累赠父及祖俱资政大夫、礼部尚书。祖妣杨、妣申屠,累赠夫人。配王氏,内助贤能,累封夫人。子男三:璧,甲申进士,兵部郎中;玺,国子生;莹。女四:一适乡贡士吴春,先卒;一适国子生陆埈,余未行。其长男女四人,俱王出,幼者俱侧室金出。孙男三:敏、敬、敔。女二。璧扶柩南还,以卒之明年(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二十五日,葬于邑金牛山之原,立石神道,来征予文,予以疾固辞,而请益坚。顾予与公同朝久,相知为最深,自公之逝,予悼惜尤至,岂可终无一言以副孝子之心哉。乃为采摭志状,序次如右,系之铭曰:
    (铭文部分保持原格式)
    山川间气生名贤,才高意广气浩然。
    读书下笔文涌泉,科名屡占多士先。
    拜官禁近拱御筵,羽仪灿烂孤凤骞。
    时乎景泰天顺间,两京三品看屡迁。
    云龙风虎会当年,文昌高朗凌台躔。
    仰辅天皇司化权,四方英俊归陶甄。
    公于是时任调元,溜深负重如山渊。
    忠言谠论累百篇,致君欲过尧舜前。
    心勤事左思归田,终情未遂殊忧煎。
    翻然长往不少延,六十甲子继周天。
    四海苍生嗟弃捐,百身莫赎有泪涟。
    我皇闻讣诚哀怜,赠官锡谥恩礼全。
    英灵归葬桐江堧,金牛山色开云烟。
    隧碑巍峨泽且坚,神龟赑㞒螭盘旋。
    焯德有辞可细镌,芳名耿耿百世传。



    【译文】
    《皇明文衡》[明]程敏政 编纂 卷之七十九
    神道碑
    姚文敏公神道碑
    姚氏的世系源自有虞氏(舜帝),他们的祖先家住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朝南渡时,迁居到桐庐(今浙江桐庐)。世代传承诗书礼仪,出了很多知名文士,但并未十分显贵,家族的显贵是从姚公开始的。公名夔,字大章,损庵是他的别号。出生一岁就成了孤儿,天性聪颖异常,能立志于学问。十三岁进入县学,博览精通经史,写文章雄健而有奇气。正统三年(1438年),凭借《春秋》在浙江乡试中考取第一名,会试后辞谢了乙榜的任命进入太学。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先生、司业赵琬先生一见到他就很器重他。少保杨溥先生听闻他的名声,还派遣儿子和女婿跟随他学习,然而姚公并不自满,又到刘忠愍公(疑为刘球)门下求学请教。士大夫们没有不推崇他志向高远的。正统七年(1442年),会试考中第一名,与堂弟姚龙一同考中进士,人们都感到荣耀。
    正统八年(1443年),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首先就提出修养德行、举荐贤才、选拔风纪官员、建立谥法等八项建议,大多被采纳。正统九年(1444年)夏天大旱,他奉命祭祀北镇,雨水如期而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他持节出使册封开封、晋府、徐沟等藩王,尚未返回,母亲夫人就去世了。姚公因为没来得及侍奉汤药而深感遗憾,痛哭几乎昏厥,安葬和祭祀完全按照礼制进行。正统十四年(1449年),守丧期满,恢复原职。
    那年秋天,英宗皇帝北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国家形势危急,人心惶惶,大臣们劝郕王(朱祁钰,即明代宗)即位,商议未决,征询六科给事中的意见。姚公说:"国家社稷的重大决策,作为大臣应当承担起来,却来询问我们这些小官,这是为什么呢?"事情于是决定下来。十月,蒙古骑兵进犯京城,禁军出战,未能取得大胜。姚公请求皇帝下诏命令边将杨洪等人率领精锐骑兵入京救援,敌人听闻后,一夜之间就逃走了。
    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大臣推荐姚公才能足以担当大任,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他整顿恢复废弛的政务,刑狱得以清明。景泰三年(1452年),改任南京礼部侍郎,奉命出使云南,考察官吏。景泰四年(1453年),回到朝廷,留任礼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尚书胡濙先生正在休假,姚公强请他出来,率领文武群臣向皇帝问安,并且请求重新立皇太子正位东宫。奏疏写成还未呈上,而英宗皇帝已经听从石亨等人的请求,复辟登基了(指"夺门之变")。石亨于是挟私弄权,贬抑大臣并随意任免,将姚公调任南京刑部。不久后有人说起姚公的才能,英宗醒悟,通过驿传召他至京城,转任礼部左侍郎,赐予二品官服。天顺二年(1458年),调任吏部侍郎。当时王翱先生是吏部尚书,选用人才,大多依靠姚公。
    天顺七年(1463年),升任礼部尚书。在此之前,掌管礼仪的官员不能令人满意,姚公担任此职后,奏对从容不迫,仪态风度娴静文雅。英宗高兴地说:"礼官真是得到合适的人选了。"天顺八年(1464年),当今皇上(明宪宗)继位,姚公辅佐协助完成登基大典,符合礼节,恰到好处。首次开设经筵,命姚公侍奉班列,赏赐了白金、有纹饰的丝织品、宝钞。成化元年(1465年),成化纪元开始,皇上耕种籍田,临幸太学,都听从姚公的请求而施行。礼仪完成后,宴请赏赐更加丰厚。姚公曾经说:"辅佐政事应当在开始时就很谨慎。"成化二年(1466年)秋天,他率领群臣上密封奏章,内容有思念创业艰难、崇尚节俭、谨慎对待名号爵位、戒除安逸欲望等言论,皇上欣然赞许采纳,勉励告诫非常周到。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赐予金线织成的麒麟纹绮。
    成化四年(1468年),又率领群臣上疏,说:"皇上正值壮年,而太子之位尚且空缺,应该平均爱护六宫妃嫔,以便繁衍子嗣。服饰、饮食、言语、行动,都应该完全遵守祖宗的旧有制度。"言辞激烈直率,有希望感动皇帝的用意。那年秋天,慈懿皇太后驾崩,占卜准备另择地方安葬,内阁坚持不同意。姚公率领群臣再次上奏,措辞严厉而道理正当,于是合葬于先帝陵墓、附祭于太庙的礼仪得以完成。姚公在礼部任职期间,他所主持的科举考试,侥幸入选的情况得以止息。凡是遇到灾异,他必定引咎辞职,奏疏呈上后,总是受到安慰挽留。他又请求回乡祭扫祖先坟墓,皇上说:"爱卿老成持重,应当早晚辅佐朕,还不能谈私事。"于是众人知道朝廷对姚公的倚重到了极点。
    不久转任吏部尚书,那是在成化五年(1469年)六月。姚公改革整顿选拔官吏的制度,力求符合公众舆论,品评人物,必定了解其真实情况。至于地方大员的调动升迁,也一定按照次序,有想扰乱这种秩序的人,他最终也不改变。成化七年(1471年)秋天,连同以前的任期已满九年,加封太子少保,派遣宦官赐予新年酒、宝钞,以示奖励慰劳。这年冬天,彗星出现在轩辕星附近,姚公上疏反复讽谏,希望皇帝有所感悟。成化八年(1472年),南方刮大风下大雨,洪水泛滥。姚公上疏说:"自从前年彗星显示天象变异以来,四方逐渐觉得变故增多,自古祸乱常常起于灾害伤亡、饥荒困苦之后,不要认为天道会姑息宽容,有天象变化而没有实际应验,只图因循守旧,苟安于目前。"于是再次上疏请求辞官回乡,未获批准。他忧虑之情显露于脸色,疾病于是就发作了。皇上命令太医早晚探视,并派遣宦官赐予羊、酒、米、蔬菜亲临慰问。等到他去世,皇上震惊悲痛,赐给助丧钱钞一万贯,派遣礼部尚书邹干宣读祭文致祭,追赠为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命令工部建造坟墓,兵部准备船只运送他的灵柩回乡,用以褒奖善终的典礼非常优厚。
    姚公风度神采清秀开朗,气概度量宏伟,言论刚直,通达事理。担任官职处理政务,精明敏捷超过常人,选拔提升人才,不分新交故旧。有因为嫌疑而对他大肆诽谤的人,姚公不与他们争辩,也不因此而改变节操,威严如同泰山和高山,不可动摇。在朝为官三十多年,忧虑国事,怜悯百姓,常常存于心中,事情有可以做的,必定勇于去做,唯恐自己落在别人后面。每当朝廷商议大政大事,他神色严肃,直言不讳,众人都心悦诚服。同一时期的大臣中,论言辞气概的慷慨激昂,才学见识的高超卓越,没有能超出姚公之上的人。有识之士认为姚公可以托付大事,如同西汉的周勃,善于应对变故处理政务,如同唐朝的姚崇,世人都认为这是有见识的评论。
    姚公所写的文章,豪放奔逸,内容丰富,很像他的为人。留存下来的有《损庵堆稿》十卷,其中关于四书和本经的义理,求学的人奉为典范。姚公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二月十七日,逝于成化九年(1473年)二月九日,享年六十岁。曾祖父姚鼎,祖父姚伯华,父亲姚惟善,有隐藏不为人知的美德,因为姚公显贵,最初追赠父亲为征仕郎、吏科给事中,后来累积追赠父亲和祖父均为资政大夫、礼部尚书。祖母杨氏、母亲申屠氏,累积追赠为夫人。配偶王氏,是贤惠能干的贤内助,累积受封为夫人。儿子三人:姚璧,是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姚玺,是国子监生;姚莹。女儿四人:一个嫁给乡贡士吴春,已先去世;一个嫁给国子监生陆埈,其余未出嫁。他的长子和长女等四人,都是王夫人所生,年幼的都是侧室金氏所生。孙子三人:姚敏、姚敬、姚敔。孙女二人。姚璧护送灵柩回南方,在姚公去世的第二年(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二十五日,安葬在故乡金牛山的原野上,立石碑于神道,前来向我征求碑文,我以疾病坚决推辞,但他们请求更加坚决。考虑到我与姚公在朝为官很久,相互了解最为深刻,自从姚公去世,我悲痛惋惜尤其深切,怎么可以始终没有一句话来满足孝子的心愿呢?于是为他采集摭取行状墓志,按顺序排列如上,并系以铭文说:
    (铭文翻译)
    山川灵气孕育著名贤才,才学高超胸襟广阔气概浩然。
    读书写作文思如泉涌,科考名次屡屡位居众士之先。
    任职宫禁侍奉皇帝御筵,仪仗灿烂如孤凤高飞冲天。
    时值景泰天顺年间,两京三品官职看他屡次升迁。
    云龙风虎际会当年,文昌星高照明亮超越三台星躔。
    仰辅天子执掌教化之权,四方英才俊杰归他陶冶遴选。
    姚公在此时担当调和鼎鼐,责任重大如同山渊。
    忠诚正直的言论累积百篇,辅佐君主想要超过尧舜之前。
    心意勤恳却事与愿违思归田园,最终心愿未遂特别忧心如煎。
    突然长逝不再稍有延留,六十甲子刚好循环一周天。
    四海百姓哀叹被他抛弃,百身莫赎唯有泪流涟涟。
    我皇听闻讣告真诚哀怜,追赠官爵赐予谥号恩礼周全。
    英灵归葬桐江岸边,金牛山色云雾散开见青天。
    墓道石碑高大光泽且坚,神龟背负碑座螭龙盘绕碑巅。
    显扬美德有文辞可以细刻,美好名声光耀流传百代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这篇神道碑文详细记载了明代中期名臣姚夔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明代官方对一位典范官僚的评定标准。


    1. 历史背景与仕途轨迹
    时代特征:姚夔(1414-1473)主要活动于明英宗、代宗、宪宗三朝,这正是明朝由前期强盛转向中期政治复杂化的阶段。碑文中提到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姚夔的仕途与这些政治风波紧密交织。
    科举进阶:碑文清晰展示了姚夔通过科举正途(乡试解元、会试会元)进入仕途的典型路径,这是明代高级文官的主要来源。
    政治品格:在"土木堡之变"后的国家危机中,姚夔表现出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决策能力。在"夺门之变"后,他虽然一度被排挤,但最终凭借才能重新获得重用,这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官员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2. 为政特点与个人品德
    恪尽职守:碑文强调姚夔在不同职位上的贡献,如任给事中时直言进谏,在礼部时整顿科举、规范礼仪,在吏部时改革铨法、公正选官。
    忧国忧民:文中多次提到姚夔因灾异主动请求辞职,并上疏劝诫皇帝节俭、勤政、关心子嗣,这既符合儒家对大臣的要求,也体现了他个人的责任意识。
    稳重持正:碑文用"隐然如泰山乔岳,不可动摇"来形容他的政治定力,在面对诽谤和政治风波时能保持节操。


    3. 文体特征与写作手法
    神道碑的规范:作为神道碑,本文严格遵循了该文体的规范,包括叙述家族渊源、个人生平、仕宦经历、德行政绩、卒葬时日、子孙情况等,最后附以铭文赞颂。
    选材与评价:碑文的选材明显侧重于姚夔作为"名臣"的公共形象,突出其政治贡献和道德品格。将他比作周勃、姚崇,是对其政治能力的高度肯定。
    官方视角:碑文代表了官方对一位已故重臣的盖棺定论,其评价体系完全遵循儒家价值观,强调忠君、爱民、勤政、清廉、正直等品质。


    4. 历史价值与局限
    史料价值:碑文提供了研究明代中期政治史、官僚制度、科举文化以及姚氏家族史的珍贵一手资料。
    时代局限:作为颂德文体,碑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谀墓"倾向,主要记载功绩德政,对人物的缺点或政治失误往往避而不谈。读者需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
    《姚文敏公神道碑》成功塑造了一位符合儒家理想的明代高级官员形象:他通过科举正途入仕,在中央多个重要部门任职,于国家危难时能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能勤政爱民、选贤任能,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政治定力。这篇碑文不仅是了解姚夔其人的关键文献,也是观察明代中期政治生态与官员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窗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经典|《姚公(姚伯华)姚夔祖父》《姚文敏公神道碑》《少保姚文敏公事》皇明文衡[明] 程敏政  https://mp.weixin.qq.com/s/_EeqF8TJcCjJgAiji-B0v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14 02:04 , Processed in 0.1217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