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回复: 2

解读经典|山西运城临晋《内阁中翰姚象瞻(炯)墓志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0
  • 签到天数: 339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4 06:46 编辑

    句读


    《退谷文集》[清]黄越撰·[清]黄自麟撰行述卷十三



    内阁中翰姚象瞻(炯)墓志铭:


    姚得姓于舜。舜都蒲坂,今蒲州、临晋皆其地。神明之后,越在草莽,散布天下。而临晋之姚居其故国。土风朴茂,敦善行不怠,而以文章起家,登贤书,成进士,掌内翰者,君于姚氏为称首。

    余以文章为职。岁癸巳秋,万寿加科,余分校礼关,麟经得士会元孙见龙以下十有三人,君其一也。当是时,知其文,不知其人。已而见其人,质实老成,不愧其文。久而知其尊甫大成,为诸生,督课有义方。而君亦痛自刻苦,以故试辄冠其曹,而联翩鹊起。

    观政三年,授职得内阁中书舍人。勤于厥职,不妄交一人,不轻诺一事,望日益重,方谓如日在东,而君一病顿至不起,呜呼已矣!

    君名炯,姓姚氏,字象瞻,号峤阳。生于康熙丁巳年六月初十日某时,卒于乙亥年某月某日某时,得年四十三岁。

    君以康熙壬午年入学,丁亥年补廪,辛卯科举人,万寿癸巳科进士。考入景山官学内教习,戊戌年实授内阁中书舍人。始祖某,曾祖某,祖某。父大成,临晋县学生。母陈氏,生母王氏,继母薛氏,妻王氏。子三人:均、垣、坊。女一。以己亥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葬于某乡村之原,某山某向。

    铭曰:神明之后,緜緜遗墟。荂华振秀,胸苞慧珠。转战而前,声满帝都。是曰令子,能读父书。空山出云,鳞鳞天衢。承明珥笔,奕若璠玙。地分亲切,词章穆如。溘焉长逝,哀动直庐。临穴惴惴,慨独在予。


    姚得姓于舜。舜都蒲坂,今蒲州、临晋皆其地。神明之后,越在草莽,散布天下。而临晋之姚居其故国。土风朴茂,敦善行不怠,而以文章起家,登贤书,成进士,掌内翰者,君于姚氏为称首。

    余以文章为职。岁癸巳秋,万寿加科,余分校礼关,麟经得士会元孙见龙以下十有三人,君其一也。当是时,知其文,不知其人。已而见其人,质实老成,不愧其文。久而知其尊甫大成,为诸生,督课有义方。而君亦痛自刻苦,以故试辄冠其曹,而联翩鹊起。

    观政三年,授职得内阁中书舍人。勤于厥职,不妄交一人,不轻诺一事,望日益重,方谓如日在东,而君一病顿至不起,呜呼已矣!

    君名炯,姓姚氏,字象瞻,号峤阳。生于康熙丁巳年六月初十日某时,卒于乙亥年某月某日某时,得年四十三岁。

    君以康熙壬午年入学,丁亥年补廪,辛卯科举人,万寿癸巳科进士。考入景山官学内教习,戊戌年实授内阁中书舍人。始祖某,曾祖某,祖某。父大成,临晋县学生。母陈氏,生母王氏,继母薛氏,妻王氏。子三人:均、垣、坊。女一。以己亥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葬于某乡村之原,某山某向。

    铭曰:神明之后,緜緜遗墟。荂华振秀,胸苞慧珠。转战而前,声满帝都。是曰令子,能读父书。空山出云,鳞鳞天衢。承明珥笔,奕若璠玙。地分亲切,词章穆如。溘焉长逝,哀动直庐。临穴惴惴,慨独在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0
  • 签到天数: 339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退谷文集》[清]黄越撰·[清]黄自麟撰行述卷十三


    内阁中翰姚象瞻(炯)墓志铭:


    姚姓源自舜帝。舜的都城在蒲坂,现在的蒲州、临晋都是他的领地。作为神明(舜)的后代,流落在民间,散布天下。而临晋的姚氏居住在他们的故国。当地风俗质朴淳厚,敦促善行不懈怠,而通过文章起家,考中举人,成为进士,掌管翰林院的人中,姚君在姚氏中是首屈一指的。


    我以文章为职业。癸巳年秋天,万寿节加科考试,我分校礼部考场,从《麟经》(指《春秋》)考试中选拔了士子,会元孙见龙以下十三人,姚君是其中之一。当时,我知道他的文章,但不知道他的为人。后来见到他本人,质实老成,不愧对他的文章。长久之后,得知他的父亲大成,是诸生(秀才),教导有方。而姚君也刻苦自励,因此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并且接连成功。


    观政(实习)三年后,被授予内阁中书舍人的职位。他勤于职守,不随便交结一人,不轻易承诺一事,声望日益增高,正像太阳在东升,但姚君一病不起,唉,已经去世了!


    姚君名炯,姓姚,字象瞻,号峤阳。生于康熙丁巳年(1677年)六月初十日某时,卒于乙亥年(1695年?但享年43岁,年代有矛盾,见解读)某月某日某时,享年四十三岁。


    姚君在康熙壬午年(1702年)入学,丁亥年(1707年)补廪,辛卯年(1711年)中举人,万寿癸巳科(1713年)中进士。考入景山官学内教习,戊戌年(1718年)实授内阁中书舍人。始祖某,曾祖某,祖父某。父亲大成,是临晋县学生。母亲陈氏,生母王氏,继母薛氏,妻子王氏。儿子三人:均、垣、坊。女儿一人。在己亥年(171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葬于某乡村的原野,某山某向。


    铭文说:神明之后,绵延在遗墟。花朵振秀,胸中怀有慧珠。转战向前,声名满帝都。这是好儿子,能读父书。空山出云,鳞鳞天衢。在承明殿珥笔,光彩如璠玙。地位亲切,词章和穆。突然长逝,哀动直庐。临穴惴惴,感慨独在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0
  • 签到天数: 339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一、背景与作者
    本文出自《退谷文集》,由清代文人黄越和黄自麟共同撰写,是卷十三中为姚象瞻(名炯)所作的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纪念性文体,通常记录逝者的生平、德行、成就及家庭情况,以表达哀思和褒扬。姚象瞻是康熙年间的官员,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至内阁中书舍人(负责文书起草和档案管理的低级官员),但英年早逝,享年43岁。


    二、内容分析
    1.姓氏与籍贯:
    开篇强调姚姓源自舜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临晋(今山西临猗)为故地,突出姚象瞻的高贵血统和地域渊源。这种写法常见于墓志铭,以彰显家族荣誉。
    “神明之后,越在草莽”表明姚氏虽为舜后,但已流落民间,散布天下,而临晋姚氏仍守故土,体现对传统的继承。


    2.个人品质与科举之路:
    姚象瞻以文章起家,通过科举“登贤书”(中举人)、“成进士”,最终“掌内翰”(任职翰林院),被赞为姚氏中的“称首”(佼佼者)。
    作者黄越作为考官,在癸巳年(1713年)万寿加科中结识姚象瞻,先赏其文,后识其人,评价其“质实老成”,文如其人。
    强调姚象瞻的勤奋:其父大成是秀才,教导有方;姚君自身“痛自刻苦”,因此考试“辄冠其曹”(总是名列前茅),并“联翩鹊起”(接连成功),反映清代科举的竞争激烈和士子的努力。


    3.官职与职业道德:
    姚象瞻“观政三年”后授内阁中书舍人,负责中央文书工作。他“勤于厥职,不妄交一人,不轻诺一事”,体现了清代低级官员的谨慎和勤勉,声望日隆。
    但“一病顿至不起”,英年早逝,表达了对人才早逝的惋惜。


    4.家庭与葬仪:
    详细列出家族成员:父亲大成(县学生)、母亲陈氏、生母王氏、继母薛氏、妻王氏,以及三子一女。这符合墓志铭的格式,强调家族延续。
    葬于己亥年(1719年)十一月,但卒年记为乙亥年,与享年43岁存在年代矛盾(见后文考释)。


    5.铭文解读:
    铭文用四言韵文概括一生,充满赞美与哀悼:
    “神明之后”呼应开头,强调血统。
    “荂华振秀,胸苞慧珠”形容其才华横溢。
    “转战而前,声满帝都”指科举和仕途的成功。
    “承明珥笔”指在宫廷任职,“奕若璠玙”比喻品德如美玉。
    “溘焉长逝,哀动直庐”表达突然去世的哀痛。
    最后“慨独在予”体现作者的个人感伤。


    三、历史考释与矛盾点
    年代问题:姚象瞻生于康熙丁巳年(1677年),享年43岁,卒年应为1720年(庚子年),但原文记为“乙亥年”。乙亥年可能是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或1755年(乾隆二十年),均与43岁不符。同时,葬年记为“己亥年”(1719年),通常葬年与卒年相近,但1719年从1677年算起为42岁,与43岁略有出入。可能为笔误或传抄错误,“乙亥”或为“己亥”之误,但原文中卒年与葬年同用“己亥”更合理。在实际解读中,我们以原文为准,但需注意这一矛盾。
    科举制度:文中提及“万寿加科”是康熙帝寿辰时的恩科考试;“麟经”指《春秋》,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分校礼关”指作者担任礼部考场分校官;“景山官学”是清代内务府设立的学校,姚象瞻曾担任内教习。
    官职:“内阁中书舍人”是清代从七品官,负责撰拟、缮写文书,地位不高但接近权力中心,常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四、主题与意义
    主题:墓志铭旨在褒扬姚象瞻的德行、才华和仕途成就,同时表达对早逝的哀悼。突出“文章起家”和“勤于职守”的儒家价值观,反映清代科举士子的理想人生轨迹。
    社会背景:清代科举是士人晋升的主要途径,墓志铭中强调科举成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重视。姚象瞻的谨慎交友和不轻诺,也折射出官场中的处世哲学。
    文学价值:文章结构严谨,先叙姓氏籍贯,次述生平事迹,再列家庭葬仪,最后以铭文作结。语言典雅,铭文押韵,富有情感,是清代墓志铭的典型代表。


    五、总结
    这篇墓志铭不仅记录了姚象瞻的个人生平,也反映了清代科举制度、官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通过句读、译文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尽管存在年代矛盾,但文本整体真实可信,具有历史和文学研究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15 04:14 , Processed in 0.1016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