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回复: 2

解读经典|苏州吴县○明《节妇黄氏旌门颂并序》 苏伯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6 06:55 编辑



    句读


    《皇明文衡》[明] 程敏政 辑 卷之二十



    节妇黄氏旌门颂并序
    苏伯衡


    姑苏吴县之阊门里(今江苏苏州阊门一带),有旌门焉,朝廷所以宠褒姚节妇者也。节妇姓黄氏,名妙清,归姚氏,为讳荣之妻,生男女各一人,而荣以病卒。荣卒时,节妇年二十有九,子文聪才二岁,贫甚,力纺绩以俯育。或劝其更嫁,节妇曰:“夫死不嫁,妇人之常,况有子可从,何为而更嫁?此足一移我,则匪人。”不听。


    后十二年,张士诚入据姑苏(公元1356年),乱兵掠文聪以去,数从人问消息,比二年不闻问。或曰:“异日者有子,可无更嫁也。今子俘矣,无论死,藉令生归亦不可望,不嫁将焉恃乎?”节妇曰:“我岂以子存子亡为去留者哉?”终不听。又四年,文聪始脱身来归(约公元1362年),节妇惊喜且泣曰:“姚氏有后矣,我死亦无憾。”


    后八年,里耆列其状上于县若府,监察御史为察实以闻。制下,旌其门为节妇之门,则洪武七年春三月(公元1374年3月-4月)也。今节妇嫠居且三十四年,年已六十有三。文聪惧无以侈上赐而昭示罔极,闻伯衡尝簉属太史氏,介朱恪即金华山中(今浙江金华)求书其事,勒诸乐石。


    伯衡惟唐虞三代之世,其教既明,其化既成,其民俗之美,至于比屋可封。当是之时,旌其门间,表厥宅里,犹不敢缓。然则所谓树之风声,使民益劝于善,虽唐虞三代之圣人,犹不能不以之为务也。况当世降俗漓之后,有天下者不善其善以为劝,奚可哉?皇帝受天景命,君临万邦,凡有系于风化者,辄加表异,盖以此也。而姚荥妻黄以贞节著闻,蒙被宠褒如此,是犹唐虞三代之民加唐虞三代之令典矣。远近闻之,其谁不感莫而兴起?此所谓赏一而劝百者也,不其休哉!不其休哉!


    夫推明圣意而播诸声诗者,史氏之职也。因不辞而为之颂。颂曰:


    天眷圣神,民君民师。匪曰治民,亦欲迪之。
    圣神奉天,式和民则。阴握化权,作新万国。
    褒嘉节义,锡以旌书。风行而表,孰不奔趋。
    非有馆辖,自率规矩。曰维既张,五伦攸叙。
    吴县有妇,姚妻氏黄。年二十九,良人遽亡。
    储无儋石,室若悬罄。毋子茕茕,相依为命。
    霜风凄其,落月照帷。间关机杼,影与形随。
    人或怜之,劝之他适。胡乃茹荼,有荠如蜜。
    慷慨自誓,辞与涕俱。可以人焉,而犬彘如。
    我不即死,我志靡他。我下从夫,我子何如?
    子未成童,掠于乱兵。倚闾而望,寒暑再更。
    佥曰:“已矣,安知非死。无子焉恃,不嫁奚俟。”
    妇曰:“咈哉,何言之卑”。我志可易,太山可隳。
    我志不易,仰天一恸,血泪雨集。
    时既宁谧,子亦生还。虽无甘旨,志养攸全。
    郡守御史,交谓宜褒。乃具封章,乃请于朝。
    乃被纶音,旌其闾里。苦节之报,庶其在是。
    昔视其门,门则以席。今过其门,门有绰楔。
    楔楔巍巍,龙光有耀。匪尔之私,俾世视傚。
    嗟臣事君,犹妇从夫。凡百在位,曷鉴曷图。
    妇道不亏,尚称圣意。臣节殚竭,有不宠异。

    刻辞坚珉,以昭鸿恩。以扬清芬,以诏后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皇明文衡》[明] 程敏政 编纂 卷之二十



    节妇黄氏旌门颂并序
    苏伯衡


    在姑苏吴县的阊门里(今江苏苏州阊门一带),有一座表彰用的牌坊(旌门),这是朝廷用来恩宠褒奖姚节妇的。节妇姓黄,名妙清,嫁到姚家,是已故姚荣的妻子,生了一儿一女,但姚荣因病去世。姚荣去世时,节妇年仅二十九岁,儿子文聪才两岁,家里非常贫困,她努力纺线织布来抚养孩子。有人劝她改嫁,节妇说:“丈夫死了不改嫁,是妇人的本分,何况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为什么要改嫁?我这脚一旦迈出这一步,就不是人了。”她不听劝告。


    十二年后,张士诚攻占并占据姑苏(公元1356年),乱兵把文聪掳走了。她多次向人打听消息,连续两年都没有音讯。有人说:“以前你有儿子,可以不改嫁。现在儿子被俘了,且不说他可能已经死了,就算能活着回来也指望不上,你不改嫁,将来依靠谁呢?”节妇说:“我难道是依据儿子的存亡来决定自己去留的人吗?”最终还是不听。又过了四年,文聪才脱身回家(约公元1362年),节妇又惊又喜,流着泪说:“姚家有后人了,我死也没有遗憾了。”


    又过了八年,乡里的老人把她的情况写成文书上报给县和府,监察御史经过核查属实后上奏朝廷。皇帝的诏令下达,在她的住处立牌坊表彰为“节妇之门”,这是洪武七年春天三月(公元1374年3月-4月)的事情。如今节妇守寡已经三十四年,年纪已有六十三岁。文聪担心无法彰显皇帝的恩赐并将其永久传扬,听说我曾任职于史官,便通过朱恪到金华山中(今浙江金华)请求我记载她的事迹,刻在石碑上。


    我(苏伯衡)想,在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盛世,教化已经彰明,风俗已经淳美,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德行,可以受到表彰。在那个时代,立牌坊表彰门第,尚且不敢迟缓。那么,所谓树立风气声望,让百姓更加努力向善,即使是唐虞三代的圣人,也不能不把这当作要紧的事。何况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后,统治天下的人不褒扬善行来劝勉世人,怎么可以呢?皇帝承受上天伟大的使命,统治天下,凡是关系到风俗教化的,都加以表彰,原因就在于此。而姚荣的妻子黄氏因为贞节闻名,受到如此恩宠和褒奖,这就像是唐虞三代的百姓遇上了唐虞三代的善政良法。远近的人听说了,谁能不感动而奋起效仿呢?这就是所谓的奖赏一个人而劝勉了上百人,难道不是美事吗!难道不是美事吗!


    阐明圣上的意旨并把它传扬于歌诗,是史官的职责。因此我不推辞,为她写了这篇颂。颂词说:


    上天眷顾圣明的君主,让他做万民的君王和师长。不只是治理百姓,也想要引导他们。
    圣明的君主奉行天道,和顺民心以为准则。暗中掌握教化的权柄,革新天下万国。
    褒奖嘉勉节操与义行,赐予旌旗与文书。像风一样推行,树立表率,谁不争相追随?
    并非有官署强制管束,人们自会遵循规矩。因为纲常已经张布,五伦因此得以有序。
    吴县有一位妇人,是姚家的妻子黄氏。二十九岁那年,丈夫突然去世。
    家中没有一石存粮,屋里空空如也。母子孤苦伶仃,只能相依为命。
    霜风凄冷,残月照进帷帐。织布机声断续,只有影子陪伴身旁。
    有人怜悯她,劝她改嫁他人。为何她吃苦如荠菜般甘甜?
    慷慨激昂地立下誓言,言辞与泪水一同迸发。怎能做人,却像猪狗一样(没有操守)?
    我不能立刻赴死,是我的心志别无他念。我若随夫而死,我的孩子又该怎么办?
    儿子尚未成年,就被乱兵掳去。她倚着里门眺望,寒来暑往已过两载。
    众人都说:“算了吧,怎知他不是死了。没有儿子可以依靠,你不嫁人还在等什么?”
    妇人说:“荒谬啊,说的话何等卑下!”我的志向若能改变,泰山也能崩塌。
    我的志向永不改变,仰天一声悲恸,血泪如雨落下。
    时局终于安定,儿子也活着回来。虽然没有美味奉养,但尽心赡养的志愿得以保全。
    郡守和御史,都交相称赞应当褒扬。于是准备好奏章,向朝廷请示请求。
    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在她的乡里立起牌坊。坚守节操的回报,或许就在于此。
    昔日看她的家门,门不过是席子(形容简陋)。如今经过她的家门,门前立着高大的牌坊。
    牌坊巍然高耸,皇恩光辉闪耀。这并非你一人私荣,是为让世人观看效仿。
    可叹臣子侍奉君主,犹如妇人顺从丈夫。所有在位的官员们,为何不以此为鉴、用心思量?
    妇道没有亏失,尚且符合圣意。臣节若能竭尽,岂有不被恩宠褒奖之理?
    将文辞刻在坚硬的石碑上,用以昭示浩荡皇恩。用以传扬清美声名,用以告诫后世子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9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这篇《节妇黄氏旌门颂并序》是明代初期一篇典型的官方教化文本,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


    1. 文体与背景
       文体:这是一篇“颂”体文,常用于歌颂功德、记述祥瑞、褒扬懿行。通常前有“序”叙述事实,后有“颂”用韵文进行赞美。本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官方颂扬文体。
       历史背景:本文作于明洪武年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整顿风俗,推崇程朱理学,将表彰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作为巩固统治、教化民心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这一国家政策的直接产物。


    2. 核心内容与人物分析
       黄妙清的双重困境:文章突出了黄氏作为节妇所面临的双重考验。
        1.  经济与生存困境:“贫甚,力纺绩以俯育”,在丈夫死后独自抚养幼子,生活极其贫困。
        2.  伦理与情感困境:在儿子被乱兵掳走、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她坚守“夫死不嫁”的信念,其守节的理由从“有子可从”升华为超越功利计算的道德绝对律令(“我岂以子存子亡为去留者哉”)。
       官方介入与教化目的:文章详细记录了从“里耆”(乡里老人)上报,到“县若府”、“监察御史”核实,再到皇帝下旨“旌其门”的完整行政流程。这体现了明代国家权力如何深入基层,通过表彰典范来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立“旌门”是一种公开的、荣耀性的奖励,目的在于“树之风声”、“赏一而劝百”,让“远近闻之…感莫而兴起”。


    3. 思想主旨与时代价值
       推崇贞节观念: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推崇女性的贞节,并将其视为维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秩序,特别是“夫为妻纲”这一环的关键。
       “臣节”与“妇节”的类比:在颂文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由“妇节”引申到“臣节”:“嗟臣事君,犹妇从夫。凡百在位,曷鉴曷图。”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将女性对丈夫的贞洁,与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进行类比,明确揭示了官方表彰节妇的政治隐喻:正如妇人必须从一而终,臣子也必须绝对忠于君王。这使得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紧密地服务于皇权统治的政治需求。


    4. 文学特色
       对比手法: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黄氏守节前后的贫苦与荣耀(“昔视其门,门则以席。今过其门,门有绰楔”),她内心的痛苦(“血泪雨集”)与意志的坚定(“我志不易”),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细节描写:序文部分对黄氏生活处境的描写,如“霜风凄其,落月照帷。间关机杼,影与形随”,画面感极强,生动地渲染了她孤寂清苦的守节生活。


    总结:
    这篇颂文不仅是一位明代节妇黄妙清的个人传记,更是一份研究明代初期国家政策、社会伦理与性别关系的珍贵史料。它清晰地展示了明王朝如何通过行政与教化相结合的方式,将程朱理学的伦理观念自上而下地推行到民间,并巧妙地将家庭伦理(妇德)与国家政治(臣节)捆绑在一起,从而构建和巩固其统治秩序。对于黄氏个人而言,那座“旌门”是荣耀的顶峰;但对于整个时代的女性群体而言,它却是一座无形的、沉重的道德牌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16 15:15 , Processed in 0.1219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