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回复: 2

解读经典|篇一·广西宜州《敇封文林郎诸生姚君健堂墓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8 09:38 编辑

    补学斋文集[清] 郑献甫 撰 卷五

    【原文句读】


    《敇封文林郎诸生姚君健堂墓表》


    东汉以后,教家者罕习幼仪;南宋以后,教士者罕习小学。人有加意于此者,不必叩其姓氏与其里居,子弟所集,衣冠言动必异庸辈,若汉石氏、唐柳氏、宋胡氏是巳。


    吾乡居海内一隅,宜州又在岭外一隅,而讲家法者,余每乐为客举姚氏。姚远祖曰本润,始家于宜;其后曰应祥,始大其族。生子五人,皆以孝廉明经起家。其第四子讳衍勋,字健堂,虽为诸生,而诚直端方具于幼学。初入塾,应对洒扫进退秩如也。诸昆或舌耕于外,或力作于田,独君朝夕侍亲。书籍之难记者手录之,甘旨之难供者手治之,故尤为父母所怜。


    处巳勤苦而与人质直。宗党中有不自爱者,畏其规劝,咸不使知;幸而使知,或因以稍稍改行也。君于兄弟最睦,于子弟最严。长子举甲午科,仲子举乙未科,季子举丁酉科,相继为塾师,皆禀家法。里中号为多士。凡风貌诚朴、起居谨饬,同学中无识不识,皆知为姚氏教也。


    献甫未获与君游,而多狎君子侄。巳酉,君长子人鹤以秋亡,其仲子人凤则以夏亡,叔子人骥与季子人骅使执讯来乞铭其兄,因请先铭其父,而以行状相示。鸣呼!献甫素称放达不羁者也,闻君之家风而思见,君之家法而惭。今乃得挂名墓道间,其又将自幸矣。顾一家之墓,一日之间,而至三脱其稿以付之,余又不知涕之何从也。


    君卒于丁酉年十二月初十曰,距生于乾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九曰,得年七十。葬于某山。元配张孺人,有子四:长子人鹤,甲午副榜,癸卯举人;次八凤,乙未举人,官罗城县学训导;次人骥,因贡生;人骅,丁酉举人。孙九人,曾孙五人。同里刑部主事郑献甫谨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译文】


    (我观察到)东汉以后,治理家庭的人很少再学习幼年时期的礼仪;南宋以后,教育士子的人很少再学习基础的小学(指文字、训诂、洒扫应对等基础学问)。如果有人特别注重这些,那么不必询问他的姓氏和籍贯,他家的子弟们聚集在一起,衣着、谈吐、行为必定与平庸之辈不同,例如汉代的石氏家族、唐代的柳氏家族、宋代的胡氏家族就是如此。


    我的家乡本就处于天下的一角,宜州更是在五岭之外的一个角落,但每当谈到讲究家法门风的家族,我总是很乐意向客人称举姚氏。姚氏的远祖叫本润,才开始在宜州安家;他的后代叫应祥,家族开始壮大。应祥生了五个儿子,都凭借孝廉、明经的身份起家步入仕途。他的第四个儿子名衍勋,字健堂,虽然只是一名秀才(诸生),但他的诚信、正直、端庄、方正是源于幼年时所受的教导。刚入私塾时,他待人接物、洒水扫地、进退礼仪都井然有序。他的各位兄长有的在外教书(舌耕),有的在田间努力耕作,只有健堂君早晚侍奉在双亲身边。书籍中难以记忆的,他亲手抄录;美味的食物难以置办的,他亲手烹制,因此尤其被父母所怜爱。


    他对待自己勤劳刻苦,与人交往则质朴直率。宗族乡党中有不自我爱惜的人,害怕他的规劝,都不让他知道(自己的坏事);万一让他知道了,有的人或许因此能逐渐改正行为。健堂君对兄弟最为和睦,对于子女晚辈最为严格。他的长子考中甲午科,次子考中乙未科,三子考中丁酉科,相继成为私塾教师,都继承了家族的法度。乡里称他家为“多士”(人才众多之家)。凡是容貌风度诚恳朴实、日常起居谨慎严整的,同学之中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知道是姚氏家教出来的。


    我(郑献甫)未能有机会与健堂君交往,但与他的子侄们多有亲近。巳酉年,他的长子人鹤在秋天亡故,他的次子人凤又在夏天亡故,三子人骥和四子人骅派人送信来,请求我为他们的兄长撰写墓志铭,并趁机请求我先为他们的父亲(姚健堂)撰写墓表,同时将他的行状拿给我看。唉!我向来被称为豪放洒脱、不受拘束的人,听闻健堂君的家风而心生仰慕,看到他的家法而自觉惭愧。如今竟能在他的墓道碑文上留下名字,这对我而言又是一件幸事了。只是想到这一家的墓志,在一天之内,我三次修改草稿才交付给他们,我又不知泪水从何而来(忍不住落泪)。


    健堂君卒于丁酉年十二月初十,其生年是乾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九,享年七十岁。安葬于某山。他的原配妻子张孺人,有四个儿子:长子人鹤,是甲午科的副榜贡生,后中癸卯科举人;次子人凤,是乙未科举人,官至罗城县学训导;三子人骥,是贡生;四子人骅,是丁酉科举人。有孙子九人,曾孙五人。同乡刑部主事郑献甫恭敬撰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核心主旨与结构:
    这篇墓表的核心在于表彰姚健堂其人及其所代表的优良“家法”与“幼学”传统。文章结构清晰:
    开篇立论:从历史宏观视角切入,指出汉后“幼仪”失传,宋后“小学”不兴,强调其重要性,并以此作为评判家族的标准。
    引入姚氏:由宏入微,从天下典范转入岭南一隅的姚氏家族,点明其是当地“讲家法”的典范。
    主体叙事:详细记述姚健堂的生平,从其幼年孝亲、勤学,到成年后修身、睦族、严教子孙,再到其子嗣成才、家风显扬,层层递进,塑造了一位完美践行儒家家庭伦理的乡贤形象。
    作者感怀:通过郑献甫自身的“放达不羁”与姚氏“家法”的对比,表达了对这种严谨家风的钦佩与自省。结尾处提及一日之内为姚家父子三人撰写墓志,更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怆感,使文章情感更为真挚深沉。
    卒年葬地:墓表的标准格式,记录逝者生卒、配偶、子嗣及撰文人信息。


    2.关键概念解析:
    幼仪与小学:指代儒家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行为规范与知识学问,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以及文字、音韵等。作者开篇即叹其衰微,实则是批评后世教育舍本逐末,忽视了人格的根基培养。
    家法:指一个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姚氏家族的成功,正源于对此的坚守。
    诸生:即秀才。姚健堂功名不高,但其道德修养和家教成果却远超许多高官显宦,这体现了清代士人阶层“修身齐家”的价值理想,功名并非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3.人物形象分析:
    姚健堂:他是传统社会“孝友”与“严正”的化身。
    孝:朝夕侍亲,手录难书,手治甘旨。
    勤:处己勤苦。
    直:与人质直,敢于规劝乡党。
    睦:与兄弟和睦。
    严:对子弟教育严格,成果斐然(三子皆中举)。
    郑献甫:作为作者,他既是记录者,也是映衬者。他的“放达不羁”与姚健堂的“端方严谨”形成鲜明对比,但这种对比并非贬低自己,而是真诚地推崇一种自己未能达到但心向往之的道德境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时间与历史背景(公元纪年):
    姚健堂生卒:生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卒于丁酉年(根据上下文和其子中举年份推断,此丁酉应为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他的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其子中举年份:
    长子人鹤:甲午科(道光十四年,1834年)。
    仲子人凤:乙未科(道光十五年,1835年)。
    季子人骅:丁酉科(道光十七年,1837年)。
    丧子之痛:巳酉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子人鹤与次子人凤同年去世。此时姚健堂已去世12年。郑献甫正是在这一年,应健堂在世子之请,写下了这篇墓表。


    5.深层意义:
    这篇文章超越了为一家人树碑立传的范畴,它反映了清代中期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中的作用与自我期许。他们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子弟,光大门楣,并以自身的道德品行维系着乡里的秩序与风化。姚健堂的故事,正是这一社会模式的缩影。郑献甫的写作,既是对友人的纪念,也是对这种正在受到冲击的传统价值的肯定与呼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20 12:03 , Processed in 0.1052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