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回复: 2

解读经典|广西宜州篇三《直隶州知州衔丁西孝廉姚雨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8 10:28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补学斋文集[清] 郑献甫 撰 卷十



    篇三:《直隶州知州衔丁西孝廉姚雨臣墓志铭》

    【原文句读】

    《直隶州知州衔丁西孝廉姚雨臣墓志铭》
    咸丰改元,吾乡多故。官以团练诱民,民反以团练轻官,此一变也。其势渐弊,民以团练附官,官乃以团练治民,此又一变也。大都其局愈大,其势愈强,其害愈甚。始则借官之势以制人,继则夺官之权以肥已。吏之贤者觉其然,更张之;士之贤者自此见矣。
    而余所习宜州之三孝廉为最显:一为王子黼堂,一为邓子梧冈,一则姚子雨臣也。黼堂其处已也梗直,其与人也强忽,保持德胜镇数年,未尝借官力,亦不受官署,盖习见彼之土世官而驯者也。梧冈坚苦自持,狷介共信,素自远于官,迨为贤有司强出,官因借以服其众,盖窃比于古之乡饮宾而干者也。独雨臣保全乡里如黼堂,而不尸其事;佐助官府如梧冈,而更行其言。今中丞张公粤卿、今司马王君秋浦,前后守庆远,皆倚君集事,最为君知已。初以可知县保,再以可知州保,又以可直隶州保,虽屡晋一衔,而未之一官。其所设施未著,即劝捐军饷、变更团局、谋复流民,于古之所谓乡大夫、乡先生者,未知何如,然有契于官,无怨于民,则素巳具之干济,不甚信矣哉!
    不意方谋出山,旋即捐馆。时同治之元年壬戌九月朔也,得年五十有六。其孤善澍司训,介其兄善镛吾友,以状来乞铭。呜呼!余居宜州七八年,交宜士三数辈,于姚氏昆仲群从号密。君齿稍后,性最谨,又善病,寒暑之衣,饮食之物,每过慎,久与处,从未见有一狎容、一戏言、一惰态流于外也。及盗贼群起,井里骚然,余亦流醀颠沛去也乡,而君卒以智自全,以勇自效,贤者固不可测耶?
    君讳人骅,家世以孝友著,昆弟以科名著。余尝志其伯兄墓,所谓姚氏诸郎皆循谨,惟乔年伯子略疏隽者也。祖父封赠巳具于彼。君中丁酉乡试。配陈宜人,有子二:善澍,浔州府学训导;善准,郡诸生。女二人。将以其年厝君于某山。因仿叶水心志陈同父,兼书两孝廉而铭曰:
    矗西王郎砍地自少偶,邓先奇计亦多有。
    君之来兮坐其右,县尉善舞不动手,金人慎言只缄口。
    子之臧兮义无咎,生前知已两太守,身后故人一田叟。
    敬铭君墓君知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译文】


    咸丰皇帝即位改元之初,我的家乡多生事端。官府用办团练来招引百姓,百姓反而凭借团练轻视官府,这是第一次变化。这种情势逐渐产生弊端,百姓转而依附官府办团练,官府于是利用团练来管理百姓,这又是一次变化。大体上,团练的规模越大,它的势力就越强,造成的危害也就越深。开始时是借官府的势力来压制别人,继而就夺取官府的权力来中饱私囊。官吏中贤明的人察觉到这种情况,便加以更改整顿;士人中的贤才也由此显现出来。


    而我所熟知的宜州三位举人中,最为突出的有:一位是王子黼堂,一位是邓子梧冈,另一位就是姚子雨臣。黼堂他为人处世梗直,与人交往刚强而率性,他维持德胜镇多年太平,从未借用官府的力量,也不接受官府的委任,这是因为他看惯了那些世袭土官(或本地官僚)的作为而变得驯良(不与之同流)。梧冈则坚守清苦,自我持重,性情狷介而被大家信任,一向主动远离官府,等到被贤明的地方官强行请出,官府于是借重他来使民众信服,他大概私下里自比于古代被尊为“乡饮宾”却又有所作为(干)的人。唯独雨臣,他像黼堂一样保全乡里,却不居功;他像梧冈一样辅佐官府,而且更能实践自己的主张。如今的巡抚张粤卿公、如今的司马王秋浦君,前后担任庆远府太守,都倚仗姚君来成事,是最赏识他的知己。起初被保举可胜任知县,再次被保举可胜任知州,又被保举可胜任直隶州知州,虽然屡次晋升官衔,却从未实际担任过任何一官半职。他所筹划施行的事业未能完全彰显,即便是劝导捐赠军饷、改革团练局、谋划安置流民等事,比起古代所谓的“乡大夫”、“乡先生”来不知怎么样,但他既能与官府投合,又不在百姓中结怨,那么他素来所具备的干练才济,岂不是非常可信了吗!


    没想到他正计划出山(施展抱负),随即就去世了。时间在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九月初一,享年五十六岁。他的儿子善澍(任司训一职),通过我的好友、他的兄长善镛介绍,拿着行状来请求我撰写墓志铭。唉!我在宜州住了七八年,与宜州的士人交往不多,但与姚氏兄弟及子侄们交往最为密切。姚君在兄弟中年纪稍小,性格最为谨慎,又容易生病,对于寒暑衣物、饮食等物,常常过分小心,与他相处久了,从未见过他有一丝轻慢的神色、一句戏谑的言语、一种懈怠的姿态表露在外。等到盗贼蜂起,乡里动荡不安,我也流离失所、颠沛困顿地离开了家乡,而姚君最终却能以智慧保全自身,并以勇气效力乡邦,贤能之人的作为果然是难以揣度的啊!


    姚君名讳为人骅,家世以孝顺友爱著称,兄弟们都因科举功名而闻名。我曾为他的大哥(姚人鹤)撰写墓志,其中所说的“姚氏诸子都循规蹈矩,只有乔年(人鹤)大哥略微疏阔俊逸”。他祖父、父亲受封赠的情况已在那篇墓志中详细记载。姚君考中了丁酉科乡试(成为举人)。配偶陈宜人,有两个儿子:善澍,任浔州府学训导;善准,是府学的生员(秀才)。有两个女儿。将在某年安葬姚君于某山。我仿效叶水心(叶适)为陈同父(陈亮)写墓志铭时,同时记载另外两位贤士的笔法,在此也一并提及王、邓两位孝廉,并作铭文曰:


    西边的王郎(黼堂)挥剑砍地,自幼便卓尔不群,邓先生(梧冈)的奇谋妙策也很多。
    姚君您到来啊,安坐在他们之右(之上)。
    (您如同)善舞的县尉却不轻易动手(不滥用权力),(又如)铜人般谨慎言语始终缄默其口。
    您的善行啊,合乎道义没有过错。
    生前有两位太守作为知己,身后有我这一个田舍老翁作为故交。
    我恭敬地在您的墓前写下铭文,您可知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核心主旨与历史背景:
    这篇墓志铭的核心,超越了个人生平记述,成为一幅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地方社会在动荡中的缩影。文章通过姚雨臣(人骅)这个人物,深刻揭示了在国家权力衰退、太平天国运动等引发的乱世中,地方士绅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他们周旋于官、民、匪之间,利用团练等组织,试图维持地方秩序,其个人的命运与地方治理的困境紧密相连。


    2.对“团练”现象的深刻剖析:
    郑献甫开篇即以史家笔法,精准概括了团练在地方上的演变与异化:
    第一阶段:“官以团练诱民,民反以团练轻官”。官府为自保鼓励地方武装,结果却助长了地方势力,削弱了官权。
    第二阶段:“民以团练附官,官乃以团练治民”。混乱中,地方势力需要官方背书,官方则不得不依靠他们进行统治,形成共生关系。
    弊端:“其局愈大,其势愈强,其害愈甚”。团练尾大不掉,从“借官之势”到“夺官之权”,成为地方痼疾。
    这一分析,显示了郑献甫深邃的洞察力,点明了姚雨臣活动的时代舞台的基本特征。


    3.人物对比与姚雨臣的独特定位:
    作者通过将姚雨臣与另外两位孝廉对比,凸显其独特的处世智慧:
    王子黼堂:独立型。保持纯粹,不借官力,不受官署,是传统隐逸型乡贤的延续。
    邓子梧冈:被动型。品格高洁,被迫出山,以其威望服众。
    姚雨臣:协作型。他融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保全乡里如黼堂而不尸其事”(有功不居);“佐助官府如梧冈而更行其言”(有言能行)。他是务实、灵活且有效的实干家,能在官民之间找到平衡点,“有契于官,无怨于民”,这是极高的评价。


    4.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
    姚雨臣的身上充满了“未竟”的悲剧色彩。
    功名与实职的落差:“虽屡晋一衔,而未之一官”。他屡获保荐(知县→知州→直隶州),却始终未得实缺,这是晚清捐纳保举制度泛滥、人才积压的典型体现。
    才能与机遇的错位:“方谋出山,旋即捐馆”。他正准备大展拳脚,却溘然长逝,其“干济之才”最终未能充分施展。作者对此深表惋惜。
    乱世中的个人品格:文中描述他性格极度谨慎(“每过慎”),但在“盗贼群起”时却能“以智自全,以勇自效”。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正是一个理性士绅在乱世中求存、尽责的真实写照。


    5.时间与历史背景(公元纪年):
    姚雨臣(人骅)生卒:生于光绪丁酉年?此处需要推算。根据“得年五十有六”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可推知其生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他的一生贯穿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是清朝急剧衰落的时期。
    关键时间点:
    中举:丁酉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
    主要活动期:咸丰年间(1851-1861),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高潮,广西地方动荡。
    去世: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虽近尾声,但社会秩序尚未恢复。
    关联人物:他是姚健堂的第四子,姚人鹤(伯皋)、姚人凤(蔼楼)的弟弟。在《姚伯皋墓志铭》中,郑献甫提到“姚氏诸郎皆循谨,惟乔年伯子略疏隽”,而本篇的姚雨臣(人骅)则属于“循谨”之列,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6.铭文的深意:
    铭文用典巧妙,概括了姚雨臣的为官之道与处世哲学。
    “县尉善舞不动手”:化用“善舞者袖长”之典,比喻他善于运用权力(团练)却并不滥用,举措得当。
    “金人慎言只缄口”:化用“金人三缄其口”的典故,极其形象地刻画了他谨慎寡言、谋定而后动的性格特点。
    “生前知已两太守”:点明他得到地方大员的赏识,呼应前文。
    “身后故人一田叟”:郑献甫自指,表达了作为布衣老友的深切怀念。


    总结:
    这篇墓志铭不仅是为姚雨臣个人立传,更是为晚清一代身处历史夹缝中的基层士绅群体画像。他们有功名,有才干,有担当,试图在崩塌的旧秩序中维持一方安宁,却往往受制于僵化的制度和动荡的时局,抱负难展。姚雨臣的谨慎、实干与平衡之道,是那个时代智慧的选择,其“未之一官”而卒的结局,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深层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20 11:50 , Processed in 0.1056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