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known: open(D:\_greenProgramFiles\tmp\sess_hpkao0h19rqu4vckl6g5bs1d72, O_RDWR)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Notice: Unknown: ps_files_cleanup_dir: opendir(D:\_greenProgramFiles\tmp)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世界姚氏宗亲网解读经典|山西永济《衢州府同知姚公墓志銘》洹詞[明] ... - Powered by Discuz!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回复: 2

解读经典|山西永济《衢州府同知姚公墓志銘》洹詞[明] ...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句读
    洹詞[明] 崔銑 撰 衢州府同知姚公墓志銘


    衢州府同知姚公墓志銘


    公諱鳳,字廷儀,長安人。元至正間,曽大父仕中避亂入蒲州,因家焉。大父善。父聰,太學生,授薊州幕。正統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公。幼莊重,十三能詩。成化甲午,舉于鄉。明年試禮部,中乙榜舉人,授陜西涇州學正,以母喪歸。服除,改寧州,以父喪歸。服除,改直隸開州。丙午,主江西試,遷山東萊州通判。敕贈父如己官,母某氏贈安人,妻孟氏封安人。遷衢州府同知,御史薦公堪任監司郡守,不報,乃致仕歸蒲。正德丁丑十二月十七日卒,年七十有二。


    公爲學官,令諸生夜誦書,自往詗之,責其先寢者。五經各立長一人,每晨坐明倫堂,講説經㫖,發疑抉異,年少者聽之。在萊州,適奉㫖造王府于青州,叢貨委奸,當事者大憂之,特委公治出内嚴,雖一介毋敢冒取者。在衢州,每旱,公禱即雨。取賦罷奏羨民弗逋。余十三者,與鄰爭山場,係岸累年不得,公喻之曰:「官拷掠爾亡完膚,山場孰與身重?」十三叩首泣謝,讓所爭于鄰。暨公戒行,衢民泣卧留之,車不得行。野有山民夫婦百餘人,獻圖畫玩器于公,公不納。民曰:「公惟飲衢水耳,百姓亡以報公。我等小人,敢以賄污公節耶?」公乃受之。


    公有子三人,俱業儒。伯欽,驛丞;仲鋼,季鉦,太學生。女一人,適僉事楊守禮。孫男六人,孫女五人,曽孫男二人。公治命戒子若孫宜和勿爭,和則順而福,爭則戾而眚。夫讀者明理,耕者勤力。明理者不穢,勤力者不匱。嘗曰:「讀書勿務博,止應理明。」故公終日静居而物自正。歸蒲九年,三州及兩府士民問遺無虚歲。門人參政景佐等共刻石誦德。


    銘曰:
    維戊寅歲秋七月己酉旦,維蒲大夫弔,士哭冢,人奔走,咸餞姚敬菴父即宅。噫!維爾子子孫孫其永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衢州府同知姚公墓志铭


    姚公名凤,字廷仪,祖籍长安(今西安)。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他的曾祖父姚仕中为躲避战乱迁入蒲州(今山西永济),于是定居于此。祖父名姚善。父亲名姚聪,是太学生,被授予蓟州幕僚的官职。姚公生于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幼年性情庄重,十三岁就能作诗。明宪宗成化十年(甲午,公元1474年),在乡试中中举。第二年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乙榜举人”,被授予陕西泾州学正的官职,因母亲去世离职归家。守丧期满后,改任宁州学正,又因父亲去世离职归家。守丧期满后,改任直隶开州学正。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主持江西省考试,随后升迁为山东莱州府通判。朝廷敕命追赠其父与他官职相同的荣誉,母亲某氏赠“安人”封号,妻子孟氏封为“安人”。后又升迁为衢州府同知。曾有御史举荐他能够胜任监司(按察使等)或郡守(知府)的职位,但奏疏没有得到回复,于是他便退休返回蒲州。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丁丑,公元1517年)十二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姚公担任学官时,命令学生们夜晚诵读书籍,亲自前去查探,责备那些提早睡觉的学生。他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各设立一名学长,每天早晨坐在明伦堂上,讲解经书的意旨,阐发疑问,辨析异同,年轻的学生们都来听讲。在莱州任上时,恰逢朝廷奉旨要在青州建造王府,大量物资聚集,容易滋生奸弊,主管此事的人非常忧虑,特地委派姚公管理财务出纳。他管理极其严格,即使是一丁点儿东西也没人敢冒领。在衢州任上时,每逢干旱,姚公祈祷上天就会下雨。他征收赋税时,停止上奏多余的税额(不以此邀功),百姓因此也不拖欠赋税。有个叫余十三的人,与邻居争夺山场,被关押多年案件也无法判决。姚公开导他说:“官府拷打你,会让你体无完肤,山场和你的身体相比哪个更重要?”余十三听后叩头哭泣感谢,将所争夺的山场让给了邻居。等到姚公准备离职上路时,衢州百姓哭泣着躺在地上挽留他,车马都无法前行。有一百多名山村里的百姓,向姚公献上图画和玩赏的器物,姚公不肯接受。百姓们说:“您在这里做官,只饮用了衢州的水而已,我们百姓没有什么能报答您的。我们这些小人,怎敢用贿赂来玷污您的节操呢?”姚公这才收下。


    姚公有三个儿子,都研习儒学。长子姚钦,任驿丞;次子姚钢,三子姚钲,是太学生。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佥事杨守礼。有孙子六人,孙女五人,曾孙二人。姚公在遗训中告诫儿子和孙子们应当和睦不要争执,和睦就会顺利而有福气,争执就会悖逆而招致灾祸。读书人要明晓事理,耕种者要勤勉出力。明晓事理的人行为就不会污秽,勤勉出力的人家用就不会匮乏。他曾经说:“读书不要追求广博,只应该追求明白事理。”所以姚公平日里只是静居,而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自然归于端正。他回归蒲州后的九年里,他曾任职过的三个州和两个府的士人与百姓,每年都有人来问候和赠送礼物。他的学生、参政景佐等人共同刻立石碑歌颂他的功德。


    铭文曰:
    在正德十三年(戊寅,公元1518年)秋季七月己酉日的早晨,蒲州的大夫们前来吊唁,士子们在坟前哭泣,乡人们奔走相助,都来为敬菴公姚公送葬,安葬于他的宅邸之旁。唉!愿你的子子孙孙,永远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时间与人物


    墓主:姚凤(1441-1517),字廷仪,号敬菴。主要活动于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
    撰文者:崔铣(1478-1541),明代著名学者、官员,是“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周边人物,为人耿直,治学严谨。由他撰写墓志,说明姚凤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
    生平脉络:其一生轨迹是明代中层士大夫的典型:科举入仕(乙榜)→长期担任教育官职(学正)→转任地方佐贰官(通判、同知)→未能晋升至核心主官(监司郡守)而致仕。


    2.人物形象与为政之道


    这篇墓志铭塑造了一个恪尽职守、清廉务实、深受爱戴的儒吏形象。


    作为教育者(学官):他不仅严格管理(夜查学生),更注重教学方法(设立学长、清晨讲经),体现了其“教化为本”的责任心。
    作为财政管理者(莱州通判):在修建王府这个极易贪腐的工程中,他“出内严,虽一介毋敢冒”,展现了非凡的清廉与魄力。这是对其品德最有力的证明。
    作为地方亲民官(衢州同知):
    祈雨: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在传统社会中,这是地方官“德政”感动上天的象征,说明他被民众视为一位有德行的父母官。
    治讼:处理余十三案,他不靠刑讯,而是用通俗易懂的道理(“山场孰与身重”)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和解,体现了儒家的“无讼”思想和仁恕之道。
    民心:离任时“衢民泣卧留之”以及山民“敢以賄污公節耶”的赠言,是对其官声的最高褒奖,证明他的清廉已深入民心,甚至让百姓觉得用“贿赂”这个词都是对他的侮辱。


    3.思想与家风


    墓志铭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了姚凤的家训思想,这对于研究明代士大夫的家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和勿爭”:这是家族内部治理的核心。“和则顺而福,争则戾而眚”,充满了儒家处世哲学和祸福观。
    “读”与“耕”:“读者明理,耕者勤力”是传统社会理想的家族生存模式,兼顾精神(科举入仕)与物质(土地保障)基础。
    读书观:“读书勿务博,止应理明”是其学术思想的精髓。这与当时逐渐兴起的空疏学风不同,他强调的是通达和理解,而非知识的堆砌,是一种务实的学习方法。这也与他“终日静居而物自正”的个人修养相印证,体现了内敛、自省的品格。


    4.文献价值与历史背景


    “乙榜举人”:明代科举,会试考中者称“甲榜”(进士),而一部分成绩优良但未中进士的举人,可被选授教职,称为“乙榜”或“副榜”。姚凤的起点正是于此,这对于了解明代科举的多样性和士人出路是一个具体案例。
    墓志铭的文体功能:本文完美体现了墓志铭“颂德”与“传世”的功能。通过具体事例(治学、理财、断案、受民)而非空泛的赞美,树立了一个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官员典范,并借由家训内容,希望将其品德与家风传承下去。


    总结
    崔铣的这篇墓志铭,通过生动的细节,为我们再现了一位明代中期正直、能干、清廉且富于智慧的地方官员形象。姚凤并非位极人臣的显宦,但他在其职权范围内,将儒家的道德理想付诸实践,无论在教育、经济还是司法领域都留下了实绩,并最终赢得了民心与历史的尊重。他所留下的“和勿争”、“明理”重于“务博”的家训思想,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1-6 23:48 , Processed in 0.1196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