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0|回复: 2

虞帝庙碑铭(并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1
  • 签到天数: 2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1-18 14: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虞帝庙碑铭(并序)

      尧有天下七十载,将逊於位,久难其人。支伯、
    许由,全其节而固让;羲仲、?叔,审其才而固辞。帝德合於天,天命归於帝,帝尽善也,我其试哉!由是宾於四门,纳於百揆,星辰合度,雷雨不迷。尧之二女,?降於内;尧之九男,服勤於外。受昭华之玉,允洽人神;泥封祀之金,大报天地。五臣皆进,明赏也;四族咸黜,明刑也;先质后文,敦俗也;贵德尚齿,优贤也。於斯之时,君明於上,人化於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夫以万乘之尊,一人之贵,多见轶其轨度,少能窒其嗜欲。瑶台琼室,尧舜则茅茨土阶矣;玉食宝衣,尧舜则藜<羹皮>裘矣。历代多嫔御,尧舜顾礼经,娶一姓矣;自古好征伐,尧舜舞干戚,怀四夷矣。百姓乐,尧舜未尝不乐,百姓忧。尧舜未尝不忧。历数之来,人以位授我;讴歌之去,我以位授人。其来也撄於樊笼,其去也脱於桎梏。形神非吾有,天地之委和;子孙非吾有,天地之委蜕,此其所以禅代也。近日曹丕父子,世为汉贼,当鼎易之时,发荒唐之论,高视前古,大夸群雄,猥以汉魏之间,辄同尧舜之际,此河伯不知於海若,盗跖自方於仲尼也。古人云「尧以义终,舜以勤死」,稽诸祀典,永垂世教。游夏之徒,岂诬也哉!称尧见囚,小儒之虚诞;为禹所放,曲士之穿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九嶷北麓,三湘南ㄛ,帝之遗庙存焉。地僻易芜,徒生荆棘,水深难涉,谁荐?蘩?先圣不祀,后贤之过。摄邵阳令前监察御史宇文宣,大树风教,小康黎元。相冈峦,移栋宇,前豁林莽,得爽垲之地焉;下指城隅,见祈祷之人焉。如或宣室言徵,?宫灵降,娥英近侍,稷契旁趋。则《歌南》风,觐东后,朝众圣。会群臣,则知汤武不敢升堂,自愧於廊庑之下;高光不敢及户,退惭於阃阈之外。成康文景,无所讥焉。谓也无孔氏之祖述,有颜子之希慕,作颂於清芬,勒文於元石。其铭曰:

      系自
    颛顼,家於勾芒。大口奇表,重瞳异相。俗变山中,风移河上。其器不窳,其人皆让。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惟彼陶唐,禅於有虞。域中交泰,天下昭苏。彩凤听乐,黄龙负图。其德难名,元功不宰。脱屣城阙,遗形江海。陵庙有依,山川无改。象耕未辍,鸟耘犹在。托此岩阿,神心若何?蒸尝昔少,俎豆今多。百越迢遥,九嶷嵯峨。湘?古色,楚水新波。庭罗松桂,森若容卫。檐度风飙,宛如萧韶。黎庶以宁,阴阳以调。凭兹圣娄,祚我皇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1
  • 签到天数: 2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4: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3-11-18 14:42 编辑

                                          (韩云卿)虞帝庙碑铭

                                                                                     《舜帝陵诗文选》  
    虞帝庙碑铭[1]
    唐 韩云卿[2]
    帝舜有虞氏,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南人怀思,立祠祷祭。历夏、殷、周、秦,距乎有国,凡更十姓[3],飨奠不替[4]。大历十一年,皇族陇西县公兼御史中丞昌巙,领桂林象郡之地。虔祗统命,肃恭神祀,以祠宇坠圮,狭隘朽陋,不足延降神灵。遂谋于州佐县尹,因以俸钱,增新易故,崇垣峻宇[5],萧屏牖户[6],有轮有度。垩缮[7]既成,以时昭飨,瞻覿[8]门屏,践履堦闼[9] [10]。兢业恂懼[11]肃然,无不加敬。牲牷[12]既设,巫祝[13]斯列,斋荘蠲洁[14],慤然[15]如飨其诚。箫鼓既阕[16],俎豆斯彻[17]。神人和悦,僾然[18]如受其福。是岁,寇贼歼平,年榖丰稔[19]。五岭之人,阴受帝祉[20]。官属长老,愿刊琢表识,以彰懿烈[21]。其辞曰:
    惟虞禅夏,夏德斯沦[22]。更殷历周,以及嬴秦。
    帝号称尊,帝道莫宣[32]。祀典空存,记礼无闻。
    於穆皇家,踵美虞唐[24]。独生淳俭,后嗣其昌。
    明明[25]大君,祐祐[26]俾躬。穆穆[27忠臣,祇业肃恭[28]。
    广厦增饰,展礼竭忠。人神胥会[29],风雨晦蒙。
    三千年间,礼币贽通。西原寇平,南亩有年。
    祀事报功,皇灵降臻。仡仡[30]武夫,我战自剋。
    畟畟[31]农耜,我勤乃获。日用游焉,恶[42]知帝力。
    天人同休[33],心存影会。诚感昭通,屑易窒碍[34]。
    刊石播美,垂亿千载。
    【注释】
    [1]虞帝庙碑铭:选自《粤西文载》卷三十七。
    [2]韩云卿:生卒未详。曾官礼部郎中。
    [3]凡更十姓:指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唐等十二个朝代的十姓帝王,其中汉、宋均为刘姓,齐、梁均为萧姓。
    [4]飨奠不替:祭祀不断。
    [5]崇垣峻宇:加高围墙,修缮庙宇。崇,高。垣,矮墙,也泛指墙。峻,高,大。
    [6]萧屏牖户:围墙门窗。萧屏,犹萧墙。牖,音yǒu,窗。
    [7]垩缮:修缮。垩,粉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1
  • 签到天数: 295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4: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虞山 宋•张械《韶音洞记》朱熹《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


       
    由虞祠之后不十步,至虞山下,有石门可窥入。其中,则虚明以长,仰而视之,石去人仅尺许,色青润可爱。睨其旁,蹲踞蜿蜒如虎、豹、龙、蛇者皆是也。行其中十许步,望北牖,清江正横于前。出其处,则下•临深渊,所谓皇泽湾也。始械既新帝之祠,得新安朱熹为之记,命工人度山之崖磨而镌之。偶发石而得斯洞,凿其下石之啮足者,翦其北林薄之翳目者,而地之胜有若天成焉。
        名之日韶音之洞,盖淳熙三年秋也……
        石刻高53厘米、宽135厘米。
        这段描述桂林城北虞山韶音洞的文字,生动简练,它出自八百多年前南宋早期著名理学家张械的手笔。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春,四十三岁的张械结束了他在湘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的生涯,到桂林出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开始了他从政治国、传播理学的重要时期。广西地处边陲,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这里土脊民贫,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张栻一到任,便深入到民间,历访所属地区,了解到了不少当地落后的社会风俗:当地习俗尚仇杀争斗,时而发生边民的掠夺行为;百姓愚昧无知,有病时不吃药,宁愿听信巫师装神弄鬼的邪说;婚姻关系落后,主要是为了图取财物;更有一些愚昧不法之徒,引诱他人妻室,贩卖他处(拐卖妇女,古代叫卷拌)。对于这种愚风陋俗,张栻深感忧虑,主张通过教化手段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即采取弘扬先贤正统文化,以儒家理学思想来改变地方落后风俗。于是,他在桂林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树立、彰显儒家正统,因此,在虞山重修虞帝庙成为他要抓的首件大事。
        张械刚到桂林时,就先到了城北虞山虞帝庙拜谒虞帝。他吃惊地看到,这个已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虞帝庙(见唐韩云卿《舜庙碑记》),由于得不到历任官员们的重视和维护,如今已破败不堪,庙里供奉的虞帝、娥皇女英二妃等人物方向、位置严重错乱,不合规制。于是,他决定按国典规范,并采用最好的木材、石料,马上重新修建虞帝庙。
        数月后,一座庄严肃穆,规范气派的虞帝庙重新屹立在虞山脚下。张栻择吉日率属僚到虞帝庙拜谒虞帝,举行三献成礼仪式,并请友人、著名理学家朱熹撰写了《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图版19),摩刻于岩壁之上。朱熹在碑文中赞道:“虞山脚下,漓水之滨,是谁重新建立了祭祀虞帝的庙宇,使得远古文明的精华又重新得到了弘扬?啊!是胸怀抱负的张侯(指张械)。自从他担负起了治理南疆的重任之后,满怀着恭敬的爱心,主持重修了虞帝庙,来报答千百年来给人民带来无限福祉和吉祥的虞帝。当这座弘扬纲常礼仪,发扬光大儒家传统的庄严庙宇,重新矗立于旧基座上时,人们不禁感受到,千古虞帝的厚德,如云行雨施,已潜移默化地惠泽了万代千秋。不管世间如何沧桑巨变,也不管南荒之地多么遥远,惟有虞帝的天理人伦、德政文明永恒传扬,留与后世(大意)……”张栻与朱熹结识于十二年前的一次宫廷召见。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栻三十一岁,以荫补官,与朱熹等人同时受到宋孝宗的接见,张栻被授以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值秘阁。这时,孝宗新即位,张栻的父亲,朝廷重臣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率师北伐,抗击金兵,为刚刚从政的张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年轻有为的张械开始周旋于张浚幕府之中,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政治才华初见端倪。第二年,张浚因北伐失利被免职,不久去世。此时,张栻仍上疏反对罢兵言和,主张专务自强,虽折不挠,坚持抗战,恢复中原。但张栻的主张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
        张浚逝世后,张栻护丧乘船归潭州(今湖南长沙),行至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朱熹登船吊唁,并护送至丰城下船,两位理学大家有缘再次会面,在舟中整整作了三日交谈,进行学术交流。从此后,二人不断有书信往来,并有过多次会晤、讲学,共同把宋代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此次张栻知静江府,重修虞帝庙,请远在武夷山讲学的朱熹作记。朱熹虽未到桂林,但与张栻心有灵犀,二人的志同道合和知己友谊,使得朱熹如同到了现场,写下了这篇名垂千古的《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从而为这个小小的虞山注入了永恒的文化内涵。
        虞山因有虞帝庙,而成为张栻最为偏爱的风景点,在对虞山风景的开发建设上,张栻把他的理学思想注入到了其间。他把山洞命名为“韶音洞”,又在山上修建了一个亭子,取名叫“南熏亭”。
        “韶音”,取自孔子《论语》:“(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乐,是被孔子誉为“中正和平”,“典雅纯正”,尽善尽美的儒家正统音乐。根据古文献记载,《韶》是虞舜时代产生的乐舞,它用于歌颂虞(舜)帝治理百姓的圣德和贤明,表现的是在远古的禅让政治中,人们对虞舜贤德的崇敬。传说舜帝命乐官夔作《大韶》时,就希望夔寓教于乐,将贵族子弟们教育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人。
        “南熏”出自“熏风南来”一语,“熏风”也称为东南风、和风。古籍中有“东南日熏风”“一日清明风”“熏风自南至”的说法。张栻为亭取名“南熏”,很显然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政治理想:远古虞舜时期“让贤”的禅让政治所产生的清明世道,使得百姓如同沐浴在和煦的熏风之中,这是个何等和谐的清平社会!正如他在这篇“韶音洞”记的末尾中写道:“虞帝的美德,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与天地共存!当后人来游此地时,‘遐想萧韶之音,咏歌南风之诗,鼓舞而忘归也。(大意)’”
        张栻除了重修虞帝庙以彰显儒家正统,为了表达他的政治主张,他把孔子《论语问政章》用大字书写于政府办公厅的墙壁上;他还大兴府学,在这个边远地区传播理学思想。据朱熹为他撰写的《重修静江府学记》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静江府学的规模:静江府学“殿庑崇邃,堂宇广深。师生之舍,环列庑外。隆隆翼翼,不侈不陋”。从府学的建设规模中可以看出张木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张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死后谥“宣”,又称张宣公。他的一世祖张九皋,是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的弟弟,曾任岭南节度使。其父张浚,是南宋早期力主抗金的朝廷重臣,是程颐、苏轼的再传弟子,宋才子杨万里、王十朋就出自张浚门下。家学渊源的身世,使得张栻自小勤奋好学,长大后继承父志,力主抗会,反对议和。作为理学家和教育家,张械的施政纲领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他认为,民为国本,因而提出了一整套养民、富民、足民到保民的德治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德治、养民,给人民一定的生息修养的权利,反对虐民、扰民。他认为好的政治必须是“养民有道”,使人民能够养活自己。如果民不能白养,那就不是善政,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化。他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把民心上升到天命的高度,认为政治的得失在于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把失掉民心看成是天命离去。因而他在施政中,主张德礼为主,刑政为辅;内修德治,外攘强敌。在帅桂期间,他将这套主张有效地付诸实施。
        张械帅桂仅三年时间,为当地做了大量惠政安民的实事:通过精简州兵,挑选各州聪明、机灵的士兵加以训练,教以战法,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整顿治安,传令各溪洞的酋长、头领,晓以大义,规劝他们消除积怨,和睦相处,不得相互劫掠,仇杀生事;加强边防,派兵严加把守,以备不测;减轻赋税,改革买马弊政,便利边疆百姓。张栻所做的这一切,使广西得到了一个民心稳定,社会安宁的良好局面,张械得到了百姓的由衷爱戴。
        张栻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离开桂林,这年他四十六岁。张械在静江的表现和他所做出的成绩很快地传到了朝中,孝宗皇帝听闻张栻治理静江有方,下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不久,又升为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临行前,张栻与诸多同好游历桂林名胜,以慰其对桂林依依难舍之情。
        他们来到了隐山,泛舟西湖。西湖环浸隐山六洞,广植荷花,景色秀甲桂林。时值盛夏,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荷香,友人建议在隐山北牖洞口修建一小亭,可一览西湖山光水色,并把它命名“招隐”,请张栻题字。因自己即将离桂,于是,张械预书“招隐”两个大字留了下来。张栻书法学习米芾的风格,用笔雄健刚劲,深受时人喜爱。张栻走后不久,亭子建成,友人将“招隐”二字刻于亭前的山岩之上,这是张栻留给桂林的最后墨宝(图版21)。两年后的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张栻病逝于江陵(湖北荆州),终年四十八岁。当勤政爱民的张栻在江陵去世时,广西百姓“哭之尤哀”。
        张械是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世界的本原,著作颇丰。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二程学说,成为湘湖学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学术成就使他对朱熹理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与朱熹、吕祖谦并列的“东南三贤”。如此理学大家任职桂林,在桂林文化史册上实为辉煌的一页。桂林名碑《张栻韶音洞记》、《朱熹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及《张栻书子张问政章碑》(图版20),就是反映张栻理学思想的名作,也是张械留给桂林的宝贵精神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0 05:07 , Processed in 0.129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