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3|回复: 2

上 海姚氏名人之二 桐城派大家——上海金山廊下姚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1-28 1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5-8 14:05 编辑

    上海姚氏名人之二   桐城派大家——上海金山廊下姚椿



    明代中叶以来,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方以智、钱澄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四祖”,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曾言:“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曾国藩更是赞叹姚鼐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本文所讲的姚椿,就是姚鼐的入室弟子,桐城派的嫡系传人。
        姚椿受学于桐城派祖师姚鼐,研读宋儒经典之书,专攻程、朱理学,但文论又有所变化,主张文章以讽喻为主,以音节为辅,以独造为境,以自然为宗,对后世影响较大。一生著作甚富,主要作品合辑为《樗寮先生全集》四十二卷,编有《国朝文录》八十二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称“其诗源于唐宋诸家,其情正,其质厚,故怨而弥婉,质而弥华”。王柏心评其文曰:“其言宣之口也,闳达而疏畅;其笔之于书也,茂密而和懿。无瑰谲之貌、亢厉之气,而工于辞者,以为无以加焉!”
    博闻强识成两脚书橱
        姚椿字春木、一字子寿,号樗寮生、蹇道人、廊下人,并自称樗寮病叟、东畲老民。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姚椿生于豪门贵族之家,其祖上几次被封为通奉大夫,其父姚令仪官至四川布政使,叔父姚令俞官至宁波知府,可以说是合门高官。姚令仪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家中富有藏书,编有《姚氏家藏书目》,并筑藏书楼“通艺阁”。姚椿幼承家学,少年时好学勤读,十岁已通声律,并能熟读《全唐诗》。由于其博闻强识,小小年纪就能诗善文,被时人誉为“两脚书橱”,因为天资聪颖,渐渐产生了狂放之气。每日与洪天吉、杨芳灿、张问陶等文士,呼朋唤友、诗酒高会,一时才名大起。十八岁时,以国子监生,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但却名落孙山。嘉庆三年(1798),姚椿随父寓居蜀地,游历他乡、遍察民生,深知百姓疾苦,曾作《过壩》、《哀山中采煤者》、《水灾新乐府》等诗,渐生匡时济世之志。
        然而,束缚人心的八股文章,并不是才子的强项,姚椿虽然早有才名,但是直至嘉庆十年(1805),其中数次科举考试接连不中。据沈曰富《姚先生行状》记载,这是因为姚椿自恃才高,不屑于向当时负责遴选试卷的彭元瑞、纪晓岚送礼所致,没有确切的证据,今人也难以定论。但屡试不中的结果,使姚椿陷入求仕无门、求用无途的境地,在其父姚令仪的推荐下,姚椿拜桐城派文章大家姚鼐为师,潜心研究文章、学问。
        由于姚椿早年随父亲游历川蜀,“凡河渠农桑、漕务边防,以及闾阎疾苦,无不反复熟筹。稽之史传,证以游历,思将大有用于世”。因此,其思想并没有完全被八股文章所束缚,对自己科举不第的情况也不以为意。跟随姚鼐学习几年之后,竟从内心绝意仕途,潜心研读程朱理学,并兼修农业、水利、兵防等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恐怕是其父姚令仪所始料不及的。自此, “摒弃夙习,一志求道”。姚鼐
        作为姚鼐的第一代弟子,后人评价姚椿曰:“论文必称桐城”,可见桐城派对其影响。但是,姚椿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深受桐城派影响,但对于文章又有创见,因为他兼收了他人的观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他读到宝应朱泽沄遗著,佩服之余,连声叹息,说:“此真为程、朱之学者!”并执弟子礼到其墓前拜谒,可见其兼学百家的态度。立志求学的姚椿,在南埭建有藏书楼,上悬匾额“古照堂”,是其恩师姚鼐墨宝。   姚椿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樗寮、养气居、晚学斋等,自此“杜门力学”,直到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八十五岁的姚鼐病逝。由于,深感老师的教导之恩,姚鼐病重时,他亲去照顾,亲视医药长达数月。在姚鼐去世后不久,姚椿就开始着手整理姚鼐的遗著,并将其付梓出版,在当时成为尊师重教的佳话。其后,姚椿又用十年潜心研究学问,终于使自己成为满腹经纶的大儒,开始了自己数十年传道、授业的生涯。
    酷爱学问游四方讲学
        姚鼐去世之后,深得桐城嫡传的姚椿,扛起了桐城文脉的大旗,诗词文章名传天下。道光元年(1821),姚椿被松江知府举荐为孝廉方正,本可以此身份参加保和殿试,授以知县等官,从而步入仕途、徐图升迁。谁知,姚椿绝意仕途、不改初衷,多年钻研诗词学问,更又生出一股豪放之气,不但对知府的美意辞谢不就,还跑到镇海,登招宝山、遥望海岛,作《吊同归域文》,遥祭舟山阵亡的明末抗清志士。
        当时,大清王朝走过了康乾盛世,内忧外患日益加重,因此文网渐疏,对姚椿如此行为也没加追究。姚椿在《吊同归域文》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引起了当时士子的尊重。道光四年(1824)起,姚椿掌教河南开封夷山书院,并主讲湖北荆南书院和松江景贤书院,以实学勉励诸生,后来其桃李满天下,造就人才颇多。
        姚椿教学很有特色,以爱才、惜才著称,遇到贫寒却有才华的学生,总是给予奖励,还经常自己出钱资助学生。如果到另一个地方讲学,临行前则向书院推荐有才华的人。在河南讲学期间,因为老母还在松江府娄县老家,因此他每年都要回家探望。在交通不便的清朝,这样往返一次,舟车劳顿、十分辛苦。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姚椿母亲病逝,其弟姚楗辞官归乡,姚椿才得以长期出外游学。讲学之余,姚椿喜欢博览群书,在掌教各地书院的同时,极重搜求藏书,凡遇从未见过的书必一一抄录珍藏,他所藏之书中的精本也都经自己亲手校勘。光绪《松江府续志》称:“郡中藏书,嘉庆时以姚椿为最富。姚氏积书数百万卷,椿尤多手校本,近经兵燹,亦多散去。”当时,松江秀野桥南的南埭,出了三位著名的藏书家,一位即是姚椿的弟子“读有用书斋”的主人韩应陛,还有一位是官至杭州知府的张允垂,其中姚椿藏书为当时松郡最富。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养浩然之气。姚椿多年的读书、讲学、游历,使得他的心胸开阔,诗文造诣取得长足的进步。他自言其诗:“以讽喻为主,以音节为辅,以独造为境,以自然为宗”;又言:“文之所用不外四目:曰明道、曰记事、曰考古有得,曰言辞之深美”。他的诗文多有关切民间疾苦之作,如《哀山中采煤者》诗、《水灾新乐府》十六章,也对民族兴亡深表关切。
        对他的诗文,历来文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中,称其律诗取法于杜甫,近体胜于古体,与唐宋诸大家相出入。他的散文笔法清秀,简洁明净。与姚椿同为湖北荊南书院同事、道德文章独步江汉的王柏心,在《晚学斋文集序》中称姚椿“覃恩六经,服膺儒光,义必求其尽,理必求其是”,故“其文揆度形势,以正人心、厚风俗”,并赞其为桐城的诗文殿军,大有媲美陈子龙“明诗殿军”的意味。


    痛恨鸦片赞林公禁烟

    道光十八年(1838),姚椿应湖广总督林则徐之聘,到湖北荆南书院掌教,前后七年有余,和林则徐结为好友,时常一起探讨国计民生。姚椿虽是一介布衣,但是多年游历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应林则徐之请,《运米行》和《续运川米议》等文章,曾作提议从四川贩米解救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它民生问题。林则徐读了这两篇文章后,写信表示赞同,称赞为恤民一长策也!
        自嘉庆以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民生日渐艰难,早在道光三年(1823),姚椿就作《罂粟花》诗,痛斥鸦片危害。林则徐也早注意到鸦片的流毒,曾宣称:“鸦片以土易银,直可谓之谋财害命!”道光皇帝面对历年禁烟不见成效,鸦片流毒已是肘腋之患,威胁到大清的财政来源和统治根基,终于下定决心严禁鸦片。林则徐又上奏折,从各方面论述全面禁烟的重要性,得到许可后在湖广着手禁烟。
        当时,姚椿对禁烟行动十分支持,道光十八年(1838),黄爵滋疏请禁烟时,姚椿就作《禁烟行》。同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姚椿极为兴奋,作诗送林则徐入粤, “上公声望慑蛮夷,诗曰:一檄贤于十万师。会见溟洋恬飓鱷,真成谈笑却熊羆。能兼群策斯为大,欲示天威更以慈。幕府陋儒何术效,只将歌咏答明时。”《通艺阁诗三录》卷六记载:林公奉命粤东经理海口事务,“先以檄谕外夷,令其自止烟造,感叹斯意,因赋是诗。”
        林则徐禁烟十分果决,采取雷霆手段,沉重打击鸦片商贩,并命令鸦片商人作出保证:“断不敢将鸦片一项,稍行贩买,永不敢以鸦片带来中国”。至道光十九年(1839)时,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十三行的英国人也撤到澳门。同年,四月二十二,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至五月初十,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道光二十年(1840),姚椿听闻虎门销烟,作《喜闻粤东大捷》诗以贺。后来,英国商务总监督义律,挑起中英鸦片战争,中国禁烟运动受挫,作《捷音不果志闷》,抒发心中的感叹。鸦片战争爆发后,姚椿作《海上杂诗》,记述闽浙抗英战事,爱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
        然而,大清朝积贫积弱,早已是外强中干,除林则徐稍作战备外,其余各地防备松弛。鸦片战争爆发不到一年,英军就封锁了广州、厦门等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皇帝慑于兵威,罢免林则徐官职,令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后来,林则徐病逝,姚椿作《哭侯官林尚书二十二韵》,始终表达了对朝纲不振、主庸臣昏的愤怒,也有对英魂已逝、大厦将倾的痛惜。
    潜心著述终自成一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外游历二十余年的姚椿,终于又回到了松江府老家,开始他颐养天年的生活。尽管,已经年近古稀,但仍受人之邀,在景贤书院讲学。离开书院后,便在家中闭门读书、著述,不接外事、不惹官绅。一生中创作甚富,在诗、文、词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王昶称其文“义法高洁,和平醇雅”,洪亮吉称其诗“如洛阳少年,颇通治术”,其中,《国朝文录》、《洒雪词》、《通艺阁诗录》分别代表了他各个体裁的主要成果:
        作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姚椿不仅长于创作,还操持选政、综辑清文,积半生之力编成《国朝文录》。《国朝文录》共八十二卷,以文体为次,延续《湖海文传》的体力编成《国朝文录》。《国朝文录》共八十二卷,以文体为次,延续《湖海文传》的体例,以“明道”为先、“考古有得”为附;强调“纪事”,要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讲究“辞章之美”。对保存一代文献,传播桐城文法,具有重要价值。姚椿在自序中言:“其意以正大为宗,其辞以雅洁为主。”大致说出了此《文录》的主要特点。
        在诗歌的创作中,姚椿强调以“讽喻为主”,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因而有不少诗篇关切时事,具有可贵的文献价值。如《西藏书事》、《舟过长寿感赋》、《泸州闻滇黔官兵国境》等,意境深广、气象豪迈、学问渊博、笔力闳健。但其过于强调诗作的温柔敦厚,故其诗主体意识过于内敛,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就是其诗集中难得一见的《伤悼诗》,也是写得微见涟漪而不兴波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是姚椿诗作流传不广的原因之一。
        在诗词的创作中,姚椿继承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点,将诗体与词体做了严格的分工,因而大凡涉及人事酬应、曲折情事,多以填词为主。因此,其诗绝少率意绮靡之作,其词则正好相反。当时的大儒,对填词都很轻视,姚鼐更是劝他不要填词,故而姚椿一生填词的作品,在其创作的文章中所占比例甚少。仅《洒雪词》一集,是由其学生沈曰富收集。《洒雪词》分上中下三卷,创作时间跨度很长,现抄录《琐窗寒》一首,以管窥一斑:
        侧月量愁,铺云织恨,半生波陷。谪仙人去,又夜静星芒敛。悄城南、一角斜阳,向风葵麦飐。更数株残树,惯经憔悴,奈他愁黯。
        谁念才人事,珊管旧妍华,许多香艳。故乡埋骨,了了诵经余梵。算平生、冷洁孤芳,只除绮语他生忏。梦里归来,春草池塘,添阿连凄感。姚椿除诗文之外,还能词善画,所画墨竹笔致潇洒,还曾纂修《道光禹州志》二十六卷、《道光川沙抚民厅志》十二卷,并对方志理论有所阐发。此外,姚椿还辑录《五茸志逸录存》一卷,为姚椿手录明吴履震撰《五茸志逸随录》之重要材料。上海图书馆现藏有姚椿通艺阁抄本,颇为珍贵。咸丰三年(1853),姚椿病逝于老家,享年七十六岁。到其孙一代,因染上鸦片烟瘾,将姚椿所有藏书及家业败尽,不禁令人感叹鸦片流毒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06: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18 2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官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4 08:50 , Processed in 0.1074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