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连载:《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8、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人格魅力

    ------------------------------------------------------------------------------
                                        郑国茂《舜帝之谜》  
                8、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的人格魅力

           舜历山开荒,勤耕苦作。他把收获后的粮食供给父母,送给缺粮的人家。他还动员和引导别人到历山垦荒种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教别人怎样垦荒,怎样下种,怎样护苗,怎样助长,怎样收获。除此之外,舜还经常性地帮助劳动力弱的人家劳作。由于舜的倡导和示范,到历山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舜的感召,历山酿造起一种友善、温馨、互帮互助的氛围,大家和睦相处,互让田畔,都以舜为榜样,勤耕苦作,历山呈现出一派生机。
           由于舜让畔教耕,以德感人,舜的名声远播,许多人都从很远的地方来历山结识他。据《尸子·君治》记载:“舜得友五人,曰雄陶、续耳、柏杨、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人。”凡人到历山结识虞舜者,更是多于牛毛。
           苦心经营着历山之余,舜也常到雷泽捕鱼。雷泽湖源出雷首山,流水舒缓,沿岸芦苇成带,水草丰茂,是个天然渔场,到这里捕渔的人很多。由于捕鱼人来自四面八方,捕鱼的方法各异,捕鱼工具五花八门,一天下来,捕的鱼有多有少。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嫉妒、争执、纠纷也就产生了。为了争夺一个好的地盘大打出手的事时有发生,不时出现人员伤亡情况。舜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舜善于动脑,捕鱼手法高明,鱼捕得多。每次舜除了将自己捕的鱼留下少量自食外,把鱼悉数分给鱼捕得少的人。同时,他常把自己发现的好渔场让给人家,还手把手的教给人家捕鱼方法。有一次,舜同村的姚圩人的渔场被另一村人争夺,姚圩人不服,意欲大动干戈。虞舜及时赶到劝阻,要姚圩人将渔场让给人家,许诺本村人说,他保证另外给村里人找一处好渔场,同时,如果村里打渔人中有人愿意种地,他可以拿出好地来作为补偿。
           由于舜真诚待人,谦恭礼让,好施乐助,在雷泽捕鱼的人们耳濡目染,深深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互让渔场,你帮我扶,分享成果的事比比皆是。
           虞舜也曾到黄河之滨学习制陶。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窑的过程很不科学,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们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粮食和蔬菜。舜到陶场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熟悉生产流程,研究改进办法,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陶场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们遇事以舜为榜样,效仿舜的言行。原来四海漂泊的人,都纷纷选择舜居住的地方搭房而居。原来在别处居住的一些人,也举家迁徙,到舜居住的地方重建家园。于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功夫就成了一个村落;两年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三年的功夫就变成一个都市了。
         《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耕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寙,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辑本》云:“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边器皆不苦窳,一年所聚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韩非子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书,所著吸收了道、儒、墨各家思想,又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尸子曾相辅秦国的商鞅变法。司马迁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终于完成了通史《史记》。韩非子、尸子、司马迁都异口同词推崇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时的高风亮节,可见舜的德行影响之大,流被之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9、舜帝与五弦琴

    ------------------------------------------------------------------------------
                                      郑国茂《舜帝之谜》  
                                      9、舜帝与五弦琴


            九嶷山舜帝陵的正殿里有一幅壁画叫《南风歌》,画面上的舜帝正沉浸在抑然、悠远、忧思、期盼的音乐旋律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帝用以弹奏《南风歌》的乐器就是五弦琴。
            关于舜擅长弹五弦琴,《孔子家语·辨乐解》载:“昔者帝舜弹为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有虞氏家族中,世世代代都曾有过乐官。舜的父亲瞽叟很年轻的时候就擅长于弹五弦琴,曾参加过官府组织的乐队。常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瞽叟眼睛瞎了以后,音乐方面的造诣却是越来越高,五弦琴弹得越来越好。
           传说舜帝自小绝顶聪明,生下来半岁就能走路,八个月就能讲话,两岁就能按大人的吩咐传东递西,三岁的时候,就能学着父亲用树叶或者草片或者竹管学鸡鸣鸟叫,斑鸠、八哥、画眉、夜莺等等学得活灵活现。三岁多一点,舜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弹琴。那时候,瞽叟把全部的父爱都倾注在舜的身上。瞽叟眼瞎,传授乐曲都靠口授。舜天资聪明,又特别有音乐天赋,三四遍下来就能记住了。四岁多一点的时候,竟然就能够把个五弦琴弹拨得得心应手了,能把父亲教过的简单乐曲弹得节奏分明,有板有眼。
           舜十来岁的时候,曾经陪伴父亲外出,四处给人弹琴赚取粮食、葛布。也曾经跟一个大琴师学过琴和音律。大琴师琴弹得极好,十分精通乐理,还会制作乐器。大琴师对舜说,人类的先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习练乐律,无论是被称为人皇的伏羲,还是神农氏炎帝,还是轩辕黄帝,都对音乐有特别的感悟和喜好。伏羲就常常亲自一边弹琴一边歌唱,还常常叫一些身边的人以乐器伴和,每次音乐起处,百鸟和鸣。神农氏炎帝则亲自将梧桐树制作成琴筒,将蚕丝制成琴弦,用来与天地神明沟通。轩辕黄帝则命令乐师伶伦创制“六律”、“六吕”。轩辕黄帝以后的近祖颛顼帝召朱襄后裔精通音律的夷生,把好听的乐谱融合起来,合上钟鼓演奏,鸟啊兽啊没有不应和的。纵观历史,上下数千年,音乐源远流长。
           舜当时年纪不大,对师父这段话,有些听不懂,但是有一个道理舜已经悟出来了:人类的先祖,无论是伏羲、神农、黄帝,没有一个不喜爱音律的,他们都懂得音乐对人的感染、教化作用,因此,都擅长于用音乐谐和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神人以和”的境界。
           舜帝自幼跟父亲学琴,后来又应用所学知识为父亲瞽叟制作过五弦琴。那么,五弦琴是不是舜帝发明的呢?
           关于五弦琴,《广雅》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舜之所造。”这是谬传。《帝王世纪》说:“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在迁徙到“陈”这个地方的时候,发明了五弦琴。炎帝取天地之灵气造琴,其目的是用音乐将神明的德行与大自然的和谐去感化人们,协和人心,以达到“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
           五弦琴的首创过程来自于劳动。传说炎帝部落迁徙到“陈”地后,部落曾经大面积开垦荒地。所有的荆刺、灌木丛都砍光了,最后只剩下一株高大的梧桐。炎帝叫人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先是拴了一根麻绳,用五个人去拉,梧桐树丝纹不动,后来用五根麻绳,二十五个人去拉,还是拉不动;炎帝发现了弊端,原来二十五个人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就叫邢天去指挥。邢天急中生智,他想出了“宫、商、角、徵、羽”五个口音,叫大家练熟。然后,有节奏的每哼一个音就用一次力,第一个音哼过,五根绳子被绷得紧紧的,发出悦耳的弦音;第二个音哼过,梧桐树颤抖起来,出现了和谐的共鸣;等到哼过第三声,梧桐树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之轰鸣嘎然停止,绳子断了,梧桐树倒下,树干齐崭崭地折断。剩余部分里面是一个空洞,长三尺六寸六分。炎帝认为这是天意,就将中空的桐木精心加工,制作了琴身;用五根精致的蚕丝做了琴弦;并按照“宫、商、角、徵、羽”调试好五音。炎帝又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炎帝亲自操琴演奏,于是百鸟合鸣,白鹿击蹄,人们都和着粗犷奔放的旋律,踏着有力的步伐跳起了舞。
           由此可知,五弦琴的首创者是炎帝,因此又叫神农琴。舜帝只是擅长抚琴,也曾经为父亲仿制过五弦琴。后来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尧帝就曾经送给舜一把五弦琴。这也说明五弦琴的出现是在舜帝之前。
           由于舜自幼接触音乐,学习乐器,音律和乐理,因此对音乐情有独钟。后来登临帝位,就任命夔为乐官,要夔用音乐教育贵族子弟,以塑造贵族子弟和谐的、审美的人格,成为有作为的人。《尚书·尧典》云:“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先夺伦,神人以和”。后来,舜帝对三苗的不服王化也不主张用武力征伐,而是用音乐感化。同时,舜帝还亲自创制了《韶乐》,与大臣们一起高唱《卿云歌》,在九嶷山里南风坳亲自弹拨五弦琴,吟唱《南风歌》,表达忧国忧民情怀,为百姓祈福,求神明解愠阜财。
           由上可知,舜与五弦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这是舜的重要特质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唐尧为什么器重虞舜?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0、唐尧为什么器重虞舜?


           前面我们曾经介绍了唐尧。知道了唐尧是个宅心仁厚的帝君,也说到了唐尧对社会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访贤禅位。
           尧帝登临帝位以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没料想到了晚年,上天好像故意刁难似的,动不动就洪水泛滥,殍尸遍野,庄稼颗粒无收,天下失去了歌舞升平的盛景。虽说派了共工治水,水患不但没有减,反而愈治愈凶。尧帝本来是个圣贤之君,心与黎民百姓紧紧相连,而今天降大灾,穷于赈灾救贫,便认为是自己德太浅薄,才遭上天惩罚。老大一把年纪的帝尧就很有了精力不济的感觉,加上早就有的退位让贤的想法,他急于寻找接任者,可又苦于找不到禅让的对象。
           尧帝选贤有几条原则:一是好居功的人用不得;据他观察,大凡天下的好事,最终都要通过主政者多谋善断促成,这是事实。但是,谁又能保证天下没有祸事呢?有了好事主政者居功,那么出了祸事又算谁的责任呢?二是奉承逢迎的人用不得;这种人溢美之词挂在嘴上,察言观色,献媚取宠,恶君之恶,好君所好。这种投机取巧之徒绝对做不成大事,只能算个摆设。三是坚持选贤于天下;一人说好不算好,众人拥戴才算高。
           尧帝虽然从善如流,身边也不乏人才,但是,在尧眼里,大圣大贤的没有。年老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恪尽职守,但是终归老了;年轻的又大都只擅长一能,缺乏治理国家的全面才干。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既无御世之才,更缺乏做天子的德行。因此,尧帝决心四方求贤,明查暗访,找一个能顾及天下老百姓疾苦,真心诚意为天下办事的、真正能够继承他事业的接班人。他请过许由,寻过啮缺,访过伊蒲子。
    那次走访伊蒲子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个长髯鹤发的老者在河边垂钓。帝尧见老者身披蒲衣,与指路者描述的一般无二,就断定是伊蒲子,便走近了。那老者头不转,眼不抬,却出语惊人:“天子驾到,恕老朽未曾远迎,罪过!罪过!”伊蒲子是高人许由的老师啮缺的老师,学识渊博,且擅长星象和龟卜。帝尧暗自佩服伊蒲子料事如神,明知故问道:“先生可是伊蒲子?”老者说正是。帝尧双掌合十长揖:“恳请不吝赐教”。伊蒲子扶起帝尧,说:“人称仁德尧天,果然不假!你遍访贤人,意欲禅让。可惜经天纬地之材一时没有得到。帝为苍生忧心焦虑,苍天感动啊!”帝尧见伊蒲子完全洞察自己心中积虑,便坦陈原委。伊蒲子不紧不慢地说:“帝万勿焦虑,贤者早已降世,只日便可得到了。”说罢从袖中拿出一卷羊皮,双手呈交给他。
           伊蒲子给他的羊皮卷上有几句谶语,但是至今谶语之谜未解,帝尧心不得安。
           帝尧访贤的方法一是亲自明察暗访,二是传令四方天官查访,三是要身边大臣推荐。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彼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虞,予闻。其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吾其试哉!’”意思是说,一天,尧找四岳议事。帝尧说,四岳啊,我今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有谁能够遵顺天命,接我登临帝位呢?四岳说,我们德才鄙薄,不堪登上帝位。帝尧说,那你们就举荐高明的人,纵使他出身微贱也可以。大家告诉尧帝说,民间有一个鳏居的男子,名叫虞舜。帝尧说,是的,我听说过,他究竟怎么样?四岳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冥顽不化,后母愚昧无知,弟弟傲慢骄淫,但是虞舜能够和他们和睦相处,并且以孝顺的美德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不至于作奸犯科。尧帝说,既然虞舜这人口碑这样好,那就让我试试他吧。
           四岳是尧舜时期主管四方诸侯的,是四方诸侯之长。四岳向帝尧极力推荐虞舜。后来,被尧帝派往东边的时官羲仲也给帝尧报告了虞舜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邻里,诚实守信,无论家事、圩事、私事、公事,都办得很好,以及人们择舜而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情况。为谨慎起见,帝尧决定亲自访察。
           由此可知,帝尧能关注虞舜,首先是虞舜自身的德行有口皆碑;其次是帝尧求贤心切;其三就是四岳,羲仲一类贤臣以及社会贤才伊蒲子等的举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关于唐尧访舜的传说与史实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1、关于唐尧访舜的传说与史实


           传说,帝尧戴一顶黄帽子,穿一件黑色衣裳,用一匹白马驾着一辆朱红色的车子,带了大臣羲仲、放齐和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亲自去历山暗访虞舜。这次访舜,事关江山社稷,帝尧特把聪明伶俐,爱好文棋、音律、工艺的两个爱女带在身边做参谋。
           春夏之交,沿途野桃染红,荒柳夹绿,山花烂漫。帝尧一边观赏山光水色,一边感叹荒地太多,田园太少,人烟寥寥。不觉到了离诸冯不远的历山。帝尧、羲仲、放齐、娥皇、女英,打扮成村夫农姑,独步直奔历山。
           历山与帝尧一路看见的荒凉情景大相径庭,被开垦了的田垄地垄之中,菜花绽放,麦子初黄。可以看见田间地头正在耕作的人星星点点,不时有牛声“哞哞”,不时有歌声此落彼应。帝尧心旷神怡,感叹说:“凿井而饮,自耕自食,天下若都能这样,我就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到了历山脚下。一个三十左右的后生赤着脚,光着膀子,驾着两头牛在犁田。两头牛一头黄,一头黑。这后生不像其它耕地的人一样手里握着牛鞭,而是在犁辕上挂了个斗笠。耕牛走得慢时,后生就敲敲斗笠。帝尧好生奇怪,便问道:“人们都说鞭打慢牛,你为何只是敲斗笠?”
           后生这时才发现地沿多了几个陌生人,而且有两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不觉就脸红了,答道:“牛费力耕作,用血汗换来五谷供我衣食,而我还要鞭打它,怎么忍心呢?”
           帝尧见年轻后生这样宅心仁厚,顿时产生了好感,进一步问道:“你敲敲斗笠,牛会理会吗?”
           后生答道:“我若用鞭子抽打黄牛,黄牛嗔怪;若抽打黑牛,黑牛嗔怪;我今天都不抽打,哪头牛走慢了,我就敲敲斗笠,这样,黄牛以为我打了黑牛,黑牛以为我打了黄牛,结果黄牛黑牛都没挨打,却都怕挨打,两头牛就都舍力快走了。我的目的是耕好地,又何必一定要抽打牛呢?”
            尧帝听了,心想:这后生说的是对待牛,揭示的却是他的通情达理。后生对牛尚且这样慈悲为怀,倘若举政,一定会爱民如子。尧帝估摸这人一定是虞舜,一问果然。与此同时,帝尧看见了垂挂在胸前的一块粗玉,仔细一看,粗玉上刻有一条云龙,两只彩凤。帝尧顿然想起了伊蒲子给的羊皮上的谶语:“玉在璞,璞中玉。龙凤簇,可妻珏。”谶语已解,帝尧大喜过望,把两个女儿叫到一边征求意见。娥皇说这人言语得体,行事得法;女英说这后生体格剽悍,虽为山野村夫,但是毫不俗气。羲仲、放齐也一致说好。帝尧当即跟虞舜说明了来意,并表示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一来通过爱女进一步考察舜的德行,二来今后娥皇、女英可以辅弼舜。
           舜连连稽首说自己才疏学浅,是个村野匹夫,难当重任。帝尧说:“闲话少说,你跟我回帝都平阳再说。”
            舜又说:“我素来不得后母喜爱,倘若不先告诉就擅自娶妻,这是不孝,恐怕以后会更伤感情。”
            羲仲见舜推辞,说道:“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你的后母是个荒谬的人,倘若你告诉她,她不同意你娶妻,日后再不告而娶,岂不更是不孝。再说,天子之命不能违啊!”
            想来想去,虞舜体验尧帝其心拳拳,便跟随帝尧回了帝都平阳。
    唐尧访贤的传说有史实为据。
          《尚贤》说:“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孟子·万章上》记载: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由此知,四岳荐舜,唐尧访舜,许之以二女以及以后的禅让有史为据,虽不无传说成分,但是都是在以史实作为根据情况下的演绎,绝非空穴来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关于虞舜修廪遭焚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2、 关于虞舜修廪遭焚


          《尚书·尧典》记载:“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
    妫汭(rui),滨于虞。”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尚书》的意思是说:尧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尧命令两个女儿跟舜到妫水转弯的地方去住下。《史记》的意思是说舜要娥皇、女英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水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由这些史籍我们得知,尧得到舜以后,并没有马上让舜做官,而是继续考察舜。因此,舜在帝都平阳住过一段时间后,就带上两个美貌的妻子和尧帝赏赐的葛布、麻布和一架制作精美的五弦琴,前往妫水旁边的历山居住。帝尧重新为他们建了房子、仓廪,还赏赐了牛羊。
           舜到家后,稍稍休息了一下,就带了娥皇和女英到姚圩看望父母和弟妹。舜一方面要向父母解释不告而婚的原因,二来把尧帝赏赐的细葛布、麻布等孝顺一些给父母。后母见到美若天仙的娥皇、女英以及丰厚贵重的礼品,不但不为舜的仁厚孝顺感动,反之妒意横生,认为这种好事自己的亲生儿子象才有福分消受。象呢,那双小眼睛直勾勾色迷迷地盯着玉貌姣容的两个嫂嫂。
           第二天,舜把瞽叟、后母、象和婐手接到新房小住。后母左看看,右看看,见尧赏给舜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牛羊满圈,心里的妒火更盛。
           回到姚圩后,后母壬女与象商量要害死舜。象迫不及待地对壬女说:“你是我亲娘,你是疼爱我呢,还是疼爱舜?你要疼爱我,就帮我······反正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壬女一双邪恶、阴险的眼睛被血充得通红。母子俩商量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办法。母子俩看来,只要神不知鬼不觉把舜害死了,娥皇、女英以及全部财产就归了他们。瞽叟虽然觉得害舜不妥,但是不敢反对。
           后母假说家里装粮食的仓廪顶破了,要舜帮助修仓廪。
    舜上了仓顶,聚精会神地查看和修补之时,象和壬女把梯子抽调了。瞽叟放起了火。当舜发现的时候,仓廪已经被猛烈的火圈牢,火舌往上猛窜,浓烟呛得人咳嗽不止。舜寻不着梯子,也不见后母和象。求生的本能,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往下跳。两个斗笠张开像长了翅膀。
           仓库变成了灰烬,象和壬女欢喜若狂。象急不可耐地直奔舜的住处,却见舜正在弹琴。舜双目微闭,身子微摆,头部轻摇,完全沉醉在什么也没有发生一般的超然中。象浑身发抖,硬着头皮对舜说:“哥,你受惊了吧?你上仓廪干活,我和妹妹就跟娘去弄菜,好给你下酒,没料想······娘叫我来安慰两位嫂嫂。你没受伤,我就放心了。”
           舜轻描淡写地说:“天灾人祸,始料不及,往后小心些也就罢了。”
           关于舜修仓遭焚,《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史记·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
          《史记》与《通史》(南朝梁武帝萧衍命武均等编,上起三皇,下至南齐)都肯定了舜修仓遭焚确有其事,只是对舜是怎样从仓廪逃脱的说法有不同。《通史》说舜去修仓廪之前,娥皇、女英已经预料到壬女等居心不良,就拿了一件五彩鸟羽编织成的披风给舜穿上。当舜修仓遭焚时,舜纵身下跳,悬空以后,舜身上那领鸟羽披风张开,鼓满了风。舜像长了翅膀,飞离了火海。
          《列女传》亦有舜“服鸟工衣飞去”的说法。就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定论说:化鸟是由原生态图腾衍化派生。
           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传说时代以后,黄帝时期发明了文字,又经过了若干年,才有史籍记载可考。流传在民间的舜修仓遭焚的传说故事属于社会学与民俗文化范畴。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在注重史实的前提下,对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亦不可忽视。关于舜修仓遭焚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后来的史籍也有详细记载,我们应该相信是真有其事。这是与史学界主张研究上古历史采用的“模糊史学法”观点相一致的。“疑古派”走的路才是一条死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3、关于虞舜陶井遇陷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3、关于虞舜陶井遇陷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
           《史记·正义》引《通史》:“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入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
           太史公在这段文字中记载了尧帝妻舜以二女,并赏赐了细葛布做的衣和一架制作精细的五弦琴,还为舜在妫水筑了仓廪,送了牛羊。舜后母的嫉妒,父亲的愚顽,弟弟的骄横,导至利用修仓廪,陶井,欲置舜于死地、而舜得以逃脱的情景。《正义》则记述了舜遭焚于实井之害时得以大难不死的原因。
           舜修仓遭焚不死,壬女与瞽叟、象又生一计。于是象陪着瞽叟又到了妫水边舜的家里。刚坐定,瞽叟就说:“儿啊,你修仓那天仓失火,你娘和象都出去弄菜去了,怨我眼瞎······”没等瞽叟说完,舜安慰父亲说:“天要降祸,怨不得谁的。”瞽叟稍稍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们家里的那口井自从你给打好后,好多年了都没淘过,井底淤泥太多了,要再不淘,那水就吃不成了。你能不能抽空把井淘一淘?”
    舜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娥皇、女英见舜又要去淘井,他们知道舜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阻是阻不住的,等瞽叟走了以后,便与舜商量自我保护的办法。娥皇从箱子里拿出一件龙鳞衣要舜穿上。舜安详地笑着,安慰娥皇、女英不用担心。
           第二天,舜带了淘井工具到姚圩。壬女跟象用绳子将舜吊进了井里。过了一阵子,绳子就被割断了,接着就是大块的石头和泥土铺天盖地地砸向井底,直到把井填满。
           象跟父母就舜的财产分配商量好了办法:娥皇和女英以及五弦琴归象,牛羊和仓廪归瞽叟与壬女。
           象欢喜若狂,直奔舜的家里。象心想:舜反正是死了,不妨先稳住两个嫂嫂的心,求得好感,再占之为妻不迟。于是就说哥怕两个嫂嫂寂寞,嘱托他来陪伴。象沉醉在兴奋中,要娥皇女英教自己弹琴。意想不到的是,中午过后,舜回到了家。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两条腿颤抖着,结结巴巴地说:“哥,你好吗?我······我正在想念你呢!”舜道:“我知道呢,谢谢弟弟的想念。”象很尴尬,悻悻地走了。
    娥皇、女英询问情况。舜平静地告诉了一切。
            原来当初舜帮打井的时候,打了丈余深便有了水,但水流很细。舜就顺着水线从井侧拓宽,泉眼被扩大得人可以匍匐而进时水仍不大。舜索性横向往深处打,直到与邻家的井串通了,口子从离邻家井的井口不远的侧壁穿出,水线倒不在了。原来早先发现的水只是一股渗水,真正的泉眼还没有找到。舜就退回到原位置,将井继续往深处打。又打了近一人深,水才旺了。这样一来,舜打的井与邻家的井之间就有了一条连通的暗道,舜打的井一端所处的位置低,离井口远;邻家井的那一端高,离井口也近。姚圩地下水位低,悬在两口井半腰的暗道很难被水淹没。纵使多雨季节,舜打的井这端被淹没了,邻家一端也淹不着,因此,这暗道的有无对两口井各自盛水并没有影响。
            当舜淘井发现井绳被割断以后,立马便钻进了侧壁的暗道,并沿着暗道从邻家井口爬了出来,才免除了一死。
         《通史》所说“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如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事出有因。我们前面在介绍舜修仓廪遭焚“鸟工往”时曾说过:“化鸟是由原生态图腾衍化派生”,而舜遭遇实井之祸时的“衣龙工往”亦即化龙逃脱,则来自妻族,帝尧乃是黄帝之后,以龙作为氏族图腾。
           由前可知,舜淘井遇陷能够死里逃生一是舜思想上的有备无患;二是打井时无意间留下的暗道帮了忙,也算是天意吧。传说中的化龙逃生则暗喻了东夷族的舜与华夏族的帝尧的融合。即暗喻有龙、凤文化的融汇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4、为什么称虞舜为“孝祖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4、为什么称虞舜为“孝祖”


            舜出生于平民,却能被尧举用而成为“帝”,凭的究竟是什么?
          《尚书·尧典》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帝尧举政七十年的时候,要四岳为他推荐继承人。四岳即向帝尧推荐了舜。然而,舜当时只是个在历山耕作的平头百姓。四岳推荐舜的理由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意思是说,舜在父母及弟弟对他态度十分恶劣的前提下,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不至于作奸犯科。仅仅因为舜的“克谐以孝”,尧帝便同意了四岳的意见,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
          《史记·五帝本纪》则详细记载了舜的父母和弟弟设计谋害舜的情景,“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不得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根据司马迁所说,舜的父母和象几次要杀舜,虞舜死里逃生,但却丝毫没有怨恨,对父母仍然孝顺如初。
           以上两段史实证实:舜的孝行感天动地。
         “孝为百行先”。作为舜帝,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父亲非但眼瞎,而且顽固不化;继母又是一个心地十分狭隘且歹毒的泼妇,弟弟狂傲顽劣,无所不为。就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在三番两次受到迫害的情况之下,舜始终遵守孝道,敬重父母,友爱弟象,以得报怨。纵使被帝尧举用,身事朝廷,仍然受到迫害,舜一如继往,不计前嫌,孝顺、友悌如初。
           对内能孝顺父母,对外则能淳化风俗。以至“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故尔《山海经》中说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因为舜的孝心感天动地,所以舜能被世人尊敬、拥载、效仿;所以得以被尧看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虞舜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山野村夫成为“帝”,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孝感天地”。
           中华民族从尧舜开始,治国以德,治家以孝。孝生礼,孝生忠,孝生博爱,孝生顺从。孝,千百年来成为华夏大地“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人之孝重在养。曾子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尊亲”?如何才能使父母“弗辱”呢?儒家提出的办法是:守身,修身,友悌,行仁。
            所谓守身,就是对身体的爱惜。《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载: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因此,守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除父母之忧,这是人起码的孝心。
           所谓修身,就是指品行的修为。曾子《大孝篇》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自身,敢不敬乎?”意思是说如因行为不端而招致灾祸,致使父母忧虑,这是不孝。孟子将人生中不好的品行全归于不孝之列,所以,修身比守身更为重要。
           所谓友悌,主要指家庭和睦。孝行不仅仅是对父母,还必须做到兄友弟悌。
           所谓行仁,就是要和睦社会乃至治国平天下。“友悌”是齐家,“行仁”则是治国平天下。行仁是最大的孝。《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又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舜帝在守身、修身、友悌、行仁诸方面都堪称表率。
         《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处处受人欢迎和赞颂,又娶了好妻子,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仍然很忧愁,这是由于得不到父母欢心的缘故。舜看来,惟有顺从父母的意愿,使父母欢欣和喜悦,才能真正化解他心中的苦闷。因此,孟子发表感慨说:人们少年的时候敬爱父母,青年时喜爱活泼美貌的异性,娶妻后疼爱妻子,出仕为官以后则忠君爱国。而大孝之人则一辈子孝敬父母。直到五十岁以后仍然那么孝顺父母,这样的典型人物只有大舜。也正因为如此,元代郭居正在列举中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二十四个孝子之时,将虞舜列于二十四孝之首。
            由于虞舜大忠大孝,“孝感天地”,所以我们称舜帝为“孝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德治九州 1、国家形成的时间问题

    --------------------------------------------------------------------------------
                                   郑国茂《舜帝之谜》  


                             1、国家形成的时间问题

          《史记》载:“舜年二十而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那么,舜在三十岁被尧举用后至五十岁摄行天子事这二十年中干了些什么?
           要了解舜的这段历史,我们十分必要先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国家;二是关于官的称谓。
           国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前说是夏代。可是,2000年6月公布的山西省襄汾县境内发现了尧舜古城遗址,专家们认为,中国国家的起源应该比人们原来认可的夏代早上一千多年,即是五帝时期已经有了国家。
           据《史记》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实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在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败,诸侯混战,残害百姓,神农氏没有力气征讨。于是轩辕氏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朝贡的诸侯。各诸侯才归顺。后来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土地,训练以猛兽为图腾的氏族军队,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蚩尤不听命令,发动叛乱,轩辕调集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这样,诸侯就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以后就离去,一路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里安宁地居住过。
           由此可见,黄帝时期已有了军队。而到了帝尧时期,有了管理各方事务的官吏,比如四岳、天官、共工等。现今考古又发现了尧舜古城。所谓国家者,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为诸侯之国,家为卿大夫之家。”后用“国家”为国的通称。由此可知,尧舜时代国家已经形成。
           对官的称谓,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尧舜时期的“四岳”,史学家历来认为是管理四方诸侯的官,就职权和责任论,相当于夏、商的“巫史”,西周、春秋的“公卿”,战国后期的“宰相”,秦时的“丞相”。尧舜时期的“天官”是主管四方地理和气候、天象的。用《尚书·现代版》的作者王宝琳先生的话说,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科学院院长。而“共工”则是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水官。
           既然尧舜时代国家已经形成,舜就应该是“天子”而不是部落首领。以前我们把尧舜说成是部落首领,主要是对断代史研究不够造成。事实上,从黄帝开始至舜帝的五帝时代的君主就称帝,夏、商、周的君主称后、王,以后称皇帝。怎么称呼都行,反正都是一国之君。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说到舜在践帝位之前做过司徒、司空、司马、太尉的时候,就不至于质疑尧舜时代是否有此称谓了。我们说“司徒”在周时是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相当于后世的礼部尚书,舜在尧时同样主管过教化,我们就说舜做过司徒;“司空”在周时是主管水土及营建工程的官,同样是六卿之一,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舜在尧时曾负责管理政务和考察所有政府官员的人品和业绩,这就兼有了工、吏两部的职能,我们权且就说舜做过司空;“司马”在周时掌管军政和军赋,相当于后世的兵部尚书,舜在尧时曾总领百官,我们就说舜做过司马。
           子张曾问孔夫子:“十代以后的事情你能知道吗?”孔子回答说:“殷代的人文制度是从夏代来的,周代是从殷代来的。这些制度虽然有的地方减少了,有的地方增加了,却不是不可以知道的。三代变迁既已了然,那么,即使是百代以后的事情,又有什么难以想见的呢?”我们不妨将孔子的话反过来思考:既然殷代、夏代的人文制度都知道了,尧舜时代的人文制度也就不难知道了。
           综上所述归纳,舜在被尧举用至摄行天子事的二十年中,做过司徒、司空、司马,经受过各个方面的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上古时期“五典之教”的内涵

    --------------------------------------------------------------------------------
                                    郑国茂《舜帝之谜》  
                         2、上古时期“五典之教”的内涵


         《尚书·尧典》载: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尚书》与《史记》记载的是:尧要舜负责推行五典之教,舜便谨慎地理顺五种伦理道德,用五种伦理道德去教育臣民。臣民们都能听从舜的教导而不违背。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后,舜带娥皇、女英到了妫水历山。舜告诫娥皇、女英,降下尊贵之心,遵守为妇之道,要以一个平常人的身份与家人,与他人相处。舜常常化导别人,要做好别人的父亲,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想做个好母亲,就必须慈爱、和善、富有同情心;要做个好儿子,就要孝顺,尽心地奉养父母,孝亲敬长,善待兄弟;要做一个好兄长,就要友爱、团结、亲近;要想做一个好弟弟,就必须恭顺谨慎而有礼貌;要想做一个好丈夫,就必须对妻子谐合,亲睦,体贴;要想做一个好的妻子,就必须有温柔的情感,柔软的心肠,深沉的爱。邻居之间要和睦,要保持友好关系;朋友之间要真诚;治家要勤俭;为国效劳要忠心耿耿;做人一定要讲究仁义道德。
           帝尧从两个女儿那里进一步了解了舜的为人。因此,决定任命舜做主管教化的官,也就是做“司徒”。
           帝尧看到,所谓治理天下,九九归一,还是要以民为本,即是治理生民为本。人为血肉之躯,常为食、色、货、利所惑,倘若不抓教化,伤风败俗之事就会层出不穷。舜生在民间,长在逆境,让他去教化和治理民众,既发挥了舜的强项,也是治理天下的当务之急。
           所谓“五典之教”,就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化。即是要使天下苍生都能够信守和履行“做父亲的应该仁义,做母亲的应该慈爱,做兄长的应该友善,做弟弟的应该恭敬,做儿子的应该孝顺。”
         “五典之教”是虞舜建立起的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和网络。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孝为核心。舜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家庭中,身体力行地创造和实践着人伦道德,他笃诚孝悌,以德报怨,首倡人伦道德之风;他深知家庭是构筑文明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将家庭道德加以规范。把儿女对父母单向的孝,发展为双向的、含有“相互”意义的复线关系。即儿女对父母要孝顺,父母对儿女也要讲一个义字,也要慈爱。这应该作为一种双方均有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一来,就使得家庭中双方的关系达到正常,才会融洽。按照这个道理,顺推及到兄弟、朋友之间。把每个人与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都编织成一种相互亲密的双线关系,形成一种亲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就是人伦五典。
           虞舜然后再把自己身体力行创建和倾注全力推崇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各种社会制度、各个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使家庭伦理道德与宗教、宗法、礼制、礼乐、官制乃至哲学、教育等等相互交织融汇,形成浑然一体的关系,由家庭行为影响整个社会行为。
           虞舜深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做司徒以后,狠抓了对贵族子弟的五常教育。他将帝尧的血亲九族集结起来,联系先代君王的德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分透彻地讲解君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得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切实按照这些道理去做。舜做司徒之时就敢于举贤任能。《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说颛顼高阳氏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做了很多好事,威望很高。人们称为“八恺”。帝喾高辛氏也有八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他们利物惠民,口碑很好,人们称为 “八元”。“八恺”“八元”十六族优良的族风、家风代代相传,美好的声名从未因岁月更替而受损伤。可是他们没有得到举荐,因此没有得到尧的重用,被无声无息地埋没在民间。舜做司徒后,就大胆启用了“八恺”,让他们主管后土,全面负责各方农林事宜。“八恺”勤奋工作,走遍天下,调查各地水土资源,根据天地时序变化,调动各地农业生产,干得十分出色。舜又启用了“八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四方教化万民,推行五典之教,使四方家庭和睦,邻里相待真诚。
           虞舜身为司徒,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是自己说了的,就一定努力做到。他中道仁和,贵在笃实的人格力量,终于赢得了皇族的支持,得到了天下的肯定。赢来了华夏太平,世风大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5
  • 签到天数: 294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3、虞舜所任职官的称谓

    --------------------------------------------------------------------------------
                                     郑国茂《舜帝之谜》 
                                3、虞舜所任职官的称谓


           中国远古时候就有职官。初时,职官的名称、含义,与天地四时有联系。黄帝所设的职官中,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颛顼以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帝尧则“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掌天地者,······是有六官。”到了周代,《周礼》中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的司徒的职责是“教官之职”,掌管邦教,安抚万民;司马是“政官之职”,掌管邦政,平诸侯,平天下;司空则掌管邦事。
           司空和司马以及司徒在史载清楚的周代,其职责与权力十分明白。尧让舜主管教化,布施五典之教,因此研究《尚书》《史记》的学者都说尧让舜最初做的官是司徒。事实上,鉴于文字发明和使用的原因,尧舜时期留下的典籍十分有限,尧舜时代是否有“司徒”这个官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经过夏、商到周,文字使用多了,留下的档案资料也就多了,后来研究历史的人就都说司徒、司空、司马是周时的官称。其实,三个官称究竟始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辞海》解释司徒说: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辞源》则就司徒解释说:司徒即司土,殷代官名,主管教化的官,为天子六府之一。既然周时有司徒,商时有司土,谁又敢肯定地说夏和尧舜之时没有司徒呢?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表面的官称,而应该把握住该官管什么事。据此,既然尧要舜主管的是五典教化,而舜启用“八恺”掌管土地,这就说明虞舜的职能是既管教化,又管土地,这恰恰就是西周时“司徒”的职能。
          《尚书·尧典》载:舜“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由于舜担任司徒恪尽职守,华夏太平,世风为之一变,因此,尧又要舜总理百官,管理天下万邦政务,考察所有政府官员的业绩。舜兢兢业业,终日乾乾,勤勤恳恳,因此百官都能听从他的命令,纷乱复杂的政务经他管理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由于舜尽职尽责,政绩斐然,帝尧十分满意,就进一步委以重任,要舜负责警卫平阳宫垣四门,负责保卫京畿之地的秩序和安全。这就相当于要舜担任中央帝国的卫戌部队总司令。与此同时,舜还兼任国家的迎宾长官,代表天子,迎接前来朝觐帝尧的四方诸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酋长以及各方宾客。九夷之国来朝,虞舜迎于东门之外;八蛮之国来朝,舜迎于南门之外;六戎之国来朝,舜迎于西门之外;五狄之国来朝,舜迎于北门之外;宾客毕至,来者若云,舜招待得体。各方诸侯有的原来只听过舜的名字,没有见过这个人,现在亲眼见了舜的威仪,听了舜的谈吐,目睹了国都官垣威仪赫赫,明堂四方端庄肃穆,对舜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对帝尧领导的国家无不肃然起敬。
           根据舜所负责的工作,于是王宝琳先生在《尚书·现代版》中就说舜做了司徒以后,又被尧用做司空,后来又做了司马。
           依《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司空在西周之时是主管建筑、车服器械制造,在东汉时主管水土和营建,在春秋战国时则主管工程。而司马在西周时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则罢太尉置大司马;由此可见,司空与司马在各个不同的朝代的职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王宝林先生把尧时总理百官、管理天下万般政务、考察所有官员业绩的舜说成是司空,而把负责警卫平阳宫垣四门,负责保卫京畿之地的秩序和安全,以及兼有迎宾任务的舜的职务认定为司马,这与《周礼》中所说司徒、司马、司空分别掌管邦教、邦政、邦事得职责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用权力演变后的司徒、司空与司马所履行的职责去套,设或有些不准确,但是,我们在批评说舜做过司空、司马官称不准确的时候,又有谁能拟出一个准确的官称呢?既然史籍找不到,为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就说虞舜做过司徒,也做过司空、司马,这并不影响历史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6 01:07 , Processed in 0.1439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