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1|回复: 0

陈桥地方史记7——古墓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3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桥地方史记7——古墓园
    发布时间:12-02-27浏览次数:(612

    东海徐夫人墓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陈桥街道河口村出土了《唐东海徐夫人墓志》,这一墓志为研究南通地方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遗憾的是,碑文对徐夫人的丈夫,只称“姚公”,而不书其名,而且通篇没有具体纪年。
    经多方考证,不少专家认为“姚公”即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东洲静海都镇御史姚存。姚存自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开始,割据海陵(今泰州、海安、如皋一带)以东的东洲、静海二洲(今海门、通州区),任东洲静海都镇遏史。到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还在任上。姚存死后,其子姚廷?被吴越王钱?俘虏,吴国命姚廷?的侄儿姚彦洪继任。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姚彦洪垮台。纵观前后,姚家从唐末天佑四年姚存割据东洲静海开始,到后周显德三年姚彦洪垮台,差不多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
    徐夫人墓志在南通县志中有所记载,其内容包括墓志铭及序。其中介绍了姚公的大唐国右军散兵马使、充静海指挥使、兼都镇御史等十二个官位,权大位高,非常显贵。其夫人徐氏祖辈“俱仕唐”,徐夫人“允笃宾叔,克执妇道,柔顺利贞,积善成家”。徐夫人生五子六女,大都成人,为国献力。后构疾而终,终年38岁。
    徐夫人墓志在陈桥被发现,一是因为陈桥比通城成陆更早,陈桥的历史早于南通建城的历史;二是陈桥历来是风水宝地,许多名人死后葬于陈桥。目前徐夫人墓上下对合的两片墓志铭,存放于南京博物苑,南通博物苑存本墓志的拓印件,供后人学习、研究和观赏。

    胡长龄墓
    胡长龄,字西庚,号印渚。乾隆五十四年状元,才誉卓绝,清代“江东才俊”之一。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胡长龄曾有一次陪同出游。君臣二人游玩至“京口”(今镇江),乾隆皇帝心血来潮,对胡说:“爱卿呀,你是通州人士,朕以通州为题,出个上联,你可得对下联呀!”乾隆一笑,说:“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胡长龄五岁就吟诗作对,这对对子自然不在话下,简单思考一下,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好极了!”又问:“你们南通州地方如何?”说到家乡,胡长龄春风得意,大吹一通,说南通州“山美水美女人美,粮多鱼多鲜花多”,更有“控江滨海,地处要冲”,“江海咽喉,百倍金焦”,“盐棉之都,鱼米之乡”,“狼山奇秀,古塔支云”,“山鸣谷应,海阔天空”等语句,说得皇帝心里痒痒的,一心要去通州玩。胡长龄一听,心想坏事了,懊悔自己的那番话,皇帝如今要去通州,必然造行宫,摆圣驾,铺金路,搭银桥,岂不是劳民伤财,苦了百姓!他一边陪皇帝游玩,一边想应付的方法。一天,皇帝问还有多少路程到南通州,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此地到通州,要经过十八里河口、五里树、马躺路、三里暗桥,路程不多了,但危险性不小呀,河口宽大,有十八里,白浪滔天;树高五里,毒蛇缠绕;路窄曲折,马一走上去就躺在路上死了;桥长三里半,暗无天日……”乾隆一听,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说:“南通州危险,危险,朕不去了!”胡长龄考中状元后,一直在京城工作。告老还乡时死在路上,死后葬在陈桥树北村。可惜文革时期墓被挖,尸骨倾于河中,如今难以考证。                                             
    马探花墓
    马探花,原名宏琪,字景韩,号逊诸,通州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中举,雍正五年考中殿试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当年的探花进士。开始,做编修官,后来做山西监察御史,敢于惩治贪官污吏,将募款和粮食发给灾民,曾经两次担任顺天乡试考官。工书法,著有《经贻堂稿》等书。
    据马探花后人回忆,探花府就在南通城内,前为水警署巷(曾改为水利巷),后为文武巷,东边的称东威武巷,西边的称西威武巷,府门上方挂有“探花及第”匾额。每年春节祭祀,家中后辈总要把马探花画像挂起供奉,举行纪念活动。探花府现已被拆迁,地址大概在文峰大世界东侨鸿国际位置。马宏琪去世后,其子女将其葬在河口运盐河北,即在陈桥街道集成村西侧小河旁,滨临通扬运河,人称其墓为“探花坟”。可惜,墓在文革前期被挖,尸骸倒于河中。据目击者介绍,挖墓时,挖出许多珍珠、玉器等贵重物品。现墓地土高,仍然存在,上面长了庄稼,葱绿一片。
    李方膺墓
    李方膺,扬州八怪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的南通籍画家,身故后葬在哪里?南通市志称:李墓在原南通县陈桥乡(今港闸区陈桥街道)。邱丰写的《画家李方膺》一书中指出:李死后,葬于“州城西北运河北岸之小河子(亦称小河岸)”。
    经查,“州城西”,即南通(通州)城西北十八里河口;“运河北”,即运盐河(刘陈河)北岸;小河子(小河岸),即运盐河的南北走向的小支流。小河子的西岸是李瀚香先生家的祖茔,小河子的东岸有一靠山坟和几座小坟,即是李方膺家祖茔。据说,此坟地有二亩地大,旁栽柏树竹子等。解放前,李家后代曾几次从寺街来此扫墓。
    说起李方膺,不能不提到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出了一批书画家,称为“扬州画派”。他们多数专长于花鸟虫名画,也有专长于松竹梅兰画,还专长于人物山水画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汪土慎、李蝉、李方膺、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板桥)和罗聘八人。其实,何止八怪?还有高风瀚、边寿民、闵贞等。他们怪在哪里?一、有想象力和独特创造力,能突破传统,力求创新。二、既继承名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描写的对象,又发挥水墨写意画的技能,塑造特殊形象。三、不拘一格纵横驰骋,直抒胸臆。
    最怪的要算是我们南通的李方膺画家了。
    李方膺出生于1755年,清代通州人,住在南通寺街。
    他第一怪是字号改得不一般。他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江南布衣等。
    他第二怪是乐意为老百姓谋事。
    李28岁时任山东乐县县令。境内发水。他未向上司申报就开仓赈荒。后被调兰山(今临沂)任职。在此期间,因抨击总督开垦荒地中加派银两,而被罢官入狱。百姓深爱李县令,纷纷入狱探望赠物。
    他第三怪是不畏权势。
    乾隆初年,李复职,历任安徽潜山和合肥知县,代理滁洲知州。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曾收回了送给郡守的两坛咸菜,并奚落郡守脑满肠肥。郡守告状,李又被罢官。此后,一次某中丞向他索画,李故意令他研墨,并将墨汁溅其身上,愤然走开。
    他第四怪是善于写意水墨画。
    李作画,墨气淋漓,别开生面。尤钟明代徐谓大写意水墨画,善画草木花鸟虫鱼等。其画梅,纵横跌宕,雅逸古朴,新老交叉,欹侧蟠曲。其画松竹,笔墨纵放,苍劲矫健。狂风刮来,松干屹立,竹叶横飘,别具新意。其画虫鱼鸟兽,栩栩如生,拍案叫绝。此外,画上题诗,独具才华。他无论画什么,写什么都看得仔细,想得周到,击中要害,有“景在画外,意在心中”之效。
    乾隆20年初夏,李方膺染重病“噎疾”(即食道癌),饮食难进。八月下旬回通,九月初三病逝,时年六十岁。死后葬在州城西北十八里的运盐河畔北岸。
    1958年大跃进中,为扩大耕地面积,开始了平墓事宜。当时人们在小河子一带将其墓、柏、竹等统而挖之,把骸骨倒于河边,把树木拿回家烧锅。墓基上种上庄稼。

    李方膺死后,为何要葬于此地?说法有几种:
    一是说,李有远房亲戚在此,愿献七尺墓地,让其入土为安。这是猜想。
    二是说,李生前得罪了不少权贵,生怕自己死后被“掘坟鞭尸”“暴尸于野”,就安息偏僻农村。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李生前得罪权贵,毫无惧色,难道死后还害怕?。
    三是李氏祖茔数座,就在陈桥小河子,李死后葬于陈桥,是天经地义之事,任何人干涉不得。南通作家邱丰写《画家李方膺》一书,就指出李的祖茔在陈桥。这是笃信无疑的。
    新世纪开始,陈桥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其陈桥的底蕴文化,专门调查了李方膺的生平事迹和祖茔方位,已在陈桥西兴建了五里树公园。准备在公园中建一座李方膺的纪念馆,学习、发扬、光大李方膺的勤奋好学精神,纵横捭阖的画风,不拘一格的笔法等。

    十四、古桥梁
    集成桥
    集成桥在刘陈河(运盐河)与通扬运河的交叉点上,南北走向,是十八里河口镇上的石桥。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十八里河口一带制盐业发展很快。食盐近处供栟茶、海陵、东台,远处销扬州、开封、大都(北京)等地。南通盐铁专场局为了控制食盐的生产和运输,就在水陆交通要地、运盐河西端和通扬运河交汇处——河口,在运盐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并设置了一条稽查炮船,负责巡弋、收税、戍守、防偷运食盐。此桥称集戍桥。后来人们将“戍”误读为“成”,传为“集成桥”。
    上世纪初,南通实业家张謇(啬公)派他的三哥张詧(退公)从陈桥至河口一带收购通棉,供应大生一厂。有一天,退公走到河口,听说河口的高架木桥早已朽垮,看到附近的运盐河北、南两岸站着男女老少(其中大生一厂女工尤多)等待过河。河中一渡船往来接送,不得闲空。退公返城向啬公禀报此事,并陈述河口高架木桥、渡船之原委。啬公说:“为方便民众和吾厂之女工,何不再造一桥!”退公问:“造何桥?”啬公说:“石桥即可!”退公问:“钱从何来?”啬公说:“吾贴部分,汝贴部分,厂(大生纱厂)贴部分,众贴部分,当成矣!”二公及厂随即贴大洋数百。后来退公到五里树、仓基坝、河口镇募集群众捐的麦子、棉花、木料、蓝印花布和银两铜钞铜钱等,合计折成大洋四千多。
    退公派人到江南购来了麻石和花岗石,从当地请了挑夫和匠人,在二运河交叉的垂足上,建成了一座供人行走的单孔石拱桥。桥宽四米,桥面踏步式;上面是平面,约有16平方米;桥最上面正中间的右石板上,镌刻着张詧题写的“集成桥”三个大字;左石板上刻有建桥时间。南北上下坡中间是条形石道,供木轮车方便行走;桥两边是石栏和望柱,柱顶刻有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此桥的建成既方便了运盐河与通扬河的船只来往,也方便了平潮至唐闸的陆路交通,更方便了大生一厂的女工上下班的行走。因为此桥是大家集资、集物兴建的,有集腋成裘之意,正式定名为“集成桥”。
    桥南头有座广教寺,因此桥下筑了一个桥墩,让过路行人分东西两边上下桥。修桥余下的碎石,为石桥北头河口镇修了一条五尺宽,二百多米长的碎石街道。
    1962年夏,南通发大水。因为运盐河水位高,水量大,一时不能从石拱中流畅排入通扬运河,致使桥基西侧底盘被水冲成深凹,而使桥倒塌。
    伢儿桥

    你听说过港闸区还有个伢儿桥吗,你知道伢儿桥的来历和典故吗?
    伢儿桥,又名孩儿桥,地址在陈桥街道的育爱村西部,集美路西侧,南北走向的小港上。桥东西走向,宽四米,长六米。两边有石砌栏杆,用钢筋混凝土建成。桥栏南侧正中镶嵌的大理石板上,镌刻着三个阴文正楷大字:孩儿桥。字面用红漆填满,甚是好看。

    大概在民国初期,此桥因为用楠木建成,所以名称为楠木桥。两根木桩一打,四块木板一铺,就成简易便桥了。经过数十年的风吹雨打,桥桩腐朽,桥板断落,几经修理,改成杉木桥。据说,桥修成后,一位扎库匠送来一草把人儿,说:“人不能先过桥,先过桥的要死的,让草把人儿先走!”于是一位老者拿着草把人儿过桥,一群小孩嘻嘻哈哈地跟在后面走,末了是男女村民们。大家过桥后坐下休息。老者把草把人儿用火点着烧了,扔在桥下。大家议论纷纷,此桥定什么名呢?有人说:今天过桥的伢儿特别多,将来又是伢儿的天下,桥名就定为“伢儿桥”吧!大家一致说好。后来又有人称之谓“孩儿桥”。一直流传至今。
    1937年,日本鬼子上岸,在南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天,一队鬼子兵打到河口,骚扰伢儿桥,想偷偷抓新四军战士宋义德。宋义德年轻,20多岁,脚底板功夫好,溜得快,没被抓住。日本鬼子烧掉了他家房屋。宋怒火中烧,返回来和鬼子拼命,结果不幸被俘。在过伢儿桥时,宋趁鬼子兵不注意,突然跳入小港中,扎了个猛子溜了。任凭鬼子开枪,也没伤着他一根毫毛。
    解放后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此桥往南移址,两边各打十五根木桩,桩上钉了十五根木头,木头上铺上木板。人车均可在桥上行走。1958年,陈桥掀起开河高潮,开挖了南北走向小河,将原小港填满,在原桥址附近新开的小河上建造了水泥桥,仍称伢儿桥。由两排桥桩,三截桥面,9块大水泥板(无栏杆)组成。桥上可行拖拉机。2004年,水泥板桥拆除,仍在这新开小河上重新建造钢筋混凝土桥,三米宽,有栏杆。
    2009年,集美路修建成功,桥北小河已被土填满,种上庄稼,桥南河水依旧流淌。原桥作用不大,但观赏性强,纪念性强,但是人们还是不忘伢儿桥旧地名。
    易家坝桥
    易家坝桥,架设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乌龟洞河上。桥宽4米,桥长38米,是四排桥墩五搭拱形桥,全是木质结构。人走车行,总是稳妥妥的。乌龟洞河在赵安乡,东通野家港,连刘陈河(运盐河),西通鱼子港,连通扬运河;此桥西北通花家桥,东南通唐家闸。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为什么这座桥叫易家坝桥?这与易家坝有关;易家坝又与乌龟洞河有关。乌龟洞河有三多:一是拐弯多,一河十八弯;二是鱼虾多,常常是一网就是整舱的;三是乌龟洞多,数不胜数,这里成了乌龟的生长栖息地。
    嘉庆年间,有一姓易的住在乌龟洞河河湾处,除种田外还靠打鱼、捉龟、卖乌龟蛋为生,日子还算兴旺。就是祖宗三代都是女婴单传,招婿为子。后来到了第四代,生了一个男孩。家人欢天喜地,请人占卜,原来是菩萨保佑,赐予传承香火。易家为感谢神灵,就积善做好事,在乌龟洞河上打一坝,名曰易家坝,方便人们东来西往。后来,忽遭连天大雨,因有坝排不出水,易家又捐资购料,挖去土坝,建成一座五搭木桥,名曰易家坝桥。
    易家坝桥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敌我争夺的要点。日本鬼子在南通上岸后,占领了通城和唐闸,经常带伪军下乡扫荡,曾多次攻打此桥。我新四军教练员王汉书,曾率两个班的战士,歼敌11人。从此敌人不敢越此桥半步。在解放战争中,此桥、此河划归五里乡管辖。此桥也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同我城闸地方武装争夺的军事要地。1948年2月,从唐闸来了一个排的反动派,下乡向东,妄图占领易家坝桥。我城闸武装部队部分战士,在乡长许荣贵带领下,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一直把敌人引过了桥,到曹家村里。新四军大队长沈葆华率战士四十多人,埋伏在百姓家里,从墙洞里、窗洞里专打敌人屁股,结果打死两个,打伤一个。
    1949年农历正月初一,陈桥解放。五里树民众经过土改,斗地主,分田地,提高了觉悟,大力整修桥梁,让大军顺利西进南下。许多人家送来了大爬丁、杉木、坟园上的楠树、土改中分得的屋梁、木板等,将易家坝桥重新加宽、加固,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
    1962年,刘陈河南部分从祖望公社划出建立陈桥公社,易家坝桥也随之划为陈桥地域。1962年春,五里树村南开挖中心河,在镇东南的乌龟洞河被填满,上面的易家坝桥被拆,这儿成了一片葱绿的桑田。新长铁路建成和宁启高速在五里树交汇,此地又成了交叉点南端,葱绿的田地上建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了人们宜居的好地方。
    1972年春,团结河开挖成功,挖的土填塞了这小河的下游,夏家桥拆除,改成土坝,建了养鱼池。1980年后,土坝下置放了涵洞,坝加宽加高,车辆行人走在上面,都安然无恙。
    夏家桥
    夏家桥,简易得很,三截木板搭两个桥桩,架在东西走向的小河上,位于祖师村(原名解放村,后改名为树北村)的中部。据说民国初期,住在小河边的夏家,连续三代招婿为子,后来生了一个男孩,高兴万分,认为是菩萨保佑,天赐传承香火,于是拿出自家木料,雇人在此河上搭一木桥,名曰夏家桥。桥的建成,既方便两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也方便了东通朱家店,西连五里树的交通。
    光阴荏苒,弹指挥间,转眼30多年,此桥因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早已不堪人来车往;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只顾收捐收税,哪管修桥补路?所以当年这里流传一首民谣:“夏家桥,夏家桥,走一步,摇三摇。跌到河里淹死的人真不少。千万不能走这奈河桥!”
    1949年农历正月初一,陈桥解放。第二年,春季伊始,桃花盛开,杨柳绽出了鹅黄嫩芽。祖师村姚汉明村长站在夏家桥头,对粮管员戴汉新和民兵队长吴振群说:“这桥害人不浅。我们三个党员,要为父老乡亲办点事,你俩说说看,怎么办?”二人异口同声地说:“修桥!”戴说:“人民政府刚成立,没钱。我们开个会,发动村里人想办法!”吴说:“我负责做好材料、粮油等的收集、保管和登记工作!”三人制定了计划,分头行动,分工合作。
    不久,姚村长在全村开了会;戴粮管发动大家捐钱捐物,尤其是捐木料;吴队长说:“要注意安全,不能出岔子!”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在夏家桥空地上,戴粮管和村民陈正洪,把土改时分到的四根杉木掮来了;吴老太叫人锯了祖坟上的三棵老柏树,用小车运来了;姚村长带来了五斤猪肉,说:“大家辛苦了,给大家打打牙祭,鼓鼓劲!”还有许多人送来了鱼、米、油、盐、酱、醋、柴等。
    旧桥拆除了,重建新桥——原桥头土质松散,桥址往南移了丈五:原桥桩、桥板都已腐朽,改用杉木板做桥面,柏树做桥桩。吴队长从自家撑来了木船,和小伙子徐文明、任三候打桥桩,沈氏三兄弟惠安、惠才和惠富是木匠,带来锯、刨、斧等,打墨线、拉大锯,刨木板;顾三铁匠送来了十六根尺把长的两头尖尖的大铁钉;陈妈和李姨淘米、做菜,李爹做了烧火军;小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笑成一片。造桥工地上,劳动声、号子声、锯板声和人们的议论声、笑场响成一片,成了美妙的交响乐。

    傍晚,春寒料峭,日脚西沉,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映在人们红朴朴的笑脸上。人们心里热热乎乎的。经过一天的奋战,一座崭新的夏家桥建成了,桥桩深,桥面宽,爬钉爬得牢。大家高兴万分,正要从桥上走过,忽听到扎库匠周老爹的声音:“你们不能过桥!谁先过,要倒霉的,让草把人儿先过!”姚队长一把接过草把人儿,火柴一擦,哗哗哗全烧了,扔在桥下,说:“让你见鬼去吧!我姚汉明带兵攻打万愿楼,还不曾怕死,我今天怕倒霉不成?我是共产党员,不怕倒霉的人跟我来!”说罢就大摇大摆地走过了桥,紧跟在他后面的是粮管员、民兵队长、沈氏三兄弟、大伯、大妈和小孩子们,大家全都走过了桥。桥纹丝不动,岿然不动,铁打不动。人们高声说唱了一首快板:“夏家桥,夏家桥,大家走,不动摇。多亏了共产党好领导,它就是幸福桥,要记牢,要记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23:55 , Processed in 0.1075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