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24|回复: 15

出两代进士 周总理求学姚家大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3 1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城厢往事:出两代进士 周总理求学姚家大院

    http://www.enorth.com.cn 


      内容提要:在姚家大院生活了50多年,那份荣耀还在刘德鸿老人心里。清朝同治年以来,姚家大院里曾先后出过两代进士,姚府坐落在老城厢鼓楼东大街南侧,旁邻杠张胡同,后临二道街,是个进深八道院的深宅阔府。

      在姚家大院的留影
      出两代进士挂御匾
      大宅门里藏“树林”
      天津北方网讯:在姚家大院生活了50多年,那份荣耀还在刘德鸿老人心里。
      清朝同治年以来,姚家大院里曾先后出过两代进士,姚府坐落在老城厢鼓楼东大街南侧,旁邻杠张胡同,后临二道街,是个进深八道院的深宅阔府。刘德鸿的父亲是个生意人,上世纪40年代,父亲花了不少洋面,全家人搬进姚家大院。“府第大门上悬挂着清光绪帝御赐匾额,上书‘世进士第’四个大字,可气派了。”当年5岁的小德鸿至今还记得,一家人住在叫“雨香亭”的院子里,有一明两暗三室大厅,进了屋门,迎面是镶大理石面的檀木八仙桌,两边各摆一张檀木太师椅,地面铺红蓝两色花纹瓷砖,门后墙上装有一个悬挂式电话。
      “左首是菲律宾木裙玻璃隔扇,右首的木围裙上是到顶的透空花木雕隔断。东屋摆一张西式办公桌,沙发转椅,桌上有绿色双罩台灯……整个布局充满中西合璧的氛围。”刘德鸿说,姚家自民国以后,逐渐家道中落,当时的姚家后代把部分院子租给有钱人,叫“兑底”,除了房子的归属权为姚家外,所有家具都给租者使用。
      刘德鸿最喜欢的是姚府的花园,“有枣树、柿子树、桑树、海棠树……这在老城厢的大宅门里是很少有的。”
      渐渐长大了,刘德鸿听说,周恩来总理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计划去法国勤工俭学,听说姚家六爷是个教师,早年留学法国,精通法语,便在每日课余之后,到姚家找姚老师补法语。
      刘德鸿一家在姚家大院生活了50多年,直到老城厢改造才离开。记者劳韵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14 2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是“老城厢往事:出两代进士 周总理求学姚家大院”—— 可是连一个进士名都没有。
        “大门上悬挂着清光绪帝御赐匾额,上书‘世进士第’四个大字”——‘世进士第’为什么就是两代呢?

         记者劳韵霏,你这个记者就这样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14 22: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2-14 22:28 编辑

          姚家大院,坐落在天津老城厢鼓楼东大街南侧,旁邻杠张胡同,后临二道街,是个进深八道院的深宅阔府。“府第大门上悬挂着清光绪帝御赐匾额,上书‘世进士第’四个大字.
          姚家自民国以后,逐渐家道中落,当时的姚家后代把部分院子租给有钱人,叫“兑底”,除了房子的归属权为姚家外,所有家具都给租者使用。
      听说周恩来总理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计划去法国勤工俭学,听说姚家六爷是个教师,早年留学法国,精通法语,便在每日课余之后,到姚家找姚老师补法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22: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2-14 22:22
    标题是“老城厢往事:出两代进士 周总理求学姚家大院”—— 可是连一个进士名都没有。
        “大门上悬 ...

    鼓楼东姚家
      大约在18世纪中叶,也就是清代的乾隆年间,天津府属下的沧州迁来了一户扶老携幼的人家,姓姚,原籍浙江余姚。据说,姚姓在浙江的始祖名姚凤,虽说是个历代读书之家,但屡试不第,只能依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乾隆年间,朝廷大兴文字狱,株连九族,不知缘何姚姓也被牵涉进去。为了躲避这场灭门之祸,姚姓第四代不得不举家北上。先是来到沧州,不久又迁居到天津,居住在东门外的袜子胡同。
      到了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姚姓稍有积蓄,于是用廉价购得天津城里鼓楼东路南,杠张胡同北口迤东的一所宅第。这所宅第原是明末清初天津首富徐姓宅院的一部分。当年,徐姓宅院占地十亩,四面临街,院内有大小房屋400余间,整个建筑富丽堂皇,而且廊轩堂庑,亭台阁榭,戏楼花厅,无一不备。后来徐姓家道中落,族人析产,宅内分为五户居住,另有12处小铺面房,分别出售;但大部分为姚家所购得,后世遂在此定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15 08: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4-2-14 22:30
    鼓楼东姚家
      大约在18世纪中叶,也就是清代的乾隆年间,天津府属下的沧州迁来了一户扶老携幼的人家, ...

          谢谢波波回复。
          知了姚家大院姚人的一些来历,但仍然是连一个进士名都没有,与报道的标题和提要不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4
  • 签到天数: 34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2-15 2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田地八百主,信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2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pszyyao 发表于 2014-2-15 08:15
    谢谢波波回复。
          知了姚家大院姚人的一些来历,但仍然是连一个进士名都没有,与报道的标题和 ...

    鼓楼东姚家。姚氏原籍浙江余姚,始祖姚凤,清乾隆年间第四代姚氏来天津,初居东门外袜子胡同,嘉庆时迁至鼓楼东、杠张胡同北口路南。其第五代姚逢年,乾隆进士;六代姚承恩,道光进士,所以在街门悬有“世进士第”匾额。姚逢年在知县任内,认领了京西长辛店盐引恩裕泰,交由子侄辈经营,家道渐兴。七代姚学源以京引总催兼任长芦纲总,显赫一时。逢年次女嫁高阳李氏,有子,即同治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大学士李鸿藻。鸿藻年轻时曾在姚家雨香亭从其舅姚承丰读书。后来,承丰次子学源之三女彤宣,就嫁给了李鸿藻的三子李煜瀛(石曾),这就是当时所谓的“亲上作亲”。李煜瀛早年留法,在法国开办豆腐公司,将中国的豆腐技术引入欧洲。学源之母焦太夫人,即咸丰末年八大“顾命大臣”焦佑瀛的族妹。姚氏与天津梅氏、徐氏也有通家之好。五四运动前夕,正在南开学校就读的周恩来,每天下午3—5时都要到姚家从学源长孙姚启照学习法语,达半年之久。 当然,天津老城里的名门世家远不止此,仅举此数家,也足见老城文化底蕴的丰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22: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仙李盘根岁月真(图)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姚彤章;李叔同;苏诗;1941年;汉魏六朝    作者:章用秀    2010-10-24 07:50

      姚彤章,字品侯,号研曾,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监生出身,工诗文,善书法,与李叔同同出于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的赵元礼门下。笔者有姚彤章书写的行书四条屏,从中可看出此人的师承、学养和他与李叔同的同门之缘。
      姚彤章是天津“世进士第”鼓楼东姚家后人,长芦纲总姚学源的长子(过继姚剑泉为嗣)。清宣统年前后,曾宦游鲁西南。民国初年,任天津营务处承审。轰动津城的宫北大街春华银号大抢劫案,由他与朱承审结,抢劫犯戴魁一被处决。1917年天津闹大水,他任河务局长。后被先后调至唐山、青岛。
      姚家官宦大户,与军机大臣、大学士、同治皇帝老师李鸿藻,咸丰末年八大“顾命大臣”的焦佑瀛,同治进士、曾任吏部主事的李筱楼(李叔同的父亲)等,多是亲上加亲的关系。与天津严家、华家、梅家、徐家、朱家也有通家之好。家族之间往来十分频繁。
      姚彤章年轻时,姚家请善书能诗、学识广博的赵元礼在其家教家馆。因李叔同的二嫂是姚家的姑奶奶,李叔同常去姚家,于是也拜赵元礼为师,主要是向赵学习古典诗词。同列赵先生门下的自然也有姚彤章和他的弟弟姚彤诰,另外还有李鸿藻的三子李石曾和朱易谙(朱宪彝的父亲)等人。姚彤章比李叔同年长6岁,两人志趣相投,甚为要好,早年的诗风、书风也有某些相近。
      我收藏的姚彤章行书四条屏用的是虎皮宣,其所书各是一首七言绝句,有的为苏东坡诗作,有的为自作诗,是姚彤章于丁丑年(1937)中秋节前所写。他的一首诗写道:“鹤作精神松作筋,阶庭兰玉一时新。愿君且住三千岁,长与东坡做主人。”可知姚彤章诗学东坡。而赵元礼当年教李叔同学诗也是以苏诗相授,从李叔同年轻时的诗作中确能看出苏诗的影子。在这一点上,颇见他们之间的暗合。
      从书法上看,这四条屏也具有赵元礼“苏体”味道。赵元礼学书最初师法柳公权,后涉猎百家,尤醉心于苏东坡的书法艺术,功力“非一般人所能及”。姚彤章的行书天真烂漫、雅逸婀娜中展现一种隽永和刚健,深得苏门法书遗意。众所周知,李叔同早年书法师从唐静岩,取法汉魏六朝,但他“转益多师”,有时在他的行书中也展露一些“苏体”韵味。这又是一种“相通”。
      李、姚二人交情深厚。李叔同皈依佛门后仍不忘旧情,1932年曾写信托其俗侄李麟玺将一部《梵网经》转赠给姚彤章。1941年春,姚彤章给在闽南的弘一法师寄去一首祝寿诗:“仙李盘根岁月真,千秋事业有传薪。残山剩水须珍贵,稽首慈云向永春。”诗中称赞弘一的才气和对佛学的贡献,表达了他对这位契友、高僧的仰慕之情。
      姚彤章平生酷爱金石,收藏文玩、书帖、字画颇丰,鉴别能力甚强,这一点与年轻时的李叔同也有共同点。民国年间发行的《河北博物院院刊》和《美语画刊》中均刊有姚彤章提供的藏品,并载有他撰写的有关文物鉴赏的文章。
      题图为姚彤章前辈姚承丰的诗集

    责任编辑:        李淼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22: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2-15 22:38 编辑

    全景中国【天津台】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
    2013-10-09 11:42:35  来源:华语广播网  编辑:陈豪  


    全景中国20131004tj

      提到中国传统的民居大院,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会是北京的四合院,但殊不知,在天津老城厢里的“四合套”,无论从建筑风格、艺术还是人文内涵都不逊于北京,并带有独特的“天津味儿”。
      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最早要追述到明代,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不过,那时城里主要修建的是衙署和军士驻地,一般民宅少。直到清朝初年,天津卫改州升府,城市功能得到提升,辖区范围扩大,城内住宅建设逐步进入全盛期,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风格才由此形成。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介绍说:
      天津这个民居跟北京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特色,首先北京的四合院都比较宽大,一进去看大门也比较宽,天津的感觉很窄很小。这跟古代对于修房子、住房子的等级制度有关。叫法,北京天津不太一样。天津叫大院,什么什么大院,大门儿,华家大门儿。四合院叫四合套。北京叫宅门,叫大宅门,四合院叫四合房。
      天津老城里的民居大院,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为基本单位,在平面布局、结构和装修方面,颇具天津地方特色。如果您听老天津人夸赞自己的住宅,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我过去住的那房子,可是四梁八柱,好着呢!”这话要如今的年轻人听来可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这 “四梁八柱”到底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天津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专家魏克晶说:
      天津人说的这个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上面有四棵梁,八柱是指有八棵柱子,八棵柱子的排法呢,就是前面四棵,后面四棵。这四棵柱子呢,两棵柱子之间算一间。就等于三间了。四梁,上面都有梁。这从建筑体量上来讲是符合庶民的最大体量了。
      原来,依照明清时代的旧制,每一品级的官员要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度修建住宅。明代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九品则是三间七架,且不许再宅前后左右多占地。”北京是皇城,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里,不乏达官显贵,他们修建的四合院便可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而天津的粮商、盐商虽是富户,但却没有品级,宅邸之豪华在“轻商”的社会氛围下被束缚。但是聪明的天津人却也自有一套变通的手段。当时政府对民宅的规定是——“庶民不过三间五架”,于是乎富有的天津盐商就建起了“四合套院”,跨院一道接一道,有的房舍多达一二百间,占地面积依旧可令人侧目。另有规定"庶民不许用斗拱、饰色彩",于是漂亮的木雕隔扇艺术就在天津的大院子里一展骄妍。魏克晶说:
      你说不许用斗拱我就不用斗拱,不许用彩画,我就不彩画,我就刻砖,砖雕木刻,从这方面下工夫。这弄起来以后不比你的彩画次。所以天津的木刻和砖刻很多,可以看见门口的雕花非常好,非常漂亮的。木刻呢,里面的装修是木雕的,隔扇很漂亮的,不比你北京的次。天津是这样一个特点。
      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的洗礼,天津老城中的一些公用和民用建筑几乎毁于一旦,但民居大院的规制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静静地为我们讲述着600年来天津人在这片土地上用岁月织就的故事。
      有人统计过,如今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老城里,够得上规模的、有特色的四合院少说也有二三十座。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面对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民居大院,看着那院落里的木刻砖雕,你才真正感叹:这才是“建筑音乐”中最美妙动人的。近代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的故居就是其中一处。华家的先祖经营盐业致富,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华家的宅院又被称为“华家大门”,提起老城厢“高台阶华家”,在天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也是从小生长在老城里华家大门内,他回忆说:
      我出生在东门里华家大院。谈起我们华家大院,黑漆大门,在左右抱鼓石下面,有九阶台阶,所以人们一提到华家就是高台阶华家,这已经成了他的符号。据老人讲,周恩来也经常到老城里来活动,也曾经穿梭于这几个大院,因为他在这里有好几个同学。周恩来他们无论是革命活动也好,和同学之间也好,和天津老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城中的文人名士华世奎一样,孟氏家族也是个庞大的家族,孟宪宁先生就是孟家当时闻名津门的书法家孟广慧先生的侄孙,而他的老伴儿,正是在天津本地当时赫赫有名的"鼓楼东姚家"的千金。孟宪宁先生说:
      我们姚家的这位八爷,姚惜云,在天津曲艺界挺有名的。他后来给京剧团说戏去。他们姚家的老一辈人,都是玩家,戏剧、曲艺没有不通的。门匾“世进士第”,从明朝就在这儿。李叔同在姚家大院长起来的。他们是亲戚。
      孟宪宁还给我们简述了一段周恩来总理赴法勤工前,曾随姚家六爷姚启进先生学习法语的故事。
      他说,姚启进曾在南开校父严范孙介绍下给周恩来总理教授过法语。他是老法汉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二十一中学毕业的,法文学得相当好,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法文。由于姚、严二家早有交往,后来还成为儿女亲家,严范孙开了口,姚启进先生自然全力以赴。其实姚先生只比总理大三岁,但总理对他却尊敬有加,学习一段时间后,总理掌握了一些基本法文知识和对话,为他到法国勤工俭学确实提供了一些方便。
      周、姚分手后,始终不曾谋面,总理为革命事业奔走,姚先生则终生服务于教育,直到1959年,姚先生沉疴在床,有人向姚先生提出,不妨给总理去一信,以表渴望之情。姚先生才发去一信,那时总理正出国公务,但没过几天国务院秘书处发函天津南开区委,区委立即派人到姚家慰问,并有陪同医生给姚先生诊病,姚家老小甚为感动,对周总理不忘故交久久不能忘怀。
      600年历史积淀的老城厢,不仅走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以及书法家华世奎、孟广慧,还居住过很多风云叱诧的人物,华世奎的侄孙、书画家华克齐先生介绍说:
      天津市我记忆当中,除了华家大院、有姚家大院、卞家大院、王家大院、徐家大院、柳家大院。另外老城里有好多历史名人,比方说,除了华世奎,从老城里走出了王襄先生和孟广慧先生是首先发现甲骨文的文化名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有些作家,像刘云若,像戏剧家焦菊隐,还有李叔同、包括近代的周恩来、邓颖超,也是老城的常客。

      天津的老城,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尽管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但天津老城里的大院儿却如这座城市凝固的记忆,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今,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天津,想领略一下天津老城厢大院的风采,不妨到位于鼓楼东侧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去走一走。这座博物馆的所在地正是在2003年老城整体搬迁改造后保留下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民居院落——徐家大院。虽然这里规模并不大,但它的精致程度独树一帜。徐家大院原是英商麦家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在这里,天津独有的“四合套”里特色的砖雕、精美的木雕都保留了下来。漫步院中,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安逸,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心灵去触摸、感应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可以用激情去畅想、设计着它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2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盐商八大家天津“八大家”,是对天津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富户豪门的一种统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八大家”,成为明末清初天津海运、粮业、盐务、工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清咸丰初年开始,流传着有关“八大家”,的说法:韩(海运业)、高(大盐商)、石(大地主)、刘(粮、油业,大地主)、穆(经商),黄(大盐商)、杨(大盐商)、益照临(盐务)。即:“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正兴德穆家”、“振德黄家”、“长源杨家”、“益照临张家”。后又有“新八大 家”之说:天津卫,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华;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盐商文化与天津民俗    清代诗人张船山(问陶)称誉天津“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乡景色,即渔(次要的)盐(主要的)之利带来的风月繁华。这一点,天津与扬州也很相似。行销淮盐的商人与行销芦盐的商人,所创造的文化扭转与意蕴,在当时是颇为接近的。  天津盐商文化对天津民风民情的改变,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疚,从天津民俗整体看,都很明显。  天津屯本为军事建制。因此,民风慓悍,造成遇事讲打讲闹的社会风气。而盐商如顺治时张霖、康雍间的查日乾(天行)、安歧(仪周),起造园林,延揽名士,换名话说,在天津,“引进文化”,成为一时风气。安歧“无声争之好,惟涉古今书画名迹”,“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津文化的建设者,范宽〈雪景寒林图〉,孙过庭〈书谱〉都是字氏家中物。盐商收  藏名迹的风尚,在晚清“八大家”中李善人身上遗风犹存。李家珍藏宋元明珍本图籍多种,是旬清大藏书家之一。    天津儒学始于明正统间。在明、清两代,不但有文学、武学,还有商学。商学的生员即来自商、灶(盐灶)两稽查,主要来自盐商,早期也由盐商承担经费。盐商积极兴学,既因本身富于财力,又因商、灶两稽查子弟可人科场,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学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书院”,早期经费全由长芦盐商支会。第二所“问津书院”。则由盐商查为义献产而设。天津河东盐索一带,从不讲读书习文,乾隆举人杨一昆(无怪)在此设“起凤楼书社”,使民风民情大为改观。而杨家即是盐商。天津一地,民风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认盐商文化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就天津情况讲,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正畸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遂闲堂张家行盐有了钱,儿孙都步篱仕途;无锡华氏(南华)北迁后,祖先业盐,后世出了内阁中丞华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楼),为同治进士,致仕后因办盐务成了巨富;杨一昆及其子杨恒占(进士)也是先仕而盐发家的。无论如何,科场功名,总是对文化的一种启动力。  但盐商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用钱堆起来的,无论起造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情诗酒,没有钱是办不到的。风月繁华的基石是白银。这说又影响天津的社会风气“俗尚奢华”。“八大家”中的盐商振德黄、长源杨、益德王、益照临张(海张五)、李善人,无不以挥霍性开支而闻名津沽。天津鼓楼东姚家也是盐商,而且姚丰年、姚承丰父子两世进士,财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风清正,生活简约,就不属八大家。从这一点看,盐商文化对天津风俗糜烂又有大关系。聘闺女讲究:“过嫁妆”,娶媳妇讲究“亮轿”,死人讲究“出大殡”,办会讲究“设摆”,把家中珍贵文物摆出去,实际是“摆阔”。由于金钱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宝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的说法。杨一昆在〈天津论〉里说:“第一是走盐商,走久接(结)地方。一派纲总(盐商公会头目)更气象:水晶顶,海龙裳,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运司(盐官)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围绕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寻常。他(盐商)的来头可想。”这就是盐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盐商办文化事业并不单纯出于倾心文化艺术,主要还是附庸风雅。张霖、查莲坡皆能诗,但有几首为人传诵?天津诗人还是“独有清韵在梅花”,属于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栋祖孙。清代天津也没有出现大书法家、大画家,更没有“金陵八家”、“吴门四子”画派。盐商中人对于艺术总是浮皮蹭痒、水过地皮湿,点到而已(盐商后裔另论)。这种创作风气,影响甚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06:58 , Processed in 0.1182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