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86|回复: 4

舜帝补遗(有虞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11-23 2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3-11-23 20:46 编辑

                                                  舜帝补遗(有虞氏)
    良渚文化距今有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年,中国本土上目前发现这一时代的古城约有六十多座,小的只有十几平方公尺,良渚古城达两百九十万平方公尺是最大的。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抗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
    在杭州西北郊良渚发掘出京畿规模的古城,其土龄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记载:《周书》而上是《商书》,《商书》而上是《夏书》,《夏书》而上,赫然便是《虞书》。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当时良渚文化的波及范围谈不上小国寡民,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范围也有30万以上公里。
    《韩非子·显学》中“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推“虞代积年约在公元前3300—公元前2100年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准此,虞代积年应为公元前3600—公元前2070年。良渚文化年代与虞代年代密合。
    良渚文化的集中区域之一即太湖流域,即古吴地。“虞”系有虞氏的部族族称,亦是虞朝的徽记。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虞字乃由吴字所衍生。“虞”与“吴”通,古音同在鱼部,同声相假,自古学者无疑义。无论是夏还是商,其国号都与所在地望有关,如夏朝得名自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虞朝得名亦宜因其地望。
    中国的“社”要追溯到虞代。结合良渚文化的瑶山、汇观山等祭坛遗址,发现良渚文化的祭坛与三代之“社”若合符节!良渚文化的祭坛已发展成熟,而夏代之前正是虞代,“社”源于良渚文化与“社”源自虞代的记载相契相合。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夏后氏尚黑,尚黑心理是导源于良渚文化,即虞朝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2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皇,冕属也。画羽饰焉。”“皇”指羽冠,“有虞氏皇而祭”所指的便是有  虞氏的先民头戴羽冠祭祀祖先及天地。郭沫若的研究:金文、甲骨文中“皇”的本义为“插有五彩羽的王冠”。而“皇”又可以在良渚文化玉璧上的刻划符号上相参照。良渚文化正是虞代文化的反映。
    《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按这说法,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史书上说“夏朝四百多年”,历史学家断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夏为471年,据此虞朝当是1520多年。考证《国语》、《左传》、《史记》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为有虞氏的世系15个,也就是说虞朝传位有15个帝王。
    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有虞氏世系:幕、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虞朝之说的论点如确立、确认,那么中国的历史通称就要改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就要改为“中国上下六千年”,“五千年华夏文明”就要改为“六千年华夏文明”。  
    虞代可分两期:前期到颛顼的幕,后期从幕到舜。虞部落的真正强盛是从幕开始。幕受有虞氏“报”祭说明他在虞代的历史地位与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当。舜被举为天子,既是虞部落强大的表现,又是氏族显贵推动的结果,与商汤、武王一般无二。舜为共主后,表明虞代后期社会制度本质上近于夏商周三代。
    颛顼之时,有虞氏的重要人物是虞幕。《国语·郑语》载史伯语: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的功德是“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协,和也。也就是说,虞幕发明了以律吕测气定候以助生万物的候气法。虞幕因为有大功德于天下,故能同夏商周三代始祖禹、契、弃相提并论。
    虞幕可能就是夷牟。虞--张口呼喊驱虎形状--有虞氏图腾,古称猎人就叫虞人。传说夷牟负责为黄帝造矢,打败蚩尤后,很可能论功行赏,虞幕成为了“能听(观察)协风(东风-协;西风-韦;北风-冽;南风-凯)”,即主管祭祀东风神的大巫师。到颛顼时,成为重臣(幕能帅颛顼者也),并开始视颛顼为其族之祖。穷蝉,也有叫穷奇。《山海经》称:穷奇-如虎有翼,应指其族的飞虎图腾。本为少昊族后裔,后因与黄帝族背盟,与炎帝族的共工联合,故被黄帝族视为恶人,有“食人”族的恶名。其后,有虞氏地位不再显赫,直到虞舜之父瞽瞍,娶了显赫的握登(渥丹-太阳)氏为妻,才又出任尧帝的乐师(瞽-乐师,非瞎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20: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虞氏作为一个部落国家可能在颛顼时代就形成了,虞幕的时候,更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一语看,有虞氏政权一直到瞽瞍都是存在着的。又,“帝尧立,乃命质为乐。……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可知有虞氏的族长瞽叟还曾担任过唐尧朝廷的乐官。
    对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的编连、研究有了新的看法:竹书中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是属于有虞部族的一位古代帝王之名;认为有虞迵应该编连在尧以前的古帝王部分;对“尧舜同属虞代”、“陶唐氏为虞前及虞时之一诸侯”之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舜以前的传位过程应是“有虞迵--尧--舜”。
    济水为古之四渎之一,是与河、淮(初指今山东境内的潍水)、江(初指今山东、江苏境内的沂水)并驾齐驱的历史文化名川。大舜一生尤其早年行迹,基本不出古济水流域。原有虞氏集团的重要成员,虞舜系的六个邦国(邹、辕、邿、遂、缗、虞)也都集中在古济水中下游流域或附近。济水流域为有虞氏“龙兴”之地。
    良渚文化北迁。之后的龙山时代应大体上相当于古史传说的唐尧虞舜时代。其文化中心后又再从东向西逐渐转移的过程,大汶口文化如此,龙山文化也如此。山东龙山文化(也称作典型龙山文化)中心的西移开始于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200年)。有关大舜行迹的记载恰好与考古学揭示的东夷民族大迁徙的史实相吻合。
    大舜在受禅为帝之前,就是有虞氏的君主,甚至是东夷族团的领袖;大舜耕稼渔陶于东夷各地,主要是出于示范和教化的目的,或是出于救世的目的。有虞氏作为东夷古国或东夷古国联邦,政权构成和权力运作究竟如何,我们一概不得其详。入主中原后的有虞氏政权,也就是虞朝的情形,古代文献却有比较多的记载。
    传说舜生于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于公元前2178年癸卯。死后禅位于禹。舜又称虞舜,是国号有虞故称。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原籍姚墟(今河南濮阳,一说浙江余姚)之生而姓姚。因继承王位后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让其居住妫河边(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便以妫为姓。舜字都君,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
    舜耕历山(今山西永济的中条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今山东济阴的古雷夏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尧向四岳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尧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相传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20: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尧未能起用早有贤名的“八元”、“八恺”。舜却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尧未能处置恶名昭彰的“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但舜将他们流放到了边远荒蛮之地。
    舜执政后,重修历法,召见各地诸侯君长,重颁信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刑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对不肯悔改的罪犯严加惩治。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
    尧死,原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职责不明,舜命禹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任士,执掌刑法;命垂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任纳言,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舜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舜年老时,认为子商均不肖,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湖南永州)。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则说:“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如下的逻辑关系:南方有鸣条,鸣条有苍梧,苍梧有九疑。或者说,九疑在苍梧一带,苍梧在鸣条一带,鸣条在中国南方。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只有“荆楚”。   
    舜帝推翻了尧帝的陶唐朝,建立虞朝,当时可能称“夏虞”。后大禹推翻了“夏虞”,建立了“夏后”,以有虞氏为主体的夏虞朝的遗民向外迁徙。河南的虞城、浙江的上虞大概是向东迁徙的印迹。而向北迁徙的大部分停留在农耕与游牧结合部发展。河东的称“鲜虞”,河西的称“猃狁”,实际都是“夏虞”的记音。
    到商朝末期,鲜虞这一族群已扩散到正定一带,可能组成了方国。后因箕子被封于此,或挤走他乡或融于其中了。封箕子于朝鲜的目的是阻止狄人对中原的侵扰。而正定一带正是狄人入侵的必经之地,故,封箕子于正定的鲜虞城一带是可能的。今之“朝鲜”似乎过远,并不在西周的疆域范围,也起不到防狄的目的。
    “猃狁”在陕西北部、泾水一带活动,西周中后期,发展最盛,曾发展到甘青一带。古秦人在西汉水的老巢就是被“猃狁”端掉的,后“猃狁”集结于泾水中游一带,形成国家,就是“义渠”。“义渠”是“有虞”的记音,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抵挡了北部游牧族群的向南深入,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屏障作用。
    进入春秋以后,扩散在河西、河东的山西虞朝的后裔先后完成了国家体系的建立,河西为义渠、河东为鲜虞。今河北正定东北四十五公里的新城浦,古有鲜虞城。自公元前662年后,活动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这支鲜虞人,史料多称“狄”。因都于原中山之地“中人城”,也称其为“中山”,以其地名代替鲜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13 18: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7:35 , Processed in 0.1065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