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02|回复: 9

《姚治华山水画选》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9 16: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治华山水画选》序
    2013年01月24日17:03    来源:人民网   

    笃实勤奋而富有艺术禀赋的姚治华同志,是我近40年的老朋友了。我们最初相识于武汉,那时他只有20来岁,刚刚经过两年短期的美术专业学习,即在湖北文联任美术编辑,随后并且成为湖北美术工作室创作员,常见他在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在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中,他参展的作品首次获奖,开始展露其艺术才华。1956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五年,打下了中国画扎实的造型笔墨基础。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至今。

    治华同志先学油画、版画,后攻中国画,师从李可染、叶浅子等中国名家,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他曾三次长途跋涉,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敦煌和永乐宫等地,学习、考察中国绘画的优秀遗产,并注重西方绘画的研究。因此无论画什么,他都是在掌握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进行推陈出新的探讨。他的人物画,形象生动、笔力雄健,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神态见长。他的山水画,致力于借景写情,融主客观于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意境,他重视到客观实际中去取得真情实感,画自己的真实感受。缘此景以写此情,情景交融。同时,他善于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感受,这使他的作品表现形式与风格更为多姿多采。

    他十分重视以造化为师。近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名山大川。祁连山粗犷的高原风光,戈壁滩上的丝路驼铃,太湖晨雾的婀娜风姿,黄山千变万化的奇峰异石,以及漓江、峨嵋、乐山、武当山、黄果树、三峡等地的动人景色,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生动诱人的表现,纵观他的山水画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色调高雅,笔墨酣畅。他的《芦荡仙鹤》、《美姑河畔》、《秋渡图》等作品,在国内外展览时,都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有的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1年九月,他获得了日本国际文化联盟本部颁发的“国际宝鼎艺术大赏奖”。

    作为优秀艺术教育家,治华同志还注重中国画理论的研究。他曾到国内许多学校和地方传授中国画技艺,并到日本、肯尼亚、韩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并在艺术学校讲学。他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姚治华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中国画论文选》,还主编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技法》、《花鸟画技法》、《人物画速写》等九本教材,深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治华艺术简历
    2013年01月24日17:04    来源:人民网   

    1932年9月2日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至今、擅长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他曾在山东、湖北、海南、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曾五次赴日本,四次赴韩国,三次在法国、两次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肯尼亚等国家举办画展并讲学。先后赴意大利、德国、英国等欧洲15国进行艺术考察。1991年曾获日本“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1998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艺术奖”。1999年5月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阿科特米”大奖,10月参加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又获“世界名人最高奖”。他的画为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国外一些艺术馆收藏。他的画曾作为礼品,由国家领导赠送外国元首。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出版有《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等著作和录像光盘。并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由中央美院十一位教授编写)一套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

    姚治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等职。并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治华入编《百年东方美术》 与恩师李可染同卷
    2012年07月16日14:41         



    《百年东方美术》李可染·姚治华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6日讯(记者 李冬阳) 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东方美术》(全集共十一册)书籍问世,李可染嫡传弟子、著名国画家姚治华先生入编第一册(李可染·姚治华 卷)。
      李可染先生曾在中央美朮学院任教多年,创作的《万山红遍》于2012年6月2日在保利春拍以2.9325亿元成交,成为今春拍卖会上单品的最高中国艺术品,由此可见他的艺术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姚治华是李可染先生的嫡传弟子,深得李可染先生的熏陶和教导,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姚治华曾十多次登黄山写生,把自然界美好的风光印入脑海,绘画时,把水和墨一调和将其渲染在宣纸上,便绘成一幅幅髙水准的国画作品。他的艺术理念讲究的是用灵魂来再现大自然的艺术。姚治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精力创作出了几百幅国画精品,在书画界受到诸多称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治华:中国画发展不能靠价格炒作(图)
    2012年07月06日15:40         


      “艺”在“术”之前,艺术不等于是技术,“艺”是修养、内功,画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内在修为,术才是纯熟的技术,两者结合好才能画好画。
    姚治华近照。
      浦奕安
      近段时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艺术品投资中的中国画却如春梅独秀,价格在春拍中屡创新高,一直延续到6月2日晚的保利春拍,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意创作的朱砂画《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成为今春单品成交价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一时间,李可染似乎成为现当代中国画拍卖市场的风向标。李可染先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多年,桃李众多,姚治华是其中一个嫡传弟子。他的山水画创作深受恩师李可染影响。
      “中国画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姚治华回忆,李可染对于中国画的基本功非常重视,刚进中央美院时,可染恩师便提出了四个“要”来修炼基本功,即“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诗人的感情和杂技家的本领”。
      所以,他在多年的创作和中国画教学中,非常注重这四者的融会贯通。
      姚治华认真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术家,必须具备一个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全面素养。中国画的美学包含在哲学范畴内,创作者认识问题应懂得辩证法,细致观察和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些人在创作时标新立异,尽想着创新,把丑当美,对于中国画来说是不对的。”姚治华不无焦急地说。他认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从孔孟以来的哲学思想,是反映道德高尚为主。而西方则以奇特、裸露为美,学习中国画时需要辩证去看待这些问题。
      姚治华一直注重中国画基本功的培养和修炼,他觉得现在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需要勤练基本功,可以凭感觉去画,那是完全错误的。
      他进而徐徐道来:“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黑与白、疏与密的创作规律,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姚治华边画着一张册页小画边和记者讲解,你看这画上的马,寥寥几笔却各有不同,虽然自己没有亲历草原,但多次的写生观察早已把马的各种情态烂熟于心,根据多年内功积累和创作时的感觉,才能逐渐画出意境,抓住画的灵魂。
      “好的艺家其实都有一颗哲学家的头脑,我退休后去过多个西方美术馆,看到无论是现代派和印象派绘画,无论是凡·高还是莫奈,他们都是一个哲学家在作画。“姚治华说。
      退休后的姚治华,尽管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依然不时去写生,功课甚至做到国外,寻找新的灵感,也喜欢和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新闻专业的夫人谈论天下大事。在画画之余,他还经常涉猎别的艺术门类。“比如我去看芭蕾舞,西方的形体艺术所带来的动态之美,会激发我新的创作灵感。我没有刻意去融合,但西方各种艺术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说。
      “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姚志华清晰地记得恩师李可染所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说,画画除了内功的修炼,方法、技术的修为也非常重要。
      “要练出胆量,熟练了,才不怕。比如前几天上合组织第十二次峰会演出上,杂技演员上演的空轴,非纯熟则不能。”他认为,中国的戏曲、舞蹈、绘画等艺术的技法得讲究一个循序渐“熟”的过程,最终到达“无法”的境界,“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所以说,中国画的创作,其灵魂便是内功和外功的有机结合,要用“魂”去抓住人、打动人、吸引人。姚治华感慨:“依意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依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他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画了那么多年的画,但还是没有像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等名师那样形成自己的风格。
      “先抓住画画的魂吧,尽量做到胸中有丘壑。通过创作去提取精华,表达我对于自然界万物的认识和感受。如是足矣。”姚治华这样总结自己。
      “死练中国画最多成画匠”
      姚治华把生活看做自己作画安身立命的根本,他认为,任何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是无本之源。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有所区别,需要去大量的名山大川写生再创作。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不是魔术,不能单单凭借巧合、单纯模仿自然现象。要经过画家认识和提炼,要集中、典型、提高生活,这才是画家的本领。”姚治华感慨。
      他告诉记者,在生活中画梅、兰、竹、菊的比比皆是,可是最后能成气候的为什么就不多?“艺”在“术”之前,艺术不等于是技术,“艺”是修养、内功,画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内在修为,术才是纯熟的技术,两者结合好才能画好画。
      “现在有不少画家在走极端,只知道死练画,最多成为故宫里那些临摹古画的匠人,一辈子成不了大家!”姚治华掷地有声地说。
      姚治华对他的弟子就很注重“艺”和“术”的结合,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最近,他的弟子,十年里游历三峡700多次的“画三峡专家”郑碎孟就补景完成了2001年6月,秦岭云、姚治华合画李白的“三峡早发白帝城”诗意画作
      “我的画作从不直接进拍卖市场”
      姚治华和很多老一辈的画家有所接触,深刻体悟到他们的信念。关于中国画的未来,他认为,一定要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发展,决不能脱离。“学习传统,就像春蚕抽丝,绕进去成了里面,有的人进去就成了蛹,有的变成飞蛾,对传统,要咬出来。”他说。
      姚治华用李可染先生的话来解释,学习传统和自我创新之间应该是“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功力打出来”。学习理解中国画的传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要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造,才有出息。学习西方很重要,但中国画一定要是自己的血液,血型不能变。要汲取各方营养变为自己的血液,但不能混血。
      经过多年市场磨炼,姚治华的作品从不与任何拍卖公司合作,也没有团队运营。1997年,他邀请赵朴初、关山月等22位当代名家一同创作的画作《和平颂》,则拍出过5000万元的高价。
      姚治华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我不在意今天我的画能卖多少钱,有多少市场和多少人来关注。我的画作从不直接进拍卖市场。有的画家,通过一些炒作方式,把画作提高到一定价格,当随着时间流逝和市场检验,慢慢就会下来的。”他露出了一个红润光泽的笑容:“到那时候,可就不好看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治华小品画选》自序

    姚治华

    2013年01月24日17:38    来源:人民网   
      先后几次赴日本讲学、举办画展,学生和朋友拿来日本生产的小镜片让我作画,试了几张,感到画起来很顺手了,笔墨色彩都不失单张宣纸的韵味。于是我对用镜片作画产生了一些兴趣。每次讲学回国,日本画友都送我一些镜片。画大画需要集中完整的时间,而小镜片作画,只要“意在笔先”,构思好了,以较短的时间,即兴写来,一气呵成,便可尽情尽兴,颇为惬意。这里选入的百幅山水小品画作就是近年来在这样一种情致下诞生的。
      离休以后,我“自由”了,时间可以完全由自己支配。我充分利用了这个时机外出采风。除西藏以外,我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祁连山粗犷的高原风光,戈壁滩上的丝路驼铃,西双版纳晨雾的婀娜多姿,黄山千变万化的奇峰异石,滩江的秋波春意……,都尽收眼底。我五次踏访西北大草原,十一次攀登黄山。在我的写生速写本和照片集里,我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资源。说不清有多少美丽动人的画面,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涌动、萦绕,促使我去歌颂去表现。近十年来我不但涉足国内的大好河山,而且应国外讲学、访问、举办画展的邀请,我也曾有机会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二十多个国家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对东西方艺术的认识,坚定了艺术上追求的方向和道路。我决意在有生之年,把我的学识修养、绘画技法和生活素材很好地结合起来,画出一批作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了实现这一愿意,我将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创造。
      已近七十岁了,总感自己的作品尚不成熟,不敢轻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热心的朋友劝我:“人生七十已算古来稀了,你的作品无论是大画小画,也应该统统拿出来和观众见见面呀!”聆听朋友的一席话,我有意在七十岁生日之际,将部分大小画作以出画册、举办画展等形式问世,敬请专家和观众评说。将一百幅小镜片画作按照原大编印成这本画集,也正是出于这种初衷。同时,这些作品都是我多年追求探索的一部分成果,将它们公开出版,也可以作为我永久的留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治华
    • 姚治华艺术简历
    •     姚治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等职。并被有关机构聘为《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和思维  辩证方法  诗性追求

    丁芒

    2013年01月24日17:38    来源:人民网   

    连日来拜读姚治华先生的画作和有关评论,真是目为之眩,神为之夺,沉潜在他的艺术创造的意境里,体味精醇,总想探渊索源,对他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产生这些特色的思想基础、思维方法,作一些探讨开掘。姚治华是当代拥有盛名的山水画家、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关于他的身世学历、天资秉赋,以及笃实勤奋的人品作风,博求约取、融通独辟的艺术道路及其造诣,人们讲得很多。恐怕每一个成功者所必须经历的具备的基质性的先期条件,他都实践了,拥有了。这是共性,是规律。各个成功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到达的深度不一。我所谓深度,一是指在“博求”中对实践经验(师法自然,师法占今中外前人)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升华概括程度,也就是一般的“领悟”能力;再是指对这种领悟能力迅速“约取”,融入自身的个性志趣中去,在艺术实践中悟到独造个性表达的种种线路、方法,此所谓“顿悟”。顿者指来得快,是心灵的一种迅速撞击,艺术思维上的豁然开朗。“领悟”是理性成份多,“顿悟”则又回到更高的感性体验中去,顿悟是领悟的理性基础,是领悟的深化,它直接指向了实践,指向了个性独创。用古人关于艺术境界三阶段的分析来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我认为是客观状景的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我认为是自我投入的“博求”阶段,也即“领晤”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也即个性表达的“约取”阶段,升华、独创、前进的阶段,也即我前文所谓的“顿悟”阶段。姚治华的艺术成就很高,我认为正是他的艺术思维到达了这种深度境界的结果。

    艺术思维当然是一个抽象的大概念,在画家来说,他是怎样通过笔墨、色彩等工具,在平面静止的具象画面上,来运用和表现这一抽象概念以达到其理想境界的呢?这就必须从他的作品中对他的艺术思维,作逆向的条分缕析的探索。现谨就我所感,析论其主要几点:

    一、中和思维

    在有着繁盛深厚的艺术传统的中国,在世界各国画派画风交相辉映、杂彩纷呈的现代,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画家,何去何从?道路并不难选择。但要成为一个超越者,他就必须广开视野,继承借鉴,博取众长,汇多元的经验于一炉,作为自己攀登颠峰的基座,而不是孤守、排异,永远重复古人,重复自己。中和思维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个指导思想的问题。没有这种博大的见识与胸怀,就永远不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发现和发明种种“中和”的艺术方法。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你不扎扎实实站在历史巨人的肩头,就永远不能独标新异,出人头地,只好沉沦于平庸。观察当代许多卓越的画家,论其思想深处,莫不有赖于中和思维的奠基。姚治华之敢于大胆用水用墨,敢于大块地用色,莫不是他在继承和借鉴中,中和思维所起的作用。从他每一幅画都可以看出:传统笔墨工夫和西画的色彩绚丽.版画的强烈明快,连环画的灵活构图种种风格的融合、中和。如他的《美姑河畔》、《巨龙雄魂 旭日东升》,因大胆用色,而使国画传统的山水意境顿然改观,创新求变的意义,时代精神表现的意义,也就在其中了。

    二、辩证方法

    中和思维和中庸之道、折中派不同,它不是“(1+1)÷2”,而是建立在否认二元对抗、否认“一个中心”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画家具备了中和的理念作为艺术行为的指导思想,才可能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种种艺术上的问题。观姚治华的画,莫不可体味到他运用辩证方法的得力之处。举《驰马》为例,画的是一群斑马奔驰于广漠草原上。从习惯的构图来说,奔驰的马群应是画中主题,他却置于画幅上端、地平线穷目处,其下约5/6的画面,则以蓝黑混成的水彩横扫过去,略间以空白发亮的潭影和近景蒙茸乱生的草丛,一片雄浑迷蒙,反托出斑马群鲜明的身影和条纹。画面顶端淡黄一抹,暗示着夕阳余晖,为斑马工细生动的笔墨,作了光学上的解释。主次的倒置,工笔与大泼墨的反衬,动势与静态的对比对立,都是一反常态,出人意表。读者审美的指向,立即被画家的匠心,从惯性中解脱出来,导向新颖、奇妙、广阔、大气的境界,心灵为之震撼,不由得浮想联翩。治华先生惯用这种手法,建构其“大感觉、大气势”,形成他山水画风格重要部分。《夜捕》,《荒原》,《黎明》、《风雪驼铃》等,都一样地气势夺人。我认为这些都是他运用辩证思维和方法最成功也是最高明的成果。不看到事物的矛盾两方,不是把客观物象通过主观意念加以改造,不是对审美惯性惰性作逆反思维和反其道的运作,治华先生就不会有这个艺胆,他的独创、孤诣的创性思维也不会到达如此深度。

    三、诗性追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审美传统观念。重写意的画风流传千年不衰,就是因为这种审美观念,能促进画家们从具象到抽象“超四维”的思维运作。这种审美指向,引导中国画进入更为高级的诗性境界。回顾当代成就较高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无不在诗意的表达上,努力探求,煞费苦心,才能程度不同地到达一定的高点。姚治华正是在这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画家。分析他的诗性思维及其成功的表现方法,我想对广大画家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夸张化:为了完成诗意的传达,夸张往往是直接、有效的手法,这在诗歌界已是共识,只有不懂诗的人才说你“说过了头”。而在绘画上,就须通过景物具象的变形,通过变易笔墨、色彩甚至皴法等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姚治华的艺胆之大,首先就表现在夸张上。他敢于把成碗的彩墨相溶的水,泼向草原、浩空,成堆的重彩泼向山峦峰峡,以表达他的热烈、浓情、痛快、高旷、幽邃……种种心灵中的意念,表达他面对景物、“再造”景物时诗感的兴发。《漓江夜曲》通过对江岸、山头、树影的倒影的特殊皴法,表现渔火映染下的水纹闪动迸飞之状,传达了作者对此时此景的激赏和对诗性的细腻的体验,读者循此以观,也会立即受到他诗情飈发的感动和感染。

    2.朦胧化:朦胧就是不确定、不指实、不工细。因为朦胧,就促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遐想,使作者显示的审美对象,在读者心中引发许多补充。这是诗之讲究含蓄、富有余味的一种常用的也是高级的艺术观念与手法,运用得当,艺术效果大大高于写实。绘画同样适用这种手法,姚治华更应许为高手。他不但通过云、水、雾、风、光、影等等惯常便于表现朦胧感的东西,来传达其抽象的诗性思维,我觉得他的独到、他的擅长,甚至可以定名为“姚治华式的朦胧”的,是画水中的倒影。《漓江情》以江岸的一抹绿色为横轴,把岸上美峰与水中倒影平分全幅,形成一个奇妙的对称结构,使人忘却谁是实景谁是虚景,因而灵性摇漾,诗味盎然。再如《夜捕》在全幅夜色朦胧中,相对清晰的两条渔舟上的渔人,从画幅中绕左侧,向着水上夜空撒出两张渔网,颜色稍淡于底色,如风裙飘飞,如奔云浮漾,网的长度大大超过了正常的比例,显然是夸大了,然而却成了全画引入注目的焦点,使人生发出无穷遐思和深邃的惊喜。《静静的渡口》则把视焦放低,竟略去了岸上的山峦,全幅是倒垂而下的水中山影,压在静泊于右下角岸边的三条笔墨鲜明的渡船上。山影的皴法也较为特殊,是山石的坚硬棱角与柔软的水纹水沫的揉合,左上角画了些翩然翔飞的白色水鸟,与渡船对角相称。构图固是独创,对“静”的表现,通过朦胧的山影,加上不朦胧的渡船的反比,便越发显得幽静安详,诗感似乎要从山影中渗沁而出。《秋渡图》也是只画山的倒影,却由于意境不同(以岸边红叶及对角船上的红色块来暗示),他把倒影因被船的移动产生的波浪所荡,而形成规则形的横纹。强化这一道道平行的横纹,全幅画出现了装饰画似的规律感、节奏感,与大红色块产生联动,浮现出生活进行曲的热烈的旋律。我对姚治华的朦胧化艺术手法,尤其是水中倒影的表现特别欣赏,这正是他的特色、专长、亮点。

    3.通感化: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可以相通,从视觉对象可以听到声音,从触觉对象可以闻到气味。其实未必真是如此,“通感”的基础在于对人们生活经验的唤起,在于联想。绘画,是时空的画面锁定,欣赏绘画只需视觉。如何让人们通过对平面、静止的画面审视,超越视觉三维(点,线、面)的局限,从各种感觉渠道,都能驰骋想象,形成幻觉,获得更大的诗性审美满足,这就是要靠画家提供启导通感的“通道”。高明的画家无不在“超四维”的追求方面着力,常运用暗示、象征、比喻、营造气氛种种手法,而运用“通感”是重要手法之一。取得重大成就的姚治华,当然也是“通感”化的高手。

    首先要说的就是他的“动势思维”。他善于营造气势,化静为动,他大胆泼墨泼彩,如状云、状风、状水、状瀑、状山影,状夜色、状晨曦、状暮雪、状莽莽生意,状蓬勃之气,无不得心应手。读他的画,每感一股气势逼人,这股气势撞开了人们联想之门,一时五感皆通,如闻风声瀑布,如触云絮缠绵,如嗅花香水气,如沐沁凉夜风……

    再说其通感效应,如《邛海风光》以幻化了的楼台的鲜红,对照水中有序流淌的黄花,而黄花已成水的线谱、花的音符。凭这种暗示,人们似乎听到纡徐流淌的钟声琴韵。《山中雪》在斜向虚染的云流岚气中,雪花漫飞,挟着风势,撞击在似乎冰冻了的山峰树影中,恍惚叮当有声。更不要说那广漠上远去的驼铃(《丝路驼铃》)、深山中自天而落的悬瀑(《飞泉》)、飞浪撞礁击岸的东海(《望柬海》)之如闻共声了。差不多每一幅我们都可以五感互通,生发联想,产生更丰富的诗情的体悟。

    诗性追求,画比诗要难得多。除了诗性思维不是人人可具外,写诗是通过抽象(文字)写抽象,而画则须通过形象写抽象,所受限制多得多。但这又恰恰是衡量一个画家的思维深度、艺术力度的重要着眼点。姚治华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又是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业绩和成长轨迹在相当高的层次上折射着中国画在当代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研究总结他的经验,足以影响整个画坛。因此我作了上述探索,限于篇幅,未能概全,限于水平,未能深探,尚望治华先生及天下方家有以教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情诗画

    杨坤墀

    2013年01月24日17:38    来源:人民网   
      经民族出版社总编推荐。我拜访了画坛名家姚治华。初见姚治华给人感觉,善良、纯朴、大方、好客,气度非凡。通过几次接触交谈拜读姚治华画作和有关评论,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犹如回归自然和进入仙境。他的艺术特色与众不同。他追求的回归自然和传统的诗意,世有着西方先进艺术的思想: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对应关系中人不断地发现和关照自己,既关照人生,也关照匳史,这是中国艺术家“天人合一”的重要美学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我国历代不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是这一美学思想的本质体现,姚治华先生做到了真是了不起。
      姚治华先生,为人随和谦逊,平易近人,胸怀豁达,视野宽阔,低调,江泽民主席曾两次接见,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当代大师,但他从不炫耀和张扬自己,总是勤奋在创作上。真是名师出高徒,姚治华用他的作品回报了社会,报答了老师,可喜可贺。
      姚治华先生注重写实,注重写生,注重中西融合。这种折衷中西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广泛体现,与姚治华老师在一起感到他虽然年过花甲,却朝气蓬勃身强体壮,这与他喜欢游山川的性格分不开。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西北、东南的名山大川,中原的山山水水皆留下了足印,黄山更是让他十一次造访,北美的河山,东南亚的胜景山村,也留下了他的不少足迹。每到一处他便展纸开砚,席地写生,写生稿一叠一叠,其中有些已汇编成册。这些写生稿本身就是一幅幅绝妙的来自生活之师的造化及他的心灵直现的精品,又是他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源源不绝的素材。从生活中来。细致深入观察生活,在其很多画中,都充分体现他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与发现。所以他的作品常画常新。每一作品都有清新的意趣,而不是老一套的重复。这同他重视写生与生活有莫大的关系。
      姚治华的作品尤其山水画中。壑岭崇山,绿葱层林流瀑村野中,皆透出一种大地宇宙不息之气派。用笔意境天趣朴拙在陶醉于其艺术笔墨美感之余,在流连其精技巧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其涵藏于画作中的宽博情怀,对万物,对天地,对人间的关爱之心,透现于笔墨、线条、墨色、色彩之中;再加之书法题画款式的拙辣,博大深厚,宇宙,人生多姿,在其山山水水,花花木木中,体现一种对万物的情趣:情怀的人文精神。澄怀观道,其画涵覆盖一种至大与至广。而这种人文精神是从画面上给人的一种感悟,不是通过理性,生套的哲理说出来,而是在画作上通过生机蓬勃的万物发出来的。
      姚治华1932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北京市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等职。曾在北京、山西、山东、海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在美、法日、澳、韩国举办个人展和讲学。曾荣获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三次擭联合国颁发的“国际文化学术奖”、“世界和平学术国际艺术奖”及世界名人大奖,以及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杰出成就奖。(文/杨坤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气淋漓幛犹湿  真宰上诉天庭泣
    ――读著名画家、教育家姚治华山水画有感
    2007年05月10日14:59
      
    2001年江泽民接见姚治华

      姚治华 男,1932年9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黄山写生画院院长、“联合国新闻”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员等职。

      
    获联合国国际学术艺术大奖

      姚治华教授曾在北京、山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在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曾获日本水墨画优秀奖、“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奖”、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展“国际文化学术奖”、世界和平艺术大展优秀导师奖,并获联合国“阿克特米”大奖、“最高名人奖”,以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杰出成就奖”。出版有《姚治华画选》、《姚治华山水画选》、《中国画人物速写》、《姚治华小品画选》等著作,主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材9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教材21本和录像多种。

      我和姚治华同志第一次见面,是在 1988年元月在深圳东湖宾馆的笔会上。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他是湖北孝感人。解放初期即在湖北文联搞美术编辑。1956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

      治华同志的山水画在我的印象中,治华同志是画人物画的,但是现在看到的是那么多的山水画,而又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墨润淋漓,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给我强烈的感觉是,他的山水画大大地异于常人;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笔墨技法熟练之极,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得心应手,时出新意。由于画家热爱生活,深入生活,除西藏外,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入境随俗,深入了解那里的风俗人情、山川物理,画他感受最深的东西。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动人。他上峨眉,过三峡,游武当,登庐山,下江南,到海南,11次上黄山,还到四川凉山,青海高原,画了数以千百计的速写稿,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尽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生活积累极其丰富,可谓胸中丘壑,眼底烟云,万水干山,尽在腕下。所以创作时,乘兴挥毫,信手挥洒,皆成妙笔。

      
    姚治华在日本讲学

      在姚治华同志的众多成功的山水画中,可以分成若干系列来欣赏品味.第一类是放笔挥洒、水润墨章、抒情系列,如《庐荡飞鹤》、《洪湖芦荡》、《漓江夜曲》、《秋渡图》、《湖滨饮马》、《漓江晨曲》、《高原情》、《青海牧歌》、《漓江情》、《草原放牧》、《丝路驼铃》、《静静渡口》、《风雨欲来》、《祁连放牧》等等一大批精彩的画幅,都是放笔挥洒,大量用水,水墨淋漓,墨彩交融,以其熟练的技巧,恰倒好处地控制笔路和墨色,达到所要追求的效果,很多画幅,由于大面积的泼墨,水墨色饱满融合,稍施盐粒,形成一种特殊的调子,富有一种浓郁的抒情风味,有的画面恬静幽深,有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悠然意远的境界,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拿《风雨欲来》一画说,地平线压得很低,大片天空被乌云所笼罩,泼墨洒盐的效果,大有风起云涌,“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只留下一段空白,衬托出放牧人使劲拉着牛群往回走。那种“风雨欲来”的气氛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后令人赏叹不止!

      第二类是黄山风景系列。治华同志11次上黄山,参与创办了黄山写生画院,亲自担任院长,可以想见他对黄山的爱恋感情,所画黄山画幅也最多。如《清凉世界》、《旭日》、《云雾朝阳》、《泼墨山水》、《黄山图》、《西峰云涌》、《天门奇观》、《崖岩峥嵘》、《山中雾》、《朝阳》等等。画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力描绘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和它的朝夕阴晴变化,浓妆淡抹、气象万千。值得一提的是《清凉世界》特大横幅,以清凉谷为中心,周围群峰环峙、挺拔峥嵘,层云滚滚,波涛汹涌。这幅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基本是传统方法。是勾皴烘染之后,敷以汉赭、石青、石绿色彩,层层积染的效果,所以显得分外厚重而华滋。由于山峰的浑厚,衬托出云海的十分厚重。这是治华同志运用传统画法的成功范例。《旭日》一画,勾皴极为简练,加阴阳皴染,受光处染以橙黄色调,半轮红日,朝晖的气氛便出来了。这是一种淡装素裹的表现手法,与前一幅《清凉世界》的大青大绿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是浓妆淡抹,都各极其妍。

      第三类是浓墨重彩系列。如《邛海风光》、《驰马》、《飞泉》、《金殿》、《黄果飞瀑》、《原上秋水》、《美姑河畔》、《温泉花溪》、《峥嵘》、《万里长城》、《春水》、《望东海》、《东海日出》、《黎明》、《荒原》等等。这些画不论用墨用色,都显得大气磅礴,有一种威慑力量,撼人心魄。画家用各种手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山川面貌和意境。这里有二幅黎明图:一是“油田黎明”,一是“荒原黎明”。前者在极低的地平线上,远近高低的塔架,静静地竖立着,刚刚露脸的晨曦,金黄色光芒与漆黑的大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大地油田的希望之光。而后者“荒原黎明”的画面构图,却与它相反。荒原大地占了主要幅画,天空压得很低,一轮旭日刚刚升起,大放光芒,映得荒原更加漆黑。这荒原也许是煤海或油田,因为初升太阳的照耀,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同样的题材,在高明画家的笔下,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达到同一效果。《原上秋水》和《美姑河畔》构图基本一样,但表现手法略有不用。一幅着重浓墨烟云,流泉飞瀑,稍加丹朱,表现出满山秋实的丰收景象;另一幅却是漫山红遍,红的醉人,白云流泉只是衬托了。一样的题材,两种处理手法,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意境。全凭画家一支妙笔,意兴所到,情感所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灵活变化,终成妙品。

      姚治华对石鲁的“以情作画,万幅画万个样;以法作画,万幅画一个样”的艺术箴言,体会最深,运用实践得最好。所以他的画总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出新。他的画除了前面读到的那些风格外,还有一些类似版画的风格。如《东海日出》、《金殿》、《明镜谷》、《雾山牧歌》、《黄果飞瀑》、《温泉花溪》、《春水》等等,完全以浓墨干笔皴擦点缀,再以重彩层层染积;有时笔墨浓重古拙、着色板块鲜明,竟如套色版画的趣味。这跟他搞过版画的创作的影响分不开。在反复观赏治华同志的众多画作中,使我最为倾倒和怦然心动的还有《雨后石岛》、《风雪寒林》、《阳春三月》等作品。《风雪寒林》描写东北雪原的一排高耸的参天树木,在风雪的狂扫中,枝叶更显苍劲。远处雪原上几匹马车在驮运木料,衬托出隆冬的活力。画家似乎不经意地寥寥几笔,纵横斜扫,就把风雪寒林的气氛营造出来了。如此神来之笔,怎不令人惊叹!《阳春三月》,在一排高高的春意醉人的杨柳丛中,透露出汪汪水田和村庄,农村春耕正忙呢。这幅画和其他各画大异其趣,又是一种创新,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点可染先生的味道。

      最后我要谈谈《雨后石岛》这幅压卷之作,这是最获我心的一幅画。在满天乌云的隙缝处太阳光透射出来,照射在岛上工厂烟卤上和港湾停泊的船上,是那样的耀眼明亮,给人一种雨过天晴,清新舒畅的快感。“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画家运用西画的手法,把视线压得很低,整个石岛工厂和大海只占画面的四分之一,天空占了四分之三,显得那么的高旷辽阔,大笔横扫的乌云,湿漉漉地与金黄色的万道阳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那么融洽和谐。没有高妙的技巧和熟练的笔墨功夫,是很难取得如此效果的。这是洋为中用、国画创新的最好例证之一。纵览姚治华同志这些绝妙佳作,总的感觉是,他把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横涂竖抹,恣意挥洒,大气磅礴,水墨淋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浓淡合板,气势豪雄。我想借用杜甫的两句诗:“元气淋漓幛犹湿,真宰上诉天庭泣”来概括它,是最恰当不过的。

    来源:人民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9 08:25 , Processed in 0.1290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