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四川总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涪水 安岳 FSAY1
    ●大清一统志
    安岳县  在潼川府南三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重庆府大足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乐至县界四十里,南至资州内江县界一百里,北至遂宁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大足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资州界八十里,东北至重庆府合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乐至县界七十里。
    汉犍为郡,资中、牛鞞二县,及巴郡垫江县地
    普州: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及安岳县,隋大业初州废;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乾元元年复曰普州,属剑南东道,五代属蜀,宋仍曰普州安岳郡,属潼川府路,宝祐后州县俱废。明洪武四年,复于安岳县置普州,九年州废
    安岳: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及安岳县,隋大业初属资阳郡;唐天宝初,改普州曰安岳郡;元末复置安岳县,属遂宁州,明洪武九年废普州,以县属潼川州。本朝康熙元年省入遂宁县,十年改入乐至县,雍正七年复置,属潼川州,十二年属潼川府
    安居水  源出乐至县东北,流经安岳、遂宁二县界,又东入铜梁废安居县界,亦名大安溪。《元和志》安居水在普慈县北一里,又在安居县北八十里。《明统志》大安溪在安岳县北七十里,按舆图,水发源乐至县东,安岳县北界,有三派合流。东经安居场北转,东南过遂宁南界,有鱼海河自安岳县流入会之。又东南有灌子河,自安岳南界经大足县北界流入焉,是为关箭溪。又东至废安居县北入涪江
    普康废县  在安岳县南,《元和志》县北至普州七十里,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隆康,先天元年改为普康;《旧唐书·地理志》本后周永唐县,隋改为永康,移治伏强城,寻改隆康。《寰宇记》在普州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熙宁五年,废普康县入安岳
    ●道光安岳县志
    重修安岳县志叙
        安岳志何为而作也,忆余下车之初,请鹤坪太守志,唐哉皇哉,体制非不光华也。后于听讼之下,得仙山孝廉志,典矣要矣,叙次非不质直也。心仪者久之。用是数年来,有所见闻,辄随手抄录存之,以待补遗。
        甲午春,山长周孝廉吉卿及纂修诸君,适以修志请余。既乐其先得我心,而又不能日事铅椠如经生家也,乃出所藏书付山长及纂修诸君,俾之逐册翻阅。期于有典皆确,得人必真而后已,且期于有典必搜,有人必获而后已。继又得静山先生稿本,正校阅间而抚夷之檄适下,又不欲留兹残缺,以累后来也。因携往峨边,兵燹方靖,一切善后事宜,诸形旁午,修理城郭、缮制营房稍暇,即率尔操觚,越数月始成。而规模渐觉美备,可以见天时有生焉,可以见地理有宜焉,可以见人官有能焉,可以见物曲有利焉。可以见圣天子之声教焉,可以见贤大夫之经纶焉,固未敢以无征不信者点窜成书也。
        所虑者古人之事,虽增入封建、理学、祥异、武事等类,尚惧书缺有间。今人之事,虽增入节孝、忠节、孝友、人物等篇,尤惧耳目未周。是则愿以俟诸君子者也。顾或者谓南氏简董狐笔例皆谨严,斯则仿善善从长之意,似邻于宽,不知此志也,非史也。康对山武功志,有议其僭者矣,有议其略者矣,诚以严则三代下无全材,宽犹可以与人为善也。窃愿读是书者,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蒸蒸然风气日趋于上,将必有大书特书,且不胜书者,斯则余作志之苦心也。夫由此观之,成事在人。
        余七载岳阳,愧无德政及于烝民,乃年余之间,考棚成、节孝总坊成。今志书亦幸告成,区区之心,其可以差堪慰藉者。微岳阳人士之力,不及此,余知勉夫。赐进士出身、知安岳县事、署峨边抚夷府琅圃氏濮瑗撰。
    安岳县志序
        邑侯濮明府莅任之七年,凡表彰节孝,建修考棚诸善政,次第蒇事。而邑绅复以志请,侯曰:夙志也;遂以纂修托颐暨同事诸君。辞不获,命共襄厥志,斯年将竣,侯以廉能抚夷,用携往署。于抚绥经营之余,笔削尽善,邮致颐等,书于是告成。夫吾邑之议修志者数矣,昔先大父云居公倡修,后紫峰邹君、东园王君协修,俱未果。兹何幸遇贤侯,而百废并举哉!
    颐因就其目而论列之:
    图成经书为纬,一经一纬,文章乃见,故首列舆图。
    山应井络,是为蜀星,敬授人时,平秩西成,观文察变,保艾普城,作天文志。
    沿革既殊,广袤斯异,巩固山河,于今称备,作建置、疆域、城池志。
    人敦礼让,俗尚诗书,君子至止,宏我良谟,作风俗、公署志。
    维坛事神,维学妥圣,降福降祥,砥砺德行,作坛庙、学校志。
    岳山挺秀,岳水效灵,岳人往矣,岳迹长馨,作古迹、山川志。
    君子平其政,曰水利不可不潴也,舆梁不可不成也,日中之市不可不聚也,作堤堰、津梁、场镇志。
    倬彼浮图,高插于天,亦庶乎可以警化愚顽,作寺观志。
    维三代尚矣,取法封建,爰及于唐,分逮郡县,官师曰表,名宦曰传,守土诸君,用奖用劝,作封建、官师、名宦志。
    冠带之士,并称西眉,高风邈矣,抗怀希夷,渊源理学,独辟宋时。或以隐遁,或以义举,或以乡荣,或以恩叙,或则伏阙,或则请缨,或拒安石,或忤蔡京。为晦翁党,为鹤山俦,为灵济伯,为忠烈侯,大武扬矣,寓贤远矣,宏维我普,厥志光矣,惟彼二氏,存不论矣。作选举、人物,迄仙佛志。
    列女诸传,昉自汉书,才全德备,亶在斯乎,作节孝、贞烈、才女传。
    浪仙允南,诸君子何在也,呜呼抔土不亡,作邱墓志。
    兵资于民,民资于食,足食足兵,礼义秩秩,作田赋、营制志。
    天有祥异,而地之丰歉见矣,地有土产,而天之雨露均矣,作土产、祥异志。
    文者志之绪余,逸事者文之旁见,作外纪志。
    凡为目三十有八,而义例必严,是非必公,考古必详,征今必实,劝惩于斯大备。夫迄数十年,汗青未就,荐绅难言,竹简丹书,昭兹文献。维普有材,侯实成之,用告岳人,尚慎勉旃。道光乙未嘉平月庚午,经魁国史馆议叙知县加二级录四次、邑人周国颐撰。

    凡例
    一、宋史杨泰之有普慈志,早亡。明万历间邑令李奇英创修邑志,康熙中邑令郑吉士、邑孝廉周于仁因其本而增修之。乾隆时郡守张松孙重辑,兹更详加考订,一以史传为凭。或有散见他书,足以证史传之失者,并为采录,如陈希夷等类是也。其中或引或按,或驳或正,于康熙志曰前志,于乾隆志曰旧志以别之。
    一、前明及康熙时纂修姓氏,张郡伯志俱为削去,今录于首,庶不没人之长。
    一、旧志立土地、人民、政事三大纲,本明唐枢《湖州府志》,然列星野于三大纲外,附风俗、时序于土地,载杂记于政事。于杂记中参入学校、盐井、户口等类,体例未能精当,今除之。
    一、旧志向无封建、乡贤、理学、武事、行谊、封荫、流寓、贞烈、才女,今悉为增添,又祥异向入杂记,兹特立专门。
    一、旧志不列艺文,附于本事本门后,本范成大《吴郡志》例,今仍之。其有艺文不关邑事者,概不录入,或有邑中名人著作鲜见,虽不关邑事,亦偶录一二,仿升庵用程篁墩《新安文献志》例也。
    一、前旧两志,颇多遗漏,兹于建置中详考历代地理书,于封建中得普王谟、普王俨、永康公主。于官师表中详考历代官制,复于隋得王缮,于唐得长孙洪等,于后唐得孙钦,于伪蜀得赵进等,于宋得刘楚信等。于名宦中如程知节等,于人物、理学、忠节、孝友、行谊中,如陈抟等,于流寓中如李洞等,两志皆不载其传,且又先后错谬,并人而亡者。他如武事、土产、外纪,博采群书,悉属新增,山川、古迹、选举、津梁、邱墓,详加考正,难以胪列,观者自知。
    一、天文诸志,皆寥寥数语,似不足资考证,兹特博稽载,推验气候,觉与安岳时令相宜,用分上下两篇,俾观文察变者,有所取象,非徒侈谈天官书也。
    一、留养所、养济院、栖流所,悉仿《通志》附入公署后,以见仁政之下逮孤穷云。
    一、圣庙配享诸贤,天下皆同,原不当详于县志,然存以备学人之稽考,亦不为无补。至祀典仪注,概从简略,欲求其详,则有《通志》典礼在。
    一、县志必列八景,景必有图,从来陋习,旧志向亦不免。兹为芟除,但附录于古迹中。惟疆域、城池诸图,则绘之。
    一、署印职官,其循良可纪,则列入政绩,其修建颇多,则表于官师,余无可表见者,旧志不载,今仍之。
    一、前志于职官题名,及选举中,或注其人事迹行谊一二,不复更为立传,乾隆时傅尔泰《延平府志》亦用此例,兹从之。
    一、列女中惟节孝所收较广,善善从长,亦堪风励末俗,然不符年例者,概不登载。其矢志柏舟,初终不渝,允协舆论者,用加搜采,以阐幽潜,白发青春,庶不致千古同慨。冠以旌表,而诸志所载者次焉。
    一、诸志杂记,每多琐碎,兹志所载,皆重大征实之事,考据详明,故曰外纪。其中惟希夷遗事,只载百一,从吕成公《文鉴》例也。
    一、是书所引,悉注原书篇目,以备寻省,且以明有征也。旧志以后事迹,就舆论所推,撮举崖略,无敢滥登,凡其人未故者,概不采录。
    一、邑志太史谭静山曾有稿本,考证颇多,兹择其可据者采录之。其间因革损益,旁搜博采,则孝廉周吉卿国颐之力为多,而周君仲子祚镐,参互考订,其功尤勤。镐年甫弱冠,性颖悟,博览经籍,惜以足疾废,予不忍没其长,故特为标出之。此外则明经邹燕山绍京,明府邹海澜绍观诸君子,或精天文,或习掌故,均与有力焉。
    一、此志搜罗较旧志及诸稿本颇加详密,然行箧中藏书无多,不敢谓遂无遗漏也。修饰润色,姑以俟博雅之君子。
    旧志序
        安岳志之未续修者,已七十余年,是时与乐至虽分两县,仍系一官兼摄。邑令郑吉士首事编纂,刊未竣,告休去,得邑孝廉周于仁终成之,而文献赖以存焉。
        予春秋按部,察吏观风,往来邑境,每喜普慈山水秀媚,洵称神皋奥区,仙躅贤踪,独多栖遁。如贾岛以瘦诗名亭,彭乘以翰林名洞,工部书楼不朽,希夷池水犹清。既已分绘专图,列诸八景,而木门国清各古刹,信宿经过,令人心境清寂,不少文士吟题,均足光斯志乘。若钜而须眉忠孝之士,细而香奁闺阁之英,贡赋为惟正之供,学校为明伦之地,凡有关于表扬风化,教养群黎者,莫不搜罗详尽,悉归记载。盖郡邑之志,所以备外史也,列国之语,可以传经,十五国之风,可以观世,皆取其人与事之表表者,岂仅如记里之鼓,登数之书,足资一方之考镜已哉。
        予固非良史才,是志之成,未敢媲美于李文子之撰《蜀鉴》,张唐英之编《梼杌》,其亦可以续旧志而信今传后乎!既脱稿,乃与邑令朱君商确订定,而授诸梓。时乾隆五十一年岁在柔兆敦牂之林钟月,朝议大夫知四川潼川府事、长洲张松孙励堂氏撰。
    旧志序
        予于辛丑散馆改授安岳,骤膺民社,未敢谓学优而仕,心常惴惴。幸继前令徐袖东司马后,凡诸措施与举政悉宜民,得矜式而率由之,免于陨越。袖东临去告予曰:任此数载,他事无未了,独邑志旧本所载,已阅七十余年,及今不修,必致终于湮没,君其留意焉。予识之不敢忘。乃簿书鹿鹿,又时奉檄调权他篆,奔走少宁息,有志而迄未逮也。
        丙午夏,郡伯鹤坪公出示新刻郡志,及三台、射洪、蓬溪三县之书。受而读之,体裁不同他志,立说皆有原本,发凡起例,生面独开,纲举目张,义类精确,洵为艺林所共重,非特纪风土、详赋役而已。以一郡之大,政事之繁,他人当此,尚不知其如何竭蹶。公竟优优暇裕,克广搜博采,设局纂辑,即郡志已列十二卷之富,况绩成各邑之志乎?询及安岳志,公欣然曰:三十余门,稿甫脱,待君来,共相订定。且曰普慈山水,独爱其秀媚,名胜古迹亦多于他邑,是以诗歌图说,表章按核,于此志独详,不惮呕心毕智而为之。
        予谓志备外史,为职方所不遗,征献考文,信今传后,皆惟志乎赖。予受稿,往复捧诵,惟拜手欣赏,以为莫赞一辞。既幸得附名简端,藉以无负袖东之属,又幸此邦文献信而可征,流传久远,足备一邑之外史也,是为序。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六月,翰林改授知安岳县事、秋漪朱纫兰撰。
    前志序
        天下有志,一国有志,而一邑复有志,岂徒掞藻摛华,为粉饰太平之故事哉?良以一隅虽小,皆为职方所不遗,而专笔从详,足补全书所过略,征献考文,信今传后,皆于是乎在。
        乐、安两县,古为普州,隶蜀北陲,控接东西,为剑南奥区,其可使邑乘不具,无以鉴往而程来。然前之良牧,未闻经理,及此者以两城一宰,往来分治佐理,并无属员兼司。且有学务凋敝之余,抚循是急,残缺之事,创始为难。日汲汲焉救弊补偏之不遑,又何暇披逸事、访旧闻、走毛锥而勤纂辑哉?
        岁辛卯,余由三衢教授量移兹宰,莅任之日,县志无稽,不胜黯然神伤。为此地叹荒凉,又不胜勃然念切,欲为此地足文献也。然欲遽行辑治,则仍万万不可,盖土满则招徕难缓,野荒则劝垦宜先。然新民莫辨顽良,招徕即易滋弊,豪强或多侵占,劝垦适以生奸。况水火待拯,疮痍未复,官派虽无一扰,私窦却有千端。余力行厘剔,与民更始,区分界判,马迹将遍田间,昼断宵批,心血几枯案上。育秀良于新塾,窜强梗于远乡,措置敢惮勤劳,荏苒因稽岁月。六载于兹,日无宁晷。今幸治具初张,百废渐振,讼稀盗息,年丰岁稔,教化稍行。余不禁跃然曰:邑志之修,时可举矣。
        是时安邑孝廉文居周君,余延为义师,亦已四载,学博品高,素所敬服,因以纂修之事托之。余于理政之暇,亦时加核正。工始是年应钟哉,明是书之成,约计尚须三年,以一匠独刊,不无时日之需。予愧迟暮迂儒,谬膺百里之寄,偷闲拙笔,敢希一字之褒。第以残疆一线之文献,苟不自今日传,将见溪号山名,渐泯没而难考,鸿文仙迹,且沦落以无征。后之君子,留心旧章,有太息痛恨于考稽之莫据,是则余所大惧也。是为序。康熙五十五年知乐、安两县事、仁和郑吉士撰。
    前志序
        余承乏合州,赴省必由安岳,往来频频,习见其风俗淳厚,人民质朴,虽岩谷深峻,而土田皆备,男耕女织,时闻书声。过其市,贸迁公平,不事欺诈,私心爱羡者久之。戊戌锁印后,奉檄署其地,己亥仲春至安岳接篆事,晤前令西溪郑公,深以在任八年,独邑志未竣,事为悒悒,余心领之。随以举行义学,晤孝廉仙山周君于城南书舍,得披所刊志帙,因得悉风俗之美,土产之饶,疆宇之阔,科甲之多,人物之盛,忠孝节烈之光昭,艺文词采之俊丽。乃益叹残疆之文献可征者,其盛如此,宜郑公唏嘘悼惜于邑志之未竣也。
        余踵其事,督令修辑,即欲附一言于后,以官政丛冗,未暇也。继而有蓉城、梓州之行,回署席未暖,而委署中江之檄又至矣。呜呼!余以迂拙书生,膺七郡民社之重,寄上下间关千余里,即乾乾惕若,励精不懈,犹虑统摄或疏,抚绥未至,无以适民情而光报称。又何暇濡墨挥毫,沈思缀巧,从容于文字间,思以饰吏治而重简编哉?虽然,盛事不常而邑志之成匪易,郑公既开其先,余亦乐踵其后,而默默无一言以辱简端,殊非郑公所厚望于余之意,亦非余继郑公以俟后之君子之意也。因乘间走笔,略述梗概,凡以成前美而待将来也云尔。而言之不文,岂所讳也哉。康熙己亥署安岳知合州事、桐城姚孔镛撰。
    明志序
        安岳乃梓州之岩邑也,往岁己丑,余以衡文入蜀,辛卯春校士梓州,则安岳之人文既品而阅之矣。又以有事川东,取次征行,则安岳之山川亦既览而观之矣。然尸祝不越俎而谈,其于疆域户口、征赋夫里裒益之详,宦籍选举、民风节行之概,尚未之及也。后十有七年丁未,余复叨冒嘉陵,梓州乃在辖中。越岁戊申,奉两台檄,磨勘庾藏诸公事,躬抵安岳,乃获尽睹户口、征赋、夫里诸件,其利害裒益之故,损益之宜,可得缕指而具陈之。
        事竣,诸生康绍祖等携一册送览,盖安岳县志也。前此虽具其概而草创未备,李令君条列其利弊而整饬之,讵惟纲举目张,实乃政通民洽,厘然成一邑大观矣。
        为之阅疆域,则延袤周回,何啻五百余里,抑何广也。
        为之阅户口,宋末屡遭兵火,民无孑遗,延祐以还,仅流寓者七十余家,迄于至正,亦止编户八百。自我朝平定安集之后,稍稍有宁居,休养生息,生齿日繁,今且户二千四百有奇,口七万三千有奇。林林总总,比屋可封,是夫子之所叹于适卫者也。
        为之阅田粮,国初一千一百四十九顷有奇,今丈二千九百四十三顷有奇。昔也荒芜,今也地不改辟无遗利矣。
        为之阅征赋,则存留有纪,起运有纪,徭编力差有纪,夫马兵役有纪。所以取之于民者有定数、无烦征,亦且乐输而鲜逋负之诛矣。
        为之阅宦籍,则善败可征,卓鲁时有,劝戒备矣。
        为之阅选举,则人文赫奕,以父子兄弟并捷文场者不乏也,菁莪乐育,于是为盛矣。
        为之阅节行,忠义孝行,昭映简编,而以节烈著者,又复联芳闺阁,是观风采俗者之所喜闻而乐道也。关睢麟趾,自昔重之。
        观止矣,其他如方伎之流,词章之末,吾不欲观之矣。
        嗟嗟,陈说往牒,以示将来,纪载者之事也。兴除利弊,以垂永赖,司牧者之职也。余观邑城垣,仅仅三百八十余丈,所谓三里之城,非耶?而二堡环亘于西南,五街周围于四护,至于乡场市镇,何啻棋布星罗?抚后虐仇,间不容发,为司牧者,诚能保如赤子,而置之衽席之间,有不喁喁倾心向化者?非夫也令君雅抱不群,留心民瘼,诸所建白,如清浮粮、减赔课、条采木之宏议,申造士之新规,种种良因,具可称述。昔太史传循良,而要之奉法循理,有味乎其言之也,如令君真其人哉!
        语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非夫敲金戛玉,刻羽流商,(火萼)然而有文采之谓也。谓夫言而无征,何裨实用,索充肠于画饼,求识途于矇师,非其质矣。令君言以足志,志以成文,征往俟来,于是乎在。时万历戊申夏五月,前督学使者彰郡方万山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利州 广元
        《通鉴》胡注本曰:利州,古苴侯邑,秦、汉为葭萌之地。蜀汉为汉寿县,晋为晋寿,梁为黎州,寻又改利州;天宝为益昌郡,乾元复为利州,山南西道巡属也。唐利州在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畔,今广元附近,在成都东北,为四川门户险要之地。其西北部的岷山山脉、北部的米仓山山脉、大巴山山脉,成为甘肃与四川、陕西与四川、湖北与四川的天然北南分界线。而嘉陵江穿山而出,自北向南流经山南麓的利州,在江岸山崖绝壁上的栈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川陕的主干道,其间雄关险驿,名目繁多,就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整理大概的路径如下。
    保宁府广元县
        九井水驿,在县北百八十里。
        ■九井滩,在县北百八十里,一名空舲滩。相传旧有巨石伏水底,为舟楫害。宋淳熙中,始平其险,皆江流所经也。
        ■七盘岭,在县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
        ■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
      潜水,在县北八十里。源出县北百三十余里之木寨山,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
        ■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
      潭毒山,在县北九十里。上有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下有深潭,相传潭下渊岸,有一铁索,见则兵动。
        ■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
        ■朝天岭,在县北六十里。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
        ■望云关,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
        ■飞仙阁,在县北四十里,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
        ■望喜驿,在县北四十里,唐名也,今曰沙河马驿。
        ■石柜阁,在县北二十五里。
        ■龙门阁,在县北十里,嘉陵东岸。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石岩蜿蜒,其形若门。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
        金山,在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于此。
    *清代县的行政级别与唐的州相仿,而唐县则相当于清城、镇,唐节度对应清的府,唐道对清省。唐代的利州到了清称广元县,与现代的县级行政单位不同。
    *唐代的利州在天宝以前,还包括北部陕西宁强的一部分,就是当时的三泉县,天宝后属梁州。
        嘉陵江古称西汉水,因嘉陵故道而得名,但清代的公路笔记中,行人大都不取道于此。从川陕边界到四川广元市区,嘉陵江的水路与金牛道的陆路,在空间上有分叉与重叠。九井以下至朝天峡一段,水道的记录几乎不见,也许因为水的流量问题,行船受到了季节的限制。
        就朝天一地来说,有峡、岭、驿三种称呼,说明了空间上的层次,峡为两山间的水道,岭为自然的群山,驿则是人工修筑的道路之站点。峡中可行船、驿中可走马、而岭只有猿鸟可攀飞而过,道路于山水之间各有不同。
        现代修筑的宝成铁路阳平关至广元段,与古栈道最为接近,地图上几乎与嘉陵江水道重合,走的是南北方向。108国道与京昆高速绵广段,则是从东边的棋盘关口走穿山隧道,西南行直达广元。虽然都是依山而建,但在路径的取舍上实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对于非地质勘测者的一般人来说,要想在地图上说出《方舆纪要》中各地点的精确位置,实在是力不从心的事。而各种文献的编写者,也大都并非专门的地理学者,所给出的各种数据、资料难免有谬误存在,所以在文字而非实证层面细究地理的路径,难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之嫌。因此关于具体的里程与存疑的路径等问题,一概不做深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蜀口 九井 阳平 七盘
        入川之路到了川陕或秦蜀交界处,有两个入口,分为水陆三处,一处是阳平关南部,一处是嘉陵江水道上的九井滩,另一处是七盘关。
    日人《栈云峡雨日记》云
        大安至黄坝百四十里,溪涧沟渠甚多,所谓七十二道脚不干者。过烈金铺,路歧为二:左出西走阳平关者,为松龙捷径。取右东路而行,...抵黄坝驿,逾闵家坡,山隘而隆。次为七盘关,尤高峻。会天雨泥深尺许,足一陷不可复拔,乃取道于山麓,自溪中行,水深没膝,舆夫蹑石以取浅,左深则右,右险则左。余在舆中,摇摇不已,舍正路而侥幸於危险,似智实愚矣。宿木寨山,一名教场。夜寒甚,一灯闪青明灭,觉鬼气逼人。
        由秦入川的两条陆路,可以和今天的宝成铁路与京昆高速相参照,凡是经过七盘关的都是东路,资料相对较多,东西两路合于朝天。
        ■■九井为水道滩险,陆游诗“望云九井不可渡”。宋元祐五年转运使陈鹏《九井滩记》云:九井滩有大石三,其名鱼梁、龟堆、芒鞋觜,参差相望于波间,操舟之人力不胜舟,而辄为石所触,而抵于败。诚令绝江为长堤,度其南,别为河道,以分水势,则北流水益减而石出矣。以火煅、醯沃、金锤随击之,宜可去。如其言治之,明年三大石不复见,而九井遂平。
        《蜀中广记》云:九井滩,旧时有虾蟆、青牛、青埵三巨石伏水为舟楫害,淳熙间,利州提刑张曩容募降人冉得者治械为桔槔状,冶铁为杵,重千五百斤,抛掷半空而下,三石俱碎,化险为夷。也就是说宋代以后,这里的险滩已经被人为治理平坦,行船也便利许多。
        ■■五盘、七盘为蜀口山岭之名,说明山路非常曲折,类似今天的盘山公路或螺旋公路,由多个S型弯道相连,或绕一个中心螺旋而上。为的是减小道路的坡度,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山岭的陡峭。
    《云栈纪程》云
        由黄坝驿西上闵家坡,十里至庙亭子,五里至七盘关,是为秦蜀之界。闵家坡与七盘关只隔潜水,其高不啻数倍,险亦牛头柴关之比,而以坡名,失其实矣。
        七盘关在岭际,路皆石磴,盘旋七折始陟其巅,极为险峻。道旁有“小心移步”四字碑。
    杜甫《五盘岭》
    五盘虽云险,山色嘉有余。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
    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
    故乡有弟妹,流落随邱墟。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
    岑参《早上五盘岭》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岸斗,日出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关下水出断宝山西南,流迳关下,又西流合木寨山水,至转头铺南,与黄坝驿水合。
        七盘关为入蜀门户,行人登陟既艰,驿递亦多不便。今相厥形势,循山脚而西,于水次南岸略加开治,不过半里许即合大路,毋庸陟此峻阪。移关于新开岭下,诘暴防奸,亦属妥便。至关下水不过涓涓细流,添设桥梁,纵遇夏水泛涨,亦断不致有冲塌之患。如此一转移,间化险为平,既可惠及行人,亦可节省马力,愿与留心驿站者商之。
        由关西行逾新开岭,度木寨山,逶迤上下、颇类马鞍岭,而岈嵯石荦确之石较少。十里至转头铺。自转头铺循潜水而南,五里度石垭栈。逾岭行五里,至钟子铺。十里至温家坟,十里至神宣驿,即诸葛武侯筹笔驿也。
        所谓蜀栈道,并非完全都由木头于山壁上搭建,因为在有的路段地势过于险恶,古人又没有开山劈石穿隧的手段,所以只能选择工程要求比较低的凿洞插木之法。很多的路段,是由在山间铺设的石阶或水上架起的桥梁构成,平坦的地方就直接是泥土路。蜀道的难与险,在于高与窄。铺、坝、坟、坡从名称上显示出了地势的差异。
    清.傅崇矩编《成都通览》
        十里黄坝驿 产香谷,米饭极好,一名青龙桥。
        六里闵家坡 山不高,颇陡,让轿在山边上马,坠岩丈余,险矣。
        九里七盘关 四川界,对山陕西界石霞关。石壁“西秦第一关”五字。关上石碑,果亲王七绝一首:“蓟州曾过七盘关,蜀道今经岭七盘。盘入七盘大字阔,剑门云栈掌中看。”又有“小心移步”碑。
        五里校场坝 住高升店,洗衣卖核桃皆丑妇人,招揽伕子,可恨已极。入川界。
        十里钟子铺 十里砖石铺
        十里缴房铺 扶嘉坟在此,卖食物多女人,藉此招揽为夫。
        十里神宣驿 骡子骑马在此开票。
        十里龙背洞 上坡,山下沟水流入龙洞,源头归于河西,不可考,相传流至灌县,殊不确也。出石燕。
        十里折足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筹笔
        ■■神宣驿为筹笔驿,又或者朝天驿为筹笔驿?
    《明代驿站考》似乎可以解决这个疑问,同时广元县境内的驿站记录整理如下。   
        ■九井水驿,在县北大滩附近。
        ■神宣马驿,又名神宣军站,在县东北宣河。
        ■朝天驿,旧置广元县北筹笔,嘉靖中改置县北朝天镇。
        ■沙河驿,又名沙河军站,旧名望喜驿,在县北沙河镇。
        ■问津驿,在广元县嘉陵镇西。
        ■圆山水驿,在县南,确地待考。
    附录《寰宇通衢》云
        北京西至松潘卫军民指挥司,其路有二,马驿九十二驿、五千五百六十里;水马驿,一百四驿、八千三十里。
        青阳驿六十里至金牛驿,六十里至柏林驿,六十里至黄坝驿,六十里至神宣驿,六十里至沙河驿,六十里至龙潭驿。
    *这里的朝天驿与重庆的朝天驿重名,但六十里一驿的官道中没有列出。明嘉靖之前,朝天驿在筹笔驿的位置,后改置于朝天镇。神宣驿不是筹笔驿,但位置应该比较接近。而筹笔其名其地,大概因为年代久远、抑或驿站荒废,而渐被行人忽略。明清以后行纪中,筹笔驿少有见闻。
    《舆程记》云
        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繇金牛而南至朝天岭,岭地最高。繇岭而西,则自剑阁趣绵汉以达于成都。繇岭而南,则自保宁趣潼川以达于成都。记云,自朝天岭西南至剑门一百六十五里,自剑阁至成都六百三十里,自朝天岭至保宁三百六十里,自保宁至成都六百九十里。保宁迂而剑阁捷,故剑阁最为冲要。
        唐30里置一驿,明60里一驿,历代驿站系统也都趋近完备,可以应对官、私行人的各种需要。驿站有专门的建筑,由专门的人员管理,与现代公路站点周边酒店、停车场、城镇商圈相似。有驿站的地方,一般比其它地方来得繁华。
        综合各种记载可知,明代的官道,以黄坝-七盘一线为准,阳平关一线鲜被提及。      
        自中唐以后,筹笔驿就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有名的文人到此一游,题诗作赋缅怀诸葛亮,也算是名人效应了。
    《云栈纪程》云,筹笔驿,诸葛武侯常驻军筹划于此。
    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从今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石延年《筹笔驿》
    汉室亏皇象,坤乾未即宁。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
    权表分江域,曹袁斗夏坰。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
    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嘉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
    管乐赖方略,关徐骇睹听。一言俄遇主,三顾已忘形。
    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庭。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
    历剑兵如水,临秦策若瓴。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
    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
    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
    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
    【筹笔驿(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薛能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孙樵《出蜀赋》云
    眄山川而怀古,得筹笔於途说。指前峰之孤秀,传卧龙之馀烈。
    尝杖师而北去,抗霸国而此决。曾及疆之不辟,徒赍志而灰灭。
        驿西岩上石洞,名老君洞,一名通仙洞,有石刻载唐明皇幸蜀见老君于此。
    【通仙洞】薛能
    高龛险欲摧,百尺洞门开。白日仙何在,清风客暂来。
    临崖松直上,避石水低回。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
    陆游《老君洞》
    丹凤楼头语未终,崎岖蜀道复相逢。太清宫阙俱煨烬,岂亦南来避贼锋。
        唐玄宗算是对四川旅游贡献颇大的又一位人物,后面的旅游景点中还将提到他的故事。关于他的神仙道家之流的传说,都为后人附会,其发生位置无从考证、也无关紧要。有不少小清新把他当作浪漫的典型,而陆游的这首诗,实在是吐槽的神作。
        洞旁有老君庙,明时有老僧焚修庙中,后归寂,尸僵不化,今犹存。
        又五里迳黄荆岭,缘坡而西,五里至龙洞背。一名龙门山,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潜水奔注其中,声甚厉、穿山腹而出,分为三洞。水迳二洞、出三洞西南流入嘉陵江。洞中有人鱼,重百馀角力,巨口四足,能上树作婴儿声。时出洞,见者以为不祥。
        龙洞背路极斗折,上有阁道曰龙门阁。
        这位《云栈纪程》的编者张邦伸除了像清朝的各种考据学、注释学家喜欢堆砌辞章之外,还好采集村野奇闻异事,僵尸、人鱼,如此梦幻的名词也许会让他的书多卖几本?作为历史地理的参考文献,本书的可取之处只有收录诗文很多这一点了。
    ■龙洞背
    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
        十五日雨,过七盘关,入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界,次神宣驿,上龙洞背。两山夹峙一山,如狞龙奋脊横跨两山之间。下有洞似重城,门可通九轨,水流其中,下视烟雾蓊郁,不测寻丈。
        自是盘折而上,骑龙背行,四望诸山,如剑芒戟牙。二十里许始下山,渡河即分水岭以西水入嘉陵江处。南山之巅,为朝天关。
    ■《唐代交通图考》有嘉川驿一地,又或嘉陵驿。明清诸行记中都没有蛛丝马迹,但唐人诗篇屡见,疑是阳平关一线上的嘉陵江古道。
    元稹元和四年使东川诸诗
    【使东川·嘉陵江二首】元稹
    秦人惟识秦中水,长想吴江与蜀江。今日嘉川驿楼下,可怜如练绕明窗。
    千里嘉陵江水声,何年重绕此江行。只应添得清宵梦,时见满江流月明。
    【使东川·江楼月】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使东川·嘉陵驿二首(篇末有怀)】元稹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嘉陵驿见贾岛旧题】薛能
    贾子命堪悲,唐人独解诗。左迁今已矣,清绝更无之。
    毕竟吾犹许,商量众莫疑。嘉陵四十字,一一是天资。
    【嘉陵驿(一作题嘉陵江驿)】薛能
    江涛千叠阁千层,衔尾相随尽室登。稠树蔽山闻杜宇,午烟薰日食嘉陵。
    频题石上程多破,暂歇泉边起不能。如此幸非名利切,益州来日合携僧。
    【嘉陵驿】薛能
    尽室可招魂,蛮馀出蜀门。雹凉随雨气,江热傍山根。
    蚕月缲丝路,农时碌碡村。干将磨欲尽,无位可酬恩。
    【嘉川驿楼晚望】姚鹄
    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
    窗迥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极自忘机。是中晚唐皆有此驿,在嘉陵江岸。
        道路因为人力的影响而代有兴废,也许现在已经无迹可寻,只是感叹唐诗人的多产。嘉陵江下游航运十分发达,所以嘉陵驿可以是江上的某个驿站,但诗歌多用于抒情写意,于地理上提供不了精确的坐标,其参考价值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朝天
    《朝天明月峡》云
      明月峡又称为朝天峡,位于现朝天镇西南二公里处。峡岭上设有朝天关,宋、元陆续建有关楼、营盘、哨所,明、清时又兴建了褒忠寺、皇恩寺等,渐渐形成一条行旅驻足而息的热闹街市,带动了商业的隆兴,有"北门天街"之称谓。然而斗转星移,自民国后古道废弃,关楼塌毁,加之山高谷深,人迹日稀,如今我们所能看见的,不过数段九尺宽的青石古驿道、残圮的古寺、营盘旧址以及星散的残碑断壁而已。
      现位于朝天镇北面嘉陵江谷口处的清风峡,与西南的明月峡遥相呼应为姊妹二峡,形成"两峡夹一镇"的天堑式地理格局,素有"清风明月拱朝天"之美誉。
      按照当地官员们时髦的说法,朝天明月峡是中国道路交通史上的"天然博物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条宽仅百米的深谷险峡之内,竟集中了古今六种交通道路。其一是远古先民们在绝壁之上沿石缝草隙开出的羊肠小道;其二是先秦时期官家沿临江峭壁开凿的栈道,此为现今明月峡内最令世界惊叹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三是嘉陵江沿岸一线纵贯的船工纤夫道,原先可由重庆直通陕西略阳,如今已全线萎缩,大不如前了;其四是与纤夫道休戚相关的嘉陵江内河航道;其五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2003年初,由广元接通陕西的高等级公路108国道通过山体隧道,终于绕过了明月峡这个两千多年来秦、蜀相通的咽喉要道);其六是上世纪50年代兴建,先为单轨、经90年代改造为双轨的宝成铁路电气化隧道。
    孙樵《出蜀赋》云
    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倏下驰而上回,若出地而天开。龙堂呀呀而上启,怪若虎踞而欲噬。
    ■■朝天岭为南栈第一高坡。
    《舆地纪胜》云
        朝天岭在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道。后开此道,人甚便之。文与可有《朝天岭诗》云:山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崖阴。
    《云栈纪程》云
        十六日,自朝天镇买舟西南行,渡嘉陵江。
    引《明皇杂录》
        天宝中,明皇忽思蜀道嘉陵山水,假吴生驰驿写貌。及回,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遣于大同殿图之。嘉陵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成。时有李思训,亦画大同殿壁,累月方毕。明皇曰:思训数月之功,道子一日之迹,各极其妙也。
        或曰王维又别用绢素写之,谓之小簇。宋王履道诗云:江山已暗大同殿,弦管犹喧凝碧池。别写嘉陵三百里,右丞心事与谁知。
        朝天镇至昭化县,水可行舟,陆可通骑。自南来者,因溯江而上、牵挽维艰,多舍舟从骑;自北来者,因朝天险峻、登陟不易,多舍骑从舟。
        嘉陵江到了朝天段,水路逐渐通畅,行人走水道南下,行舟记录因此变得多了起来,陆路上的风景也因为阁道的存在变得十分可观。下面分别从水陆两个视角,描述这一段的行程。
    ■嘉陵水道
    彭端淑《嘉陵舟中》
    临江思歇马,解缆得安流。暂释崎岖苦,犹悬道里愁。
    岩廊千佛子,风雨一孤舟。翻似安禅静,飘然物外游。
    王士祯《朝天峡》
    朝登嘉陵舟,日出羌水赤。履险倦鞍马,即次亦称适。
    黕黮双峡来,突见巨灵跖。崭岩无寸肤,青冥厉双翮。
    阴崖积龙蜕,跳波畏鲸掷。往往压人顶,骇此欲崩石。
    洞穴峡半间,兵气尚狼籍。蛇豕据成都,置戍当险厄。
    至今三十年,白骨满梓益。流民近稍归,天意厌兵革。
    胡德琳《朝天峡》云
    旬日走云栈,登顿劳下上。舆中因掀簸,厌闻马蹄响。
    今晨改水涉,失喜听双桨。羌舟小如叶,羌水平如掌。
    健疑青鹘飞,疾类枋榆抢。滩转峡角来,双峙袤千丈。
    石裂怒欲落,长压不敢仰。洞阴中惨栗,白日迷惝恍。
    其深蟠蛟龙,其毒聚蛇蟒。侧目望天关,周道更渺茫。
    行人偶失足,一坠讵可想。
    《蜀道驿程记》云
        朝天关下江岸小有聚落,止宿。明日登舟,遣从骑山行。舟中宽首尾狭,竹箬覆之,仅蔽风雨。左右用桨六枝,不施桅篷,制如江浙之梭船,川人呼为板船。
        过朝天峡,两峡各高数十丈,削立如关门,石壁上有巨洞,云是献贼所凿,可容万夫,壁下近水多石孔,昔人缘崖架栈于此。
        三十里,一山秀拔,石如剑劈,上有飞仙阁。
        江平,舟驶未午次广元县。蜀王弟葭萌所封,古苴侯国,《蜀梼杌》曰“利州四会五达之地”是也。
        城西二里,有乌奴山,陆游诗“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者也。
        午微雨,晡晴,抵昭化县。
    王士祯《飞仙阁》
    山行喜乘流,江平况如练。岞崿有开閤,竹树一葱蒨。
    人言利州风,今朝冷然善。滩如涂毒鼓,舟剧离弦箭。
    仰眺飞仙阁,鸟道危一线。弯环历三朝,向背穷九面。
    峰云卷轻绡,白日递隐见。嘉陵碧玉色,晴雨皆婉娈。
    想见吴道元,应诏大同殿。此生两经行,天遣追胜践。
    醉帽停乌奴,已泊益昌县。
        南下水路比陆路快而且安全,但水道似乎比较狭窄,山上的石头几乎可以压到船上乘客的头顶,坐的船也非常小没有帆。
        值得注意的是,《云栈纪程》一书中为避雍正讳,王士祯都写做王士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飞仙 千佛
    ■阁道
    《成都通览》云
        十里朝天镇(住庆和店)
        十里沙河驿 十里新店子 十里楼房沟 十三里朝天关(上坡)。
        十里飞仙岭 山地上有坊,即此三字。
        二十里须家河
        十里千佛岩 石壁古佛何止千尊,有“千佛一心”石刻四字
        十里广元县 城内清泰店、万发店更好,则天皇后庙距城不远。
        五里苴侯旧治坊 二十里榆林铺 十三里皂角铺 十里五里桠
    《云栈纪程》云
        朝天关即汉葭萌关也,石磴盘空,下临江水,其险数倍于鸡头凤岭,为入蜀第一厄塞。
    李化楠《自广元县至朝天关道中作》
    始发自龙门,绝壁痕如削。悬崖多佛像,不知何年凿。
    江水傍崖趋,激越鸣溪壑。杈枒天半石,向人头上落。
    金鳌亦有背,飞仙尚留阁。怪石浮江湍,孤根潜水窟。
    行当绝险处,顾盼生骇愕。似人立舟中,虚荡难稳著。
    行行登山椒,始觉天宇廓。雄关厄形胜,烟光浩漠漠。
    性僻爱奇险,幽居苦萧索。兹来得壮观,耳目因寄托。
        其峡曰朝天峡,一名明月峡,两崖各高百十丈,削立如关门。石壁上有巨洞,可容万人。壁下近水石窦排列,约深五六寸,皆昔人缘崖架栈之所,虽屡经水战,其迹不没。
        ■■朝天峡西北羊模谷有仙洞,时有异仙见,又作阳模洞。
    《舆地纪胜》云
        洞在绵谷县北六十里,有山万仞,峭壁如削,中有辟洞门,高不可上。羊模水环其下。
    引宋文同《利州绵谷县羊模谷仙洞记》
        熙宁庚戌春,余还朝过利州,通判寇諲为余言,近日去朝天驿七八里岩谷中,有神仙出见洞口,因往观之。自龙洞各具舟西下,过小峡,有山峣然崛起万仞,翠壁如削,中辟石门,可五六丈。时正晴,日光下照,有二童子先出,次有一人,白衣皂巾,曳杖垂长须,襟带随风翻然。往来下视久之,左右数青衣从行,有物若鸡犬、若虎、若鹿者先后之,又有执扇与伞者,隐隐若绘画。可爱者才尺余,举止详缓如人,行二十里许乃不见。问其下居民云:相传五代时土人有王姓者种山下,尽室敛获于此,因遣妇取水。妇汲还,路有病僧,疮秽甚、满身腥腐不可近,辄前索饮。妇恶之且惧,弛担走,僧就饮殆半,遂去,妇不能易之,隐其事。置水田上,其家人无长少同来饮、尽之,妇以故独不沾口。晚又令妇致馕,既至其所,得僧饮余水者尽飞入此洞。妇既不见,号哭嚣呼、跳荡如狂,忽闻洞口有呼者,妇仰应不得去。自是荛童牧叟惯见,不以为异。近每至天色开霁则出,必尽日,就中花木盛发时出尤屡。
        ■■又西南十五里,至望云铺,十五里,至沙河驿,一名望喜驿。李义山诗“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是也。即古石亭戍。
        ■■又西十里至飞仙岭,一名威凤山,三面环江,峭壁千仞,上有祠宇名飞仙观,其下为飞仙阁。系经行大路,亦栈中之险要。《益州于役记》云:飞仙阁二里许,有阁岿然山巅,三面皆绝,俯临关门,恒有起势,所谓飞仙阁也。或曰徐佐卿化鹤跧泊之地。
    《明皇杂录》云
        唐玄宗在御苑射白鹤,一带箭去。斯时徐道士住此观,持箭一枝插于殿壁曰:俟箭主至此还之。后明皇幸蜀过此,见壁间箭、取视之,乃前御苑鹤所带去者。故名其阁曰飞仙。
    《神异录》云
        天宝中,玄宗猎于沙苑,射孤鹤、鹤中箭西南而逝。益州有道观道士徐佐卿自州来,谓弟子曰:吾为飞矢所伤,已无恙。因挂箭于壁,书其月日,且云后十年箭主至此付之。后禄山之乱,明皇幸蜀,游于观,识其箭曰:此吾沙苑中射鹤箭也。
    杜甫《飞仙阁》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栏干峻,梯石结构牢。
    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
    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
    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杨慎《飞仙阁》
    飞仙阁上元珠侣,千佛崖前巴字水。夜来取水涤元珠,剑舞函关鹤鸣垒。
    我生本是乘虚人,芒鞋初试杖藜春。振衣忽到凌风馆,不傍桃花空问津。
    李调元《飞仙阁》
    入峡只一舍,峰峦更逼仄。人担豹虎忧,江带鼋鼍色。
    巍巍飞仙阁,高际入无极。飞甍照山光,荡漾何崱屴。
    上有连云愁,下有沉潭黑。蛇蟠九曲湾,鸟道一竿直。
    丹梯不在地,白日忽西侧。艰哉徒旅人,跋涉无时息。
    却羡荡舟子,凌波如鸟翼。
        ■■又南经乾龙洞,绕金鳌岭。
    李调元《金鳌巅》
    连日沿江岸,陂陀异昔遭。兹岭恐惧始,脊起径益高。
    压仆惊礌石鬼,洞壑深山聊嶆。人与马相警,逐彼升木猱。
    咫尺目花眩,恐落万丈涛。我闻龙伯人,巨钓连六鳌。
    疑请五真时,遗此一遁逃。亦如禹治水,支祁加锁牢。
    居人指山顶,有神飨腥臊。前明御史碑,首纪开路劳。
    当年椎牛祭,毋乃太贪饕。何不铲之平,犹若贩与挑。
    语罢神亦怪,江风中怒号。
        ■■三十二里至千佛岩。千佛岩即古石柜阁也。《四川通志》:千佛岩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利州刺史韦杭所凿。《秦蜀后记》:千佛崖镵石为慈氏像,多至百千万亿,唐苏许公頲有利州佛龛记。
    《利州北题佛龛记》
      礼部尚书兼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使持节剑南安南节度诸军州事、许国公苏頲敬造,因寓言曰:吾见夫山连岷■,水合江沲,山兮水兮路穷■,郁南望兮此情多。吾又见像法住世於岩之阿,百千万亿兮相观我,载琢载追兮吾匪他,伊古昔兮焦莒不惧,必忠信兮艰危若何?故吾因空而即有,孰不回向於檀那?行矣些!阳景兮翠改色,阴风起兮白增波。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重岩载清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见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藤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王尔鉴《千佛岩葭萌胜迹,日久摧残颇多,张明府企丰捐俸重修,余道出于此,因咏以纪其盛》
    石壁耸江干,嵌空若屏幛。混沌初未凿,冲虚无色相。
    山灵孕真宰,幻出千佛样。朴凿天岂欣,慈航心所向。
    昔我初来时,千身一苔障。今我复游此,金碧涌江浪。
    不惜亿万钱,岂其祷殊贶。愿出无生力,调彼众生恙。
    霏雨散香花,二月春波涨。洪澜写层崖,慧目光滉漾。
    我欲问空色,变化殊难状。但见摇青岳,云帆波下上。
    《舆地纪胜》云
        龙门在军五里外官道之旁,悬壁环合,上透碧虚、中敞大洞、下漱清泉,宛然天造,水帘悬夏,冰柱凝东,真异境也。
    《嘉陵江志》云
        千佛岩有唐碑二十七,五代碑五,宋碑二十六,元碑二十六,明碑八,无年号四十一。
        石柜阁在千佛崖南,石壁峭拔,立阁如柜。宋大中祥符九年,嘉陵江涨,漂栈阁万二千八百间。
    杜甫《石柜阁》
    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
    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近人状石柜阁道云:石崖壁立,车道断崖而成,人马经此如行柜中,盖上下东侧尽为石壁,唯西侧直落千寻,嘉陵江奔涌其下,此盖中古开凿之功也。
    **《唐代交通图考》云,朝天岭南历望云岭、小漫天岭、深渡驿、大漫天岭、至石柜阁,共约三十五里。没有收入飞仙阁的记载。
        自朝天镇到广元县城,一路文物古迹颇多,位置互有上下,山路似乎也有分叉,无法准确地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列出,所以把书中这一段的景物单独写出。
    《读史方舆纪要》云
      大漫天岭,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宋乾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击之,夺其桥。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是也。
      深渡在县北大小二漫天之间,即嘉陵江也。后唐同光三年,王衍将游秦州,至利州,闻唐兵将至,命王宗昱等逆战。时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不绝,皆恣愤不欲前。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崔彦进破小漫天寨,至深渡,与全斌会击蜀兵,破之,夺其桥。是也。
    元稹《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
    罗隐《漫天岭》
    西去休言蜀道难,此中危峻已多端。到头未会苍苍色,争得禁他两度漫。
    张说《深渡驿诗》
    旅泊青山夜,高枕听江流。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绵谷 广元
    ■唐利州治绵谷县,约为清保宁府广元县治。城周九里,编户三里。
        石栏桥在利州绵谷县北一里。
    《唐代交通图考》云
        利州绵谷县城廓在嘉陵江东岸一里,为蜀北军事重镇。故隋于此置利州总管府以镇之。
    引宋嘉祐八年陈恢《通判厅题名记》云
        益昌之南,陆走剑门,过剑而外,东西川在焉;水走阆、果,而去适夔、峡。西则文、龙二州,东则会集、壁诸郡,故益昌郡于蜀,最为都会。
        《新唐书》崔旰本传云:因落魄,客剑南,以步卒事鲜于仲通。又从李宓讨云南,无功,还成都,行军司马崔论悦之,荐为牙将。历事剑南节度使崔圆、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冕被谤,朝廷疑之,遣使者问状,宁部兵■耳白其冤,使者以闻。宁亦还京师,授司戈,历司阶、折冲郎将等官。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旰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崔旰以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从剑南留后李宓击南诏,之后就留在成都,成为剑南节度的牙兵将领。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玄宗至成都,以剑南节度留后崔圆为剑南节度等副大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两京平,裴冕封冀国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崔旰上京的年份当在裴冕卸任西川前后。也就是说崔旰作为牙将呆在成都的时间至少有四个年头,这为他以后带兵杀入成都城打下了基础。
        牙将,就是牙兵的将领,牙兵又称衙兵,是主帅自己的私兵或精锐部队。崔旰任职的牙兵部队,是属于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亲卫部队。古代天子或大将出,军前必建有象牙装饰的大旗。《封氏见闻记》公牙条云: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也,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
        唐末藩镇牙兵,多随节度使而行,是割据的主要势力,但在早期崔旰当兵的时候,还是固定一地、由政府管理的。牙兵担任城防和保护节度使的任务,西川牙兵应当就驻扎在成都城内外。崔旰为牙将后,成都迎来了避乱南下的唐玄宗,崔旰似乎可以以亲卫队的身份做他的侍卫保护工作。而节度使崔圆、裴冕等的频繁更替,说明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当时还是根正苗红,是朝廷处理不得势大臣的地方。
        崔旰离开剑南之后,来到京师为司戈、历司阶、折冲郎将等官,司戈正八品下,司阶正六品上,负责皇宫宿卫、朝会仪仗等事。严武或许在京师、或许因为成都的故交而与崔旰相识,他任西川节度使,推荐崔旰作利州刺史,应该是提拔他的意思;因为利州刺史官阶为正四品下。
        唐刺史全称为使持节某州军事某州刺史,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将领,利州既当四方交通要道,刺史用武人为之,就是要狠抓当地的治安。肃清道路、保障安全,才能够使朝廷政令通达,官私无碍。崔旰在利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通鉴》云:时蜀中新乱,山贼塞路,旰讨平之,赢得了军事上的知名度。
    《云栈纪程》云
        又十里至广元县,本苴侯国也。《华阳国志》:周显王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苴侯与巴王为好。巴蜀仇也,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史记》:秦惠王时苴蜀相攻,因使张仪、司马错取蜀。后遂置葭萌县。
    《读史方舆纪要》云
        晋寿城,蜀汉析葭萌县地,置汉寿县。晋改曰晋寿县。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降于魏,置益州治焉。十四年,晋寿复来降。明年,复入于魏。寻改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亦曰西益州,世号小益州。废帝三年,改曰利州。隋初,州治兴安县,寻改县曰绵谷,为义城郡治。唐初,仍曰利州,置总管府,寻改曰都督府。天宝初,曰益昌郡。乾元初,复故。乾宁四年,移感义军治此,改曰昭武军。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取凤州。蜀人谋扼利州以拒唐。宋仍曰利州。
        《志》云:州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城邑考》:利州城,元初堕废。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利州卫,始筑城,以石砌之。东面山,西临溪,南北则凿池为险。
    《嘉陵江志》云
        县城有门五,东曰宾阳、西曰临清、南曰镇川、北曰怀羌、西北曰清远、又曰奠嘉,城周四里有奇。
        一镇、十五乡,二三一保。汉寿镇、河西乡、龙潭乡、大石乡、元坝乡、张坝乡、王家乡、柏龙乡、李家乡、曾家乡、中子乡、大滩乡、陈家乡、羊菜乡、沙河乡、朝天乡。
        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水马驿,在县西门外。
    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秋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归。
    李商隐《利州江潭作》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水绡。此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
    王士祯《广元舟中闻棹歌》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唐欧阳詹《益昌行序》云
        贞元年中,天子以工部郎中兴元少尹、吴兴沈公长源牧利州,其为政五年。予旋游于利,睹人安俗阜、钦所以美,作诗一章,利州、故益昌郡也。
    《益昌行》
    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耕夫垄上谣,负者途中歌。
    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人烟遍余田,时稼无闲坡。
    问业一何修,太守德化加。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
    贤哉我太守,在古无以过。爱人甚爱子,理邦如理家。
    云雷既奋腾,草木遂萌芽。乃知良二千,德足为国花。
    今时固精求,汉帝非徒嗟。四季有青春,众植伫杨葩。
    期当悦霖雨,天下同滂沱。
        ■县西有皇泽寺,内有武则天石像,是一比丘尼。
        唐武士彠镇利州,生则天,时袁天罡至朝天关,望见利州路有王气,至则王气在武府。谒士彠曰:公得贵嗣,请视之。士彠曰:女也。袁曰:龙眉凤目,异日当为天子。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
    黄辉《何侯招饮皇泽寺泛月纪兴》
    碧玉嘉陵静不流,山城一半水烟浮。接天宝树行青雀,带雪虚峰下白牛。
    莲社风期孤客贳,苔龛名字几人留。今宵明月同歌笑,可似当年李郭舟。
    王士祯《利州皇泽寺则天后像二首》
    镜殿春深往事空,嘉陵祸水恨难穷。曾闻夺婿瑶光寺,持■金轮恐未工。
    瓦官寺里定香薰,词客曾劳记锦裙。今日兰桡碧潭上,玉溪空自怨行云。
    郑王臣《利州皇泽寺观金轮比邱尼石像》
    嘉陵龙漦流祸水,感业寺尼作天子。军中新拜白马师,天下齐歌契苾儿。
    唐家旧臣半为鬼,李氏诸郎多化虺。五龙夹日日再中,妖狐老死上阳宫。
    空山片石妖所凭,为云为雨春冥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益昌 昭化
    《云栈纪程》云
        ■由广元城南渡汉寿水,行二十五里,至张家湾,十里至桔柏渡。
        桔柏津,在昭化县东北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也。多桔柏,因名。《志》云:嘉陵江渡处有益昌驿,驿有古柏,土人谓之桔柏。唐大顺二年,王瑰出镇黔中,至桔柏津,宦者杨复光恶之,使其假子山南西道帅杨守亮覆诸江中。后唐同光三年,伐蜀,蜀兵大败于三泉。时蜀主在利州,遂西走,断桔柏津浮梁。唐前锋将李绍琛至利州,修浮梁以渡。明年军还,绍琛以兵叛,遂断桔柏津浮梁,以绝还军之道。宋乾德三年伐蜀,败蜀兵于大漫天寨,追至利州城北。蜀将王昭远渡桔柏江,焚浮梁,退保剑门,王师遂入利州。是也。亦曰桔柏潭。
        桔柏渡,旧传其津有二鱼负舟,往往沉溺。一道士求渡,操舟者难之,道人曰:吾葛仙翁也。命取石书符,令舟人佩之,至中流,二鱼果出。掷符水中,少顷浪息,次日、二鱼死于龙爪滩下。
        玄宗幸蜀,次利州益昌县,渡吉柏江,有双鱼夹舟而跃,议者以为龙。
    杜甫《桔柏渡》
    青冥寒光渡,架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
    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急流鸨鷁散,绝岸鼋鼍骄。
    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王士祯《桔柏江》
    小舟飞轻鹘,西掠马鸣阁。阁道凌天关,稍幸息腰脚。
    茫茫双江来,抱此益昌郭。荒城豹虎多,残堞出丛薄。
    国忆苴侯开,江疑鳖灵凿。武都地势高,众水竞流落。
    分道下氐羌,两川乃磅礴。鸣水回惊澜,阴平划大壑。
    仇鸠势未夷,犀牛道弥恶。千里会葭萌,崩腾似相索。
    漭漭竟同流,西逝连井络。九十九峰间,回首一错愕。
    李化楠《桔柏渡》
    渡头两日风色恶,行人欲济还惊愕。正愁木窟骄鼋鼍,坐见车马填城郭。
    我来已是风浪平,崖边犹闻氵虢氵虢声。人多船少不得渡,争先拥挤喧砰訇。
    清晨坐至日沉西,一舟横驾水云低。迟速由来亦有时,晓风残月随征蹄。
    唐乐宇《桔柏渡》
    梦断人初起,天寒酒易消。白沙千里月,黄叶半江潮。
    水木迷青雀,风尘敝黑貂。横流能涉险,渔子不须招。
        广明二年唐僖宗幸蜀,张恶子神见于利州桔柏津。僖宗封张恶子为济顺王,亲幸其庙,解剑赠神。
        渡江而西,四五里至昭化县。
    ■唐利州益昌县约为清保宁府昭化县
        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齐梁因之。后魏曰京兆县。后周仍曰益昌。隋属利州。唐因之。五代唐同光三年,得其地,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改曰昭化,仍属利州。元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今属。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嘉陵江志》云
        县城明正德间筑,三面临江,门三,东曰迎凤、西曰临川、一曰登龙、北曰拱极。
        一镇、九乡、一二八保。城厢镇、虎跳镇、龙凤镇、黄龙乡、白龙乡、凉菖乡、射箭乡、宝轮乡、盘龙乡、三堆乡。
    岑参《和杜相公发益昌》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益,川柳千条拂去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引《唐书》云
        何易于为益昌令,刺史崔朴乘春泛舟东下出益昌,索民挽舟。易于腰笏、挽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惭,跳出舟、骑还去。
    王士祯《泛嘉陵江至益昌,怀何易于》
    益昌古利州,由来五达衢。白水合嘉陵,山谷相盘纡。
    我有泛舟役,万里经川途。望古怀清芬,所思何易于。
    刺史乘春下,画鷁盛嬉娱。前舟载宾客,后舟罗笙竽。
    素民为挽舟,牵绊须百夫。县令腰笏前,挽舟自先驱。
    刺史惊问状,县令乃前趋。方春耕且蚕,民力方勤劬。
    合适取无事,可以充卒徒。刺史问之惭,上马如亡逋。
    仁人重一言,能使民力苏。考献征樵文,抚之载唐书。
    累百守令中,尚有斯人无。作诗告有位,磬石钱山隅。
        ■西迳费敬侯墓。
    引《蜀志》云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釭。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董新策《费敬侯墓》
    万里桥头迹未忘,孤坟剑北草全荒。如何忠亮将军祀,不及阴兵济顺王。
    李调元《费敬侯墓》
    器重邻邦使节频,唯公不负股肱臣。鹿车共载真名士,虎帐弹棋信可人。
    只有叔龙堪作侣,谁知黄鹤是前身。成都望气成先识,千载空教恨郭循。
        ■又西八里至茶亭,又西三里,危迳数盘,至天雄关。关在牛头山簏。
    吴省钦《天雄关雨憩》
    天雄关隐牛头半,东斗阑干日中见。八窗■裂猿鸟回,多少征人泪流霰。
    后马头顶前马蹄,两蹄一扌双升一梯。千梯万梯逼霄汉,喘息湓涌悭扶携。
        牛头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以形名。与朱雀山相连,最险者曰阴土扁,一径跨山之北,终年不见日影,俯视白云,皆出其下。山下皆土阜,陂陀而上,西俯嘉陵江,数折不复见,每折愈高,石梯斗绝,约二十里,始造其巅。奇壁修竹,略如北栈,南下斗绝,亦如之已。及深谷更陟一峰,石梯斗绝如前,人马仰天协息。如是陟五六峰,四顾群山皆在其下,猿鸟迹绝,风云通之。仰视白日,如可手扪,高将凤头而险峭十倍。其山皆橡林、鲜他树。
    李化楠《牛头山》
    牛头高耸青霄上,巨石谷合谷牙■相向。剑阁西来百里翠,相连奇峰幻化难名状。
    我来陟其巅,苍崖古木悬。下视诸山俱拱立,直疑此间呼吸可通天。
    山僧起阁临空阔,把槛更觉双眸豁。长江滚滚抱城流,疏林晚烟飞木末。
    晴云连袂起,危迳排石齿。不虚古人登天拟,蜀道之难从此始。
    李调元《牛头山》
    峨峨上牛头,一握天在手。浩呼风四来,纷诧夔魉走。
    盘空大石磴,钩梯何其陡。人与白云浮,路在垂猿右。
    乍见岷峨低,方知华岳后。长行力已疲,徒御相携负。
    攀槛如猱升,翻笑健成叟。山僧怜我困,招坐佛阁牖。
    抉眼纳千嚋,一览真不朽。却看旧题壁,吁嗟重回首。
        ■又西行,十里至新铺,又西五里至竹桠子,即白卫岭也。唐明皇幸蜀过此,见玄元皇帝骑白卫而下,示取禄山之兆,遂封禅曰白卫公。
    《嘉陵江志》云
        白卫岭在昭化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相接。东濒嘉陵江,西抵高庙铺,长岗连绵二十余里,为唐时驿道。
    引《唐诗纪事》云
        初,明皇乘月登花萼楼,有歌李峤诗者曰: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帝春秋衰迈,问谁诗,或曰李峤。凄然泪下,遽起曰,峤真才子也。天宝十五载幸蜀,登白卫岭,眺览良久,又歌是诗,复曰,峤真才子也,因泣下。高力士在侧,亦挥泪不已。土人刻石纪其事。
        唐驿道:自昭化县城西龙爪湾,建栈阁,越山为官店垭,下渡泥溪,上白卫岭,直抵高庙前。唐玄宗、僖宗幸蜀由此。
        益昌县为水陆交通枢纽,是川北的军事要地,也是去往成都的必经之路。自益昌而下至成都,分为水陆两条大路,第一条经剑州、绵州、汉州西南行至成都;第二条顺嘉陵江东南下至阆中,再向西南到成都。今天的京昆高速与108国道走的是第一条直通成都的剑门关陆路;兰海高速与212国道,则是沿着嘉陵江岸而行到达南部,从南部到成都的公路,只有等级比较低的省道101。而古时的水陆两条道路,走西边剑门的陆路距离较近、没有迂回,但一路山险重重;走东边嘉陵江水路前半程比较便捷,但要受水流量的影响,而且要绕远路。
        清人的记录中,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走的是嘉陵江水路,张邦伸的《云栈纪程》走的是剑门关的陆路,唐人到成都,似乎大多走的也是这条金牛古道。但明清的官方驿路,似乎比较偏向东边的沿江大路。
    《寰宇通衢》云
        六十里至神宣驿,六十里至沙河驿,七十里至龙潭驿,六十里至柏林驿,四十里至施店驿,五十里至槐树驿,七十里至阆中锦屏驿,六十里至隆山驿,六十里至南部柳边驿,六十里至富村驿,六十里至云溪驿,六十里至秋林驿,六十里至潼川皇华驿,六十里至建宁驿,六十里至中江五城驿,六十里至古店驿,六十里至汉州广汉驿,六十里至新都驿,六十里至锦官驿。
    《寰宇通衢》也同样记载了西边剑阁路,但地点都冠以县名,而非官驿名称,两地之间距离也多少不等,不如上面的驿站一样有规律。
        朝天驿西北分剑阁路:朝天驿二十五里至广元县,二十里至昭化县,二十里至剑门关,八十里至剑州,一百二十里至梓潼县,一百三十里至绵州,九十里至罗江县,百里至罗阳县,九十里至汉州,六十里至新都县,四十里至成都。
    《寰宇通衢》在这两条路之外,还记载了一条朝天驿至成都的官驿,具体情况待考。
        马驿,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十一驿九百八十里。
        朝天驿六十里至白市驿,六十里至来凤驿,一百二十里至东皋驿,一百里至峰高驿,一百里至龙桥驿,一百里至安仁驿,一百里至珠江驿,一百里至南津驿,一百一十里至阳安驿,八十里至龙泉驿,五十里至锦官驿。
        本文作为隐线的,是唐代崔旰的割据四川之路,而崔旰作过金牛道上的利州刺史、汉州刺史,所以入主成都之路,就选择西线剑门关一线。其它的道路,留待以后有历史事件发生时再细说。
    **从阳平关到剑阁,又有一条经白水江的西线。
    《嘉陵江志》云
        汉晋驿道:由宁强阳平关入蜀,至白水镇北,缘白水东岸,过粗石栈、出茅班口、下石关;渡白水、迳紫兰、安昌、宝轮、石桥、白田、大仓诸坝,再渡清水,经小剑戍西南,由剑溪古石牛道入剑阁。《典略》刘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四百余区。陈式绝曹操于粗石栈,姜维自桥头入保剑阁,皆由此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剑阁
    《成都通览》云
    五里昭化县 过揭白渡到,宿城内万合店,城外店更大。
    八里牛滚荡(一名牛头山) 十里天雄关
    四里架霓沟 五里孔道新 十里大木树 十里竹桠子
    三里高庙铺 昭化剑州分界。对山有白石壁如削,相传凤翔府照壁,然遥遥相对,恰与府署拱照,或关风水,亦未可知。
    八里七里铺。
    十里剑安桥 侧有志公庙,对山即梁武帝台城。
    七里剑关 大山小石结成,颇坚硬,如铁铸,然亦奇也。有丈余大碑,“云环耸翠”四字,到此心觉雄碎。
    三里剑门驿 塘房匾“春融栈道”。
    八里五里铺。
    十里天生桥 石路天然如桥,武侯竖有石坊在桥中段,后州牧项龄改建于坡上。
    七里汉阳铺 场颇大。
    十里石洞沟。
    十里抄手铺 云栈香随坊。
    二十里剑州 沿路汉柏不少,相传桓侯入巴州,折柏枝引道,成大木。多年封禁,前州投方悬牌于上,自昭化至梓渔共三千余株,大合抱者、三叉奇怪者不可胜计。剑州有剑石,真武宫井内,剑靶尤存。
        从利州到成都的道路,自益昌县渡过白水而西再向南,就来到了著名的剑门关。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军事色彩非常浓厚的战略要地,因为其山川险固,成为了天然的防御工事。
    张载《剑阁铭》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
    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
    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
    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李德裕《剑门铭》
    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
    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
    翠岭中横,黵然黛色。树兹雄屏,以卫王国(原注:剑门当中有一峰,峻岭横峙,望若列屏。此一峰为最奇,而说者未尝及之也)。
    峰拔井■,溪回沟洫。严守重扃,隐如临敌。
    运有隆替,地无险厄。闭於昏顽,开於有德。
    马错西伐,蜀侯败绩。艾出阴平,禅亦来格。
    粤在宪祖,英威四克。始剪蜀妖,遂靖邛僰。
    蛮夷轨道,诸侯述职。武臣铭之,金石乃刻。
    《读史方舆纪要》云
    四川剑州府
      春秋战国时蜀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梓潼郡。晋因之。宋置南安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仍曰始州。炀帝又改为普安郡。唐初,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天宝初,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五代因之。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升为隆庆府。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整理大概的路径如下。
        ■剑阁城,在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晋因之,后废。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或谓即小剑故城也。刘宋初,复废。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宋亦曰剑门县。乾德四年,诏隶剑门关。熙宁五年,复隶剑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大剑山,在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大剑路颇平,小剑则石上架阁,尤险峻。有大小剑水出于山下。《胜览》云:大剑绝顶,有玉女台,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北崖有仙女观,观后有仙女桥,其岩壑洞穴,幽胜不一处也。
        ■剑门关在大剑山上。刘先主以阁道至险,始置阁尉。历代皆为戍守处。唐始置关。又有大剑戍、小剑镇。五代唐长兴初,董璋遣兵扼剑门,又于其北置永定关。或曰,永定关,即今小剑关也。在小剑山下有隘路,俗亦谓之后门关。宋初,伐蜀,克剑门县,以县隶剑门关,关都监得专奏事,所以重设险也。明洪武末,设利州卫,关废。正德十三年,复修关门,建公馆。嘉靖二十一年,重立关,以百户守之。
        大剑溪在州北。出大剑山,由剑门关流出,北折为渔子溪。又北至大仓岭,入黄沙江。
        小剑溪,在大剑溪北。源出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合于大剑溪。《志》云:州北八十里有水会渡,亦曰水回渡,即二剑水回合处。
        苦竹隘,在小剑山顶。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
        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七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后唐长兴初,石敬瑭讨孟知祥、董璋,前锋将王弘贽自白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倒入剑门,攻破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由阁道攻剑门,而令别将由来苏径道至青缰店,出剑关南二十里。蜀将王昭远留偏将守剑关,而自引兵陈汉源坡以拒青缰之兵,为宋军所败,即此。今有汉源桥。
        ■汉阳山,在州北二里。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亦谓之北山。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又治西有普翠山,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庞福诚拒官军于剑州,乘夜袭败官军于北山。官军退保剑门,继而知祥遣军分屯南山,东川亦遣兵戍守。石敬瑭寻自剑门进屯北山。知祥将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别将李肇等陈于后桥。敬瑭自北山进击州城,败却。又遣骑兵冲石桥,复不能进,败还剑门。二年,再攻剑州,屯兵于北山。战不利,复还。剑门即汉阳山也。
        《唐代交通图考》:由益昌西南入山区,逾白卫岭至小剑戍故城五十一里;又三十里至方期驿,圣历二年置剑门县;又五里至剑门关;又五里经开远戍至大剑山口,置大剑镇戍。此道连山绝险,飞阁通衢,称为剑阁道,亦曰石牛道,传为张仪伐蜀所经。
    《云栈纪程》云
        ■■又西南十里,至达摩树,一名大木树,即小剑戍也。迤北有峰突起,尖削如柱,高插云表,曰小剑山。人行其下,仰视绝缨,蜀山之奇,未有胜于此者。上建祠宇,四时香火不绝。
    引《益州图经》云
        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虽然,刘禅、萧纪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十八日,由大木树南下土坡,深林密菁,五里,至孔道新渡。小剑溪出小剑山,过瀑布崖,与大剑溪合。
        又十里至高庙铺,又十里至七里坡,又十里至志公寺。旧传梁志公僧西进剑门,居大剑山绝顶,脱化于此。《秦蜀后记》:志公寺,古圣寿寺也。陆务观云:剑门东石壁间,影有若僧负杖者,杖端仿佛有拂子刀尺之状,故又称志公也。披榛访之,基址颇洪敞,惟一石缸、及断阙石栏芜没草中,余无所睹。
        寺前即小剑溪,缘溪南行,又十里,至剑阁,即古剑阁也。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状类崇墉。峰皆北指,东壁一山,削成四方,望若坚垒,蜀恃以为外户,故又谓之剑门。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二剑古不以关名,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于此立剑门关。
    【幸蜀西至剑门】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杜甫《剑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自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令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君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岑参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
    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
    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
    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修,恃此险何益。
    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
    暂回丹青虑,少用开济策。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
    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赜。
    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高其倬《剑门》
    两崖对起削云根,邸阁全倾佛寺存。千古衰兴几蛮触,一龛钟鼓自朝昏。
    无人战鬼啼清昼,不夜於菟到驿门。蜀道荒凉身万里,不闻铃雨亦消魂。
        蜀道之险,至此而始,故古乐府有蜀道难。唐陆畅复作蜀道易以矫之,虽各有寄托,要其山川之险,均可想见也。
        山顶有寺曰梁山寺,即志公禅栖处也,寺旁有金龙池,每夏涨时,有二物长二寸许,四足、黑背金腹,宛然龙状。池旁两崖峭立,万仞中不相连,下视无底,遇雨雷从峡底发声,谓之雷峡。山下水为大剑溪。东麓有姜伯约祠。
        ■■由剑阁南五里,缘岩数折而上,为五里坡,十里至青树子,又五里,有山对峙,中平如削、宛若桥梁,路出其上,曰天然桥。又五里,至汉源铺。
        又十里至石洞沟,沟水出马脑崖,东流入嘉陵江。《秦蜀后记》:剑关以南,古柏夹道,如龙蚪两巨石对峙,曰石洞子。岩崖峭仄,缘石磴屈曲而上,五六折乃造其巅。
        又十里至抄手铺,又二十里渡闻溪,抵剑州。闻溪水出牛心山,东南流入嘉陵江。州治在汉阳山南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30
  • 签到天数: 29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  普安  武连
    《成都通览》云
    十里青凉铺(上坡)
    十里梁山铺 十里读书台
    十里柳沟驿 换磨马处。
    二十里垂泉铺。
    十五里武侯坡 有祠,新建,尚未落成。唐魏文贞记里碑。
    五里武连界 进场有古武连县城。
    十里瓦子凹 十里演武铺
    二十里上亭驿 场门有内大臣太子太保四川将军德楞泰纪功碑。嘉庆时,捻军冉源■就剑、梓一带,德公扫荡群丑,故竖石碑以志感。
    二十里七曲山 文昌祠在此,祠四围柏树万株围绕,诚仙境也。距祠三里有古柏一株,下砌砖石,竖碑口竹关口亭风水,殊不可解。七曲山,土人名大庙山,关圣庙在左。
    十里剑泉 十里梓潼县
        从剑阁而下,沿路很少有名胜险要之地,手头的路程道里资料,只有清人张邦伸与傅崇矩分别于清乾嘉间和宣统间所作的游记。两人的文章相隔超过百年,但所经之地多数相合,可见在这段时间里,从陕西到成都的路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读史方舆纪要》
        ■剑州普安县,今州治。汉梓潼县地。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梁为安州治。西魏改曰普安。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明初省。《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成化中,始■石为城。正德十三年,增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嘉陵江志》云
        县城明成化间筑,门四,正德时以石砌,增门二。东曰青阳、西曰得胜、南曰化成、北曰汉阳、东北曰迎恩、西南曰鹤鸣。
        一镇、二五乡、三七七保。普安镇、北庙乡、西庙乡、柳沟乡、龙源乡、武连乡、开封乡、元山乡、柘坝乡、马迎乡、演圣乡、仁和乡、宝石乡、江口乡、木马乡、杨村乡、白龙乡、汉阳乡、剑门乡、三郎乡、下寺乡、张王乡、香沉乡、碑垭乡、鹤林乡、金仙乡。
    《云栈纪程》云
        州南鹤鸣山麓有重阳亭,距州城一里,唐刺史赵侑建、李商隐为之作铭。亭之南,磨崖刻唐元结《中兴颂》,颜鲁公书。州治后真武观小池中有石剑,长丈余,斜插入地,系明州牧李璧凿。
    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由剑州西上普翠山,山在州西一里,壁立如屏,为混一真人栖真之所。南行石迳逶迤,上鹤鸣山,路尤诘曲,登顿甚苦。
        又西十里至青凉桥,桥下水名石臼溪,出汉阳山南,东南流至漩口,入嘉陵江。
        又十里至梁山铺,古柏数千株,翠阴交覆,盛夏不见日影。《陇蜀余闻》:自剑州南尽梓潼界,古柏千株,皆大数十围,形制诡异,有一株裂为二,巨石负之如赑屃之状;又有一根而三四干者,高皆入云,蜀道奇观也。明正德中剑州守李璧所植。
    沈联芳《剑南古柏行》
    剑南大道多古柏,两行夹立森寒碧。大者围可十人抱,小者高亦数百尺。
    挺如老虬爪鬣张,怪如山鬼须眉磔。又如翠盖交千重,■雨不漏水涓滴。
    蟠根负石横半崖,有若巨蟒出岩隙。行人过此休层阴,夏无苦日冬无霖。
    槎木牙撑突禁翦伐,甘棠蔽芾留遗音。古来道旁多种柳,种柳斯意非不厚。
    只恐秋风过短亭,落花飞絮将无有。君不见灞陵桥,影萧萧。
    攀条赠别最多事,离心绾系增忉忉。洵知种柳盈绮陌,不如种柏有余益。
    种柏犹得耐岁寒,种柳徒媚春风色。试看关前行路人,何人不解怀李璧。
        ■又十里至讲书台,本宋黄兼山读书处。兼山名裳,剑州人,宋乾道中进士,官至朝请郎,谥忠文。尝荐朱元晦于光宗,称为第一等人,盖亦南轩、东莱之流亚也。
        又十里至柳沟池。沟水发源垂泉山,东南流入嘉陵江。
        又西,经明兵部尚书恭襄赵公炳然墓侧。垂泉山麓数折上层巅,二十里至垂泉铺。
        又二十里逾武连坡,迳武侯祠下至武连驿,本武连县治也。武连废县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周明帝始改武功为武连,隋大业九年移今治,唐为武连驿。
        宋县令何琰治路,刻石记之,名《种松碑》。今碑尚完好,碑阴有《元至正魏公书院记》:泰定间改武连于潼津,以此为唐魏文贞公所生之地,改旧儒学为书院,祀之。
        又有鲁公逍遥楼大字碑、宋元丰五年敕牒、御史卢邕八分书碣、宋绍兴庚申冯翊杨师雄《助修新学进士题名碑》、陆放翁《宿武连驿》诗碣皆在北山觉苑寺,数碑皆为献贼铲去年号,独绍兴字存。
    许儒龙《颜鲁公逍遥楼大字碑》
    鲁公书法绝世无,密行小楷书麻姑。干禄争坐见行草,银钩铁画精神殊。
    我昔南游购三纸,始勤终怠临摸疏。此日惊见此大字,神彩奕奕难形模。
    逍遥楼圮亦已久,鬼神呵护存山隅。世人临池欧柳贵,亦颇争嗜褚与虞。
    后来纷纷取姿态,譬彼娇女惭非夫。公性刚方笔劲挺,众中南面当称孤。
    野寺僧廊此增重,颓坦败瓦逾名都。
    陆游《宿武连县驿》
    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
    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时。
        觉苑寺建自李唐,规制宏敞,佛殿画壁金碧如新,南壁有知进禅师像,师永乐间人。
        ■驿西小潼水,一名强水。由武连驿渡小潼水,上盘龙山,十里至瓦子堙,二十里至演武铺,即阳沔戍也。
        二十里至上亭铺,古名郎当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问黄幡绰铃语云何,对曰:似谓三郎郎当,因令乐工张野狐制雨淋铃曲。
    罗隐《上亭驿》
    山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想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
    张祐《雨淋铃》
    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王士祯《郎当驿雨中》
    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驴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
    武连驿南云气遮,郎当驿北石槎木牙。西风尽日濛濛雨,开遍空山白芨花。
    沈联芳《上亭驿》
    细雨微风过上亭,海棠零落雾冥冥。不知当日野狐曲,可作霓裳一样听。
        ■二十里至七曲山,一名五妇山。《华阳国志》:秦惠王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五丁揽其尾拽之,山崩压杀五丁及女,而山分为岭。蜀王因命之曰五妇冢,亦曰五妇侯。
    《读史方舆纪要》云
        五妇山县北十二里。秦惠王遗蜀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俱化为石,因名。有五妇水,亦名梓潼水。又七曲山,在县北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西北有百顷坝,一望平衍,极为膏腴。
        山之西北隅,有张恶子庙,甚著灵异,今为文昌神。李膺《益州记》梓潼有鸣湍折碑祠,西临潼水,湍迅激流,俗呼张君祠,亦呼为石碑祠。
    李商隐《张恶子庙》
    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义山诗注:晋建兴末,神与姚苌为友,后苌以龙骧将军使蜀,至凤山访神。神假以铁如意,祝之曰:麾之可致兵。苌疑未信,神为之一麾,戈盾戎马万余列之平坡,今试兵坝是也。)
        山在县西北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北梦琐言》:梓潼县张恶子祠,乃五丁拔蛇之所也,或云嶲州张生所养之蛇,因而立祠,时人谓为张恶子,其神甚灵。
    《灵图志》云
        神姓张,讳亚子,因报母仇,遂陷县邑,徙居是山,其墓在隆庆府梓潼县东二十里。
    《搜神记》云
        有神姓张名亚,道术显著,庙在梓潼。
        玄宗幸蜀,著灵追封左丞相。
    王铎《谒梓潼张恶子庙》
    盛唐圣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夜雨龙抛三尺匣,春云凤入九重城。
    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贼平。惟报关东诸将相,格天功业赖阴兵。
    萧遘《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
    青骨祀吴谁让德,紫华居越亦知名。未闻一剑传唐主,长拥千山护蜀城。
    斩马威灵应扫荡,截蛟锋刃俟升平。酂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
    《郡国志》云
        济顺王本张亚子,战死而庙存。昔亚子西至长安见姚苌,期以嗣后九年至梓潼七曲山见,寻至建元十二年苌随杨安南伐蜀,将至七曲,迷道,游骑贾君蒙见一鹿驰去,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
    有倾,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
    《蜀碧》云
        献贼乱蜀,追尊梓潼神为太祖高皇帝,重修七曲山神祠,又建壮缪侯祠于其东,皆极巨丽。赋诗其中,令其从官严锡命等和,稍迟辄杀之,其诗刻石置祠北八卦亭。知县王维坤碎之。
    《秦蜀后记》云
        七曲山谒文昌宫,甚壮丽,登百尺楼、观盘陀石,八卦、望水二亭。潼水经其下,流入盐亭射洪。上有二柏,传是晋物。
        祠在七曲山麓,前为忠孝楼,累三层百尺,再进为高歌台,上奉文昌,两廊置配享,法像森肃。后为桂香殿,左即风洞毗连子母圣殿。转上重阶,为启元殿,又上为天尊殿,由楼北行为盘陀石,石圆如磨,高三尺,上肖圣像。再北升为应梦台,峰顶为望水亭。由庙逶迤而下,里许为千佛崖,上镌佛像数尊,旁镌《紫府飞霞洞记》。
        ■再下为剑泉,泉出石壁下,其上祠观音大士。传为五丁剑遗插道旁,忽生泉;又云每庚申日现,十里有石表曰:送险亭,蜀栈之险,至此始尽。
        也就是入蜀至成都的道路,以后都会比较平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0 04:29 , Processed in 0.1276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