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姚忠贤及其学生演出山东琴书著名选段《亲家亲》。
图为姚忠贤及其学生演出山东琴书著名选段《亲家亲》。
图为姚忠贤及其学生演出山东琴书著名选段《亲家亲》。
中新社济南2月25日电 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忠贤:山东琴书知音易寻 传人难觅
作者:李欣 杨晓卫
“你问俺爱你有多深,俺爱你有几分……月亮奶奶代表俺的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山东琴书传承人姚忠贤25日用山东琴书改编了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把300多岁的经典民间曲艺“穿越”到今天。
然而就当在场的人正痴迷精湛的转音拖音时,姚忠贤突然收声道,“如果俺不唱下去,你们就再也捞不着听了!”这正是74岁的姚忠贤最大的“心病”。
每天坚持练功,每年国内外近百场大小演出。山东琴书就这样伴随姚忠贤走过了60个春夏秋冬,但他依旧执拗于此生最爱。
姚忠贤用“拗”来形容自己,“当年曲艺事业低谷时,没有人让我演琴书,我就自己对着木头唱,骑着自行车唱,12年不间断地在趵突泉公园演出。我就不相信山东琴书会这么断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不断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国各种流行乐对中国艺术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生生不息,姚忠贤也开始与时俱进,尝试在词句、音乐、唱腔和感情上吸收姊妹艺术的元素,再加上流行歌、戏剧等艺术形式。他说,他的演唱形式,应该说与师傅当初教的不尽相同。
《月亮之上》、《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纷纷被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改成了山东琴书。“千改万改,我唱的还是山东琴书,还得以琴书的味道为根本,这个味儿才是山东琴书最值钱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文物,不是挖出来放在那里大家观赏的实物,而是活的艺术形式,要吸引人自觉自愿、想方设法地传承这门艺术。”姚忠贤说。
自上世纪80年代,姚忠贤便开始带着“改进版”的山东琴书走遍了全国300多所高校,为琴书寻找年轻的“知音”,同时也寻觅传人。
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老到年轻,欣赏山东琴书的知音越来越多,但是姚忠贤依然担心这份国宝未来如何传承。
一直秉承师父要对徒弟负责任的姚忠贤,目前仅有2位正式徒弟,且都为女性,而山东琴书的表演风格要求必须有男性演员参与,所以74岁的姚老调侃自己,仍在人海中寻寻觅觅。“学琴书是个慢功夫,又挣钱不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老艺术。”说到传人难找,姚老认为经济收入是一个重要原因。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李梅海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口传心授”,传承保存全靠师徒心口相授,因此很多传承人都在担心“后继无人”。随着经济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冲击,很少有人愿意再从事经济收益比较少的传统曲艺,曲艺人才呈现断层。目前,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帮助传承人寻找合适的继承者,并争取给予继承者一些政策鼓励,以此吸引人才,使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回忆和中华文化古老的精髓得以留存。
据悉,目前济南市拥有包括山东琴书在内的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南曾因曲艺繁盛名闻,被誉为“曲山艺海”,产生了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章丘梆子等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