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0|回复: 2

姚旅《露书》中的明代莆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3-1 17: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旅《露书》中的明代莆田
    栏目: 莆田文史 编辑: 莆田文化网

      《露书》是明代莆田人姚旅撰写的一部笔记,共分14篇。记录了明代后期各地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不少是他亲身的观察与见闻。其中有很多可采的资料,具有珍贵价值。该书记事晚至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姚旅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清钱谦益说他“以布衣游四方”。

      书中关于当时莆田县的资料,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姚书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大体归纳成以下几大类。《露书》据刘彦捷点校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自然现象

      (井水多咸,去余家数武曰“孝义井”,虽在人居之间,而水独甜洌,可与惠泉争价。取以烹茶,色味俱佳,汲者无虚日。)(174页)武的意思是步。井水多咸,说明兴化平原是由大海洋演变而来的。

      (隆庆五年辛未七月二十日午时,吾乡有二龙出东角(地名)海中。初黑雾弥漫,疏雨甚大,色黄而气腥。龙拥水高丈余,阔数丈,亘野,声若烈爆,势若浙潮。一飞腾,初甚小,旋若坠,复起,则长数千丈,渐至竟天。尾锐,身若水牯,腹背正白,鳞甲蠕动若鲎足,历历可见,随驾片云而升。一浮游田禾之末,北度洋水,水皆涌从,旋转喷薄如火树银花,至白石堀中水跃数丈,埠上柚树尽偃,旋入于东华(地名)潭中,禾树水藻随亦如故,而无寸拆。)(249页)这是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中心附近风速可达每秒100米,甚至200多米。龙卷风范围较小,破坏力极大。由于中心气压急剧下降,具有极大的吸力,在陆地上能拔树毁屋。在海(湖)面上可以把水吸到空中,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听老一辈的人说,龙卷风过去袭击过莆田,人们称之为“出孽龙”。姚旅的描述相当真切。只是他把龙卷风当成动物(龙)是错误的。东角、东华是黄石地名,两地直线距离约5华里。东角有著名的镇海堤。隆庆五年是公元1571年。

      (壬申,莆中地震,见河水簸上墙,又天雨丝。)(330页)壬申即隆庆6年(1572年)。

      (莆甲辰十一月初九日,地裂数处,涌出黑砂。《志》载之已。)(331页)甲辰是万历32年(1604年)。据明马梦吉《兴化府志》(万历41年刊本):“十一月初九夜,地大震。洋尾厝地、下柯地、港利田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与《露书》合。

      二、物产

      (吾乡绶溪,春水初生,众鱼寻流,水涨二尺许,乡人以竹薄高可一尺置溪底。开一面,纵鱼入薄。鱼视薄若至高,环游遂不敢出。乡人因而手之罩之,半日间四人可得四五十斤。大抵多鲤鱼,大者至一二十斤。)(246页)绶溪即延寿溪。竹薄是竹子编成的簾。

      (蟹惟海陵为大,大踰尺。三吴出以深秋,莆中出以深冬。风味大略相同,骣食犹有臊气,若以膏糁 面,味更为胜。)(235页)海陵即今江苏泰州。

      (莆人极重蟹。宴客非持螯不乐。)(247页)今莆田宴席仍然常用螃蟹做菜,因为人们认为螃蟹“十脚全”,有十全十美之意。

      (比目鱼,莆中曰“靸拖鱼”,谓其形如靸鞋也。)(246页)今莆田称之为“鞋底垫(音近塑)”。靸鞋即拖鞋。

      (鲎雌常负雄行,得雌即并得雄,得雄则雌者飘然逝矣,莆中骂痴人曰“騃如鲎公”是也。)(247页)今莆田骂人“死合(跟…一样)鲎公(雄鲎)”,意为走投无路。騃指愚或呆。

      (莆延寿桥头一荔枝树,宋时尝采其南枝以贡,今不锡贡,北枝岁结果累累,南枝不复生。)(254页)该荔枝在延寿桥北桥头,今仍在。

      (闽中极多香橼,篱园亭馆,何处不香,且携四方赠人。南都人见闽人,即问香橼。王敬美谓闽中无香橼,而以佛手柑名,是谓燕、晋无枣、栗也。)(254页)可见在姚旅那个年代香橼是礼品,外地人很喜欢。香橼今也叫做佛手、佛手瓜。

      (吾乡有菩提果,实似枇杷,其香扑鼻,其甜如蜜。)(254页)今莆田无。

      (丙辰年,余在家,始见鹤兰:花雪白,其形似鹤,其香犹兰,独其叶甚阔,如饭匙耳。)今莆田无。丙辰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川茶花花艳而清,芍药疑不敢称弟。莆中嘉靖前未有此,有仕蜀者携至,秘不以分人,郑佥宪(东白)访其人,其人尚卧,佥宪令苍头移去,因折枝插地,明年遂成数十本。自是莆中盛开。初时售人,计叶取钱,叶可百钱,今亦计树之大小。)(252页)可知茶花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或以后由四川传入莆田的,且“折枝插地”就能成活。刚传入时相当宝贵。川茶花是茶花的一个品种。苍头指仆人。

      (莆中有番蕉,以从番舶来。身如棕榈,高一二尺,叶如芭蕉,长丈(按:原文如此)余,但作梳齿状,又如杉叶,坚而刺人。日照之,叶脊无影。此物性喜铁,故又名“铁树”。)(260页)可知铁树来自海外。

      (闽中种榕若种柳,截取枝干可升大,插而溉之,经春即发。)(256页)

      (闽中竹品甚多,莆中业有二十四种。)(257页)

      (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261页)

      (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叶如荔枝,捣汁可毒头虱,根作醺。)(261页)实际上是烟叶才用于作香烟,不是根。专家认为:关于烟草输入中国的记载,当以此两条资料为最早。淡巴菰是西班牙语tobaco的音译。醺,今莆田写做“薰”。

      三、风土民情

      「莆中既嫁犹如曲中佳人装束,即新嫁娘有髻,亦为簪花之资,越七日即弃去矣。」(209页)今莆田民间婚俗,新娘结婚那天要举行“上头”仪式,梳上髻,髻边插花。

      「漳浦人初嫁女,亲戚沿路以桌拦轿,勒觅喜钱,有多索不即放行,至次日始抵婿家者。如莆俗,只拦门而已。」(184页)

      「洪洞县嫁女,女出大门始上轿,及婿门亦即下步入。莆俗舆而登堂,云至七日方可见天。室有隙地,蔽以采布,不知何所昉。」(184页)今莆田婚俗也是花轿直上厅堂。昉指开始。

      「莆中新妇,轿至堂,必以五、六岁小儿轿前作揖,妇始出轿。」(185页)今莆田婚俗,花轿到男家,男家派一男孩到轿前,请新娘下轿。

      「莆嘉靖间,男子初娶妇,必织马尾为裙,以衷衣服,贫者不得此为耻,诚为怪俗。近来有以马尾为靴者,亦好异一事。」(185页)衷犹适也。今莆田没有这个习俗。

      「莆中归女七日,婿来谢亲,曰“转马”,岂由于《左传》齐侯反马耶?」(185页)今莆田,结婚后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三天)“请转马”。

      「莆中生子,饮人以鸡蛋酒,贻人以鸡蛋粥。」(184页)今莆田婴儿满月时要分红蛋给亲戚朋友,有的人家也摆酒席请客。

      「莆中新年五日不扫地。」(198页)今莆田民俗农历正月初一不扫地,据说这样子才不会将家里的财富扫出去。

      「莆中端午,童子髻皆插虎,虎以蚕茧或通草为之,美人间亦以为步摇焉。」(196页)今莆田民俗,端午节有的地方在孩子头上插纸虎,有的地方把绒虎挂在孩子脖子上。通草是一种茎有细孔贯通的植物。步摇即妇女首饰。

      「吾乡中元祀其祖先,盛于海内。所烧与祖先银锭,面上皆印『京宵花银』四字,不知其义云何。余族有居涵江塘北者,先是,鬻地于人,其人在地内掘土得银数十锭,若宋元所埋者,面上亦并有『京宵花银』字,见俗有所本也。」(197页)

      「莆俗,除夕夜投灯檠于火盆中烧之,除旧之意也。」(336页)灯檠即灯架。

      「莆中遇节皆啖米果。」(186页)

      「吾乡以米粉为果,又以米粉为馄饨,曰“果茧”,土人唯冬至作此,仍以相遗,嫁女之家尤盛,二月二日则间有之。」(208页)今莆田的应节馃类食品(大米制成的食品)有清明龟(清明节)、金馃、薄荷糕(中元节)、丸子(汤圆。冬至)、红团(除夕)。馃也写作果。

      「莆中榕树,大荫数亩,上可驾亭榭。四、五月田头蹄涔,产花鱼,长二寸许,身若文锦,五彩相间。童子取之,异盆而饲,饲以蚊。欲斗者各以盆至,共盆即斗,衔口翻身,怒目鼓浪。败北者,循盆而走,胜者逐之,至断其尾,因其胜负以取乐。余尝与仲韦论快事:一则五、六月在故乡木兰陂上榕阴树底,剖鲜荔支,看妖童斗鱼;一则二、三月在苏公堤上绿柳荫中倾玉带春,看冶妓走马。」(238页)今莆田没有斗鱼的风俗。蹄涔指积水的小坑。花鱼今莆田称“花鱼姑”。

      姚旅书中还记述当时莆田瓜战、蔗战的风俗,今莆田都没有,不过可以说明那时莆田西瓜甘蔗丰富。

      「郭圣胎谓莆中四无:无僧,无伎,无酒,无不识字者。」(288页)今天仍然如此:莆田人很少出家;女子不当妓女;莆田重教兴学,读书识字的人多;莆田人酒量不好,当地生产的啤酒酒精度低。

      「莆俗旧质朴,嘉靖壬戍前,诸生概布帽,与齐民无别。」(166页)嘉靖壬戍是1562年。

      「莆田女人鞋底多以绫包韧木底板,曰“高底鞋”。」(209页)这是明代的高跟鞋。

      「宋时截竹为筒,冒上作鼓,时谓“通同部”,今唱莲花落者犹多挟此。」(287页)今莆田民间说唱曲艺“板鼓咚”(也称筒鼓)即来源于此。“板鼓咚”以一节竹筒蒙皮成鼓,演唱者右手击鼓左手击竹片伴奏。最初只是乞丐行乞时演唱,故称为“乞食歌”。后演变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板鼓咚唱词使用莆田话,口语通俗,每段四句,每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韵。故事性强,加上筒鼓伴奏,地方特色浓郁,艺术感染力相当强。另外,莲花落也是以槌鼓,或以竹片摇之以为节的民间歌曲,旧时多为乞儿所唱。由此可见,板鼓咚肇源自宋,明代乞丐行乞演唱时已使用。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莆田的芦笛(189页)细腰鼓(190页)铙锣(190页)。

      「吾乡林三教先生《周天之教》云。」(158页)明代莆田人林兆恩(1517-1598年)创立了“三教(儒道释)合一”的学说,世称“三教先生”。

      「长安有莆田会馆,馆之楼上祀莆城隍。」(308页)

      由上可知,虽然经过400年的历史沧桑,许多民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四、古迹

      「莆林母墓,唐九牧之先母墓也。母墓在乌石山,半据演武场上。山原在城外,后拓城址遂在城北门内。」(178页)乌石山即今东岩山,演武场在今九五医院内。明万历9年(1581年)扩建兴化城西北墙,将乌石山也围在城内。

      「莆延寿桥南行不数武,一井八角曰“徐井”,云是徐状元所凿,中界石梁,梁左右水一瓶轻重较争四两。」(174页)该井仍在今延寿桥西,八角石井,井面横截一石,井水左浊右清。清水浊水比重不同,所以姚旅说左右水轻重有别。

      「莆涵头戚公祠,祠平倭功。」(295页)涵江戚公祠原在紫璜山上,建于明万历年间。今不存。

      「莆港头有“新有社”三字,为文天祥手书,笔势遒劲,翩翩欲飞。」(175页)新有社建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传说文天祥来时正在建,就请他题字。社及“新有社”匾额仍在。在今涵江港西村。

      「莆墓兜(地名)东曰白水塘,塘西尽一屿曰浮屿,屿上有神宫曰浮屿宫。今有石桥锁之。」(175页)浮屿宫还在,供奉妈祖。也叫妈祖宫。石桥也在,即“宫后桥”。 白水塘今称白塘。

      五、其它

      「今器具雅重花榈木,“榈”讹为“梨”,俗遂呼为“花梨木”。」(256页)花梨木为贵重木材,用于做高级家具。“榈”“梨”音近。

      「莆公子称之曰“几舍几舍”,从行第也。子亦从而呼之曰“阿舍”。」(205页)今“阿舍”已成为贬 义词,指富贵人家子弟、浪荡子弟。

      「莆中称授经师曰“先生”。」(206页)今莆田仍称老师为先生。

      「莆有著沙之病,令人腹痛、手足冷,状若伤寒,治之只用头发绳刮两臂上及颈上,令发红,谓之刮沙。又内服姜汤而已。稍甚者,以针挑背上白筋如线,刀断之,愈。最甚者以针刺十指尖,出乌血即愈。」(210页)著沙,即中暑。沙一般写成痧。

      「弘治改元,莆中迎春,戴大宾尚幼,父兄抱看,有指谓守曰“神童也”。守出“龙飞”二字,戴见春牛,对曰“牛舞”。」( 270页)弘治元年是1488年。可见戴大宾出生在1488年以前。

      「戴大宾叔以“色难”令对,戴即应之曰“容易”。」(270页)戴大宾,明代莆田人,从小聪颖过人,知书善对,人称“神童”。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通过姚旅的《露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400年前的莆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7: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旅与《露书》
      姚旅(?—1622年),字园客,初名鼎梅,明万历间莆田县涵江人
    。他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后游学于四方,晚年潜心著述,有《露书
    》刊行于世。《露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当地人记当地事的一部
    类书,内容丰富多彩。此书出版时,姚旅的朋友沙东人晋斗元和壅丘人
    侯元琛各写序一篇。其作序的时间,分别在万历壬子(1612年)和癸丑
    (1613年)的中秋。据此,《露书》的写作时间当在1611年以前。
      《露书》共分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云:“其书分《核篇
    》二(驳《易》、《书》、《诗》三经和孔、曾、思、孟四书诸子的讹
    误);《韵篇》三(论诗赋文体的缺陷);《华篇》(评点美文华章)
    ;《杂篇》(集杂论随想);《迹篇》(记载古迹名胜);《风篇》(
    记述莆、仙的习俗民情);《错篇》(写土特名产);《人篇》(记人
    物);《政篇》(论政事);《籁篇》(记精辟警言);《谐篇》(记
    风趣笑料);《规篇》(记讽刺喻理);《技篇》(记技艺巧法);《
    异篇》(记神异灵怪)各一。杂举经传,旁证俗说,取名东汉王仲任所
    谓‘口务明言,笔务露文’之意,名曰《露书》。”
      《露书》有抄本,有明末刊本。刊本原为莆田涵江藏书家康修其所
    珍藏《善本),今归福建省图书馆。
      今举《露书》中所记的三则资料如下:
      “港头郑氏有祖宗学士名颐吉者,与文天祥友善;天祥当播迁时至
    其家,欲报以助己,则郑方牧鸡,知无意世务。适里方建里社,天祥为
    书‘新有社’三字。遂去。”记述文天祥于景炎元年(1276年)来涵江
    访郑颐吉之事。
      “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
    ,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
    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叶如荔
    枝捣汁可毒头虱,根作醺。”说明烟草系明万历间自菲律宾(吕宋)传
    入我国,始种于福建的漳州、莆田一带。
      “弁如帻,但当耳有两手作揖,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告羊之意
    ,今即戏场亦废之矣。恐后更不知作何状。”此则说明了莆剧服装的变
    化。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鲒土奇亭集》里有《淡巴菰赋序》。史学家
    郑振锋、吴晗、谢国桢诸人的论著中多证引《露书》,说书中保存有大
    量的明末莆仙两县的商业、烟草、戏剧、音乐、方言、民俗等方面的资
    料。
      《露书》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有其一定的权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7: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旅与《露书》
      姚旅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学者,所著《露书》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涉及中国引种烟草的文字,常常被后人谈及烟草时引用。
      姚旅,字园客,初名鼎梅,明万历年间莆田县涵江北山村人,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他曾寄居南京,与陈宁卿、曹学 纭⒊碌略兜热私岢山鹆晟纭 白门社。中年后,他开始纵情山水、浪迹江湖,曾北上太原、大同,南涉岭海,还到过云南。他非常留心异地风土人情,所见之事都有记述。此外,他还关心域外风情,记述了很多关于朝鲜、越南等国的风俗。晚年,他将这些见闻编成《露书》刊行于世。
      《露书》是姚旅取东汉王充所言“口务名言,笔务露文”之意命名的。该书共十四卷,分为核篇、韵篇、华篇、杂篇、迹篇、错篇、人篇、政篇、籁篇、谐篇、规篇、技篇、异篇、风篇。《露书》书前有李维桢、韩位甫、晋斗元和侯元琛等人写的序及姚旅自序。据其自序云:“自迹篇而上,多稽古尔间附以今,风篇而下,皆征今而欲还于古。”书中记载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史料,如对琴、胡琴、竹唢呐、羊皮鼓等乐器的记载,可供古典音乐家参考;火把节传说的记载,可供民俗学家进行研究;关中在地震后所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温现象的记载,是研究古代地震学的科学资料;关于烟草的记述,则是研究中国烟草传入过程的宝贵史料。《露书》中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烟草是从菲律宾(吕宋)传入我国,始种于福建的漳州、莆田一带,后来种植规模扩大,返销于菲律宾(吕宋)。姚旅为福建人,记载多为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书前作序的时间都在万历壬子(1612年)和癸丑(1613年)之间,据此《露书》的写作时间当在1611年以前。明天启年间的《露书》刊本今就收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4 14:10 , Processed in 0.1118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