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5|回复: 0

姚奠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5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3-5 15: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奠中
    编辑

    姚奠中(1913.05~2013.12.27),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我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1]
    1932年就学省城太原后,曾师从山西著名书法家常赞春先生攻习小篆。1934年考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35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国学,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为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抗战爆发后,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1年回山西,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改革开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韵文协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其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捐资100万元成立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1]
    2013年12月27日5时50分,姚奠中同志在山西太原家中辞世,享年101岁。[2]



    中文名姚奠中


    别    名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


    国    籍中国


    民    族


    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


    出生日期1913.05


    逝世日期2013.12.27


    职    业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



    毕业院校师从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


    主要成就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
    发表古代文史哲论文130 篇
    全国优秀教师
    中国书协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展开




    代表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姚奠中论文选集》




    目录 组织评价 周汝昌评价 冯其庸评价 生活点滴


    1
    简介编辑
    姚奠中,男,1913年生,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原名豫泰,别署丁中、丁

    姚奠中[3]


    一、等。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早年曾先后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和章氏国学讲习会求学,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七名国学研究生之一。抗战爆发后,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

    1951年,回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改革开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发表中国古代文、史、哲论文130 篇,出版和再版专著(含主编及高校教材)23 种,其中获得国家级奖2种,省级奖6种。文史哲方面的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
    姚奠中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他的诗词创作堪称一部现当代历史记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骨。书法高古大气,沉雄典雅,兼善楷、行、草、隶、篆,文化底蕴深厚,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永久收藏。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3]
    2
    成长历程编辑
    1934年,姚奠中只身南行,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做过工商部尚书,也是上海交大的创办者)创办的“无锡国专”。后听说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他毅然放弃了人们羡慕的“无锡国专”学

    姚奠中[4]


    籍(湖南省主席何健给本省考上该校学生专门发奖金),转往苏州投奔到章先生门下,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1935年,师从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也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当时讲课除了章先生,还有其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等多人。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他便开始在章氏国学院教授文学史,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抗战期间,姚奠中办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他曾亲赴前线,写下了“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的豪迈诗篇;曾经把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方治,从教室里赶走;曾经为抗议国民党安徽省委主席侮辱老师,发起罢课;曾经因反对军统特务任院长而被解聘;曾经因直言无讳而被误划为右派。姚先生30多岁即晋升为教授,在常人看来,可说是少年得志,可在他的笔下却出现了“念平生,江湖落托,问壮怀,前路复迢迢”的诗句,因为他有更为高远的理想。他给学生手拟教条十则,“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苟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些积极思想对当时青年学生起了教育引导作用,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和实用性。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1951 年后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

    3
    主要成就编辑
    姚奠中先生,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60余年。发表中国古代文、史、哲论文130 篇,出版和再版专著(含主编及高校教材)23 种,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种,省级奖六种。

    姚奠中书法作品[3]



    文史哲方面的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 姚奠中论文选集》《 姚奠中诗文辑存》 《 姚奠中讲习文集》。书艺方面,金文、篆、隶、行、楷皆备,而以行、篆为主,兼事绘画和治印。书法多写自作诗,和画、印一起,被称为“四绝”,并出版过大型《 姚奠中书艺》和其余六种书艺作品集。先生自谓以书法为余。但经大半个世纪染翰挥毫、不断探索,使其金文、篆、隶、行、楷并臻上乘,达炉火纯青境。他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入众多大型书画作品专集、应邀为各种重要社会机构和当代历史人物题书写牌、入位、勒碑,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收藏。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在各地举办过个人书艺展,受到高度评价。《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多次刊登过他的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和播放过专题片。他的传略载入了当代社会科学家传、文艺家传、以及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辞典。山西各地的众多名胜景点、博物馆、展览馆等处都有姚奠中先生的翰墨。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云南广西安徽等地也留有先生的墨迹。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曾为店肆题写过榜书牌匾,现今在全国很多博物馆有珍藏。
    4
    社会兼职编辑
    姚奠中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学术顾问、名誉主席。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协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协会理事,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
    5
    四体皆精编辑
    行书为最
    姚先生在繁忙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之余,以书法创作为乐事,数十年笔耕不辍。他是书

    姚奠中


    坛的多能者,四体皆精,而以行书为最。

    其楷书,厚重、茂朴、谨严、端庄,特别是手札小楷更见功力,中和而沉稳,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童子功力。始从赵松雪而后转鲁公,尤对魏碑独钟。《石门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临习最勤,因此,魏碑的骨力在他的楷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楷书的代表作当是他的《南国诗稿》。此稿收录诗词55首,内容为1937年至1948年的纪事和抒志之作。除三首为友人赠诗外,均为先生自作。作者用小楷录集于木版印《续云南通志长编》稿纸之上。诗词充满真情,书法尽显性情,激情跃然纸上,读之使人心动。
    其篆书形体略长,结构严谨、笔力苍古、横粗竖瘦、铁骨铮铮。上小学时,他就从《说文》入手学习小篆。在山西教育学院就学时,又师从著名书法家常赞春,在常先生指导下逐显个人风神。特别是成为章太炎的研究生后,篆书有了质的飞跃。章先生“学篆先要学汉碑头,学隶先要学《石门颂》,学魏先要学《郑文公》”的经验,对他启发很大。他又进一步研习了《天发神谶碑》、《三体石经》和章先生的金文,使章先生篆书方涩厚重、高古雄健的线条和风格在自己的篆书中得到了体现。
    他看重篆书大家吴大征和吴昌硕,吸取他们的特点,在篆书用笔上加入了提顿、起收,藏而小露,使篆书的特点充分得以发挥。篆书的代表作应当是1971年3月姚先生所书《毛泽东诗词》。当时先生68岁,正是创作的旺盛期。作者用小篆连续书写了毛泽东诗词37首和柳亚子诗词二首、郭沫若诗词三首。这一组篆书,打破了传统篆书的规整与平直,不须打格折纸,不求大小一致,以小篆结体,取大篆造型,用行书运笔,苍劲古朴,耐人寻味。
    其隶书多取法于汉隶《石门颂》、《张迁碑》和《曹全碑》,风格雄浑古朴。先生平素条幅不多作隶,只是在写对联时,才以字字舒展一扬隶书之长。
    其行书最为出类拔萃。姚先生非常推崇碑学,在北碑上下功夫最多,但对一味推崇碑学而否定帖学并不赞同。清末,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力主把碑学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将碑学地位推向空前绝后的新高度。包康“双楫”之“尊碑抑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书坛,自然地也影响到姚奠中先生这一代。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概括的,姚奠中先生的书法,是文人书法,他写的内容多为耐人寻味的诗文、警句和自作诗,充满书卷气和向上的力量;是才子书法,结体拙中寓巧,运笔潇洒爽朗,充满节奏感和韵味;是大家书法,行、篆、楷、隶均为上乘,字里行间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传统的功力和个人面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不尽的启迪。古文字学大家张颔先生赞曰:“姚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我每看到他的书法总觉得如读‘退翁山石之句’,有一股刚直浑厚之气扑来。”
    谈到姚先生的书法不能不提到他的篆刻。姚先生通篆书,对篆刻从青年就开始着迷。20岁时能用篆书写四条屏。21岁时发起成立新民中学书画篆刻学习会并任副会长。22岁时结识了工于篆刻的李伯常,摹刻汉印,技艺大进。23岁南下无锡,受浙皖印人的影响,把汉印的浑厚和浙派的细巧结合起来,并对汉印和明清流行的印风进行研究和探讨。
    他非常讲究章法,是分朱布白的高手,着意于构筑自然动态的平衡,大疏大密,虚实相生。白文匀称祥和,柔中见刚;朱文浑厚朴拙,刚中有柔。所治之印每一方都匠心独具,充满金石气韵,凝聚着情趣。或自己的别人的名号章,或以励志为主要内容的闲章,或以表意为核心“画龙点睛”的起首章,一章一精品,一章一气韵,无不达心适意。读他的印谱,仿佛在读经读史读诗读画,仿佛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对姚奠中的书画篆刻,笔者试以一联概括:“宗魏师秦四绝通高宇,铸今熔古一家开远流。”[5]
    6
    社会评价编辑
    组织评价1913年5月,姚奠中同志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9年11月参加工作。
    曾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兼系主任、贵州大学教授兼校委。1951年8月回到太原后执教于山西大学五十余载,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2月任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同年4月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95年12月中央批准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务。

    姚奠中同志忠肝义胆,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担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他认真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言献策,为山西省政协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他体察国家困难,关心弱势群体,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和抗灾救灾等活动中多次慷慨解囊,表现出了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即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进步,继续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他见证、亲历了人民政协的发展历史,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姚奠中同志不仅是当代鸿儒和国学大师,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学兼儒道,术通六艺,出入百家,经世致用;他治学求真,融贯博通,回真向俗,卓见慧识,层出不穷。少年时代,他即以博闻强识、能诗善文闻名乡里。青年时代,他遍览群书,刻苦钻研。他潜心学术,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他先后结集出版了《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23种,其中获国家级奖多项。他毕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诲人不倦,桃李芳菲,誉满天下。他始终关心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将自己的150幅书画作品捐献给了山西大学,捐资一百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奖掖后进,弘扬国学。
    姚奠中同志还是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诗书画印,被业内誉为“四绝”。他以书艺为文化载体,树立正气,明道济世,古为今用,成就斐然,先后出版大型作品集《姚奠中书艺》等十余种,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收藏。2009年,他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他还致力于书法艺术传承,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艺展,2006年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姚奠中书艺展”,2012年举办了“薪火相传、翰墨流光——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2013年举办了“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等,获得高度赞誉。姚奠中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将个人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姚奠中同志的一生,无论是求学治学,还是书道画艺,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参政议政,都在践行着古圣先贤三千年薪火相传的真儒精神。他为国为民一生宏愿,育德育人万世流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2]
    周汝昌评价我们素来最重者曰通儒、曰通材。通材者,能精于义理、考据、词章,不如此,仅为偏材而难成大器。例如司马光著书,题曰《资治通鉴》;章学诚著书,必题以“文史通义”;又有《史通通释

    姚奠中书法作品[6]


    》《风俗通》《六书通》……举之难罄。又如“七略”“三通”,艺曰精通,文尚清通……中华学文之重通,其例不可殚举。是以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不问可知。是集所收,足见彩豹之一斑,丹凤之片羽,非等闲可望其项背。

    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凡我当今与将来的莘莘学子,都可以从这一册艺术表现中领会造诣高深的前辈而生敬心,又由敬心而思希风跻古之信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见姚先生此集之艺,可以晓悟游艺于道之情怀,异乎逐器以失源,方是具眼。
    冯其庸评价2011年初冬,著名学者冯其庸为姚奠中作题画诗:“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6]
    云南新民书院吴贤若《悼姚奠中先生文》
    今获冯迪女士来电,告予先生于是日寅、卯之间,驾鹤西去。予闻之,极为震悼,然转思之,则有幸有不幸也。先生自民国二年癸丑降世,于今癸巳年羽化,适为百年,人生福履,不是过也。然当此国风式微,文化陆沉之际,而泰山颓,梁木坏,又非海内之大损乎?呜呼哀哉!
    古之为弟子者,曰及门,曰私淑。予早慕先生,无缘承音。后至并州,又闻先生年事高迈,不敢私谒,恐劳先生之虑也。故而二年,唯立雪程门,不奉教诲。又于各地每见先生妙笔,镌刻于匾、碑者,不可胜计,心窃慕之。本冀后日得亲承咳唾之音,以遂平生之望,不意溘然长逝,早登仙山。呜呼哀哉!
    先生平生事迹,何待人述,道德文章,自是遐迩布闻。而今而后,后生欲追寻先生者,其将何求?呜呼哀哉!
    ——后生吴贤若云南[7]
    7
    社会影响编辑
    2013年12月31日,姚奠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太原市龙山殡仪馆龙山厅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俞正声刘云山孙家正韩启德,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李小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申维辰,山西省领导薛延忠金道铭胡苏平高建民汤涛陈川平聂春玉白云和老领导滕文生李立功刘泽民等敬献的花圈摆放吊唁厅两侧。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海峡两岸著名学者、书法家及各社会团体、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全国教育界、书画界及姚奠中的亲属、弟子、学生的数百幅挽联遍布吊唁厅四周。[1]
    山西省领导薛延忠、金道铭、胡苏平、白云、安焕晓张复明令政策,及原省级领导杜五安、王昕、王雅安分别在姚奠中遗体前肃立默哀。姚奠中亲属、生前好友、社会各界人士近2000人参加追悼会。[1]
    8
    相关作品编辑



    生活点滴

    姚奠中先生在写日记


    淡定从容的姚奠中先生


    姚奠中与弟子李星元下棋



    姚奠中点评弟子李星元作品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与恩师姚奠中先生在一起(李星元)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20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2 07:20 , Processed in 0.1142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