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正史佛教資料類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萬安寺壇主職


      (至順二年九月庚辰)御史台臣言:「大聖壽萬安寺壇主司徒嚴吉祥,盜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壇主之職。」從之。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紀》(四)791)


      敕僧道與民一體充役


      (元統二年正月)癸卯,敕僧道與民一體充役。


      (《元史》卷三十八《順帝本紀》(一)820)


      佛事佈施,費用太廣


      (元統二年四月)乙酉,中書省臣言:「佛事佈施,費用太廣,以世祖時較之,歲增金三十八錠、銀二百三錠四十兩、繒帛六萬一千六百餘匹、鈔二萬九千二百五十餘錠。請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餘皆罷。」從之。


      (《元史》卷三十八《順帝本紀》(一)821)


      禁私創寺觀庵院


      (元統二年十二月)是歲,禁私創寺觀庵院。僧道人錢五十貫,給度牒,方聽出家。


      (《元史》卷三十八《順帝本紀》(一)825)


      有妻室之僧,令還俗為民


      (至元元年閏十二月)凡有妻室之僧,令還俗為民,既而復聽為僧。


      (《元史》卷三十八《順帝本紀》(一)831)


      禁濫予僧人名爵


      (至元)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濫予僧人名爵。


      (《元史》卷四《順帝本紀》(三)851)


      罷南方白雲宗


      (尚文)又奏斥罷南方白雲宗,與民均事賦役。


      (《元史》卷一百七十《尚文傳》3988)


      嚴治僧道齋醮


      是月(洪武五年四月),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27)


      僧道齋醮,百官不得行香


      孝肅周太后,英宗妃,憲宗生母也,昌平人。天順元年封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其年十月,太后誕日,帝令僧道建齋祭。禮部尚書姚夔帥群臣詣齋所,為太后祈福。給事中張寧等劾之。帝是其言,令自後僧道齋醮,百官不得行香。二十三年四月上征號曰聖慈仁壽皇太后。孝宗立,尊為太皇太后。


      (《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傳》(一)3518)


      士子作文每竊釋氏教,詔戒厲之


      時士大夫多崇釋氏教,士子作文每竊其緒言,鄙棄傳注。前尚書餘繼登奏請約禁,然習尚如故。(馮)琦乃復極陳其弊,帝為下詔戒歷。


      (《明史》卷二百十六《馮琦傳》5705)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第8卷[编辑]

      八經籍


      法寶連璧


      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博綜儒書,善言玄理……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捲,《禮大義》二十捲,《老子義》二十捲,《莊子義》二十捲,《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並行於世焉。


      (《梁書》卷四《簡文帝紀》109)


      佛性論、七經論


      (蘇)綽又著《佛性論》、《七經論》,並行於世。


      (《周書》卷二十三《蘇綽傳》395)


      華林園總集釋典


      元微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捲。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錄》。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06)


      道、佛經目錄


      煬帝即位……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08)


      梁釋法通《乾坤義》


      《周易乾坤義》一卷齊步兵校尉劉瓛撰。梁又有齊臨沂令李玉之、梁釋法通等《乾坤義》各一卷,亡。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11)


      陳沙門智匠撰《古今樂錄》


      《古今樂錄》十二卷陳沙門智匠撰。


      《樂元》一卷魏僧撰。


      《當管七聲》二卷魏僧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26)


      釋慧始注《孝經》


      釋慧始注《孝經》一卷……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34)


      釋僧智《論語》略解


      釋僧智《論語》略解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36)


      釋靜洪撰《韻英》


      《韻英》三卷釋靜洪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4)


      釋正度撰《雜體書》


      《雜體書》九卷釋正度撰。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5)


      婆羅門書


      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義殊別。今取以附體勢之下。


      (《隋書》卷三十二《經籍志一》947)


      釋撰《天正舊事》


      《天正舊事》三卷釋撰,亡名。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67)


      僧家書儀


      《僧家書儀》五卷釋曇瑗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1)


      虞孝敬《高僧傳》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5)


      釋寶唱《名僧傳》等十一種


      《名僧傳》三十捲。釋寶唱撰。


      《高僧傳》十四卷。釋慧皎撰。


      《江東名德傳》三卷。釋法進撰。


      《法師傳》十捲。王巾撰。


      《眾僧傳》二十捲。裴子野撰。


      《薩婆多部傳》五卷。釋僧佑撰。


      《梁故草堂法師傳》一卷


      《尼傳》二卷。釋寶唱撰。


      《法顯傳》二卷


      《法顯行傳》一卷


      《梁武皇帝大捨》三卷。嚴暠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78)


      王琰《冥祥記》等四種


      《冥祥記》十捲。王琰撰。


      《續齊諧記》一卷。吳均撰。


      《幽明錄》二十捲。劉義度撰。


      《舍利感應記》三卷。王劭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0)


      法顯《佛國記》等十種


      《佛國記》一卷。沙門釋法顯撰。


      《遊行外國傳》一卷。沙門釋智猛撰。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3)


      《廬山南陵雲精舍記》一卷


      《洛陽伽藍記》五卷。後魏楊衒之撰。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釋道安撰。


      《京師寺塔記》十捲。錄一卷。劉璆撰。


      《京師寺塔記》二卷。釋曇宗撰。


      《外國傳》五卷。釋曇景撰。


      《歷國傳》二卷。釋法盛撰。


      《慧生行傳》一卷。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4)


      釋僧祐《世界記》


      《世界記》五卷。釋僧祐撰。


      《大隋翻經婆羅門法師外國傳》五卷。


      (《隋書》卷三十三《經籍志二》986)


      釋惠琳、釋惠嚴注《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二卷。劉仲融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琳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嚴注……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0)


      釋慧觀撰《老子義疏》


      《老子義疏》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義疏》一卷,釋慧觀撰,亡。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1)


      《釋氏譜》等六種


      《釋氏譜》十五卷


      《內典博要》三十捲


      《淨住子》二十捲。齊竟陵王蕭子良撰。


      《因果記》十捲


      《歷代三寶記》三卷。費長房撰。


      《真言要集》十捲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09)


      蕭子良《義記》等七種


      《義記》二十捲。蕭子良撰。


      《感應傳》八卷。宋尚書郎王延秀撰。


      《眾僧傳》二十捲。裴子野撰。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皇帝菩薩清淨大捨記》三卷。謝吳撰,亡。


      《寶台四法藏目錄》一百卷。大業中撰。


      《玄門寶海》一百二十捲。大業中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10)


      摩登伽經說星圖


      《摩登伽經說星圖》一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20)


      《婆羅門算法》等三種


      《婆羅門算法》三卷


      《婆羅門陰陽算歷》一卷


      《婆羅門算經》三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26)


      釋智海撰《陽遁甲》


      《陽遁甲》九卷。釋智海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32)


      釋道洪《寒食散對療》等六種


      《寒食散對療》一卷。釋道洪撰。


      《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智斌撰。梁《解散論》二卷。


      《解寒食散論》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亡……《雜散方》八卷……《解釋慧義解散方》一卷,亡。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1)


      釋僧舉世藥方


      《范東陽方》一百五卷,錄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梁又有……《釋僧深藥方》三十捲……


      《陶氏效驗方》六卷。梁又有……《摩訶出胡國方》十捲,摩訶胡沙門撰……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2)


      沙門行矩撰《諸藥異名》


      《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十捲,今闕。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4)


      釋莫滿撰《單復要驗方》


      《單復要驗方》二卷。釋莫滿撰。


      《釋道洪方》一卷


      《療百病雜丸方》三卷。釋曇鸞撰。


      《論氣治療方》一卷。釋曇鸞撰。


      《釋僧匡針灸經》一卷


      《龍樹菩薩藥方》四卷。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6)


      《婆羅門藥方》等四種


      《婆羅門藥方》五卷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


      《乾陀利治鬼方》十捲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四卷本五卷,闕。


      (《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1048)


      釋道騫傳《楚辭》


      後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為一篇,並敘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56)


      支遁集


      晉沙門《支遁集》八卷梁十三卷。又有《劉彧集》十六卷,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67)


      《支曇集》等四種


      晉沙門《支曇諦集》六卷


      晉沙門《釋惠遠集》十二卷


      晉姚萇沙門《釋僧肇集》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0)


      宋沙門《釋惠琳集》五卷。梁九卷,錄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2)


      梁武帝淨業賦


      《梁武帝淨業賦》三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76)


      釋亡名集、釋標集等七種


      後周沙門《釋亡名集》十捲


      陳沙門《釋標集》二卷


      陳沙門《釋洪偃集》八卷


      陳沙門《釋瑗集》六卷


      陳沙門《釋靈裕集》四卷


      陳沙門《策上人集》五卷


      陳沙門《釋暠集》六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0)


      陸少玄撰《借像雜銘》、僧祐撰《箴器雜銘》


      《古今箴銘集》十四卷。張湛撰。錄一卷……又陸少玄撰《佛像雜銘》十三卷,釋僧祐撰《箴器雜銘》五卷,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5)


      謝莊撰《釋氏碑文》等


      《雜碑集》二十二卷。梁有《碑集》十捲,謝莊撰;《釋氏碑文》三十卷,梁元帝撰;《雜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晉將作大匠陳勰撰……《諸寺碑文》四十六卷,釋僧祐撰;《雜祭文》六卷;《眾僧行狀》四十捲,釋僧佑撰。亡。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6)


      釋寶唱撰《法集》


      《法集》百七卷。梁沙門釋寶唱撰。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89)


      道經說天地論壞等略與佛經同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9: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91)


      《隋書.經籍志》論佛籍始末


      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菉,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如也……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五百五十八部,一千六百九十七卷,經。五十九部,三百七十九卷,疏。小乘經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雜經目殘缺甚,見數如此。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七十七部,四百九十捲,律。二部,二十三卷,講疏。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三十部,九十四卷,論。十五部,四十七卷,疏。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二十一部,四百九十一卷,論。十部,七十六卷,講疏。雜論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三十二部,二百九十九卷,論。九部,一百三十八卷,講疏。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釋迦當週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捨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華言譯之為淨覺。其所說云,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恆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當有千佛。自初至於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眾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阤洹,二曰斯阤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醨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並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皆摧伏,並為弟子。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僧,譯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是為五誡。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然後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或云久以流布,遭秦之世,所以堙滅。其後張騫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於朝,而傳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並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以處之。其經緘於蘭台石室,而又畫像於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佛法聞,西域沙門,繼佛經而至者甚眾。永平中,法蘭又譯《十住經》。其餘傳譯,多未能通。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繼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靈帝時,有月支沙門支讖、天竺沙門竺佛朔等,並翻佛經。而支讖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漢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繼佛經至吳譯之,吳主孫權,甚大敬信。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朱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闐國,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洛翻譯,部數甚多。佛教東流,自此而盛。


      石勒時,常山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揚解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欲令玄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後至長安,苻堅甚敬之。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勸堅致之。什亦聞安令問,遙拜致敬。姚萇弘始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恨。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初無乖舛。


      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至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十捲。後有天竺沙門曇摩羅讖復繼胡本,來至河西。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遜破滅。姚萇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捲。曇摩羅讖又譯《金光明》等經。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惟鳩摩羅什才德最優。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論》等諸經,及曇無懺所譯《金光明》,曇摩羅懺所譯《泥洹》等經,並為大乘之學。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佛陀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佉勒沙門曇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曇摩耶舍譯《阿毗曇論》,並為小乘之學。其餘經論,不可勝記。自是佛法流通,極於四海矣。東晉隆安中,又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又有沙門法顯,自長安游天竺,經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還至金陵,與天竺禪師跋羅,參共辯定,謂《僧祇律》,學者傳之。


      齊梁及陳,並有外國沙門。然所宣譯,無大名部可為法門者。梁武大崇佛法,於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群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長安僧徒,一時殲滅。自餘征鎮,豫聞詔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文成之世,又使修復。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論》,並為大乘學者所重。後齊遷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時,蜀郡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詔,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祕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竟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別為一部,謂之疑經。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並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別。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凡十一種。今舉其大數,列於此篇。


      右道、佛經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道、佛者,方外之教,聖人之遠致也。俗士為之,不通其指,多離以迂怪,假托變幻亂於世,斯所以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也。故錄其大綱,附於四部之末。


      大凡經傳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萬六千八百八十一卷。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1094)


      明克讓著《續名僧記》


      (明克讓)著《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記》一卷,集二十捲。


      (《隋書》卷五十八《明克讓傳》1416)


      柳辯撰《法華玄宗》


      以其好內典,令撰《法華玄宗》,為二十捲,奏之。太子覽而大悅,賞賜優洽,儕輩莫與為比。


      (《隋書》卷五十八《柳辯傳》1423)


      蕭綱著《內典博要》


      (梁帝蕭綱)著《孝德傳》、《忠臣傳》各三十捲……《周易講疏》十捲,《內典博要》百卷……


      (《南史》卷八《梁本紀下八》246)


      源賀作《祇洹精舍圖偈》


      隴西王源賀采佛經幽旨作《祇洹精舍圖偈》六卷,(趙)柔為之註解,為當時俊僧所欽味。又憑立銘贊,頗行於世。


      杜按:《北史.趙柔傳》(1162)大同,故不錄。


      (《北史》卷三十四《趙柔傳》1269)


      魏收《釋老志》一卷


      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歷》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征》二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捲。


      (《北史》卷五十六《魏收傳》2030)


      蕭俛等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


      六年春正月丙寅朔……敕諫議大夫孟簡、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郎歸登、右補闕蕭俛等於豐泉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


      (《舊唐書》卷十四《憲宗紀上》434)


      改《三教珠英》為《海內珠英》


      冬十月辛卯朔,詔改天后所撰《三教珠英》為《海內珠英》。


      (《舊唐書》卷十七下《文宗紀下》571)


      《帝王政纂》內容下至僧道是非


      太子詹事姚康獻《帝王政纂》十捲;又撰《統史》三百卷,上自開闢,下盡隋朝,帝王美政、詔令、制置、銅鹽錢谷損益、用兵利害,下至僧道是非,無不備載,編年為之。


      (《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紀》630)


      僧曇延進《大乘百法門明論》


      七月,沙州節度使張義潮進甘峻山青骹鷹四聯、延慶節馬二匹、吐蕃女子二人。僧曇延進《大乘百法門明論》等。


      (《舊唐書》卷十九上《懿宗紀》660)


      開元內外經錄


      其外有釋氏經律論疏,道家經戒符菉,凡二千五百餘部,九千五百餘卷。亦具翻譯名氏,序述指歸,又勒成目錄十捲,名曰《開元內外經錄》。若夫先王秘傳,列代奧文,自古之粹籍靈符,絕域之神經怪牒,盡載於此二書矣。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1965)


      釋道錄目


      煚等《四部目》及《釋道目》,並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捲軸繁多,今並略之,但紀篇部,以表我朝文物之大。共《釋道錄目》附本書,今亦不取,據開元經籍為之志。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1966)


      虞孝敬撰《高僧傳》等十八種


      《高僧傳》六卷。虞孝敬撰。


      《名僧傳》三十捲。釋寶唱撰。


      《比丘尼傳》四卷。釋寶唱撰。


      《高僧傳》十四卷。釋惠皎撰。


      《續高僧傳》二十捲。釋道宣撰。


      《續高僧傳》三十捲。釋道宣撰。


      《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釋義淨撰。


      《名僧錄》十五卷。裴子野撰。


      《薩婆多部傳》四卷。釋僧佑撰。


      《草堂法師傳》一卷。陶弘景撰。


      又一卷蕭理撰。


      《稠禪師傳》一卷


      《幽明錄》三十捲。劉義慶撰。


      《感應傳》八卷。王延秀撰。


      《冥祥記》十捲。王琰撰。


      《續冥祥記》十一卷。王曼穎撰。


      《繫應驗記》一卷。陸果撰。


      《神錄》五卷。劉之遴撰。


      《冥報記》二卷。唐臨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03)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五卷。楊衒之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14)


      中天竺國行記


      《中天竺國行記》十捲。王玄策撰。


      (《舊唐書》卷四十六《經籍志上》2016)


      鳩摩羅什注《老子》等五種


      《老子》二卷。鳩摩羅什注。


      《老子》二卷。釋惠嚴注。


      《老子》四卷。陶弘景注。


      《老子》二卷。釋義盈注。


      《老子指歸》十四卷。嚴遵志。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27)


      蕭子良撰《淨住子》等二十二種


      《淨住子》二十捲。蕭子良撰,王融頌。


      《統略淨住子》二卷。釋道宣撰。


      《法苑》十五卷。釋僧佑撰。


      《內典博要》三十捲。虞孝景撰。


      《真言要集》十捲。釋賢明撰。


      《歷代三寶記》三卷


      《修多羅法門》二十捲。郭瑜撰。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釋道宣撰。


      《六趣論》六卷。楊上善撰。


      《十門辯惑論》二卷。釋復禮志。


      《經論纂要》十捲。駱子義撰。


      《通惑決疑錄》二卷。釋道宣撰。


      《夷夏論》二卷。顧歡撰。


      《笑道論》三卷。甄鸞撰。


      《齊三教論》七卷。衛元嵩撰。


      《辯證論》八卷。釋法琳撰。


      《破邪論》三卷。釋法琳撰。


      《三教詮衡》十捲。楊上善撰。


      《甄正論》三卷。杜義撰。


      《心鏡論》十捲。李思慎撰。


      《崇正論》六卷。釋彥琮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30)


      金輪集


      《金輪集》十捲。天后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52)


      《曇諦集》等七種


      沙門《曇諦集》六卷


      沙門《惠遠集》十五卷


      沙門《惠琳集》五卷


      沙門《曇瑗集》六卷


      沙門《亡名集》十捲


      沙門《靈裕集》二卷


      沙門《支遁集》十捲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76)


      《弘明集》等三種


      《弘明集》十四卷。釋僧祐撰。


      《廣弘明集》三十捲。釋道宣撰。


      《陶神論》五卷。釋靈祐撰。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79)


      收公私經籍於江陵


      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下》2082)


      薜元超預修《三教珠英》


      (薜元超)子曜,亦以文學知名,聖歷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諫大夫。


      (《舊唐書》卷七十三《薛元超傳》2591)


      張昌宗修《三教珠英》


      以(張)昌宗醜聲聞於外,欲以美事掩其跡,乃詔昌宗撰《三教珠英》於內。乃引文學之士李嶠、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湜、富嘉謨等二十六人,分門撰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加昌宗司僕卿,封鄴國公,易之為麟台監,封恆國公,各實封三百戶。


      (《舊唐書》卷七十八《張行成傳》2707)


      唐臨撰《冥報記》


      顯慶四年,(唐臨)坐事貶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所撰《冥報記》二卷,大行於世。


      (《舊唐書》卷八十五《唐臨傳》2813)


      張說預修《三教珠英》


      張說字道濟……預修《三教珠英》。……長安初,修《三教珠英》畢,遷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擢拜鳳閣舍人。


      (《舊唐書》卷九十七《張說傳》3049)


      劉子玄預修《三教珠英》


      (劉子玄)預修《三教珠英》、《文館詞林》、《姓族系錄》,論《孝經》非鄭玄注、《老子》無河上公注,修《唐書實錄》,皆行於代,有集三十捲。


      (《舊唐書》卷一百二《劉子玄傳》3173)


      喬備預修《三教珠英》


      (喬)備,預修《三教珠英》,長安中卒於襄陽令。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2)


      吳少微撰《崇福寺鐘銘》


      (吳)少微撰《崇福寺鐘銘》,詞最高雅,作者推重。并州長史張仁亶待以殊禮,坐必同榻。(富)嘉謨後為壽安尉,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3)


      員半千預修《三教珠英》


      (員)半千以控鶴之職,古無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5)


      沈佺期預修《三教珠英》


      沈佺期,相州內黃人也。進士舉。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17)


      閻朝隱預修《三教珠英》


      閻朝隱,趙州欒城人也……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


      朝隱修《三教珠英》時,成均祭酒李嶠與張昌宗為修書使,盡收天下文詞之士為學士,預其列者,有王無競、李適、尹元凱,並知名於時。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傳中》5026)


      宋雲《魏國以西十一國事》等四種


      宋雲《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一卷


      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十捲


      僧智猛《遊行外國傳》一卷


      僧法盛《歷國傳》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八《藝文志二》1505)


      僧惠琳注《老子》等三種


      《老子》僧惠琳注二卷


      《老子》惠嚴注二卷


      《老子》鳩摩羅什注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15)


      《新唐書.藝文志》載釋氏書目一百八十八種


      凡釋氏二十五家,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失姓名一家,玄琬以下不著錄七十四家,九百四十一卷。


      蕭子良《淨注子》二十捲。王融頌。


      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


      又《弘明集》十四卷


      《釋迦譜》十捲


      《薩婆多師資傳》四卷


      虞孝敬《高僧傳》六卷


      又《內典博要》三十捲


      僧賢明《真言要集》十捲


      郭瑜《修多羅法門》二十捲


      駱子義《經論纂要》十捲


      顧歡《夷夏論》二卷


      甄鸞《笑道論》三卷


      衛元嵩《齊三教論》七卷


      杜乂《甄正論》三卷


      李思慎《心鏡論》十捲


      裴子野《名僧錄》十五卷


      僧寶唱《名僧傳》二十捲


      又《比丘尼傳》四卷


      僧惠皎《高僧傳》十四卷


      僧道宗《續高僧傳》三十二卷


      陶弘景《草堂法師傅》一卷


      蕭回理《草堂法師傳》一卷


      《稠禪師傳》一卷


      楊銜之《洛陽伽藍記》五卷


      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三卷。長房,成都人,隋翻經學士。


      僧彥琮《崇正論》六卷


      又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


      《福田論》一卷


      道宣《統略淨住子》二卷


      又《通惑決疑錄》二卷


      《廣弘明集》三十捲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續高僧傳》二十捲。起梁初,盡貞觀十九年。


      《後集續高僧傳》十捲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


      《大唐貞觀內典錄》十捲


      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法琳《辯正論》八卷。陳子良注。


      又《破邪論》二卷。琳,姓陳氏。太史令傅奕請廢佛法,琳諍之,放死蜀中。


      復禮《十門辨惑論》二卷。永隆二年,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楊上善《六趣論》六卷


      又《三教銓衡》十捲


      僧玄琬《佛教後代國王賞罰三寶法》一卷


      又《安養蒼生論》一卷


      《三德論》一卷。姓楊氏,新豐人。貞觀十年上。


      《入道方便門》二卷


      《眾經目錄》五卷


      《鏡諭論》一卷


      《無礙緣起》一卷


      《十種讀經儀》一卷


      《無盡藏儀》一卷


      《發戒緣起》二卷


      《法界僧圖》一卷


      《十不論》一卷


      《懺悔罪法》一卷


      《禮佛儀式》二卷


      李師政《內德論》一卷。上黨人,貞觀門下典儀。


      僧法雲《辨量三教論》三卷


      又《十王正業論》十捲。絳州人。


      道宣又撰《注戒本》二卷


      《疏記》四卷


      《注羯磨》二卷


      《疏記》四卷


      《行事刪補律儀》三卷或六卷


      《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


      《釋門亡物輕重儀》二卷


      《釋門章服儀》二卷


      《釋門歸敬儀》二卷


      《釋門護法儀》二卷


      《釋氏譜略》二卷


      《聖蹟見在圖贊》二卷


      《佛化東漸圖贊》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


      僧彥琮《大唐京寺錄傳》十捲


      又《沙門不敬錄》六卷。龍朔人,並隋有二彥琮


      玄應《大唐眾經音義》二十五卷


      玄惲《敬福論》十捲


      又《略論》二卷


      《大小乘觀門》十捲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


      《金剛般若經集注》三卷


      《百願文》一卷。玄惲,本名道世。


      玄范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又注《二帝三藏聖教序》一卷。太宗、高宗。


      慧覺《華嚴十地維摩纘義章》十三卷。姓范氏,武德人。


      行友《已知沙門傳》一卷。序僧海順事。


      道岳《三藏本疏》二十二卷。姓孟氏,河陽人,貞觀中。


      道基《雜心玄章並鈔》八卷


      又《大乘章鈔》八卷。姓呂氏,東平人,貞觀時。


      智正《華嚴疏》十捲。姓白氏,安喜人,貞觀中。


      慧淨《雜心玄文》三十捲。姓房,隋國子博士徽遠從子。


      又《俱舍論文疏》三十捲


      《大莊嚴論文疏》三十捲


      《法華經纘述》十捲


      那提《大乘集議論》四十捲


      《釋疑論》一卷


      《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諸經講序》一卷


      玄會《義源文本》四卷


      又《時文釋鈔》四卷


      《涅槃義章句》四卷。字懷默,姓席氏,安定人,貞觀中。


      慧休《雜心玄章鈔疏》卷亡。姓樂氏,瀛州人。


      靈潤《涅槃義疏》十三卷


      又《玄章》三卷


      《遍攝大乘論義鈔》十三卷


      《玄章》三卷。姓梁氏,虞鄉人。


      辯相《攝論疏》五卷。辯相,居淨影寺。


      玄奘《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姓陳氏,緱氏人。


      辯機《西域記》十二卷


      清徹《金陵塔寺記》三十六卷


      師哲《前代國王修行記》五卷。盡中宗時。


      《大唐內典錄》十捲。西明寺僧撰


      毋煚《開元內外經錄》十捲。道、釋書二千五百餘部,九千五百餘卷。


      智矩《寶林傳》十捲


      法常《攝論義疏》八卷


      又《玄章》五卷。姓張氏,南陽人,貞觀末。


      慧能《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卷。姓盧氏,曲江人。


      僧灌頂《私記天臺智者詞旨》一卷


      又《義記》一卷。字法雲,姓吳氏,章安人。


      道綽《淨土論》二卷。姓衛氏,并州文水人。


      道綽《行圖》一卷


      智首《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姓皇甫氏。


      法礪《四分疏》十捲


      又《羯磨疏》三卷


      《捨懺儀》一卷


      《輕重儀》一卷。姓李氏,趙郡人。


      慧滿《四分律疏》二十捲。姓梁氏,京兆長安人。


      慧旻《十誦私記》十三卷


      又《僧尼行事》三卷


      《尼眾竭磨》二卷


      《菩薩戒義疏》四卷。字玄素,河東人。


      空藏《大乘要句》三卷。姓王氏,新豐人。


      道宗《續高僧傳》三十二卷


      玄宗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道氤《御注金剛般若經疏宣演》三卷


      《高僧懶殘傳》一卷。天寶人。


      元偉《真門聖胄集》五卷


      僧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


      辛崇《僧伽行狀》一卷


      神楷《維摩經疏》六卷


      靈湍《攝山棲霞寺記》一卷


      《破胡集》一卷。會昌沙汰佛法詔敕。


      法藏《起信論疏》二卷


      《法琳別傳》二卷


      《大唐京師寺錄》。卷亡。


      玄覺《永嘉集》十捲。慶州刺史魏靖編次。


      懷海《禪門規式》一卷


      希運《傳心法要》一卷。裴休集。


      《玄嶷甄正論》三卷


      光瑤注《僧肇論》二卷


      李繁《玄聖蘧盧》一卷


      白居易《八漸通真議》一卷


      《七科義狀》一卷。雲南國使段立之問,僧悟達答。


      《棲賢法雋》一卷。僧惠明與西川節度判官鄭愚、漢州刺史趙璘論佛書。


      《禪關八問》一卷。楊士達問,唐宗美對。


      僧一行《釋氏系錄》一卷


      宗密《禪源諸詮集》一百一卷


      又《起信論》二卷


      《起信論鈔》三卷


      《原人論》一卷


      《圓覺經大小疏鈔》各一卷


      楚南《般若經品頌偈》一卷


      又《破邪論》一卷。大順中人。


      希還《參同契》一卷(一)


      良價《大乘經要》一卷


      又《激勵道俗頌偈》一卷


      光仁《四大頌》一卷


      又《略華嚴長者論》一卷


      無殷《垂誡》十捲


      神清《參元語錄》十捲


      智月《僧美》三卷


      惠可《達摩血脈》一卷


      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四卷


      智升《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


      又《續大唐內典錄》一卷


      《續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對《寒山子詩》七卷。天臺隱士。台州刺史閭丘胤序,僧道翹集。寒山子隱唐興縣寒山巖,於國清寺與隱者拾得往還。


      龐蘊《詩偈》三卷。字道玄,衡州衡陽人,貞元初人,三百餘篇。


      智閒《偈頌》一卷。二百餘篇。


      李吉甫《一行傳》一卷


      王彥威《內典目錄》十二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24-1531)


      劉義慶《幽明錄》等六種


      劉義慶《幽明錄》三十捲


      陸果《擊應驗記》一卷


      王琰《冥祥記》一卷


      王曼穎《續冥祥記》十一卷


      劉泳《因果記》十捲


      顏之推《冤魂志》三卷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40)


      《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圖》


      韋鶠畫《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圖》。鑾子。


      (《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1561)


      僧《曇諦集》等八種


      僧《曇諦集》六卷


      《惠遠集》十五卷


      《支遁集》十捲


      《惠琳集》五卷


      《曇瑗集》六卷


      《靈裕集》二卷


      武后《垂拱集》一百卷


      又《金輪集》十捲


      (《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四》1597)


      僧《惠賾集》等五種


      僧《惠賾集》八卷。姓李,江陵人。


      僧《玄范集》二十捲


      僧《法琳集》三十捲


      僧《靈徹詩集》十捲。姓湯,字源澄,越州人。


      《皎然詩集》十捲。字清晝,姓謝,湖州人,靈運十世孫,居杼山。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貞元中,集賢御書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於頔為序。


      (《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四》1615)


      張昌宗等撰《三教珠英》


      (武)後知醜聲甚,思有以掩覆之,乃詔昌宗即禁中論著,引李嶠、張說、宋之問、富嘉謨、徐彥伯等二十有六人撰《三教珠英》。


      (《新唐書》卷一百四《張行成傳》4014)


      徐堅等預修《三教珠英》


      (徐堅)與徐彥伯、劉知幾、張說與修《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撰綜,條匯粗立,諸儒因之乃成書。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儒學傳》5662)


      吳少微預修《三教珠英》


      (吳)少微本經術,雅厚雄邁,人爭慕之,號「吳富體」。預修《三教珠英》。


      (《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志中》5752)


      廬山記


      僧法琳《廬山記》一卷


      (《宋史》卷二百四《藝文志三》5154)


      《宋史.藝文志》載釋氏書目二百二十二種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沙門曇景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玄奘譯《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般剌密帝彌伽釋迦譯《首楞嚴經》十捲


      《佛說一乘究竟佛心戒經》一卷


      《佛說三亭廚法經》二卷


      《佛說法句經》一卷


      《佛垂涅槃略說教戒經》一卷


      四經失譯。


      馬鳴大師《摩訶衍論》五卷


      《起信論》二卷


      僧肇《寶藏論》三卷


      彥琮《福田論》一卷


      道信《大乘入道坐禪次第要論》一卷


      法琳《辨正論》八卷。陳子良注。


      慧海大師《入道要門論》一卷


      淨本和尚《語論》一卷


      惠能《仰山辨宗論》一卷


      《勸修破迷論》一卷


      《金沙論》一卷


      《明道宗論》一卷


      《偈宗秘論》一卷


      四論不知撰人。


      法藏《心經》一卷


      惟愨《首楞嚴經疏》六卷


      宗密《圓覺經疏》六卷


      《圓覺道場修證儀》十八卷


      《起信論鈔》三卷


      傅大士、寶志《金剛經贊》一卷


      惠能《金剛經口訣義》一卷


      《金剛經大義訣》二卷


      大白和尚《金剛經訣》一卷


      法深《起信論疏》二卷


      忠師《百法明門論疏》二卷


      蕭子良《統略淨住行法門》一卷


      元康《中觀論三十六門勢疏》一卷


      《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宗密注。


      傅大士《心王傳語》一卷


      《行道難歌》一卷


      竺道生《十四科元贊義記》一卷


      灌頂《國清道場百錄》一卷


      楞伽山主《小參錄》一卷


      道宣《通感決疑錄》一卷


      《大唐國師小錄法要集》一卷


      紹修《漳州羅漢和尚法要》三卷。持琛。


      白居易《八漸通真議》一卷


      張雲《元中語寶》三卷


      大閬和尚《顯宗集》一卷


      《大雲和尚要法》一卷。惠海。


      元覺《一宿覺傳》一卷


      魏靜《永嘉一宿覺禪宗集》一卷


      《達摩血脈》一卷


      木先《竹林集》一卷


      寶覺禪師《見道頌》一卷。寓言居士注


      道瑾《禪宗理性偈》一卷


      《石頭和尚參同契》一卷。宗美注。


      《惠忠國師語》一卷。冉氏。


      《東平大師默論》一卷


      義榮《天臺國師百會語要》一卷


      齊寶《神要》三卷


      懷和《百丈廣語》一卷


      統休《無性和尚說法記》一卷


      惠明《棲賢法雋》一卷


      《龍濟和尚語要》一卷


      《荷澤禪師微訣》一卷


      楊士達《禪關八問》一卷。宗美。


      句令《禪門法印傳》五卷


      《淨惠禪師偈頌》一卷


      義淨《求法高僧傳》二卷


      飛錫《往生淨土傳》五卷


      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


      《壇經》一卷


      辛崇《僧伽行狀》一卷


      靈湍《攝山棲霞寺記》一卷


      師哲《前代國王修行記》一卷


      盧求《金剛經報應記》三卷


      賢首《華嚴經纂靈記》五卷


      元偉《真門聖胄集》五卷


      《靈居和尚示化實錄》一卷


      覺旻《高僧纂要》五卷


      智月《僧美》三卷


      裴休《拾遺問》一卷


      神澈《七科義狀》一卷


      夢微《內典編要》十捲


      《紫陵語》一卷


      《大藏經音》四卷


      《真覺傳》一卷


      《渾混子》三卷。解《寶藏論》。


      《遺聖集》一卷


      《菩提心記》一卷


      《積元集》一卷


      《相傳雜語要》一卷


      《德山集》一卷。仰山、溈山語。


      《會昌破胡集》一卷


      《妙香丸子法》一卷


      《潤文官錄》一卷唐人。


      《迦葉祖裔記》一卷


      《釋門要錄》五卷


      《紫陵語》以下不知撰人。


      十朋《請禱集》一卷


      《瑞象歷年記》一卷


      《惟勁禪師讚頌》一卷


      《釋華嚴漩澓偈》一卷


      馬裔孫《看經贊》一卷


      《法喜集》二卷


      文益《法眼禪師集》一卷


      《法眼禪師集真贊》一卷


      高越《舍利塔記》一卷


      可洪《藏經音義隨函》三十捲


      建隆《雍熙禪頌》三卷


      魏德謨《無上秘密小錄》五卷


      程讜《釋氏蒙求》五卷


      延壽《感通賦》一卷


      李遵《天聖廣燈錄》三十捲


      呂夷簡《景佑寶錄》二十一卷


      僧肇《寶藏論》一卷


      又《般若無知論》一卷


      《涅槃無名論》一卷


      僧慧皎《高僧傳》十四卷


      僧佑《弘明集》十四卷


      僧寶唱《比丘尼傳》五卷


      僧佑《釋伽譜》五卷


      甄鸞《笑道論》三卷


      僧慧可《達摩血脈論》一卷


      費長房《開皇曆代三寶記》十四卷


      又《開皇三寶錄總目》一卷


      《國清道場百錄》五卷。僧灌頂纂,僧智凱修。


      僧法琳《破邪論》三卷


      又《辨正論》八卷


      僧彥琮《釋法琳別傳》三卷


      僧慧能注《金剛經》一卷


      又撰《金剛經口訣》一卷


      僧慧昕注《壇經》二卷


      僧辨機《唐西域志》十二卷


      僧道宣《續高僧傳》三卷


      又《佛道論衡》三卷


      《三寶感應錄》三卷


      《釋迦氏譜》一卷


      《廣弘明集》三十捲


      僧政覺《金沙論》一卷


      僧神會《荷澤顯宗記》一卷


      《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僧法順集,僧宗密注。


      僧宗密《禪源諸詮》二卷


      又《原人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魏靜《永嘉一宿覺禪師集》一卷


      僧道世《法苑珠林》一百卷


      僧慧忠《十答問語錄》一卷


      《無住和尚說法》二卷。僧鈍林集。


      僧普願《語要》一卷


      《龐蘊語錄》一卷。唐於頔編。


      僧神清《北山參元語錄》十捲


      僧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


      僧義淨《求法高僧傳》三卷


      僧元應《唐一切經音義》一十五卷


      僧澄觀《華嚴經疏》十捲


      僧紹修《語要》一卷


      裴休《傳心法要》一卷


      《唐六譯金剛經贊》一卷。鄭覃等撰。


      僧慧祥《古清涼傳》二卷


      《釋迦方志》一卷。唐終南大一山僧撰。


      僧應之《四注金剛經》一卷


      僧延壽《宗鏡錄》一百卷


      僧贊寧《僧史略》三卷


      僧道原《景德傳燈錄》三十捲


      晁迥《法藏碎金》十捲


      《道院集要》三卷。不知作者。


      僧延昭《眾吼集》一卷


      僧重顯《瀑布集》一卷


      又《語錄》八卷


      僧世沖《釋氏詠史詩》三卷


      僧居本《廣法門名義》一卷


      僧慧皎《僧史》二卷


      僧契嵩《輔教編》三卷


      僧省常《錢塘西湖淨社錄》三卷


      僧道誠《釋氏須知》三卷


      僧道誠《釋氏要覽》三卷


      王安石注《維摩詰經》三卷


      朱士挺《伏虎行狀》一卷


      《僧自嚴行狀》一卷。陳嘉謨撰。


      李之純《成都大悲寺集》二卷


      又《成都大慈寺記》二卷


      僧惟白《續燈錄》三十捲


      僧宗頤《勸孝文》二卷


      又《禪苑清規》十捲


      蹇序辰《諸經譯梵》三卷


      王敏中《勸善錄》六卷


      楊諤《水陸儀》二卷


      僧智達《祖門悟宗集》二卷


      樓穎《傳翕小錄要集》一卷


      僧宗永《宗門統要》十捲


      僧智圓《閒居編》五十一卷


      僧懷深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


      僧原白注《證道歌》一卷


      僧《宗杲語錄》五卷。黃文昌撰。


      僧慧達《夾科肇論》二卷


      僧應乾《楞嚴經標指要義》二卷


      僧靈操《釋氏蒙求》一卷


      僧馬鳴《釋摩訶衍論》十捲


      僧闍那多迦譯《羅漢頌》一卷


      僧菩提達磨《存想法》一卷


      又菩提達磨《胎息訣》一卷


      《頌證道歌》一卷。篇首題正覺禪師撰。


      《淨慧禪師語錄》一卷


      《蓮社十八賢行狀》一卷


      《法顯傳》一卷


      《諸經提要》二卷


      《五公符》一卷


      《寶林傳錄》一卷


      並不知作者。


      李通玄《華嚴合論》一卷


      張戒注《楞伽集注》八卷


      佛阤多羅譯《圓覺經》二卷


      般剌密諦譯《楞嚴經》十捲


      《法寶標目》十捲。王右編。


      僧肇譯《維摩經》十捲


      晁迥《耄智餘書》三卷


      《八方珠玉集》四卷。大圓、塗毒二僧集諸家禪語。


      王日休《金剛經解》四十二卷


      《淨土文》十一卷。王日休撰。


      《語錄》二卷。松源和尚講解答問。


      《普燈錄》三十捲。僧正受集。


      《諸天傳》二卷。僧行霆述。


      《奏對錄》一卷。佛照禪師淳熙間奏對之語。


      《崇正辨》三卷。胡寅撰。


      右釋氏類二百二十二部,九百四十九卷。


      (《宋史》卷二百五《藝文志》5181-5188)


      吳淑《異僧記》


      吳淑《異僧記》一卷


      (《宋史》卷二百六《藝文志》(五)5225)


      僧惠淨《續古今詩苑英華》


      僧惠淨《續古今詩苑英華》十捲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397)


      僧皎然《詩式》


      僧皎然《詩式》五卷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408)


      僧辭遠《詩式》


      僧辭遠《詩式》十捲


      (《宋史》卷二百九《藝文志》(八)54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第9卷[编辑]

      九出尼


      張率父侍妓出家為尼


      其年,父憂去職。其父侍妓數十人,善謳者有色貌,邑子儀曹郎顧玩之求娉焉,謳者不願,遂出家為尼。嘗因齋會(張)率宅,玩之乃飛書言與(張)率奸,南司以事奏聞,高祖惜其才,寢其奏,然猶致世論焉。


      (《梁書》卷三十三《張率傳》478)


      皇太后出俗為尼


      (延昌四年)三月甲辰朔,皇太后出俗為尼。


      (《魏書》卷九《肅宗紀》221)


      嬪葬以尼禮


      神龜元年,太后出覲母武邑君。時天文有變,靈太后欲以後當禍,是夜暴崩,天下冤之。喪還瑤光佛寺,嬪葬皆以尼禮。


      (《魏書》卷十三《皇后列傳一》337)


      靈太后自落髮


      有蜜多道人,能胡語,肅宗置於左右。(胡)太后慮其傳致消息,三月三日於城南大巷中殺之……乃武泰元年,爾朱榮稱兵渡河,太后盡召肅宗六宮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髮。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並沉於河。太后妹馮翊君收瘞於雙靈佛寺。出帝時,始葬以後禮而追加謚。


      杜按:《北史》本傳(505)大同。


      (《魏書》卷十三《宣武靈皇后胡氏傳》340)


      高隆之寡姊為尼


      (高)隆之雖不涉學,而欽尚文雅,縉紳名流,必存禮接。寡姊為尼,事之如母,訓督諸子,必先文義。世甚以此稱之。


      (《北齊書》卷十八《高隆之傳》238)


      高隆之寡姊為尼


      (高)隆之雖不學涉,而欽尚文雅,搢紳名流,必存禮接。寡姊為尼,事之如母。訓督諸子,必先文義。世以此稱之。


      (《北史》卷五十四《高隆子傳》1946)


      朱皇后出俗為尼


      宣帝朱皇后名滿月,吳人也……後本非良家子,又年長於帝十餘歲,疏賤無寵。以靜帝故,特尊崇之,班亞楊皇后焉。宣帝崩,靜帝尊為帝太(皇)後。隋開皇元年,出俗為尼,名法淨。六年殂,年四十,以尼禮葬京城。


      (《周書》卷九《皇后列傳一》146)


      北週四後悉廢為比丘尼


      隋氏受命,廢后為樂平公主,餘四後悉廢為比丘尼。


      (《隋書》卷二十一《天文志下》609)


      楊氏為尼


      上令以犢車載阤夫妻,將賜死於其家。阤弟司勳侍中整詣闕求哀,於是免阤死,除名為民,以其妻楊氏為尼。


      (《隋書》卷七十九《外戚列傳》1791)


      南陽公主削髮為尼


      (南陽公)主尋(竇)請建德削髮為尼。


      (《隋書》卷八十《南陽公主傳》1799)


      聲云度霍氏為尼,以餘人代之


      帝與文帝幸姬霍氏淫通,改姓徐氏,龍駒勸長留宮內,聲云度霍氏為尼,以餘人代之。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五》137)


      沈皇后為尼


      (後主沈皇)後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而身居儉約,衣服無錦繡之飾,左右近侍才百許人,唯尋閱圖史及釋典為事。嘗遇歲旱,自暴而誦佛經,應時雨降。無子,養孫姬子胤為己子。數上書諫爭,後主將廢之,而立張貴妃,會國亡不果,乃與後主俱入長安。及後主薨,後自為哀辭,文甚酸切。


      隋煬帝每巡幸,恆令從駕。及煬帝被殺,後自廣陵過江,於毗陵天靜寺為尼,名觀音。貞觀初卒。


      (《南史》卷十二《后妃.後主沈皇后傳》346)


      皇太后出俗為尼


      (永平四年二月)己亥,尊胡充華為皇太妃。三月甲長朔,皇太后出俗為尼,徙御金墉城。


      (《北史》卷四《魏本紀四》144)


      以尼禮葬高太后


      九月戊申,皇太后高氏崩於瑤光寺。冬十月丁卯,以尼禮葬高太后於芒山。


      (《北史》卷四《魏本紀四》146)


      孝文幽皇后曾為尼


      文明太皇太后欲家世貴寵,乃簡(馮)熙二女,俱入掖庭,時年十四。其一早卒。後有姿媚,偏見愛幸。未幾,疾病,太后乃遣還家為尼,帝猶留念焉。歲餘而太后崩,帝服終,頗存訪之。又聞後素疹痊除,遺閹官雙三念璽書勞問,遂迎赴洛陽。及至,寵愛過本初,當夕,宮人稀復進見。拜為左昭儀,後立為皇后。


      (《北史》卷十三《后妃傳上》499)


      乙弗氏出家為尼


      時新都關中,務欲東討,蠕蠕寇邊,未遑北伐,故帝結婚以撫之。於是更納悼後,命後遜居別宮,出家為尼。悼後猶懷猜忌,復徙後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帝雖限大計,恩好不忘,後密令養髮,有追還之意。然事秘禁,外無知者。


      六年春,蠕蠕舉國度河,前驅已過夏。頗有言虜為悼後之故興此役。帝曰:「豈有百萬之眾為一女子舉也?雖然,致此物論,朕亦何顏以見將帥邪!」乃遣中常侍曹寵繼手敕令後自盡。後奉敕,揮淚謂寵曰:「願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因命武都王前,與之決。遺語皇太子,辭皆淒愴,因慟哭久之。侍御咸垂涕失聲,莫能仰視。召僧設供,令侍婢數十人出家,手為落髮。事畢,乃入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三十一,鑿夢積崖為龕而葬,神柩將入,有二叢云先入龕中,頃之一滅一出,後號寂陵。及文帝山陵畢,手書云,萬歲後欲令後配饗。公卿乃議追諡曰文皇后,附於太廟。廢帝時,合葬於永陵。


      (《北史》卷十三《后妃傳上》506)


      斛律氏為尼


      後主皇后斛律氏,左丞相光之女也。初為皇太子妃,後主受禪,立為皇后。武平三年正月,生女,帝欲悅光,詐稱生男,為之大赦。光誅,後廢在別宮,後令為尼。齊滅,嫁為開府元仁妻。


      (《北史》卷十四《后妃傳下》523)


      元氏為尼


      孝閔皇后元氏,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也……帝被廢,後出俗為尼。建德初,武帝誅晉公護,上帝尊號,以後為孝閔皇后,居崇義宮。隋革命,後出居里第。大業十二年,殂。


      (《北史》卷十四《后妃傳下》527)


      武皇后李氏出俗為尼


      武皇后李氏,名娥姿,楚人也。於謹平江陵,後家被籍沒。至長安,周文以後賜武帝。後得親幸,生宣帝。……宣帝崩,靜帝尊為大帝太后。隋開皇元年三月,出俗為尼,改名常悲。八年,殂,以尼禮葬於京城南。


      (《北史》卷十四《后妃傳下》529)


      宣帝后朱氏出俗為尼


      宣帝后朱氏,名滿月,吳人也……宣帝崩,靜帝尊後為帝太后。隋開皇元年二月,出俗為尼,改名法淨。六年,殂,以尼禮葬於京城西。


      宣帝后陳氏,名月儀,自云穎川人,大將軍山提之第八女也……帝崩,後出俗為尼,改名華光。後永徽初終……


      宣帝皇后元氏,名樂尚,河南洛陽人,開府晟之第二女也……帝崩,後出家為尼,改名華勝。初,後與陳皇后同時被選入宮,俱拜為妃;及升後,又同日受冊。帝寵遇二後,禮數均等,年齒復同,特相親愛。及為尼後,李、朱及尉遲後並相繼殞歿,而二後貞觀中尚存。


      宣帝皇后尉遲氏名繁熾,蜀公迥之孫女也……大像二年三月,立為天左大皇后。帝崩,後出俗為尼,改名華道。隋開皇十五年,殂。


      (《北史》卷十四《后妃傳下》530)


      兵士配尼姑


      時從駕驍果數有逃散,帝憂之,以問(裴)矩。矩曰:「今車駕留此,已經二年。驍果之徒,盡無家口,人無匹合,則不能久安。臣請聽兵士於此納室。」(煬)帝大喜曰:「公定多智,此奇計也。」因令矩檢校為將士等娶妻。矩召江都境內寡婦及未嫁女皆集宮監,又召諸將帥及兵等恣其所取。因聽自首,先有姦通婦女及尼、女官等,並即配之。


      (《北史》卷三十八《裴佗傳》1392)


      宣武帝婕妤出家為比丘尼


      宣武崩後,(李彪女)為比丘尼,通習經義,法座講說,諸僧嘆重之。


      (《北史》卷四十《李彪傳》1466)


      高聰妓十餘人出家為尼


      (高)聰有妓十餘人,有子無子皆注籍為妾,以悅其情。及病,欲不適他人,並令燒指吞炭,出家為尼。聰所作文筆二十捲。


      (《北史》卷四十《高聰傳》1479)


      太原公主嘗作尼


      先是童謠曰:「白羊頭毣禿,羖羊歷頭生角。」又曰:「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遠我道,不遠打爾腦。」又曰:「阿嬤姑,禍也;道人姑夫,死也。」羊為愔也,「角」文為用刀,「道人」謂廢帝小名,太原公主嘗作尼,故曰「阿嬤姑」,愔、子獻、天和皆尚帝姑,故曰「道人姑夫」云。


      (《北史》卷四十一《楊播傳》1506)


      出宮人四百八十,送兩街寺觀安置


      六月丁未朔。辛酉,出宮人四百八十,送兩街寺觀安置。


      (《舊唐書》卷十七下《文宗紀下》574)


      韋妃削髮被尼服


      肅宗韋妃,……林甫羅織,起柳勣之獄,堅連坐得罪,兄弟並賜死。太子懼,上表自理,言與妃情義不睦,請離婚,玄宗慰撫之,聽離。妃遂削髮被尼服,居禁中佛舍。西京失守,妃亦陷賊。


      (《舊唐書》卷五十二《后妃傳下》2186)


      女尼真如


      (竇參)乃再貶為驩州司馬。男景伯,配泉州;女尼真如,隸郴州;其財物婢妾,傳送京師。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六《竇參傳》3748)


      崔損姊為尼


      (崔損)身居宰相,母野殯,不言展墓,不議遷祔;姊為尼,歿於近寺,終喪不臨,士君子罪之。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崔損傳》3755)


      榮氏至汴州為尼


      乾寧四年正月,城中食竭,(朱)瑄與妻榮氏出奔,至中都,為野人所害,傳首汴州。榮氏至汴州為尼。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朱瑄傳》4718)


      崔繪妻盧氏出家為尼


      崔繪妻盧氏,幽州范陽人也,為山東著姓。……繪早終,盧既年少,諸兄常欲嫁之,盧輒稱病固辭。盧亡姊之夫李思沖,神龍初為工部侍郎,又求續親。……盧謂左右曰:「吾自誓久已定矣。」乃夜中出自竇中,奔歸崔氏,髮面盡為糞穢所污,宗族見者皆為之垂淚。因出家為尼,諸尼欽其操行,皆尊事之。開元中,以老病而卒。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三《列女傳》5147)


      武后詔崔繪妻為浮屠尼以終


      崔繪妻盧者,鸞台侍郎獻之女。獻有美名。繪喪,盧年少,家欲嫁之,盧稱疾不許。女兄適工部侍郎李思沖,早亡。思沖方顯重,表求繼室,詔許,家內外姻皆然可。思沖歸幣三百輿,盧不可,曰:「吾豈再辱於人乎?寧沒身為婢。」是夕,出自竇,糞穢蔑面,還崔舍,斷髮自誓。思沖以聞,武後不奪也,詔為浮屠尼以終。


      (《新唐書》卷二百五《列女傳》5821)


      武(則天)才人太宗崩後削髮尼


      (則天)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髮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


      (《新唐書》卷四《則天皇后傳》81)


      太宗崩,武則天與嬪御皆為比丘尼


      (武則天)既見帝,賜號武媚。及帝崩,與嬪御皆為比丘尼。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


      (《新唐書》卷七十六《后妃傳上》3474)


      元載女少為尼


      (元載)女真一,少為尼,沒入掖庭。德宗時,始告以載死,號踴投地,左右呵止,帝曰:「安有聞親喪責其哀殞乎?」命扶出。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元載傳》4714)


      朱瑾妻為尼


      案《五代會要》:太祖皇后張氏早崩……又,《北夢瑣言》云:梁祖魏國夫人張氏,碭山富室女,父蕤,曾為宋州刺史……張(氏)賢明有禮,(朱)溫雖虎狼其心,亦所景伏……初收袞、鄆,得朱瑾妻,溫告之曰:「彼既無依,寓於輜車。」張氏遣人召之,瑾妻再拜,張氏答拜泣下,謂之曰:「袞、鄆與司空同姓之國,昆仲之間,以小故尋戈,至吾姒如此。設不幸汴州失守,妾亦似吾姒之今日也。」又泣下,乃度為尼,張恆給其費。


      (《舊五代史》卷十一《后妃傳》156)


      金華公主出家為尼


      開平四年夏,(太祖)詔金華公主出家為尼,居於宋州元靜寺,蓋太祖推恩於羅氏,令終其婦節也。


      (《舊五代史》卷十二《列傳四》192)


      金華公主出家為尼


      今考《通鑑考異》引《梁功臣列傳》云:羅廷規尚安陽公主,又尚金華公主。《薛史羅紹威傳》亦載開平四年,(梁太祖)詔金華公主出家為尼。


      (《舊五代史》卷十一《后妃傳》157)


      廣王之後與尼訟田


      《梁史廣王全昱傳》曰:昱樸野,常呼帝為「三」。宮中博戲之事諱之……及莊宗即位,盡誅朱氏,惟全昱先令終。至道初,知單州有稱廣王之後與尼訟田者,豈以一言之善,獨存其嗣耶!


      (《舊五代》卷十二《宗室傳二》160)


      女尼入宮


      閔帝即位,加兼侍中。既而帝子重吉出刺亳州,女尼入宮,帝方憂不測。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末帝紀上》628)


      女尼惠明


      (清泰元年六月)甲申,帝為故皇子亳州刺史重吉、皇長女尼惠明大師幼澄舉哀行服,群臣詣閤門奉慰。


      (《舊五代》卷四十六《末帝紀上》637)


      魏國夫人陳氏落髮為尼持經


      魏國夫人陳氏,襄州人,本昭宗之宮嬪也……陳氏性既靜退,不以寵侍自侈,武皇常呼為阿女者。及武皇大漸之際,陳氏侍醫藥,垂泣言:「妾為王執掃除之役,十有四年矣,王萬一不幸,妾將何托!既不能身以為殉,願落髮為尼,為王讀一藏佛經,以報平昔。」武皇為之流涕。及武皇薨,陳氏果落髮持經,法名智願。後居於洛陽佛寺,莊宗賜號建法大師。天成中,明宗幸其院,改賜圓惠大師。晉天福中,卒於太原。追諡光國大師,塔以惠寂為名也。


      (《舊五代史》卷四十九《后妃傳一》673)


      莊宗劉後欲於太原造寺為尼


      案:《劉後傳》,《永樂大典》原闕。考《北夢瑣言》云:「莊宗劉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正位之後,凡貢奉先入後宮,惟寫佛經施尼師,他無所賜……先是,莊宗自為俳優,名曰李天下,雜於塗粉優雜之間,時為諸優樸抶摑搭,竟為囂婦恩伶之傾玷,有國者得不以為前鑑!劉後以囊盛金合犀帶四,欲於太原造寺為尼,沿路復通皇弟存渥,同簀而寢,明宗聞其穢,即令自殺。」


      (《舊五代史》卷四十九《后妃傳一》674)


      莊宗劉後欲於太原造寺為尼


      (唐莊宗崩,皇后劉氏)欲於太原造寺為尼……及至太原,乃削髮為尼。……


      (唐)莊宗遇弒,後宮散走……。虢國夫人夏氏……後嫁契丹突欲李贊華。贊華性酷毒,喜殺人,婢妾微過,常加刲灼。夏氏懼,求離婚,乃削髮為尼以卒。


      (《新五代史》卷十四《皇后劉氏傳》146)


      夏氏為尼


      考《北夢瑣言》云:莊宗皇帝嫡夫人韓氏,後為淑妃,伊氏為德妃……夫人夏氏,最承恩寵,後嫁李贊華,所謂東丹王,既阿保機長子,先歸朝,後除滑州節度使。性酷毒,侍婢微過,即以刀刲火灼。夏氏少長宮掖,不忍其凶,求離婚,歸河陽節度使夏魯奇家,後為尼也。


      (《舊五代史》卷四十九《后妃傳》675)


      張格母落髮為尼


      張格,字承之,故宰相浚之子也。浚為梁祖所忌,潛遣人害於長水,格易姓名,流轉入蜀……王建僭號,以格為宰相。格所生母,當浚之遇害,潛匿於民間,落髮為尼,流浪於函、洛。王建聞之,潛使人迎之入蜀,賜紫,加號慈福大師。


      (《舊五代史》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三》944)


      皇子重乂妻虢國夫人李氏落髮為尼


      (天福四年)閏七月庚午朔……丁酉,故皇子河南尹重乂妻虢國夫人李氏落髮為尼,賜名悟因,仍錫紫衣、法號及夏臘二十。


      (《舊五代史》卷七十八《高祖紀四》1030)


      壽王重乂李氏落髮為尼


      壽王重乂,字宏理,高祖第三子也……天福中,追封壽王。妃李氏,汾州刺史玘之女也。重乂無子,妃後落髮為尼,開運中,卒於京師。


      (《舊五代史》卷八十七《宗室列傳二》1140)


      故皇子重乂英妻張氏落髮為尼


      (天福四年)十二丁酉朔……己亥,故皇子重乂英妻張氏落髮為尼,賜名悟慎,並夏臘二十。


      (《舊五代史》卷七十八《高祖紀四》1033)


      皇甫遇妻宋國夫人請度為尼


      周廣順三年正月,(皇甫)遇妻宋國夫人霍氏上言,請度為尼,周太祖許之,仍賜紫衣,號貞范大師,法名惠圓,又賜夏臘十。


      (《舊五代史》卷九十五《列傳第十》1261)


      尼惠英、惠燈等


      (廣順元年十一月)丁亥,(太祖)詔:「唐朝五廟,舊在至德宮安置,應屬徽陵莊田園舍,宜令新除右監門將軍李重玉為主。其緣陵緣廟法物,除合留外,所有金銀器物,充遷葬故淑妃王氏及許王從益外,其餘並給與重玉及尼惠英、惠燈、惠能、惠嚴等。令重玉以時祀陵廟,務在豐潔。」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太祖紀三》1478)


      劉方遇使出家為尼之妻妹長髮為繼室


      案《北夢瑣言》云:鎮州市民劉方遇,家財數十萬。方遇妻田氏蚤卒,田之妹為尼,常出入方遇家,方遇使尼長髮為繼室。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李從敏傳》案引1618)


      朱瑾妻為尼


      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於石佛山……


      (梁)太祖已破朱瑾,納其妻以歸……乃送瑾妻為尼。


      (《新五代史》卷十三《元貞皇后張氏傳》129)


      梁太祖昭儀陳氏為尼


      (梁)太祖嘗疾,昭儀(陳氏)與尼數十人晝夜為佛法,未嘗少懈……開平三年,度為尼,居宋州佛寺。


      (《新五代史》卷十三《昭儀陳氏》130)


      梁末帝妃郭氏為尼


      梁亡,唐莊宗入汴……(梁末帝次妃郭氏)已而度為尼,賜名誓正,居於洛陽。


      (《新五代史》卷十三《次妃郭氏傳》131)


      願辭皇帝為比丘尼


      廢帝入立,嘗置酒妃院,(明宗淑妃王氏)妃舉酒曰:「願辭皇帝為比丘尼。」……


      晉高祖立,妃自請為尼,不可,乃遷於至德宮。


      (《新五代史》卷十五《淑妃王氏傳》159)


      何必妄毀形髮


      宣懿皇后符氏……初適李守貞子崇訓……其母以後夫家滅亡,而獨脫死兵刃之間,以為天幸,欲使削髮為尼,後不肯曰:「死生有命,天也。何必妄毀形髮為!」


      (《新五代史》卷二十《皇后符氏傳》203)


      尼李靜善妄充宋公主


      又有開封尼李靜善者,內人言其貌似柔福(宋公主),靜善即自稱柔福。蘄州兵馬鈐轄韓世清送至行在,遣內侍馮益等驗視,遂封福國長公主,適永州防禦使高世榮。其後內人從顯仁太后歸,言其妄,送法寺治之。內侍李[怡-台+癸]自北還,又言柔福在五國城,適徐還而薨。靜善遂伏誅。柔福薨在紹興十一年,從梓宮來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國長公主。


      (《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傳》8788)


      趙普二女皆出尼為尼


      (趙普)二女皆笄,(趙)普妻和氏言願為尼,太宗再三諭之,不能奪。賜長女名志願,號智果大師;次女名志英,號智圓大師。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傳》8939)


      妖尼道安


      妖尼道安搆獄,事連開封判官張去華,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請不預決讞。既而法官皆貶,猶以親累落職,出知廣州。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向敏中傳》9553)


      盧州妖尼道安


      未幾,(王禹稱)判大理寺,盧州妖尼道安誣訟徐鉉,道安當反坐,有詔勿治。禹稱抗疏雪鉉,請論道安罪,坐貶商州團練副使,歲餘移解州。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王禹稱傳》9794)


      盧州尼道安


      未幾,有盧州尼道安訟弟婦不實,府不為治,械繫送本州。弟婦即徐鉉妻之甥。道安伐登聞鼓,言鉉以尺牘求請,(張)去華故不為治。上怒,去華坐削一任,貶安州司馬。


      (《宋史》卷三百六《張去華傳》10109)


      帝出胡貴嬪為尼


      (賈)似道大怒曰:「臣為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胡)貴嬪為尼,始還。


      (《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奸臣傳四》13784)


      有比丘尼三人出入宮中


      定哥自其夫時,與家奴閻乞兒通,嘗以衣服遺乞兒。及為貴妃,乞兒以妃家舊人,給事本位。定哥既怨海陵疏已,欲復與乞兒通。有比丘尼三人出入宮中,定哥使比丘尼向乞兒索所遺衣服以調之。乞兒識其意,笑曰:「妃今日富貴忘我耶。」定哥欲以計納乞兒宮中,恐閽者索之,乃令侍兒以大篋盛褻衣其中,遣人載之入宮。閽者索之,見篋中皆褻衣,固已悔懼。定哥使人詰責閽者曰:「我,天子妃。親體之衣,爾故玩視,何也?我且奏之。」閽者惶恐曰:「死罪。請後不敢。」定哥乃使人以篋盛乞兒載入宮中,閽者果不敢復索。乞兒入宮十餘日,使衣婦人衣,雜諸宮婢,抵暮遣出。貴哥以告海陵。定哥縊死,乞兒及比丘尼三人皆伏誅。封貴哥莘國夫人。


      (《金史》卷六十三《后妃傳上》1510)


      李皇后祝髮為比丘尼


      (金)舊俗,婦女寡居,宗族接續之。後乃祝髮為比丘尼,號通慧圓明大師,賜紫衣,歸遼陽,營建清安禪寺,別為尼院居之。貞元三年,世宗為東京留守。正隆六年五月,後卒。世宗哀毀過禮,以喪去官。未幾,起復為留守。是歲十月,後弟李石定策,世宗即位於東京,尊謚為貞懿皇后,其寢園曰孝寧宮。


      (《金史》卷六十四《后妃傳下》1518)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第10卷[编辑]

      十毀佛


      孫綝壞浮屠祠,斬道人


      (孫)綝遣將軍孫耽送亮之國,徙尚於零陵,遷公主於豫章。綝意彌溢,侮慢民神,遂燒大橋頭伍子胥廟,又壞浮屠祠,斬道人。


      (《三國誌》卷六十四《吳書.孫綝傳》1449)


      詔州坑沙門,毀諸佛像


      (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徒長安城工巧二千家於京師。車駕旋軫,幸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


      (《魏書》卷四下《世祖紀四下》100)


      鄴城毀五層佛圖


      (太平真君七年)夏四月甲申,車駕至自長安。戊子,鄴城毀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魏書》卷四下《世祖紀四下》101)


      詔沙門不得去寺


      (延興二年四月)癸酉,詔沙門不得去寺,浮遊民間,行者仰以公文。


      (《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七上》137)


      討沙門法秀


      大駕行幸三川,(苟)頹留守京師,沙門法秀謀反,頹率禁衛收掩畢獲,內外晏然。


      (《魏書》卷四十四《苟頹傳》994)


      討沙門法秀


      (於栗磾)長子烈……從幸中山,車駕還次肆州,司空苟頹表沙門法秀詃惑百姓,潛謀不軌,詔烈與吏部尚書□丞祖馳驛討之。會秀已平,轉左衛將軍,賜爵昌國子。


      (《魏書》卷三十一《於栗磾傳》737)


      誅沙門法秀


      沙門法秀謀反,伏誅。……詔曰:「法秀妖詐亂常,妄說符瑞,蘭台御史張求等一百餘人,招結奴隸,謀為大逆,有司科以族誅,誠合刑憲。」


      (《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七上》150)


      沙門法秀謀逆


      及沙門法秀謀逆,事發,多所牽引。(王)睿曰:「與其殺不辜,寧赦有罪。宜梟斬首惡,餘從疑赦,不亦善乎?」高祖從之,得免者千餘人。


      (《魏書》卷九十三《王睿傳》1988)


      沙門法秀反


      魏誠弟亮,字平誠。承明初,擢為中散。告沙門法秀反,遷冠軍將軍,賜爵永寧侯,加給事中。


      (《魏書》卷九十三《恩倖傳》1995)


      平季與沙門法秀謀反


      平季,字稚穆,燕國薊人。祖濟,武威太守。父雅,州秀才,與沙門法秀謀反,伏誅。


      (《魏書》卷九十四《閹官傳》2032)


      賒彌國不信佛法


      賒彌國,在波知之南,山居。不信佛法,專事諸神。亦附厭噠。東有鉢盧勒國,路險,緣鐵鎖而度,下不見底。熙平中,宋雲等竟不能達。


      (《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志》2280)


      進兵焚佛寺門屋


      阿於子、段暢以千騎投周。周軍攻東門,際昏,遂入。進兵焚佛寺門屋,飛焰照天地。


      (《北齊書》卷十一《文襄六王傳》150)


      王則舊京取像,毀以鑄錢


      (王)則性貪惏,在州取受非法,舊京取像,毀以鑄錢,於時世號河陽錢,皆出其家。


      (《北齊書》卷二十《王則傳》272)


      周氏滅佛法


      法和始於百里洲造壽王寺,既架佛殿,更截樑柱,曰:「後四十許年佛法當遭雷電,此寺幽僻,可以免難。」及魏平開荊州,宮室焚燼,總管欲發取壽王佛殿,嫌其材短,乃停。後周氏滅佛法,此寺隔在陳境,故不及難。


      (《北齊書》卷三十二《陸法和傳》430)


      僧尼道士盡皆執役


      於是以蕭摩訶為皇畿大都督……分兵鎮守要害,僧尼道士盡皆執役。


      (《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308)


      陳慶之斬僧強


      (陳慶之)出為北兗州刺史、都督緣淮諸軍事。曾有祅賊沙門僧強自稱為帝,土豪蔡伯寵起兵應之,攻陷北徐州。詔慶之討焉。慶之斬伯寵、僧強,傳其首。


      (《南史》卷六十一《陳慶之傳》1500)


      禁私養沙門


      (太延五年)戊申,詔自王公已下至於庶人,私養沙門、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詣官曹,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其百工伎巧騶卒子息當習其父兄所業,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56)


      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


      三月,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徙長安城內工巧二千家於京師。


      夏四月甲申,車駕至自長安。戊子,毀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58)


      奚康生討涇州沙門劉慧汪


      (永平)二年春正月,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138)


      秦州捕斬沙門劉光秀


      (永平)三年春二月壬子,秦州沙門劉光秀謀反,州郡捕斬之。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139)


      沙門法慶反於冀州


      夏六月,沙門法慶聚眾反於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144)


      法慶被斬


      時冀州沙門法慶既為妖幻,遂說勃海人李歸伯。歸伯閤家從之,招率鄉人,推法慶為主。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識,唯以殺害為事。刺史蕭寶寅遣兼長史崔伯驎討之,敗於煮棗城,伯驎戰沒。凶眾遂盛,所在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云:「新佛出世,除去眾魔。」詔以遙為使持節、都督北征諸軍事,討破之。禽法慶,並其妻尼惠暉等,斬法慶,傳首京師,後禽歸伯,戮於都市。


      (《北史》卷十七《景穆十二王傳上》634)


      北周斷佛、道二教


      (建德三年)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俗。並禁諸淫祀,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360)


      王文同毀法


      及帝征遼東,令(王)文同巡察河北諸郡,文同見沙門齋戒菜食者,以為妖妄,皆收繫之。北至河間,召諸郡官人,小有遲違者,輒覆面於地而捶殺之。求沙門相聚講論及長老共為佛會者數百人,文同以為聚結惑眾,盡斬之。又悉裸僧尼,驗有淫狀非童男女者數千人,復將殺之。郡中士女,號哭於路,諸郡驚駭,各奏其事。帝聞大怒,遣使者達奚善意馳鎖之,斬於河間,以謝百姓。仇人剖其棺,臠其肉啖之,斯須咸盡。


      (《北史》卷八十七《酷吏傳》2903)


      王文同毀法


      及帝征遼東,令文同巡察河北諸郡。文同見沙門齋戒菜食者,以為妖妄,皆收繫獄。比至河間,召諸郡官人,小有遲違者,輒皆覆面於地而箠殺之。求沙門相聚講論,及長老共為佛會者數百人,文同以為聚結惑眾,盡斬之。又悉裸僧尼,驗有淫狀非童男女者數千人,復將殺之。郡中士女號哭於路,諸郡驚駭,各奏其事。帝聞而大怒,遣使者達奚善意馳鎖之,斬於河間,以謝百姓。讎人剖其棺,臠其肉而啖之,斯須咸盡。


      (《隋書》卷七十四《酷吏傳》1702)


      自稱彌勒佛


      (大業)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盜數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監門者皆稽首。既而奪衛士仗,將為亂。齊王暕遇而斬之。於是都下大索,與相連坐者千餘家。


      (《隋書》卷三《煬帝傳上》74)


      付奕上疏去釋教


      (武德)七年,(付)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


      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賦。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啟三塗,謬張六道,恐嚇愚夫,詐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矯詐。乃追既往之罪,虛規將來之福。佈施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章。其有造作惡逆,身墜刑網,方乃獄中禮佛,口誦佛經,晝夜忘疲,規免其罪。且生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乃謂貧富貴賤,功業所招,而愚僧矯詐,皆云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


      案《書》云:「惟闢作福威,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僻。」降自犧、農,至於漢、魏,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漢明帝假託夢想,始立胡神,西域桑門,自傳其法。西晉以上,國有嚴科,不許中國之人,輒行髡髮之事。洎於苻、石,羌胡亂華,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也。梁武、齊襄,足為明鏡。昔褒姒一女,妖惑幽王,尚致亡國;況天下僧尼,數盈十萬,翦刻繒綵,裝束泥人,而為厭魅,迷惑萬姓者乎!今之僧尼,請令匹配,即成十萬餘戶,產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自然益國,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自革,淳樸之化還興。


      且古今忠諫,鮮不及禍。竊見齊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徒眾,糜損國家,寺塔奢侈,虛費金帛。」為諸僧附會宰相,對朝讒毀;諸尼依託妃主,潛行謗讟。子他竟被囚執,刑於都市。及周武平齊,制封其墓。臣雖不敏,竊慕其蹤。


      又上疏十一首,詞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詳議,唯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中書令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置嚴刑。」奕曰:「禮本於事親,終於奉上,此則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其瑀之謂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獄所設,正為是人。」高祖將從奕言,會傳位而止。


      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及太宗嗣位,召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累於我,然今後但須盡言,無以前事為慮也。」太宗常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蹟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征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


      貞觀十三年卒,年八十五。臨終誡其子曰:「老、莊玄一之篇,周、孔《六經》之說,是為名教,汝宜習之。妖胡亂華,舉時皆惑,唯獨竊嘆,眾不我從,悲夫!汝等勿學也。古人裸葬,汝宜行之。」奕生平遇患,未嘗請醫服藥,雖究陰陽數術之書,而並不之信。又嘗醉臥,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為墓誌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死,嗚呼哀哉!」其縱達皆此類。注《老子》,並撰《音義》,又集魏、晉以來駁佛教者為《高識傳》十捲,行於世。


      (《舊唐書》卷七十九《傅奕傳》2715)


      嵩山僧圓淨被殺


      (元和十年)八月己亥朔,日有蝕之。丙寅,訶陵國遣使獻僧祇僮及五色鸚鵡,頻伽鳥並異香名寶。丁未,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陰與嵩山僧圓淨謀反,勇士數百人伏於東都進奏院,乘洛城無兵,欲竊發焚燒宮殿而肆行剽掠。小將楊進、李再興告變,留守呂元膺乃出兵圍之,賊突圍而出,入嵩岳,山棚盡擒之。訊其首,僧圓淨主謀也。僧臨刑嘆曰:「誤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


      (《舊唐書》卷十五《憲宗傳下》454)


      道士趙歸真排毀釋氏


      (會昌四年)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時帝志學神仙,師歸真。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


      (《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紀》600)


      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


      (會昌)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僊臺於南郊壇……歸真自以涉物論,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帝遣中使迎之。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


      (《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紀》603)


      拆大寺材木修建


      會昌五年八月,中書門下奏:「東都太廟九室神主,共二十六座,自祿山叛後,取太廟為軍營,神主棄於街巷,所司潛收聚,見在太微宮內新造小屋之內。其太廟屋室並在,可以修崇。……如合置,望以所拆大寺材木修建。既是宗室官居守,便望令充修東都太廟使,勾當修繕。」奉敕宜依。


      (《舊唐書》卷二十六《禮儀志六》983)


      時廢浮圖法,以銅像鑄錢


      時廢浮圖法,以銅像鑄錢。(柳)仲郢為京畿鑄錢使,錢工欲於模加「新」字,仲郢止之,唯淮南加「新」字,後竟為僧人取之為像設鐘磬。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柳公綽傳》4306)


      神策鎮將捕藍田縣唸佛人


      尋而藍田縣人賀蘭進與裡內五十餘人相聚唸佛,神策鎮將皆捕之,以為謀逆,當大辟。(高)元裕疑其冤,上疏請出賀蘭進等付台覆問,然後行刑,從之。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一《高元裕傳》4452)


      葉法善排擠佛法


      (葉)法善自高宗、則天、中宗歷五十年,常往來名山,數召入禁中,盡禮問道。然排擠佛法,議者或譏其向背。以其術高,終莫之測。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依舊為道士,止於京師之景龍觀,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當時尊寵,莫與為比。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傳》5107)


      會昌五年大毀佛寺


      (會昌五年)八月壬午,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唐書》卷八《宣宗紀》245)


      唐武宗去浮圖之法甚銳


      (唐)武宗用一李德裕,逐成其功烈。然其奮然除去浮圖之法甚銳,而躬受道家之菉,服藥以求長年。以此見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有不同爾。


      (《新唐書》卷八《宣宗紀》253)


      武宗即位,廢浮圖法


      武宗即位,廢浮圖法,天下毀寺四千六百、招提蘭若四萬,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奴婢十五萬人,田數千萬頃,大秦穆護、祆二千餘人。上都、東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諸道留僧以三等,不過二十人。腴田鬻錢送戶部,中下田給寺家奴婢丁壯者為兩稅戶,人十畝。以僧尼既盡,兩京悲田養病坊,給寺田十頃,諸州七頃,主以耆壽。


      (《新唐書》卷五十二《食貨志二》1361)


      韓滉毀上元道、佛祠四十區


      (韓滉)毀上元道、佛祠四十區,修塢壁,起建業、抵京峴,樓雉相望。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韓休傳》4435)


      佛祠乾木為攻具


      (朱)泚大治戰棚、雲橋,士皆懼,游環曰:「賊取佛祠乾木為攻具,可以火之。」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韓游環傳》4904)


      毀屬下浮屠私廬數千


      毀屬下浮屠私廬數千,以地予農。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髮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李)德裕下令禁止。蜀風大變。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李德裕傳》5332)


      回紇火浮屠


      初,回紇至東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聖善、白馬二祠浮屠避之,回紇怒,火浮屠,殺萬餘人,及是益橫,詬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門,入鴻臚寺。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回鶻傳上》6119)


      崔胤毀浮圖,以銅鐵為兵仗


      (朱)全忠知其意,陽相然許。(崔)胤乃毀浮圖,取銅鐵為兵仗。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下《奸臣傳下》6358)


      周世宗禁私度


      (周世宗柴榮)甲戌,大毀佛寺,禁民親無侍養而為僧尼及私自度者。


      (《新五代史》卷十二《世宗傳》119)


      周世宗廢天下佛寺


      (周世宗)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


      (《新五代史》卷十二《恭帝傳》125)


      石昂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先人


      (石)昂父亦好學,平生不喜佛說,父死,昂於柩前誦《尚書》,曰:「此吾先人之所欲聞也。」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


      (《新五代史》卷三十四《石昂傳》372)


      禁鐵鑄浮屠及佛像


      (開寶)五年春正月壬辰朔,雨雪,不御殿。禁鐵鑄浮屠及佛像。


      (《宋史》卷三《太祖傳三》37)


      禁以金箔飾佛像


      (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


      (《宋史》卷十《仁宗傳二》208)


      令流民得佔官舍寺觀以居


      (靖康元年十一月)庚午,詔河北、河東、京畿清野,令流民得佔官舍寺觀以居。


      (《宋史》卷二十三《欽宗傳》432)


      毀諸路淫祠


      (紹興十六年二月)壬寅,毀諸路淫祠。


      (《宋史》卷三十《高宗傳七》564)


      寺觀絕產田宅入官


      (紹興二十二年)丁巳,遣司農丞鍾世明詣福建路籍寺觀絕產田宅入官,其後歲入錢三十四萬緡。


      (《宋史》卷三十《高宗傳七》574)


      王濟斬睦州狂僧


      睦州有狂僧突入州廨,出妖言,(王濟)與轉運使陳堯佐按其實,斬之,上嘉其能斷。


      (《宋史》卷三百四《王濟傳》10068)


      李及之治靈鷲山浮屠


      (李及之)知信州,靈鷲山浮屠,犯法者眾,及之治其奸,流數十人,乃自劾。朝廷嘉之,釋不問。


      (《宋史》卷三百一十《李迪傳》10179)


      陳襄不度僧


      譯經僧死,遺表度十僧,列子廟三年度一道士,(陳襄)皆抑不行。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陳襄傳》10420)


      李清臣作《浮圖災解》


      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七歲知讀書,日數千言,暫經目輒誦,稍能戲為文章。客有從京師來者,與其兄談佛寺火,清臣從傍應曰:「此所謂災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因作《浮圖災解》。兄驚曰:「是必大吾門。」韓琦聞其名,以兄之子妻之。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李清臣傳》10561)


      《三朝史》中刪去《道釋志》


      孝宗受禪,念舊學,命(劉章)知漳州,為諫議大夫王大寶所格。尋除秘閣修撰、敷文閣待制,召提舉佑神觀兼侍讀,遂拜禮部侍郎。奏禁遏淫祀,仍於《三朝史》中刪去《道釋》、《符瑞志》,大略以為非《春秋》法。


      (《宋史》卷三百九十《劉章傳》11959)


      禁女婦之為僧道者


      (朱熹)主泉州同安簿,選邑秀民充弟子員,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婦之為僧道者。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學傳三》12751)


      朱熹禁女不嫁者


      (朱熹)居數月,除江東轉運副使,以疾辭,改知漳州。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經總制錢四百萬。以習俗未知禮,采古喪葬嫁娶之儀,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釋氏,男女聚僧廬為傳經會,女不嫁者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學傳三》12762)


      种放嘗裂佛經以制帷帳


      (种放)性不喜浮圖氏,嘗裂佛經以制帷帳。所著《蒙書》十捲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頗稱之。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隱逸傳上》13423)


      張商英勸帝節儉,稍裁抑僧寺


      張商英方有時望,(郭)天信往往稱於內朝,商英亦欲借左右游談之助,陰與相結,使僧德洪輩道達語言。商英勸帝節儉,稍裁抑僧寺,帝始敬畏之,而近侍積不樂,間言浸潤,眷日衰。京黨因是告商英與天信漏洩禁中語言,天信先發端,窺伺上旨,動息必報,乃從外庭決之,無不如志。商英遂罷。


      (《宋史》卷四百六十二《方技傳下》13525)


      僧李智被殺


      大名府僧李智究等謀反,伏誅。


      (《金史》卷七《世宗傳中》160)


      禁糠禪、瓢禪


      (大定二十八年)十月乙丑,……禁糠禪、瓢禪,其停止之家抵罪。


      (《金史》卷八《世宗傳下》201)


      禁五行毗盧


      (昌明元年)十一月乙卯……以惑眾亂民,禁罷全真及五行毗盧。


      (《金史》卷九《章宗傳一》216)


      僧超謀亂


      (至元元年八月)己未,鳳翔府龍泉寺僧超過等謀亂遇赦,沒其財,羈管京兆僧司;同謀蘇德,責令從軍自效。


      (《元史》卷五《世祖傳二》99)


      平陽路僧官被殺


      (至元三年二月)壬午,平陽路僧官以妖言惑眾伏誅。


      (《元史》卷六《世祖傳三》110)


      沙汰僧尼


      是時,朝廷無事,稽古禮文之事,有墜必舉,請賜經筵講官坐,以崇聖學,選清望官專典陳言,以求治道,核守令六事,沙汰僧尼,舉隱逸士,事見《太平傳》。


      (《元史》卷一百三十九《朵虯只傳》3354)


      平僧藏羅漢


      五年,邑人吳乞兒、濟南道士胡王反,(郭侃)討平之。七年,改白馬令,僧臧羅漢與彰德趙當驢反,又平之。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郭侃傳》3526)


      討誅妖僧李圓朗


      (萬曆十七年)夏四月己亥,王家屏復入閣。始與妖僧李圓朗作亂,犯南雄,有司討誅之。


      (《明史》卷二十《神宗傳一》273)


      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


      英宗即位,詔節冗費。(胡)濴因奏減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費大省。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胡濴傳》4535)


      周璽請毀新立寺觀


      武宗初即位,(周璽)請毀新立寺觀,屏逐法王、真人,停止醮事,並論前中官齊玄煉丹糜金罪。


      (《明史》卷一百八十八《周璽傳》4984)


      勒令尼改嫁


      (方)獻夫以尼僧、道姑傷風化,請勒令改嫁,帝從之。又因霍韜言,盡汰僧道無牒、毀寺觀私創者。


      (《明史》卷一百九十六《方獻夫傳》5189)


      霍韜散僧尼


      (霍韜)在南都,禁喪家宴飲,絕婦女入寺觀,罪娼戶市良人女,毀淫祠,建社學,散僧尼,表忠節。既去,士民思之。


      (《明史》卷一百九十七《霍韜傳》5214)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 杜斗城輯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8 07:47 , Processed in 0.1217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