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拓艺术是在民国初年由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始创。姚华,字重光,号茫父,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方面都有很多的成就。书画造诣高深,并著述了一系列绘画理论,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了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 姚茫父先生取“泰山二十九字”残碑作颖拓,郭沫若赞为:“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郑振铎称为:“大胆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姚茫父先生博览多识,先生对碑、版、古青铜器、汉石碑、魏晋造像的研究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曾为陈师曾先生拟汉画像题词曰:“师曾善为汉画像石刻而变化于已,能以不美为美,盖纳妍妙于高古之中”。先生的画作曾为鲁迅先生收入《北平笺谱》,并赞为:“大盛则师曾、茫公···之时代。”无疑是对姚茫父先生创造的劳动高度赞扬。 ‘颖拓’一般的传拓是先在要拓的原物上均匀地涂上墨、铺上纸,然后手拿软布在纸上轻轻地拂按。而张海若先生的“颖拓”则别具一格,他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看着原物拿笔蘸墨在纸上画、抹、点、拓。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颖拓”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受人们的欢迎。 关于颖拓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得最精辟。郭老在题茫父颖拓的诗句中说:“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假则何足贵,君不见绘画。摄影术虽兴,画笔千金价。”他认为颖拓是一种绘画,是古今来别开生面的奇画。它能传拓本之真,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茫父颖拓就其临摹碑刻拓片一事而论,确已臻于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碑刻由于毡拓手法不同,因而具有许多面目与称谓,如乌金、蝉翼、刷丝、堆绒、朱拓、擦拓等。在他笔下,各种椎拓风格,都能表现到入木三分。而且较原作更鲜明更有精神。凡是艺术,几乎都是以假乱真,绘画、雕塑、工艺品无不如此。戏剧中的优孟衣冠,以男子扮女角,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突出例子。郭老的话,不但道出了茫父颖拓艺术的真谛,也说明了艺术普遍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