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02|回复: 2

姚鼐人物生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1-24 21: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鼐人物生平
    姚鼐
    姚鼐(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人物生平   (一)  姚鼐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义津镇姚王集),其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 姚鼐像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鼐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士,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二)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三)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历城周书昌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嘉庆十五年 (1815)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枞阳。 文学成就(一)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成为“桐城三祖”。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 姚鼐《行草七绝》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二)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形成一种迂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耐人寻味,意蕴无穷的风格。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谨”,刘师培称之“丰韵”,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作品选摘诗作一   【淮上有怀】   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江上竹枝词(四首选一)】   东风送客上江船,西风催客下江船。天公若肯如侬愿,便作西风吹一年。 诗作二  【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水田放水声。   【出池州】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夜起岳阳楼见月】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诗作三  【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   送子拏舟趁晚晴,沙边暝立听桡声。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   空筏先登开觉路,锦笺余习且多情。镢头半个容吾与,莫道空林此会轻。   【金陵晓发】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散文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原文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文论浅解
    郭绍虞举《文心雕龙》中所论“刚柔”数条,证“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体性》:气有刚柔,学有浅深。
    《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定势》: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
    《镕裁》: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
    《文心雕龙》分三篇共有五处论及“刚柔”。在《体性》篇中出现的“刚柔”首先是对“气”的规定,刘勰称“气有刚柔”。而接下来,刘勰又说“风趣刚柔”,这个“刚柔”就被转换移植,应用到对作品风貌的判断上了。气,从阴阳到清浊再到刚柔,恰好是经历了从哲学层面到作家主体再到作品风格的三次转型。在《定势》篇中刘勰又把“刚柔”作为文章之势的规定。什么是“势”呢,刘勰说“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数,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因利而为制也。”说白了,就是由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所规定的文章体式。《镕裁》篇所说的“刚柔以立本”是承《定势》篇而来,“刚柔”之的是文章体式。《体性》篇和《镕裁》篇都讲到“刚柔”,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体性》篇中的“刚柔”是基于作家主体之“气”的,“气有刚柔”反映到作品中就是“风趣刚柔”,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在《定势》篇中,刘勰所讲到的“刚柔”是多多少少带有客观性因素的。“势有刚柔”,这个“刚柔”是取决于“势”的,而“势”是什么呢?前面讲到了,“势”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即因文章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确立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势”。陆机在《文赋》中论十种体裁的文章: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势”就是这样的,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不同的风格。总结起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论及的“刚柔”,总的来看,是着眼于文章层面的,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一是作家主体之气,二是文体的客观要求。
    所以,郭绍虞的观点是精当的,“文家刚柔之论,实始于刘勰”。

    姚鼐在论述“刚柔”是直接与“阴阳”衔接的,所谓“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和“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将阴阳二气在文章中的风格表现用“柔”和“刚”这一对更为直观和贴切的词语来界定。在具体的论述中,阳刚和阴柔之美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我们分析姚鼐对阳刚之美的描绘可以看到,这一美的类型具有很强的力感、迅捷、阔大、高峻,有一股磅礴之气,万钧之力充斥其中。而阴柔美在文章中则体现为清朗、舒缓、明晰、幽远、温润、宁静等特点,呈现一种内敛的、安静的、优美的氛围。
    在分别对这两种美的类型在文章中的表现特征进行详述之后,姚鼐还将与之相关的主体气质给予描述。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呢?姚鼐进行了比喻,说那样的人要有登高望远的心胸,要有君临天下的气概,要有驰骋疆场的豪迈。在这里,姚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如孟子所言的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要求主体具有向外的、担当社会和民族道义的君子形象。而相反,他形容作品具有阴柔之美的风格的作者则使用了“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内向的、关注个人的情感和感受的自我存在者形象。
    总的来说,姚鼐是以刚柔作为评价作品美学风貌的一个向度,这是从阴阳观念发展而来的,他同样地将这种或刚或柔的美学类型与写作者主体的气质类型相沟通,“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到了这里,大家也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西方的崇高和优美这一对美学范畴。阳刚之于崇高、阴柔之于优美是相同的吗?
    姚鼐下面又有论述,“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阴阳是道的两端,是同时并存的,它们之间是彼此消长的关系,造物者将阴阳二气糅合在一起,又因二气的彼此消长才能生成万物,使品类无穷。在文章当中也是如此,阳刚和阴柔是同时出现在文章中的,只是在一篇文章中,阳刚的成分多则作品呈现出阳刚之美。因此,阳刚和阴柔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和相互转化的。姚鼐也因此否定“一有一绝无”的想法,认为只存在阴阳之一端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这也就是它们与西方崇高和优美的区别吧。
    “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这句话中的前一个“刚”和“柔”是指作家主体之气而言,而后一个“刚”和“柔”指的是作品的阳刚或阴柔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1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0: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鼐(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之一

    宣和香剂用油烟,奚李前幠竟邈然。

    笔法而今论篆画,江南三绝自当年。

    之二

    涉足尘埃世态生,中休养节久方成。

    论松略似观人法,谁及新安戴彦衡。

    事见《老学庵笔记》

    之三

    朝鲜旧国解烧松,使者朝正数笏从。

    著砚未能坚似石,却无胶滞不妨浓。

    之四

    胶折燕山风莫胜,箧中片片似春冰。

    时工止解缘边漆,不悟坚金俨故棱。

    之五

    除却廷珪跨乃翁,几家绝艺后能同。

    来男作相虞儿匠,何怪方今曹素功。

    之六

    霄汉楼凭江水空,鹳峰书画散秋风。

    盛时犹记老人说,泪与残丸滴砚中。

    先君外家任大理公,藏书画甚富,皆大理先世鹳峰先生所蓄。今有鹳峰墨,奇品也。

    之七

    程君文房工无比,姿媚何尝解俗书。

    累压箧中为长物,不妨啜汁赏心余。

    程鱼门多藏程君房、罗小华、方于鲁及明内龙香,旧名其斋曰:三长物墨其一也。

    之八

    我爱瑶田善论琴,闻博多思好渊甚。

    才传墨法五千杵,已失家财十万金。

    程瑶田语云:墨以多杵为佳,然自千杵以上,则难杵数倍于初时。墨不过千杵,瑶田用古法杵至三千已极难,而程君房必五千杵。

    之九

    年年两袖染成乌,佳字奇文一笔无。

    惟向天涯写归兴,故应铭背作思鲈。

    范成大制墨事见《老学庵笔记》

                                                  ——摘自《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02:45 , Processed in 0.104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