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2|回复: 4

成师附小姚嗣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1 1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1 13:40 编辑

    成师附小姚嗣芳(1)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姚嗣芳,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5年8月至今,一直在成师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多次执教全国、省、市、区的研究课和赴省内外支教、讲学。系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义务讲学团特邀讲师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西部园丁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曾参与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先后撰写2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并获“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姚嗣芳老师的教学豪放、简约而不失对生命呵护的精细,自由、潇洒而不乏对自我表现的节制。对学生表现机会的慷慨给予和对思维的勇敢“放飞”,使课堂更显生机勃勃。

      因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成长的负责,她不再计较短效微利,以广视角、大预设去构建生成——生动——生长这一课堂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放风筝”、“找靶子”、“搭积木”的教学思路彰显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实现课堂变革的“安全越轨”;以“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解放学生的学习力,从而形成个体主动、多向互动、有效活动、状态生动的课堂特征。

      变革如同走险道。当变革的课堂因真生成而焕发活力,如何让所有生动活泼的细节向课程价值和理想的目标“集结”?对此,姚嗣芳老师继续以“导”的探索寻求实践的圆满回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堂,要真正为了学生发展

      曾经,也为新课改的理念而激动不已,在小打小闹的改革之后,我渐渐感到一种可怕的枯竭,尤其是当我付出所有的努力,仍然看到课堂上有陪坐者、呆坐者时,我真的迷茫了。在我的理想中,教育不应仅仅是符号和结论的简单演化,也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教育,应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的艺术,是用信息的多向传递与情感的共振,让学生触摸人类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丰富与广远,让文化润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内化为生命成长的良性气质。课堂应该充满生机与精彩,应该为学生心灵的莹润丰富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9年9月,《人民教育》导引了我的广州之行,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真正精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的发展和飞跃!

      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如何炉火纯青,教学语言如何生动,教学过程如何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学节奏如何控制得恰到好处,一言蔽之,“一切尽在掌握中”。对课本认识,也太拘泥于教材和教学规范,将语文课程窄化为语文教材,以上完语文教材为使命,学生以学完语文教材为目的。更有甚者,将教材再缩短为基本以阅读为主、轻视写作、忽视语文活动等的简单教学行为。

      “生本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语文教育的大阅读、大思考、大表达”等思想与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迫不及待,我跃跃欲试,我希望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找到新的境界。

      变革思路:放风筝——搭积木——找靶子

      课堂变革,意味着在某些方面要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否定与超越不仅“敢于”,还要“善于”。尤其是原有的课堂秩序被打乱,如何重建课堂新生态,保持课堂新的平衡?“安全越轨”,是我所企盼与追求的。

      在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课堂变革的基本思路:放风筝——搭积木——找靶子。

      1.放风筝,自由飞翔不断线——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语文的天地中给每一位学生飞翔的自由,使其飞得高,飞得远,而又让“风筝不断线”,同时还要顺风向。主体学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是“风筝”,都有机会飞起来,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展开的,老师会顺着学情为孩子提供高飞的天空,如果“风筝”完全飞偏了,老师就会拉拉手中的“线”,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找靶子,能力训练不盲目——增强学生获取成功的自信

      只有成功才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努力使学生在能力的提升中变得更加自信。此处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指语文的学科能力,还包含着作为人的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在不同教学内容和课型的教学中,不面面俱到,确定培养方向和能力训练点,聚焦瞄准靶子——训练点,通过不同的靶子和靶点射击,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内化、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作为人的基本能力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显性的训练要求处理浓墨重彩,对隐性的有价值的训练资源挖掘利用。引导学生“打靶”,分步落实能力培养,增强学习的自信。

      3.搭积木,变化组合不散架——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全面观照课程内容,基于课标、教材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理清各年段结构性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框架,在基本框架结构大致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地、动态地、长远地思考学生的发展过程,对教学内容重点、顺序和目标进行局部性的调整,以适应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最终适应学生自主需求。这种调整,需要智慧选择,灵活构建。好比搭积木,不是按标准图搭建,而是创造性地利用要件、部件资源或拓展资源,搭建起丰富多样的安全、美观、适用的“积木”。

      变革策略:课程*建构*生活*活动

      1.变教材关注为课程关注——广角镜头,大视野

      教师首先进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对丰富的语文天地进行——资源勘探、价值确认、选择组合,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生态的语文环境和丰富的学科营养渠道。只有具备语文课程实施顶层设计意识,我们才能拓展放飞风筝的空间。我们力求将学生的所有生活经验与课外阅读积累纳入课堂,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我们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本篇目,尊重教材,又跳出教材,及时发现生活和阅读中间丰富多彩的“教材”。教师要努力做到对教学资源的有意关注与不断丰富,要在研读教材的同时,广泛进行辐射性阅读,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作家资料、教材的背景资料、同作家作品、同主题作品等。如:教学《一个苹果》,就阅读与上甘岭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把很多具体的数字都牢记在心;教学《迟到》,就阅读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窃读记》,了解林海音的生平等。只有这样,学生就能承八方雨露,纳百家之言,兼收并蓄,才能切实保证带着广阔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课堂。

      把握学科核心价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各年段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整体、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调整或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才能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框架下放风筝、搭积木、找靶子,构建以自由、自主、自信为基础的主体性语文学堂,从而由师本、考本、本本走向生本。

      2.变 “教案剧”为“规划书”——整体构建,随机导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操纵,这只手就是教案、教参和标准答案。我的理解:如果学生是风筝,教案这只手紧紧抓住一根很短的线,不愿意将学生放出限定的空间,这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案剧”。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不再设计过于精巧严密的、环环相扣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式的教案,而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写“规划书”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在操作细节上做减法,流程更简约,甚至板块顺序可重组或调整,这样简单、根本、开放的设计就留出更大的弹性空间,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以适应生动活泼的教学现场,有利于将“计划性课堂”变为“计划性与生成性互补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不去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但这样做,对教师的现场观察、判断、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是构建主体性学堂必须走出的一步。只有走出教案剧本的约束,改变过度预设,在整体构建课堂的基础上,以育人的意识,以学科的眼光见机行事,随机引导,课堂才具有生动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智慧的潜能才能得到释放。

      3.变教师讲为主体学——生活语文,真过程

      我很欣赏张文质先生早在十年以前的另一个比喻:课堂还有另一只手更为可怕,它无视一切丰富性、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惟我独尊,成为勿容置疑的绝对真理,然后使所有的思想变得渺小,所有的学习者变得顺服,所有的教育目标变得整齐划一。他最后的结论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创造力的。钱学森沉重的世纪之问,也许能在课堂找到答案的零星线索。对张文质先生的观点我们不难接受,而难的是,如何才能做到不无意地甚至是以自以为良好的意愿而充当这只无形的“手”?在构建主体性学堂的过程中,我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只有创设真实的语文生活情景,课堂才能有学生真实的发展过程,学生只有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经历真实的参与、思维、交流、训练,课堂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学生的发展才得以实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是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我们不经意或不自觉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语文学习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通过追求“七多”来创设教学的“真过程”。

      主体多参与:有人认为我的课堂变革的核心是合作学习,实际不是这样,我是利用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我通过对班级大群体的分解,每4人一个小组,全班分成12个学习小组,以小群体互动学习的方式数倍甚至十倍地增加学生的表达与表现机会,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互补、聚合、放大,使学生终身受用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并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自信大方的个性品质。如果,学生没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主体参与何从说起?

      思维多角度:主体性学堂的显著特征是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因此我很注意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个性化、多角度地对同一事物做出自己的认识、分析与判断,这样得出的认识与见解才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才能被充分的激活。

      表达多层次:尊重个性差异,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会说,由会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精说——不局限一个答案,同一种话语。

      倾听多“频道”:倾听同学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表达,拓展信息渠道,尤其是在言语和思维的交锋中体验思辨的乐趣,从而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

      交流多方式:呈现认识、看法不仅是平铺直述,还可引经据典、资料呈现,甚至是小品表演,促进所交流的学习内容活化、内化。

      阅读多选择: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方式有纸质阅读、视听阅读、网络阅读,阅读内容除了老师推荐的内容之外,还有更多个性化的选择,古今中外,童话、诗歌、散文、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都是学生选择的范围。

      写作多形式: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情感源泉和素材来源。课堂内外,学生发表见解时真是呼之欲出、滔滔不绝。学生读有所悟、读写相辅,轻松愉快地执笔写作变成了孩子们很容易做到的事。写作也变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从写的时间看,有单元后的小结、小组每周的总结、活动前的策划书、活动后的见闻感受、预习中的读书笔记等;从写的形式看,有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等;从写的体裁看,有童话、诗歌、故事、小说、散文、书信等。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动物,写植物,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写人,写事,写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丰富的积累,让学生下笔成文,他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尽情表达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童年纯真的印记。

      4.变单一“教”为多维“学”—— 活动丰富,显主体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活动:对象活动维——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往活动维——生生、师生互动;自我活动维——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活动的设计中,注意活动的丰富性,如:感知活动、操作活动、认识活动、表达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审美活动、评价活动、创造活动等。这样,就改变了教师以“讲授”控制课堂的局面,切实保证“让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经常“浸泡”在语言实践之中,让他们充分地读,认真地思,自由地写,尽情地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孩子信息储存的舞台,成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智慧的舞台。

      变革方式: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教师导学

      “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教师导学”,是主体学堂教学方式的基本表述。这里的“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 是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导学”是教师“教”的方式,而教的方式是贯穿于学的方式之中的。教师以“用心地教、自然地导”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的学习方式。

      独立先学是学生的准备性独立学习,它以准备性作业为载体,让学生预热、尝试和积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困惑、解决部分学习问题、找到学习的起点。独立先学是学生课堂集体学习前的独立学习,是为了提升课堂集体学习效益的准备性学习,它有利于强化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习得独立学习的方法,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我们所说的独立先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学生除了完成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等常规预习任务以外,还要完成针对性的研究任务。这种针对性任务有时是课后思考题,有时是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时是教师根据本课重难点设计的研究问题,学生不光是要围绕本课进行辐射性阅读、思考、勾画或者批注,还要将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当然,在针对性问题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恰当取舍,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一般来说针对性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整合性,开放度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当然它一定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

      这样,就把传统的后置性作业变为前置性作业,增加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时空,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机械抄写变为深入思考,由简单模仿到独立创造。由于课前老师给予学生明确的方向指引,学生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前阅读、思考、查阅资料,在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时候,他们就完全依靠自己去学去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回到课堂就已经颇有想法了,这就是他们学习的新起点,比过去的教学更高的新起点。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独立先学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困惑、成果等,实现平等交流与共享,促使每个学生在独立先学基础上的提升。互学方式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在小组互学中,老师的导学包括任务投放、小组合作过程指导、合作习惯培养等。每个小组认真对待交流,人人参与,为小组成果的形成出谋划策,为班级的交流做充分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学习,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或修正,得到表现,得到过滤、强化、优化以及调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见解,拓宽思维,激发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再创造。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每个孩子都在积极主动地进行着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增长了才干,还发挥了潜能。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全班共学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让各个小组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碰撞和提升的舞台。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面对全班以汇报、补充、质疑、反思、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形成更高层次、更广泛的共识。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向老师学”变成“向老师和同学学”,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充分的交流互动,教师的教学视角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了“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方式从单一的“我讲”变成了“我听、我思、我导、我点拨”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全班共学中,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老师的导学有多种方式,如:追问,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点拨,提升学生学习认识;鼓励,支持学生的共学行为,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引起教学的共鸣,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正是因为简单、明了的教学环节,老师就把自己的心完全交给课堂,卸下环环相扣的包袱;学生也转移了迎合老师标答的心思,畅所欲言,老师和学生都真正解放了自己,所以课堂就能呈现出生命个体在蓬勃成长的灵动。

      关于“导”的思考:在主体学堂中,教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但这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让学生无师自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堂转变为了学堂。因此,在主体学堂中,语文教师的主要角色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是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实现生命成长的互动者、对话者。学生的角色也因此从单纯的“听老师讲”“答老师问”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转换为“听者”“思者”“讲者”“问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以不现自我的方式,去成就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

      随着课堂变革的持续推进,我愈来愈感到,退到一旁的教师需要更加更加精心、更加智慧地导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师讲的很多,但是真正导的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自身不知应将学生导向何处,即对于学习近远期目标缺乏准确的把握,因此,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时,不知在什么时候需将学生导向近处某一目标,什么时候导向远期目标,往往因短视而导近的多,——导近不导远,或者导远不导近,或者本应该导近而导远,本应导远而导近。教师主导,提了很多年,但什么是导,究竟怎么导,缺乏实践的诠释。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出现在变革中的主体性学堂中。当教师退在一旁,“讲堂”变“学堂”后,教师怎样以自己恰当有效的“导”促使学生自主的“学”呢?因此,下一步需要对教师导的时机、导的方式、导的内容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导的时机:课前,课中、课后。

      导的内容:在哪些方面着力导? 在不同时机导的重点是什么?

      导的方式:问题牵引(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景)、跟踪追问(促进深入思考),随机示范(增强认知、技能体验),其他还有价值判断、调度活动、排除障碍、激励、辅导帮助,归纳点拨,等等。

      我们归纳出主体性学堂的外显特征是:个体主动、多向互动、有效活动、状态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化: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主体学堂的语文教学以大阅读、大思考、大表达为中心,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点,引发学生更广泛地开展阅读,从大量的相关主题内容的研读中,感悟语言、感悟文学并学习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在课堂的交流碰撞中,他们不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不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他们乐此不疲,他们陶醉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他们的主动性、自信心不断增强。

      学生倾听的习惯好了,听的能力强了,能及时捕捉课堂中重要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班级中能说会道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更强了,更自信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心是敞开的,自信快乐,充满阳光,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幼稚而胆怯。个个都敢面对众人自信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反驳或者补充他人的意见。

      主体学堂让更多地让学生接触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足的表达空间、充分的表达历练,为学生发展的整理思维、表达思想、锤炼语言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加上教师引导学生长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学生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能力肯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课堂成了争辩和交往的场所,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学生互助、欣赏、包容,自信,乐群。

      班上的小书虫更多了。孩子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参考资料局限范围内,除了围绕文本学习进行的辐射性大阅读(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作家作品)以外,他们爱上了阅读经典,除了中外的名著以外,他们还广泛阅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优秀的人物传记等,阅读面广,博览群书,思维敏捷。孩子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教科书。他们把自己的经历、积累全都带入课堂,视野非常开阔,乐此不疲。

      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口头禅: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精。思维敏捷,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

      主体学堂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了出来,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课前,他们认真地预习,广泛地阅读;课中他们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主动地表达,课堂上风起云涌;课后,常常一大群学生围着我、缠着我说个不停,意犹未尽。他们渐渐成为能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用自己的智慧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是能在不同境遇下亲近、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人,是自觉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人。

      变革感悟:教育的关键词是学生

      在近两年的课堂变革探索中,我经历了酸甜苦辣,丰富了体验,锤炼了精神,并获得些许感悟。

      ● 改革要站稳道德的高地。对生命的怜悯和尊重是站在道德高地,对生命的呵护和浇灌是站在实践的基地。脚踏实地,助生命成长,以实践的基地垫底,才能站稳道德的高地。

      ●“发展”是主体学堂构建的关键词。主体性学堂的核心追求,是让学生的“每一个”在课堂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自我的价值。主体性学堂的终极追求是开放生命自主发展的原动力,激活生命成长自我造血的细胞,壮大生命勃勃生长的能量。

      ● 课堂变革需要“三气”。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改,而是愿不愿改、敢不敢改、会不会改。愿改需要志气,敢改需要勇气,会改需要底气。要发展学生,首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是跟自己过不去,但是能跟学生过得去。

      ●“语文”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从课程视野或大语文观的角度看,语文既是本体,又是载体。语文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受用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和主动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只有适度的学科超越,进行“本体”与“载体”的随机转换,人才的培养才能由扁平造型走向立体塑造。

      ●“爱语文”是主体性学堂重要的试金石。强化“四趣”才能使学生爱语文——自由思维的乐趣、独立创造的志趣、无拘表达的兴趣,多样审美的情趣。

      ● 未经变革的课堂是走常道,常道的路子很顺,但是很窄。而变革的课堂是走险道,走险道别有滋味,前面再险,但是方向对了,路子终会越走越宽,最后走向宽而美的新常道。

      ● 改革并不孤独。由常道走向改革险道,在开始时不免害怕行走孤独,但是真正地走上了险道,这种孤独感就会被“发现”的欣喜所取代,再将这种欣喜传递给别人,他人的关注就为成为我们继续探险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4
  • 签到天数: 34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4-5 0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教育还是少了这样的好老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7 10:11 , Processed in 0.1115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