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7|回复: 0

因为国家需要——移民后代姚昆玉讲述移民的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9 09: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国家需要——移民后代姚昆玉讲述移民的故事
    2013-12-27 11:47 来源:光明网 


      来自淅川县仓房镇的移民姚昆玉。向大家讲述了她外公何兆胜为了南水北调一生都在搬迁的故事。因为丹江口水库的修建,1959年,23岁的他,西进青海,后返流淅川;1966年,30岁的他,南下湖北,又返回老家;2011年,75岁高龄的他,又跨过黄河迁至太行山下的辉县。他的一生辗转三省四地,最终长眠异乡。
      姚昆玉说:“外公生前我曾经问他,‘这么多次的搬迁,你愿意吗?’‘为了国家嘛,’外公说,‘说实在话,咱也不想搬呀,但国家需要,那有啥说的!’”
      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计划动迁淅川移民15.1万人。此时,正值中央动员内地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南阳地委行署要求将一部分任务分给淅川,以政治动员解决移民安置问题。最终,淅川县从3万多报名者中选出2万2千多名青年男女,分三批到安置点。姚昆玉的当年23岁的外公被编入文都建设兵团,于1959年3月18日下午带着新婚两个月的外婆,离开了故乡淅川,奔赴山高风大、路险人稀的雪域高原——青海黄南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外公带着乡亲们在高原上一锨一锄的垦荒种田,每天至少开挖7分荒地或拾回80斤柴禾,才能维持生计。高原反应、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两年前那个身强力壮的他,变得面黄肌瘦。乡亲们中陆陆续续已经有上百人被饥饿、寒冷和疾病夺去了生命。“咱回老家吧!”外婆抱着我已饿得哭不出声的母亲,跪在外公面前哀求。“等等吧,咱这是为了国家!”姚昆玉的外公说。
      1964年11月,丹江口一期工程复工,移民高程147米。淅川县开始向湖北荆门、钟祥两地移民6万多人。刚回到淅川不久的外公一家,再次成为库区移民。1966年3月8日,外公带着一家7口人,乘坐解放牌卡车第二次离开故乡,迁往荆门十里铺公社黎明大队14生产队。按每一个移民半间房的标准,外公和其他四家混住在一起,人畜同屋、几代同室。白天臭气熏天,晚上蚊虫叮咬。移民离开故土,却受到歧视和排挤,没有安全感的乡亲们最终选择了逃离。实在过不下去了,走投无路的外公只能返回淅川。直到1985年春,移民们被纳入政府管理,并创立村级组织,命名为沿江村。外公正式成为“沿江村”人。
      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加高了14.6米后,蓄水水位提高到170米,正好淹没外公的房子。淅川需要再次移民16.5万人,外公再次成为新世纪的南水北调移民。2011年6月25日,沿江村开始搬迁。75岁高龄的外公要再次离开故土了。带着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带着背井离乡的惆怅,带着舍小家为国家的凛然大义,老泪纵横的外公又一次踏上了移民搬迁的路程! 当车队缓缓启动时,外公打开车窗,久久地望着那片熟悉的水域和用血泪浸泡过的土地,什么也没说,老人只希望去世后能埋在丹江边,与外婆合葬。2012年夏天何兆胜走了,按照国家政策,他的遗骨最终没能落叶归根,而是留在了仅仅住了一年的迁入地。
      这就是姚昆玉所讲述的外公,淅川县一位普普通通的移民,从23岁西进青海,30岁南下荆门,到75岁跨过黄河,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就在那里顽强的生长;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他52年的搬迁史,正是淅川移民历时半个多世纪搬迁的缩影,也是70余万渠首儿女在国家需要时表现出的那种勇于牺牲、敢于担当,为国分忧、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的缩影!(万雪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23:39 , Processed in 0.1012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