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姚筱琼作品选(授权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09: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廖泽川诗词集《泥情草意》


    作者:姚筱琼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认识廖泽川先生是在乡村,受到他的关怀和教导却是在城市。从乡村到城市,从沅陵到怀化,我一直都在读抒情诗人廖泽川的诗和歌词。同时,亦在读他如诗如歌一般的为人为本。
      《泥情草意》是廖泽川的一本歌词与新诗的合集(在此之前,他已出版过两本诗歌集),由《爱之歌》和《情之诗》两辑组成。我一章章阅读下去,深深感到其情思飘逸,命意深刻,情感真实,结构完美,歌中有诗的意境,诗中有歌的韵味,二者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张诗人热恋故土、挚爱生活的心网。每章都具有山的凝重美,水的柔情美和生活的哲理美。
      《望香港》这首短歌词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我把一夜相思撑开
       迎接你的春雨隔海飘来
       你却打湿了
       打湿了我如梦的等待
       我把两颗泪滴忍耐
       抛给你一个平静的神态
       你却看出了
       看出了我如火的情怀
      通过联想、烘托、对比、渲染等表现方式,我们似乎领悟到诗人的创作意绪,这种意绪已超越情节、结构和命意的框架,由对现实的关注进而深入到对人本身的情感关注。他写诗,是追求一种品格的抒情,灵魂的逸情。理论上,他坚持唯美的见解,创作上强调诗的象征性、音乐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工整和音韵上的和谐。记得有几次他把新创作的诗(歌词)拿给我先读为快。但要求我必须认真咀嚼,对他自已有所质疑的原句仔细推敲,提出修改意见。他认为诗词是用灵魂镌刻出来的思想,所以力求完美。
      故乡,是诗人根深蒂固的—个情结。“我是故乡一根扯不断的藤” (《我的根,我的心》),当他因思念而歌的时候,笔下流淌的则是《故乡的桂花树》、《母亲船》、《山娃娃》、《泥情草意》等燃烧着爱意的诗情。读《活人碑》,几乎伸手可触诗人对于“春天的渴望”。《山的美人痣》则通过“表妹之死”写出了生命既美丽又沉重的惆怅和感叹,同时提出更深一层意义的思索。
      廖泽川的诗没有迷茫,没有晦涩,更没有颓废,它们是热情、积极、向上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作为一种审美因素,它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扩展了诗的内涵,从而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和展开复杂的思绪,让我们学会在生活中与诗人产生同样的共鸣。
      真正的好诗(歌),能给人心灵抛来一声惊雷,飘洒一阵细雨,铺开一片阳光。这是我渎完《泥情草意》之后所产生的真切感受。


      资料:廖泽川  副研究馆员。男,原名廖孟儒,1938年11生于重庆,籍贯湖南安化。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沅陵县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怀化地区戏剧研究室主任、怀化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怀化电视台台长等职。系湖南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电视家协会理事、湖南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16岁在上海发表第一件文艺作品《奇怪的图画》(美术),1959年《安徽诗歌》推出其处女诗作《京广复线工地诗抄(18首)》,迄今共发表新诗和歌词1100余首,散文、剧本和电视作品110余篇(部),其中100余件在全国各地获奖。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获全国金奖的歌词《我爱中华民族大家庭》、《党把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山娃娃》,特别是1999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喜鹊窝》唱响了大江南北;与人合作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湘黔战歌》和歌舞《火红的山花》也好评如潮,分别于1978、1980年调北京公演,引起轰动,获文化部优秀节目奖,后者还搬上了银幕。此外,还有作品被译成英、日语推向国外。近年已在广西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歌词集《山的足音》、散文诗集《春的背影》、诗词合作《泥情草意》。部分代表作及共小传已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歌词作家作品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资料转自:国际名人网http://www.8999.net/gm/gjmr/l/L14-3.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09: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曲爱的吟哦


    作者:姚筱琼   






    ——谷子丰诗歌初探


      我想,
      把我的爱放进云层,
      总是,
      飘在你的头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谷子丰写的这首诗。与诗相配的,是他疾行于山川林间的身影。背景是一片深秋的红叶,与蓝天白云嵌成定义,诠释着诗人因爱恋而飘泊的履痕。他的目光有些深邃,这与他数年来为了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徒步两万余里路程不无关联,因为,无论是北疆边陲的凛冽寒风,还是南国天涯海角的灼热熏风,带给他的都不止是粗糙黝黑的肤色和坚韧不拔的体魄,还应该有一些深 刻的内涵和彻悟的灵性。
      这不是我的推测和臆断。诗人在个人简历中已经坦率表明:谷子丰(原名杨喜有),1968年出生于雪峰山下,六岁丧父,幼年饱尝生活的艰难。喝沅江水长大,酷爱写诗。命运注定浪迹天涯,将生活全部意义融进诗里,融进对爱绵绵无尽的追求里……
      “我诞生于母亲怀抱,却要死在爱人的怀里”(《爱的一生》)。“我横下一条心,摘一枝带刺的玫瑰,手心汩出的鲜血,染红我的一生”(《心中的玫瑰》)。读着他送来的100首诗作,我时不时凝眉感叹:他是在用自己的爱,拂去悠悠落泪的伤感。诗人的伤感是深刻的,那是对生命及灵魂的叩问,是文学的使命感使然。这百首诗作,无疑是他数百首诗作中的精品。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以爱情为题材的大概占了八成。这也就是说,谷子丰是一个视生命如歌、爱情如诗、讴歌爱情,并为爱情而痛的诗人。为着爱,他努力勤奋,这种勤奋在世俗人眼里几近痴迷。有一叠诗稿,是他2002年在旅途中创作的,诗稿正正规规誊写在一本双格纸上,仅8月一个月就写了四十三首(其中8月20日写了三首)。真是一路走,一路写,从南岳写到泰山,从长江写过黄河,大有子规啼血的架势。
      失去情感的日子/如一位孤独的行者/行走在戈壁沙滩/煎熬着凄苦/看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已经飞过/搁在楼兰的心/渴望着绿洲……(《情渴》)。读其文,识其人。读谷子丰用心泪凝成的诗句,使我进一步了解他,接近他纯粹诗意的内心世界。他不停地行走,并以这种特殊方式进行创作,实际上,他是在不停地寻找精神家园,寻求灵魂寄托。他内心对精神理想难以熄灭的渴求,就像大海的狂潮,无时无刻不在奔腾咆哮。再看他的另一首《爱的风景》:爱情的漩涡/掀起滔天波浪/如果有一天/我纵身这狂潮的风景/溺水/便是我甜蜜死亡的经过/也是我生命绝唱的赞歌。不知哪位先哲说过,诗人写诗,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也并不排除“言志”的含义。谷子丰写诗,就包含了言志的意味。他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严肃而又酸楚的话,他说他是那种不写诗就不能呼吸的人,为了能够一辈子写诗,他愿意“押出”自己,找一位有钱的“款姐”结婚。试想,他那样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人,竟然为了诗而愿意放弃“生命”,如此看来,在他眼里,诗比生命更加可贵。
      尽管谷子丰目前还没成名,尽管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很窘迫,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诗就像新春艳阳一般明媚亮丽,没有一丝一毫的晦涩和阴霾。一个敢为爱情溺水,为诗“典身”的诗人,再加上他热情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和他的诗会冲破金钱物欲的封锁,向人们展示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和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开在云端枝头的灵魂之花


    作者:姚筱琼   






    ——姚雅琼《纸鸢飘飘》序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有一个跟我差不多同名的美丽女子在文学圈“闹”得汹火,她叫姚雅琼,跟我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从此,我就记住了她,并且尽可能地关注着她。
      我俩同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了二十余年,居然一直没有机会见着她。算起来,我大她两岁,是本家姐姐。我们发表处女作都很早,她十五岁,我十六岁。曾经有人将我们比作姊妹花,如果真将豆蔻年华的我们比做两棵花树,她应该是色彩艳丽高耸云端的凌霄花,而我,只是早开早谢寥落寂静的辛夷。一晃眼,二十多年过去,我们跨入了不惑之年,彼此都错过了对方“花满枝头的曼妙岁月”。
      2007年春天,我们首次相聚在黄岩杜鹃红笔会,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跟年龄挂不上钩,身材娇小玲珑,面容粉妆玉琢,口齿伶俐活泼,思维敏捷细腻,仿佛一个幻化人形且天真烂漫的山精水怪。
      再见姚雅琼,是这年中秋节的前几天,她带着新文集《纸鸢飘飘》,托我写序。放着那么多名家她为什么不请,却让我这个本家姐写序?也许她只为看重亲情友情,而非别意。
      《纸鸢飘飘》是姚雅琼继2003年出版了散文集《栀子花儿开》之后经过几年沉淀,决定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文集分四辑,第一辑旧时芳华,第二辑后世情人,第三辑网言博语, 第四辑天边彩虹,收入52篇她认为满意,且值得品味的美文。据她介绍,因为篇什的内容不是一个主题,一时难以定下书名,于是干脆就用了书中一篇同名散文的题目。 “纸鸢是旧时宫中对风筝的雅称,想想既然文章的主题不一,那就权当每一篇文章都是我放飞于文学这片天空里的一纸小小飞鸢吧!”姚雅琼如是说。
      姚雅琼现供职于电力部门(书里有她个人简介,余不赘)。这些作品大多写于她从事办公室行政、机要秘书工作之余。办公室工作琐碎,容易令人心绪浮躁,可以想象,她在创作这些文字时必须坚持和坚守的信念,写作中必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努力,用孜孜不倦形容她的这种执著应是客观的。我用一整天时间阅读了《纸鸢飘飘》,作品文字激情飞扬,灵动飘逸,思想的火花四处飞溅,光芒闪耀不时折花了我的眼睛。





      《纸鸢飘飘》那些朴素而诗意的文字就像姚雅琼本人一样,古灵精怪活蹦乱跳魅力无穷。当然,我不想只在文字的层面上解读《纸鸢飘飘》,我更注重作者个人内心的感受。我觉得姚雅琼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真正独立、感性、热情、悲悯的世界,集中体现了她的完美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浪漫、现实主义风貌。这个世界不封闭,它是打开着的,愿意体验生活之酸甜苦辣者尽可自由进出,或徜徉,或徘徊,或停留。“咖啡虽苦,留下的净是余香,时间将往事过滤得只剩下无尽的爱意和温馨。其实当今善感的人们也厌倦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也渴望真挚和纯情,也知道旧时芳华最堪珍惜。自然四季尚能周而复始,人却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于逝去的你且不管它是否轮回,你尽管神定气闲,积极入世地活着没错。” 这,就是姚雅琼向你展示的内心芳华,它们就像盛开在云端枝头的灵魂花朵,芬芳四溢,绚烂夺目。
      “人生始自邂逅,继而开眼,终以瞑目。” 这话虽然不是姚雅琼说的,但她领悟了其中的精髓,并熟稔地利用它精辟地概括人生,这就是一种历练,一种境界。 “生之偶然而死之必然,有人死如烟灰飞灭,三毛却属那种留下美感叫人难以忘怀的人(《 想起了三毛》)”“ 惟有张爱玲,象冬夜高悬的恒星,虽不事招摇却常使人晕眩。读她愈多愈像受了盅惑的信徒,内心里总舞蹈着小而蓝的火焰。特别喜爱她笔下的女性于清冷的鬼气之中生出的那份旺盛的生气,因而心中纠缠了理不清的‘爱玲情结’。(《高天恒星》)”  她在“第一辑旧时芳华”中用《 想起了三毛》、《纷纷落英读萧红》、《高天恒星》、《梦里乡愁——呼兰河》、《旧时芳华最堪惜》等篇章赋予三毛、萧红、张爱玲、张兆和等文学才女一种独特的生命情态,通过这些人物的个性、命运,以及她们身上特有的悲剧色彩,折射出姚雅琼本人的影子,反映了她自己的真实心迹。除了对做文学女人的向往与渴望之外,她还有着独特、体验、思考、热烈、智慧、才情。她比任何一个文学女人都更加明白这一点。
      她在“第二辑后世情人”中用《惊魂母爱》、《2006.5.14,肝胆俱碎的母亲节》、《女儿是母亲的后世情人》、《母亲周年祭》、《天上人间七月半》等篇章深情地记叙了那种让人痛得很深很绵长的母爱。“如果说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那么母亲是女儿今生的前世,而女儿就是母亲后世的情人。在母亲离开女儿后,女儿会比任何一个人都想念她,爱恋她,会拿她的一生比照自己的人生,希望从中找到自己前生后世的答案。无论我此时怎样地寄托我的哀思,也表达不了我对她的爱,她去了,我才知道我多么地爱她,依恋她,才知道她的血肉跟我是怎样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女儿是母亲的后世情人》)”“我扑倒在母亲的灵前,撕心裂肺地叫喊,妈呵!——妈啊!!——我的妈呀!!!抱着两个女友的大腿叫喊着,被她们架起来我又瘫下去,跪在母亲的灵前,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我的妈。二十分钟后,我失声。这里不是峰回路转的山里,这里是天空旷阔的城市,没有回音,绝无响应,只有我滴血的哀鸣。(《2006.5.14,肝胆俱碎的母亲节》)”这一辑才是姚雅琼内心痛苦和忧伤的真实体验。这种生命与情感的体验在她一生中占有很大的比分,也是她激情燃烧的原动力。读着这些泣血的文字,感受这种来自人类自然感情的磅礴力量,我那颗易受感染的心一次又一次地颤抖不停,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第三辑网言博语”中《心灵自由舞蹈的领地》、《 文学的卡拉ok》、《 偶来说说小作家的尴尬》、《 那些网络美女》、《 有一种词语会奔跑》等篇什,虽说是典型的博客文字,但是却不同于一般人随随便便所写的博文或日记,那些看起来既像网络语言又像文学语言的文字是属于一个纯粹文人从心田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它所体现的智慧与灵气,也不是一般人能经历可勘悟的。《那些网络美女》为我们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为什么人们都那么急于要表达自己而不甘心埋没了自己呢?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越来越透不过气了吗?”是的,她说的对,“人际的,地球的大气环境让我们时时处于无限焦虑状态?我们的心态越来越糟了,人们越来越压抑,我们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渴望别人的了解,渴望理想实现的捷径,于是慌了脚步,乱了心灵的阵脚。”
      说到网络文学,我想多说两句题外话。最近一个文学网站的论坛里,大家在讨论网络文学和纸媒文学。讨论后来变成了辩论,正方反方各有说法,一方说:网络文学多是垃圾,只有纸媒文学才有真正精品。而另一方则说:正如纸媒中也有垃圾作品一样,网络文学中也有经典作品的存在。这话我是赞成的。 我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文学不应该分什么网络文学与纸媒文学。而文章却有好赖之分。窃以为,只要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人类现实生活,而且表现的是自由自在的灵魂以及驰骋纵横的思想,就是好文章。说实话,近年来我在网络上也读到不少好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是现实中的沙漠与海洋,沙漠能让人看到海市蜃楼,而海洋沉下去的是石头,浮起来的是木头,意义更为简单。“网络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富有共性和个性都是必然的。只要能健康地成长,发展壮大飞扬起来也是必然。”姚雅琼的话让我深有感触。     
      “第四辑天边彩虹”里的一些篇什,如:《缘遇幸子》、《红嫂故乡人》、《我所认识的何骁》、《纸鸢飘飘》等,所描写的人物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性格落拓不羁的幸子;说话幽默,举手投足特有亲和力的何骁;憨厚朴实的李明,这些人物都被姚雅琼刻画得清晰生动,性格迥异,栩栩如生。
      也许身为作家的姚雅琼是有意贴近这些人物的吧,因此有心地发现了这些人物很多地方异于常人,上天除了赋予他们真实可爱的性情之外,还赋予他们各自不同的坎坷经历、特殊人生,这些故事和经历很感人,很富于魅力。这些人的高尚品格是姚雅琼今后用来丈量人生的标杆。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更是一束束鲜活跳跃的火焰,生命的燃烧炽热而又绚丽,是这个世间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





      对于姚雅琼,熟悉她的人都会说:这个有着梦魇般经历的女人很真实、很阳光、很善良、很敏感。无论做文还是做人,她都希望用阳光般的热情灿烂取代现实的冷漠和阴霾。她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追求者。  
      她的写作和生活具有一致性。她借写作来摆脱生活的压力,反过来,又借生活来释放写作的压力。“望见许多火蝶儿张开火红的翅膀在火堆里劲舞狂扭,它们犹如快活的精灵,我终于抵挡不住那种彻心彻肺的诱惑,奋力扑了上去。来不及感受焚烧的过程,亦没有任何痛苦,我已化作一缕人们无法察觉的袅袅青烟自由自在地飘起来。” 这是姚雅琼的心照。如果把文学比做光明与火焰,这只奋不顾身的飞蛾其实就是她自己。“她宁愿以燃烧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不懈地追寻着精神的家园。”这是别人给予她的评价,非常到位。   
      再次相见,我对她有了进一步了解。 经历过许多人生困苦和磨难的姚雅琼,除了热爱文学,还热爱“行走”。“我喜欢行走的感觉。旅途上无法预计的人和事,会突然间袭击我的眼球和大脑,那些即刻闪现的火花,将一个易感多思的心灵照得豁亮一片,会给人意外的惊喜。从一条小路走出去,你的视野和心灵因此会变得宽广无比。”姚雅琼不止一次跟我讲,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入世地生活,出世地思考。我们相处的那几天,她还真就拿着数码相机,背着行囊,去山水古城寻找美景和灵感。现实生活中的姚雅琼活泼、俏皮、爽朗、健谈,而且天生的胸无城府,心无浮尘。由于行走的路多了,视野和心灵变得宽广了,她的摄影水平也与日见长。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捕捉旅途的美丽风景,大到房屋、建筑、山水、人物,小到一草一木一花一蝶……无不用情专注,兴趣盎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拍到姚雅琼伫立于山寺红墙外的一帧照片。背景是一片深秋的景色,与蓝天白云嵌成定义,诠释着姚雅琼坚实的履痕。她的目光有些深邃,表情有些凝重,这个形象跟她以往的风姿完全不一样,表现出深沉、坚定、执着、冷静的深刻内涵和彻悟灵性。看到她这个样子,我知道她心中一定又在孕育“冲决柔媚”的大气之作。我不敢打扰她,只站在浓荫遮掩的庙宇下眺望天边云彩飘往遥远方向,渐渐化为静谧,辽阔,羽化的文学梦境。
      院墙上,一枝美丽的凌霄花高耸云端,傲然盛放,姚雅琼的目光追逐着高远绮丽,脸上露出惊艳的表情。
      流光飞逝,文心永恒。在此,衷心祝愿姚雅琼这位文字大观园里的“辛勤园丁”,以心灵之圣水浇灌精神之花朵,催生出更多令人惊艳的美文的花朵,高高地盛开在云端枝头,绚烂夺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小白的陈年往事


    作者:姚筱琼   






       认识刘小白有些年头了。
      他这人官当得不大,钱挣得不多,走路、说话、做事都慢吞吞的,但有一样“大、多、快”,那就是写文章的心思大,文章写得多又快。这一点,让我服气。
      我的朋友多为女性写作者,聚会机会不少,刘小白时常夹杂其中,一来二去,都认识他了,起初都不喜欢他,说他酸,酸抵牙。我便做工作,说每个人其实就像一道菜,各是各的味道,刘小白就是一道酸坛子菜,不打眼、不碍事,不抢风头,不惹是非闲话,就是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之乎者也、“抖”形容词而已,算不得什么大毛病。女人们不以为然,指控他走路姿势像螃蟹,要么张开五爪,要么手背在背后,火上房也不着急,慢吞吞地踱方步,脸上似乎永远挂着若有所思的神情和似是而非的微笑。我不做声了,我不想告诉她们,一个儿时患过软骨病,三四岁还不能走路,成天靠奶奶背上背下的男人,难得这会子长成牛高马大,能够“行吟在五溪古道上”,背背手,踱踱方步,怎么啦?怎么不行?退一步说,万一他脑海里还残留了一点头重脚轻的记忆,走路刻意缓慢一拍,显得稳健一些,有什么不对?
      我不为刘小白辩解,我也不提刘小白最初开口闭口叫我“琼子”那档子酸溜溜的事,因为他被我狠狠刻薄几回,现在乖乖改口直呼其名了,我不想别人将我和刘小白的关系想象成男女之间那点儿上不得台面的关系。说句公正话,刘小白就是酸,但酸得味道正,再说,他的大块头和大白哈哈,那是地地道道的男人味儿。哦,对了,《行吟在五溪古道上》是刘小白的散文集。
      《行吟在五溪古道上》这部书是我给他推荐的出版社,我们一起在这家出版社出书,后来查实是假书号,我很生气,告诉他,原以为他也会很生气,甚至会怪罪我,怀疑我是掮客,是“托儿”,但恰好相反,他不但没有怪罪我,怀疑我,反而劝我不要为这件事去找出版社朋友的麻烦,这说明刘小白骨子里掩藏着不为人知的大度和大气。
      《行吟在五溪古道上》这部书是我给他校对的,30万字,看得很认真,看完之后有很多心得体会,当时就想给他打电话谈,但周末他电话关机。我没打通他的电话 ,激情爆发点没有得到宣泄,于是一口气写成了六万字长篇散文《沅江神曲》,之后给他看,换来他一声喟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哪里知道,假如电话打通了,一顿闲谈下来,我的创作激情早跑到爪哇国去了。
      有人专为《行吟在五溪古道上》写过书评,我不再多言,我想说说他最近的一组散文《陈年往事》。这组散文我是在这个流火季节读的打印稿,字又小,读得很吃力,但才读了几章,就觉得凉风习习,心头快意,萌生写点什么的念头。
      尽管刘小白永远改不了他的臭习惯,仍旧喜欢在文章中用很多“的”字,譬如:“麻阳的前面的贵州那边的一个木材公司——《洪泛辰水》”“轮渡的码头有渡靠的长年不动弹的引船——《桃花古庵》”,让人忍俊不禁,心里骂他酸腐,恨不得照以前当编辑时的气性,大刀阔斧统统砍去,但回眸也读到好句子,如:“萝卜和白菜还有很多,野猪却没有了。(《冬雪一趣》)”,“两只白色蝴蝶在桃林里翻飞舞蹈,走在桃林里的人,不是蝴蝶却和蝴蝶一样心情。(《桃花古庵》)”。
      在《桃花作证》里,作者从模糊记忆中搜寻陈年往事:年迈的祖母抱过那一团扶不直的肉身子,却不知道是否有过忧虑……五岁那年上学后,祖母一直那么不知疲倦地抱着去来,不管天晴还是下雨……祖母在爷爷走了之后,在难处的时节,卖掉一些田地,作价了一栋房子,祖母在那房子旁边,斜坡的园子边,种下一棵桃树,三月桃花红了,桃枝伸向木屋,鲜艳了黯然的檐角。许多年后,我从那里走过,迈着一双虚弱的脚,像祖母那样从那里走过,突然想起当年祖母抱着我去来的路上,为啥摸了一把桃树。而之后的日子里,每一处桃花下都那么永远雷同地思念……刘小白的文字如实记录了一路走来的艰难痕迹,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经历,有的只是生活的琐碎,几许无奈的酸楚,甚至灵魂的卑微与挣扎。在这里,文字是具体的、可感的,他把情感融入在日常事件、生活细节中,没有刻意而为,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其对人生的思考。
      《那些人儿》这篇文章大概不到两千字,一共出现二十一处地名,十六个人名,重点刻画了三十岁不到就走了的云英、命运坎坷的堂姐青春、算不上初恋情人的左兰。“成年后的堂姐离开家乡——那个叫落泥坑的地方,在沅江边的一个厂子里生活了一阵子,后来厂子垮了,堂姐成了雨中浮萍,越走越远,命运一度失控,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最后,堂姐又一路蹀躞沿铁路回到老家,把儿子的姓改成自己的姓。清明时节,堂姐在祖母的坟前说:奶啊,我和小龙不离开落泥坑了,就住在你住过的地方,在你喊过河那边的阿娘的地方。”真实就是散文的生命。一篇好散文,是有灵魂、有质感、有鲜活的生命气息的,刘小白在这篇散文里用心投入了真实的感情,所以文字是美好的。读到这里,我仓猝地落下泪来,打湿了一片衣襟。
      “在我上大学那年,左兰斗胆给我写来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只知道写信的人是让自己的心情不自禁地激烈跳动的那个人。离开湘水那年,我和堂姐经过红敏时在桥头溪相遇了左兰,那是一个五月的日子,风中带着梅子熟了的信息,桃花早已红过了,桃子已经挂在别人家的枝头上甜美的微笑,轻轻地问候之后,便又轻轻地说声再见道别了,这一别,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不曾有过再次的相见……只知道她不曾离开过麻阳河,一直在通往麻阳河的要道上,等待春风吹过来,等待秋天的候鸟归来!”作者通过“梅子熟了”、“桃花早已红过”、“桃子已经挂在别人家的枝头”等暗喻,示意左兰这时已经出嫁,并且怀孕,“甜美的微笑”说明她婚后生活幸福,这样才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失落,才有了“轻轻地问候,便又轻轻地说声再见道别了”这样柔肠百结的心绪和感受,再加上后来难以割舍的“等待”——等待春风吹过来,等待秋天的候鸟归来。这样的文字,缱绻缠绵,读来真令人百感交集。不可否认,刘小白的文字优雅,句式独特,语感出色,我很欣赏。
      作为一个五溪汉子,刘小白行文无疑太多情,他笔下的河流清澈,柔媚,具有灵性,而生长在这些河流域的女子没有不美丽,不温柔,不富有牺牲精神的,这一点,他倒是很像沈从文,这也是他的骄傲和自信。刘小白行文用词刁,视点远,立意深,不喜平铺直叙,往往刻意表现出一种特立独行,遗世独立的风格。虽说文字缺乏浓郁的本土气息,某些地方“藏”多于“露”,过于隐晦,过于小资,让挑剔的读者略有腹诽,然而这些并不是致命的弱点,细心体会,我感觉到他的创作态度一直是较真的,创作的源泉完全来自于五溪域这块土地,他的呼吸和命运似乎都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紧紧相连。他所描写的五溪人、五溪事、五溪文化等等,都是千真万确属于本土的,字里行间散发着五溪域的水清气味和浓浓的乡土情结。他自始至终痴迷地歌颂着那些过去岁月的河流里闹起的风风雨雨。身边的人,触手可及的火热生活,更是他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块有着许多古老遗迹的神秘土地在他笔下幻化成滔滔不绝的情感洪流,奔腾不息地滋养着智慧、勤劳、朴实的五溪人,保持了亘古辽阔的五溪域,延续了绵绵不尽的人间烟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石风骨李务农


    作者:姚筱琼  




      初看李务农的画,觉得有棱有角,怪怪的。怪在哪里呢?琢磨半天,得出一个结论:他的画有金石风骨。画家个子一米七六,偌大一块头,说话似贯雷,大笑若洪钟,蒲扇大的手掌握一管狼毫,虽无雄浑泼辣气贯长虹之势,却恣肆汪洋地挥洒飘逸浪漫落拓不羁。看他作画更是意想不到始料不及,他握笔的姿势是横着的时候多,竖立的时候少,像一个握惯了刻刀的金石家,一笔一划即为逆水行舟,剑走偏锋。我忍不住好奇,悄问行内人:其师从何人,生于何地?答曰:早年师从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李立先生,出生于锦江河畔,麻阳苗族之乡,素有怪才之称,根雕、竹雕、石雕、金石早有名气。难怪,我感叹一声,窃喜自己没有看走眼。
      渐渐地喜欢上李务农的画。常把他的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他喜欢画猴子,他画的猴子瘦,灵,怪,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2007年,我在他举办个人画展的邀请函上看到四幅画,分别为《菊花》、《秋声》(红叶鹭鸶图)、《红树醉秋光》(猴趣图)、《小憩》(鸬鹚),我认为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这几幅画给我印象最深,《红树醉秋光》给人的感觉很抢眼,虽然色墨简洁,只有红黄黑三色,但调配适度,十分养眼。红叶疏密有致,树枝虬劲有力,猴群姿态各异,神情活泼,满纸勃勃生气,很是可爱;《菊花》用了四色,黄白黑绿,花朵饱满,花瓣妖娆,力度感和柔美感相互结合,艳而不俗;《秋声》是一幅66*330的长卷,二十五只鹭鸶鸟群集栖息,千姿百态,下部衬以柿树红叶,既不失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又表现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小憩》画的是六只鸬鹚,上下各三只,中锋、侧锋笔法老练,浓、淡、干、湿、焦墨的运用到位,颜色变化无常,侧锋大刀阔斧,勾线灵动典雅,画面沉稳润秀,透出一种生命活力与清新的气息……李务农自幼在麻阳锦江河畔长大,痴迷于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飞禽走兽,以及万千气象,观其形,体其韵,思其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吸取天地之灵气,长出艺术之慧根。我最喜欢他赠送于我的《群鹭图》,一泓流水随意弯曲,几处浅滩构成梦幻绿洲,一群白鹭栖息于此,神态嬉戏各异。李务农笔下的鹭鸶,脖子多呈S型,有的转颈头朝背后,反其正而行之,甚为传神。《群鹭图》中群鹭有腿无爪,在我看来,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细腿的关节上,他的鹭鸶,神经部位集中在弯曲的脖颈和纤细的长腿上,这显出一种独特的飘逸和潇洒,与其身体相比,那腿虽细但力度到位,正应了一句老话:神龙见首不见尾,比那见首见尾者更朦胧,更完美,大象无形,算得匠心一绝。而他的《菊花》图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和个性,多为金黄和白色两种,花瓣瘦而细长,无论颜色还是形态风骨都具有金石之气。在怀化这块人杰地灵的五溪域,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绘画大师,就我认识的画家也不少,他们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作为外行,如果把他们的画摆在我面前,我一定无法分辨都是谁的作品,但是,我却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定能一眼识出李务农的画。
      李务农的写意花鸟画,不尚严谨精细的雕琢,不注重传统保守的技巧,而是主张开放生辣以意写形,用色讲究鲜活生猛淋漓奔放,强调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一意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现代审美的意味,追求一种现代的形式之美,追求一种返朴归真的趣味,把视觉的冲击放在第一位,强调画面的表现能力,张扬画面的个性,着力地表现绘画客体的神韵,所谓“舍形求神”,这就是李务农的独特艺术手段。
      李务农的画路甚宽,猴、鸡、虾、鹭鸶、鸬鹚、麻雀、乌鸦、白头翁,荷花、菊花、杜鹃、迎春、红叶、柿子、向日葵、篝火……等等,都是他笔下的能事,并能画出其生命的活力与神采韵致。他擅于画鸟,但尤喜画猴,为了将笔下的猴子画得更为传神,他曾不辞劳苦,特意到张家界去看猴、观猴、喂猴、逗猴,此举足见画家对猴感情之深厚。他说:猴子是很有灵性的动物,要想画好猴,就得下真功夫。正是基于此,他笔下的猴,才都是活猴,灵猴,泼猴,充分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认真观察和仔细领悟。大自然中一切美的感受,只有通过画家的特有眼光去审视、综合、提升,才能表现出既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的绘画,这才是创造。
      说了李务农的画,不得不说说他的雕刻艺术,他的竹雕、木雕和金石早在八十年代便很有名气,其作品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外国友人,被许多省、市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和购买。他曾经送给我一组竹雕和根雕照片,这些竹雕多为人物脸谱,有戏剧人物脸谱,也有巫傩造型,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样子应该属于批量上市的“商品”,功夫技巧上显然有些粗糙,其艺术价值在于“个性与创新”,注重体察自然之灵性,“境生象外”,使自我的主体精神在传统雕刻中张扬个性情态。真正打动我的心扉的,是他的一幅木板浮雕作品《囚》,八名囚犯中,有一名女人,一名孩童,两名老者,四名壮年男子。画中还有一棵遮天蔽日的老松树。不知为何,一眼看见这棵遒劲老松,我便想到一首老歌: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摧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焰晒不死,冰雪覆盖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砺劫,伤痕累累,癍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我虽不敢妄断李务农也熟悉这首歌词,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李务农雕刻的这棵松树却具备了这种孤傲和刚毅的特质。孩童手抱树干,头歪着,正面对着前方,脸上有着恐惧和企盼的神情,令人心恸。树下的五名男子皆为跪姿,或垂死挣扎,或痛苦不堪,或麻木绝望,或掩面哭泣,而左前方一女囚长发掩面跪着,一身着长袍的老者手戴枷锁,趋步上前,张开十指,试图搀扶拥抱那女子,却怎奈无能为力……人物造型于朴拙中见真性,捕捉有形表象,又能体会无形的韵味。而他画中的这些人物,究竟是否作者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呢?我在深思这个问题。虽为古人,除了左前方一男一女穿着为宽袍大袖,其余皆为短装,这就表明了人物虽然同为囚徒,但不同的身份使得他们结成不同的群体,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囚徒也不例外。但是,画面上那些人的强烈求生欲望,以及人格的力量被画家刻画得真实、统一,淋漓尽致。仔细琢磨,细细品味,觉得很有视觉冲击力度。作为雕刻艺术,我疑他吸收了八大山人的人物、汉代木俑和民间版画,以及明清青花瓷绘画等艺术风格之精华,注重绘画的意境构建,注重绘画内在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的东西——向往美好生活,向往人生自由,直抒性情。这就是托尔斯泰说的“独特、明晰而纯洁的情感、情绪”。只有当主体的情感注入到绘画时,绘画才有生命力。这,就是我对李务农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的一点肤浅理解和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像散文一样


    作者:姚筱琼   




    ——读《金色湖滩》有感


      生活有时像散文一样充满真实的诗意。连日来,阳光一直很好。这不奇怪,因为今年是个暖冬。暖冬的一天,我收到皖南太平湖才女项丽敏寄来的新书《金色湖滩》,我跟我的好友(女诗人柴棚)整个下午坐在阳光温暖的绿草地上,背靠一棵桔子树,诵读着项丽敏从金色湖滩上采撷的一串串璀璨珠玑,直念诵到我的嗓子由兴奋到干涩,再到微微沙哑。每念完一个篇章,我就捡起地上落下的桔叶折成一个半黄半绿,充满特殊馨香的书笺,抛到草地上。那是我即兴发表的感慨和激情创作的诗意。渐渐地,草地四周撒满了这样的书笺,像撒种一样“寄给土地/希望来年长出/幸福的种子。”——引自柴棚诗句。
      项丽敏说过她像散文一样生活着。这是富有情趣,让我沉醉于心的一句话。说实话,我也一直希望像散文一样生活着,因此结识了这个写散文的女子。作为“文化皖军新势力”推出的一套丛书,《金色湖滩》只是其中的一部。文集共分七辑,第一辑湖与寂寞,第二辑湖滨短简,第三辑湖滩手记,第四辑湖畔散章,第五章湖边物语,第六章湖岸短歌,第七章湖友之声,收入64篇属于她个人的美文。项丽敏居安徽黄山一隅,这些美文都是她从一个名叫太平湖的金色湖滩上采撷的晨曦、朝阳、彩霞、花草、露珠、昆虫、青山、湖水、雾霭、夕阳、月色、晚风……项丽敏的文字高贵、宁静、朴实、内敛,充分展示了一个知性女子忧伤而敏感,孤独而洁净的心迹。这些为她独有的生命体验,极易打动人心,亦与众人心灵相通,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鸣。
      《湖与寂寞》、《湖山好处便为家》、《太平湖的鱼》、《金色湖滩》、《湖畔》、《重返金色湖滩》、《湖滨短简》、《独自生活,在湖边》、《湖滩手记》等,是我从文集中刻意挑出来的,首先仔细阅读这些以“湖”字命题的文章,其目的就是想了解丽敏生活并获得灵感的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与灵性。这一系列散文介绍了太平湖的风物风情,展现了太平湖的美丽风光,让我领略到一种超越境界的清澈和宁静,感性和魅力。我由此知道湖的颜色可以代表天空的情绪,而天空的情绪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如:蔚蓝、靛青、银灰、翠绿、青灰、银白、深黛……
      “夕阳铺在湖面上,匀匀的,风吹过时,波心细细跳动,黄昏便镶满了碎金流银的雍容。”作者这样描写太平湖,或许她对这些自然现象并没有明确的分析,她只任由细腻而敏感的心灵倾述所捕获的感觉,但这恰恰就构建了人心中最强烈但又最平静,最单纯又最复杂的情感体验。处于这种文字境地的体验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智者还是村夫,都会由衷地受到感动。
      “等一个人变老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么漫长的过程有很多东西都会改变。”我很佩服作者的定力,她是1993年初来到太平湖的,迄今为止十六年了,寂寞如果是一棵树,十六年也该长过楼高了,而且那种寂寞是无法排解的,因为那里没有酒廊、没有舞厅、没有休闲吧,没有咖啡座,顶多也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一旦酒局牌局一散,寂寞这头啃噬人心的小兽又会悄悄回来。丽敏不喜饮,不善言,不打牌,就只有让阅读和写作占据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我想象她在创作时心如湖水一般平静,把自己所有的压抑或痛苦,寂寞或孤独转化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静,因为湖的清虚宁静,而让寂寞文字变得有声有色。
      置身太平湖畔,项丽敏仿佛徜徉于自家庭院。她的湖滩是美丽的,也是变幻莫测的,在这一年四季变幻莫测中,她始终保持着一份独有的沉静与细敏,认真而又仔细地观察着“春天的片段”,“初夏的细碎与芬芳”,“秋天的十三个早晨”,“冬日山林”,“蝴蝶飞过晚风”,“长在树上的丝瓜”,“一片豌豆的叶子上,有多少颗露珠”,还有“灯笼草.蒲公英”“秋蝉”,“白鹭和牛”……项丽敏还是一个彻悟主义者,她沉浸于湖边的“雪村”,“古枫”,“船屋”,“花树”,“神树”,以及“菜地里的事情”……她在最纯净的大自然里阅读、寻找自然与内心的感悟,用非常自然与质朴的语言解构作者与自然、生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自然与自然的种种接近本质的关系。丽敏对那些自然的美好事物充满了怜爱与感情,并倾注她满腔的自然主义人文关怀,“那是一只正在滑翔的孤鹭,一羽白色掠过青岩,像是寂寞深秋一个悠长、哀伤的叹息……我知道鹭是天性喜净的鸟,善择水清草美的地方栖居”。她说,如果一粒种子可以蔓生一座花园,那么日复一日的阅读生活,也可以构筑精神的金字塔和伊甸园。“我只需每天早晨站在这里,静静的看,静静的听,然后,回房间静静的记录,记录菜地里的事情。所有的花朵都会走向菜地的早晨,走向我……湖边住着的日子,我在时光的空地里静静阅读,经历了百味人生。”读着这样深入肺腑的心灵文字,我浮躁的心渐渐清静淡泊了下来,我开始检讨自己的过往人生,我曾经也在山水清澄的沅江边生活过很长时间,那里的自然环境与太平湖的自然环境同样美好,然而我却并没有好好地观察、体会、感悟这一切,我们平时嚷嚷要关注自身内心的自然需要,拒绝平庸,可是,当我们年复一年面对如此苍白无力的生活与生命时,我们能做的便是“徒劳的挣扎”而不是“不停的探索”,给予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丽敏却不同,她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观察人生,体会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境界。她的内心或许时有寂寞,但她采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她积极地生活在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之中。
      项丽敏的才气是公认的棒,不用我赘述,这部文集中已有充分表现。她的文字朴实清澈宁静,就像她在《太平湖的鱼》中所描绘的一样,“越是好的东西,制作的方式越讲求简洁,保持其原本的滋味就可以了”,所以她写文章,不会堆砌很多词藻,而是删繁就简,平朴中自有清朗气象。翻着这本书,我想起徐迟先生的一句话:“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丽敏像散文一样生活着。没有明显的主题,没有起伏的情节,慵懒,缓慢,安静,独自,随意。
      她的散文更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人生的极致穿越


    作者:姚筱琼   






    ——读《穿越:凤戏初唐》


      也许是当今世上缺乏爱情,所以我更愿意把《穿越:凤戏初唐》当作一部爱情小说来读。初读如此,再读还是如此。
       2007年9月17日,我记得很清楚。我路过《红袖添香》首页,目光被左上角一张清纯的女孩照片所吸引,随后看去,是红袖事业部做的一个专访,采访对象叫薇哂,就是照片上的女孩。
      “又是一个80后美女作家横空出世。”我心里这样想,不无调侃的意味。就在我以飞快速度掠过访谈文字的时候,我的目光被这样一行文字紧紧抓住:“文字风格冷静深情,因为写的时候很用情,得到过最好的评价是‘文字里有妖气’”。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几乎本能地捕捉到几个关键词:深情、用情、妖气。从这几个关键词里,我敏感地嗅到这位作者的独特气息。
       真难得,一个80后小女孩懂得用真情写作。
      《穿越:凤戏初唐》讲述了一个自杀未遂的孤女肖沫沫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穿越时空”的神秘人选,经历了一系列特训后,身负使命地穿越倒回到贞观15年的大唐。在那个浪漫绝伦的繁华盛世,她以顽强的姿态漫溯于爱情与背叛、阴谋与战争的惊涛骇浪中,最终化身为掌握大唐生死命脉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进入到《穿越:凤戏初唐》的情节中去的,只记得接下来一个又一个整晚我都坐在电脑前,如痴如醉地在网上阅读着这部长篇连载言情小说,身心沉浸在作者对于现代人和历史人的爱情历程以及生命状态的把握之中。这种阅读,就像是在故事的迷宫中穿行,在语言的绚丽中徜徉,在一个传奇世界里体验一种陌生而刺激,非凡而纯粹的爱情穿越。这种穿越是人生的极致穿越。
      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喜欢看言情类小说,但我知道薇哂的小说有很多人喜欢。《穿越:凤戏初唐》这部书首先是在网络上炒红起来的,因此足见作者的写作功底。其小说情节紧凑,布局合理,悬念设置离奇,人物刻画到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张力。
      在我看来, “穿越”最大的魅力首先是情节多元化,作者一开始就把故事场景摆在“城市最高的楼顶上,阳台的边缘”,这就给喜欢冒险和刺激的年轻读者制造了一个生死悬念,接着,小说主人公肖沫沫借助现代高科技能量,倒穿数百年历史光阴,霎那间站在了贞观15年的大唐长安土地上,这种瞬息万变的奇异效果别说是年轻人喜欢,就连我这个中年人也禁不住想探个究竟。接着,作者充满幻想、充满激情地向读者画面似地一帧接一帧推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场景: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豪迈浪漫的草原情调,剑啸马嘶的沙漠搏杀、腥风血雨的江湖纷争……这些变动的,多元化的场景,以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向读者展示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和一曲曲温馨温暖的爱情悲歌,无论是长歌还是小调,我认为都令人迷恋和憧憬。
      《穿越:凤戏初唐》是一部大气的言情小说。首先申明,我所说的大气并不是指薇哂将一群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从现代搬到了古代,从民间演绎到宫廷,从平民渗透到贵族,从纯粹深化到阴谋,这样一个过程就叫大气。我坚定地认为,《穿越:凤戏初唐》不仅仅只是在情节和文字的表现形式上变化多端,魅力无穷,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十分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用心、用情地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独特奇异的内心世界,而这个世界又能打动更多读者的心灵,代表众多读者的心声和意愿。
      薇哂曾经说过:“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热情和爱恋其实是我内心的写照。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很用心,几乎是在雕琢。所以,我喜欢他们。”。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个性的表白。“一开始有读者反映说不喜欢女主人公,因为不完美。我却喜欢,认为真实。因为我和她很像,但她比我更勇敢。”除了独特的个性之外,薇哂还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做到了当前许多作家未曾做到或根本做不到的一件事,那就是坚持和坚守创作的独立性。试想,在文学已经完全进入市场化的如今,又有几个作家敢面对读者的质疑,始终坚守自己的意志,表明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精神? 以我个人浅见,像她这样一个刚刚出道的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并不是因为她的骄傲和固执,而恰恰是她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字痴迷者,对待狂热读者所采取的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这种责任和精神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一个真正旗手所具备的特征。
      读《穿越:凤戏初唐》,我读出了笙歌背后的悲凉,阴谋背后的无奈。我不时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作者,使她有着如此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做到故事和文字双花并蒂,绚丽夺目。并且越是读到后面,越是觉得它的力量强大,它就像一条纵横千里波澜壮阔的河流,一路展示着它的繁富、浑厚、激情、彭湃,渐渐地将爱情与生命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推向高潮迭起的巅峰极致。
      《穿越:凤戏初唐》故事丰满,人物性格鲜活,很有时代气息。当然,一部好的言情小说,仅有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还不够,还得有丰满的人物和故事来支撑,《穿越:凤戏初唐》中的人物一个个就很有个性,故事也很奇特。按先后顺序出场的人物有女主人公肖沫沫、福布斯完美青年陈风、司天监提点大人美男子步月、大唐天子异天行、复仇女神阿如、霸气深情的贺鲁,以及让人过目不忘的性格人物王恩卿与小山枝子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群性格浮凸,卓尔不凡的人物,就是这些人物构成这部小说最为坚实的壁垒。
      而最为精彩的就是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肖沫沫刁蛮怪谲却又多情坚贞;步月冷漠理智却深邃痴情;异天行聪颖玩世却一往情深;阿如忠诚憨厚却阴险狡诈;贺鲁桀骜不羁却内心纤细……这些人物性格都是一个个矛盾体,既冲突又和谐共存在每一个人物身上,使得他们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另外,作者精心布局设置的故事情节也是层层叠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具一格。在我看来,这部书的后半部结局很巧妙:阿如易容成肖沫沫的相貌篡夺了她的位置,占有了她的一切,包括心爱的天行。而天行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不得不装做毫不知情。倔强的肖沫沫则在不甘心的愤怒下结识了文佳皇帝,与她一起造反,目的就是想向天行追问一个结果。经历了种种痛苦磨砺,肖在绝境下心灰意冷地回到了现代。然而回到现代后,她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阿如和天行的秘密,知道天行所受的苦,执意要回古代……这样一个个充满离奇的故事,它不仅穿越了历史空间,也穿越了现实空间,它在穿越中见证了现实和历史共有的战争与苦难、光明与阴谋、欢乐和忧伤、背叛与坚贞。
      《穿越:凤戏初唐》语言文字细腻洒脱,很有张力。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尽管开头部分写得不是很“顺”,读起来感觉还有点生涩,但读到三四小节以后,文字便开始活泛起来,语言的张力大大增强。我很惊讶作者对于人物性格语言的把握准确到位,几乎字字珠玑,激情飞扬。如王恩卿与小山枝子离别时的一段对话:
       “三娘,你我故交一场,我于你,心有仰慕,你于我,惺惺相惜,今日分离,天涯永隔,当真让人惆怅的很。”说完,王恩卿仰头干尽杯中酒。
      这时,小山微颦了秀眉,表情决绝坚定地看向她:“在下很感激尊驾的高义,却断然未料人心始终看不透。今日与君诀别,烟水永隔,你自珍重。”
      说完,她一仰首,爽快地干尽杯中之酒。
      “时辰也不早了,小山枝子就此别过!”
      说完,小山阖上双眼,怆然转身。这时,王恩卿忽然探出手去,一把抓住小山的左手,眼神中闪过一抹陌生的阴狠之意:“你当真要走?”
      小山站定,却不回头,冷冷抛下几字:“九死不悔!”
      王恩卿这才有些不甘地收回双手。


      寥寥数语不仅把王恩卿与小山枝子之间因爱生怨生恨的非理性感情写得含蓄隐忍,而且准确到位。
      “谈到文字,我一向号称尊重文字,一般作者读者发文章给我看,我都会仔细看完再评论。尊重一切用心写字的人。我是个很爱读者的写手,所以一切都会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感情。”这是作者在访谈中说过的话,我认为她至少做到了 “尊重文字”和“用心写字”。
      《穿越:凤戏初唐》中历史典故众多,诸如文成公主下嫁,西突厥之战,文佳皇帝造反等等,反映的都是历史真实事件。作者还试图用新的方式诠释武则天的心理变化因素,譬如她对子女为什么会那么残酷,以及天行(李治)从一代英主到平庸皇帝的蜕变。
      总之,《穿越:凤戏初唐》是一部好读的书,它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就像一片碧绿无边的青纱帐,里面有刀光剑影,也有清风明月,如果你喜欢这些,你就会被它深深地迷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3
  • 签到天数: 29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豁达覃惠君


    作者:姚筱琼   




      我和覃惠君交往有22年了。还清楚记得那是1984年的夏天,怀化地区举办文学创作笔会,我们作为当时不多的女性作者出席会议并结识成为好朋友。那时她风华正茂,风姿绰约,就像一棵挺拔的香樟树,浑身散发着成熟稳健的大度和大气,实在让我艳羡和钦佩。而我那时还十分的青涩,走在路上喜欢东张西望,人来车往都让我惊讶好奇,因此,当我看到覃惠君画着俊眉靓眼出现在联欢晚会上,打着“呱嗒呱嗒”的竹板,说着自己编的新词,吐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我便使劲地拍巴掌,直到掌心都拍红了还抑制不住兴奋。
        命运有时候是很残酷的,我没有想到我们之间的絮言就停留在那个月斜星疏的子夜。那以后,我们一别就是整整十年。十年里,我在遥远的山乡辗转不停,基本上每隔两年就得换一个地方,而且必须努力学习每个地方的方言,否则无法成为当地一分子。而覃惠君则守着一块风水宝地,如磐石一样屹立不动,一如既往地说着让人羡慕的普通话,做着她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我不免作些痴人梦想,幻想有机会再跟覃惠君相聚,甚至跟她住在同一个城市,朝夕相伴,做一对做好的姐妹。说起来也许令人无法置信,那么多年过去我一直没有忘记覃惠君,我甚至固执地相信覃惠君也没有忘记我。这话真的不假,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少有精神与利益上的负累,所以很多思想和情感都会用在友情的记忆上,能够轻松做到一成不变。
      1997年底,命运安排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见面了。十多年不见,覃惠君还是那样风华正茂,风姿绰约。掐指算算,她该有四十出头了,怎么看起来还跟当年一模一样?岁月倥偬,难道竟然忘记给这个乐观豁达的人打上风雨兼程的烙印?我们见面也没有岁月隔阂,仿佛两个好朋友刚分开不久又见面了,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些许改变,她用亲手现磨的咖啡招待我,那时我刚从西双版纳“云游”回来,对这种神奇的“精神黑豆”有着情有独钟的热爱和依恋,我很感激她的细心周到,在这种充满友好和浓香的气氛里,我们把岁月带给我们的所有故事都说给对方听了,时而唏嘘,时而感叹,时而忘情欢笑……这个时候的覃惠君其实已经是一个成熟而有收获的女人了,她的头上有很多头衔,其中以铁路文联秘书长的身份最为实在,每年有多次机会可以周游世界,写作的范围也从单一的曲艺创作拓宽到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领域,出版了散文集《父亲是本好书》、小说集《穿越雨季》、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最大的假火车票案》等书,有了这些成绩垫底,她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除了写作,覃惠君还是照样沿着铁路干线四处参加文艺演出(因为她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她的保留节目依然还是快板书。走南闯北的经历使她结交了许多好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因此,她的文章不仅生活底蕴丰厚,妙语连珠,而且文风朴实秀丽,感情真挚饱满。她的不少散文我都读过,而且经我手编发在《怀化日报》《边城晚报》文艺副刊上的作品也不少,篇篇都很精湛,属于那种平淡中见真情,细腻处见洒脱的文风。
      在长达十年的近距离接触中,覃惠君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为人达观热情,大度得体,处事光明磊落,果断敏捷。在写作上,她的眼光和思维十分敏锐,从来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和体裁,而她的灵感触角也很广泛,她特别擅长从纤细、温情、柔和入手,身边的人物、过去的记忆、远处的山水、街上的风景,都是她独特的发现,真实的记录。都说女人眼里的文学是质感的,此言不假。一条裙子、一块披肩、一双靴子、一顶帽子,看似琐碎的事情,但到了覃惠君的笔下,都被她赋予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因此变得清新活泼,富有内涵,很有哲理。看得出来,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了女人的真情、真心、真爱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而得来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很浓郁的生活气氛,读来让人感到亲切、贴近、真实,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
      2004年,我有大半年时间不见覃惠君,也不知道她都干了些什么,等到有她消息的时候,她和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最大的假火车票案》一同出现在朋友们面前,捧着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新书,我几乎用了一整夜时间一口气把它读完,我不得不佩服她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触觉。《中国最大的假火车票案》一书以全新的视觉、突破性的创作手法,立体地展现了铁道公安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极力维护人民利益的良好形象。该书分两条线描写,一条线着重刻画铁路公安干警在破获这起中国最大的假火车票案中不畏艰难,风餐露宿、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唱响了一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正气歌。而另一条线则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入内心的体验,刻画了这个犯罪集团的首脑们在制造这起惊天大案背后所演绎的立体、复杂、多面的人性故事。掩卷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时我也产生一个大胆的念头,希望她能够将可读性极强的第二条线改编之后在《边城晚报》连载。我把这个大胆的想法跟领导作了汇报,领导破天荒同意了,后来,覃惠君将这条线的文字改成《欲望列车》,在新创刊不久的《边城晚报》上连载,吸引了很多读者,并获得广泛的评价。
      在我的想象里,覃惠君是不会寂寞的,虽然50岁不到就因为单位改制而提前退休,但她始终保持一种海阔天空的心情,乐观豁达,没有半点“情绪”,看看书,写写字,逛逛街,散散步,时间很容易被打发。她说,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可以任由思绪飞扬,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时间和外人的限制。看她淡定气闲的样子我好羡慕,不知不觉就想到她在《经典五十》这篇新作里的精辟论述:五十岁的女人是智慧的,她们学会了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只在记忆中保留了美好的东西。五十岁的女人是悠闲自在的,沙滩看浪,林海听风,天涯海角随她行走如风…… 有一次,我邀好朋友余春芳一起去看望她,她特意用鸡蛋加当归做了甜品请我们享受,同时,她让我们享受到的还有凉台上的阳光,以及她的满面春风。听说她在读张洁的《无字》,还夸赞“那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叙述才能” ,看来,她是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并为此积极培养热情的态度,用诗意的浪漫来实现梦想生活,留住了永久的青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06:43 , Processed in 0.1264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