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3|回复: 0

姚咏明: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扬眉吐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07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21 0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咏明: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扬眉吐气
    2014-04-19 13:17:05 | 来源:健康报 |


      本报记者 闫 龑 特约记者 向刚尔 通讯员 朱航满


    姚咏明指导课题组的年轻人分析科研数据。

     姚咏明应邀观摩塞尔维亚军队战伤急救演习。
           不久前,姚咏明担任主编的大型学术专著《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的大型学术专著。而姚咏明本人也光荣当选2013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走进姚咏明的办公室,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厚厚一沓书堆在桌子前侧,姚咏明站起身,方才露出脸来跟记者打了个招呼。他有着做学问之人的典型特征——戴眼镜,爱看书。
      经历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上千次的实验、数百次的失败
      姚咏明的研究方向是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这项研究注定是艰苦的。因为这不仅是国内外医学界共同瞩目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而且是当前危重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早在姚咏明的研究生论文开题时,围绕创伤感染,他的导师就提出了两个研究课题供他选择:一是细菌移位的研究。这个课题已有现成的方法学和研究模式可以借鉴,完成硕士论文比较容易。二是细菌内毒素与多器官功能损伤关系的研究。这是世界医学界的前沿课题,在国外刚刚起步,国内尚是空白,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而姚咏明,勇敢地选择了后者。
      在导师的支持下,他首先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试验研究模式,还亲自到上海临床检验中心蹲了两个月,向有关专家请教并互相切磋。
      以往的研究证明,创伤后多器官衰竭与内毒素移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内毒素又是怎样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的呢?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姚咏明发现创(烧)伤后内毒素进入血液可以导致内毒素血症,但患者血液中内毒素含量很低。如此微量的内毒素,不足以损伤全身器官而诱发多器官衰竭。由此他推测,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内毒素的“放大器”,能把患者血液中微量的内毒素,放大到足以导致全身器官损害的程度。这可能才是多器官衰竭发病的关键点。于是,他抓住这个突破口,带领课题组采用多种动物创(烧、战)伤模型,并结合严重多发伤、烧伤等临床病例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了“内毒素增敏假说”。
      如何检验血液中的内毒素?姚咏明想到他曾看过的一本杂志。杂志中提到,用鲎试验方法可以检查液体是否有细菌和毒素污染。由此他推想,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检验血液中的内毒素呢?有了这灵光一闪,他立即找到上海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这项工作的王绍明教授,一起进行试验研究。
      鲎是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古老鱼类,被生物界誉为“活化石”。鲎只在夜间活动,离开大海后很快就会死亡。初春的夜晚,厦门海边仍是寒气逼人。姚咏明和王绍明穿着大衣,裹着被子,就睡在海边的沙滩上。凌晨三四点钟,渔民捕鲎回来,他们立即把鲎血取出来,放在冰壶里冷冻起来,然后赶乘最早一班火车赶回上海。
      谁也记不清他们在上海、厦门之间跑了多少次。经历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上千次的实验、数百次的失败,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并填补了我国此项科研的空白。
      姚咏明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观察,在国内外第一次系统阐明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多脏器损害具有本质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动态监测血液中内毒素对于预警多器官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意义,从而使多器官衰竭的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太不可思议了,你这些想法都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
      盛志勇院士从姚咏明的研究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比西方国家落后,但我们的研究成果大都是用中文发表,所以没能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经盛志勇院士逐句逐段反复修改,姚咏明的《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作用的初步探讨》和《Re型内毒素抗血清对实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护效应》两篇论文先后以英文发表。很快,姚咏明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欧洲创伤休克学会创始人、奥地利维也纳路德维希·菠尔茨曼创伤研究所所长希拉格教授认为,姚咏明的观点见解独到,很有建树,力邀姚咏明去做访问学者。这是欧洲最大的创伤专业科研机构,在国际创伤、休克学界享有盛誉。
      希拉格教授给姚咏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创伤脓毒症防治新方法的研究,要求用14个月的时间完成。姚咏明以惊人的勤奋,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而且从来没有节假日。不到6个月,他就顺利完成了课题,还把实验报告写成了4篇论文。
      1993年圣诞节前夕,当姚咏明将这4篇论文交给希拉格教授的时候,希拉格表示难以置信:“太不可思议了,你这些想法都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希拉格教授兴奋地对同事们说:“这是姚咏明给我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两年后,也是一个圣诞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市中心的希尔顿大饭店内灯火辉煌,姚咏明的归国欢送会在这里举行。71岁的希拉格教授亲手将奥地利科学促进会和维也纳路德维希·菠尔茨曼创伤研究所联合颁发的博士后证书授予姚咏明,还称赞他说:“姚咏明是我带过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最优秀的年轻人之一,他在两年半的留学时间内完成的课题量及发表的论文数相当于研究所4~5人的工作总和。”
      希拉格风趣地说:“如果我们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像姚这样努力,我只需要6个博士即可,其余20多人都失业了!我诚挚地希望他以后能经常到我的实验室进行客座研究。我们研究所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
      姚咏明感谢希拉格教授对他的指导和培养,更忘不了他出国时盛志勇院士讲的一番肺腑之言:“我们的国家还不发达,还不富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希望你能早点回来!”
      舍弃国外的功成名就,回到祖国白手起家,这样的选择会不会让人后悔?“从来没有。”姚咏明平静地说,“国外的研究条件和报酬的确比国内优越,但我是一个中国人,更是一名军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扬眉吐气,不受歧视。”
      为人类战胜严重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带来了新的希望
      回国后的姚咏明,把一个重要课题——被列为严重感染第一号杀手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他通过对多种动物模型和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脓毒性休克新的预警指标,并为其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在第七届维也纳国际休克论坛大会上报告后,欧洲休克学会主席戈瑞斯教授赞叹道:“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脓毒性休克研究的一大突破。”国际内毒素学会副主席瑞切尔教授则说:“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战胜严重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次大会为纪念为世界创伤休克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欧洲休克学会创始人希拉格教授,首次设立了希拉格纪念奖,旨在表彰、鼓励在创伤休克、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创新的中青年科学家。经欧洲休克学会、美国休克学会资深专家联合评审,年仅34岁的姚咏明成为获此殊荣的5名青年科学家中唯一的亚洲学者。
      在科研的道路上,姚咏明不断前行,从未止步。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他的创烧伤脓毒症系列研究被誉为“中国烧伤医学50年重要成就”,为继续保持我国严重烧伤治疗世界领先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国内最早深入探讨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外毒素在创、烧伤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提出了评价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程度的新标准,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一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著名创伤外科专家王正国院士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防治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11年11月,姚咏明随我国军事代表团赴美参加美军军医学会第117届年会。参会人员共计3000余人,美国国防部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各军种的卫生总监,以及德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等10多个发达国家军队的卫生总监悉数参加。会上,姚咏明做了长达45分钟的题为《中国创、烧伤脓毒症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受到了美方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3年5月,姚咏明担任主编的大型学术专著《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正式出版。这些浸透他心血和汗水的文字,汇成了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的大型学术专著。书籍刚刚面世,喜讯再传。姚咏明光荣当选2013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这就相当于掌握了方法论,将来才有可能比别人技高一筹
      “做姚咏明的学生难,从姚咏明那里毕业更难。”这是研究生们的共同感受。正是凭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倾心培养,姚咏明带过的多名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创烧伤研究领域中独当一面的生力军。
      姚咏明的工作时间,有三分之一是在给学生改论文。“我要求我的学生写文章,都是从写英文综述开始。硕士的一篇英文综述至少要改5遍,有时甚至改10遍。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合格的中英文文章至少要在3篇以上,才算是在这个领域入了门。”
      除了带研究生,姚咏明还在7所大学担任兼职或者客座教授。“我给他们带学生,有3个月的‘试用期’。”3个月后,姚咏明会亲自考察这名学生,从他写的文章看他看过什么文献、看到什么程度。“他们蒙不了我。”姚咏明说,“无论什么时候,科研都是基本功。搞好科研,到了临床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这就相当于掌握了方法论,将来才有可能比别人技高一筹。”
      姚咏明对学生要求严格,源于他自身的经验。姚咏明经常说,与同龄人相比,他的天资算不上多好,只是他付出的更多一些。
      当年在进行家兔实验性多器官衰竭感染动因研究时,他把床搭在动物实验室,一日三餐靠方便面解决。兔子生性好动,稍不注意,就会把输液的针头挣脱,整个实验就要从头再来。为此,他晚上不敢踏踏实实睡上一觉。一年多,他做了158只兔子试验,每一组兔子都要连续观察96小时。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就像一位母亲伺候婴儿那样伺候着每一只兔子。
      细心是他的另一个品质。
      毕业时,曾有一家医院的普外科教授想留他,看重的就是他的细心。那天,姚咏明和这位教授同台手术。六七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器械护士清点了3次,都发现纱布少了一块。这对于手术医生来说,简直就是噩耗。如果纱布果真遗留在患者腹部,就意味着要二次手术,给病人带来二次伤害。姚咏明没有慌,他仔细地回顾了手术过程,最终在铁皮垃圾桶的桶底将粘在那里的纱布找了出来。
      姚咏明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朴。采访他时,他办公桌上的那台电脑格外引人注目。这台有着12年历史的台式电脑几乎已经是绝版了。前段时间出了点毛病,姚咏明拿到中关村去修理,结果人家说修不了了,这电脑太过时了。后来,他从别的废弃电脑上拆了一块160G的硬盘装上,然后接着用。“我觉得它挺好用的,写写文章,足够了。”
      革命老区的滋养和父辈的影响,让他从小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愿
      姚咏明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这片热土上曾走出223位共和国的将军和一批仁人志士。姚咏明的3个伯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先后为革命捐躯。他的父亲长征后坚持打游击战争,是乡里第一位苏维埃政府主席。正是这片土地的滋养和父辈的影响,让少年的姚咏明立下了投身军旅、报效祖国的志愿。
      1982年,17岁的姚咏明以优异的成绩被第三军医大学录取。1987年,他以年级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免试进入三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田惠民教授、盛志勇院士、施志国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创伤感染和免疫研究。1988年,他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加入了盛志勇院士领衔的研究课题。
      这些年,姚咏明硕果累累。他在国家级杂志和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68篇,其中在国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9篇;主编大型学术专著5部,参编国内专著21部及国外专著5部;获国际学术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荣立二、三等功各1次。
      在报效祖国的人生道路上,姚咏明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足迹。面对成就,这位学者诚恳地说:“荣誉应该归功于培养我的部队,归功于指导我的老师,归功于我的科研团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9 03:03 , Processed in 0.1025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