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4|回复: 4

转载:妫汭五姓”及其分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1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5-1 09:40 编辑

    妫汭五姓”及其分脉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    王    剑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其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陈、田、姚、胡姓外,属中华100大姓的还有王(一支)、孙、袁、夏、陆等等。“妫汭五姓”源于沩汭,兴于陈地,播迁全国。
    虞舜一系主脉在周代为陈氏。舜为平民时,以德行获帝尧的信任,尧后将权力禅让与舜。舜之后禹获得帝位。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封舜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虞姓源于此。这以后舜的后裔爵位时断时续,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又作遏父)投附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有功。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武王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封妫满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
    陈姓氏族在春秋中期分脉出田姓。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乱,内乱中陈厉公之子陈完出逃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死后谥为敬仲。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关于陈完为何改姓为田,《史记》的注家有二说:《正义》言“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集解》言“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是说因采邑地在田地,以地为姓;《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氏”,是说“陈”、“田”二字同音相转,于是改陈姓为田氏。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到十代孙田和时,终于夺取了姜姓齐国,田和废除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春秋末年,陈国亡后,陈姓主脉不显,而在齐国由陈改姓为田的这一支则秉续虞舜一脉,成为正宗。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8位。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南北朝时陈霸先在江南建立了陈朝,其后裔散布全国,并成为现代陈姓的主干,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陈姓在当今中华大姓中居第5位。
    舜帝一系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下面将“妫汭五姓”及陈姓的其它分支分述之。
    姚:《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姚姓居当今中华100大姓的第64位。
    胡:胡姓系出陈胡公妫满,《元和姓纂》载:“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系出妫姓。”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胡姓是现在排名第13位的中华大姓。
    王:王姓为中华第二大姓,其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四支: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即琅岈王、太原王;姬姓毕公高之后,即京兆王、河间王;子姓比干之后,即汲郡王。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
    孙:其中一支出于陈姓。《通志·氏族略》有载,陈完四世孙田无宇,二子:常、书,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即“乐安孙氏”之祖。孙书子孙因乱奔吴,其后孙武、孙膑皆为著名军事家。孙书传到二十三代孙权,在江南立国,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在姓中位列第12位。
    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十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成爰姓。古时爰、辕、袁、榬诸字同音相通。涛涂为袁姓始祖。袁氏世居阳夏,在这里发展成大族。阳夏属陈地,故地望号为陈郡袁氏,此后徙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袁氏盛于东汉,累世官宦,四世三公,东汉末袁绍、袁术各据一方,称雄一时。近代时袁世凯还做了几十天皇帝。袁姓在中华大姓中排第33位。
    夏:夏姓起源有两支,即《元和姓纂》所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氏,徵舒其后也。”陈国第16位国君陈宣公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后来子西另立一族为少西氏。子西之孙徵舒以祖父之字为氏,姓夏氏。夏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5位。
    陆: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西晋著名文学家陆云在《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陆通14世孙陆闳在东汉初年任颍川太守,尚书令,是妫姓陆氏“颍川支”的开基之祖。陆姓地望在颍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13 08:47
  • 签到天数: 6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5-1 1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详尽,应将其参考文献一并转载!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鸿飞塞上 发表于 2014-5-1 11:32
    讲得很详尽,应将其参考文献一并转载!会更好!

    王剑



    日期:2010年09月29日   




    http://www.huaiyang.gov.cn/item/show.asp?m=1&d=3804


        王剑,河南淮阳人,1964年生,周口师范学院教授,硕士,党委办公室主任,陈楚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诗歌评论、文艺学、文化学。出版学术专著有《陈楚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万姓同根》(中华书局,2004年),《现代公文写作规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5部,在《光明日报》、《中州学刊》、《周易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陈楚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术成果。

          代表作品


    “妫汭五姓”及其分脉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其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陈、田、姚、胡姓外,属中华100大姓的还有王(一支)、孙、袁、夏、陆等等。“妫汭五姓”源于沩汭,兴于陈地,播迁全国。
          虞舜一系主脉在周代为陈氏。舜为平民时,以德行获帝尧的信任,尧后将权力禅让与舜。舜之后禹获得帝位。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封舜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虞姓源于此。这以后舜的后裔爵位时断时续,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又作遏父)投附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有功。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武王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封妫满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
    陈姓氏族在春秋中期分脉出田姓。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乱,内乱中陈厉公之子陈完出逃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死后谥为敬仲。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关于陈完为何改姓为田,《史记》的注家有二说:《正义》言“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集解》言“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是说因采邑地在田地,以地为姓;《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氏”,是说“陈”、“田”二字同音相转,于是改陈姓为田氏。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到十代孙田和时,终于夺取了姜姓齐国,田和废除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春秋末年,陈国亡后,陈姓主脉不显,而在齐国由陈改姓为田的这一支则秉续虞舜一脉,成为正宗。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8位。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南北朝时陈霸先在江南建立了陈朝,其后裔散布全国,并成为现代陈姓的主干,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陈姓在当今中华大姓中居第5位。
          舜帝一系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下面将“妫汭五姓”及陈姓的其它分支分述之。
          姚:《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姚姓居当今中华100大姓的第64位。
    胡:胡姓系出陈胡公妫满,《元和姓纂》载:“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系出妫姓。”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胡姓是现在排名第13位的中华大姓。
         王:王姓为中华第二大姓,其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四支: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即琅岈王、太原王;姬姓毕公高之后,即京兆王、河间王;子姓比干之后,即汲郡王。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
    孙:其中一支出于陈姓。《通志·氏族略》有载,陈完四世孙田无宇,二子:常、书,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即“乐安孙氏”之祖。孙书子孙因乱奔吴,其后孙武、孙膑皆为著名军事家。孙书传到二十三代孙权,在江南立国,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在姓中位列第12位。
          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十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食邑阳夏(今河南太康)。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成爰姓。古时爰、辕、袁、榬诸字同音相通。涛涂为袁姓始祖。袁氏世居阳夏,在这里发展成大族。阳夏属陈地,故地望号为陈郡袁氏,此后徙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袁氏盛于东汉,累世官宦,四世三公,东汉末袁绍、袁术各据一方,称雄一时。近代时袁世凯还做了几十天皇帝。袁姓在中华大姓中排第33位。
          夏:夏姓起源有两支,即《元和姓纂》所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氏,徵舒其后也。”陈国第16位国君陈宣公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后来子西另立一族为少西氏。子西之孙徵舒以祖父之字为氏,姓夏氏。夏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5位。
          陆: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西晋著名文学家陆云在《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陆通14世孙陆闳在东汉初年任颍川太守,尚书令,是妫姓陆氏“颍川支”的开基之祖。陆姓地望在颍川。

    源于陈地的其它中华大姓

    张姓起源新证  

         张姓人口略少于李姓和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1%,即世界上张姓超过7800万人。
    关于张姓的起源,一般公认是源于黄帝之孙张挥,传说张挥是第一个制造弓箭的人。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张挥为黄帝主祀弧星,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八星如弓形,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经过许多夜晚观察,受到启发,终于制成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的贡献,挥任黄帝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因此被赐姓张。“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姓之“张”不是源于弓矢,而源于张网罗捕禽兽。古今姓氏书辩证》:“张氏,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赐张氏。”
         但是,对于张姓来源的这种解说,是基于上古时的神话传说,语多虚妄。其疑点有二:其一,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古籍所记不同,《世本》言:“黄帝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张网罗,因氏。”其二,说张挥受弧星启发而发明弓箭,似乎也讲不太通,因为相对于观测星象以记时历要比发明弓箭复杂得多,人类应是发明弓箭以狩猎在前,而观测星象以记时令在后。所以,因挥发明弓矢而得姓张氏乃后人推想,并无确证。
         对张挥发明弓矢而得姓张氏的说法,早有人提出疑义。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氏之义也。”但郑樵认为,张姓是因字为氏,源于晋国公族:“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为氏,可无疑也。”
         近来有学者又提出新说,认为:张姓源于长国,长国在河南鹿邑,且论证甚详。
         张志华先生在《周口日报》撰文对张姓起源于鹿邑的说法,从考古学和文字训诂学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1997年对鹿邑太清宫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座商末周初大墓。该墓平面形状为中字形,有南、北墓道。墓总长为49.5米,墓室长9米,宽6.63米,墓底距地表深8米。墓东、西、北有二层台,葬具为两椁一棺。墓主头北脚南,为60岁左右的男性。墓室南部殉葬8人,东西棺椁之间和东西二层台各殉葬1人,南墓道杀祭1人,总计殉葬13人之多,且多为青年男女,最小者10岁左右。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青铜器222件,玉器99件,原始瓷器12件,陶器200余件,加上贝币、骨器等总计2000余件。
          该墓出土的青铜器,有铭文者皆为青铜礼器,共计54件,有48件器物均为“长子口”自铭。由此推断,该墓墓主应为长子口。“长”应是氏族或国名,“子”是身份,“口”为私名。据宋镇豪先生考证,长子即长,一称长侯或长伯。根据甲骨文三期卜辞中,有“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的记载,意思是商王贞问:“长子是否来贡龟”?说明长是一个方国,长子是长国的封君,这个长国要定期向商王贡龟,可见其与商王朝关系之密切。有学者研究,长氏原为东夷的后裔,臣服于商后,负责制造弓箭等武器,后来繁衍为张姓,故长氏是张姓之祖先。
          关于长、张,据著名考古、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考证,长即张。而且,“长”字作为姓氏被释为“张”是有不少先例的。如著名史学家和古文字家李学勤先生在《战国题铭概述(中)》一文里,将“长武”释为“张武”(见《文物》1959年8期,60、61页)。黄茂林先生在《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将“长朱”释为“张朱”(见《考古》1973年6期,377、378页)。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先秦以前,作为姓氏“长”、“张”二字是通用的。自1949年以来,我国目前共发掘出三批长国铜器。除1997年发掘的鹿邑大墓外,还有1954年在陕西长安斗门镇普渡村发掘一座西周墓,出土带铭文铜器4件,其中一件(001号)铭文为“长田作宝尊敦”。根据器物特征和青铜器记载,该器应为周穆王时期长田作的长器。另外,1977年在湖北黄陂县鲁台山发掘5座西周墓,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M30最大,墓平面为甲字形,出土3件铜器为长国铭文。圆鼎铭文为“长子狗作父乙尊彝”。根据器物特征,该墓时代应为周康王时期。从这三次发掘的长国铜器的时代看,以鹿邑太清宫M1为最早,其次是湖北黄陂鲁台山M30,再次是陕西长安斗门镇西周墓。
          根据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卜辞初步统计,有关长的卜辞达64条之多。通过对卜辞的研究,我们知道了长国乃是商王朝的重要盟邦,长国的首领被称为长伯、长侯。商王平时往来于长地,既命长办事,又关心长的灾、祸、吉、凶、是否受年等。商王对长关心备至,而长对商王忠心耿耿,向商王朝反映敌对方国的活动情况,向商王朝贡龟等。长国不仅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而且他还在商王朝西征敌对方国时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根椐考古资料证明,在商周时代,长国的后裔已分别迁往各地,并在各自的封地繁衍着长氏后裔,创造着长氏文化。这为以后张氏成为中国姓氏大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另据专家考证,长子狗、长田是箕子的后人,是殷遗民,长子狗是箕子的孙子,是长氏宗子。据此说法,长子口应是长子狗的先祖,受商王册封在鹿邑一带,商亡后又被周册封于此。既然“长子口”是张氏的祖先,那么张氏的根在鹿邑应是毋庸置疑的。

    沈丘与沈姓
       

         沈姓在中华100大姓中排在第37位。查历代姓氏典籍所载,沈姓源于沈子国,沈子国之地屡有变迁,但均属陈地,或为陈国附属国。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元和姓纂》、《姓谱》等书记载,沈氏出于姬姓。周文王第10子聃叔季食采于沈,为沈子国,其地在今河南平舆县北沈亭,今县北40华里射桥村西有古城址。公元前506年,蔡灭沈,聃季后代有子逞,逃奔楚国,以国名为姓,遂成沈氏。
         另据《通志·氏族略》:“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州沈丘。”此支沈氏出于芈姓,为楚公族。沈丘,春秋时名寝丘,先属陈,后归楚,其地在今沈丘县境。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沈子逞逃奔楚国,子逞之孙有沈尹戎,隐居于零山。其后在楚国世代做官。尹戎之子沈诸梁,官左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号叶公,其后裔有叶姓,是为沈姓的分支。《风俗通》:“楚沈尹戎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叶姓是当今中国第49大姓。
         秦代,沈诸梁曾孙沈逞,召为丞相,不就,居沈丘,建沈亭于颍水之上,游钓终生。逞子沈遵,汉代为齐王太傅,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其后代子孙历东汉,有多人在朝中做官,分别居于今河南洛阳、南阳、桐柏及安徽东北部。东汉初年,有沈戎,因说降“巨贼”尹良有功,被光武帝封为海昏侯,举家迁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沈戎后代在江南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历魏晋、南北朝,世代官宦,名人辈出,所以沈姓后人多以“吴兴”为堂号。
         唐宋两朝,又有沈姓由中原南迁到福建,再由福建移居广东、广西等地。唐朝初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平息“蛮獠之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有45姓,其中有沈姓。《漳州府志》载:唐初随陈元光开漳“有沈世纪(一说沈天学)从陈主政领军入闽……日与元光披荆棘,开村落,翼天地里,子孙散处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处。”唐朝末年,又有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随之入闽者27姓,其中也有沈姓。明清之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及其所率入台将士,多是这次移民的后代。沈姓也是当今台湾大姓之一。

    项城与项氏
         

          项姓源于古项子国。古项子国为西周时分封的子爵国,其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南部、沈丘县大部。初为陈国属国,后为齐国所灭,战国时又属楚。
          项氏来源有二:其一为古项子国国君,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项氏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陈州项城县东北一里,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林宝《元和姓纂》载:“项,《左传》云鲁灭项,《公羊传》曰为桓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载:“项,本姬姓国,为齐桓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以上三种书都说项氏是以国为氏,但对项子国为何国所灭,所言不同,一说为鲁所灭,一说为齐国所灭。春秋时齐桓公伐楚,回师在召陵会盟诸侯,经陈国,因而齐桓公灭项也许是正确的。
         其二为封于项地的楚国贵族后代,出自芈姓,以邑为氏。《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原为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人,属楚。项羽曾祖父随楚考烈王灭鲁有功,受封于项,子孙以邑为氏。
    最早见于史籍的项氏名人是春秋时的项橐。《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有“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的话。《国策》、《新序》、《论衡》等书也均有记载。高诱注《淮南子》中也称“项橐七岁,穷难孔子而为师”。七岁的项橐不可能为孔子之师,可能是项橐的话被孔子引用过。
          战国至秦末,项燕、项梁、项羽一族三代,威震列国,名闻诸侯,项姓也成为煊赫一时的望族大姓。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楚将项燕英勇抗敌,顽强战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以至于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发动农民大起义时,也要打起项燕这面旗帜作为号召,可见项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梁与项羽叔侄起而响应。项梁作为起义军的首领之一,有勇有谋,在反秦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项梁死后,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摧毁了秦军主力。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不久在与刘邦争雄的战争中,失败自杀。项羽的历史功绩和英雄气概名垂青史,为后世所称道。
         项羽失败后,到了汉代,项姓人数大为减少,名声也不再那么显赫了。一个原因在于项氏后人惧怕株连而四处逃散,远离中原,在边远地区定居下来。因为项羽起兵在江东,楚国统治中心在江南,所以项氏后人向东南逃往浙江、江苏、福建、湖南、云南、广西、江西等地。另外一个原因是西汉王朝建立后,不少项姓人被封侯赐姓,或因避难而改姓。《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因此,在今天的项城、沈丘一带项姓起源地,项姓人数已经很少了。


                     探寻姓氏之源

          如果能沿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中原大地文明之光闪烁明亮。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中华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发育成长,文明的种子向四周传播扩散……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什么是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的形成,有两个决定要素:一是共同的种族血缘,二是共同的文化传统。
          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血缘主脉,正是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汇聚,发展,壮大,然后分脉到全国各地。


          当文明的演进勾起了每一个人无限的怀旧,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怀恋和对生命本原的追思促使我们踏上了寻根的旅途。
          寻根,是现代人内在的生命欲求,是一种难以释解的情结。
          生命之根何处寻?
          人的生命之根在于我们的血脉传承。而对我们血脉传承最生动最具体的展示是我们的姓氏符号和宗族谱系。
          姓氏是血脉渊源的记录符号。
          一个姓氏,包含着一个民族、一种血统,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河。让我们从有形的空间走入无形的时间中,沿着姓氏这条血脉之河溯流而上,在寻根的旅途中,去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开一个个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存在!


          中国人见面常常尊问一声:“你贵姓?”这一声询问,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尊敬,还包括着对你的出身、你的家世、家族的尊崇,因为在你的姓氏中,一条绵延几千年的生命之河!
          沿着姓氏的源流“寻根问祖”,我们可以祈福于祖先,更可以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倒不是因为我们要倒退回过去的生活,只是,长期以来对现代生活一丝莫名的幽,太需要一种抒解。所以,我们在奔波中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示一个个被岁月遮蔽了的存在。
          可以说,“寻根”意识不仅是人类、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悠久的传统,更是我们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掌握自我的命运,为了规划我们的人生,也为了使我们获得生活的幸福、摆脱孤独,我们应该突显寻根意识,立足此在,回溯过去,展望未来。

          姓氏文化,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它是种族传递的血脉,是民族生长的根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
    寻根问祖是人生根本的诉求,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不此之求,是谓之昧。”
          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小儿呱呱坠地,便有了自己的姓氏和名字,然后带着它进入社会活动,使之起到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其价值简单到可以用“符号”一词来概括。
          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姓名,尤其是冠在姓名之前的姓氏,其意义却不仅仅是如一个个人的名称符号怎么简单。
    一个姓氏,从其发端发展、嬗替演变的漫长历史看,从其包罗宏富、形式纷繁的复杂构成看,从其义连礼制、普及世俗的广泛影响看,它曾是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环扣之一,在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诸领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了举世无双、特色独备的中国传统姓氏文化。
         重生报本,寻根问祖,是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姓氏谱系是中华民族血缘的延续,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回到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在中华文化和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次历史之旅、生命之旅、精神之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穿越漫漫岁月的风烟,去感受陈地先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去解读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去体味这块土地的神奇与丰饶和她奉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这是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一年又一年,五千年奔流不息,它把亿万中华子孙凝聚在一起,血脉相连,它让我们心中充满自豪和希望,也让我们感到责任和沉重。
          陈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构成一个民族,起码有两个要素:一是文化传统,二是种族血缘。在陈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太昊伏羲画八卦,开启中华文明的先河;正姓氏,汇聚人们民族的血脉。
          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子孙根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注重人伦和乡土情谊。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太昊伏羲建都于陈,在陈地“正姓氏,制嫁娶”,并自定为风姓。陈地是中国姓氏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起源地,风姓是中国第一个姓氏。
          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这几个姓氏,除袁氏外,并不直接得姓于陈地,但在世居陈地,在这里成为中华望族。
          如果我们把这些得姓于陈地和郡望在陈地的姓氏人口加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地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
          陈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始正姓氏,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万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
          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是中华大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孙姓列第12位,胡姓列第13位,袁姓列第33位,夏姓列第55位,田姓列第58位,姚姓列第64位,陆姓列第80位。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之外的姓氏,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
          胡公妫满本姓妫,或姓姚,在陈地立国后,他的子孙或以国为姓,为陈氏;或以其字为姓,为胡姓。陈姓到战国时分化出田、孙、袁等60余姓。胡公妫满是天下陈、胡、姚、田、孙、袁等中华大姓共同的血缘先祖。今天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统计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陈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汉民族的主体血脉。
    胡公子孙遍天下,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陈、胡、田等姓子孙来淮阳认祖归宗、朝祖进香。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陈国被楚国吞并,陈城成为楚国北方重镇。战国后期,楚国国都北迁,陈作楚都38年,史称“陈楚”。
          陈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伟大的哲学家、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李耳)。一部《老子》慰天下,老子和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条巨川。它与产生齐鲁大地上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时间挟带着历史,如这条滔滔不尽的颍水河,滚滚东流。当我们寻根溯源,面对着陈地先民留下的深不可测的文化遗产,不能不感喟于这块古老土地的神奇与丰厚,感喟于她贡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授

    通讯地址: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
    电话: 8591529(办)
    电子邮箱:
    wangjian@zktc.edu.cn

    王剑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angjianz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其它舜裔氏姓简略

    舜帝后裔,除以上详述的陈、田、胡、孙、姚、王、袁、夏、陆等大姓外,尚有40余姓,但其中的一些姓氏,已不见于当代,有的是复姓改成了单姓,有的则已失传湮没了。这里略述一些其它舜裔姓氏。
    1、源于虞舜者:
    吴氏——吴姓列当今中国第10大姓,占总人口的2.05%。一般认为吴姓来源于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于吴,建吴国(今江苏一带),子孙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有一支源于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与“虞”同音相转,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吴氏由虞氏而来。在一些吴氏族谱族上记载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忌恨西楚霸王项羽之妻虞姬,要刘邦将虞姓人全杀掉,刘邦以为不妥,但“妻命难违”,于是命下官“将虞姓的头砍掉”,下官会意,命虞姓人改姓为吴。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太康)。
    妫氏——因舜居沩汭,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广韵》: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
    遂氏——舜的后代虞遂之后裔,《左传》舜后封遂国,在济北。郡望在山东钜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后。
    幕氏——《风俗通》:舜祖幕,支孙以王父为氏。《左传·昭公八年》载:楚灭陈,晋平公以问史赵。对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幕、瞽叟皆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后。《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当今常见的复姓。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圭氏——《姓考》: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息县即其故地。息国有二,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姓觽》:古邹国,舜后,姚姓。又有《通志》言:邹氏,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因氏。
    饶氏——《姓源》: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柄之后,以直为氏。
    舀氏——《潜夫论·志氏姓》谓舀氏为舜后。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2、源于陈姓者:
    敬氏——《元和姓纂》:敬,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陈桓公五世孙有庆氏,陈有庆虎、庆寅。
    子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子西,字子夏,子夏后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针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针,出自妫姓,陈喜公之孙针子之后。
    宗氏——《元和姓纂》言:陈宣公六世孙有宗来氏,陈公族。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公族有来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子石氏——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占氏——《世本》:陈桓公生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
    子舆氏——《姓谱》: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沮氏——陈桓公生子沮,为子沮氏。
    子献氏——《世本》:陈桓公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陈僖公八子后人所承父祖之字为姓。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为陈姓之后,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3、源于田齐者: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名法章,因以为姓。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以法为氏。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五氏、第八氏——《后汉书·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田者多,故以次第为氏。
    廪邱氏——《通志》:齐大夫廪邱子之后。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田姓之后。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

    转录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48ea300100xwuf.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5-13 08:47
  • 签到天数: 65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5-2 18: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4-5-1 12:33
    附:
    其它舜裔氏姓简略

    感谢波兄!你是我族的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30 23:04 , Processed in 0.1367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