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评《二十四孝》的智慧(1)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专门谈到“孝”这一问题。

      首先,鲁迅的评论中,传达出《二十四孝》在当时极其普及的信息。如鲁迅得到的《二十四孝图》,就是“一位长辈的赠品”。这说明当时在给儿童的礼物中,常见的一种便是《二十四孝图》。今天我们早已经不再为孩子送上这样的礼品了。再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这说明了当时十分普及的情况,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下层,或一般人,比如鲁迅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都知道其中的内容。如果今天,不要说一般人说不出《二十四孝》的内容,即使文科大学生也不一定一看图就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

      其次,鲁迅将《二十四孝》的内容分为几类:

      一类是可以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鲁迅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一类是可怀疑的。如《哭竹生笋》、《卧冰求鲤》。鲁迅说:“‘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家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一类是反感的。比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鲁迅说,这是“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

      鲁迅还专门对此两则加以评论。他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这是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说得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评《二十四孝》的智慧(2)


      鲁迅又评论道:“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儿童需要真诚,《二十四孝》中的一些表述,有些地方太夸张,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人们的反感,尤其是儿童。此中也看到《二十四孝》在日本流传之一斑。

      鲁迅于《老莱娱亲》此则,不仅特别有意见,还专门进行了考据比勘,说:“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我们在后文会对照文句,可参考。鲁迅说得极是,有“诈”字与没有“诈”字是不一样的,他自己进行了独立的研究与思考。

      鲁迅还十分反感《郭巨埋儿》,并加以评判。他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评《二十四孝》的智慧(3)


      鲁迅还谈到自己读了以后的那番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鲁迅还将自己的心境往深里叙说:“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鲁迅还说:“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这些都是很深刻的见解。

      鲁迅之评论让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读《孝经》、《二十四孝》等,都应当具有“四不”之睿识: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读”,不能愚昧地读《二十四孝》,还有如《孝经》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独立思考地相信所说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东西。四是,不要“愚传”,愚昧地不加辨析地、不顺人情地、不合时宜地宣传与传扬。

      其实,读任何书都不能“愚读”,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虽然此书指的是《尚书》,然而推而广之,于一切书,不都应该如此?人人当用自己的智慧去读,一个时代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另外一个时代人的书,更应该如此;要在有用的书中读去那些无用的东西,而在表面上已经没用的书中读出今人有用的东西。当然,人生立世处事都不要“愚”,有联语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联可味之再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色难”命题的现代问卷(1)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确实,比较起来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这一段的译释,可以参见笔者在后文的解读。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色难”,今天却有人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现代人孝行中的“色难”怎样了?这篇材料不长,却是值得一读的好问卷。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缘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当年,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道 的问题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们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也难怪,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双方老人赡养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色难”就更加难免。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上。其实,克服“色难”并不难。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上一杯热水,陪老人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如此而已。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之风形成习惯,形成自觉行动。全社会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意识,作为一门功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武宝生《色难》,《读者》2008年24期)

      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孝不只是赡养父母,能够赡养父母只是低层面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色难”命题的现代问卷(2)


      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如果只是养活父母,那么这能叫孝吗?不能,因为这不和养狗、猫、马、牛、羊、猪等动物一样了吗?

      譬如今天我们养宠物,大家对宠物一片爱心,买饲料,给宠物洗澡,甚至还用上沐浴露、海飞丝、潘婷什么的。天冷了,还给它做一个棉套子,还定时陪着宠物遛街、散步。宠物生病了,赶紧送宠物医院。有人这样尽心照顾宠物,还真赛过了照顾自己的老父母、公公婆婆。但是这是养动物,养宠物,你能说是孝吗?孝,不仅是养,还要尊重,要敬重。这“色难”就是一大考验。

      关于《论语》“色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是承顺父母的颜色,如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来的人就把子女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称为“色养”。

      我们服侍父母,不顾劬劳,能够事亲尽“色养”之孝,那么就由“食养”层面提升到“色养”层面了。

      不过读了那份答卷后,笔者还思考这样的问题:两千五百年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古人连做梦都想象不出来的地步了,比如人类可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人性进步了吗?

      “色难”,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呢?两千五百年后人们的孝心是否也随着种种思想教育、文化水准、学历、学位、文凭的提高而提高了呢?当一些人还认为《孝经》在现代社会里是毫无价值、古代的孝子孝女都是封建旧社会的愚民产物,那么面对这一份答卷,或许大家都会感到一些沉重吧。

      孔子说孝不只是奉养亲人父母。孝有三个层面,而养亲人父母是最低的层面。《礼记•祭义》说:最高层面的是“大孝尊亲”,尊敬亲人;其次是“弗辱”,不让父母遭受耻辱;最低层面的就是,“其下能养”。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4
  • 签到天数: 34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5-18 05: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内容,从小就有所涉猎,但记得不全。却只记有这样的字句:敬祖宗有福,敬土地有谷。我父亲在世之时,经常背这些东西给我听,真的是耳熟能详。今天从这里系统学习,受教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31 00:54
  • 签到天数: 34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5-18 0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考证,教字的含义就是孝文化。就是人类的传承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孝经》说“弑师案”(1)


      当不愿意回首又不得不回首那些往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依然是悲痛的。在2008年的后一段时间里,大小媒体报道了多起“弑师案”,悲剧之多令人震惊!

      2008年5月18日,江苏无锡一所小学门口,一名年轻女教师被捅数刀后又遭割喉。行凶者是一名老人,因孙子顽皮,经常受到校方“惩戒”,心怀不满而杀害了她。

      2008年10月4日,又一起“弑师案”悲剧发生。山西朔州市二中的李姓学生,原是内蒙古清水河县人,后随全家迁居朔州市。此学生在初中时,就对老师的严加管教心存不满。读高中后,对班主任郝旭东的管理方法更是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10月4日晚自习时,李某某将事先准备好的弹簧刀放在书包内带至教室。当郝旭东走到他座位旁边时,李某某突然站起来,从书包里取出弹簧刀向郝旭东猛刺一刀。郝旭东急忙往教室门口跑,李某某追到讲台附近,又摁住郝旭东连捅数刀,致郝旭东失血性休克死亡。

      2008年10月20日,廉江中学校长黄兆峦在家门口遇刺。

      2008年10月21日,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老师潘伟仙,因学生丁于真经常请假上网,与他一起去其家家访。途中,丁于真将潘伟仙推下悬崖,发现老师未死,又用绳索将其勒死。

      2008年10月28日,又发生悲惨的一幕。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一天晚上程春明教授正准备上《比较法总论》课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向程春明右颈部砍去,连砍两刀,仍神情镇定。随后,走出教室,掏出手机并报警。程春明所中的两刀,刀口约1尺长、2寸深,下手较狠,颈动脉、颈椎被砍断,由于失血过多死亡。

      程春明,年仅43岁,曾留学法国,前途无量,程春明的夫人约30多岁,当时已有5个月的身孕,知道消息后,痛哭不止,并几度昏厥。

      报载,2008年底,关押在看守所中的付成励声称,他刺杀程春明,就是痛恨他曾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生过师生恋。他在狱中对此供认不讳,毫无歉疚与悔过之意。

      人间悲剧一次次重演,这些“弑师案”告诉我们了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孝经》的角度来解读,或许会被人认为很“迂腐”,但是也许在这种与传统的遥接中恰恰能直达人性的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孝经》说“弑师案”(2)


      一,我们是否忽略了“孝”与“爱”的教育?《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这种德行的根本,是对亲人的爱,对长辈的爱,当然也是对师长的爱。这是需要培养、浇灌的,可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家庭认真培养了吗?我们一味地讲究技术层面的教育,学好功课,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挣钱等等,而把道德教育作为附加品,从而导致学生道德缺乏或缺失。

      二,真正敬亲的人,是不会轻侮他人的。《孝经•天子章》里孔子说:“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里给人们揭示出人生伦理中的一条原理:真能孝敬亲人的,他就不会去怠慢别人。当然他也不会去“弑师”了。只要想一想,自己举动的后果,会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什么耻辱、灾难,也许就不会铤而走险了。《孝经•广至德章》里孔子说:“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既然如此,必定会放下手中凶器。

      三,《孝经•广要道章》里孔子说:“礼者,敬而已。”师生之间均要对对方有礼,不管是学生对于老师,还是老师对于学生,都要有礼。然而现实之中,“礼”的教育和教养日趋淡薄,“礼”的理念不仅在社会上,就在本不该淡薄的学校中也日渐淡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比如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可以看到师恩之深。又比如中国古谚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简单的几句老话,不知道胜过多少大道理。

      古人与今人还留给我们很多的榜样。启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他在晚年还用卖书画所得168万元以自己的老师陈垣先生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此举曾轰动天下,传为美谈。这些奖学金,可以促进更多人知道、研究、传承陈垣先生的学术与事业。这是他报答师恩的最佳选择。当然陈垣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受人尊重的导师与校长,不说他的学术,就看陈垣将珍藏的四万余册藏书和几百件文物最后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有很多珍贵版本,就很了不起。

      古代尊师的风气也很浓,清代国学大师段玉裁尊师的传说就很感人。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他在老师戴震面前还尊敬地行学生礼。戴震去世,每月初一、十五,段玉裁常到戴震遗像前垂手拱立,诵读老师手稿一遍,表示对恩师的铭记之心。

      我还看到这样一则感恩的材料。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个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迫害。为了教育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不忘中国人民的大恩大德,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古谚曰:“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此古训也许并不随着时代的车轮向前而被远远地甩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与商业营销智慧(1)


      孝,确实就活生生地潜伏在每一时代的中国人的心中,只不过有时潜伏得很深,但是如果被激发出来,那么在商家那里就会成为极好的生财之道。

      我们来看“脑白金”的商业销售案例,就可以体会其中的妙处。

      脑白金(口服液+胶囊)由“上海健特”制造,1998年进入市场,巅峰时期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而且至今畅销。

      脑白金的有效成分是褪黑激素。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认证,褪黑激素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功能,可以用来促进睡眠,调整时差,以及延长睡眠时间,主要适宜人群是中老年人。调查发现,交际活跃的中年人和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共有1.5亿人,而其中有90%的老年人睡不好觉。睡眠不好会引起众多的病症,这就为脑白金提供了潜在的庞大市场。

      但是脑白金如果只是凭借帮助人们改善睡眠的功能与意义,很难赢得市场。因为人们睡眠不好,可以服用安眠药、安神药,并不一定要服用保健品。所以健特公司为自己的产品建立起一套延伸的概念,尽量与药品区分开来。

      细细想来,人们认知中有这样的逻辑:睡眠良好就能有效地恢复身体机能,消除疲劳;而人一旦脱离了疲劳,变得精神抖擞了,自然就显得年轻。于是脑白金借用了这个我们心里存在却没有说出来的逻辑,将“睡眠好”与“年轻”联系起来,提出“年轻态健康品”的概念。脑白金要表达一种场景:服用了脑白金的老人,可以像一岁的婴儿般熟睡。这种新奇的概念让人们明白,原来老人也可以像婴儿一般睡得安稳甜蜜。一般人不会将药品和婴儿联系起来,因为婴儿的睡眠是最健康的。这暗示了脑白金不但效果好,并且无副作用的健康意义,成功地将其功能与药品相隔,重点针对中老年消费群建立起外在的、不一般的概念。

      脑白金有了“里”的功效、“外”的概念,又怎样“里”、“外”联系起来呢?营销初期,脑白金的“联系”过于夸张。褪黑激素是人脑的一个腺体松果体分泌的,“上海健特”将松果体强行翻译成为脑白金体,将褪黑激素说成了脑白金,又大肆夸大了脑白金的功效,如“与克隆技术并称二十世纪两大技术的发现”,“每克脑白金的价格是白金价格的一千零三十二倍”等等,又以大量的媒体宣传塑造强大的功能形象。这样,脑白金的年销售额一度飙升到2亿多元。

      虽然以夸张激进的手法使出了奇招,但是过于脱离实际功能的宣传引起了消费者的不信任,后来销售额连月下滑,产品生存出现危机。脑白金的第一次出奇尝试失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 21:53 , Processed in 0.1128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