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智慧》篇二:《孝经》与《二十四孝》

      《孝经》是经书,篇幅虽短小,但毕竟义理深邃,不易解读。这与百姓之间,特别是在过去文盲充斥的时代,还是远远地隔离开了。   《二十四孝》以及此前的《孝子传》等,其实就是用历史故事对《孝经》进行的案例解读,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化解这中间的隔阂,在广大的百姓中传播着生动的“天经地义”的孝的教化。一直到今天,《二十四孝》又重新出现在各地的新的石刻中,展示在现代人的绘画中,甚至精致地印刷在当代的邮票上。此种能动的教化智慧, 值得今人深思与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的民间解读本(1)


      《孝经》是经书,篇幅虽短小,但毕竟义理深邃,不易解读。这与百姓之间,特别是在过去文盲充斥的时代,还是远远地隔离开了。

      《二十四孝》以及此前的《孝子传》等,其实就是用历史故事对《孝经》进行的案例解读,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化解这中间的隔阂,在广大的百姓中传播着生动的“天经地义”的孝的教化。一直到今天,《二十四孝》又重新出现在各地的新的石刻中,展示在现代人的绘画中,甚至精致地印刷在当代的邮票上。此种能动的教化智慧, 值得今人深思与借鉴。

      ——作者

      《孝经》的民间解读本

      《孝经》作为经部之书,地位很高,历史上还有不少皇帝亲自为它作注解,但是就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来说,还是很远很远。

      老百姓更爱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孝子、孝女,以及孝的历史、道理、典型、故事,于是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孝子传》。除了正史以外,还有许多人热心于《孝子传》编纂,汉代刘向的《孝子传》,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后来晋代有陶潜、萧广济、师觉授、徐广等分别著有《孝子传》。唐代又有武则天时的《孝女传》等。明成祖颁行的《孝顺事实》里还收录了二百多位有孝行的人。清代茆沣林编纂《古孝子传》,刘青莲撰《古今孝友录》,李文耕有《古今孝友录》,李元青有《诸史孝友录》等等。

      元代出现了《二十四孝》,其实是对于此前历史上出现的《孝子传》、《孝女传》的继承与发展。《二十四孝》,确切的作者已经不太清楚,有三说:一是郭居敬;一是郭居业;一是郭居敬之弟弟郭守正。一般认为是元代郭居敬编纂。郭居敬,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县人。传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孝子,双亲去世的时候,哀伤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礼制的规定。他曾选择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并且为每一则故事配上一首诗,便于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

      日本影印的《二十四孝》是较早的抄本,留给今人一些重要的信息。在抄本的首页的下方,题有“延平尤溪郭居敬撰”,卷尾署有“岁嘉靖廿五己巳年刊”。有人认为,这个明代的刊本,距离今天已经有四个半世纪了,元代郭居敬的生活时代“至少应再比此早200年”,这样说来,《二十四孝》至今已经流传了五六百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的民间解读本(2)


      清代道光年间刊行有《孝行录》,其书中有石韫玉的序言曰:“世传《二十四孝》一书,不知何人所著,凡采取子史所载孝行二十四则,集为一编。向时乡塾都有之,今高君月槎复录二十四事以广之,又每事系之一诗,以致其长言咏叹之意。”这些材料告诉人们,《二十四孝》的作者是一个谜,而一般认为是郭居敬;此书曾作为民间的启蒙读物。

      《二十四孝》流传的版本较多,因此出现许多的不同,比如所收录的故事就有很大的不同,再如即使是同一个故事,也有题目名称的不同,同一故事里面的内容、文字也有差异。当然《二十四孝图》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空间,画家凭借自己的理解与才能,各自创造性地构图绘画。

      《二十四孝》内容与《孝经》的义理解读关系,主要有几点可说:

      一,《二十四孝》编辑了由天子、诸侯、孔门弟子、官员、一般平民的孝行故事,回应了《孝经》中的“五等”人即是“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的孝的道理。在这样的坐标系统中,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解读自己的孝心孝行。

      二,《二十四孝》中有“孝治”义理的回应,比如虞舜、汉文帝等孝行的故事。这些即是解读《孝经》“孝治章”的案例,表明“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三,《二十四孝》中有关居家时怎样“孝敬”亲人,在“孝养”方面怎样尽心竭力,在亲人病时又怎样恪尽孝心。这些故事,回应了《孝经》中“纪孝行章”的义理。

      四,《二十四孝》有很多是描述孝子在丧亲情况下尽孝的故事,这回应了《孝经》中的“丧亲章”的义理。

      五,《二十四孝》的故事反复出现孝子、孝行所产生的“感应”,将孝神秘化,至孝“则通于神明”,于是也产生了神秘的心灵感应、天人感应、神明感应。这些理念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孝经》中的“感应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的民间解读本(3)


      六,《二十四孝》还讲述了一些因为行孝道而最后做官,“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的故事,回应了《孝经》中的“广扬名章”的义理。

      历史上的《孝子传》、《列女传》、《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图》等等,多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有的还配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为百姓所喜欢,流传得很广,也很久远。《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从实质上来说,它们就是对《孝经》经义的民间解读本。它们选用不同孝子、孝女的故事作为案例,用案例来解读《孝经》。如果作一比拟,那么《孝经》是孝道的理论性的经典,而在民间影响深远的一种通俗版、案例版的解读本,便是《二十四孝》了。

      《二十四孝》形成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除了文字形式,配有图画,又配有诗,还刻有许多的石刻。元代已经有王克孝作《二十四孝图》,后来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坊间还继出《后二十四孝图》、《女二十四孝》。清代道光时高月波作《二十四孝别录》,吕默庵合刻题为《前后孝行录》。同治、光绪之间,俞诚甫增广为《百孝图》,胡虎臣又增广为《二百四十孝》。咸丰年间,还有人将《二十四孝图》改编为说唱材料《二十四孝鼓词》,在民间演唱。(参见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关于《二十四孝》石刻,有关材料介绍,河南省社旗县二十四孝石刻、陕西潼关二十四孝石刻、黑龙江绥化二十四孝石刻、湖北孝感二十四孝石刻等,都是其中的著名者。有的还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二十四孝石刻图,有的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栩栩如生,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解放以后,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沉寂以后,新时期里《二十四孝》的读物、绘画、石刻又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来了,甚至还印刷在邮票上广为流传。《二十四孝》为什么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和生命力?为什么21世纪的人还会喜欢这类内容及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化形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读《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看看其中究竟讲了些什么内容,这些故事还能打动高科技、高节奏、高智商、高眼界时代的现代人的心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虞舜:孝感动天(1)


      《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便是《孝感动天》:

      [虞]舜,姓姚,名重华。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陶于河滨,器不苦窳,渔于雷泽,烈风雷雨弗迷。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尧闻之,使总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相尧二十有八载,帝遂让以位焉。

      队队耕田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评说】

      虞舜,即是舜,姓姚,一说为妫()姓,有虞氏,名重华。相传尧年老选择继承人时,“四岳”即四方的部落首领推举了舜。尧对舜经过三年的严格考察,然后命他摄政。舜巡行四方,消灭了鲧、共工、兜与三苗。摄政八年而尧去世,舜继位,后来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继承人。

      传说,舜的生母早亡,父亲是一个瞎子,娶了后妻后厌弃前妻生的舜。“瞽”(),瞎眼。“瞍”(),眼睛中没有瞳仁。舜生性至孝,即是行孝臻于至极。他的父亲很顽劣,用一个“顽”字来描写其性格实在妙得很。《说文》:“顽,()头也。”“顽”,就是难劈开的囫囵木头疙瘩。诸位可以想象到其父的顽固、固执、愚蠢、不开窍的那种样子。

      他的后母很嚣,“嚣”也一字传神,《说文》:“嚣,声也。气出头上。”《段注》:“声出而气随之。”诸位也可以想象到,其后母那种撒泼、刁蛮、无理取闹的喧嚣的样子。

      他的弟弟是后母生的,叫象,性情很傲,《说文》:“傲,倨也。”此一“傲”字也把其弟的傲慢不逊、趾高气扬的神情表露无遗。

      舜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过着日子,其父母以及其弟都不善待他,甚至要谋害他。《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虞舜:孝感动天(2)


      《史记》记录传说的两件事就可以看到舜生活的艰难、险恶与至孝。当舜被四岳推举出来后,尧还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并赐给舜仓库、牛羊和许多财物。但是,舜之父母及弟还想陷害舜。

      一次,瞽叟又想杀害舜,就让舜爬上高处去涂抹仓廪。瞽叟就在下面纵火焚烧仓廪,希望就此烧死自己的儿子。但是舜很机警,用两个斗笠护卫自己,且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轻轻跳下,又逃离了火境,没有被烧死。

      后来,瞽叟又想杀害舜,让舜去挖井。舜有防备之心,因此顺便挖了一个暗道,可以从旁边的井口出去。舜挖井越来越深,瞽叟就和象一起倒土来填井,想以此来活埋了舜。但是,舜又机警地从暗道逃出,脱离了险境。

      瞽叟与象很高兴,认为舜死定了,因此象说:“最先出这个主意的是我。”于是接下去的分家中,象要求分得舜的那张琴和两个老婆,即尧的两个女儿。他就住进了舜居住的地方,还操着那张琴。

      没有想到,舜突然回来了。象惊愕不已,装模作样地说:“我正思念您舜,好不忧愁!”舜却说:“然,尔其庶矣!”是的,你与我兄弟之间的友悌情谊可以说很深厚了!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历山在哪里?众说纷纭。史称禹舜建都于蒲坂,也即是在今天永济市南。历山是山名,也称首雷山,就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但是也有传说是山东济南之南,即今天千佛山一带。还有河南、河北、浙江、安徽、湖南等省份都有历山,大都附会为舜耕作的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虞舜:孝感动天(3)


      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制造的器物质量都很好。文中的“苦窳()”是指粗劣不合格的意思,“不苦窳”就是质量好。他到雷泽打鱼,虽遇到烈风雷雨也不会迷失方向。“雷泽”,是古泽名,又名雷水,在今永济市南,或说即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舜对父母至孝,“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这就是竭尽心力与劳苦,“瘁”就是劳苦的意思;然而没有怨恨之心,“怼”(),怨恨的意思。帝尧听闻到舜的至孝,“使总百揆”,使他总管国家大事。“揆”(),就是管理的意思。帝尧还让九个儿子侍奉他,并将女儿嫁给他;传说中的娥皇、女英,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帝尧,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他曾经设立官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在位九十八年。

      舜为帝以后,依然尽孝,载着天子的旗帜去看望自己的亲人瞽叟,尽儿子的孝,并且还封自己的弟弟象为诸侯。此可见地位变了,却不记前怨,不念旧恶,依然竭尽孝悌之道。舜在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逝世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就是所说的零陵。这山就在今天湖南宁远县南。

      《二十四孝》开始第一篇安排虞舜的故事,很有深意:一从时代上来说,具有久远性,虞舜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五帝”一说,便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二是从人物的地位上说,具有权威性。三是从影响来说,具有广泛性。四是综合起来说,最有典范性。

      再从《孝经》这一角度看,回应了《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孔子所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舜,就是这样的先王,有“至孝”的“至德要道”,也成了帝王们的一个典范。当然这故事也回应了《感应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二,孝绝不是“愚孝”,舜的种种逃生的机警与智慧,就是“至孝”中的聪明之孝,而不是愚蠢之孝。三,古代选拔人才时,孝行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孝就是舜被选举为尧的继承人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对今人又有何启发?四,孝的层次是:孝——能孝——尽孝——非愚孝——至孝,舜让大家看到了“至孝”的古代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亲尝汤药(1)


      《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病三年,帝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汉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评说】

      西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子”。他最初被封为代王,代国辖区在今河北、内蒙交界以及山西东北部。周勃、陈平等在诸吕之乱平定之后,经群臣之议,迎立其为帝。即位后重本抑末,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又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驻兵北方,移民屯田筑城,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为全面反击匈奴作了准备。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汉文帝奉养母亲毫不懈怠。母亲曾经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文帝的仁孝传闻于天下。今天来看,虽然这些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孝行却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如果对照《孝经》来解读此故事,作为文帝,如《孝经•天子章》所说的,他尽到了一个“天子之孝”。“文景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其中从文帝来说,那么他自己或者可以说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他有对亲人的孝、爱、敬,又延伸到对百姓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自己成为一个榜样,也教育了百官与百姓。

      《史记•孝文本纪》列举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废除“肉刑”,废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罚。他认为这些是不讲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为民之父母的主旨。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车驾无所增加,有时候还开放法禁来为百姓谋利。再如他曾经想要建筑一个露台,但预算下来要花费黄金百斤,于是放弃了。他说:“黄金百斤就相当于十个中等水平家庭的财产了。我留守在先帝的宫室,还常恐怕玷污它们,还要建筑露台来干什么呢?”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连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图案,表示敦厚俭朴,作天下的表率。汉文帝治办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坟冢,也不许用金银铜锡来装饰随葬器,而都用瓦器,这也是意在节俭,不扰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亲尝汤药(2)


      另外文帝死时,留下的遗诏也很有意思,有几点可以说:一,明确指出反对当时社会的厚葬风气。二,不要因为他的逝世,而让百姓服丧很长时间,避免扰民。要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三,作出许多细节的规定,比如参加丧礼不要求光着脚、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上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对宫中如何操办丧礼也有很多简化的指示。四,他命令死后将后宫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显现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五,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皇帝死了还关心着生态保护的问题。

      汤谐曾有评论:“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画龙点睛妙手。”(《史记半解•孝文本纪》)当然,这里不去全面评价汉文帝的历史功过,但是一个封建的帝王能做到上面所说的那些,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汉文帝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汉光武帝曾使司空告祠高庙时,就说到“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还给薄太后上尊号“高皇后”,并迁移到高庙奉祀,而把吕后从高庙中替换出来。汉光武帝去世时,在遗诏里还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

      以上两篇《孝感动天》、《亲尝汤药》,讲述了虞舜、汉文帝之孝,可以看作《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单元,都是从最高层次的天子角度来说的。不过也有区别与互补,虞舜、汉文帝虽然都是天子、帝皇,但是虞舜毕竟让人感到传说的虚无缥缈,而汉文帝则让人感到历史的真实性,而且汉文帝行孝之中也没有那种渲染的“孝感”神奇,是实实在在的。这两则也让人们看到孝子传统在最高层面的遥接、继承与流播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09: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参:啮指心痛


      《啮指心痛》是《二十四孝》的第三则故事:

      [周]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评说】

      此则标题“啮指心痛”,也有作“啮指痛心”的。“啮()”,是咬的意思。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参这个孝子,服侍母亲的孝敬之心达到了极点。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跪在母亲前面,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

      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感虚》中首次记录了这一故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同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

      这里有一个细节可注意,即其母不是咬手指,而是用右手扼掐自己的左臂,然后曾子的左臂也立刻疼痛起来。唐代的干宝《搜神记》则有这样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此故事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加工,至此出现了“啮指”的细节,而且又将母与子之间的距离隔得更远了,甚至远在楚国了。这似乎又太玄乎了一点。因此回过头来再看《二十四孝》的“啮指心痛”,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综合、融会、演化的发展线索。

      不过,传说的方式虽不一,但是心灵的感应是一样的,由于孝子与亲人的“同气”,达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是一样的。《孝经•感应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曾子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其实也就是《孝经》中“孝的感应”之说的演绎。我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句话,曾子的故事从某一个侧面为此作出了一个注解。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应该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 21:52 , Processed in 0.1120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