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36|回复: 20

《重燃中国梦想》作者: 姚余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5-25 21: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宿松姚氏 于 2014-5-25 21:18 编辑


    作者: 姚余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2.00元 总点击数:38212
    • 作者信息
    • 姚余栋: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黑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历任中国经济协会理事(英国)、英国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学生会主席、剑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兼全英学联执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职员协会董事、副主席。2006年至今任黑龙江省青联常委。 1995年在原国家经贸委工作;1997~2001年先后在美国花旗银行伦敦分行、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咨询顾问;2001年10月~2005年10月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2005年10月~2009年3月任原黑龙江省招商局副局长。 着有《学习经济》(2002年,人民出版社)。在《中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评论》、《亚洲经济杂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杂志》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多篇政策论文。
    • 内容简介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千年之谜?为什么中国近代经济长期落后?该如何评价建国60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未来几十年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战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系统而又全新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和思索中“通古今之变”。   本书开创性的提出了经济学发展的新范式--“马克思-库恩定律”,指出生产力革命是超越逻辑推理的“想象力经济”,从供给角度提出了“垂直但跳跃的总供给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把人力资本引入中国经济发展,用“经济大历史观”的宏大视角来考察,以人均收入为索引分析从公元1年到公元2049年的经济发展,从而得出新颖并且深刻的结论。   本书既是一部大国崛起的预言书,更是催进变革的警世钟。作者依据大量的经济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做出了理性的预测,提出了重燃“中国梦想”的历史命题,预言2049年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即“中国梦想3.0”的实现将开创世界经济的全新局面。

    阅读全部简介

    关 键 字: 经济复兴   历史观   姚余栋   中国经济   重燃中国梦想  



    综合评分:6分
    6.0 1890 人参与评分








    《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相关资料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重燃中国梦想》以经济大历史观的独特视角,融经济、历史、哲学为一体,为我们解读了中国2000年的经济发展史,畅想中国梦想3.0,作者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共同期待:中国崛起,繁荣强盛。

    第一篇 世界是阶梯式的
    在谈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在这些欢乐的年代里,我们丧失了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们所具有的那种包含深刻思想的世界观。18世纪之前,人们并不抱有虚妄的希望。18世纪后期,这种幻想开始流行起来,为了平息这些幻想,马尔萨斯揭露了一个恶魔。在半个世纪里,所有严肃的经济学着作都对这个恶魔作出了清晰的展望。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个恶魔被我们控制住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恶魔就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在马尔萨斯“忧郁”经济学褪色之后,人们的经济世界开始被自由放任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交替统治

    第二篇 中国经济大历史
    回顾建国60年,就必须从中国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这个过程。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101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我也深切感到,必须有很长的时间跨度才能理解中国这60年的经济增长现象。要评价建国60年的经济得失,就必须从公元1949年上溯到有人均GDP数据的公元1年,同时前瞻未来40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甲子年放到1948年的经济大历史和40年的经济大未来中审视,追溯中国从古到今,再到未来的经济兴衰,从而找到共和国甲子的历史经济定位。在经济方法上,我用人均收入这条主线贯穿从公元1年到2009年的历史和接下来的40年,把每个历史阶段和未来发展阶段的“珍珠”用人均收入这根“线”串起来。同时,宏观经济特别是财政的观点和人力资本的观点是本书的两条副线。

    第三篇 中国千年之变局
    历史学家罗兹•墨菲说:“历史时期的划分永远是所有历史学家的一个难题,历史时期的命名也同样棘手。”在过去200年和未来40年里,中国经济“凤凰涅”的过程又应该如何划分呢? 生产力革命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都会面临的永恒挑战,而技术革命则是企业在微观层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正如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所有行业现在都是技术驱动的。一些行业可能有最新的技术创造者,而要生存,所有行业都必须接受和正确运用技术。”所以,宏观经济在应对生产力革命上和微观经济在应对技术挑战上是相通的。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一个经济体在应对生产力革命的反应,我用一个企业处于技术革命的基本行业生存环境内的发展阶段来比喻该经济体的发展阶段。

    第四篇 中国经济大未来
    在作出重大决定时,提出一个好问题比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与投资者谈判时,就问两个问题:一是你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怎么看;二是你对我的团队怎么看。1991年,我大学即将毕业时,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未来什么是主流?是自己所学的机械工程吗?不是。那是什么呢?是经济改革和发展。于是,我决定转行学经济。现在看来,如果当时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就有可能下岗了,因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柔性制造已经对传统机械制造进行了革命,当时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过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我们将如何“超日赶美”?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我们将如何“超日赶美”?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在“大国崛起”的氛围中,对中国经济长期表现的预测已成为一门“显学”。

      2009年5月,就在姚余栋博士的这本新着进入最后一稿的时候,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计算得出,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底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条新闻很是靓丽,马上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醒目位置,为这个萧条的初夏平添了一抹喜色。

      看到李教授的预测,我当即联想到姚博士在本书中给出的另外一个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29年超过美国,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100周年的时候,为美国的3倍!他的计算前提是:中国经济在2029年之前保持7%的增长,而2029年到2049年保持3%的增长;美国保持2%的增长;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均保持为2%;到2049年,中国人口14亿,美国则为4.5亿人。

      本书的各位读者,如果你们的年龄在50岁上下的话,几乎全部可以看到2029年的到来,而且绝大多数应该可以熬到2049年。这意味着,自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苦苦追赶的、曾经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将再次重回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宝座。而我们将成为见证者。

      姚博士这本书的副题是“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是学界第一次以2 000年的跨度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学层面上的分析。在此之前,有欧洲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出版过《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当然,姚博士的学术贡献并不仅仅在于做出了一道计算题。事实上,在这本着作中,他以无比严谨和严肃的态度在探讨一个更为深入的课题: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战略达到那样的赶超目标。简单地说,也就是中国怎么在未来的20年内保持7%的增长,以及在其后的20年内保持3%的增长?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浮游着一个悲剧性的“赶超”往事。

      1958年开春,毛泽东去苏联莫斯科开会,期间,他与英国共产党负责人波兰特和高兰交谈,了解到再过15年,英国的钢产量可从2 000万吨增长到3 000万吨。他回头自己算了一笔账,认为中国再过15年将可达到4 000万吨。于是,在几天后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他公开表示,中国1958年有520万吨钢产量,再过5年,可达到1 000万~1 500万吨钢产量,15年后,可以达到3 500万~4 000万吨钢产量。

      从这时开始,中国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国家战略。为此,中国发动了“大跃进”,1958年6月,感觉形势一片大好的毛泽东把赶超时间大大缩短,提出“赶超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3年,两年是可能的。”这场赶超运动的后果,大家现在都知道,是全民砸锅卖铁大炼钢铁的闹剧,然后是1959~1961年的3年大饥荒,到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20世纪50年代的“超英赶美”与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超日赶美”,是否存在着一种可能的、可怕的相同路径逻辑?

      这显然并不是杞人忧天。

      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经济变革其实尝试过两条道路:一条是国家化的工业化道路,以国有资本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主力;另一条是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多元化的资本格局推进经济的繁荣。

      前面一条路,我们在1978年之前曾经尝试过。安格斯·麦迪森提供过一组数据,他对1952~1978年之间的亚洲各国人均GDP增长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是整体落后的。中国人均GDP增长率是2.3%,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是:6.7%、6.3%、4.8%、5.4%、6.6%。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 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1/3,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后面一条路,是最近30年所试验的。还是用麦迪森的数据,1978~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达到6.6%,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则依次为2.1%、6.3%、4.8%、3.9%、4.7%。把这些很枯燥的数据一一排列出来,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的经济变革已经不能偏离市场化的路径。而市场化的终极目的,是民富大于国强。

      “国强民富”是一个常常被顺口连在一起的成语,而事实上,国强未必民富,譬如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日本和苏联;而民富也未必要国强,譬如当今的北欧诸国。此理,很多国民未必了然。未来20年乃至40年,中国变革的主题应当是,如何从国强进而到民富,如何让全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福祉。

      只有在全民日渐富足与和谐的前提下,“超日赶美”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可能是又一次的GDP“大跃进”。

      回望百年中国的商业演进,历史的内在逻辑并没有被改朝换代所打断,那么多情节相似的故事如同翻拍电视剧般一再上演,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百年不变的剧本,那剧本里的台词竟像基因里的遗传信息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复制和轮回。如果我们再放眼看遥远一点,在过去2 000年里,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长期维持中央集权体制的大国。对威权的迷恋仍然是全民需要警惕和亟待破解的历史性课题。全球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权力的贪欲确实是人类的最大敌人,如果没有制度性的约束,世上似乎没有一个民族、一种政权可以自觉地自我控制,而免遭道德上和经济上的毁灭。

      我们是否需要“超日赶美”?这是一个全民勇气的问题。

      我们将如何“超日赶美”?这是一个全民智慧的问题。

      姚余栋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曾服务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今又在省级政府任职。他是一个少有的具备了国际视野、满怀济世抱负、在学界有相当研究功底的青年才俊。此书既是一部大国崛起的“预言书”,更是催进变革的“警世钟”。

      中国之进步,漫漫其修远。我等学人,以笔为剑,在风雨如晦中顶风而行,携手并进,也算是一件快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怎样应对供给革命?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怎样应对供给革命?

      哈继铭(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博士)

      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余栋完成了《重燃中国梦想》一书,作为曾在一起工作并相知颇深的老朋友,很为他感到高兴。书的内容丰富,构篇宏大,思想也深刻,特别是在2 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对中国经济进行总结,并对未来40年发展进行预测,到目前为止这些还都是第一次。

      高水平动态均衡陷阱对于农业经济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在长达5 000年的农业经济时代繁荣鼎盛,人口增长、科技发展、文化灿烂。但同时也正如本书所提出的,虽然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出生率和高技术改进能力相互抵消,人均GDP长期徘徊不前,经济发展处于高水平动态均衡陷阱中。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的辉煌很快被淹没。中国经济没能实现有效的转型,错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结果是强大的经济体逐渐衰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总结中国过去从辉煌到衰败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闭关锁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自我封闭的帝国一直陶醉在农业经济时代的成就与辉煌之中,不知生产力革命会彻底改变人类经济基本模式。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过去的一切成就都可能是那么微不足道和不堪一击。

      着眼当代,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也是同样的道理,究其深层次原因,也和农业经济时代的中国犯了同样的错误,虽然犯错误的原因和结果可能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抱守昨日的辉煌与梦想一定会被生产力革命所抛弃。应该说,一个国家实现有效的经济时代跃迁是一个痛苦而又艰辛的过程,其间不仅有经济的波动与阵痛,更需要创新文化和经济体制机制的配合,同时这种因生产力革命而引发的技术进步又带有巨大的风险,所以说没有经济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跃迁可能根本无法实现,这也正可解释近代中国和当代日本所遇到的困境。

      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因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而在当今社会成为一门显学,但实事求是地讲,经济学从历史的角度看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如,经济的长期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无数经济学大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人类的认知水平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但遗憾的是,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表明,我们对长期增长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在供给方面的研究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喜的是,在本书中作者在其2002年出版的《学习经济》一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提出了“垂直但跳跃的总供给模型”,我觉得这一理论从人类生产力革命的高度,按照经济时代跃迁的变化轨迹给了总供给一个较合理的解释。在一个经济时代里,长期看总供给是垂直的,在下一个经济时代,总供给也是垂直的,并与前一个时代的总供给平行,但两者之间有一个因生产力革命而产生的距离,这个距离是质的差异,严格区分了两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两个时代也是无法相比的,下一个时代要比前一个时代拥有无法超越的优势。从人类历史来看,最先出现的是农业经济时代,这个时代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因农业文明而战胜了大自然,也战胜了自然界里人类本身之外的其他一切生命。紧接着是工业经济时代和已经出现的信息经济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时代,再接下来可能是生物经济时代。人类的经济福利正是在应对这种供给跃迁的挑战中不断挑战新的高度。伴随着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革命,催生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的新产业和新经济模式。这种过程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虽然每个时代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但每个时代的来临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可能在一个时代是经济巨人,但不能保证在下一个时代依然如此。在生产力革命面前,任何经济体都是机会均等的,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后来居上,抓不住机遇就会停滞沉沦。

      展望未来中国,作者依据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给出了理性预测,未来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梦想3.0,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充满艰辛与挑战,同时作者也给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我们有幸会成为一个见证人和中国梦想3.0的参与者。让我们期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1)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自序

      经济学是理论,也是实践。秉承经济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作为经济工作者一成不变的追求。我长期坚持经济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我出国10年,在英国剑桥读书5年,博士论文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在美国工作5年,其中世界银行近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年。这10年中我走访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各国经济生活有着较深刻且直观的了解。在回国后的4年中,我去了国内许多地方,见到了大量的新鲜事物,感到“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撰写这本书的念头,但苦于平时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动笔。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是我与吴晓波的“亚布力之约”。

      2008年1月,我与晓波在黑龙江省亚布力相遇,畅叙几个小时,相见恨晚。晓波认为,2009年是共和国建立60周年,按照中国的传统,甲子为大,中国需要一本从经济角度回顾历史并展望未来的书。他了解我在经济方面做的一些研究后,就约我写作这样一本书。我当时担心,我的书学术性太强,不会有太多人喜欢。但晓波觉得,不要在乎这些,时代需要这个选题,这是一种历史责任。他讲述了他写《激荡三十年》的动因:2004年的一个下午,身在美国的吴晓波萌生了写一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企业史的念头。当时,有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一本书,题目较枯燥。但吴晓波坚持要写,他觉得,中国需要一部企业史。4年后,他的《激荡三十年》出版,成为当年畅销书,至今他发起的“激荡风云”仍然让人们与那还未远行的激荡时代产生强烈共鸣。

      我受到晓波的鼓励,就一口答应下来。没想到,我后来对这样一个“亚布力之约”不是被动地信守承诺,而是在书稿的创作过程中“沉醉不知归路”,欲罢不能。

      这本书起源是为共和国甲子华诞而写的。我查阅了建国40周年和50周年时的经济文献,发现尚缺乏对经济历史大跨度的总结,这使我更加认同晓波的观点,也钦佩他在选题上的慧眼独具。尽管2008年有不少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好书,但我觉得很有必要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从经济大历史、经济大未来的角度审视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整体经济历程,包括新中国第一个30年(1949~1979年)和第二个30年(1979~2009年)。顾名思义,经济大历史就是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而经济大未来就是要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两个孪生的哲学问题,仅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不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2)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对时代整体结构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从1949年到2009年的60年,在中华5 000年文明史上,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我越来越觉得,建国60周年的经济巨变,无论从纵向时代定位还是横向国际比较,都是一次“中国经济大变局”,也是“中国梦想”从熄灭到重新点燃的过程。从纵向看,这个60年是承继了千年来中国经济的辉煌,是逆转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经济的沉沦,是开辟了它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60年基本上完成了5 000年来中国农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革命,即工业革命,改变了中国从公元1年到1948年以来人均GDP长期停滞的状态,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社会财富,并且深远地影响了今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从横向看,这个60年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亚洲的范畴。纵观历史,唯一可与之在程度上相比的是19世纪美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继5 000年前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之后,再次点燃“中国梦想”的经济圣火,取得罕见的重新崛起,产生的全球性效应还在延续,并将深刻地改变人类未来的经济前途和命运。

      在这本书里,我试图描述的“中国经济大变局”这个伟大事物只是刚刚完成,“中国梦想”之火刚刚重新燃烧。依靠大量的客观数据作为根据,我可以暂时放下“距离产生公正”的历史学规律,对中国的第二次经济革命作出一个冷静、客观的总结。我们既是“中国经济大变局”的戏外观众,同时也是戏中人。错过在共和国甲子华诞之时总结过去60年,会留下时代的遗憾;错过在共和国甲子华诞之时憧憬未来40年,会缺少时代的浪漫。所以,我把一个经济工作者在“中国经济大变局”中的亲身经历和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思考记录下来。正像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的:“研究和论述这些问题的时机看来已经到来,今天我们所处的确切地位正好使我们能更好地观察和判断这个伟大事物。我们离大革命已相当远,使我们只轻微地感受那种令革命参与者目眩的激情;同时我们离大革命仍相当近,使我们能够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加以理解。过不多久,人们就很难做到这点了,因为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产生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于本身的成功,反变得不可理解了。”

      本书的思路是大跨度地把经济时代划分开来。从公元1年到公元2049年,我按照中国经济“赢利模式”的变化,把这2049年划分为6个经济时代: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公元1840~1948年是“危机时代”,工业经济的“赢利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却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共和国前30年(1949~1979年)是“创业时代”,积极探索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标志的“中国梦想1.0”,找到了一条次优的“赢利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在重工业化道路上付出了高昂学费,但也推动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后30年(1979~2009年)是“价格时代”,找到了最优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价格”享誉全球,实现了以小康水平为标志的“中国梦想2.0”;今后20年即从建国60年到建国80年(2009~2029年)是“品牌时代”,“中国制造”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品牌时尚,追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想2.5”;从建国80年到建国100年(2029~2049年)是“创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中国信息”和“中国生物”成就“中国新经济”;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华诞,中国实现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中国梦想3.0”,成为世界经济前沿的主要引擎之一,为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再次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上将出现一个拥有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的全新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3)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我将带领读者在巨大的时间跨度中快速地切换时代画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并非想运用蒙太奇般的手法给读者造成奇特的感觉,也没有本事造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徐徐展开的5 000年文明画卷的神奇,更不是故意渲染历史本身的沉重和人类对未来憧憬的美学倾向,而是希望和读者一起做“中国梦想3.0”的寻梦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小康的千年“中国梦想”,只是在明清两代的禁海束缚了丰富的想象力,对工业革命的爆发毫无知觉。

      中国由于对工业革命的想象力不足造成的近代经济沉沦只发生过一次,1949年以来重燃的“中国梦想”,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能目睹其壮美绚丽的过程是何等难得。我于是尝试作了一首《中国梦想赋》:

      大河泱泱,大海磅礴,寥廓万里山河。

      缅怀华夏五千年,薪火绵延兮,豪华风流中国梦。

      伤怆禁海四百载,闭关锁国兮,凤鸟折翼坠溺亡。

      魂断珠江口惊变,经济沉沦兮,燕赵悲歌有国殇。   

      激荡甲子六十年,创业维新兮,谈笑间天下小康。

      莫愁前路多荆棘,夙夜创新兮,凤鸟浴火而重生。

      壮思中华千秋运,  粲然复兴兮, 翱翔四海万载长。

      记述这样一个“中国经济大变局”并非易事,一方面要有客观的经济事实,另一方面要有创新的经济思想,并且能够把经济数据与经济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也使占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陷入了危机状态,世界呼唤新的经济学革命。我秉承剑桥大学经济学派敢于挑战正统学术的传统,早在2002年出版的《学习经济》一书中就提出了新的经济思想,即把科学哲学引入经济学,提出供给曲线的跳跃,为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基本框架。在这本书中,我延用这个经济思想,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通古今之变”,去理解过去,预测未来。

      公元2009年,共和国60周年华诞。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后“中国经济大变局”开始的时代,一个敢于大声喊出“我有一个中国梦想”的时代,不禁心潮澎湃。本书虽是经济学专着,但也涉及了广泛的其他领域。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本书把我内心的感受和人生体验用理性的语言同广大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有所了解和思考。不管怎样,我希望尽我所能给读者奉上一本能带来历史感、时代感和未来感“三感一体”的经济学专着。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21: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世界不是平的(1)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第一篇 世界是阶梯式的

      在谈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世界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在这些欢乐的年代里,我们丧失了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们所具有的那种包含深刻思想的世界观。18世纪之前,人们并不抱有虚妄的希望。18世纪后期,这种幻想开始流行起来,为了平息这些幻想,马尔萨斯揭露了一个恶魔。在半个世纪里,所有严肃的经济学着作都对这个恶魔作出了清晰的展望。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个恶魔被我们控制住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恶魔就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在马尔萨斯“忧郁”经济学褪色之后,人们的经济世界开始被自由放任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交替统治着,认为存在永恒的投资机会,人类的经济问题主要在总需求方面,而不在供给方面。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汲取历史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以至于1929~1933年世界大萧条产生的真正原因被搞模糊了,人们集体性失忆了,处于非理性乐观状态,忘却经济生活存在的巨大的有效供给不足的危险。  

      当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观点被广泛接受的时候,整个世界2009年仍在金融危机中痛苦地呻吟着,每个人在“平坦世界”中可以利用的机会几乎荡然无存。当人们感慨“世界是新的”,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欢呼雀跃的时候,2008年欧美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如冰岛、乌克兰和匈牙利等国大量出逃,出现资本账户危机风险,纷纷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救援。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得到显着增强,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2009年,世界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有一个共识,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 500亿美元贷款总额不够,应增加一倍。而2005年,当我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向该组织求援的国家越来越少,该组织的2 500亿美元贷款总额似乎绰绰有余,根本都花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世界不是平的(2)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2009年,人类陷入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中。在恐惧中,人们已经缺乏思想的深刻性,不知所措。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深刻反思主流经济思想的正确性,探寻人类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答案。在这本书里,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本观点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人类经济生活永恒的挑战,就是“生产力革命”。我认为生产力革命是不确定的和不知不觉的,但是必然要发生的。它既是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又代表了新的投资机会。经济历史早已证明,生产力革命在创造新产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潜力。但是,现有的经济制度缺乏足够的适应性,经济结构调整也是痛苦的过程,这就会造成有效供给不足。有些经济体能够抓住生产力革命的机遇,创造新产业;而有些经济体往往没有能力抓住投资机会,经济陷入停滞或衰退。所以,世界并不是平的,也很难说是新的。

      其实,面对生产力革命这个永恒的挑战,人类的最佳状态既不是过度悲观,也不是过度乐观,而应该是一种谨慎的乐观主义。应对挑战的办法就是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也就是“学习型经济”。如果我们探究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革命的内在机制,就会发现4个关键的“零件”: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国家学习体系和适度开放的国际收支账户。我在2002年出版的《学习经济》一书里对这些关键机制作过深入的分析,本书不再详述。

      第一章 世界不是平的

      第一节 生产力革命创造世界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工作,整日奔波于世界各地,写出了富有语言魅力的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世界是扁平的,各地的人们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机会也越来越一致。而企业与国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来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体现价值,而不再局限于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格局。”他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形象生动的阶段。

      “全球化1.0”阶段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这一阶段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劳动力是这一阶段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力。在全球化1.0年代,世界从地理上的大尺寸缩到中等尺寸。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是由个别国家所带领的,如西班牙去美洲新大陆,葡萄牙去东亚,英国去印度和北美。国家进行全球化的动因是为了掠夺自然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0: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世界不是平的(3)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全球化2.0”阶段是公司之间的融合,时间是从1800年到2000年,各种技术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一时代的全球化把世界从中型压缩到小型。这段时间的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开始,从事制造业的跨国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产业链条。后来,随着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和可靠性的大幅提高,服务对象从不能远距离交换的商品变为可远距离交换的商品,创新型的服务贸易异军突起。一些跨国企业,开始把商业服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进行服务外包,由此大大降低了成本。

      “全球化3.0”阶段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不同,信息服务突如其来,生产出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形式的附加值,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弗里德曼认为,信息革命在过去30年不断地深化,资本、技术和人才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能实现全球性流动和配置。软件的不断创新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在这个全球化3.0时代,世界从小型缩成微型,同时夷平了全球的经济舞台。弗里德曼预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并不是国家全球化,也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小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将自己置于全球舞台之上,逐渐横向和纵向地扩展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和延长产业链条。而大企业则想办法做小,专注于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甚至把生产流程全部转移到海外,本土只负责系统集成开发和管理。在这个全球市场上,竞技场变得更平等,使小企业能够快节奏地与全球各地的大公司展开竞争。

      弗里德曼描述的童话世界是美丽的,但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印度的特例,不具有适用于广大低收入国家的普遍意义。1991年前,印度经济是类似计划经济的体制。一个企业要买一台计算机,需要跑新德里至少50趟,去办各种许可证。1991年印度外汇储备用光了,遭受了经常性账户危机。1991年6月~1996年5月,辛格担任拉奥政府财政部长期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破了“许可证经济”的种种枷锁。印度的供给反应是惊人的,瞬间就抓住信息革命的机会,在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上迅速崛起,令世界震惊。就在印度经济突然快速增长,打破持续44年的2%~3%的“印度式增长”之前,世界银行和各国的普遍共识是经济发展要先走工业化道路,其中重化工业阶段是必由之路,然后走信息化道路。然而,印度“倒立而行”,先从非资本密集型的信息服务业入手,绕过了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外汇储备限制和基础设施较差等因素,全力发展服务业,反而让印度发挥了拥有低成本和英语娴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积累充足后,印度从2004年开始逐步发展制造业。可以预言,印度经济在中长期仍旧会较快地增长。但是,印度独特的经验能否为世界其他国家复制呢?答案是可能性很小。信息服务业的前提不光是拥有便宜的劳动力,还必须拥有大量受过至少高中教育的初级知识员工,即积累的人力资本要达到一定门槛。而大部分低收入国家只有低成本劳动力,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2-24 22:03
  • 签到天数: 77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0: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世界不是平的(4)姚余栋 中信出版社
      那么,世界真是平的吗?单单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确是扁平化了,可是从社会福利来讲却并非如此。理论上说,低收入国家可以利用系统技术模块化的趋势,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发挥低成本的优势,稳步地边干边学,累积经验,再向高端模块攀升。这样,低收入国家可以比高收入国家增长得快一些,各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应该出现相对趋同的现象。可是,恰恰相反,从1820年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如图1-1所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人均收入数据显示,世界各大区域的人均收入在1820年前基本相同,但1820年之后,美国和西欧持续增长,成为“富裕国家俱乐部”;拉丁美洲地区和东欧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俱乐部”;亚洲从1820年到1950年基本没有什么起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追赶,加入“中等收入国家俱乐部”;而非洲地区长期贫困,一直没有改变低收入的状况。所以,世界并不是平的,而是呈阶梯状的,各国收入差距还在拉大,表明阶梯间的距离也在继续扩大。

      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里的“阶梯理论”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平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还远远没有能够切入全球模块化生产。他描述道:“我们也感受到了发展的历程,即从维持生计的农业到轻工业和城市化,进而发展到高科技的服务业。在马拉维,有8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孟加拉国,农村人口比例是76%;印度是72%;而中国则为61%。在发展频谱的另一端--美国,农村人口仅占20%。在马拉维有不到25%的人口从事服务业,而美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75%。”他的“阶梯理论”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阶梯是赤贫。“如果把经济比作一架梯子,其依次上升的阶梯代表着通向经济福利的步骤,那么这个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占人类总数的1/6)过着像马拉维人一样的生活--疾病丛生、饥荒盛行、极其贫穷,以至于不能踏上发展之梯的第一阶。这些人是这个星球上‘穷人中最穷的人’或者说‘赤贫的人’。着名非洲经济专家保罗?科利尔在《最底层的10亿人:最贫穷国家衰败之谜》中也同样看到,‘虽然全球经济空前繁荣,但仍有10亿人口被甩在了发展的行列之外,沦为全球经济社会中最底层的10亿人,而这其中有70%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长期陷入停顿或衰退,而且至今看不到改进的希望。这些人和这些国家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构成了世界不稳定的因素’。”的确,正如科利尔所观察到的那样,索马里海盗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索马里的贫穷。

      第二阶梯是低收入。“沿着发展阶梯向上的几阶对应位于低收入国家上部的那一部分,大约有15亿人,他们面对的问题与孟加拉国的妇女所面对的问题相同。这些人属于‘穷人’,他们的生活比仅能维持生存好一些。……赤贫的人(大约为10亿)和穷人(另有15亿)合起来占全球人口的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3-29 15:28 , Processed in 0.1300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