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1|回复: 1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29 08: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发布时间:2014-05-28 17:09:30来源:黄河新闻网责任编辑:李青波


      中国网 山西(微博) 综合编辑 “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冯其庸为姚奠中老先生作的诗,正是对姚老的写照。姚奠中先生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在海内外学术界、书法界享有崇高声望。姚奠中先生有《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文史哲方面的著述。
      姚老生前以“老樗”自喻,一是自谦,二是对他祖宅老椿树的感恩。姚老画室的门楣上悬有一匾:亦曲园。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在苏州有一处花园,状如曲尺,故称曲园,暗喻“曲则全”,自号曲园居士。姚老的后院也有一个花园,园中小径曲曲弯弯,是以附庸太师爷,故取名“亦曲”。由是,在得知姚老辞世的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约请我省著名作家、《姚奠中》一书作者王东满先生及知名学者介子平先生撰文,编辑《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专题缅怀姚老。
      追怀
      为人为学称双馨
      王东满
      撰写《姚奠中》这样一部传记书稿是我不曾想过的,或者说我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直到姚老的女儿姚力芸突然打来电话,说姚老在一些社会友好与弟子们的说服下,决定将自己近百年人生经历与从教治学经历写传了,而且经过再三考虑与选择,决定请我来写。
      姚奠中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级硕学通儒,然而真正结识姚奠中先生却是不久之前,我带着刚出版的我的诗词书法集,在闫凤梧教授的引荐之下,第一次登门请教。及至接受邀请正式同姚老交谈并翻阅了姚老的年谱之后,我有点胆怯了,犹豫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我能完成得了吗?且不要说完成得好。但同时又更加清晰地感到,完成这样一部书稿,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姚老有着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交织,大嬗变、大动荡、大变革的百年。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折射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传记文学作品本身;
      第二,姚老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唯一健在的七个研究生之一,从章氏国学讲习会第一次受命走上讲台,执教讲课,辗转苏、皖、渝、黔、云、晋等多所大专院校,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教育事业,创造性地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是真正的大师级教授、教育家;
      第三,姚老师承章门,专治诸子,弘扬国学,其学术成就历历在案,是当今稀有的国学传承人;
      第四,姚老博学多才,才艺学识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词作品,他的书画艺术,几乎伴随着他的教学与学术道路,不断开花结果,为他的人生做了最美好的点缀。尤其是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他成为当今中国书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之一;
      第五,姚老一生历尽坎坷,磨难不断,但他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忠诚于教育事业,坚守着做人为文之道,人品文品,道德风范,高风亮节,如光风霁月,堪为人师。直到今天仍然“回首惭前哲”,毅然将自己积攒的“一点钱”捐献出来,设立“姚奠中教育基金”,扶掖晚辈后学,资助国学研究事业。“此举不仅在我省,而且在全国也是一个首创”。如此高尚的民族责任心,令人感动而敬佩。等等。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硕学通儒立传,分明不是姚老个人的事,应当是教育界、学术界、文学艺术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其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等,远远超出一部传记作品。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面对一座智慧丰蕴的高山,我决定迎难而上!
      我一边开始搜集关于姚老的资料,一边开始采访姚老,也就是听姚老自己谈。姚老身板笔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讲话还爱激动,说到开心之时,常常禁不住前仰后合,朗声大笑,这是非常难能的幸事。然而,姚老毕竟是一位在人生旅途艰难跋涉近百年的高龄老人了,不能让老人讲的时间长了,累了。所以我们约定每个星期采访二三次,最多不超过四次,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仅采访姚老就花去一年多时间。老人对早年之事记忆非常好,有时一件事,能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一两个小时而不完。还常常因为我的长治口音与他的晋南口音相去甚远,加上老人有点耳背,听不明白,不得不借助“笔谈”。后来就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采访开始,姚老总要在我们面前准备一张纸与一支笔。
      采访完了,资料还在搜集中。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辨伪索证,难题重重。但姚老的基本轮廓已经在我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就又突显出一个问题:定位。姚老是集教授、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大家,为其立传,作者的主观意识(或者说着笔)应当有个主次从属之分。经过同一些比较了解姚老的学者、专家、同事和姚老的大弟子有意无意地征求意见,以及向姚老本人请示,最后定位教授、教育家为主领,即以姚老的从教脉络——教学经历、思想、经验、业绩等为主线,统领学术、艺术等领域;以姚老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贯穿其学术成就与文学艺术成就。
      搜集资料是件大难事。江山更迭,人世沧桑,姚老当年在过的许多单位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地名都“革故鼎新”,找不到当年一砖片瓦。姚老接触的大学者、大教育家很多,(多已不在世),但他的年谱中往往只有两个字,某年某月与某某“定交”。为了向读者交待清这两个字的内涵,就要折腾多少个日夜。还有,一些资料中同一件事记述不一,这又得去费力“辨伪”取真。当然,即使是姚老自己回忆讲述的,也难免有前后不一致的时候,毕竟是年迈老人的回忆。好在姚老还有一些日记可查。
      还有个书名问题。因为在一些学术或教育界的大家给姚老的书信中,时见尊其为“鸿儒”(如周汝昌)、“大师”、“泰斗”等敬称,后来编辑审稿后兴奋地说,姚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师,而且是当今凤毛麟角的大师。即拟了《大师姚奠中》、《姚奠中》、《姚奠中传》三个书名供选择。我将此三个书名念给姚老,请他决定。姚老一听“大师”二字,便哈哈大笑,又摇头又摆手,连声说,别大师了!别大师了!担不起……担不起……那个神态正好由摄影师李明给抓拍下来,非常生动。最后选定一个不加任何包装的《姚奠中》。也是我心中的选择。
      从2007年8月18日开始动笔,到2009年2月28日,终于断续写出第一稿,即呈请姚老审读批改。姚老这一审读就又是半年多时间。中间我婉转催过两次。姚老无奈地说,一是他本来就看得很慢,一天只能看一两千字;二是找他的人太多,还有一些社会活动。等等。我说您下个决心闭门谢客。姚老笑笑说,不成啊!我这个门从来都是有叫即开,不能违了先例。无奈只好耐心等待。姚老的认真使我感动与自责,洋洋四十五六万字的书稿,姚老非但一字一句地看,而且还用近似五号字的朱笔,在行间字缝中加以批改,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好在姚老的字无论毛笔抑或圆珠笔写的,我差不多都能辨认,于是我又依照姚老的批改意见,逐一增删修改。
      撰写《姚奠中》书稿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好的一次历练,我虽然付出了许多,但同时也学到了更多。我虽然感到沉重的压力与艰辛,但更为自己从姚老那里学到许多治学、为文、做人、文史、艺文等多方面的收获而欣慰。尤其是姚老的人品文品,是我学习的楷模,永远引以为范。
      我曾有一首诗《敬酬姚奠中老》,可见这位九秩老人学识人品与精神风貌之一斑,特抄录于后,以志景仰敬爱之情。
      为人为学称双馨,桃李不言天下尊。寿若精金坚且美,学如瀚海广而深。一枝秃笔矜高古,两袖清风布士林。墨舞龙蛇迎晚照,气扬神飞暮天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怀  为人为学称双馨
      王东满
      撰写《姚奠中》这样一部传记书稿是我不曾想过的,或者说我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直到姚老的女儿姚力芸突然打来电话,说姚老在一些社会友好与弟子们的说服下,决定将自己近百年人生经历与从教治学经历写传了,而且经过再三考虑与选择,决定请我来写。
      姚奠中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师级硕学通儒,然而真正结识姚奠中先生却是不久之前,我带着刚出版的我的诗词书法集,在闫凤梧教授的引荐之下,第一次登门请教。及至接受邀请正式同姚老交谈并翻阅了姚老的年谱之后,我有点胆怯了,犹豫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我能完成得了吗?且不要说完成得好。但同时又更加清晰地感到,完成这样一部书稿,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姚老有着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交织,大嬗变、大动荡、大变革的百年。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折射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传记文学作品本身;
      第二,姚老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唯一健在的七个研究生之一,从章氏国学讲习会第一次受命走上讲台,执教讲课,辗转苏、皖、渝、黔、云、晋等多所大专院校,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教育事业,创造性地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是真正的大师级教授、教育家;
      第三,姚老师承章门,专治诸子,弘扬国学,其学术成就历历在案,是当今稀有的国学传承人;
      第四,姚老博学多才,才艺学识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词作品,他的书画艺术,几乎伴随着他的教学与学术道路,不断开花结果,为他的人生做了最美好的点缀。尤其是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使他成为当今中国书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之一;
      第五,姚老一生历尽坎坷,磨难不断,但他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忠诚于教育事业,坚守着做人为文之道,人品文品,道德风范,高风亮节,如光风霁月,堪为人师。直到今天仍然“回首惭前哲”,毅然将自己积攒的“一点钱”捐献出来,设立“姚奠中教育基金”,扶掖晚辈后学,资助国学研究事业。“此举不仅在我省,而且在全国也是一个首创”。如此高尚的民族责任心,令人感动而敬佩。等等。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硕学通儒立传,分明不是姚老个人的事,应当是教育界、学术界、文学艺术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其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等,远远超出一部传记作品。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面对一座智慧丰蕴的高山,我决定迎难而上!
      我一边开始搜集关于姚老的资料,一边开始采访姚老,也就是听姚老自己谈。姚老身板笔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讲话还爱激动,说到开心之时,常常禁不住前仰后合,朗声大笑,这是非常难能的幸事。然而,姚老毕竟是一位在人生旅途艰难跋涉近百年的高龄老人了,不能让老人讲的时间长了,累了。所以我们约定每个星期采访二三次,最多不超过四次,每次不超过两个小时。仅采访姚老就花去一年多时间。老人对早年之事记忆非常好,有时一件事,能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一两个小时而不完。还常常因为我的长治口音与他的晋南口音相去甚远,加上老人有点耳背,听不明白,不得不借助“笔谈”。后来就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采访开始,姚老总要在我们面前准备一张纸与一支笔。
      采访完了,资料还在搜集中。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辨伪索证,难题重重。但姚老的基本轮廓已经在我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就又突显出一个问题:定位。姚老是集教授、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大家,为其立传,作者的主观意识(或者说着笔)应当有个主次从属之分。经过同一些比较了解姚老的学者、专家、同事和姚老的大弟子有意无意地征求意见,以及向姚老本人请示,最后定位教授、教育家为主领,即以姚老的从教脉络——教学经历、思想、经验、业绩等为主线,统领学术、艺术等领域;以姚老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贯穿其学术成就与文学艺术成就。
      搜集资料是件大难事。江山更迭,人世沧桑,姚老当年在过的许多单位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地名都“革故鼎新”,找不到当年一砖片瓦。姚老接触的大学者、大教育家很多,(多已不在世),但他的年谱中往往只有两个字,某年某月与某某“定交”。为了向读者交待清这两个字的内涵,就要折腾多少个日夜。还有,一些资料中同一件事记述不一,这又得去费力“辨伪”取真。当然,即使是姚老自己回忆讲述的,也难免有前后不一致的时候,毕竟是年迈老人的回忆。好在姚老还有一些日记可查。
      还有个书名问题。因为在一些学术或教育界的大家给姚老的书信中,时见尊其为“鸿儒”(如周汝昌)、“大师”、“泰斗”等敬称,后来编辑审稿后兴奋地说,姚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师,而且是当今凤毛麟角的大师。即拟了《大师姚奠中》、《姚奠中》、《姚奠中传》三个书名供选择。我将此三个书名念给姚老,请他决定。姚老一听“大师”二字,便哈哈大笑,又摇头又摆手,连声说,别大师了!别大师了!担不起……担不起……那个神态正好由摄影师李明给抓拍下来,非常生动。最后选定一个不加任何包装的《姚奠中》。也是我心中的选择。
      从2007年8月18日开始动笔,到2009年2月28日,终于断续写出第一稿,即呈请姚老审读批改。姚老这一审读就又是半年多时间。中间我婉转催过两次。姚老无奈地说,一是他本来就看得很慢,一天只能看一两千字;二是找他的人太多,还有一些社会活动。等等。我说您下个决心闭门谢客。姚老笑笑说,不成啊!我这个门从来都是有叫即开,不能违了先例。无奈只好耐心等待。姚老的认真使我感动与自责,洋洋四十五六万字的书稿,姚老非但一字一句地看,而且还用近似五号字的朱笔,在行间字缝中加以批改,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好在姚老的字无论毛笔抑或圆珠笔写的,我差不多都能辨认,于是我又依照姚老的批改意见,逐一增删修改。
      撰写《姚奠中》书稿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好的一次历练,我虽然付出了许多,但同时也学到了更多。我虽然感到沉重的压力与艰辛,但更为自己从姚老那里学到许多治学、为文、做人、文史、艺文等多方面的收获而欣慰。尤其是姚老的人品文品,是我学习的楷模,永远引以为范。
      我曾有一首诗《敬酬姚奠中老》,可见这位九秩老人学识人品与精神风貌之一斑,特抄录于后,以志景仰敬爱之情。
      为人为学称双馨,桃李不言天下尊。寿若精金坚且美,学如瀚海广而深。一枝秃笔矜高古,两袖清风布士林。墨舞龙蛇迎晚照,气扬神飞暮天云。
      追忆
      百岁老人的“手语”
      王东满
      有些日子没有去看望姚奠中老人与张颔、林鹏老人了,心里总惦着。近日将《文坛春秋》与《王东满诗词书艺》等要发的文稿编发之后,有两日空档,便决定先去看望姚老。那日天气阴沉,姚老住的是老宿舍楼,又是一层,光线更暗了许多。不过客厅显然是换了新沙发家具,感觉异常整洁清新。家里人正忙着准备给姚老洗澡,可是姚老午睡还未醒来。姚老的女儿力芸说,不好意思,正要给他洗澡。您有没有要事?我说,没事,我就是有些日子没过来,想来看看姚老,没有别的事情。力芸说,今天不知怎么了,睡的时间太长。澡盆已经放好水,就等着给他洗澡。力芸陪我和妻子说了一会儿话,主要是姚老的身体,姚老基金会的一些事,还有省里要为姚老和张颔、林鹏三位老人举办书法联展,正在筹办,她这几天特别忙等。一边招呼保姆看看姚老睡醒了没有。我感到今天来得不是时候,正欲告辞,力芸突然想起问我,王老师!还有个事,你存的《姚奠中》一书还多不多?我回答说,要书的朋友特别多,我存的也不多了。力芸说,是这样,好多读者反映书店买不到书(《姚奠中》),我这里的书(《姚奠中》)也不多了,读者纷纷要求再版,正好北京有一家文化公司愿意重新包装再版,你看可不可以?力芸此说,我深有同感,不断有读者问我哪里能买到此书,甚至有的读者通过我的朋友向我求书。但要再版,特别是由别的什么文化公司再版,我可作不了主。我说,这得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系,因为关系到版权问题。
      谈话间,姚老睡醒了。没待我站起来,只见姚老穿着睡衣,在保姆和家人的陪伴下已经缓步走出通往卧室的小门,既未拄杖,也未让人掺扶,腰板微微向前探着,面色白晰透红,目光有神,不知者真不敢想象是一位百岁老人。我本来不想打扰老人的,因为姚老的卧室离洗澡间隔着客厅,待姚老走到客厅时,我还是禁不住下意识地迎上去,且故意将脸伸到姚老面前,想看看姚老的视力与反应。让我欣慰的是,姚老居然十分敏锐地认出我,眼睛一亮,惊喜地“哦”了一声。说,是你!你来了!同时伸过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因为怕他着凉,我只是说了一句,“我来看看您,姚老您快洗澡”,便欲抽身闪开。姚老依然握着我的手不放,我能感到他的手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到大家纷纷催他别着凉,快洗澡,我感觉到姚老的双手分明特别用劲握了一下,才慢慢松开。这用劲一握,分明是姚老的“手语”,无言胜有言,一握两心知。
      我每次来看望姚老,姚老总是这样,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直到一步一步送到门口。我会清晰地感触到有一股热力瞬间贯通全身。此刻虽然只是一人一句不能再简短的话语,不能再匆匆的会面,但我感觉出这位百岁老人的双手,还像以往一样有力,一样饱含着无限真诚与丰富的感情,似述说着千言万语,尤其是那特别“使劲一握”,犹如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春风大雅润万物,大爱尽在不言中。
      追思
      “出乎其外”的大家功夫
      介子平
      “书法大家”的界说是个主观的厘定,却也合理,至少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我们所关注的范畴出类拔萃,卓尔翘楚。然而,技艺如其高视阔步、不同凡响的比肩者多矣,何以唯有他们被公举为大家,而其他人只得分际于鸿沟以外呢?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言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词如此,书画亦然。为此,张大千在谈到作画与读书的关系时也说:“作画如脱欲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入乎其内者夥,出乎其外者寡,而能出乎其外者,即为大家。
      支撑其出乎其外的因素很多,但人品之高洁、操行之高蹈、学问之高湛、见识之高明必不可少。
      姚奠中先生乃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姚先生以小学为基础的治学思想,集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现实关怀,融通百氏的大儒风范,遗风即承自章先生。姚先生是名副其实的集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教育家于一体的大家,诸多成就所体现出的,乃传统学者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此般境界与人格,使之束修行止,高风亮节,与之相处如沐春风,如闻天籁。此种境界与人格更代表了一种文化指向,标明了身心健康的精神走向。纵如此,姚先生仍手不释卷。偶立雪于姚门,先生正在隔壁屋内日课般阅读,本想待先生间歇时有话可说,但一个时辰后先生仍入定不起,终因不忍强扰而悻悻然不遇。一次与姚先生的高足李星元聊天,谈及家乡人士前来探望,惊叹不已先生的读书劲头,姚先生道:“不读书,没有饭吃。”似戏言,却至理。
      诗文书画,其事不一,其理则同,善读书者,不难一隅三反,触类旁通。读书养性,书画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读书多,造诣深,老练世故,遗落尘累,降去凡俗,翛然物外,下笔自高人一筹。诸位大家书画作品之精深、之瑰玮在此暂且不论,仅就其“出乎其外”的功夫而言,衔华佩实,金相玉质。书画只是其业余,而仅就业余而言,常人终其一生、竭尽所有不可企及,何故?这便是“出乎其外”的要旨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功夫何在,无疑诸大家已将其具体化了。
      挽联内容:
      问学砚边如坐春风人瑞咳唾滋朽木;祭灵庭下犹闻鸠杖通家涕泗挽慈翁。
      注释:
      咳唾:《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则如雾。”又见《后汉书·赵壹传》:“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鸠杖:《后汉书·礼仪志中》:“玉杖,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2 22:42 , Processed in 0.1085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