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4|回复: 0

旧时口岸“四大家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07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3 09: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旧时口岸“四大家族”
    • 作者:戚正欣 来源:泰州晚报
    • 泰州新闻网讯:
    •     旧时口岸有“四大家族”,即赵、姚、李、戚四大姓。
          所谓家族,是指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口岸四大家族形成的准确时间,现在已无稽可考,但从口岸集镇的发展及各大姓氏的族谱中可以看出,到明太祖“洪武赶散”时,大量人口才从苏州阊门外迁至柴墟,口岸这地方也才开始繁荣起来,只有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的家族发展壮大才有了可能。到明弘治年间,由于水陆运输的发展,泰兴县知县罗贤将柴墟改名为口岸后,这些家族才崭露头角,至于四大家族真正登上口岸社会的舞台,估计已是明末以后的事了。清末民初,应是四大家族的鼎盛时期,到民国后期,四大家族的称谓虽还存在,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赵氏家族
          赵姓原为北宋皇帝姓氏,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称帝,宋廷南迁,所随一支流落于镇江大港一带。元末为避兵乱,该地赵氏又从大港迁至口岸东郊,合族居住于赵家大门。直至民国期间,赵宅依然豪华气派、蔚为大观,门口有借鉴古人诗句的对联一副:“一水开明镜,双桥驾彩虹。”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左右两边廊檐下可以住人。
          赵家大门前有一片广场,百姓称此一带为赵家场,经过若干代的繁衍生息,到新中国成立初,赵家场东西已长达百米,住有几十户赵姓人家。也许是迷信皇族血统的“高贵”吧,口岸的四大家族中把“赵”推为首位。后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一批赵姓移居到刁铺西南北固江一带,定庄名赵家庄,一些赵姓定居于刁铺西大街,并在此建有赵氏宗祠。
          新中国成立前,赵氏代表人物有赵友琴。赵友琴是近代口岸中小学校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1881年9月出生于口岸赵家场,1911年7月在南京两江师范毕业。1922年经两江师范同乡兼同学李煦春介绍,北上天津铁路系统办的扶轮中学任初中部教务主任。 1927年暑假,他毅然放弃扶轮中学的高薪待遇和县立中学的聘请,来到家乡口岸办学。 1940年春,口岸沦陷,他拒绝担任日伪统治下的口岸小学校长职务,转而隐入乡间,做起私塾老师,继续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在后来担任私立口岸初中校长期间,他未领过学校一次薪水,为口岸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赵氏家族在口岸有很多商铺,赵福兴油坊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口岸规模最大的油料加工企业。使用机器生产,工人最多时达20余人,日产食油1000多斤,除供本地区民众食用外,大部分外销上海。业主赵介眉富裕起来后,关心教育,捐资助学,救济穷人,资助设立粥局,以度春荒。
      姚氏家族
          十八世纪中叶,在口岸金寿木帮兴起之前,江南姚氏来到口岸经营木材,由于经营有方,获利甚丰。为显示富有,重金买下了颇有影响的一私家园林,拆除旧房,重新翻建,于乾隆四年动工,耗时两年,终于建成了精美绝伦、集山水园林于一体的雕花楼。雕花楼的落成,大大提高了姚氏在口岸的社会地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民国初年,雕花楼又易手于从事长江航运的富商李松如。
          新中国成立前姚氏集中居住于口岸东街,原口岸派出所和人民银行口岸办事处的高大堂皇的用房都是姚氏的住宅,该片建筑群以东,是前后三进的姚氏宗祠,宗祠前有一对汉白玉石狮,据说乃金寿公馆焚烧后从那里移来,姚氏宗祠从新中国成立初即为口岸小学低年级部,后又成为口岸中学宿舍,近年因城市建设而拆除。姚氏全盛时期,口岸东街至薛家院子都为其所有,时人称为“姚半街”。
          姚氏的代表人物为姚序东,生于1886年,病故于1969年12月,无党派人士,1911年毕业于江南武备学堂,任连长时,曾追随陈英士,后任至口北(长城以北张家口、宣化等地)镇守使署参谋长兼三十六混成旅旅长等职。1920年辞军职回到家乡,为家乡事业服务。1940年泰兴县城沦陷,县政府迁移乡下,经民众推举后报省任命,姚为泰兴县县长,兼泰兴保安团团长。
          抗战期间,陈毅将军曾约见姚序东,阐述团结抗日的道理,要其提供日军情报,支持我军抗日。姚曾参加过泰兴县“国大”代表的竞选,未能选上。
      李氏家族
          雕花楼易手后,李松如成为该楼新的主人。李氏幼时家境贫寒,成年后初在宣堡从事酱园业,后赴上海进入鸿安轮船公司谋生,时高港有中外客轮开设的洋棚(轮船招呼站),由于原负责人经营不善,派李松如接手管理。李任经理后不久,便改善管理、广开客源,使洋棚业务很快兴旺起来,李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日益提高。时雕花楼主人姚氏已日益没落,便将雕花楼出让给了李松如,雕花楼从此改名为李家大楼。
          李姓除领军人物李松如外,李信昌过载行亦是口岸李姓的大户。李信昌过载行位于老柴墟北街,城隍庙的后侧,为来往口岸的客商服务,从事的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纪人兼物流服务。近年来旧城改造,李信昌过载行原址保护,成为高港区历史文化展示馆用房,继续在文化高港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李姓名人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北伐时当过混成旅旅长的李尧夫,李参加过讨伐军阀孙传芳的战争,后厌倦战事,归隐林泉,回到老家建起了豪宅,一边读书写字、一边开办私塾。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用刺刀威逼他出来维持局面,他宁死不从,表现了中国人的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大片房产毅然无偿献给政府,而不给子女留下一砖一椽。
      戚氏家族
         戚氏在口岸发迹较早,明初即从苏州阊门外迁居于此。据民国19年编辑的《戚氏族谱》记载,戚氏家族为旧时口岸之大姓,历代名贤辈出,当年庆元西街有一半为其所有,俗称“戚半街”。
          口岸戚氏九世公戚世光生于明隆庆辛未年十月二十三日,万历戊午年由邑庠生中武科乡榜解元,明天启二年赴京会试,高中武科进士,官至镇淮参戎等职,因其业绩突出,先后两次受到皇封。至今在口岸解放街戚进士第里,还保存着当年安放圣旨的两只贴金盒。进士宅院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保存基本完好,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宅院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戚承训在口岸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经近年的考证查实,他就是广为流传的“柴墟八景”的作者。长期以来,“柴墟八景”的作者是谁一直是个谜,经近年来的考证研究,记载有这一史料的民国版《戚氏族谱》在口岸街道田河村戚和民家中发现,戚承训的曾祖父是戚珍,祖父是戚诒仕,他们都是乡梓名士,其诗文书法俱佳,都曾有若干著作传世。
          戚氏广泛分布于口岸镇区和乡村,除镇区集中居住者外,在口岸街道的城南村戚家坝、田河戚家庄、口岸王营村和蔡滩村都有戚姓族人分布,其戚氏宗祠位于蔡滩村二井组。
          数百年来,口岸的四大家族耕读为业,诗礼传家,兼营农商,尊师重教,与口岸其他各姓家族互相依赖、共存共荣,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口岸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总结这些历史,吸取其有益精华,摒弃其不合时宜的糟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定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综观各地家族存在的状况,一个家族要在一个地区上升为主导家族,必须具备若干条件,这就是:有足够比例的人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立足于社会的名门望族,有较高的社会事务参与度,有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人物。按照这些标准,口岸的四大家族不但都曾客观地存在过而且先后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作者供职扬子江慈善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9 01:23 , Processed in 0.0988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