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5|回复: 0

学、行、文艺高度统一的姚奠中先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9 09: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6-9 09:08 编辑

    学、行、文艺高度统一的姚奠中先生


    刘锁祥
      姚奠中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又是一位以诗、书、画、印并称为“四绝”的艺术家。
      先生早年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氏晚年仅收录的一批研究生之一。姚奠中先生继承了朴学的传统,以小学(文字、声韵、训诂)为基础,文、史、哲不分家为研究方向。从一九三七年开始,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他的专著除了早年的《中国文学史》外,五十年代以来,还出版了《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中国短篇小说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等。进入八十年代,又主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主持完成了《元好问全集》的点校和《通鉴纪事本末全译》。还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编写出版了《咏晋诗选》、《山西历代诗人诗选》、《唐宋绝句选注析》、《词谱范词注析》。另出版了《章太炎学术年谱》(二人合作)和《姚奠中论文选》、《姚奠中诗文辑存》以及《姚奠中书艺(附画、印)》等影响较大的专集。诚如有人说过的,凡是接触过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学问之博、思路之广、见解之精所叹服!
      先生一生执教于多所高校,从南到北,桃李遍天下。尤其是文革之后,劫后逢春,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三年间,培养了四批十九名硕士研究生。他们现在都已成为国家文化教育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骨干。
      姚奠中的书艺(包括画、印),在他读初中时期已崭露头角。之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活动中,虽自视为业余,但日积月累,工夫日深。六十岁以后,炉火纯青,染翰挥毫,已臻不期然而然之境。书法作品于六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之后,一经面向社会即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国际、国外多处大型展览,被收藏于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多处大博物馆、艺术馆,名闻遐迩。
      一九九O年、一九九三年先生分别在太原、北京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二OO二年,受河南郑州书法、文艺界的邀请,作为“百年翰墨”的代表进行了书法展出;二OO三年教师节,又在山西省政协、山西大学、山西书协等单位的主持下,进行了他的“九十华诞纪念师生书法展”。这些展览都得到了艺术界、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扬。一九九三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除电视台和二十多家报刊予以评介外,中国书协还召开了他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对他的书艺作了高度评价。
      大家的一致看法是:先生的书法功力深厚,作品典雅耐看,是典型的学者之书。著名学者周汝昌赠诗中说先生:“功深味厚中华境”,“学者、诗人、翰墨师”,一语中的。
      姚先生的为人、治学与书艺是高度的统一,今略说几点如次。
      一、高举“不自正入,不能变出”的旗帜。他认为这是傅青主的至言。不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壮年、老年,凡学书者,都要走正路,从点画、结构开始。这不只是学书门径,还应该长期坚持。尤其是幼、少年时期,如果不能正入,打不下正的基础,日后很难谈到变出。一些矜奇鹜怪,哗众取宠,自我吹嘘,沽名钓誉的所谓现代派,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的。先生幼年时期,就是以大、小楷为日课,十年不间断而后上溯汉魏以至周秦的。
      二、转益多师,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先生记述他九岁时已脱开仿影开始临帖,画画也在这时开始。依着家里旧有的《芥子园画谱》和《点石斋画谱》学起。书法由赵转颜,还开始摹仿了些魏碑和篆隶、钟鼎之类。由于有这种基础,所以在他上初中时,就常应求为人作书、作画。一九三二年十九岁来到省城太原,曾从常赞春(字子襄,山西大学教授)学篆书,还受到篆刻家李伯常的启发指点。尤其是一九三五年到苏州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门下期间,在学问请教中,也常涉及书法。先生自己说,“太炎先生指出‘汉碑头’、《石门颂》、《天发神谶碑》、《三体石经》,学篆、隶时不可不读,而《郑文公》、《石门铭》则是学楷书的门路”。这类提示,对先生影响很大,对他原来主学唐宋的旧习,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从此,先生书法在广泛吸取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观点。他的“论书绝句”第一首即指出“殷甲、周金、汉魏碑、钟王以下亦争奇”,就是从整个书法传统立论的。对于晚清康有为等过于强调碑学的论著,认为虽有卓识,但难免偏颇。指出“重帖轻碑骨力微,扬碑抑帖亦奚为?”表明了他兼收博取的坚定主张。
      三、治学、为人与书艺的统一。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北大教授金开诚说:“姚先生的书法有深度、很典雅,人格和书法风格是一个高度的统一”,“姚先生的书法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而献身,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张颔先生也说:“姚奠中先生是正人君子、正笔君子”,“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这些评论,反映出一个道理就是:作字,要作学问,更要作人。先生不仅字好,书法水平高,而且学问深厚,人品高洁、刚正,受人崇敬。先生青年时期,就曾参加一系列的救亡活动;在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同样是积极地站在反专制、反压迫、反内战的正义方面;在“文革”后期,仍能在“儒法斗争”等“四人帮”掀起的恶浪中,坚持实事求是,维护学术的尊严,而且这种精神一直贯穿在书法艺术中。先生是这样做的,同时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他在《书艺》自跋中,就着重提到:“……书家书法尽管再现字象,但也必须要表现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以至精神面貌。故艺术作品的高低,不仅决定作者的艺术修养,还进一步决定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画如此,书法尤其如此。这是由于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之故”。先生的这一段精辟至论和前面金开诚讲的“姚先生的书法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相一致的。在大家眼中姚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书艺之外,先生诗、画、印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
      先生的诗、词,既无无病呻吟,也少风花雪月,基本上是抚时感事而发,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着的。在“七七”事变,国难日深的一九三七年,他写道:“秋气遍寰宇,圣宫亦寂寥。素王何杳杳?赤子徒噍噍。乔木盲风起,寒花冷雨飘。胸怀家国事,午夜泛愁潮。”(《泗县文庙和武酉山》)他决心从戎,喊出:“儒生流落依戎马,故国飘摇风雨中。一片丹心伤碧水,两行红泪哭青山。梦中沉痛诗和血,觉后凄凉月满圜。志士英雄应即起,从头重整旧江关。”(《泗域感时》)他现存诗五百余首,都是和时代共呼吸,有为而作,此不具引。至于先生的《论诗绝句》、《论书绝句》这类诗作,属于专题性质,代表他的文艺观点,评价也很高。
      画和印,在一九九O年和一九九三年的先生个展中,同时展出的几十方印和十余幅画作,亦引起了观者的赞叹!
      年前有一趣事,有人在太原古玩市场偶遇一件四屏山水画,署名姚豫太,认为画的不错,当时就把它作为“古画”高价买下来了。后经人鉴定,知作者就是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随即拿画上门请教。这样才知此画是先生二十三岁由南方回家度寒假时,为族叔所作。由此可见先生作画工夫之深。
      对于印,依先生说:“初无师承,受一位老先生的启发,专学汉铜;后到西泠,吸取了不少教益,才有所变化。一九四七年在昆明,曾继闻一多之后,悬牌治印”。我们看得出,先生的印,平实而厚重,也让人有炉火纯青之感。
      姚先生的诗风、书品都是先生人品的反映,不论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还是遭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他始终保持着正直、谦逊、豁达的品格,始终对国家、人民包含着深厚的感情,始终是宠辱不惊,一任自然。
      最后以一首小诗敬献给九十老人姚奠中先生作结:学深骨亦劲,力至能拔山。文化文明事,一身只待闲。
    (摘自《名家风采》2004年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2:17 , Processed in 0.1174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