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5|回复: 0

功夫端在临池里——访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教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0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功夫端在临池里——访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教授
    作者:  朱继功


      记得有一次去拜访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谈及书法艺术,他说:“一个初学者如果花五年工夫学习绘画,可以把山川景物画得很像,也就是说初步具备了再现物象的能力,而同样花五年时间学书法,不一定能把字写好。”我体会他的意思是,书画同源,绘画不易学,书法更难,有志于学绘画的人,也要有书法的基本功。联想起书圣王羲之给书法所下的定义:“夫书者,玄妙之伎也。”(按照书画家古干的解释:玄者,幽远深奥之谓也;妙者,神奇工巧之谓也。)觉得可染先生的话寓意深刻,颇可玩味。最近看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姚奠中书艺展》,对“玄妙”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次书展中,有姚先生的金文、篆、隶、行草、楷书等作品一百余幅,各体皆精,还有十余幅山水花鸟和几十方篆刻。整个展览为首都书界注入一股浑厚、质朴、清新之气,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如书法家徐文达这样评析:“从楷体化出,注入隶篆金石,间以草体,成其独特的行草。来自古人,不拘泥于古人;借鉴今人,而不随时俗俯仰。金文古篆更堪称绝唱,他以钟鼎立体,又收小篆、分隶笔意,并蕴含楷书的提按偃仰,方圆使转,无论形体、布局、行笔、用锋以至肥瘦、疾徐,无不尽善。”
      展览会开幕之前,笔者专程访问了姚奠中先生。他一九一三年生于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今年欣逢八十华诞,现任山西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顾问、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名誉主委等职。他还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谈起学艺的经历和心得,姚先生说,他的伯父是前清秀才,书法很好,童年时代即在伯父和父亲的督促下,以大小楷为日课,从不间断,从小学开始习字临帖到现在已七十多年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小学到初中为打基础阶段;从初中毕业到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为全面提高阶段;从大学任教以后为追求自我阶段。他说,记得高中毕业时,有位老师劝我走艺术道路,认为我日后有希望成为大家;但另一位老师却对我说:“读书多,文字好,潜心于学术研究,才是正途。”我几经犹豫,终于选择了后一条道路,而以书法篆刻为余事。
      在书法方面,姚奠中受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和亲炙。那是在苏州章氏国学会,章太炎先生多次强调:学篆书要先写汉碑头,学隶书要先写《石门颂》,学魏碑要先写《郑文公碑》,学楷书要先写《张猛龙碑》,然后兼及《天发神谶碑》和《三体石经》。姚先生对此解释道,我琢磨老师的意思是基础要正,起点要高,追求格调高古。中国碑帖繁多,各有特色和长处,写字用笔如骑马,有放有收。骏马一日千里,但要收得住,否则就会闯祸。如《郑文公碑》为北魏圆笔之宗,有篆之气势,分隶之雅,草书之情理,放得开;而《张猛龙碑》,潇洒奇淡,奇正相生,收得拢,所以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苏州人杰地灵,如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家常举办展览等活动,观摩切磋,使我得益匪浅。
      经过数十年的默默耕耘,姚奠中的书法渐入佳境,一九九零年在太原举办书法展览,得到普遍好评。不少作品入选书法出版物,入藏展览馆,还被有些地方刻石勒碑。姚先生书法最可贵之处是丝毫没有俗媚矫揉之态,质朴中富有变化,气象万千;浑厚华滋中透出秀逸洒脱,颇具书卷气。而书卷气不可强求,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淡泊宽广的襟怀。姚先生在南北各高等学校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授从先秦到元明清的文学史、哲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并有《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唐代文学》等专著问世。八十年代还主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主持了《元好问全集》的校点和《通鉴纪事本末今译》审定工作,培养出硕士研究生二十多人,可谓著作等身,桃李满园。他曾被评为山西省和全国优秀教师,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由此可见,姚先生首先是学者,其次才是书法家,而其书法艺术的书卷气的渊源亦在于此。
      姚奠中先生书法的另一特点是书写的内容大都是自作诗词。如《姚奠中书艺》一书中,一百多幅书法作品,80%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词,这在当代书法家中亦属凤毛麟角。这与首都著名书法家柳倩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记得柳老曾对我说过,现在不少中青年的书法作品,大抵是抄录古人诗词,什么“月落乌啼霜满天……”“远上寒山石径斜……”等等,千篇一律,不免令人生厌。其实古代许多书法家,也者是造诣很深的文学家,如颜真卿、苏东坡、文徵明、祝枝山等人都能文善诗,信手写来,便是佳品。所以中青年书法家亟待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姚先生创作的诗中,亦可看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如“殷甲周金汉魏碑,钟王以下亦争奇,工夫端在临池里,骨力风神各共姿。”“巧媚排除始得真,苍松古柏肖为人,参傍篆隶知奇变,不与宋元作后尘。”这后一首诗是他读大书法家传山书法之后所作。明亡之后,传山秘密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曾被捕入狱,但终不屈服,并拒绝参加清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和接受官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宋元书法,总的来看,以“巧媚”为多,而传山对“巧媚”深恶痛绝,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所以姚先生诗中强调的“真”,既喻作书,也喻做人,为人要像苍松古柏那样昂然挺立。其次讲篆隶具有雄健、宽博气质,不甘心步宋元后尘。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这些寓意深刻的诗反映出姚先生在人品上要如苍松古柏坚贞不屈;在书艺上注重超越和“风骨”。关于这方面,姚先生自己说得很透彻:“书家所书的对象是山川景物,而书家所写的对象是古今文字。素描写生工夫不行,要成为有创造性的书家很难;临摹工夫不够,要成为形神完具的书家也不可能。书家作书,尽管主要是再现物象,但必然同时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书家书法,尽管也再现字象,但也必然要表现他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惟其如此,故艺术作品的高低,不仅决定于作者的艺术修养,还进一步决定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书如此,书法尤其如此。”
      谈到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发展,姚先生说,现在青少年中练字的多起来了,这是好事。但我认为要将“练字”与“书法”分开。中学阶段,搞比赛,作为鼓励是可以的,其中好的作品才称得上是书法,但毕竟是极少数,因此不要把中小学生的作品随便弄到书法展览中去。有些青少年急于求成,写的字表面看很漂亮,细细琢磨就觉得没有内涵,不深厚,不耐看。书法既是一种艺术,就不得不承认才气,有才气的人可以早成器。然而没有基本功不行,临摹帖碑是基本功之一,倘一味死临就成为守字匠了。所以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最后才能登上高峰。
      “长城不限汉江山,奇迹名扬天地间,岭上凉风吹细雨,何妨挥汗勇登攀”,姚先生这首用行草写就的诗,既抒发了自己登高远眺的豪情,也表达了催人奋进的拳拳之心。
         (摘自《瞭望》海外版1993年7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3 18:47 , Processed in 0.0967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