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4|回复: 0

胸有丘壑 笔生云烟——记章太炎最后的弟子姚奠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4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2 14: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汤序波
     核心提示
     
      他是章太炎先生门下惟一健在的入室弟子
      他是国学大师,周汝昌称其为当代“通儒”、“鸿儒”
      他曾在贵阳生活和执教6年
      他是书法大家,诗、书、画、印四绝

      一
      姚奠中,1913年阴历5月21日生于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本名豫泰,别署丁一、樗廬,字奠中。现为章太炎先生门下惟一健在的入室弟子。1935年夏入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考取了太炎平生招收的惟一一次研究生,名列7人中的第四名,也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1936年6月,太炎先生病逝于苏州府邸,姚老即被讲习会“预备班”礼聘为“中国文学史”的主讲,同时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与老庄》,并在《制言》杂志上发表《臧琳五帝本纪书说正》、印行《文学史讲义》。
      “七七事变”后,姚先生和同门柏耐冬先生在安徽泗县组织抗日游击队,其《泗县感怀》曰:“儒生流落依戎马,故国漂摇风雨间。一片丹心伤碧水,两行红泪哭青山。梦中沉痛诗和血,觉后凄凉月满圜。志士英雄应即作,从头重整旧江关。”表现了他的悲壮之情和从军决心。一年后,他又在安徽柏浦创办“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曾手拟教条十则:“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希望和青年学生共同遵行。这在现在以及将来也具有教育意义和实用性。恐怕在今天的年轻学子看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切,但姚老真是做到了,并且在风风雨雨、多灾多难的半个多世纪里始终如此。1940年他在立煌师院任教时,曾经把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临时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方治,从自己的教室里赶走;1943年,他在安徽师专任教时,曾经为抗议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集团军总司令兼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侮辱教师,发起集体辞职,酿成罢课风潮。
      1945年8月姚老应聘为贵阳师院国文系副教授。在贵阳,姚老撰写并发表了《论治诸子》、《屈原其人其赋》等重要论文。前者有感于从胡适之、冯友兰以来在思想上研究诸子的学者,多喜以西方哲学的体系概念、术语为框框来套中国学说。形式上新颖可喜,然往往取粗遗精,失掉诸子的真精神,形成了一种通弊,因而姚老提出研治诸子之学应有的基本态度与方法。这些论述至今读来仍颇具价值。后者主要是针对孙次舟、闻一多有关屈原是“文学弄臣”或“家内奴隶”以及朱东润否定屈原的著作权而立论的。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反响。他的《中国哲学史》和《庄子通义》等书,也是叙谈教材在贵阳师院印制的。在师院期间,他“常为人书、画、治印”。此外,他还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与本院会计李树兰女士喜结秦晋之好。李后来受姚老影响著有《中国文学古籍博览》一书。
    姚老身上有师尊太炎先生的遗风,关心时世,疾恶如仇。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他总是旗帜鲜明地斗争、反对。
      1947年前后,贵阳师范学院曾先后发生了两起驱逐新任院长的风潮。姚老是该院教授会的负责人之一,积极支持学生“不要政客,要学者”的护校行动。前者驱逐成功了;而后者却在军统特务机关护卫下进院上任,风潮被武装镇压下去。教授会5个负责人除一人妥协外,其余4人都被院长解聘。姚老去了云南大学。到了1948年夏天,师院的学生用合法手段,把那位滥用公款,大肆雇用保镖的院长告上法庭,送进监狱。风潮胜利后,学院上下都欢迎出去的老师回来任教。这样姚老从昆明回到贵阳,升为国文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当时他不过35岁,是学院最年轻的一位教授和系主任。
      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姚老积极带领中文系师生参加“镇反”、“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运动。1950年省委文教部组织高校教师政治学习委员会,他被指定为师院主任。1950年贵州省文联筹委会成立,他又被邀为筹备委员。1951年2月他奉调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兼文学院秘书,主持该校中文系和外文系的教改工作,出版了学术专刊。在贵大期间,他全面深入学习新文艺理论,开了文艺学等4门新课,颇受学生欢迎。1951年8月,他应山西大学邀请,返回故里就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先后兼任科、系主任、研究所长多年。在山西大学百年校庆时,被选为建校以来文科“十大著名教授”之一。
      关于贵阳的生活,他先后写有十来首诗词,《花溪四首》曰:“暮色苍茫敛落晖,玲珑“小憩”傍鱼矾。夜游不待烧明烛,遍绕回溪缓缓归。朝来旭日催人起,山麓霜林万点红。行到济番桥上望,芦花洲外水蒙蒙。长歌漫步溪边路,潭影波光接坝桥。最好麟山西向去,几重飞瀑几重涛。山巅水次登临处,随遣形骸入画图。岸柳园花无限意,又将结叶就归途。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窥见姚老当时在贵阳的生活片段,也欣赏了姚老笔下旧贵阳的人文与自然景致。


      姚老治学既精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更擅长以文史哲各方面的广博知识驾驭材料;既擅长于细微的考证,更擅长开宏观的思考。他写过数十万字的大部头《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也写过许多篇幅虽然不长、但极有概括力且见解独到的论文。
      从姚老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一现象,对问题他很少做长篇大论的论证,更没有像许多学者那样,用堆积文史材料、獭祭饾饤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学问的渊博,而是点到为止,惜墨如金,密集观点,金针度人。文集里每一短札中所披露出的慧识,使人感到了无处不存在的学问,其中似蕴有许多长篇巨制。对于长篇巨制,先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他上世纪四十年代撰写的《由词之音律论苏东坡之知不知音》,对苏词不甚协律的问题,先生的结论是:“词曲一道,骋词则易破律,守律则易害词,故东坡所为,就音律言之,诚有未至;且以‘字音’合‘乐音’为准,亦可谓之为不知音。然就文章之核心言,则或正因为不拘于律专于造意,而反增高其价值也。况乎略识曲谱,不害于歌,亦未始不可谓为知音乎。”60年来,论者虽多,然无出其右。又如在《政教中心与现实主义——对汉代诗论的一些探讨》中,他指出“政教中心”是两千多年中国文论的主要传统。当时我国的古代文论研究,多是套用西方文学理论,诸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类,先生不仅纵横捭阖地论证了这一点,而且精辟地分析了“政教中心”与现实主义的异同。其结论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在《唐诗札记五则》中,“大漠孤烟直”的“孤烟”究竟为何物,“山东兄弟”的“山东”到底是哪里,先生的结论一语破的,实乃不易之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姚老一生特别重视“讲习”。所谓“讲习”,出于《易·兑卦·象辞》:“君子以朋友讲习。”讲习当然是有讲有习,讲是主导,习是主体。讲者指明方向,教给方法,加以引导,作出示范和榜样;习者则要薪火传承、举一反三、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讲与习是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这就是国学所弘扬的讲习之道,体现了人才培养最本质的教育规律。太炎先生一生讲学每次都是以“讲习”为名。姚老之所以要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姚奠中讲习文集》,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此书贯通于中国文化的上下五千年,旁通于国学研究领域的文、史、哲、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周汝昌先生称他为当代“通儒”、“鸿儒”,实为的评。如讲诸子散文,他从鲁国的儒家说到齐国的阴阳家,从三晋的法家说到河洛的纵横家,策士、谋士和学士纷纷登场,文学、历史和哲学融为一片,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精彩绝伦。诚如有人说过的,凡是接触过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学问之博、思路之广、见解之精所叹服!姚门著名弟子傅如一先生曾感慨道:“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天要阅读到大量的论文,深感当今的学术规范、学术风气,问题严重。许多论文可以说不是用心写的,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从网上裁剪拼凑的,缺少自己的东西,更不用说原创性。由此,我愈加感到出版《姚奠中讲习文集》的现实意义很大,因为,这部讲习文集的出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更大范围的‘讲’,对‘习’者的启发和教育一定是全方位的。”又说:“姚先生最重视通才教育,认为没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就不能成大器。古今中外的大学者无一不是通才。


      现在凡介绍姚老的文字,无不谈及其书法创作。他本业是古典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有着特出的成就;但70岁以后却以书艺卓绝而名动天下,名气甚或已超逸其学术之名。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附庸蔚为大国”。
      姚老自幼喜爱书法,初中时就负善书之名;到苏州就学章门,使化的书艺和学术都有不同程度的精进。
      姚老在书法上还受清初山西籍书法大家傅山的影响很大。在创作上,他认为傅氏“由赵转颜,追踪魏晋,上窥隶篆的道路,真可为后学典范”。其实,姚老本人何尝又不是由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在理论上,他认为傅氏倡导的“人奇字自古”、“正极奇生”、“不自正入,不能变出”等言论,皆堪称书学的至理名言。姚老曾强调指出:不论是少年、青年、壮士、老年,凡学书的门径,还应该长期坚持。因为在他看来,初学者如果不能正入,打不下正的基础,日后就很难谈到变出。姚老的得意门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说:“我受先生影响也写书法,因为学了些文字学,所以有时候用甲骨文、金文构成一幅图案配一首小诗,但先生就指出,不要走歪路,投机取巧,要写字就要正儿八经地写。”另一弟子、山西省书协前主席赵望进则说:2000年,我举办个人书法展时,写了一幅隶书十六条屏的白居易《长恨歌》,姚先生看后认为写得很有气势,但也指出其中有的字写得不够规范,就用钢笔在稿纸上将《长恨歌》用隶书从头至尾给我写了一遍,嘱我照写。此外,姚先生在给我的书法集作序时也指出, “(你)既出身于大学中文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应该比一般人为深。因之,在字体的规范上,在书辞的选择和创作上,都应起着扶持正气的作用,使完善的墨迹,成为促进精神文明的载体”。
      书法理论界对姚老书法创作总体评价是:“姚先生的书法是大家的书法,篆、隶、行、楷均是上乘,篆、隶、魏碑熔于一炉;是文人才子的书法,巍峨庄重灵蛇飞动,才情飘逸;是国学大家的书法,他书写的多是自己的诗文,从其中的微言大义到笔底波澜都是显示国学大家的底蕴。在当今书法越来越丧失文化支持,演变为一种纯粹职业和技术的情况下,他的书法无疑是黄钟大吕,空谷足音。
      姚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书法家,是与他精通传统文化有关。姚老曾说:“我认为诗、书画、印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一面,同时也能表现出中国文化以‘中和’为美的基本思想,从中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格得到升华,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姚老并不以书法家自居,而是把书法作为“国学”的一部分来对待,目的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张颔先生曾说:“姚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我每看到他的书法总觉得如读‘退翁山石之句’,有一股刚直浑厚之气扑来。”金开诚先生说,“姚先生的书法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继承”。我想这些评价应该说都是公允的。而周汝昌先生则称姚老是“功深味厚中华境,学者诗人翰墨师”,此说当为的评。此外,他还擅丹青、篆刻、诗词。在中学时代,他就学画山水花鸟和刻印。虽不常做,亦出手不凡。其花鸟秀润生动,山水随意点染勾皴,莽莽苍苍,神韵盎然。值得指出的是,他对米家山水有独到的理解。青年时,一次他在杭州游玩,从雨中下山,忽见云雾中山树酷似米家笔墨,由是顿悟米氏师法造化之秘,故他笔下烟去漂渺的山水,更重在表现笔墨的层次和韵味,使画面充满了迷离 郁的情调。这里插说一件趣事,前些年有人在太原古玩市场偶遇一件四屏山水画,署名姚豫泰,认为画的不错,当时就把它作为“古画”高价买下来了。后经人鉴定,知作者就是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随即拿画上门请教。这样才知此画是先生23岁由南方回家度寒假时所作。由此可见先生作画工夫之深。他的篆刻取法汉印之高古,布局巧妙,在浑厚稳重之中时露逸趣。1947年在昆明,曾继闻一多之后挂职牌治印。他的诗、书、画、印,被专家们誉为“四绝”。《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等杂志多次刊登他的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都为他多次拍摄和播放过专题片。
    后 记

      在当代,山西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无樗翁字,便是俗气人。”樗翁即96岁的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上世纪中叶这位国学大家曾在我们贵阳高校工作过,报社编辑知道此事后,约我写一篇稿子,这样就有了拙文。
      这两年,对姚老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山西大学和山西稷山县分别建成“姚奠中艺术馆”;五卷本(170万字)的《姚奠中讲习文集》在京出版发行;《姚奠中书艺(新编)》由荣宝斋出版社编辑出版;“姚奠中书艺”二度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书协在京主持召开“姚奠中先生书艺研讨会”,并在同年第11期《中国书法》杂志上刊发了长篇会议《纪要》。而今年开年,姚老的书法就在美国旧金山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成功展出。当地一家媒体用“姚奠中书艺——行家惊绝”作为文章的标题报道了此事。最近《收藏》杂志又隆重推出《姚奠中——傅山之后又一人》的特稿,称姚“会在史册上留下印迹”。此外,姚老还曾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泽被三晋”的铜匾。
      在全世界“中国文化热”、“孔子学院热”的今天,将先生介绍给世人,不但可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将对激励后人继承先哲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昌盛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月,值姚奠中96岁寿诞,以此文代表黔中后学遥祝姚老安康吉祥,为中华文化再添精彩。

    本文出处:6月25日《贵州日报》影响力人物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01:39 , Processed in 0.1380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