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2|回复: 0

书家姚奠中(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2 16: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家姚奠中(图)--2013-12-31 01:53

    笔法二王多要妙,薪传乃自卫夫人。英才古已称三晋,今日推陈更出新。

    一个人的书法是与这个人的人品紧密相连的。我始终认为,做人要做正,书法也是:“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书法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移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


    一个人的书法与这个人的学养和文化功底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学养的人,表现出来不会是有文化的。有些人不懂文字,常写错字,就是写得再多,也是有问题的。


    绘画与写字完全不是一回事。画可以抹,写字必须用中锋,一划一笔要有力量。字是一笔都不能改的。一划就是一划。有些人讨巧,那就非失败不可。踏踏实实才行。


    我为影印《宝贤堂法帖》写的序言,简要总结了中国书法史,可以说是一篇书论。


     ——摘自姚奠中口述《百年溯往》


    姚奠中书法艺术发展阶段


    姚奠中先生与赵望进多次商议之后,对自己的书艺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1920年——1940年为积步期


    姚奠中7岁正式入学读书,开始用毛笔写字,从启蒙开始,直到走上教师岗位,姚先生于书法篆刻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向成熟。


    1940年——1962年为成熟期


    尽管一路风雨交加,然他对书画篆刻的追求,从未懈怠,为人作书、绘画、治印,在一定的范围内颇有书名。


    1962年——1991年是他书法篆刻艺术从发展到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黄金期,也是他书艺广为传播的鼎盛期。


    1993年以后是他书法的顶峰期。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比中,获终身成就奖。


    信手拈来大家风范


    山西省书协主席赵望进1960年考入山西大学,有幸成为姚奠中先生的学生,至今54年,两人的师生情如缓缓清泉脉脉流淌了半个世纪。书法艺术一直是两人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赵望进说:“先生,人有骨气,字有骨力。”


    惊闻恩师过世消息,赵望进心头涌上无数过往,与姚先生相处时的画面一幅又一幅清晰地在脑中闪过。“先生个子高高的,穿着一件黑兰色呢子大衣,戴着一副眼镜,用现在的话说,很帅。先生在讲唐宋文学时,先用粉笔依旧式书写格式,自上而下,从右到左,在黑板上将唐诗宋词写下,先生写得很利索,很潇洒。初上先生课时,先生的板书一出场,讲台下便有一片惊叹声响起,大家都被先生的板书震了。每次上课,先生的板书都有提神的作用,看着先生在黑板上留下遒劲有力的潇洒板书,学生们都会抖擞精神,不少人在笔记本上摹仿先生的板书。这也是先生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吧,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回想大学生活,姚先生当年写板书的情形仿佛昨日般清晰。“笔墨纸砚是书家的四宝,先生写字却不挑不拣,随手捡支毛笔,放在嘴里轻轻咬松,蘸些砚台里的残墨便可动手书写。”赵望进做学生时,因为对书法艺术的喜欢,与姚先生的接触较其他学生要多,三天两头就往姚先生家里跑,看先生写字、治印,姚先生写字时这个对毛笔不讲究的小细节很让他吃惊。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巨锁也曾在文章中提到过姚先生写字时的一个细节“捡出一支毛笔,看上去这是一支上次用后不曾洗过的毛笔,先生将它在水中一蘸,然后在砚台中硬戳几下,笔头松开了,却有些许笔毛还不曾裹拢就舔墨而书。”姚奠中先生曾在《论书诗》中写道:“功夫端在临池黑,骨力风神各异姿。”字的好坏,先得看功夫下得怎样。


    童蒙养正名师指点


    运城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家族中对子孙教育历来都很重视,至今有些人家在孩子练毛笔字时,还会在笔头一端加一支铜帽,为的就是让手腕上能练出定力,这样写出的字才更有力量。姚奠中先生就出生在运城市稷山县,孩童时即受在前清考取秀才的伯父姚慎修启蒙,以大小楷为日课,十年一贯,后对魏碑独钟。《石门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临习最勤,因此,魏碑的骨力在他的楷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姚先生在篆隶真草各体上皆下过苦功,其诗书画印被称为“四绝”,得益于有深厚的童子功。


    姚先生在太原求学期间,当时省内书法最为声誉者是常赞春、赵昌燮与柯璜。常是光绪二十八年的举人,擅长书画篆刻及金石考据;赵是前清拔贡,擅长篆隶、魏碑。柯自京师大学堂毕业,民国后任山西大学美术教员。这些书法名宿的字,先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耳濡目染,多有所取。尤其是常赞春的书法风采给先生留下了强烈的印象。1935年姚先生南下无锡,多方游学后,眼界大开。再加上章氏及其门人注重国学,书法大都可观,而太炎先生小篆金文,散漫朴拙,别具一格。姚奠中从师章太炎先生后,不仅接受了章的学术影响,也学习了古文字学、金石学和书法。章先生“学篆先要学汉碑头,学隶先要学《石门颂》,学魏先要学《郑文公》”的经验,对姚奠中启发很大,他有时候写书法达到茶饭不思的地步。姚先生得其亲授,其书法中的朴拙与遒劲便源于师承。


    直言不讳艺术至上


    “读书时,姚先生对我有颇多指点,今日的成就跟先生的教诲密不可分。”赵望进说起了老师对他书法的教导。姚奠中先生曾给他写过一篇序言:“原来他在山大学习之初是以临‘毛体’出名的。我不以为然。告他:临摹是必要的,是基本功,但只摹一种不行。再好也不能成为家。必须取法乎上,转益多师。”赵望进说自己从师姚先生时,正是姚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到成熟期迈向鼎盛期的时候。1961年时,赵望进在学校组织了一次师生书画展,请姚先生在有光纸上(当时正是困难时期,买不到也买不起宣纸)写了巨幅行书作品——毛泽东主席词《浣溪沙·长夜难明》,缀挂在正面墙上的电影幕布上,每个字一尺左右,成为展厅的提神之作。当时观者不仅有山大的学生,还有兄弟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邀来参加指导,看了姚先生的巨幅之作,无不赞叹。从此,姚先生的书名在省城高等院校中大振。第二年春天,山西省第一次书法展览在山西博物馆举行,姚先生应邀以鲁迅诗四条屏参展,挂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从此,姚先生的书法艺术飞快走向社会,令同道和广大群众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之后,山西省成立书法家协会时,姚奠中先生被推为副主席,又被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在姚先生政务教务最忙的时候,也是求字者众多、拜师者纷纷上门的时候。尽管先生忙碌,但跟赵望进之间依然以书法为媒,常来常往,交流不断。“2000年,我举办第二次个人书法展时,先生也特地来了。先生看了我的十六条屏《长恨歌》后说,里面有些字不规范。后来先生用钢笔写了一首《长恨歌》给我做范本。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高山仰止。”


    古为今用成就斐然


    在书法上,姚先生是一位重视传统又敢于突破传统不为名人所束缚的勇敢探索者。他一贯主张学习传统,转益多师,传有典则。在出新上他推崇傅山,以傅山为楷模。傅山曾有“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话。姚先生在写字时也有六要六不要。姚先生说“作字要写不要画,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做作,要筋骨不要一堆肥肉。”姚先生提出,书法的形式是精神的外化,这恰是中国书法的最经典的部分。


    书法自古就是一种士君子文化,书法离开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姚先生的书法不同于“技法至上”者的区别在于,首先强调文化的优先性。他认为:“只知写字不懂读书,许多写字的人不读书只写字,所以他写字呢?再写也写不上去,因为一个是认识的问题,文化水平低啊,写字是写不高的,一个是不读古书,不读古代东西和这个文字结合不起来,是再写也写不高的……。书法是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写字必须注意不是简单的书法,而一定还要宣传文化,所以文化文字结合起来起作用更好”。书法与文化相关,书法与学术相连,书法与人格相通,正是如此,姚先生才超越目光短浅的炫技者,在书法艺术上得到真髓,成为大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展和全国大展,得到了学术界很高的评价。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家新在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研讨会上说:“书法在山西首推姚奠中先生,在当代中国也是这样。”面对书法,谁都可以练,谁都可以写;但有人提出当代书法界可能还需要10年到20年的文化熏陶,要补传统文化这一课。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比中,当时97岁的老人姚奠中先生获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其一生书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的最高奖赏。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书法系教授,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姚国瑾说:“对于姚先生,我们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缺失的路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12:15 , Processed in 0.0999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