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2|回复: 0

大师之后文脉承传(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2 16: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师之后文脉承传(图)--2014-01-17 04:14

    (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


    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社会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我们很多人学术做上去了,人格却跌落下来了。著作是等身了,但是人格达到低谷。为什么呢?他们追求的是名誉,追求的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追求自己人格上的一种健全和完善。他们烧的是一团连红薯都煨不熟的虚火,而姚先生是实火。

    (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


    我们给姚先生定位,首先是太炎弟子。姚先生对太炎的继承,体现在姚先生给太炎纪念馆的对联上 (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兴文兴教千秋绝业赖薪传),也体现在我们给先生的挽联上 (为国为民一生宏愿,育德育人万世流芳)。太炎先生一生的事业,爱国,讲学,姚先生一生的事业也只此两端,爱国,讲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其实姚先生用他的一生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就是要做一个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承者,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朴素最本真的一个职责,不仅解答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学者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在哪里,应该为社会做什么,特别是高校,应该说是社会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应该引导社会向健康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大脑已经灌水了,灌上地沟油了。我们大学变成了经济体,大学的实验室变成了工厂的实验室,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的考核体系,先问你有多少经费,有多少钱,然后给你记工分,这样干,完全偏离了,失去了一个大脑基本的思考能力。而姚先生,他所纠正的恰恰是这些东西。”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是近些年来被媒体广泛使用的一句话,时不时地在某位长者儒家辞世后用来抖一抖。话颇悲凉,甚至残酷。


    很多学者是虚火姚先生是实火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姚老身后,我们周围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学大师?山西大学国学院院长刘毓庆是在姚先生身边生活了快四十年的弟子,他在追思会上的发言,从坚守住中华学术正脉、正己用世的治学理念等方面,阐述了姚先生之所以堪称大师的原因。


    “姚先生的学术思想对于纠正我们当下出现的一些学术弊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学术近百年来,在西方学术的冲击之下,或者说是西方学术引入中国之后,大大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程,由中国传统式的递进、杂考、注释、评点式的那种研究变成了纵横驰骋、综合论述分析、条文析理的这种研究,这确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游离事物的本体,脱离了中国原有的学术轨道,这个带来了很多弊端。”刘毓庆在追思会上说。


    “姚先生的学术路径对于当代来说,完全不符合目前的评价体系,在高校里,姚先生打分可能不及格!”刘毓庆的话掷地有声,“为什么他不合于这种体系,但是他的社会声望却是那些著作等身的人无法比较的?什么原因?我感觉姚先生在学术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守住中华学术正脉。学术正脉表现在他的治学理念:修己治人,也就是他自己提的教条里面,以正己为本,以用世为归。一个正己,一个用世,他学习是为了自己,无论是书法、读书、写文章、写诗、写词,写什么东西,他都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而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社会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我们很多人学术做上去了,人格却跌落下来了;著作是等身了,但是人格达到低谷。为什么呢?他们追求的是名誉,追求的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追求自己人格上的一种健全和完善。”


    “我们身边可能有人在外面名气非常大,除了山西省,全国甚至世界上都知道,但是自己身边人对他评价很低,这种人绝对是虚的,这是一团虚火烧起来的。看着这团火很旺,但是周围的人并不认可,说明他是假的。如果周围的人非常认可他,他在外面即使名气不大,这也是实火。我们很多学者是虚火,姚先生是实火。”刘毓庆说。


    关于实火虚火的比喻,很是形象,也很贴切。


    姚先生走的是国学正路


    以前常有人读不懂姚先生,一定要纠结于姚老到底专于哪一方面,非得旁人说出个明确的子丑寅卯甲乙丙丁来,似乎在他们心里国学这项宏大的概念,非要栖身于某一项具体学科上来,不然就说不清是什么大师。


    对这样的现象,刘毓庆在追思会上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不妨回忆一下同行的研究,很多人是用西方学术概念来规范中国学术,我们大学里也是用西方的学科概念来规范我们的学科,比如说国学,就不合于西方的学科概念。如果一级学科是国学,那么二级学科呢?文学、历史、哲学,那不又是文学系、历史系了吗?因为这种观念,后来的学生就不知道国学是一体的,是文史哲不分的,这个不分和合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的学科是划地为界,划得很严,划得很细。很多人成就很高,但是一出他那个圈儿,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们现在大学里,都是急着去造就人才,要快出人才,要出专业人才。孔子说‘君子不器’,而我们现在大学造的就是‘器’;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工具,而我们大学里现在造的就是工具。”


    刘毓庆认为现在的人更多的是在制造文字垃圾,过上一百年,很多都被淘汰掉了。姚先生本来走的这条路,是中国学术的一条正路,这条正脉该如何把握,如何走,如何把最重要的东西抓住,把枝叶的东西丢弃掉:“守正比创新更重要,正肯定是好的,新的却未必是好的,这是姚先生坚守的一个东西。学者要去探讨高深学术,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得返回来向更大众的人说话。”


    高校应该是社会的大脑


    和大师相比,当代学者的差距在哪里?


    不是年龄岁月上的距离,而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刘毓庆认为不少当代学者基本失去了自己对社会角色的担当:“学者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在哪里,应该为社会做什么?特别是高校,可以说是社会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应该引导社会向健康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大脑已经灌水了,灌上地沟油了。我们大学变成了经济体,大学的实验室变成了工厂的实验室,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的考核体系,先问你有多少经费,有多少钱,然后给你记工分,这样干,完全偏离,失去了一个大脑基本的思考能力。而姚先生,他所纠正的恰恰是这些东西。”


    曾经有位杭州师范学院的副校长,他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章太炎先生一个人培养的人才比当时的清华、北大都多?在这样的诘问下,让人重新回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上来,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吗?


    大师可贵在于苦心孤诣寂寞承传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郑伟是位青年学者,在他心中,对于青年学人来说,姚老先生就是一个精神,一个象征。有了这样崇高的精神导师,年轻人就有了归属感,可以静下心来做些具有共同主题的事情。


    在当下,部分学者有着娱乐化的趋势,似乎更乐意大步向着作秀场娱乐圈挺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甚至以低俗博卖点的综艺节目上。当学者开始公开作秀,嬉哈肆意取代了严谨治学,有人迎合上前急忙追星,也有人从中感到化解不开的一片悲哀:难道娱乐至死真的无处不在到如此地步,什么都可以装进娱乐的大筐吗?


    正是明星学者遍地开花,才更彰显以姚老为代表的国学大师们弥足珍贵。郑伟在追思会上直言,近代以来,面对西学的冲击,传统文化难以敌手,正是像章门弟子这样的人,苦心孤诣、前仆后继,传统文化的学脉才得以保存和传沿下来。而现今,民族虚无主义、实用功利主义,以及部分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犬儒主义成为价值趋向,这样一些消极的东西,都对中华文化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挑战。当世界把眼光投向东方的价值理性,寻求西方物质无解之道的时候,却非常失望地发现,我们把老祖先留下的很多宝贵的遗产抛之脑后了,“知识分子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社会批判或者建构新理想,在一个日益世俗化、大众化的时代,我以为批判和建构多少有点太过宏大和飘渺。我们到底能够在现实条件下,做出一点什么事情?”


    郑伟说,其实姚老用他的一生已经给出答案,我们就是要做一个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承者,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朴素最本真的一个职责,不仅解答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安安静静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点事情。“这句话说大就大,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点事情。姚先生说文化不是传承的,是承传的,只有承住了才能往下传。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和影响极大。什么东西能够传承下去,能够倒换一下手传下去,那一定是一些耳目闻见的知识,这些东西死记硬背的,是死的。真正有生命的东西,只能从人的生命体验中焕发它的活力。一个‘承’字,道尽了学问的精髓。做学问,就是做人。”


    大师之尊,不在于地位尊崇或者耀眼光环,而在于恪守一生却又淡泊如水的人生信仰。寂寞之中的承传,比起喧嚣浮华,远胜出无数重境界。


    本报记者 刘巍 见习记者 南丽江

    1


    @子因吾狂:惊闻姚奠中、邵逸夫逝世,心情不能平静,敬佩的大师一个个都走了,先是学校的鸿儒姚奠中,又是慈善家,都是高寿,都是一代风骚引领者,谁还能扛起这社会的大旗?


    2


    @赖诚:“学贵在识,艺贵在通,道贵在悟。三者备,是为中华人所独标之‘灵性’,其品味凌驾于智与慧之上,而不可以言语形迹表现。”周汝昌如此评价姚奠中。


    3


    @睡不醒的至尊宝:中午得知姚奠中先生仙逝。我的老师里,好几位都是姚先生的弟子,但在山大四年,一直无缘得见姚先生。惟一有个牵强的联系是,有一年受人之托写过一篇姚先生的短文。姚先生身负绝学,弟子遍及海内。平庸如我者,虽有间接受益,不敢贪姚门名分。谨致后学者的悼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14:39 , Processed in 0.1006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