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80|回复: 25

华夏姓氏的集中度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6 16: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姓氏的集中度研究(一)
    2014-02-20 14:39:28   来源:华夏谱志

        我国目前所说的大姓,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社会地位高,历史影响大;另一是家丁兴旺,人口数量多,其中前者所指主要是历史上的情况。如果符合了 这两个标准,就可以算作大姓。1977年,历史学者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华人大姓的看法,认为根据人数多少 的不同,大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约占华人人口的40%。第二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徐、 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的10%。第三个层次的十个大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后来,关于我国大姓的说法还 有很多,但大抵都是以人口多少相区分的。如我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的全国户籍人口中100个大姓的统计结果,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 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李姓是我国第二大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该统计结果还显 示我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 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姓氏人口总数少于1000万的其他78个大姓,依次是谢、宋、唐、许、韩、冯、邓、 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 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上述 100个大姓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都是我国目前的大姓,其依据也是人口的多少。而在民间一提起大姓,所流传的依然是传统的说法,其中流传最 广的有两个,即“张王李赵遍地刘”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所谓的“张王李赵遍地刘”,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氏人口很多,张姓第一,王姓第二,李姓第三,赵姓第四,刘姓第五,以致随处可见,遍地开 花。其实,这种说法起源很早,可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这几个姓氏人口众多的现象。另外在东汉人写的《风俗通义》里,也有“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的记 载,说明“张王李赵”已经是当时关于百家姓的习惯用语,它们成为当时的大姓,顺序也基本一致。至于在它们之外再加上一个刘姓,则是因为刘姓是当时国姓的缘故,社会地位最高,人数也很多。
        关于“张王李赵”,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它们不是指一般的普通百姓,而是指西汉的四大外戚,即汉惠帝的张皇后、汉景帝的王皇后、汉武帝的李皇后、汉昭帝的生 母赵皇后,他们依靠外戚的特殊地位,飞黄腾达,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名门大姓。而“遍地刘”则是指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刘姓诸侯王。刘邦刚开 始分封的都是异姓王,像韩信等等,总共有20几位。由于奖励不公,分封不均,没有封到爵位的功臣就大吵大嚷,扬言要和异姓王联合起来,起兵造反。刘邦怕异 姓王篡夺他的政权,就来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的大屠杀,把异姓王杀得鸡犬不留,断子绝孙。这样,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王,就全都是刘姓人 了。
        由上可见,“张王李赵遍地刘”这种说法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另外,这些年在国内流行一种说法,说我国的大姓应该是李王张刘陈,它们都是人口很多的大姓。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传统的“张王李赵遍地刘”应该变成“张王李陈遍地刘”才对。当然,尽管在这种说法中陈姓代替了赵姓,并不是说赵姓就从此变成了小 姓,它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
        至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当然也都是大姓,它们的排列顺序也是都有讲究的。对此,我们曾在本书话题一中提到过关于它的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它们 作为《百家姓》里开头的八个姓氏,除赵姓排在第一是因为它是宋朝的皇帝姓氏外,钱姓排在第二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家乡当时叫钱塘,而钱字又确实是一个好字眼, 再者又确实有人姓钱,于是才能成为排在第二的姓氏。至于孙姓,则是吴越一带的大姓,曾出现过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而李姓也是唐朝皇帝的姓氏。这样一来,它 们就成了排在第三、第四的姓氏。至于在这四个姓氏以下的“周吴郑王”四姓,也基本上都是作者家乡一带的大姓,所以才会有如此突出的位置。再加上《百家姓》 的广泛流传,就形成今天这种家喻户晓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历朝历代的豪门大姓

        常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姓也是这样。在过去,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名门大姓,每一个名门大姓都有自己的兴衰故事。在这些姓氏中,要 说第一个影响最大的姓,应该是相传由黄帝而来的姬姓了,它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大姓。西周时期,姬姓成为国姓。西周实行分封制,衍生出53个姬姓诸侯,使姬姓 人数大量增加。据统计,《百家姓》中出自姬姓的姓氏,就有140多个。

        西周以后,最重要的王朝是汉代。西汉皇帝姓刘,刘姓变成了国姓,当然也算是名门大姓了。关于刘姓,我们已在以前的话题中有所涉及,指出它来源于古代的刘国 和名人刘累,尽管历史辉煌,但它能够从其他姓氏中脱颖而出仍是汉代的事情。两汉时期的刘姓既是一个大姓,也是当时的贵姓,其兴旺发达不仅与当时开国皇帝刘 邦有很大关系,而且与西汉的赐姓政策、“和亲”政策以及刘姓诸侯王的生活方式有关。
        刘邦开国后,推行分封政策,同时又给功臣赐姓,这些都有利于刘姓人口的增加。后来,这些政策也都被其他皇帝继承。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看,刘姓在汉代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大姓,仍然与他有关。
        汉代的其他帝王,也为刘姓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地作用。比如汉文帝就有14个儿子,他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竟有120多个儿子。像这样子子孙孙地发展繁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刘姓人家当然要遍地开花了。
        此外,在汉代刘姓人口增长的原因中,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和亲”政策的实施对于刘姓人口的增加也有影响。当时曾向匈奴等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主要 是把皇帝的亲生女儿或刘姓宗室的女儿远嫁给匈奴等少数民族,借以换来和平安宁。谁知到后来,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不少都改姓刘姓,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刘姓人 家是匈奴人的娘家,他们要姓娘家人的姓氏,从而又在一个方面促使了刘姓人口的增加。
        在此以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和亲的公主不仅有宗室女,而且有皇帝的亲闺女,民间通婚的现象也有显著增加。因此,在这种政策实行的时候,汉族姓氏制度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影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广泛。
        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豪强势族迅速崛起,对姓氏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一些权臣的姓氏膨胀,而膨胀最快的首先要算外戚梁冀家族所在的梁 姓。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叫做“满朝金紫衣,全是梁姓人”。在不长的时间内,仅仅梁冀一家就出了2个大将军,3个皇后,6个贵人,7个侯爵,57个卿、 将、尹、校,封户人口30000多人。不过,梁姓终究还是没有成为十大姓氏之一。梁冀家族一倒霉,整个梁姓很快就覆灭了。满朝的梁姓人家不是被杀头,就是 被抄家,膨胀得快,衰落得也快。其他如窦氏家族,情况也大致如此。
        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天下大乱,王朝更替很快,称王称霸的人物大多是昙花一现,所以他们的姓氏并没有几个成为当时的大姓。相反, 倒那些在东汉时期逐渐兴起的豪门大族则如日中天,子孙繁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中如魏晋时期的王姓,便是较为著名的一个。当时有个“王与马,共天下” 的说法,意思是说,王姓贵族与司马姓皇帝共同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后来,即使是在魏晋以后,每当人们提到姓氏,不是王、谢、袁、萧,就是崔、卢、李、郑、 王,其中都有王姓,说明它已经是大姓了。到南北朝时期,大姓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好几种。其中既有移居南方的“侨姓”,又有南方土生土长的“吴姓”, 还有北方的“郡姓”,呈现出了大姓分布的明显地域特征。
        隋朝的大姓,无疑要算杨姓了。此前以及,杨姓的来源与“桐叶封弟”的传说有关,封地所在的地方就叫做杨(今天的山西洪洞),再后来便有了杨姓。至于隋朝皇帝的杨姓,则最早发源于陕西华阴,与后来的“杨家将”同属一支。
        依此类推,唐朝的大姓,则是李姓。不过,在民间,唐朝人有时愿意把崔姓当作第一。唐太宗让高士廉修《氏族志》,排在第一的就是崔姓。特别是崔民干家族,影 响之大、名望之高,连皇族都有些望尘莫及。在唐朝统治的290多年中,崔姓一共出了27个宰相,人数位居所有姓氏之首。后来在元朝诞生的一个著名戏剧《西 厢记》,也是关于崔姓的。它作为一部关于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叙述了礼部尚书的儿子张珙与相国女儿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还隐藏着一段与百家姓有关的 趣闻。据范文澜先生考证,张珙的原形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元稹,崔莺莺则是侍女班头,两人男才女貌,十分班配。但由于元稹是少数民族的后代,门户太低,无法 和崔氏匹配,崔莺莺的母亲便来棒打鸳鸯,强行把崔莺莺嫁给了郑恒。于是,一对相亲相爱的鸳鸯鸟,从此各飞西东。事后,元稹悲愤至极,为此写下了《莺莺传》,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变成了张珙。《莺莺传》就是戏剧《西厢记》的原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厢记》中的崔母棒打鸳鸯,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近情理,在当时却是不足为奇的。按照当时的门第观念,“崔、卢、李、郑”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四个大姓,他们 之间通婚才合情合理。即使是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门阀显赫,但由于他们曾与少数民族有一段婚姻关系,使许多名门大姓不愿与他们为伍,甚至还出现过 “皇帝女儿也愁嫁”的怪现象。对此,皇帝们曾十分生气,不仅贬低了这些大姓人家的等级,还颁布诏书,严禁他们相互通婚,皇室也不与他们联姻。然而,由于积 重难返,皇帝的诏书照样不起作用。社会上仍然把他们看作高人一等,大臣们也在暗中和他们联姻。有时怕人发现,甚至在夜里偷偷迎娶送嫁。而高门大姓为了保持 门风,有时宁可让女儿一辈子不嫁人,也不和普通姓氏通婚。
        唐代以后,宋朝的大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已见上述。宋朝以后是元朝。当时的皇族由于出自少数民族,还不习惯使用姓氏,只有名字。像铁木真,就是宝 石的意思。不过,当时的汉族人仍有大姓,像张、王、刘、李、赵这五个姓氏,还被称为元朝的五大姓。后来,在明朝时,朱姓人口增长很快,特别是在明朝的特权 保护下,迅速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而在此之前,它的人口不仅不多,在社会上也不曾引起关注。根据近代人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的研究,明朝的十个 大姓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可见,朱姓只不过是明朝的大姓之一。但是,大约因为朱与“猪”同音,听起来不雅观,皇帝很少把朱姓赐给他 人。这样一来,尽管朱姓人口增长很快,却很难超过张、王、李、赵、刘、杨等超级大姓。例如宦官郑和,他原本姓马,姓名马三宝,因为远下西洋有功,被皇帝赐 姓。但所赐姓氏不是朱姓,而是郑姓。
        至于明朝以后清朝的大姓,主要是陈、李、张、黄、何。不过,就政治地位而言,清朝廷曾规定汉人的第一大姓是孔姓,也就是孔子所使用的姓氏。为了给孔子避 讳,在雍正三年(1725)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不准老百姓再写他的名字,实在无法回避时也要故意缺笔不写。相传,等诏书一下,天下的丘姓人都为难起来: 一方面是祖宗传下来的姓不能随便改,另一方面又是天命难违,违反了就要杀头。最后,他们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就是在原来的“丘”字右边加上一个“耳” 旁,变成了“邱姓”。从此,民间又多了一个传说,叫做“雍正以前无邱姓,从此丘姓变成邱”。
        清代尊崇孔姓和为孔子避讳,目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通过尊孔崇文来达到收买汉族人心的目的。今天,我们在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将其动机置之不论,仅就实行的后果看,对于加速满族与汉族的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总之,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文化养育,百家姓无论是大姓还是小姓,都是由中华民族的成员共同使用的,终于形成了今天的状况。对此,尽管不少内容已在本书的话题二里有所涉及,但为了突出本话题的全面性,我们依然有必要再作上述系统回顾。

    三、传统大姓的历史传奇

        在我国,由于大姓的历史一般都很悠久,都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让人回味的东西,像奇闻轶事等也都经常被人们提起。相传在北魏孝文帝给汉族大姓排序时,就出现过“弛李”的笑话。当时门阀世族制度十分盛行,任命官吏,挑选女婿,都要查看家谱, 甄别种族,讲求门当户对。而李姓虽然是一个大姓,却不是贵姓,门第也很低,为了挤进汉族大姓的行列,成为众所瞩目的名门望族,家在陇西的李姓人就筹集了许 多珍贵礼物,骑着鸣驼去送礼。等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的时候,朝廷已经把排序结果公布于众,虽然极力争取也与事无补,还饱受其他大姓的热潮冷讽,从此就落 下一个“驰李”的绰号。
        作为明朝第一大姓的朱姓,由于“朱”与“猪”同音,人们便把许多与猪有关的幽默小品与它联系起来。朱姓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姓,自从《百家姓》把赵姓皇帝 排在天下第一之后,《皇明千家姓》便如法炮制,把朱姓排在天下第一。朱元璋的统治中心在经济发达、风景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里地肥水美,生活安逸,没有人愿 意当兵。朱元璋要征兵去守云南边疆,没人肯去。他便下令说:谁能够吃下不褪毛的猪肉,就可以不去边疆了。结果有20多人硬着头皮吃了带毛的肉。朱元璋又 说:带毛猪肉都能吃,还怕远征?于是就把苏州一带的豪民强行迁移到云南武平,这个笑话在云南武平一带十分流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强迫百姓吃带毛猪肉,给人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形象。明武宗朱厚照一登基,就下令全国,不许养猪,不许吃猪肉,原因就是“猪”与“朱”同音。这在一个具有几千年食用猪肉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无疑是天大的笑话。
        像上述这种情况,在唐代也有。唐朝皇帝因为姓李,就明文规定不准随意捕捞鲤鱼,原因是鲤鱼的“鲤”与国姓“李”同音,违者要打60大板。当然,这些荒唐的 禁令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否则,如果马姓人家、牛姓人家、羊姓人家、鱼姓人家都出一个皇帝,中国人就可能“饭无肉,食无鱼”了。
        武则天统治唐朝时期,假装仁慈,禁止杀生,连河里的鱼虾也不准捕捞。当时的江淮地区发生灾害,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本来全靠捕捞鱼虾过日子。这个荒唐禁令一下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竟然被活活饿死。
        在门阀制度盛行时代,受实际利益驱动,人们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假冒他人姓氏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是李姓人家,就说自己是陇西李。是王姓人家,就说自己是太 原王。是崔姓人家,就说自己是清河崔。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笑话就出现了。用别人姓名开玩笑,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隋朝吏部侍郎牛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主持官吏选拔的事情,权利大,地位高,经常用别人的姓名开玩笑。有一次,他正躺在床上吃东西,有一个叫 马敞的人前来拜访。他见马敞虽然出身名门,但其貌不扬,就对他有所轻视,拿他的家族出身开玩笑说:“尝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也不假。” 他的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扶风的马姓人,像天上下来的天马一样出类拔萃,今天见了以后,怎么跟毛驴差不多。马敞本来是一位才思敏捷、富有才华的人,听了以 后也不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说:“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佝。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意思是说,我也听说过陇西的牛姓人不同一般,能够像老黄牛 一样,负载千石的东西也不怕。今天见到了陇西牛,原来是头只会埋头吃草、不会干活的饭桶。牛弘一听,这才知道马敞是个人才,马上起身道歉,后来还授给他一 个较好的官职。
        像这样的例子在唐代也有。比如一个著名宰相狄人杰,就曾被人拿姓氏开玩笑,说他的“狄”姓,左边一个“犬”,右边一个“火”,合在一起就是火烤狗肉,他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
        在唐朝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叫王凝的礼部侍郎去长沙处理公务,遇到一个姓王的柳州刺史,为了巴结他,硬说自己是他的叔伯侄子,还对他三磕九拜,行了大 礼。王凝当时心中怀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回来一查家谱,才知道侄子已经死亡,这个刺史是个冒牌货。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当场揭穿了他的把戏,保住了自己的 一世清名。要不是他英明果断,这场假戏还不知道要演到什么时候。在现代人看来,这件事有点不近情理,但在当时却司空见惯。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 使磨推鬼”,功名利禄,婚姻门第,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竟然演绎了这么多人间喜剧、姓氏笑话。

    四、大姓的形成原因解析

        由上可见,我国古今的大姓所以成为大姓,都有不同的原因,其原因有时还很复杂,但也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的。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它们源远流长,姓出多元,分布广泛。以王姓为例,它的来源至少有数十个,其中有黄帝的后代,有王子比干的后代,有虞舜的后代,有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后 代。此外,又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等。还有一种说法,历史上只要是皇帝或国王的后代都能够姓王。这样一来,王姓由于来源众多,人口自然也就多 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王姓仅表示血统来源的郡望堂号就有142个,在百家姓中大约是最多的,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陈留等都很有影响。张姓的 情况也大致如此;
        二是大姓在历史上多是国姓,姓这个姓的人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从而形成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以李姓为例,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个李姓政权,称帝者多达60多个,仅仅一个唐朝,就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家族兴旺发达,繁衍出众多支派。支庶既繁,子孙必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在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权,从而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膨胀。过去,一些朝代征收人头税,无论老少都要交钱。普通百姓有时因为交 不起钱,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婴现象。据研究,这种现象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普遍,几乎对劳动力再生产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帝王之家或名门 大姓不仅可以不交税,还能够享受各种特权。比如,在两汉时期,刘姓人就享受过不交税、不服劳役的特权。所以,刘姓人在这一时期膨胀很快,迅速崛起。同样的 情况,再如明代的朱姓,在朱元璋开国前人口很少,他的全家人几乎死光,但在他称帝以后,由于有三宫六院的女子为他生孩子,结果一下子有了26个儿子。到嘉 靖三十二年(1553)时,仅皇族人口就达到19611个,万历末年更膨胀到8万多人。就这样,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朱姓的宗室人口就增长8万倍。 这种超级繁殖速度,便孕育了我国的一些超级大姓。所以说,一个姓氏中的皇帝越多,他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赐姓。在相应的王朝中,由于姓国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皇帝还特别开恩,拿自己的姓氏作礼物,赏赐给那些有功的人,形成赐姓现象。而 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它当作一种荣耀,被赐姓后心甘情愿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的王朝中是 相当普遍的,即使是那些国阼短促的小王朝,也同样有赐姓现象。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中国一夫多妻制度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名门大姓的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早在黄帝时,他就娶了四位夫人:一个是嫘 祖,一个是西陵氏,一个是方雷氏,一个是彤鱼氏,一连生了25个孩子。到了秦始皇当皇帝时,就是三宫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计其数。汉高祖、汉武 帝、唐太宗、唐玄宗,无论明君昏君,都是这样。连一些知识分子也跟着凑热闹,甚至妻妾成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年轻时因为家境不错,从外地客居长 安,也不嫌长安的物价贵。后来找配偶也要年轻漂亮,能歌善舞,什么“杨柳小蛮腰,樱桃范素嘴”,显示了他的风流倜傥。而即使穷得连锅都揭不开的杜甫,也还 有两位夫人。这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引发的生育权利不平等,对我国人口向名门大姓的集中无疑也有影响。
        当然,在某些看似共性的原因中,有些姓氏是例外的,王姓和张姓似乎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姓氏当中,并没有多少当皇帝的,家里也没有三宫六院的,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远流长、源流众多以外,门阀氏族制度无疑是王姓、张姓人口大量膨胀的重要原因。
        自东汉以后,九品中正制成为社会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们按照出身和门第分为九等。选拔官吏不看才能,而是看郡望和出身。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 弟,即使是个酒囊饭袋,也能升官发财;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品学兼优,也很难跻身于社会上层。一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 象。士族地主地主凭借着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建立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而异姓家族人口则人丁不旺,没有太多的发展。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 在王、张等少数姓氏上。

    五、大姓分布的地域性及其差异

        在公安部根据户籍资料统计而得出全国姓氏使用情况的数据之前,全国已有不少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发布了当地姓氏使用情况的报告。如在 上海市,就有两种关于当地百家姓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其中的一种是约有87.24%的人使用的姓氏在当地的前100个大姓中。这100个大姓是:


        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
        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
        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
        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
        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
        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
        梁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
        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
        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
        另一种统计结果也是关于当地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的,但各姓的排列顺序与上述略有不同。其具体排列顺序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张王徐朱沈李陆顾周
        吴黄孙杨高赵刘丁钱金
        戴唐胡姚马倪蒋潘盛曹
        何许施陶蔡郑叶方冯侯
        袁林夏俞严龚董范谢郭
        邱奚韩汪宋汤章苏秦凌
        虞钟姜邵薛储乔屠殷罗
        史吕庄程毛肖余季卢裴
        葛邹闵康魏茅任江梁卞
        郁樊华谭于石崔干鲁谈
        由上可见,上述有关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上海前100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两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当然也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无需我们再作更多申述。同样,与上 海相近的情况还在其他地方可以见到。比如在北京市,根据1982年人口统计资料的抽样分析统计,绝大部分人所使用的姓氏也都包括在前100大姓之内,这 100大姓依次是:

    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
    周吴宋徐韩田朱郭贾邢
    于郑黄崔谢胡冯董曹吕
    许白姚姜金魏何孟梁邓
    杜阎常林付史范任罗蔡
    叶肖唐程沈东季秦郝丁
    关齐武曾侯蒋康潘夏陆
    袁谭龚樊方苏薛葛彭石
    段尹安殷戴牛孔纪汪靳
    顾卢焦柳邱岳佟乔霍寇

        又如陕西省,也有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它们是:

    王张李刘陈杨高赵马路
    郭贺曹孙贾任周薛胡牛
    徐朱吴白黄韩程罗何蒋
    宋唐冯许韦郑田井杜崔
    姚常姜魏肖袁谭尤邹郝
    梁吕董米焦万段丁雷谢
    阎苏樊侯乔尚孟于党石
    史康冉叶范秦付蒲闫慕
    林曾彭武蔡杭覃凌柳沈
    解余詹方金顾邓葛霍柴

        再如辽宁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王李张刘孙陈赵杨于郭
    高徐马林姜周任崔宋黄
    杜吴侯曲韩吕董石谢朱
    郑丁齐史曹毕秦邹梁付
    贾房龚唐冯胡许宫尹田
    阎金裴肖夏邵魏潘鲁薛
    范孔丛罗苏袁蔡常程佟
    苗谭郝何邱姚彭孟葛战
    邓翟隋纪毛单邢安贺迟
    股栾滕白初蒋卢方左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李张王刘杨陈黄周罗吴
    蔡曾唐何钟邓朱徐赵蒋
    胡谢叶谭郭郑冯马肖代
    夏袁余杜吕宋兰梁彭邱
    毛龙沈廖范魏向田汪任
    雷邹高万曹漆潘文苏易
    黎熊林韩董程薛许康葛
    税温姚孙赖严段付尹于
    江牟游方龚秦鄢贺石景
    童蒙骆祝聂申姜伍樊翁

        广东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李陈佘梁吴王黄麦叶周
    邓袁胡何林郑张杨对董
    冯卢黎余赖郭蔡苏钟邱
    廖赵谢谭潘罗徐朱许曾
    温姚谈符关伍莫苻江柯
    马曹陆彭唐程龙欧肖杜
    范高简颜方孙萧庞严邹
    薛邝丘汤洪魏区施岑崔
    韩雷史覃章戴傅古任沈
    芦吕文霍劳骆冼甘全宋

        福建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陈林吕黄叶吴张曾王李
    杨刘郑蔡洪方苏许何庄
    周郭谢徐柯朱江傅施肖
    邱戴程高汪阮邵孙魏纪
    白翁颜梁杜卢马潘赵沈
    邓胡骆钟丁龚廖罗余赖
    姚范章蒋付卓唐严曹金
    康雷薛董陆石萧俞连毛
    宋韩彭任辜倪甘史童包
    车池贺欧钱温褚冯芦谭

        除上述省市以外,同样的情况甚至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也有所见。根据1978年的统计,当地的绝大多数人也使用前100大姓。这100大姓依次是:

    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
    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
    纪欧程连古汪汤江田康
    潘朱简钟彭游詹胡施沈
    范宋方邓杜傅侯曹温薛
    余赵卢梁颜柯孙魏翁戴
    丁马蒋唐卓蓝冯姚石董
    邹白涂尤巫韩龚严袁钟
    黎金阮陆倪夏童邵柳钱


        上述各地的姓氏使用情况,尽管还只是当代我国姓氏使用情况的一鳞半爪,但也多少反映了我国当代百家姓使用情况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近年来已经逐 渐习惯把百家姓说成是100个大姓,而我们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推断下去,上述各地的百家大姓也就是各自的百家姓了。从这点去看,在人们的习惯上,传统的百家 姓概念已经逐渐被当代的100个大姓所取代,这或许应该算是我国姓氏界在近年来出现的显著变化之一。
        再者,从目前已知的统计资料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在姓氏的分布方面,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很明显。在北方,李、王、张、刘 是大姓,人称“李王张刘遍神州”。仅在北京一地,王姓人口就占全市人口的10.6%,李姓和张姓各占9.6%,刘姓占7.7% 。四个姓的人口加起来,大约占北京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目前北京市姓这四个姓氏的人已经超过了400万。然而在南方,人数最多的三个姓氏则 是陈、李、张。可见,我国当代的大姓还是各具特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上海市,据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区和上海县625万人的统计,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46%、6.4%和5.83%。除这三大姓 外,位居前10个的还有李、徐、朱、周、吴、刘、沈,七姓人口各占人口总数的3.6%至2.43%不等。此外,人口数量占总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9 个,除上述10个外,另有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19姓人口加起来,占全部人口的49.41%以上。
       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全省1700万人使用姓氏1694个,其中位居前10个的依次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 杨,10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陈姓,另据1938年和1958年两次抽样调查统计,其人口数量都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以上。
        另外,从全国来看,据一些专家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的分析研究,参考1969年的台湾人口普查资料,发现李、王、张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 总数的7.9%、7.5%和7.1%。此外,另有16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它们依次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 何、郭、马。这19姓的人口之和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总数的55.6%。至于占全国87%的人口,基本只使用100个姓氏, 90%左右的人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使用200个姓氏,98%以上的人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使用500个姓氏。这些统计结果,都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
        至于我国大姓的地方特色,还有一个抽样调查资料,是关于大姓在各地分布的。如仅以人数最多的前10个姓氏为例,在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种抽样调查资料中,全国 的十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或者是王陈李张刘、杨黄吴林周,或者是王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基本上大同小异,然而在各地,不同地方的十大姓则 差异明显。仍以上述提到的北京、上海、辽宁、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八个为例,它们的十大姓分别是:


    北京: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

    上海: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辽宁:王李张刘孙,陈赵杨于郭;

    陕西:王张李刘陈,杨高赵马郭;

    四川:李张王刘杨,陈黄周罗吴;

    福建:陈林吕黄叶,吴张曾王李;

    广东:李陈余梁吴,王黄罗叶周;

    台湾: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我们如果把这些十大姓进行对照,便可以明显它们与全国十大姓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百家姓地方特色的一种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大姓的地方特色,有时还反映在其他方面。比如福建和台湾的情况比较接近,两省都流传着一些关于大姓的俗语,如“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或者 “陈林满街流,黄郑遍地走”,意思都是说当地的四大姓是陈林黄郑,这便是这两个省的地方特色。同样,在上海市,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这也是上海的特 色。另外,即使是同一些姓氏,由于所在地区不同,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为此,一些学者曾把我国以长江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区,并把其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比 较,结果发现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九省区的南方区,大姓的人口多寡和排列顺序与北方区有明显的不同。如仍以上述抽样 调查资料为例,南方区的三大姓依次是陈、李、张,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7.1%、6.9%和4.8%;而北方区则以王、李、张为三大姓,所占比例则是 8.6%、8.4%和8.0%。由此可见,南北三大姓中只有李、张两姓一致,其第一大姓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使是南北相同的李姓,在地区分布上仍不平 衡,南方区的频率也仅占北方区的二分之一。同样,张姓虽在南北两区中均列第三位,但北方区的频率是南方区的两倍。这种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当然在其他姓氏 中也有反映。如陈姓是南方区的第一大姓,也是广东省的第一大姓,其仅在广东省的人口比例即达10.5%;而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比例只有2.6%,仅是广东 省的三分之一。又如,北方区的赵、孙、马、刘等姓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区,而南方区的林、黄、朱、吴等姓则高于北方区。至于两大区的各个省中,姓氏分布也有自 己的特点,或者拥有仅有本省区才最为集中的特殊姓氏。诸如此类的情况如广东的梁、罗、赖姓,福建的陈、林、郑姓,山东的孔姓,江苏的徐、朱姓,浙江的毛、 沈姓,广东的黄、韦、覃姓,云南的李、徐、杨姓,四川的何、邓姓,甘肃的高、马姓,以及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山西的郭姓、内蒙古的王姓、安徽的汪姓、 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莫不如此。在这些姓氏中较为特殊的只有一个周姓,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的分布都较为均衡。

       另外,一些专家根据各地对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把全国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吴、赣、湘、客家、闽、粤方言区,进而对各方言区的姓氏情况进行研究,从 而得出了另一种研究结果。在这些方言区中,由于北方方言区范围较广,又被分作北方、西北、西南和江淮四个次方言区。各方言区被抽查的姓氏共有1055个, 其中较常见姓氏的分布规律是北方方言区中北方、西北和西南三个次方言区基本相似,都以李、王、张、刘、杨等姓人口最多;吴方言区与江淮次方言区相似,都以 王、张、陈、李四姓人口最多;赣、湘两方言区比较相似,都以李姓为第一;粤、闽、客家方言区则以陈姓占第一位。我们如果把这种研究结果与按南北两大区划分 而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基本接近,也说明我国当代百家姓的分布的确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6: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上述以外,一些专家在研究姓氏分布规律的同时,还发现那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与发展较晚的地区姓氏使用情况相比要相对复杂一些。如陕西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之 一,北京自辽代以来就一直是国都所在地,因此,两地人的姓氏数量就相对较多,而发展较晚的广东、福建等省则相对较少。同时,他们还认为各地大姓都有地区特 点,有些特点还有较大差异。比如,王、张、李、刘四个大姓在北京、辽宁、陕西、四川都居前四位,而福建则是陈姓最多,林姓次之,两姓人占全省人口的近 30%,与当地“陈林半天下”的俗说相合。另外,他们还在研究中发现各地大姓的人口在分布上也有不同,有些地区的大姓人口较为集中,有些地区则较为分散。 以各地覆盖率占50%左右的姓氏为例,在北京有10个,它们依次是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在陕西则有12个,它们依次是王、张、李、 刘、陈、杨、高、赵、马、路、郭、贺;在辽宁有8个,即王、李、张、刘、孙、陈、赵、杨;在四川有14个,即李、张、王、刘、杨、陈、黄、周、 罗、吴、蔡、曾、唐、何;在上海有15个,即陈、张、王、徐、朱、沈、李、陆、顾、周、吴、黄、孙、杨、高;在广东有9个,即李、陈、佘、梁、吴、王、 黄、麦、叶;在福建有5个,即陈、林、吕、黄、叶。不仅如此,他们还注意到了某些影响较小姓氏的地方分布特点,指出有些姓氏从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是罕见的, 但在某一地区却可能比较集中。像北京的邢、东、靳、庚、郄、双,陕西的路、党、慕、郗、权、鱼、思,辽宁的曲、栾、初、矫、逯,四川的代、兰、熊、易、 景、卿、阳、补、先,上海的奚、储、忻、火,广东的佘、麦、黎、苻、区、怖、招、越,佃,福建的洪、水等姓,都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当 代姓氏分布的不平衡性。

        我国当代百家姓不仅有上述突出特点,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某些特征为人所知。其中,随着人们对一些主要姓氏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及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 加,各姓氏的人口大致数量逐渐为人所知,从而使人们能够借以根据人口数量的变化跟踪全国姓氏排列顺序的变化情况,进而发现各姓的人口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其 中有些姓氏可能发展较快,而其他的一些可能较慢,进而影响着其在全国姓氏中的排名顺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升降规律。当然,这种按人口多少把全国姓氏进行排 名究竟有多大意义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它至少向我们揭开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百家姓的某些内部秘密。比如,根据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的当代 百家姓排名中,由于人口的发展变化不同,各姓的排列顺序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王姓在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作的统计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 年中国科学院统计时则退居第二位,而在1990年所发布的一种调查结果中,王姓又跃居第一位。此外如张姓,在近年所作的各种统计中均居第三位,但也有人指 出,张姓的人口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姓氏,因此,在将来或许要超过王、李二姓,跃居百家姓第一位。甚至有人指出,由于我国当代各姓人口的悬殊十分明显,在目 前的人口政策下还可能使这种悬殊进一步加大,其结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比如,我国目前尽管使用着3000多个姓氏,但经常 使用姓氏便很集中,大约只有500个左右,便突出反映了这种特点。同时,一些大姓在分布上可以遍及全国,但影响较小的姓氏仍然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 镇。如在湖南省桃源县有璩姓,辽宁沈阳有皓姓,浙江余姚有众姓,陕西彬县有叱干姓,江苏武进有莳姓,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很难见到。又如在湖南澧水流域的 慈利、大庸、澧县等地,生活着16000余名庹姓人,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能见到这一姓氏。这种分布状况及所可能带来的姓氏和人口发展后果,也同样值得我们的 注意。

        由上可见,尽管我国当代百家姓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也非常明显,而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的、政 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原因等都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几千年来又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的自然状态下,同一个姓氏往往在一个地区繁衍生息,进而 形成某一地区某一姓氏特别多的局面,姓氏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也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一些仅在某些地区分布的特色大姓,形成原因更具地方色彩。如在西北地区有 很多人姓马,他们既有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而当地一向是汉族马姓的传统居住地,马姓的一个著名郡望就在陕西扶风,曾经出过马援、马超、马谡、马融等著 名人物。至于少数民族马姓,在西北人数较多的原因主要与当地流行伊斯兰教有关,回、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都信奉这一宗教。 由于这一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名字的首字汉译与汉姓“马”相近,所以他的信徒多姓马姓,俗话所说的“十个回回九个马”也是指回族姓马的人多。正是由于有以上 这些具体原因,才会在当地形成马姓人较多的特点。另外如韦姓,在广西人数较多,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传,当地韦姓人主要是汉代名将韩信的后代。在他被刘 邦杀害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为了给他保留香火,把他的一个后代偷偷送给南越王赵佗抚养,从此在南方生息繁衍。后来,韩信的这个后代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 猜疑,便把“韩”字右半边“韦”当作姓氏,从而成为韦姓人,并且迁到广西,成为当地韦姓人的祖先。再如河南的特色大姓程姓,据说与宋代的当地名人程颢、程 颐有关。他们的子孙由于出自名门,家大业大,形成了地方势力,从而才能子孙繁衍、享誉一方,发展成为地方大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8 23:20 , Processed in 0.1214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