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6|回复: 0

修家谱:留住了一项“世界非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6-17 09: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家谱:留住了一项“世界非遗”

    2014-03-10 15:41:16   来源:华夏谱志   
      
      一册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宗谱,见证了一个个宗族的历史,也见证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   

      边捡字边排版,排好一版,仔细校对,勘误补漏。   

      排版无误后,用薄竹片一行行挤紧版框,即可印刷。刷印前先用棕刷均匀砚墨。  

      覆上宣纸,对准印版四角,由外及里刷印,直至凸起的字体吃墨均匀。揭起宣纸,一张清秀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划支系是宗谱世系图中明晰血缘关系和辈分承递的路线,竖线是直系上下辈递次,横线为同胞平辈,一目了然。   

      草订不草,乃为实订。先打洞孔,然后下纸捻,将谱册固定压紧,裁切后留在里边,并不取出。   

      木活字用材考究,必须用又韧又硬、上好的棠梨木。  

      刻写要用老宋体,老宋体字的特点是横细竖粗,笔划对比很大,字形方方正正,根基扎实。   

      刻好的单字依照捡字顺序排列在一屉屉方形的字盒中。捡字口诀是木活字印刷老祖宗的创意,囊括绝大部分汉字的偏旁部首,用瑞安方言诵读,有平有仄,极为入韵,便于记忆和应用,代代相传。

      作为活字印刷发明于中国的实物明证,瑞安木活字印刷在东源传承数百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活字印刷术是距今千年的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的。毕昇的活字采用胶泥制作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再置于火中焙烧以增加硬 度,然后排版印刷,印好后把活字拆出来,可以反复使用。虽然泥活字的材质存在应用上的缺陷,然而,活字印刷这一伟大的创造,使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木活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在宁夏贺兰山一座古代佛塔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文化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是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公元12世纪中期。公元1298年,王祯“用已意命匠创活字”,刻制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 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

      木活字印刷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宗谱梓辑(行内对编印宗谱的雅称),据有关资料对国内外机构和学者收藏的宗谱统计,木活字印本约占半数。木活字印刷 有就地取材,费用成本低,不需要太多的字库,添字时刻凿方便,不留存版等长处。由于宗谱被视为宗族的圣典,严加珍藏,秘不示人,所以印数少,一般仅印数 本。借助于民间宗谱的载体,木活字印刷术一直流传下来。

      木活字印刷和修谱的手艺,在瑞安东源王氏家族中薪火传承近三百年十余代,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木活字这一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技术,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乎被人遗忘的百年之后,在瑞安市的东源村惊现在人们面前。

      据东源村王氏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先祖王俭是中国宗族史上的一位谱学家,在南朝宋顺帝至齐武帝时“撰百家谱行于世”。唐末五代,王潮、王审知割据福建被南唐灭后,仲兄王审邽率家人隐居闽南泉州。后第七代王宣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率家人从泉州迁居到临近的安溪长泰里,是为瑞安东源王氏的内纪始祖。

      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前后,定居安溪后的第十一代王法懋在家隐居,教授乡里,崇尚“善身化俗”,为家族修谱,并像许多深谙谱学的文人一样,以 此为业,获得丰厚的收入。当时距王祯创制木活字仅二十多年,正是木活字印刷兴起和元代民间普及修谱的年代,从此,王家与木活字印宗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后 裔多次分支迁徙,散布在闽南、闽北、浙南、江西、台湾等广大地区,明清时期,许多王氏子孙在各地继承祖传的修谱手艺从未间断。

      明天启六七年间(公元1626—1627年),王法懋一支后裔王思勋五兄弟从福建安溪迁徙到浙江平阳北港四十二都翔源。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 年),思勋第四代孙王应忠除留长子在翔源外,率次子以下五个儿子迁居到现在的瑞安平阳坑东源村(旧称东岙),同时把木活字印宗谱带到瑞安。东源《王氏宗 谱》邑庠生王宝忠在自述中叙述了其父清璜率长兄鹤嶙、季兄宝谦以修谱为业,从道光至光绪朝,三兄弟“合爨”数十年,靠修谱盈利致富,为全家置办田产,修建 宅院,读书荣名的事迹。

      从我近几年收集的清代以来东源王氏为各地宗族梓辑的数十种木活字宗谱来看,虽光阴荏苒,但木活字印刷和修谱的手艺,瑞安东源王氏家族中薪火传承近三百 年十余代从未中断,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在一些外姓家族中也传承了数代。从王法懋到现在东源王氏的“其”字辈,已传承了25 代近七百年,增、钏(超)、法(腾)、其,这四个行辈是近数十年谱师队伍的主力。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地民间宗谱梓辑日盛,东源王氏家族及各姓谱 师木活字印宗谱也日益兴隆。

      周边地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修谱需求,使得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和谱牒梓辑手艺得以传承,绽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奇光异彩

      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既维系于中国谱牒文化的 传统,又与民间寻根问祖的宗族情结紧密相关。温州及周边的浙东南、闽北区域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古时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翻开各地、各种姓氏的宗谱,现在 常住人口绝大部分认祖归宗在山西、河南的中原一带。考其迁徙路线,基本为两条:一是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徙到福建闽南,明清时期分支迁徙过来;二是随北宋南 渡迁徙定居的移民。溯望历史,颠沛流离,聚族而居,举族图精,所以明清以来盛行修谱。明弘治正德时期学者何景明在《瑞安钟氏族谱序》 中称,该谱“其立例严,其考据精,真得古人作谱之良法也。”现代,无论是在乡族众,还是在外华侨和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即或恋土怀乡还是寻根 问祖,人们传统的宗族观念仍十分强烈。朱熹说:“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温州民间。所以,一般每隔20至30年左右, 每个宗族都要续修宗谱一次,许多地方甚至不到10年就要续修,即使“文革”浩劫年代也未中断过,所谓“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年之谱丝毫不断”。有需求就有 市场,有市场就有经营的行当,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和谱牒梓辑手艺,就得以延续七百多年集中地传承,绽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奇光异彩。

      谱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祖制和范式、范例。繁体字、老宋体、宣纸、线装显得古朴、气派,瑞安东源制作宗谱就具备了这些特点:一是刻、印字用的是繁 体字,老宋体,字型古拙。自明朝以来,老宋体曾长时期作为官方字体,出现在严肃庄重,诸如法令、告示的文字场合,亦被认为是印制宗谱最适合的字体;二是用 上好的宣纸印刷;三是装订全用棉线,做工考究。用这样原汁原味、复古的风格制作谱牒,古朴典雅,充满木活字印刷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东源木活字印宗谱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概如《农书·造活字印书法》:“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活字要用棠梨木,印墨要用手 砚墨。首先,做好取材、制字模、反手写字、刻字等基础准备。平时要备好大、小两号木活字,排放在能容纳20000多字的数十个字盘中,即谱师修谱的全套基 本活字模,俗称为“一担”。为了防止混淆串用,谱师间活字的长短高低往往各不相同。刻字是项辛苦活儿,一天下来十几小时,最快刻上七八十个字,每担活字模 得花上年把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木活字是谱师们的家珍,闲时束之高阁,秘不外露。

      字盘分内盘、外盘及送盘三种,内盘放置常用的天干地支、方位日期、皇帝年号、之乎者也等虚字,排版时放在手边。外盘和送盘为便于记忆,按捡字口诀排 放。捡字口诀大部分谱师使用“君王立殿堂”五言32句160字捡字诗,把头脚偏旁同类、字形相近的字排在诗句的每个字下,如尹、群等归“君”字,弄、理等 归“王”字。也有使用“鳳列盤岡體貌鮮”七言8句56个字捡字律诗的。这些方法,都是祖宗的创意,按谱文用字特点,把复杂的汉字偏旁部首排列简约化。

      在印刷工艺流程上,东源木活字印刷有捡字→排版→校对→研墨→上墨→刷印→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装订→封面等工序。加上事 先要做好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20道修谱工序。其关键的工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 排版有格式。

      近几年电脑排印技术逐渐应用,对传统的活字印刷带来巨大冲击。好在政府及时的关注和投入,相信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瑞安的谱师队伍走街串巷,几乎遍及温州城乡,乃至周边地区及外省。尽管温州经商办实业的人多,但在农村,大多数毕竟除了种地、搞副业,也是外出打工。 东源人有修谱的手艺,又有修谱的需求,使这谱师队伍能在新老交替中接续下去。夫妻相随,父子搭档,或股份搭班,或请人代工,一如祖宗的规矩。每宗业务工作 时间视族份大小,人丁多少,资料收集难易,日夜赶工,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一载。一些见识面广,熟识文墨典故,商业头脑灵光的谱师成为班主,一茬茬业务 经年不衰,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虽然这样,修谱的收入毕竟低微,许多谱师一年辛苦下来,不过赚份工资钱,生意好、运气好的,也够不上发财致富。旧时“开局祠庭”,谱师往往以“谱局” 字号,修谱时是住祠堂,吃公粮(祠堂公田所出),携家带口吃住上数月一年,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而已,有的在农闲时挑上行当为人代工,或修些小姓宗谱以贴补家 用。现在修谱大多还住祠堂,报酬按入谱的人丁收现金计算,小姓数百一两千丁,大姓一两万丁,在开丁采访时跟着负责的族长、族人挨家挨户收取,少者十来元, 多了也不过二十余元,遇到经济宽裕人家,能够包得“利市”,类似赞助性质,一般与宗族按规矩分得一小头,权作奖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铅活字由于字型整齐,铸造方便,压印均匀,被广泛使用到印宗谱上,木活字印刷迅速减少。近几年电脑排印技术逐渐应用,对传统的活 字印刷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学木活字手艺的十数年未见增添,面临着传承断档的窘境。好在这支队伍有生命力,又得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 中青年谱师中激起强烈反响,激发了许多人继续传承木活字印刷的积极性,相信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9 01:57 , Processed in 0.0970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